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被引量:5
1
作者 邱维加 白雪 +2 位作者 何卓凯 罗敏 梁桂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8期984-986,共3页
目的 探讨灌注CT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 15例伴有急性脑血管意外症状和体征的患者 ,起病至就诊时间约为 5~ 2 0h。常规CT检查后立即行CT灌注检查 ,所有图像传送到独立工作站进行处理 ,并用CTPerfusion软... 目的 探讨灌注CT成像在缺血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共 15例伴有急性脑血管意外症状和体征的患者 ,起病至就诊时间约为 5~ 2 0h。常规CT检查后立即行CT灌注检查 ,所有图像传送到独立工作站进行处理 ,并用CTPerfusion软件分别计算出下列参数图像 :脑血容量 ,脑血流量 ,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 ,造影剂达到峰值时间。结果 4/ 15例患者 (发病时间均大于 12h)CT平扫图像能隐约或能较明确地显示出脑梗死灶 ,CT灌注扫描的参数图像能够明确显示出病灶区 ;6/ 15例患者 (发病时间均小于 12h)平扫未发现脑梗死灶 ,但灌注CT检查均显示了参数图像的异常改变 ;5 / 15例患者平扫和灌注CT检查均未发现明显脑梗死灶。结论 脑CT灌注成像是一个新型的功能性影像学检查手段 ,能较好地评价脑的灌注状态 ,可理想地应用于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局部血流 脑缺血 缺血性脑梗死 诊断
下载PDF
造影剂副作用的预防:联合使用非那根和地塞米松的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邱维加 张天禹 +1 位作者 雷定和 李素芬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评价联合使用地塞米松及非那根降低离子型造影剂的副作用。材料和方法:随机将400 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在使用造影剂前1 ~2 小时静脉注射10 mg 地塞米松及肌肉注射非那根50 m g ,另一组不给预防药。结果:预防用... 目的:评价联合使用地塞米松及非那根降低离子型造影剂的副作用。材料和方法:随机将400 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在使用造影剂前1 ~2 小时静脉注射10 mg 地塞米松及肌肉注射非那根50 m g ,另一组不给预防药。结果:预防用药组造影剂总的副作用发生率为11 % ,对照组为19.5 % 。对照组打喷嚏、恶心/ 呕吐、口干/ 咽喉搔痒感及皮肤潮红/ 荨麻疹的发生率分别为8.5 % ,12.5 % ,13.5 % 和12 % ,而预防用药组分别是3 % ,4 % ,7.5 % 和3.5 % 。结论:联合使用地塞米松及非那根能明显降低患者对离子型造影剂的副作用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作用 造影剂 预防 地塞米松 非那根 联合用药
下载PDF
CT仿真内镜诊断结肠息肉样病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邱维加 何卓凯 +1 位作者 刘泓基 卢青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3年第7期70-71,共2页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技术对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取离体猪结肠标本 ,在肠内壁缝系一定数量息肉标本 ,行螺旋CT扫描 ,利用工作站进行仿真内镜成像 ,然后标本送内镜室 ,行电子内镜观察 ,比较二者结果。结果 :实际标本数 16... 目的 :探讨CT仿真内镜技术对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取离体猪结肠标本 ,在肠内壁缝系一定数量息肉标本 ,行螺旋CT扫描 ,利用工作站进行仿真内镜成像 ,然后标本送内镜室 ,行电子内镜观察 ,比较二者结果。结果 :实际标本数 16个 ,电子内镜发现标本 16个 ,与实际相符 ,CT仿真内镜发现标本 18个 ,比实际标本多 2个。结论 :CT仿真内镜在诊断结肠息肉样病变的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由于它具有无创 ,安全 ,易于被患者接受等优点 ,而且随着相关软件的完善 ,以及检查人员的经验积累 ,CT仿真内镜必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仿真内镜 结肠 息肉样病变
下载PDF
鼻咽癌的CT表现与P53蛋白异常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邱维加 周英琼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171-172,共2页
目的:探讨49例鼻咽癌的CT表现与P53蛋白异常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应用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每个病例的CT表现与P53蛋白异常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鼻咽癌P53蛋白阳性与... 目的:探讨49例鼻咽癌的CT表现与P53蛋白异常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应用高分辨力CT扫描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每个病例的CT表现与P53蛋白异常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鼻咽癌P53蛋白阳性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病灶增强程度及临床分期有关。结论:P53蛋白阳性在鼻咽癌病灶中是较常见的表现;P53阳性的鼻咽癌在肿瘤的恶性度,临床分期及肿瘤病灶的强化程度方面明显高于P53阴性的鼻咽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蛋白 免疫组织学 鼻咽肿瘤 CT
下载PDF
X线造影剂的肾毒性 被引量:6
5
作者 邱维加 张天禹 《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 1995年第5期199-200,共2页
近年来随着X线造影剂的大量使用,由造影剂而诱发的各种副反应不断增多,特别是造影剂导致的肾功能损害或原有肾功能损害的加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结合近年文献资料,综述了造影剂的肾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发生适影剂肾病的危险... 近年来随着X线造影剂的大量使用,由造影剂而诱发的各种副反应不断增多,特别是造影剂导致的肾功能损害或原有肾功能损害的加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结合近年文献资料,综述了造影剂的肾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发生适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造影剂肾毒性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肾毒性 碘化物
下载PDF
造影剂的肾毒性: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邱维加 张天禹 雷定和 《华夏医学》 2004年第4期478-480,共3页
目的 :对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的肾毒性作用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 :将 1 6 0例使用造影剂的患者分成两大类 :肾功能正常 (A组 )和肾功能轻度损害 (B组 ) ,其中 A组患者 90例 ,B组患者 70例。检测所有患者使用造影剂前2 4 h及使用... 目的 :对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的肾毒性作用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 :将 1 6 0例使用造影剂的患者分成两大类 :肾功能正常 (A组 )和肾功能轻度损害 (B组 ) ,其中 A组患者 90例 ,B组患者 70例。检测所有患者使用造影剂前2 4 h及使用后 2 4 h、4 8h、72 h血清和尿的肌酐与 β2 -微球蛋白含量。结果 :1 A组患者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后 2 4 h和 4 8h血清和尿的肌酐、β2 -微球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它们与基础值的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 .0 1 ) ,72 h后各项指标大致恢复到基础值水平 (P>0 .0 5 )。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后 2 4 h、4 8h、72 h血清和尿的肌酐及β2 -微球蛋白与基础值比较均没有明显的改变 (P>0 .0 5 )。2 B组患者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后 2 4 h血清肌酐和 β2 -微球蛋白升高 ,与基础值的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 .0 1 ) ,持续至 72 h后未能恢复至基础值水平 (P<0 .0 5 )。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患者造影后 2 4 h、4 8h、72 h血肌酐和 β2 -微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与基础值比较没有统计学的差异 (P>0 .0 5 )。结论 :大剂量离子型造影剂对肾脏有一过性损伤 ,但这种损伤在短期内可恢复 ;对于肾功能有轻度损害的患者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较离子型造影剂更安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影剂 离子型 非离子型 肾毒性
下载PDF
老年人混合性中风的CT与临床 被引量:2
7
作者 邱维加 《医学文选》 1999年第2期175-176,共2页
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诊断为混合性中风的病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发生于老年人的混合性中风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认识与了解老年人混合性中风的临床特点、CT表现及发病机制,现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2例老年人混合性中... 随着CT及MRI的广泛应用,诊断为混合性中风的病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发生于老年人的混合性中风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认识与了解老年人混合性中风的临床特点、CT表现及发病机制,现将我院近两年收治的12例老年人混合性中风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混合性中风 CT 临床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构建
8
作者 邱维加 邓启明 +2 位作者 周智鹏 曾阳东 王现锋 《华夏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663-666,共4页
目的:探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为脑缺血的相关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12只健康的猕猴,采用介入造影法,经动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分支,使用自体白色血栓堵塞血管,阻断血流。结果... 目的:探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为脑缺血的相关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12只健康的猕猴,采用介入造影法,经动脉插管,将微导管插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分支,使用自体白色血栓堵塞血管,阻断血流。结果:栓塞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提示大脑中动脉分支显示不清,1h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可见急性局部脑缺血病灶。结论:用自体白色血栓介入法可建立稳定的猴局部脑缺血模型,对研究脑缺血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脑缺血 大脑中动脉 动物模型
下载PDF
肝血管瘤与肝癌非延迟CT扫描的鉴别诊断
9
作者 邱维加 黄正林 《广西科学》 CAS 1996年第4期34-37,共4页
分析肝血管瘤与肝癌在一过性非延迟增强扫描时的CT增强表现,并寻找它们的特点。对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1例肝肿瘤病人的CT资料(肝血管瘤16例、肝癌15例)作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均行平扫后立即做传统团注增强扫... 分析肝血管瘤与肝癌在一过性非延迟增强扫描时的CT增强表现,并寻找它们的特点。对经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1例肝肿瘤病人的CT资料(肝血管瘤16例、肝癌15例)作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均行平扫后立即做传统团注增强扫描,描述:病灶增强的类型;病灶强化的程度;强化组织的分布。造影剂用量为1.5mL/kg体重。结果,81%的肝血管瘤及8%的肝癌病灶可见到球状或结节状强化,(P<0.05)。81%的肝血管瘤病灶呈等或高于同层主动脉密度改变,而所有的肝癌病灶侧未见到此种改变;(P<0.01)。81%的肝血管瘤和43%的肝癌增强结节呈周边分布,(P<0.05)。13%的肝血管瘤和61%的肝癌病灶呈弥漫不均匀强化,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表明,病灶周边结节状或小球样增强灶,其密度与同层主动脉密度一致是在一过性非延迟增强扫描中,诊断肝血管瘤的一个可靠征象;而病灶线状或弥漫不均匀强化则是肝癌的较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肝癌 CT扫描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早期缺血性脑梗死的CT诊断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维加 《华夏医学》 2004年第3期457-459,共3页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是具有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因而早期做出诊断 ,对于治疗和提高生存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发病的超急性期内 ,用 CT脑血流灌注成像来评估缺血脑组织的血流灌注状态是目前影像学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 缺血 CT 诊断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12例X线分析
11
作者 邱维加 《广西医学》 CAS 1991年第3期181-182,共2页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X线检查仍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搜集我院近年来12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复习有关文献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其X线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有完整的...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X线检查仍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搜集我院近年来12例多发性骨髓瘤病例,复习有关文献后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其X线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并经病理或骨髓细胞学检查证实。男性8例,女性4例。最大年龄66岁,最小13岁,平均年龄47.6岁。以45~60岁居多。占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瘤 X线分析 多发性
下载PDF
不同b值下DWI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23
12
作者 邓启明 邱维加 +2 位作者 周智鹏 施朕善 王现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37-1540,共4页
目的评价不同b值下DWI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1例肺部肿块或结节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为300、500、800s/mm2时的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同一b值下良、恶性病变及不同b值下良、恶性病变的ADC值的差异。根据... 目的评价不同b值下DWI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1例肺部肿块或结节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分别测量b值为300、500、800s/mm2时的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比较同一b值下良、恶性病变及不同b值下良、恶性病变的ADC值的差异。根据ROC曲线确定各个b值下的ROC曲线下面积及诊断阈值,并计算各个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71例中,恶性病变47例,良性病变24例。不同b值下恶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均明显小于良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良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在不同b值时各不相同,随着b值的增大而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值取300、500、800s/mm2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0.84、0.83;其中b=500s/mm2时诊断效能最高,ADC阈值为1.50×10-3 mm2/s,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49%、75.00%、85.92%、87.76%、81.82%。结论 b值取300、500、800s/mm2,ADC值均有助于肺部良、恶病变的鉴别诊断,其中b值取500s/mm2时诊断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表现与临床
13
作者 邱维加 《华夏医学》 CAS 1997年第6期72-73,共2页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表现与临床邱维加(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桂林市541001)关键词新生儿;脑缺氧症;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表现与临床邱维加(广西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桂林市541001)关键词新生儿;脑缺氧症;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为新生儿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脑缺氧症 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眼球突出16例CT检查结果分析
14
作者 邱维加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6年第11期518-519,共2页
CT对于眼球突出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显示眼球内病变,又可以观察球后的情况,定位准确。本文收集我院1993年7月—1995年7月共16例眼球突出病例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眼球突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方法与结果 本组16例... CT对于眼球突出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可以显示眼球内病变,又可以观察球后的情况,定位准确。本文收集我院1993年7月—1995年7月共16例眼球突出病例作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眼球突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1 方法与结果 本组16例病人,男9例,女7例;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4个月。所有病人均以眼球突出伴眼科其他方面的症状与体征(视力下降、失明、角膜及视乳头水肿等)入院。CT检查均采用5mm层厚与层距的连续扫描,均做目标放大重建图像,大部分病人在平扫后行增强扫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突出 CT 诊断
下载PDF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15
作者 邱维加 《华夏医学》 CAS 1995年第1期3-4,共2页
本文叙述了12例15个病灶的肝血管瘤CT征象,通过对这些征象的分析,作者强调:①对于平扫高度怀疑为肝血管瘤的病人,均应做团注动态CT扫描。②延迟扫描对于诊断是十分有帮助的。同时作者也讨论了鉴别诊断要点。
关键词 肝血管瘤 计算机体层摄影 X线诊断
下载PDF
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CT低剂量应用 被引量:35
16
作者 马宇 周智鹏 邱维加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 探讨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低剂量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150例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A、B、C组,每组各50例,采用自动毫安扫描技术行腹部CT检查,3组预设噪声指数(NI)分别为8、10、11,... 目的 探讨自适应迭代重建算法(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在腹部低剂量的应用.资料与方法 150例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A、B、C组,每组各50例,采用自动毫安扫描技术行腹部CT检查,3组预设噪声指数(NI)分别为8、10、11,并采用ASIR为30%、40%、50%进行重建,分别记为A1、A2、A3、B1、B2、B3、C1、C2、C3.计算各组有效剂量(ED),由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组有效剂量为(5.74±1.45) mSv,B组为(3.35±1.35) mSv,C组为(2.57±1.71) mSv.除A1与B3、B1与C3组间图像噪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图像噪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240~179.444,P<0.05).A3图像噪声值最低,图像质量评分最高(4.43±0.50)分,C1图像噪声值最高,图像质量评分最低(3.66±0.64)分.结论 ASIR结合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腹部检查者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迭代重建算法 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辐射剂量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轴扫节段扫描对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 被引量:13
17
作者 周智鹏 张辉阳 +5 位作者 邱维加 曾阳东 陈德勤 尹本德 徐军红 苏寿红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29-932,共4页
目的研究轴扫节段扫描对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 54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3组,A组20例螺旋扫描,B组16例轴扫扫描,C组18例轴扫节段扫描,均使用120 kV,自动毫安,噪声指数=8,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 目的研究轴扫节段扫描对降低腹部CT检查辐射剂量的作用。方法 54例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成3组,A组20例螺旋扫描,B组16例轴扫扫描,C组18例轴扫节段扫描,均使用120 kV,自动毫安,噪声指数=8,分别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比较各组图像质量、噪声水平和平均辐射剂量。结果各组图像质量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3组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后A组和B组图像噪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其他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效剂量C组比A组降低约47%,比B组降低约2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动毫安技术和轴扫节段扫描能有效降低腹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保证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腹部扫描 低剂量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检查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降低辐射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辉阳 周智鹏 +2 位作者 邱维加 曾阳东 苏寿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95-498,共4页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降低X线辐射剂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83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A组(36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技术;B组(47例)采用前门控(SSP)扫描。比较各组患者...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在64层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降低X线辐射剂量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83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成两组,A组(36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技术;B组(47例)采用前门控(SSP)扫描。比较各组患者的心率、体重指数、图像噪声、冠状动脉评分、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结果 A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1.6mSv;B组为4.3mSv,B组较A组降低约80.1(P<0.01),两组病例心率、体重指数、图像噪声和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获图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论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可明显降低CTCA检查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动脉疾病 辐射剂量
下载PDF
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新官 丁可 +2 位作者 邱维加 周智鹏 刘光俊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2期1773-1776,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技术(S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和(或)DSA确诊为动脉瘤患者CTA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同步减影CTA检查,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方式显示;以手术和(或)DSA...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技术(S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和(或)DSA确诊为动脉瘤患者CTA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同步减影CTA检查,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方式显示;以手术和(或)DSA为标准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SSCTA可以完全去除颅底复杂的骨结构干扰,得到较高质量的CTA图像;可以大幅度降低CTA的三维重组时间;可以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局部特写有利于显示动脉瘤体,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SSCTA共检出动脉瘤34个,3例多发;其中颈内动脉颅底段21个,大脑中动脉3个,前交通动脉瘤7个,椎动脉瘤3个;最大者15.7mm×15.3mm,最小2.3mm×2.2mm;经与手术及DSA结果比较,SS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S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备安全、无创、快捷,且血管图像分辨率高,对靠近颈内动脉颅底部的动脉瘤显示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可作为临床首选的颅内动脉瘤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 同步 减影技术 颅内动脉瘤 应用价值 spiral 颈内动脉 最大密度投影 图像分辨率 特异性 手术 前交通动脉瘤 敏感性 颅底 CTA 回顾性分析 动脉瘤诊断 大脑中动脉 DSA 重组方式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被引量:11
20
作者 何卓凯 许乙凯 +2 位作者 邱维加 孟卓 张雅萍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966-1967,共2页
目的利用定量CT骨密度(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bone mineral density,QCT-BMD)检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骨密度与正常人骨密度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48例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以上未愈男性患者,应用... 目的利用定量CT骨密度(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bone mineral density,QCT-BMD)检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骨密度与正常人骨密度差异,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48例确诊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以上未愈男性患者,应用QCT技术分别选择性检测其T12~L4椎体松质骨骨密度,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48例正常人腰椎骨密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密度未见明显降低,与对照组骨密度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结论QCT-BMD检测敏感性和准确性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含量无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非骨质疏松症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骨质疏松症 定量CT骨密度测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