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质谱的脂质C=C和脂肪酰基位置鉴定方法及其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滕蒙南 段晓亮 +1 位作者 张东 郭伟群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303,共11页
脂质在生命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影响功能,脂质精细结构解析至关重要。但脂质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对脂质分析提出了巨大挑战。质谱是脂质分析的重要技术之一,在脂质C=C和脂肪酰基位置结构解析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本文介绍脂质分析的... 脂质在生命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构影响功能,脂质精细结构解析至关重要。但脂质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对脂质分析提出了巨大挑战。质谱是脂质分析的重要技术之一,在脂质C=C和脂肪酰基位置结构解析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本文介绍脂质分析的前处理方法,综述基于质谱的C=C位置和脂肪酰基位置鉴定方法,并讨论该方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最后展望质谱在脂质化合物精确结构解析方面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不饱和脂质C=C位置和脂肪酰基位置鉴定以及异构体识别和定量分析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 质谱 C=C位置 脂肪酰基位置 应用
下载PDF
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及代谢曲线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郭伟群 邹球龙 +2 位作者 陈园 李能威 张晓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研究60Co-γ射线对刺糖多孢菌的诱变效应,期望获得性状稳定的多杀菌素高产菌株。方法以N-19为出发菌株,通过60Co-γ射线诱变,利用摇瓶发酵结合HPLC法测定进行筛选,通过摇瓶定期取样方法研究了突变株的代谢曲线。结果辐照剂量90Gy、1... 目的研究60Co-γ射线对刺糖多孢菌的诱变效应,期望获得性状稳定的多杀菌素高产菌株。方法以N-19为出发菌株,通过60Co-γ射线诱变,利用摇瓶发酵结合HPLC法测定进行筛选,通过摇瓶定期取样方法研究了突变株的代谢曲线。结果辐照剂量90Gy、120Gy刺糖多孢菌的正突变率较高;通过5轮复筛及传代验证最终获得4株产量提高、性状稳定的突变株;高产突变株在摇瓶中延滞期较短且产素与生物量的增长成正相关。结论利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选育是获得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多杀菌素 60Co-γ 射线诱变 代谢曲线
下载PDF
利用离子注入技术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 被引量:5
3
作者 郭伟群 罗莉斯 +1 位作者 李能威 张晓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48-152,共5页
多杀菌素是由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产生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生物农药。采用氮离子注入方法并结合前体和自身代谢物抗性来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结果显示利用氮离子注入诱变刺糖多孢菌,其致... 多杀菌素是由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发酵产生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生物农药。采用氮离子注入方法并结合前体和自身代谢物抗性来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结果显示利用氮离子注入诱变刺糖多孢菌,其致死率曲线呈典型的马鞍形,并确定30 s×(2.6×1013)ions/cm2的注入剂量用于进一步诱变筛选。通过前体及自身代谢物抗性筛选,最终得到5株多杀菌素高产菌株,其多杀菌素的最高产量比选育前提高了44%。表明该技术对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选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多杀菌素 刺糖多孢菌 诱变选育
下载PDF
小麦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曾朝珍 张晓琳 +3 位作者 贠建民 陶浩瀚 綦文涛 郭伟群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8年第9期861-864,879,共5页
对小麦粉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芽孢菌总数、蜡样芽孢菌等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料小麦及其清理程度、润麦过程和润麦水的卫生状况、以及磨粉机积粉是影响小麦粉微... 对小麦粉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芽孢菌总数、蜡样芽孢菌等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料小麦及其清理程度、润麦过程和润麦水的卫生状况、以及磨粉机积粉是影响小麦粉微生物数量的主要因素;小麦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普遍增加反映了加工设备对小麦粉造成了二次污染;最终产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产品等级越低,则微生物数量越高,麸皮和黄粉等副产品的带菌量均高于小麦粉成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粉加工 小麦 微生物 变化规律
下载PDF
多杀菌素产生菌的高通量诱变选育 被引量:13
5
作者 陈园 熊犍 +3 位作者 郭伟群 刘国丽 邹球龙 张晓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9-343,347,共6页
目的利用高通量筛选方法进行刺糖多孢菌诱变选育获得多杀菌素高产菌株。方法以ASAGF73为出发菌株,通过亚硝基胍(NTG)诱变,并利用96孔板发酵培养结合快速生物测定进行高通量筛选。结果诱变剂量为2mg/mL,诱变时间50min时突变株多杀菌素产... 目的利用高通量筛选方法进行刺糖多孢菌诱变选育获得多杀菌素高产菌株。方法以ASAGF73为出发菌株,通过亚硝基胍(NTG)诱变,并利用96孔板发酵培养结合快速生物测定进行高通量筛选。结果诱变剂量为2mg/mL,诱变时间50min时突变株多杀菌素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3轮复筛验证最终获得8株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3.94%、33.76%、29.41%、28.61%、27.40%、26.42%、25.59%和20.40%的突变株。结论利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可以快速获得多杀菌素高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多杀菌素 诱变 高通量筛选
下载PDF
96孔板高通量筛选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罗莉斯 李能威 +3 位作者 李丽 郭伟群 郁建平 张晓琳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3-137,共5页
考察了刺糖多孢菌在96孔板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建立了96孔板高通量筛选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方法。结果表明:96孔板三明治盖能同时满足过滤杂菌和刺糖多孢菌生长耗氧所需,刺糖多孢菌在96孔板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与传... 考察了刺糖多孢菌在96孔板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建立了96孔板高通量筛选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方法。结果表明:96孔板三明治盖能同时满足过滤杂菌和刺糖多孢菌生长耗氧所需,刺糖多孢菌在96孔板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与传统斜面培养相当,种子培养最适种龄为60h,每孔发酵培养基装液量为0.4mL。与传统摇瓶发酵筛选平台相比,该方法能显著提高多杀菌素高产菌株的筛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多杀菌素 96孔板 高通量筛选
下载PDF
7株鸡源肠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性能比较 被引量:8
7
作者 惠明 李莉媛 +2 位作者 张晓琳 韩伟 郭伟群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7-81,共5页
对从健康6日龄AA肉仔鸡肠道中分离出的7株肠球菌进行了体外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采用16S rRNA和Biolog两种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生长、产乳酸、抑制病原菌、耐人工胃肠液等益生性能指标。研究发现,从... 对从健康6日龄AA肉仔鸡肠道中分离出的7株肠球菌进行了体外生物学特性研究。利用肠球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采用16S rRNA和Biolog两种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并测定其生长、产乳酸、抑制病原菌、耐人工胃肠液等益生性能指标。研究发现,从小鸡肠道中分离得到的7株菌,经鉴定为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或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通过对7株菌的益生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比较后,筛得菌株Enterococcus faecium GJ01013,其具有生长速度快(代时<30 min)、延滞期短、产L-乳酸能力强(达6.5 g/L)、对致病型大肠杆菌K88/K99、多杀性巴氏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大抑菌圈直径可达21.5 mm)、人工胃肠液中存活率高(最高达93.5%)等优良特点,为饲用益生菌产品开发提供了菌种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肠球菌 鉴定 体外评价
下载PDF
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能威 张晓琳 +1 位作者 郭伟群 宋渊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0-403,共4页
多杀菌素广谱高效、低残留、对非靶标动物安全,同时杀虫机理独特,与现有储粮害虫防治药剂不存在交叉抗性,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微生物源绿色储粮防护剂。本文简单介绍了多杀菌素结构和作用机理,重点讲述了其防治储粮害虫的功效和粮库应... 多杀菌素广谱高效、低残留、对非靶标动物安全,同时杀虫机理独特,与现有储粮害虫防治药剂不存在交叉抗性,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微生物源绿色储粮防护剂。本文简单介绍了多杀菌素结构和作用机理,重点讲述了其防治储粮害虫的功效和粮库应用试验,并提出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来使用多杀菌素防治储粮害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菌素 储粮防护剂 害虫综合治理
下载PDF
MNNG对多杀菌素产生菌的诱变效应 被引量:8
9
作者 宋炜 熊犍 +2 位作者 郭伟群 张晓琳 宋渊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80,共5页
多杀菌素(spinosad)是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tnosa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有显著杀虫活性。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作为诱变因子对刺糖多孢菌的孢子进行诱变处理,以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多杀菌素的发酵产量... 多杀菌素(spinosad)是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tnosa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有显著杀虫活性。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作为诱变因子对刺糖多孢菌的孢子进行诱变处理,以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多杀菌素的发酵产量。研究结果表明:诱变剂量为2mg/ml,诱变40min时多杀菌素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通过诱变最终得到5株产量分别比出发菌株提高61.1%、80.3%、128.1%、69.9%和77.8%的突变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多杀菌素 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 诱变
下载PDF
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能威 张晓琳 +3 位作者 郭伟群 熊犍 宋炜 宋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6-224,共9页
【目的】以刺糖多孢菌C4-10-8B为试验菌株,对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刺糖多孢菌的多杀菌素发酵产量。【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前体、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对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最后通过... 【目的】以刺糖多孢菌C4-10-8B为试验菌株,对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刺糖多孢菌的多杀菌素发酵产量。【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前体、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对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最后通过正交试验综合考察发酵培养基中各组分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结果】葡萄糖是较优碳源,最佳质量浓度为40.0 g/L,当葡萄糖与糊精(质量比5∶2)复配时,多杀菌素产量较对照培养基提高18.35%;棉籽蛋白为最优氮源,25.0 g/L棉籽蛋白与15.0 g/L玉米蛋白胨或0.6 g/L硫酸铵复配时,多杀菌素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0.0%和45.3%;乙酸钠和谷氨酰胺质量浓度为1.0 g/L时,均能使多杀菌素产量较对照提高21.5%;K2HPO4对多杀菌素合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其质量浓度为2.5 g/L时,多杀菌素产量较对照提高24.5%;ZnCl2对多杀菌素合成也有促进作用,而MgSO4和CoCl2则显著抑制多杀菌素合成;通过2次正交试验获得最优发酵培养基,利用该培养基时多杀菌素产量可达395.54μg/mL,比对照提高了62.5%。【结论】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最优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50.0 g/L,棉籽蛋白25.0 g/L,玉米蛋白胨20.0 g/L,(NH4)2SO40.8 g/L,谷氨酰胺1.25 g/L,乙酸钠0.8 g/L,NaCl 3.0 g/L,K2HPO42.5 g/L,FeSO450.0 mg/L,ZnCl225.0 mg/L,CaCO31.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多杀菌素 发酵培养基
下载PDF
刺糖多孢菌生长特性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丽 罗莉斯 +4 位作者 王艳萍 李能威 郭伟群 王洁颖 张晓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9-93,共5页
研究了多杀菌素生产菌株的生长特性及种子培养条件对其发酵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刺糖多孢菌C3-10-4的最优种子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温度,同时采用正交设计对刺糖多孢菌C3-10-4培养基装量、摇床转速和添加玻璃珠个数进行了优化,并... 研究了多杀菌素生产菌株的生长特性及种子培养条件对其发酵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刺糖多孢菌C3-10-4的最优种子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温度,同时采用正交设计对刺糖多孢菌C3-10-4培养基装量、摇床转速和添加玻璃珠个数进行了优化,并运用Gompertz模型拟合其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最佳种子培养基为:胰蛋白酶大豆肉汤30 g、酵母提取物3 g、硫酸镁2 g、葡萄糖10 g、去离子水1 L;最优种子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为29℃,摇床转速240 r/min、玻璃珠6个、培养基装量30 mL/250 mL,在该培养条件下,可获得最大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多杀菌素 正交实验 生长曲线
下载PDF
多杀菌素的提取和萃取条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秦为辉 陈新 +3 位作者 张晓琳 郭伟群 李丽 李能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1-156,共6页
【目的】研究多杀菌素的最佳提取和萃取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发酵液不同pH(6,7,8,9,10,11)、放置时间(2,4,8,16,24,32,48,72h)和温度(20,30,40,50,60,70℃)对发酵液中多杀菌素提取效果及稳定... 【目的】研究多杀菌素的最佳提取和萃取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发酵液不同pH(6,7,8,9,10,11)、放置时间(2,4,8,16,24,32,48,72h)和温度(20,30,40,50,60,70℃)对发酵液中多杀菌素提取效果及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从乙酸乙酯、石油醚、二氯甲烷和乙醚中筛选最适萃取试剂,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萃取次数(1。2,3次)和萃取试剂体积对多杀菌素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在发酵液pH为10时,多杀菌素提取效果较好;放置2~72h,多杀菌素质量浓度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在20~70℃多杀菌素能稳定存在;乙酸乙酯为最适萃取试剂,最佳萃取次数为3次,其与多杀菌素提取液的最适体积比为1:1。【结论】得到了多杀菌素提取和萃取的最佳条件,在该条件下多杀菌素的质量浓度和萃取率分别为74.50μg/mL和98.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多杀菌素 发酵液 稳定性 提取条件
下载PDF
响应曲面分析方法优化发酵液中多杀菌素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6
13
作者 秦为辉 李丽 +3 位作者 张晓琳 陈新 郭伟群 李能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14-319,共6页
依据中心复合旋转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五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了发酵液中多杀菌素提取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并以多杀菌素质量浓度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考察了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频率对多杀菌素质... 依据中心复合旋转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三因素五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建立了发酵液中多杀菌素提取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并以多杀菌素质量浓度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和等高线,考察了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频率对多杀菌素质量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液中多杀菌素超声提取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提取频率75 KHz,提取时间74 min,料液比1∶1.5。在此工艺条件下,从发酵液中提取多杀菌素的质量浓度可达到100.75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菌素 提取 响应曲面法
下载PDF
前体对多拉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世红 李能威 +3 位作者 郭伟群 韩伟 陈新 张晓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29-832,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前体对多拉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多拉菌素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方法本文主要考察了不同前体对多拉菌素生物合成的作用,以及有效前体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结果丙酸钠是多拉菌素合成的最佳前体,在发酵96h时添加0... 目的通过研究前体对多拉菌素生物合成的影响,寻找提高多拉菌素发酵产量的有效方法。方法本文主要考察了不同前体对多拉菌素生物合成的作用,以及有效前体的最佳添加浓度和添加时间。结果丙酸钠是多拉菌素合成的最佳前体,在发酵96h时添加0.1%的丙酸钠,多拉菌素产量达139.89μg/mL,比对照组提高了38.2%。结论前体的供给能显著影响多拉菌素的生物合成,补加丙酸钠能有效提高多拉菌素的发酵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拉菌素 阿维链霉菌 发酵 前体
下载PDF
多杀菌素补料发酵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邹球龙 郭伟群 +3 位作者 王超 胡翔 韩伟 张晓琳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6-88,共3页
利用30 L及50 L发酵罐,通过控制pH和补料优化多杀菌素发酵工艺,提高多杀菌素的产量。采用优化后的补料发酵工艺,多杀菌素的发酵产量可达1 050μg/mL,较对照575μg/mL提高82%。为多杀菌素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刺糖多孢菌 多杀菌素 补料发酵工艺
下载PDF
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萍 郭伟群 +1 位作者 张娟琨 张晓琳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6-49,共4页
实验以刺糖多孢菌CB11(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CB11)与红霉素高产菌株红色糖多孢菌E2(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 E2)为亲本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通过对两亲本原生质体的不同灭活条件的考察,确定了S.spinosa CB11的热灭活条件为6... 实验以刺糖多孢菌CB11(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CB11)与红霉素高产菌株红色糖多孢菌E2(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 E2)为亲本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通过对两亲本原生质体的不同灭活条件的考察,确定了S.spinosa CB11的热灭活条件为60℃水浴45 min,S.erythraea E2的紫外灭活条件为20 W紫外灯30 cm处,照射1 min。实验还优化了S.spinosa CB11与S.erythraea E2原生质体进行种间的最佳融合条件:室温下采用50%PEG 1 000融合3~5 min。融合子经多杀菌素的摇瓶发酵发现,融合子正突变率达到57.1%,其中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融合子S.spinosa X9的多杀菌素产量可达290μg/mL,比亲本S.spinosa CB11(产量为153μg/mL)提高了89.5%。所有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种间融合技术在刺糖多孢菌多杀菌素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是可行的、高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质体融合 多杀菌素 刺糖多孢菌 红色糖多孢菌
下载PDF
用粉煤灰吸附硝基氯苯废水的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伟群 任世建 《中国氯碱》 CAS 2002年第9期41-42,共2页
介绍了采用粉煤灰吸附硝基氯苯废水的工艺方法,并对共沸塔进行了改造。
关键词 粉煤灰 吸附 硝基氯苯 废水处理 共沸
下载PDF
加氢法制备邻氯苯胺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伟群 《中国氯碱》 CAS 2010年第4期21-23,共3页
介绍了加氢法制备邻氯苯胺小试、中试的过程。试验数据表明,加氢法比铁粉还原法的产品质量好,且在环保方面有优势。
关键词 邻氯苯胺 邻硝基氯苯 加氢还原 铁粉还原
下载PDF
一硝油中硝基酚分析方法的改进和验证
19
作者 郭伟群 王连之 《中国氯碱》 CAS 2010年第1期21-23,共3页
介绍了一硝油中硝基酚分析方法的改进内容及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改进后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精确度。
关键词 硝基氯苯 硝油 硝基酚 分析方法
下载PDF
多杀菌素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潘明丰 郭美锦 +3 位作者 储炬 郭伟群 庄英萍 张晓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45-751,共7页
目的以刺糖多孢菌CB11为试验菌株,以发酵培养基菌体浓度和多杀菌素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多杀菌素发酵的种子培养基的碳氮源成分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找出最显著因素并确定其最佳值。... 目的以刺糖多孢菌CB11为试验菌株,以发酵培养基菌体浓度和多杀菌素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多杀菌素发酵的种子培养基的碳氮源成分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找出最显著因素并确定其最佳值。方法种子培养基碳氮源成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发酵培养基响应面试验。结果得到最优种子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0g/L,甘油5g/L,TSB25g/L,玉米浆10g/L,棉籽蛋白25g/L。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种子接入发酵培养基中所获得的多杀菌素产量达到411.26mg/L,较优化前水平(220.30mg/L)提高了86.68%。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优化了发酵培养基,得到对多杀菌素生产影响最显著的三个因素及最佳含量分别为葡萄糖66.6g/L、玉米浆14.6g/L、K2HPO42.5g/L,经验证获得的多杀菌素产量为544.60 g/L,较优化前产量提高了24.48%。结论通过对多杀菌素发酵摇瓶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找出了影响多杀菌素发酵的最显著因子及其最适含量,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多杀菌素产量提高了86.68%,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菌素 培养基优化 正交试验 响应面分析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