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宇宙与“钵中之脑”:从语义外部论到结构实在论
1
作者 陈常燊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53-59,共7页
借助数字化设备,元宇宙将希拉里·普特南的“钵中之脑”,从扶手椅上的一个科幻场景,转变为一项潜力巨大的前沿技术。有关元宇宙的一个前瞻性哲学问题,是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本体论鸿沟是否有可能被消解。借助语义外部论,普特南对此给... 借助数字化设备,元宇宙将希拉里·普特南的“钵中之脑”,从扶手椅上的一个科幻场景,转变为一项潜力巨大的前沿技术。有关元宇宙的一个前瞻性哲学问题,是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本体论鸿沟是否有可能被消解。借助语义外部论,普特南对此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这个回答并不令人满意,它面临着乞题谬误、先验论证谬误、延展心智缺失、不可能知识谬误等批评,因此不但未能真正驳倒语义内部论,而且无助于我们扫清元宇宙技术的形而上学障碍。借鉴尼克·博斯特罗姆的“模拟假说”与大卫·查尔默斯对“元宇宙”与“元-宇宙”的概念区分,本文提出一个替代方案——语义结构实在论。该方案不仅能帮助我们厘清语义外部论方案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它还具有形而上学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钵中之脑” 模拟假说 语义外部论 结构实在论
下载PDF
《论确实性》中的“相对主义之谜”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常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11,共6页
《论确实性》中的某些段落似乎透露出某种相对主义倾向,这与维特根斯坦一贯的反相对主义格调不太协调。对于维特根斯坦对相对主义到底持什么态度,构成了他的"相对主义之谜"。基于对摩尔命题的轴心地位、信念系统的确实性、行... 《论确实性》中的某些段落似乎透露出某种相对主义倾向,这与维特根斯坦一贯的反相对主义格调不太协调。对于维特根斯坦对相对主义到底持什么态度,构成了他的"相对主义之谜"。基于对摩尔命题的轴心地位、信念系统的确实性、行为方式等理论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所扮演角色的分析,"相对主义之谜"的谜底逐渐露出水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念 确实性 行为方式 相对主义
下载PDF
说谎何以成为一个哲学问题?——分析哲学的研究进路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常燊 《哲学分析》 2010年第3期100-109,共10页
关于说谎的道德评价和"善意的谎言"的道德辩护问题,在思想史上相当惹人注目。与传统的道德哲学研究路径不同,分析哲学家们在说谎问题上的研究路径主要是意义/指称分析、心理学哲学分析、语言发生学分析、意向分析和言语行动... 关于说谎的道德评价和"善意的谎言"的道德辩护问题,在思想史上相当惹人注目。与传统的道德哲学研究路径不同,分析哲学家们在说谎问题上的研究路径主要是意义/指称分析、心理学哲学分析、语言发生学分析、意向分析和言语行动分析。他们提示了一种试图以语言分析探询事物之本性的态度,这些看法与传统上对说谎做出价值评判有较大差异:首先,分析哲学家们自觉地把说谎当作一种言语行动,主要从语言哲学、心理学哲学而非实践哲学上进行考察;其次,他们更注重对说谎的概念分析和心理学哲学的考察。有理由认为,相对于前辈们对说谎问题的实质—实践考察,他们更加侧重于说谎问题的形式—理论分析。通过对说谎行为的观念考察和概念澄清,可以加深对人类说谎现象的了解,帮助我们解决和消解与此相关的某些智性困惑,同时也为我们对日常生活问题的哲学分析提供某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谎 意向 言语行动 日常生活 哲学分析
下载PDF
戴维森论不自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常燊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8-83,共6页
不自制是一个古老而又艰深的哲学问题。戴维森的研究为不自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贵的进路。不自制是非理性的两大情形之一,它与戴维森的合理性理论、行动理论、意义理论和真理论都密切相关。戴维森通过引入行动哲学中的因果解释理... 不自制是一个古老而又艰深的哲学问题。戴维森的研究为不自制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可贵的进路。不自制是非理性的两大情形之一,它与戴维森的合理性理论、行动理论、意义理论和真理论都密切相关。戴维森通过引入行动哲学中的因果解释理论来解决不自制问题,从而一方面拓展了当代分析哲学的问题域,另一方面也消解了一个似是而非的非理性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理论 不自制 非理性 因果理论
下载PDF
从反思平衡看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常燊 《哲学分析》 2012年第4期115-125,199,共11页
以反思平衡视角审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对"遵守规则悖论"的处理、对概念精确性与模糊性的考察,以及《论确实性》关于信念确实性的"哥白尼式革命"、对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批判,可以发现:语言游戏规则或行为规则... 以反思平衡视角审视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对"遵守规则悖论"的处理、对概念精确性与模糊性的考察,以及《论确实性》关于信念确实性的"哥白尼式革命"、对独断论和怀疑论的批判,可以发现:语言游戏规则或行为规则与特殊的语言游戏之间构成一种狭义的反思平衡关系,系列相互竞争的一般原则与特殊的生活实践之间构成一种广义的反思平衡关系。这些反思平衡基本符合源于罗尔斯的三个要求以及弗洛斯达尔提出的五大特征,此外还具有某种奇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确实性 语言游戏 遵守规则 反思平衡 哥白尼式革命
下载PDF
“哲学病”的诊治——维特根斯坦的“奥古斯丁图画”和“苏格拉底图画”批判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常燊 《哲学分析》 2016年第5期67-80,共14页
在传统的"标准解释"之外,近来的"新维特根斯坦"研究开拓了一种"治疗哲学"解释。在此背景下,借助维特根斯坦对"奥古斯丁图画"和"苏格拉底图画"的批判,可对"哲学病"的症结... 在传统的"标准解释"之外,近来的"新维特根斯坦"研究开拓了一种"治疗哲学"解释。在此背景下,借助维特根斯坦对"奥古斯丁图画"和"苏格拉底图画"的批判,可对"哲学病"的症结之所在加以剖析,对它进行诊治并开出两个"药方":描述和综观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病 描述 综观 奥古斯丁图画 苏格拉底图画 维特根斯坦
下载PDF
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重构及反思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常燊 王凤丽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1期31-34,共4页
笛卡尔将整个的传统知识大厦推倒重来,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在认识论上进行一次大胆而又审慎的重构。通过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逐字分解和辨析,发现该命题的关键不是"在",即我的存在,而是"知在",即认识... 笛卡尔将整个的传统知识大厦推倒重来,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在认识论上进行一次大胆而又审慎的重构。通过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逐字分解和辨析,发现该命题的关键不是"在",即我的存在,而是"知在",即认识到我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在"的两种逻辑悖论的论证策略,即违反不矛盾律策略及无穷倒退策略。进而从怀疑的对象、内容到怀疑的过程本身来回答我是否真的无法怀疑自己的怀疑这个棘手问题。最后回答两个相关问题:根本上应当如何看待怀疑,以及逻辑自身是否应当受到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方法论 普遍怀疑 常识 理智直观
下载PDF
从经验反省到理智直观——论笛卡尔普遍怀疑的方法论前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常燊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77-82,共6页
怀疑论是笛卡尔形而上学的起点。普遍怀疑基于良知为我们提供的健全理智,始于对经验常识的反省,实际上是理智的自我反省。普遍怀疑的前提是诉诸健全的良知,其中暗含了三重公共性的理论预设;普遍怀疑并不等于反对经验,而是重新审视经验;... 怀疑论是笛卡尔形而上学的起点。普遍怀疑基于良知为我们提供的健全理智,始于对经验常识的反省,实际上是理智的自我反省。普遍怀疑的前提是诉诸健全的良知,其中暗含了三重公共性的理论预设;普遍怀疑并不等于反对经验,而是重新审视经验;普遍怀疑的起点是对感官不可靠的论证;普遍怀疑中预设了八个不证自明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方法论 普遍怀疑 常识 理智直观
下载PDF
论语言与思想的反思平衡
9
作者 陈常燊 《哲学分析》 2014年第1期131-144,199,共14页
弗雷格和达米特从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容器和交流的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的。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一种倾向性的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的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的。据此我们进一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 弗雷格和达米特从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容器和交流的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的。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一种倾向性的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的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的。据此我们进一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过程中与说者所共同建构的东西,而不是说者在说话之前的现成之物;思想不是解释者的意见,也不单是说者的意图,而是话语自身的意义;思想是说者与解释者在话语交流的互动过程中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说者的话语与解释者赋予说者的思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调整、相互促进的反思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命题态度 反思平衡 弗雷格 戴维森
下载PDF
合理性与自由的认知科学进路——第二届《哲学分析》讲堂综述
10
作者 陈常燊 《哲学分析》 2012年第2期176-183,共8页
在春秋综合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第二届《哲学分析》讲堂暨《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中文版首发式于2011年7月8日下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五楼会议室举行。本届讲堂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市自然... 在春秋综合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第二届《哲学分析》讲堂暨《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中文版首发式于2011年7月8日下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五楼会议室举行。本届讲堂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著名逻辑学家、科学哲学家和心理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分析 讲堂 认知科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 合理性 综述 自由 自然辩证法
下载PDF
“穷理盘道要修的真功夫”--读陈嘉映《说理》
11
作者 陈常燊 《哲学分析》 2011年第5期185-196,共12页
在近年来的系列文著、访谈中,陈嘉映先生多次提到“哲学是讲道理的艺术”、“哲学在于穷理”等旨趣,所言看似平淡,实则凝聚了先生数十年哲学思考之结晶。从《泠风集》到《语言哲学》,从《从感觉开始》到《哲学·科学·常识》,
关键词 穷理 语言哲学 说理 旨趣 平淡 感觉
下载PDF
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性质的理解
12
作者 陈常燊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87-93,共7页
维特根斯坦哲学具有很强的治疗性特征。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哲学病"进行诊断、对语言理论/语言哲学/语言实践的区分,以及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通过揭示"十足的胡话"和克服"误解的冲动",从而给出"如... 维特根斯坦哲学具有很强的治疗性特征。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对"哲学病"进行诊断、对语言理论/语言哲学/语言实践的区分,以及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通过揭示"十足的胡话"和克服"误解的冲动",从而给出"如其所是"的描述,指明了这种哲学治疗的异质性和非理论化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维特根斯坦 语言实践 哲学治疗 非理论化
下载PDF
托马斯·内格尔人生观之批判
13
作者 陈常燊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6-21,共6页
托马斯·内格尔基于客观性视角,高估了人出生的偶然性、生活的荒谬性和死亡的虚无性,得出人生归根到底毫无意义的结论,不自觉地陷入了他在心—身关系、认识论、自由意志和伦理学上所反对的个人主义、科学主义和过分客观化困境,透露... 托马斯·内格尔基于客观性视角,高估了人出生的偶然性、生活的荒谬性和死亡的虚无性,得出人生归根到底毫无意义的结论,不自觉地陷入了他在心—身关系、认识论、自由意志和伦理学上所反对的个人主义、科学主义和过分客观化困境,透露出从内在观点看来的悲观主义色彩。这种不融贯状态表明内格尔对人生意义的态度徘徊不定,引人误导。从外在观点看来的人生的荒谬性和死亡的虚无性,是一种过度客观化的产物,应当加以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观 客观化 个人主义 科学主义 悲观主义
下载PDF
元宇宙中的“身份爆炸”与同一性谜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常燊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1-65,共5页
多重实在、全息投影、心灵上传等数字孪生技术引发了元宇宙中的“身份爆炸”,在哲学上提出了系列同一性谜题:进入元宇宙后,我还是我吗?究竟有几个我?我与我的“化身”究竟是何关系?如果我的心灵上传到计算机,上传系统会是我吗?有理由表... 多重实在、全息投影、心灵上传等数字孪生技术引发了元宇宙中的“身份爆炸”,在哲学上提出了系列同一性谜题:进入元宇宙后,我还是我吗?究竟有几个我?我与我的“化身”究竟是何关系?如果我的心灵上传到计算机,上传系统会是我吗?有理由表明,数字人仍然具有身份/同一性,但数字孪生技术对身份/同一性的哲学原则提出了紧迫挑战:我与我的“化身”是同一个人,但又是可分辨的,这一点违背了“莱布尼茨律”;我与我的“化身”属于同一类别,但又可能是共时空占位的,这一点违背了“洛克原则”。如果说,解决“身份爆炸”背后的同一性谜题的技术出路是NFT(非同质化代币),那么其哲学方案是“忒休斯之船”模型。最终,对“自我主权”的倡导有助于避免数字人的同一性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同一性 数字孪生 身份爆炸 自我主权
下载PDF
我们在元宇宙中该如何行事?--论虚拟主体的道德地位与道德责任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常燊 《关东学刊》 2023年第2期25-34,共10页
元宇宙在伦理学上的重要性体现为,数字人类、数字机器人、数字宠物等虚拟主体具有道德地位,它们向人类提出了道德责任上的要求。基于对道德紧缩论和道德膨胀论的批评,借助对元宇宙的结构层级性和意识状态程度性的量化分析,一种不完美道... 元宇宙在伦理学上的重要性体现为,数字人类、数字机器人、数字宠物等虚拟主体具有道德地位,它们向人类提出了道德责任上的要求。基于对道德紧缩论和道德膨胀论的批评,借助对元宇宙的结构层级性和意识状态程度性的量化分析,一种不完美道德实在论值得被考虑:其不完美性体现为技术上的不完美性以及形而上学上的不完美性;其实在论体现为,虚构身份、虚拟身份和模拟身份具有道德价值上的层级差别,它们具有不同的道德地位,相应地向我们提出了不同程度的道德责任要求;道德价值是意识在特定尺度和结构上的涌现,不同程度的意识状态对应于不同程度的道德地位,进而对应于不同程度的道德责任。基于对“玩家困境”案例和“虚拟物的情绪反应悖论”的分析,不完美道德实在论的理论优势以及道德价值层级性的应用伦理学意义得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主体 道德地位 道德责任 不完美道德实在论 元宇宙伦理学
下载PDF
分析哲学的自识与反思--江怡教授学术访谈录 被引量:2
16
作者 江怡 陈常燊 《哲学分析》 2014年第6期153-173,共21页
陈常燊(以下简称“陈”):江老师,您好!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国内学术前沿。以您的硕士论文《罗素的意义理论》为发端,历经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英美与欧陆哲学比较、中西哲学比较到近几年的哲学拓扑学... 陈常燊(以下简称“陈”):江老师,您好!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国内学术前沿。以您的硕士论文《罗素的意义理论》为发端,历经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英美与欧陆哲学比较、中西哲学比较到近几年的哲学拓扑学研究,您长达30年多年的哲学思考之旅,在哲学的中心与边缘之间、历史与前沿之间不断变换论题。请问其间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什么?能否为我们给出几个关键词将您数十年的哲学运思串联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学术前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访谈录 中西哲学比较 教授 反思 维特根斯坦
下载PDF
分析哲学中作为证据的事实 被引量:2
17
作者 江怡 陈常燊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3期3-9,共7页
在20世纪的分析哲学中,许多哲学家讨论过事实的概念。维特根斯坦的事实概念,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就是那些关注将事实解释为世界的逻辑成分的哲学流派之一。但是自从逻辑经验主义者揭示了科... 在20世纪的分析哲学中,许多哲学家讨论过事实的概念。维特根斯坦的事实概念,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分析哲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就是那些关注将事实解释为世界的逻辑成分的哲学流派之一。但是自从逻辑经验主义者揭示了科学本性以来,更多的科学哲学家将事实当作观察命题的证据来探究,他们并非着眼于事实概念的意义,而是着眼于对世界中的事实的解释。因此,对于科学哲学家们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于:事实是否可以用一种科学的方式而被解释为证据,以及我们如何将它们解释成与表达事实的观察命题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哲学 事实 证据
下载PDF
虚构的道德知识如何可能?
18
作者 陈常燊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43,共7页
当前美学与元伦理学交叉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论争是,虚构作品是否或应否包含道德知识?围绕此问题产生了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的分歧,其背后是对于人类道德之本性的不同理解。非道德主义的四种不同版本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在解释力上仍有... 当前美学与元伦理学交叉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论争是,虚构作品是否或应否包含道德知识?围绕此问题产生了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的分歧,其背后是对于人类道德之本性的不同理解。非道德主义的四种不同版本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在解释力上仍有不足。借助模态分析,基于下述三个论证,本文捍卫了一种“新道德主义”。首先,虚构的道德知识的可能性奠基于道德情境的差异最大化原则、道德主体的差异最小化原则。其次,该知识的可能性有赖于关于人生意义知识的整体性原则。最后,该知识的可能性有赖于虚构作品的下述“溢出效应”:虚构作品不仅能提供关于内部道德的外部道德知识,还能向人们展示某些突破逻辑矛盾律的“不可能的道德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 道德情境 道德主体 道德知识 溢出效应
下载PDF
康德与元宇宙
19
作者 陈常燊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27-33,共7页
康德对现象界/物自身的区分中隐藏着元宇宙的哲学奥秘。基于兰顿和查尔默斯对康德先验观念论的认知结构实在论(ESR)解读,现象界关乎事物的关系性质,物自身关乎事物的内在性质。这意味着,实在的关系性质或元宇宙的物理学结构是可知的,而... 康德对现象界/物自身的区分中隐藏着元宇宙的哲学奥秘。基于兰顿和查尔默斯对康德先验观念论的认知结构实在论(ESR)解读,现象界关乎事物的关系性质,物自身关乎事物的内在性质。这意味着,实在的关系性质或元宇宙的物理学结构是可知的,而其内在性质或元-宇宙的物理学结构是不可知的。“元宇宙→现实世界→元-宇宙→本体世界”的模拟链条连接了元宇宙与物自身。对认知结构实在论的“平原景观”和“山地景观”的区分,为我们理解康德与元宇宙提供了一个实现双向阐释的全新视角:元宇宙的模拟假说契合于认知结构实在论者的口号“一切源于结构,结构源于X”,而这里的“X”正是康德的物自身。最后我们回应了一些重要的批评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自身 元宇宙 元-宇宙 模拟假说 结构实在论
下载PDF
当代本体论的“鸟瞰景观”与“天穹景观”
20
作者 陈常燊 《哲学评论》 2023年第1期1-17,共17页
本体论依赖关注世界的层级结构。以谢弗尔、法因等“山地景观论者”或奠基理论家为代表,当代主流的形而上学基础主义者,假定了本体论依赖的方向性、层级性、基础性、偶然性和一致性等特征。然而,批评者们从不同角度质疑了这些特征。特别... 本体论依赖关注世界的层级结构。以谢弗尔、法因等“山地景观论者”或奠基理论家为代表,当代主流的形而上学基础主义者,假定了本体论依赖的方向性、层级性、基础性、偶然性和一致性等特征。然而,批评者们从不同角度质疑了这些特征。特别是,如果我们将基础主义的方向性从“下降性观点”替换为“上升性观点”,将“山地景观”中预设的“鸟瞰景观”替换为“天穹景观”,世界的层级结构将会是另一番模样。“鸟瞰景观”涉及层级性、基础性、偶然性和一致性等论题,相应形成了基础主义、细分无限论、下降融贯论、理性主义、副基础主义等形而上学立场;“天穹景观”则涉及层级性、拱顶性、偶然性和一致性等论题,相应形成了偶然一元论、堆垒无限论、上升融贯论与必然一元论等形而上学立场。考察这两种本体论景观在论题和立场上的异同,追问二者在形而上学上是否等价,具有重要哲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论依赖 下降性观点 上升性观点 鸟瞰景观 天穹景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