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对菲律宾蛤仔热休克蛋白和抗冻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张月 李宁 +3 位作者 黎强 聂鸿涛 霍忠明 闫喜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1,共9页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2号”在低温胁迫下热休克蛋白和抗冻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和南北方野生群体蛤仔急性低温(−1℃)胁迫9 d,存活率大小为斑马蛤2号(78.08%±2.14%)>大连...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斑马蛤2号”在低温胁迫下热休克蛋白和抗冻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将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和南北方野生群体蛤仔急性低温(−1℃)胁迫9 d,存活率大小为斑马蛤2号(78.08%±2.14%)>大连群体(70.37%±3.70%)>北海群体(48.15%±7.71%)。低温胁迫下,挑选5个蛤仔抗低温相关的基因,热休克蛋白70基因(HSP70),HSC70,CSDE1,Y-box,抗冻蛋白Ⅱ型基因(AFPⅡ),研究这些基因在3个群体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大连群体和北海群体)急性低温胁迫(−1℃)下鳃组织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5个基因在菲律宾蛤仔鳃组织中的时序表达与温度显著相关,其中HSP70、HSC70在3个群体中显著高表达。冷休克蛋白家族的基因CSDE1、Y-box基因只在低温处理的广西群体鳃组织中显著高表达。3个群体AFPⅡ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2 h显著升高,达到峰值,相对表达量斑马蛤2号>大连群体>北海群体。不同群体蛤仔在低温胁迫时抗低温相关基因表达模式不同,斑马蛤2号的HSP70、HSC70和AFPⅡ表达量及存活率高于2个野生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群体 低温 存活率 热休克蛋白 抗冻蛋白
下载PDF
重金属汞胁迫下菲律宾蛤仔GPx和GST基因表达分析
2
作者 郑志龙 闫路路 +1 位作者 闫喜武 秦艳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13-119,共7页
为研究重金属汞胁迫下菲律宾蛤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基因的表达情况,用汞对指示生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进行单一慢性暴露试验,分别在... 为研究重金属汞胁迫下菲律宾蛤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基因的表达情况,用汞对指示生物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进行单一慢性暴露试验,分别在0、12、24 h以及2、3、4、5、6、7和8 d时检测菲律宾蛤仔内脏团和鳃中GPx和GS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内脏团中GPx和GST基因的表达量都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分别在24和12 h时表达量最高(P<0.05),6 d时GPx基因表达量最低(P>0.05),3 d时GST基因表达量最低(P<0.05);GPx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量在8 d时最高(P<0.05);鳃中GST基因的表达量在5 d时最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汞暴露在短期内能够诱导GPx和GST基因进行不同程度的表达,但其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抑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揭示重金属汞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汞 菲律宾蛤仔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下载PDF
生长发育初期四角蛤蜊对空气暴露的响应
3
作者 马贵范 郭文学 +1 位作者 杨凤 闫喜武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48,共7页
在室温28.8℃~29.6℃、湿度50%~60%条件下,将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孵化后1 d的D形幼虫[壳长(99.5±5.8)μm]、孵化后15 d的变态期幼虫[壳长(246.5±23.9)μm]、30日龄稚贝[壳长(1 065±195)μm]和60日龄稚贝[大规... 在室温28.8℃~29.6℃、湿度50%~60%条件下,将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孵化后1 d的D形幼虫[壳长(99.5±5.8)μm]、孵化后15 d的变态期幼虫[壳长(246.5±23.9)μm]、30日龄稚贝[壳长(1 065±195)μm]和60日龄稚贝[大规格(9.15±0.87)mm、中规格(7.01±0.71)mm和小规格(4.41±0.66)mm]摊在300目的筛绢上,吸干水分后,悬空在500 m L烧杯中在空气中分别暴露120 min、3 h、10 h和30 h后,放回砂滤海水中继续培养,研究发育早期四角蛤蜊对空气暴露的响应。结果表明:(1)四角蛤蜊不同发育时期幼虫或稚贝的存活率随空气暴露时间的延长直线下降(P<0.05)。以半数致死时间(LT50)为依据,不同发育时期幼虫或稚贝耐空气暴露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60日龄大规格稚贝(LT50为24.7 h)>60日龄中规格稚贝(17.5 h)>60日龄小规格稚贝(13.8 h)>30日龄稚贝(4 h)>变态期幼虫(1.61 h)>D形幼虫(1.05 h)。(2)空气暴露后,不同发育时期幼虫或稚贝的生长规律不同。空气暴露后,D形幼虫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变态期幼虫前期(0~4 d)生长缓慢,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4~7 d),各处理组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日龄稚贝,各处理组的生长速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为四角蛤蜊异地采苗、苗种培育以及安全运输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蛤蜊 空气暴露 存活 生长
下载PDF
四角蛤蜊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效果分析 被引量:57
4
作者 闫喜武 王琰 +4 位作者 郭文学 霍忠明 张跃环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13-1518,共6页
以随机选取的123只野生四角蛤蜊为材料,对其形态性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和重量性状(活体质量Y、软体质量Z)进行了测量,然后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数量性状间的... 以随机选取的123只野生四角蛤蜊为材料,对其形态性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和重量性状(活体质量Y、软体质量Z)进行了测量,然后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壳宽>壳长>壳高。壳宽是影响活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302 5和0.224 7。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估计活体质量、软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19.537+0.244X1+0.266X2+0.732X3、Z=-2.456+0.035X1+0.035X2+0.089X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蛤蜊 形态性状 重量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的双列杂交 被引量:32
5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3 位作者 霍忠明 梁峻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4-875,共12页
于2006年秋,以"海洋红"(R)、白蛤(W)、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3×3的双列杂交。实验由3个自交组R×R、W×W、Z×Z和3个杂交组R×Z、W×Z、W×R,即6个正反交RZ、ZR、WZ... 于2006年秋,以"海洋红"(R)、白蛤(W)、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间3×3的双列杂交。实验由3个自交组R×R、W×W、Z×Z和3个杂交组R×Z、W×Z、W×R,即6个正反交RZ、ZR、WZ、ZW、WR、RW组成,研究了子一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变态、存活的杂种优势及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在不同阶段,不同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同。浮游期间,各杂交组幼虫生长优势(Hg)随着日龄而增大,存活优势(Hs)与日龄几乎无相关性,其值分别为Hg=6.20±2.43,Hs=14.83±0.28。W×Z杂交组合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其值分别为Hg w×z=8.50±2.79,Hs w×z=20.59±0.98,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0.05)。杂交有效地提高了变态率,缩短了变态时间;变态率的杂种优势为Hm=15.84,平均缩短变态时间2d。室内培育期间,刚刚完成变态的稚贝很快表现出生长优势,而后一段时间才表现出存活优势,其值分别为Hg=8.98±2.91,Hs=8.11±8.18;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为Hg w×z=15.93±6.47、Hs w×z=8.78±8.76,Hg w×z与R×Z、W×R杂交组差异显著(P<0.05),Hs w×z与W×R杂交组差异显著(P<0.05)。养成期间,幼贝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12.77±1.20,Hs=49.85±1.93;W×Z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别为Hg w×z=20.92±1.98,Hs w×z=61.60±1.38,与其它杂交组的显著性差异程度与稚贝期相同。从总体水平上分析,幼虫、稚贝、幼贝生长速度的杂种优势分别为15.06、17.40、15.77,彼此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各阶段的杂种优势,3个杂交组的杂种优势大小顺次为:W×Z>R×Z>W×R。R×Z、W×Z、W×R的子一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红斑马、白斑马(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中红(左壳背部有一条深色条带),且正反交的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表现形式与性别无关,为非伴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色 双列杂交 杂种优势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与大连群体生物学比较 被引量:31
6
作者 闫喜武 张国范 +1 位作者 杨凤 梁峻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329-3334,共6页
对菲律宾蛤仔莆田和大连群体形态及生物学进行了比较.菲律宾蛤仔大连群体和莆田群体的生物学零度(BZP)分别为6.77℃和10.99℃;有效积温(EAT)分别为315.21和172.79 ℃·d.通过人工促熟,大连群体繁殖期比自然海区提早1个月,莆田群体... 对菲律宾蛤仔莆田和大连群体形态及生物学进行了比较.菲律宾蛤仔大连群体和莆田群体的生物学零度(BZP)分别为6.77℃和10.99℃;有效积温(EAT)分别为315.21和172.79 ℃·d.通过人工促熟,大连群体繁殖期比自然海区提早1个月,莆田群体比自然海区提早5个月.莆田的蛤仔第1次最高产卵量可达104万粒,大连的蛤仔最高产卵量可达65万粒,大连的蛤仔卵径(66.13±2.40)μm(n=40),莆田的蛤仔卵径(71.88±3.14)μm(n=40),二者差异显著(p<0.01).大连的蛤仔D形幼虫大小平均96.13(±5.83)μm×76.75(±4.46)μm(n=40);莆田的蛤仔D形幼虫大小平均107.63(±5.55)μm×82.88(±4.22)μm,二者差异显著(p<0.01).莆田的蛤仔幼虫整个浮游期平均日增长9.63μm×9.79μm,大连的蛤仔幼虫整个浮游期平均日增长12.20μm×12.47μm,后者快于前者(p<0.01).大连的蛤仔在水温25℃以上条件下,浮游期为10d左右,附着大小为179.9μm×174.4μm,附着至变态需8~9d,变态大小230.0μm×220.0μm,相同条件下,莆田的蛤仔浮游期仅5~6d,附着至变态只需4~5d,附着大小为174.9μmX171.4μm,变态大小仅为196.7μm×190.8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群体 生物学零度 有效积温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不同壳色菲律宾蛤仔品系F_2的表型性状 被引量:22
7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3 位作者 霍忠明 孙焕强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1-709,共9页
于2007年9月,对选育的菲律宾蛤仔不同壳色品系(C:对照组;Tr:两道红品系;Tw:两道白品系;Ab:玛瑙黑品系;Or:海洋红品系;Pw:珍珠白品系;Z:斑马蛤品系;W:波纹蛤品系)F1和F2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龄F1的壳长以Pw最大,与Tr差异不显... 于2007年9月,对选育的菲律宾蛤仔不同壳色品系(C:对照组;Tr:两道红品系;Tw:两道白品系;Ab:玛瑙黑品系;Or:海洋红品系;Pw:珍珠白品系;Z:斑马蛤品系;W:波纹蛤品系)F1和F2的表型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龄F1的壳长以Pw最大,与Tr差异不显著(P>0.05),明显大于对照组及其它品系,Z壳长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C的壳长明显小于Tw、Ab(P<0.05),但与Or、W差异不显著(P>0.05);F1鲜重也以Pw最大,Z最小,且与其它品系差异显著P<0.05),Tr、Tw、Ab和Or鲜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大于C(P<0.05);F1产卵量Pw、Tr明显高于其它品系,Z、C明显小于其它品系(P>0.05),Tw、Ab、Or和W彼此差异不显著(P>0.05);F2的表型性状,C的孵化率低于其它品系(P<0.05),但与Tw无显著差异(P>0.05),各壳色品系间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差异不显著(P>0.05)。浮游期结束时(9日龄),W与Z幼虫壳长明显大于其它品系(P<0.05),Tw、Ab、Or、Pw、Z彼此间差异不显著(P>0.05);幼虫存活率大小顺序为,Ab、Z>Or、W>Tw、Pw>Tr>C,彼此差异显著(P<0.05)。变态时间和变态规格各品系间无显著差异(P>0.05),变态率大小的顺序为Ab>Z>Tw>Or>Pw>W>Tr>C,彼此差异显著(P<0.05)。室内培育阶段结束时(240日龄),Ab壳长最大,但与Or、Tr差异不显著,Z壳长最小,但与C、W差异不显著(P>0.05),C与Pw、W,Tr、Tw、Or之间,以及Tw与Pw差异也不显著;Z的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除Ab外的其它品系,C的存活率最低,明显低于除Tr、Tw外的其它品系,W>Or>Pw,彼此差异显著(P<0.05)。360日龄时,Pw壳长和鲜重最大,显著大于其它壳色品系(P<0.05),Ab和Z壳长和鲜重显著小于其它壳色品系(P<0.05);Ab和Z的存活率高于其它品系(P<0.05),但与Or、Pw差异不显著(P>0.05),Or存活率高于C(P<0.05),其它各品系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从相对产量上看,Z(678.63%±56.80%)>Ab(554.88%±69.42%)>Or(527.23%±76.21%)>W(475.97%±90.25%)>Pw(405.90%±55.19%)>Tw(224.89%±47.85%)>Tr(178.50%±34.50%)>C(100.00%±22.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色 品系 表型性状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两个壳色品系生长发育的比较 被引量:57
8
作者 闫喜武 张国范 +1 位作者 杨凤 梁峻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6-269,共4页
于2004年确立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莆田群体斑马蛤和两道红壳色品系,并对不同品系D形幼虫的生长、存活和变态及稚贝期和养成期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斑马蛤与两道红品系D形幼虫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 于2004年确立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莆田群体斑马蛤和两道红壳色品系,并对不同品系D形幼虫的生长、存活和变态及稚贝期和养成期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斑马蛤与两道红品系D形幼虫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其它组间仅两道红组与对照组(混合壳色)D形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0.05);斑马蛤和两道红4日龄及7日龄幼虫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和两道红之间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4日龄幼虫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变态率斑马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日龄时,斑马蛤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其它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66日龄时,斑马蛤和两道红壳长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与两道红壳长差异不显著;135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5),斑马蛤壳长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93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1)。稚贝期和养成期的存活率均以斑马蛤最高,对照组次之,两道红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莆田群体 壳色 花纹 生长 变态
下载PDF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及现实遗传力 被引量:18
9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4 位作者 霍忠明 孙焕强 潘发林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4-710,共7页
对不同地理群体的3龄菲律宾蛤仔(Pp莆田群体、Dp大连群体、Tp东京群体)进行了混合选择。测量了各实验组的壳长,计算了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3个地群体菲律宾蛤仔子代的上选组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 对不同地理群体的3龄菲律宾蛤仔(Pp莆田群体、Dp大连群体、Tp东京群体)进行了混合选择。测量了各实验组的壳长,计算了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结果表明,3个地群体菲律宾蛤仔子代的上选组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菲律宾蛤仔的选择反应(R)和现实遗传力(hR2)随着日龄的增大而减小,即R幼虫培育期0.804±0.084>稚贝期0.705±0.039>养成期0.671±0.024;hR2幼虫期0.458±0.051>稚贝期0.402±0.025>养成期0.382±0.013。从总体水平上分析,菲律宾蛤仔R为0.726±0.1074,莆田群体、大连群体、东京群体的R分别为0.758±0.101、0.690±0.049、0.732±0.059;hR2为0.414±0.044,莆田群体、大连群体、东京群体的hR2分别为0.432±0.058、0.393±0.028、0.417±0.033。地理群体间的R和hR2次序为莆田群体>东京群体>大连群体,且彼此间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地理群体 选择反应 现实遗传力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家系的建立及早期生长发育 被引量:18
10
作者 闫喜武 霍忠明 +2 位作者 张跃环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40,共9页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建立33个菲律宾蛤仔家系(11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33个全同胞家系),并对各家系蛤仔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生长、存活和变态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蛤仔的卵径、受精率无显著差异(P>0.05,n=90),但...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建立33个菲律宾蛤仔家系(11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33个全同胞家系),并对各家系蛤仔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生长、存活和变态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蛤仔的卵径、受精率无显著差异(P>0.05,n=90),但孵化率有明显差异(P<0.05,n=90)。在不同时期各家系蛤仔的生长情况不同。幼虫期间,9日龄C2生长最快比生长最慢的F2平均壳长大28.24%,且差异显著(P<0.05,n=90)。D3绝对生长最大比平均值高37.24%。稚贝期间,40日龄I1生长最快比生长最慢的B3平均壳长大78.29%,且差异显著(P<0.05,n=90)。I1绝对生长也最大比平均值高87.61%,其中400~500μm个体占30%,500μm以上个体占53.33%,家系内个体趋于大型化,而B1、B3家系内个体生长性状出现衰退现象,趋于小型化,300μm以下个体分别占整个家系的83.33%、90%。在相同时期各家系蛤仔的存活率不同。幼虫期间,9日龄I2存活率最高比平均存活率高94.14%,E3存活率最低比平均存活率低72.65%。稚贝期间,40日龄时各家系稚贝的存活率较高,都在85%以上。变态期间,同胞家系出现变态延迟及变态规格小型化现象。附着变态时间从第15天延迟至22天,变态平均规格为(193.18±12.15)μm,K1变态最小规格为(183.00±14.42)μm,以K为父本的3个家系变态规格普遍偏小,表现出父本效应。各家系变态率不同,存在明显差异,E3家系变态率最高为(94.33%±0.58%),B2家系变态率最低为(7.33%±2.08%)。综合33个同胞家系的各项指标,I1早期生长抗逆性状最优,可进一步作为优良品种选育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家系 生长 发育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两道红与白斑马品系的三元杂交 被引量:16
11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4 位作者 孙焕强 霍忠明 孙欣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90-1197,共8页
为了提高菲律宾蛤仔壳色品系的生产性能,于2009年8月,以具有较快生长速度的两道红(R)F2和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白斑马(WZ)F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两个蛤仔品系的三元杂交。其中白斑马品系生长快,抗逆性强,是由生长最快的珍珠白(W)和抗逆性最... 为了提高菲律宾蛤仔壳色品系的生产性能,于2009年8月,以具有较快生长速度的两道红(R)F2和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白斑马(WZ)F2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两个蛤仔品系的三元杂交。其中白斑马品系生长快,抗逆性强,是由生长最快的珍珠白(W)和抗逆性最强的斑马蛤(Z)杂交产生的二元品系。试验由RR(♀R×♂B)、RWZ(♀R×♂WZ)、WZR(♀WZ×♂R)、WZWZ(♀WZ×♂WZ)4个试验组组成。获得了三元正反交组合RWZ、WZR,比较了各试验组子代在不同阶段生长、存活的杂种优势并分析了壳色遗传机制。结果表明,正反交组的单亲杂种优势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正交组RWZ的生长与存活性状得到了明显的改良;WZR的存活性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良。从生长上看,在浮游期,RWZ、WZR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70、-2.92;双亲生长优势为-0.68,主要受到卵源与配对策略交互作用的影响,其次为母本效应;在稚贝培育期,RWZ的单亲生长优势为+9.71,WZR单亲生长劣势为-6.57,总体上尚未表现出双亲生长优势,其大小仅为+0.90。从存活上看,RWZ、WZR在浮游期的单亲存活优势分别为+4.47、+3.05;双亲存活优势为+3.60,主要受到配对策略的影响,其次为母本效应;正反交组在稚贝阶段的单亲杂种优势分别为+13.09、+7.30;双亲存活优势为+9.00。R×R、R×WZ、WZ×R、WZ×WZ子代的壳色分别表现为两道红、两道红白斑马、两道红白斑马、白斑马;白斑马自交后代仍然为白斑马,未出现壳色分离,且三元正反交的子代壳色表现一致,说明壳色为非伴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两道红 白斑马 三元杂交
下载PDF
大连群体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 被引量:16
12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3 位作者 金晶宇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9-395,共7页
为探讨不同壳型菲律宾蛤仔的杂种优势,于2007年6月开展了壳宽型(W)和壳扁型(P)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实验由2个杂交组PW(P♀×W♂)、W P(W♀×P♂)和2个自交组WW(W♀×W♂)、PP(P♀×P♂)组成。结果表明,杂交... 为探讨不同壳型菲律宾蛤仔的杂种优势,于2007年6月开展了壳宽型(W)和壳扁型(P)两种壳型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实验由2个杂交组PW(P♀×W♂)、W P(W♀×P♂)和2个自交组WW(W♀×W♂)、PP(P♀×P♂)组成。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壳宽与壳长的比值、放射肋数介于两个自交子代之间,表现为中间型。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幼虫大小存在显著的母本效应。PW和W P子代的存活优势分别为(3.43±0.54)和(4.21±0.55)。室内培育阶段,杂交子代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但母本效应逐渐减弱,PW和W P子代的生长优势分别为(10.76±2.25)和(8.28±1.88),存活优势分别为(5.52±0.62)和(11.10±2.41)。养成期间,杂交子代的生长、存活优势更加明显,母本效应消失,PW和W P子代的生长优势分别为(16.22±0.23)和(14.80±1.50),体重的杂种优势分别为(50.29±1.13)和(35.27±2.43),存活优势分别为(12.30±1.37)和(17.45±0.75)。以上结果说明两种不同壳型蛤仔杂交可以产生杂交优势,随着个体发育杂交优势越来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双列杂交 壳型 杂种优势
下载PDF
中国蛤蜊的家系建立及早期生长发育 被引量:11
13
作者 闫喜武 王琦 +4 位作者 张跃环 霍忠明 赵越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21-530,共10页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中国蛤蜊家系(7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1个全同胞家系:A1、A2、A3……G1、G2、G3),并对各家系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生长、存活和变态等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蛤蜊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 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中国蛤蜊家系(7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1个全同胞家系:A1、A2、A3……G1、G2、G3),并对各家系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生长、存活和变态等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蛤蜊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幼虫大小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发育阶段各家系的个体大小不同,生长速度不同,并受父本效应、母本效应及雄内雌间作用的影响。幼虫浮游期,G1壳长最大,生长速度为(10.04±1.67)μm/d;A2壳长最小,生长速度为(6.07±1.32)μm/d。幼虫匍匐期,B3生长最快,其生长速度为(29.93±3.67)μm/d;D1生长最慢,其生长速度为(16.72±2.73)μm/d。稚贝期,G3壳长最大,生长速度为(83.14±5.85)μm/d;A2、A3的壳长较小,其生长速度分别为(57.78±5.44)μm/d,(55.86±4.48)μm/d。幼虫浮游期,A2、C1、E3、F2、G1、G2的存活率较高(>85%),B2、D1存活率较低(<35%);稚贝培育期,G1存活率(70.40%)最高;A1(23.40%)、C2(20.90%)、F1(19.30%)的存活率较低。变态期间,各家系的生长速度不同,G1、G3生长速度较快,分别为(7.94±1.53)μm/d、(7.96±1.52)μm/d;D1生长速度最慢,仅为(5.23±0.75)μm/d。各家系的变态率不同,B1、E1、G2变态率均在80%以上,E2(41.24%)、F1(43.25%)变态率较低。各家系的变态规格存在差异,随着变态时间的延长变态规格小型化;G1、G2、G3变态规格最大(240μm),变态时间最短(13d);D1变态规格最小,仅为(226.65±5.65)μm,变态时间最长(17d)。综合各家系生长、存活等早期表型性状,G3生长最快,F2存活率最高,G1产量最高,可进一步作为中国蛤蜊的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蛤蜊 家系 生长 存活 变态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EST-SSRs标记开发及不同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闫喜武 虞志飞 +5 位作者 秦艳杰 杨霏 王金海 张跃环 杨凤 张国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4190-4198,共9页
利用13对微卫星引物对大连、莆田、青岛3个地理群体蛤仔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3个基因座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2—7个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7657;3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4387、0.... 利用13对微卫星引物对大连、莆田、青岛3个地理群体蛤仔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3个基因座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在2—7个之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7657;3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4387、0.4194、0.2383,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488、0.6484、0.5526;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显著(P>0.05)。NJ聚类结果显示大连和莆田群体的蛤仔亲缘关系较近,二者与青岛群体关系较远。3个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现象,表明各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稳定性相对较低。本研究所获得的微卫星标记的多态信息含量(PIC)>0.5,说明这些微卫星位点的多样性较高,可为下一步遗传图谱构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地理群体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海洋橙品系两个世代的杂交与近交效应 被引量:11
15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4 位作者 孙焕强 霍忠明 李少文 杨凤 张国范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9-316,共8页
于2009年8月以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通过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和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以提高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表... 于2009年8月以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通过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和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以提高菲律宾蛤仔海洋橙品系的表型性状。结果表明,杂交使幼虫和稚贝的生长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存活性状尚未得到提高。幼虫和稚贝表现出微弱的生长优势,正反交组单亲生长优势表现出正负不对称性。杂交效应主要受到母本效应的影响,母本效应贯穿于幼虫期及稚贝期。近交使世代F33的生长性状得到了改良,且两个世代的存活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型性状的近交效应在幼虫期主要受到交配方式的影响,而在稚贝期主要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通过上选,杂交与近交的有机结合,有效改良了海洋橙品系的表型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海洋橙品系 世代 杂种优势 近交衰退
下载PDF
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大竹蛏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6
作者 闫喜武 赵生旭 +3 位作者 张澎 杨凤 曹琛 张国范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6-390,共5页
在水温为22.0~24.8℃、盐度为31~33、pH为8.10~8.50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育密度(5、10、20、40、8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 在水温为22.0~24.8℃、盐度为31~33、pH为8.10~8.50的条件下,研究了培育密度及饵料种类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幼虫生长、存活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育密度(5、10、20、40、80个/mL)下,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40、80个/mL试验组幼虫不能发育至匍匐幼虫,即不能完成变态;5、10、20个/mL试验组幼虫的变态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各阶段幼虫的发育时间随着培育密度的增大而延长。不同的饵料种类及投喂方式,即单独投喂(小球藻、塔胞藻、新月菱形藻、金藻、海洋红酵母)与混合投喂(金藻+塔胞藻+新月菱形藻)对幼虫的生长速度、存活率、变态率及幼虫各阶段发育时间的影响也不同,前期单独投喂金藻效果较好,以后混合投喂效果比较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竹蛏苗种生产过程中,培育密度为10个/mL左右较为合理,且混合投喂比单独投喂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竹蛏 幼虫 生长 变态 培育密度 饵料种类
下载PDF
北方沿海四角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闫喜武 张跃环 +5 位作者 左江鹏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杨担光 郭海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48-352,共5页
于2004年和2006年对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2004年在4个100L塑料桶和30m^3水泥池中分别培育出2—3mm稚贝20万粒和3000万粒,2006年在2个100L塑料桶中育出2~3mm稚贝12万粒。结果表明:室外土池中培育的亲... 于2004年和2006年对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2004年在4个100L塑料桶和30m^3水泥池中分别培育出2—3mm稚贝20万粒和3000万粒,2006年在2个100L塑料桶中育出2~3mm稚贝12万粒。结果表明:室外土池中培育的亲贝(壳长33.97mm±2.90mm)产卵量为(79.7±4.0)万粒/个,海区采集的亲贝(壳长为39.62mm±2.78mm)产卵量为13.2万粒/个;在水温为25.4℃、盐度为24、pH为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0h 30min发育为D形幼虫;四角蛤蜊的卵径、D形幼虫、后期面盘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大小分别为(50.93±0.49)、(70.96±0.92)、(164.00±3.54)、(186.00±4.22)、(212.00±5.46)、(496.00±9.87)um;壳顶前期生长速度为(7.83—8.83)um/d,壳顶中、后期为(11.38—14.99)um/d;存活率为(80.34±1.86)%。稚贝期(10-45日龄)四角蛤蜊壳长、壳高的比例接近成体;10—15日龄稚贝的生长速度为(32.15—36.82)um/d,存活率近100%;15—30日龄,生长速度达(71.20±9.91)um/d,存活率为(85.30±1.28)%;30~45日龄,生长速度为(49.30±7.12)um/d,存活率只有(14.10±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角蛤蜊 人工育苗 北方沿海
下载PDF
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两个世代的杂交与近交效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闫喜武 孙欣 +4 位作者 张跃环 桑士田 霍忠明 杨凤 张国范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82-691,共10页
为改良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奶牛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法,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并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 为改良菲律宾蛤仔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奶牛品系的全同胞子一代和子二代上选10%的个体作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法,建立近交组合(F22、F33)、杂交组合(F23、F32)并设置对照组(C22、C33),研究了两个近交世代的杂交效应及近交效应。结果表明,杂交使得幼虫的生长性状和存活性状得到了部分改良,但稚贝的生长性状尚未得到提高。幼虫表现出微弱的生长优势,中亲生长优势为(0.95±1.23);F23杂种优势为(0.36±0.59),F32杂种优势为(1.56±1.96)。稚贝表现为杂种劣势,中亲生长劣势为(-2.90±3.20);F23稚贝杂种劣势为(-4.60±3.21),F32稚贝杂种劣势为(-0.75±10.13)。幼虫和稚贝均表现为存活优势,中亲存活优势分别为(9.43±4.41)、(8.66±12.25);F23存活优势分别为(0.77±3.60)、(6.70±8.81);F32存活优势分别为(20.93±7.92)、(10.94±16.28)。杂交效应主要受到交配方式的影响,母本效应主要作用于幼虫期。近交使得世代F22、F33的生长性状得到了改良,但两个世代的存活性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近交衰退。世代F22、F33幼虫期生长性状表现为近交衰退,衰退率分别为(5.17±4.38)、(4.99±2.72);稚贝期生长性状未表现出近交衰退现象,其衰退率分别为(-0.79±13.66)、(-0.93±12.85)。对于存活性状而言,两个世代均出现近交衰退现象,世代F22及F33幼虫和稚贝的近交衰退率分别为(0.16±5.82)、(9.98±10.04),(19.33±11.28)、(13.08±16.17)。表型性状的近交效应主要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通过上选、杂交与近交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良了奶牛蛤品系的表型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奶牛蛤 杂种优势 近交衰退
下载PDF
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闫喜武 王琦 +4 位作者 赵越 霍忠明 张跃环 杨凤 张国范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1-44,共4页
于2008年4—10月在庄河海洋贝类养殖场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至10月份成功培育出壳长为(9.12±1.13)mm的稚贝共计64 030粒。结果表明:在海区采集的中国蛤蜊亲贝的雌雄比例为1.02∶1,产卵量为74.1万粒... 于2008年4—10月在庄河海洋贝类养殖场对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的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至10月份成功培育出壳长为(9.12±1.13)mm的稚贝共计64 030粒。结果表明:在海区采集的中国蛤蜊亲贝的雌雄比例为1.02∶1,产卵量为74.1万粒/个;在温度为23~24℃、盐度为24~26、pH为8.02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23.5 h发育为D形幼虫;中国蛤蜊的卵径、D形幼虫、足面盘幼虫的大小分别为(54.4±1.64)、(70.91±3.75)、(216.5±12.48)μm,变态规格、出现单水管、双水管的稚贝大小分别为(240.42±6.56)、(248.22±14.14)、(1 175±72.31)μm。浮游期间(0~10日龄),水温为22.7~23.4℃,幼虫生长速度为(11.16±0.45)μm/d,存活率为(92.80±2.34)%;变态期间(10~15日龄),水温为22.4~24.2℃,幼虫生长速度为(10.91±0.54)μm/d,变态率为(73.16±8.32)%,变态过程持续5~6 d。稚贝期间(15~40日龄),水温为24.2~27.0℃,双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单水管稚贝,但存活率明显下降。单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为(73.98±9.05)μm/d,存活率为(73.6±6.58)%;双水管稚贝的生长速度为(87.95±8.34)μm/d,由于水温过高(>30.0℃),存活率仅为(13.78±3.65)%。幼贝期间(40~100日龄),其生长速度为(111.24±13.08)μm/d,存活率为(62.75±5.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蛤蜊 人工育苗技术 生长
下载PDF
薄片镜蛤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闫喜武 左江鹏 +3 位作者 张跃环 霍忠明 杨凤 郭海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8-272,共5页
于2007年5月-9月,对薄片镜蛤Dosinia laminata的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成功培育出壳长1.2~1.5mm的稚贝300万粒。平均壳长为(60.90±2.24)mm的雌性个体每次产卵量为200万粒;在水温24.5~25.5℃、盐度27、pH7... 于2007年5月-9月,对薄片镜蛤Dosinia laminata的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成功培育出壳长1.2~1.5mm的稚贝300万粒。平均壳长为(60.90±2.24)mm的雌性个体每次产卵量为200万粒;在水温24.5~25.5℃、盐度27、pH7.5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过22h40min发育为D形幼虫;薄片镜蛤的卵径、D形幼虫、变态规格、单水管稚贝和双水管稚贝大小(壳长×壳高,下同)分别为(70.33±1.06)μm、(100.33±1.30)μm×(81.07±1.72)μm、(213.33±8.02)μm×(202.00±5.96)μm、(309.17±9.17)μm×(301.67±10.81)μm、(1158.33±9.31)μm×(1067.50±10.84)μm。浮游期间(0~10日龄),幼虫壳长、壳高的生长速度分别为(8.28±0.70)μm/d、(9.19±0.76)μm/d,存活率为(36.8±3.78)%;变态期间(10~14d),幼虫壳长、壳高的生长速度分别为(8.46±0.42)μm、(8.04±0.45)μm,变态率为(5.0±1.25)%,变态持续时间为4~5d;稚贝期间(14~40日龄),单水管、双水管稚贝的生长快于幼虫期,单水管稚贝壳长、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32.19±2.06)μm/d、(28.75±1.97)μm/d,双水管稚贝壳长、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53.07±40.43)μm/d、(47.86±38.22)μm/d,存活率为(81.2±3.36)%。以海泥为附着基采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片镜蛤 附着基 人工育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