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达到‘尽善尽美’的冲动”为源的自为生命活动——对于黑格尔《历史哲学》“绪论”的唯物史观诠释
1
作者 陈新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8-88,共11页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绪论”中提出了人的生命中“达到‘尽善尽美’的冲动”的命题。这一命题实际上揭示了人的生命活动发展之源。宇宙的演化、在宇宙演化中产生的生命、在生命进化中形成的自为生命,使生命中“达到‘尽善尽美’的冲...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绪论”中提出了人的生命中“达到‘尽善尽美’的冲动”的命题。这一命题实际上揭示了人的生命活动发展之源。宇宙的演化、在宇宙演化中产生的生命、在生命进化中形成的自为生命,使生命中“达到‘尽善尽美’的冲动”具有了宇宙论的、生物学的和人类学的根据。集中体现自为生命活动的实践在“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中不断地通过主体本质力量的发展,以在创造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的美的过程中,追求自愿和自觉相统一的自由。人文精神是没有西文词与之对相应的“地道的中文词”,作为实践意识的升华,体现着对主体自由的追求,是黑格尔“‘理性’是世界的主宰”思想的唯物史观阐释。人文精神不仅自为地凸显于众多社会价值观念中,而且以“理性的机巧”方式实现对实践的批判。这种批判在本质上是自为生命活动的自我批判。自为生命活动的自我批判需要在外化自身中,用人文精神对实践及其异化予以批判。对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会在生命活动中发生不可预测作用问题的提出,正说明了对实践的批判不仅以自发方式而且更以自觉方式进行着。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的东西”,体现了“人类使命”中的“达到更完善的能力”。不管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会发生何种“数字物种”式的变化,以自为活动作为内在环节的生命活动必然会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相互关系中追求自由,实现向“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尽善尽美 自为生命活动 自由 自我批判 人的复归
下载PDF
论生命意识中的终极关怀
2
作者 陈新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1,I0002,共10页
生命意识是生命的本体论规定,是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统一。“终极”作为由“终”和“极”组成的联合式复合词,其词义既与终端又与顶端相联系。与“死”相对应的生命过程的终端词义和与“生”相对应的生命意义的顶端词义相结合,就构成... 生命意识是生命的本体论规定,是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统一。“终极”作为由“终”和“极”组成的联合式复合词,其词义既与终端又与顶端相联系。与“死”相对应的生命过程的终端词义和与“生”相对应的生命意义的顶端词义相结合,就构成了人生的终极意蕴。终极关怀就是生命意识对人生终极意蕴的“终极地关怀”,是生命意识的必然,以“趋生避死”为旨归,把消解死亡恐惧作为“避死”的首要内容,把筹划到最本己的能在作为“趋生”的根本目的。终极关怀通过终极信仰,使信仰在信念基础上确立,从而在与初级关怀相对应行为目的的设定及其坚守中发生作用。人文精神作为最有影响的社会价值观念,会对个体生命活动中的终极关怀产生影响:主体意识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把人生终端和顶端的终极意蕴转化为终极关怀;追求自由意识的发展,不断赋予终极关怀时代特征;批判意识的发展,使终极关怀的本己性尽可能地展现其固有的“达到‘尽善尽美性’的冲动”。生命意识中“趋生避死”的要求是必然的,然而这个要求最终不可能实现也是必然的,这两个“必然”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的冲突”,构成了终极关怀中的悲剧意识。但正是这一悲剧意识所体现的个体在“趋生避死”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形象,使生命意识熠熠生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终极关怀 终极信仰 人文精神 悲剧意识
下载PDF
“人体解剖”命题的意蕴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新汉 黄文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58-168,共11页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人体解剖"命题,中外学者予以不同的解读。"人体解剖"所体现的社会自我批判是社会自我评价的特殊形态,需要特殊条件,具有特殊的深刻性。不能把社会自我批判的特殊条件理解为"通畅自由地对所... 对于马克思提出的"人体解剖"命题,中外学者予以不同的解读。"人体解剖"所体现的社会自我批判是社会自我评价的特殊形态,需要特殊条件,具有特殊的深刻性。不能把社会自我批判的特殊条件理解为"通畅自由地对所处时代和社会"进行批判,也不能把社会自我批判理解为"应该成为社会的常态"。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当今中国的社会自我批判。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矛盾和体制、机制更新所出现的深层问题,表明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又要限制由物化社会关系而产生的消极作用,这是当今社会自我批判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 社会自我批判 全面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下载PDF
价值世界在信息文明形态中建构的若干哲学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新汉 于洋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58,共11页
人类通过实践构建以物理世界为载体的价值世界,实践是价值世界的本体。“诺亚方舟”的传说给价值世界构建以警示。以“地道的中文词”体现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不能与之并列的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通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发挥“宇宙的... 人类通过实践构建以物理世界为载体的价值世界,实践是价值世界的本体。“诺亚方舟”的传说给价值世界构建以警示。以“地道的中文词”体现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不能与之并列的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通过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发挥“宇宙的无限权力”。划分文明形态的标准是与“怎样生产”相联系的“劳动资料”,信息文明形态是劳动资料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价值世界构建所形成的数字化效应,是人文精神实现其“无限权力”的体现。人是价值世界的唯一主体,从根本上规定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价值世界构建中如何发挥作用。人在价值世界构建中与物之间、与人之间发生作用的数字化方式,使主体能动性再次体现人文精神的“理性之光”。价值世界构建中的价值理性异化和工具理性异化,在本质上是作为载体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对于人文精神的异化。需要关注人工智能的进化和“全景监视场景”的大数据导致的人的主体地位的异化倾向。人文精神通过“实践诠释”,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价值世界构建中的异化倾向予以批判。这是人民创造历史能动性的重要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世界构建 人文精神 信息文明形态 异化 实践诠释
下载PDF
论知识的客观化和客观知识的主观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新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8-21,共4页
传统认识论只是笼统地把知识作为一个现成的整体来对待,没有从知识的主观形态和客观形态的区分及其相互转化上来加以分析。其实,认识的发展必然促进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发展主要以客观知识的形式在社会中表现出来和沉淀下来;社会要现实地... 传统认识论只是笼统地把知识作为一个现成的整体来对待,没有从知识的主观形态和客观形态的区分及其相互转化上来加以分析。其实,认识的发展必然促进知识的发展,知识的发展主要以客观知识的形式在社会中表现出来和沉淀下来;社会要现实地理解和实际地运用社会所拥有的知识,必须使客观知识通过主观化的途径转化为社会中单个主体的内在规定。 一 知识作为主体对于客观世界反映的认识成果,是存在于一定形式中的意义信息。在知识发展的过程中,主体范围内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意义信息外化到人脑以外的物质载体之中,形成具有物质形态的符号体系,从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客观形态,这就是客观知识。客观知识有三个基本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知识主观化 客观知识的主观化 客观化 符号体系 主观形态 认识活动 客体 物质形态 客观形态 物质载体
下载PDF
自我评价活动和自我意识的自觉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新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5-91,共7页
自我评价就是主体对自身的评价活动,可分为个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和群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自我肯定以“我是什么”为前提,以“我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为基础。自我意识既有“个体”形态,也有“群体”形态。与自我认知相比较,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就是主体对自身的评价活动,可分为个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和群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自我肯定以“我是什么”为前提,以“我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为基础。自我意识既有“个体”形态,也有“群体”形态。与自我认知相比较,自我评价对于自我意识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意义更大。自我评价是“自由的首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 自由
下载PDF
哲学审视中的社会谣言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新汉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18,共5页
社会谣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谣言的生命在于流传。思想上的共鸣使人们信谣、传谣。社会谣言在本质上是众多个体的评价活动通过传播所形成的意见,是社会评价活动的结果。谣言与谎言、传闻等不同。社会谣言往往在流传中... 社会谣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之一。谣言的生命在于流传。思想上的共鸣使人们信谣、传谣。社会谣言在本质上是众多个体的评价活动通过传播所形成的意见,是社会评价活动的结果。谣言与谎言、传闻等不同。社会谣言往往在流传中形成和运动。社会谣言对现存社会秩序具有巨大的破坏力。社会当局反对社会谣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 民众评价 思想共鸣
下载PDF
自信的哲学意蕴 被引量:13
8
作者 陈新汉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8-55,共8页
哲学范畴的自信作为心理积淀的机制就是以能力为标志的关于自身整体的积极肯定的基本观念。自信与自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自尊与自信可以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从人类历史看,成功或成功大于失败的实践活动为自信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哲学范畴的自信作为心理积淀的机制就是以能力为标志的关于自身整体的积极肯定的基本观念。自信与自爱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自尊与自信可以相互转化,互为因果。从人类历史看,成功或成功大于失败的实践活动为自信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本体论基础;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对个体的自信机制的形成会产生重大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正确评价是自信机制形成的直接因素。一般而言,一个人对于自己人生价值的肯定是与对于自己人生的自信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特殊而言,不同的主体以不同的自我期望作为现实的评价标准,通过实践活动的中介,对体现于其中的主体能力,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能赋予肯定性的评价。自卑和自负是自信心理机制扭曲和变形的两个极端,然而两极相通。自信与事业的成功和幸福感联系在一起,从而与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评价活动 自信 自卑 自负
下载PDF
当代中国价值论研究和哲学的价值论转向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新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64,111,共7页
中国的价值论在 2 0世纪末实践标准的讨论中诞生。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多元价值及其冲突是价值论研究经久不衰的深广社会背景。 2 0多年来 ,我国学者对价值论的研究重点 ,形成了由评价论到价值论 (基本原理 )、再到评价论、再到价值观念论... 中国的价值论在 2 0世纪末实践标准的讨论中诞生。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多元价值及其冲突是价值论研究经久不衰的深广社会背景。 2 0多年来 ,我国学者对价值论的研究重点 ,形成了由评价论到价值论 (基本原理 )、再到评价论、再到价值观念论的轨迹。价值论研究促进了哲学本体论的价值论转向和哲学认识论的价值论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论 本体论 认识沦
下载PDF
论社会的自我批判——马克思社会自我批判思想引出的思考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新汉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1,共11页
社会自我批判就是社会对自身的"人体解剖"。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批判与辩证法中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在本质上属于评价范畴。当社会的发展具备"特殊条件"时,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和社会民众评价活动就转... 社会自我批判就是社会对自身的"人体解剖"。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批判与辩证法中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在本质上属于评价范畴。当社会的发展具备"特殊条件"时,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和社会民众评价活动就转化为社会自我批判的"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社会自我批判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深刻地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更在于使"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自我批判,必然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予以重新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自我批判 社会评价活动 忧患意识 社会关系构建
下载PDF
问题的哲学意蕴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陈新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1,共7页
作为哲学反思对象的问题,是以必要的知识为前提而体现出来的关于某个对象无知的自觉意识状态。实践和认识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通过问题的形成和解决彼此联结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哲学的问题意识就在于从哲学的角度重视问题的提出... 作为哲学反思对象的问题,是以必要的知识为前提而体现出来的关于某个对象无知的自觉意识状态。实践和认识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矛盾运动通过问题的形成和解决彼此联结在一起,并相互作用。哲学的问题意识就在于从哲学的角度重视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以破除独断和昭彰时代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 矛盾 哲学的问题意识
下载PDF
从社会自我批判角度理解“四个全面”及其人民主体意识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新汉 赵小丹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1,共11页
社会自我批判是处于非崩溃时期的社会对自身的"人体解剖";需要特定条件,在历史上很少出现;对理解社会有特殊的深刻性。当今中国的社会自我批判源自"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社会... 社会自我批判是处于非崩溃时期的社会对自身的"人体解剖";需要特定条件,在历史上很少出现;对理解社会有特殊的深刻性。当今中国的社会自我批判源自"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反思,由此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社会转型所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不断显露,"四个全面"是社会自我批判深化的自觉体现,需要有深刻的忧患意识。当前社会,自身机制与体制的更新进入临界,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非正常利益滋生、利益冲突博弈呈高发态势;"仇富、仇官、仇不公"情绪弥漫,致使以"主人翁"心理呈现的人民主体意识缺失。在"四个全面"实施中,必须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激化角度来理解人民主体利益和由此引起的人民主体地位问题。民主与公正是人民主体意识体现的逻辑必然。把两者贯彻于在"四个全面"的实施中,是社会自我批判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明确民主的"人民主体性"、"民生相关性"、"价值相关性"、法治是民主的逻辑;必须从人民权利及其平等的维度来理解社会公正,要确认公正是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公正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公正内在于民主。要认识到民主、公正在当代社会所遇到的困境。从人民主体角度理解,民主和公正既是手段,更是目标。要把人民当家做主落实到实处;要"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在人民主体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中促进宪法意识和法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自我批判 四个全面 人民主体意识
下载PDF
民众评价活动中的误导、悖论和言论自由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新汉 徐玲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5-81,共7页
民众评价活动在众多个体评价活动的传播互动中形成。其"无机方式"使得它容易被民众领袖和权威机构误导,由此就产生了悖论。言论自由是解决这一悖论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哲学的自由角度和政治学的民主角度来理解言论自由的涵义... 民众评价活动在众多个体评价活动的传播互动中形成。其"无机方式"使得它容易被民众领袖和权威机构误导,由此就产生了悖论。言论自由是解决这一悖论的重要途径。可以从哲学的自由角度和政治学的民主角度来理解言论自由的涵义。不同涵义的言论自由对于悖论解决的意义不一样,它们相互补充。要在政治文明建设中促进民众评价活动中的言论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评价活动 悖论 言论自由 政治文明
下载PDF
论价值理性及其异化 被引量:8
14
作者 陈新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5-55,共11页
韦伯的“价值合乎理性”要求主体把自觉设定的价值体系作为行为一以贯之的最后基准点。不能把价值理性等同于理性或理性精神,也不能把价值理性理解为是康德的“道德律”和“善良意志”的具体体现。价值理性在目的设定和坚守中的作用与... 韦伯的“价值合乎理性”要求主体把自觉设定的价值体系作为行为一以贯之的最后基准点。不能把价值理性等同于理性或理性精神,也不能把价值理性理解为是康德的“道德律”和“善良意志”的具体体现。价值理性在目的设定和坚守中的作用与提供“拳拳服膺”根据并转化为“孜孜以求”实践体现为信仰的社会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人文精神作为“追求自由的主体意识”,是“人文”活动在社会意识中经过历史积淀所形成的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的“宇宙的无限权力”作用以价值理性为载体,以绝对命令的方式通过人民群众和“世界历史个人”的所作所为体现出来。价值理性的异化在本质上就是作为人文精神载体的异化。在价值理性异化与工具理性异化中,前者的作用更为根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和911恐怖袭击事件是价值理性异化的典型案例。用人文精神的“原则”对价值理性异化予以批判,揭示其内在否定环节,体现着人民主体创造历史的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理性 价值形态世界 人文精神 价值理性异化
下载PDF
论价值形态世界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新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8-37,共10页
人类在构建"为我关系"中所创造的无限多样的价值,形成了以"意义世界"形式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世界,其运动遵循着"美的规律"。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先有物理形态世界,后有价值形态世界,然后以现实形态呈现的... 人类在构建"为我关系"中所创造的无限多样的价值,形成了以"意义世界"形式呈现出来的价值形态世界,其运动遵循着"美的规律"。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先有物理形态世界,后有价值形态世界,然后以现实形态呈现的物理形态世界就与价值形态世界联结在一起,并且相互转化。韦伯的贡献在于把人的社会行为取向方式分为理性与非理性,并把前者区分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由此给我们以启示。人及其活动是价值形态世界的本体。价值形态世界的发展不存在先验预计;历史造就现实,要有一个辉煌的未来,就要有在合理性中展开的作为现实存在的价值形态世界。在构建价值形态世界活动中体现为追求自由的"人的类特性",在人类意识中积淀为人文精神。能否自觉地用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对构建活动进行批判,是能否使其合理展开的关键,而这只能依靠创造历史的人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形态世界 价值理性 人本体 人文精神
下载PDF
关于民谣的社会评价论思考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新汉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18-122,共5页
关于民谣的社会评价论思考陈新汉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民谣是民间的天籁,因此人们往往从民间艺术的角度研究之;民谣更是群众社会评价活动的形式,因此更需要从社会评价论的角度研究它。一、谣和民谣在中国语言上,"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关于民谣的社会评价论思考陈新汉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民谣是民间的天籁,因此人们往往从民间艺术的角度研究之;民谣更是群众社会评价活动的形式,因此更需要从社会评价论的角度研究它。一、谣和民谣在中国语言上,"谣"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民间流行的歌,如童谣、歌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评价活动 社会评价论 社会舆论 社会群体 人民群众 艺术性 社会现象 新民谣 《法哲学原理》 社会作用
下载PDF
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示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新汉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19,共7页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所持的否定和批判性阐释,在实际上表达了关于科学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深刻的方法论启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反思的自觉,是人们认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所持的否定和批判性阐释,在实际上表达了关于科学意识形态的基本思想。这些思想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深刻的方法论启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反思的自觉,是人们认同社会制度的理论根据,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精神的太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制度 方法论启示
下载PDF
自我评价活动论纲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新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6,共9页
自我评价活动就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活动。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直接同一,典型地体现着自我评价活动所具有的特点。群体自我评价活动通过以群体为客体的权威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体现出来。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是群体... 自我评价活动就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活动。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直接同一,典型地体现着自我评价活动所具有的特点。群体自我评价活动通过以群体为客体的权威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体现出来。社会自我评价活动是群体自我评价活动的特殊类型。自我意识就是主体关于自身的意识。自我评价活动对于自我意识由自在达到自觉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 自由
下载PDF
论权威机构评价活动的机制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新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4-118,共5页
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与民众评价活动相比较,权威机构总是自觉地站在群体主体的立场上进行评价活动的;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总能通过权威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表现出来。因而它是社会评价活动的自觉形式。权... 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是社会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与民众评价活动相比较,权威机构总是自觉地站在群体主体的立场上进行评价活动的;权威机构的评价活动总能通过权威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表现出来。因而它是社会评价活动的自觉形式。权威机构评价活动及其结论通过组织或机构的赏惩“两柄”及形成舆论来贯彻、实施,其权威性是可想而知的。但权威机构评价活动的权威性却隐含着矛盾和产生危害结果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威机构 群体意志 社会评价活动 权威 权威机构评价活动
下载PDF
论审美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新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6-21,52,共7页
文章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认知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评价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而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因此,审美活动是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的统一。对美的追求... 文章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显现。认知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评价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而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既是外在的,又是内在的。因此,审美活动是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的统一。对美的追求会激起认知和评价的热情,关于美的把握会启迪求真和求善,因此,审美活动能够向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转化。这样看来,认识活动实际上是内在地包括着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的,而三者的认识成果则分别表现为知识、意义和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认知活动 评价活动 认识活动 本质力量对象化 整体形象 认知结构 客体属性 主客体 为我之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