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表面能量和物质平衡模拟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记祖 秦翔 +5 位作者 吴锦奎 杜文涛 孙维君 刘宇硕 黄哲 杨俊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7,共10页
采用HOCK的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对老虎沟12号冰川消融期的物质平衡进行了模拟,时间步长为1 h,空间分辨率为30 m.模型结果利用物质平衡观测数据和气象站观测数据验证,模型模拟时期为2012年6月1日-9月30日.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地形因子... 采用HOCK的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对老虎沟12号冰川消融期的物质平衡进行了模拟,时间步长为1 h,空间分辨率为30 m.模型结果利用物质平衡观测数据和气象站观测数据验证,模型模拟时期为2012年6月1日-9月30日.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太阳辐射影响相当显著;散射辐射在总辐射中的比例较大为39%,模拟期冰川表面物质平衡为-506 mm w.e..在模拟期整个冰川平均上净辐射占能量收入的84%,感热通量占有16%;消融耗热则是能量的主要支出占有62%,潜热通量占有能量支出的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沟12号冰川 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 地形因子 散射辐射
下载PDF
祁连山老虎沟流域春季积雪属性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俊华 秦翔 +5 位作者 吴锦奎 杜文涛 孙维君 张明杰 张雪艳 陈记祖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91-1098,共8页
利用祁连山老虎沟流域布设的花杆观测了该区春季积雪的属性(深度、表面反射率、密度及含水量、粒径),并结合自动气象站上的积雪深度和反照率数据,对研究区春季积雪属性的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积雪分布很不均... 利用祁连山老虎沟流域布设的花杆观测了该区春季积雪的属性(深度、表面反射率、密度及含水量、粒径),并结合自动气象站上的积雪深度和反照率数据,对研究区春季积雪属性的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积雪分布很不均一,在阴坡雪深大,阳坡雪深小;在不同海拔上,雪深随海拔有增高的趋势;不同类型、不同表面粗糙度、不同密度、不同含水率的积雪反射率不同,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也不同;积雪剖面中逆温层结的形成与表面温度、雪深有密切关系,在一天内新降雪的密度及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属性 空间分布 春季 老虎沟流域
下载PDF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雷达测厚和冰下地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玉哲 任贾文 +5 位作者 秦翔 刘宇硕 张通 陈记祖 李亚炜 秦大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35,共8页
冰川地形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对于认识冰川响应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2009年和2014年消融季,使用探地雷达对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进行了厚度测量和冰下地形观测,获得了沿冰川中流线和多条横剖面的厚度资料,并对中流... 冰川地形是构建冰川流动模型的基础,对于认识冰川响应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2009年和2014年消融季,使用探地雷达对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进行了厚度测量和冰下地形观测,获得了沿冰川中流线和多条横剖面的厚度资料,并对中流线上的厚度分布特征和槽谷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西支冰川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90 m和150 m,东支冰川冰下地形起伏大于西支,支冰川的表面坡度都较缓和.东、西支冰川进入汇合区时厚度分别为122 m和157 m,由于支冰川的横向挤压和汇流,汇合区中部冰川厚度增加到162 m.冰川槽谷形态具有空间差异,东、西支冰川槽谷形态近似于对称的V型,但是在冰川汇合区,槽谷底部变宽,边坡变缓,发育有不对称槽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沟12号冰川 探地雷达 冰川槽谷 冰下地形
下载PDF
祁连山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晓鹏 秦翔 +4 位作者 吴锦奎 陈记祖 王强 杜文涛 刘宇硕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8-155,共8页
为定量研究老虎沟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老虎沟流域1959年和2014年强消融期(7月)的气象、径流数据,分析了强消融期气温、降水、蒸发、冰川消融量、径流(流域的径流深)等的变化,进而探讨了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气温分布和降水形态... 为定量研究老虎沟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老虎沟流域1959年和2014年强消融期(7月)的气象、径流数据,分析了强消融期气温、降水、蒸发、冰川消融量、径流(流域的径流深)等的变化,进而探讨了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气温分布和降水形态、流域蒸发和冰川消融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老虎沟流域2014年强消融期径流比1959年多159 mm,增加了49.67%。2014年7月平均气温较1959年升高0.38℃,最低气温升高1.34℃。1959年和2014年7月降水量相差较小;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日降水和日径流之间呈负相关,蒸发量的变化较小,流域内祁连山站的混合态降水比例减少23.01%,导致降水转化为径流的比例增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正积温,2014年7月较1959年的正积温高11.71℃·d,主要由于2~4℃的气温日数增多导致正积温增加,从而加剧冰川消融对径流的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沟流域 冰川径流 气候变化 响应分析
下载PDF
粉尘颗粒物对祁连山老虎沟冰川融水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董志文 秦大河 +3 位作者 陈记祖 秦翔 张瑞波 任贾文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基于2012年消融期6-9月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采集冰川融水径流样品,分析探讨冰川融水中粉尘颗粒物对融水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尘特征在消融期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冰川消融过程,融水中粉尘浓度和粒径众数在冰川强烈消融期的7月... 基于2012年消融期6-9月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采集冰川融水径流样品,分析探讨冰川融水中粉尘颗粒物对融水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尘特征在消融期的变化很好地反映了冰川消融过程,融水中粉尘浓度和粒径众数在冰川强烈消融期的7月份表现为最高。粉尘体积粒径分布主要包括大气气溶胶超细颗粒(0-3.0μm,主要为PM 2.5),大气粉尘颗粒(3.0-20μm),以及局地源的粗颗粒(20-100μm) ;对雪冰消融释放的粉尘部分(3.0-20μm)粒径分布正态拟合结果说明,融水中粉尘颗粒物有很大部分来源于积雪中的粉尘运移所致。同时,融水中化学离子相对组成及其浓度消融期变化都与粉尘有较好的一致性,意味着粉尘对融水化学要素有重要影响。此外,pH值和电导率(EC)消融期的变化也反映了粉尘对融水物理指标的影响。在粉尘浓度较高时,融水pH值和电导率也表现出高值;融水径流中的悬移质颗粒物 (SPM) 浓度和溶解质固体(TDS)浓度具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颗粒物 冰川融水 化学组分 物理指标 祁连山
下载PDF
祁连山冷龙岭宁缠河3号冰川表面流速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宇硕 秦翔 +4 位作者 杜文涛 张雪艳 陈记祖 谢小龙 张晓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4-840,共7页
2009年9月对祁连山冷龙岭宁缠河3号冰川外围建立控制网,于冰川表面布设了13根标志杆,随后分别于2010年7月、2010年9月再次对设立在冰川表面的花杆点进行测量,获取2009/2010年度、2009年9月-2010年7月与2010年7-9月3个时段宁缠河3号冰川... 2009年9月对祁连山冷龙岭宁缠河3号冰川外围建立控制网,于冰川表面布设了13根标志杆,随后分别于2010年7月、2010年9月再次对设立在冰川表面的花杆点进行测量,获取2009/2010年度、2009年9月-2010年7月与2010年7-9月3个时段宁缠河3号冰川表面流速.结果显示:2009/2010年度宁缠河3号冰川最大流速出现在海拔4 430m附近,为3.76m·a-1;2009年9月-2010年7月表面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海拔4 430m附近,为0.32m·月-1;2010年7-9月最大流速出现在海拔4 380m附近,为0.47m·月-1.总体来看,2009/2010年度宁缠河3号冰川纵剖面上流速变化较为缓和,显示出流速随海拔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但不同季节表面流速在纵剖面上的分布情况不同,横剖面上主流线附近流速最大,向冰川两边逐渐递减,各观测点均平行于主流线方向向冰川末端运动,表现出冰川运动一般规律.在冰川表面运动速度观测区域内东南边缘流速略大于西北边缘,同时与规模相近的冰川运动速度相比,宁缠河3号冰川运动速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宁缠河3号冰川 冰川运动 表面流速
下载PDF
2010-2014年祁连山老虎沟流域高寒草甸蒸散发变化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念 孙维君 +3 位作者 秦翔 杜文涛 陈记祖 郑昭佩 《中国科技论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15-1023,共9页
为估算祁连山老虎沟流域高寒草甸的蒸散发量,利用2010—2014年老虎沟流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P-M)公式首先计算了单点的蒸散发量,再利用Landsat8遥感数据,结合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估算了典型晴天条件下流域的蒸... 为估算祁连山老虎沟流域高寒草甸的蒸散发量,利用2010—2014年老虎沟流域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P-M)公式首先计算了单点的蒸散发量,再利用Landsat8遥感数据,结合能量平衡系统(SEBS)模型估算了典型晴天条件下流域的蒸散发量,并将估算结果与P-M公式估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高寒草甸5a年蒸散发总量变化幅度较大,平均为205.4mm;各生长阶段蒸散发总量与日均值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生长中期>生长后期>生长初期;蒸散发量在7月中旬之前较低,7月中旬之后直到8月下旬最高,8月下旬到生长期结束下降。整个流域的典型晴天遥感日平均蒸散发呈现冰川表面<草地<裸土裸岩石砾地<水域的特征。敏感性实验显示,蒸散发量对相对湿度、净辐射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沟流域 蒸散发 彭曼公式 遥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多温型山谷冰川不同海拔处冰温变化研究——以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朱荣 陈记祖 +2 位作者 孙维君 秦翔 刘宇硕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92-1301,共10页
冰川温度是表征冰川物理属性和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积累区(5040 m)、多年平衡线处(4900 m)和消融区(4550 m)开展了活动层(22 m深,1 m间隔)冰温连续观测。2011年10月在冰川积累区4971 ... 冰川温度是表征冰川物理属性和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指标。2010年7月至2011年11月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积累区(5040 m)、多年平衡线处(4900 m)和消融区(4550 m)开展了活动层(22 m深,1 m间隔)冰温连续观测。2011年10月在冰川积累区4971 m处钻得165 m深孔获取了115 m深层冰温廓线。研究发现:三个区域活动层下界的深度均在约17 m处,多年平衡线处冰温最低(-7.4℃),消融区次之(-3.68℃),积累区活动层下界冰温最高(-2.74℃)且波动最为持续,可能主要与常年积雪覆盖有关。冰温年波动随深度增加均逐渐降低,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周期亦逐渐增大。与其他冰川最低温相比,老虎沟12号冰川冰温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过去50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冰温显著增加。积累区深孔冰温显示50 m深度之下冰温呈线性上升,垂直增温率为0.033℃·m^-1,据此推测其底部冰温为0.02℃,主要与底部应变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温型冰川 冰川温度 活动层 深层 祁连山 老虎沟12号冰川
下载PDF
1961-2013年祁连山区冰川年物质平衡重建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利辉 秦翔 +4 位作者 陈记祖 张东伟 刘宇硕 李延召 晋子振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24-1533,共10页
基于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降水数据和气象站的实测气温数据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利用加入辐射项的分布式度日模型,以已有监测冰川资料为基础获取度日因子,通过优化参数,对祁连山流域尺度1961—2013年的冰... 基于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的降水数据和气象站的实测气温数据并结合数字高程模型,利用加入辐射项的分布式度日模型,以已有监测冰川资料为基础获取度日因子,通过优化参数,对祁连山流域尺度1961—2013年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序列进行重建。结果表明:祁连山的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以1995年为界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1961—1995年,祁连山冰川物质平衡正负交替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小,冰川的消融量和积累量基本持平,平均物质平衡为(0.11±0.13)m w.e.·a^(-1);1996—2013年,冰川消融迅速加剧,物质平衡恒为负,平均物质平衡为(-0.54±0.13)m w.e.·a^(-1),主要原因是正积温的逐年升高导致冰川消融加剧。1961—2013年祁连山冰川的累积物质平衡为(-12.76±4.24)m w.e.,空间分布上祁连山中段和东段流域的冰川消融速率大于西段的冰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流域 冰川物质平衡 重建
下载PDF
2001-2020年甘南高原植被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兴丽 蒋友严 +3 位作者 张翼飞 陈记祖 敖泽建 吉哲君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85-2198,共14页
基于2001-2020年MODIS NDVI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评价的指标,采用最大合成法(MVC)、Theil-Sen斜率估算、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性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 基于2001-2020年MODIS NDVI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以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评价的指标,采用最大合成法(MVC)、Theil-Sen斜率估算、Mann-Kendall突变检验、相关性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20年甘南高原植被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了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20年来甘南高原NDVI在时间上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每10年0.019;2)在空间上表现为林区增长率大于牧区增长率,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主要位于舟曲县白龙江沿岸以及南部林区,植被类型多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3)近30年,甘南高原整体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上升速率为每10年0.35℃,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4)NDVI与气温、降水量的相关性和偏相关性以正相关性为主,但与降水量的偏相关性稍强于气温;5)气候和人类活动对甘南高原NDVI变化整体上是改善的,且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更显著,二者平均贡献率分别为每10年0.009、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时空演变 相关性分析 残差分析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评价指标 甘南地区
下载PDF
祁连山西段冰川区与非冰川区气温梯度年内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晋子振 秦翔 +4 位作者 孙维君 陈记祖 张晓鹏 刘宇硕 李延召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2-292,共11页
为研究冰川区与非冰川区不同下垫面对气温梯度的影响。本文利用祁连山老虎沟流域4180 m,4550 m和5040 m处的三个气象站及肃南、肃北、托勒、玉门、酒泉、瓜州、敦煌等七个国家气象站2011-2013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祁连山西段冰川... 为研究冰川区与非冰川区不同下垫面对气温梯度的影响。本文利用祁连山老虎沟流域4180 m,4550 m和5040 m处的三个气象站及肃南、肃北、托勒、玉门、酒泉、瓜州、敦煌等七个国家气象站2011-2013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祁连山西段冰川区与非冰川区年内气温梯度特征,并结合相应时段的降水资料以及其他气象因素对其变化特征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非冰川区,气温梯度随海拔上升而增大,且有明显的月际波动特征,年内梯度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年气温梯度为0.50℃·(100m)-1;(2)在冰川区,气温梯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夏季最小,冬季最大,年气温梯度为0.61℃·(100m)-1,日内变化特征为白天气温梯度变化幅度大但值较小,夜间变化幅度小,稳定在0.83℃·(100m)-1左右,日内平均气温梯度为0.49℃·(100m)-1;(3)冰川区与非冰川区年内温度梯度与降水梯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表明降水对气温梯度变化有一定的影响。(4)由于非冰川区与冰川区下垫面不同,气温梯度呈相反的年内变化趋势,在由非冰川区气温推算冰面气温时必须考虑温跃值影响,老虎沟12号冰川年平均温跃值为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气温 降水 温跃值 气温梯度
下载PDF
祁连山西段老虎沟流域消融季径流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晋子振 秦翔 +5 位作者 赵求东 李延召 刘宇硕 陈记祖 王利辉 王强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基于祁连山西段老虎沟流域断面的径流数据与大本营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冰川区径流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多元指数非线性回归方程对径流进行重建以弥补缺失径流,此外,对冰川区径流的年际、季节、日尺度的变化特征进... 基于祁连山西段老虎沟流域断面的径流数据与大本营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对冰川区径流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多元指数非线性回归方程对径流进行重建以弥补缺失径流,此外,对冰川区径流的年际、季节、日尺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冰川区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性最高0.86,其次是水汽压(0.81)、相对湿度(0.46)、降水量(0.27),径流受气温影响最大。(2)21世纪观测资料显示日平均径流量为2.10 m3·s-1,较20世纪50年代末的1.65 m3·s-1有所增加,主要因消融季气温上升0.75℃所致,强消融期(7、8月)径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消融期初(5、6月)和末(9月)年际变化较小。消融季5—9月产流占比分别为5.3%、16.1%、37.3%、35.1%、6.2%。(3)多元指数非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模拟日径流量(纳什效率系数平均为0.70),补充缺失径流后,对于径流的日变化,消融期初和末日变化较小,而强消融期径流的日变化较大。对于径流的时滞效应,老虎沟流域消融季各月径流呈现“谷-峰”的日变化特征,消融期初和末气温达到最大值与径流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间距较大,而强消融期较小,在消融期初的6月两者相差最大为3 h。明晰冰川融水变化特征对干旱区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重建 气候变化 径流变化 老虎沟流域
下载PDF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消融区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能量收支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佳佳 孙维君 +2 位作者 杜文涛 陈记祖 秦翔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2-343,共12页
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模型建立了冰川与大气之间的联系。为探讨不同天气条件对冰川能量收支的影响,利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海拔4 550m处的气象资料(2011年8月24日-9月6日),结合能量平衡模型,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能量收支变化特征。结... 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模型建立了冰川与大气之间的联系。为探讨不同天气条件对冰川能量收支的影响,利用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海拔4 550m处的气象资料(2011年8月24日-9月6日),结合能量平衡模型,分析了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能量收支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云量影响,晴天条件下向下短波辐射(318.3W·m-2)是多云条件下的1.5倍,是阴天条件下的3倍。三种天气条件下的向下长波辐射,晴天(215.4W·m-2)<多云(267.4W·m-2)<阴天(291.6W·m-2)。受固态降水的影响,阴天条件下冰川反照率(0.50)是晴天时的2倍多。而三种天气下的最大消融耗热,晴天(739.6W·m-2)>多云(582.8W·m-2)>阴天(324.5W·m-2)。在能量收入项中,净短波辐射是主要来源(98%),但是受天气条件影响,能量支出各项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在三种天气条件下,净长波辐射所占比例分别为35%、31%和23%,消融耗热所占比例分别为62%、64%和75%,潜热通量所占比例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沟12号冰川 消融区 不同天气条件 能量收支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摆浪河21号冰川区微气象特征及降水的环流驱动研究
14
作者 孙雯璇 杜文涛 +7 位作者 陈记祖 蒋友严 徐志龙 刘鹏枭 王金牛 贺建桥 罗立辉 康世昌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8-1141,共14页
山地冰川因具有高反照率、冰川风、逆温层及高值降水等特征而形成了独有的局地微气候,尤其是作为高值降水中心,对径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祁连山中段北坡摆浪河21号冰川末端(海拔4 350 m)2020年9月2日—2021年8月28日的气象观测... 山地冰川因具有高反照率、冰川风、逆温层及高值降水等特征而形成了独有的局地微气候,尤其是作为高值降水中心,对径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祁连山中段北坡摆浪河21号冰川末端(海拔4 350 m)2020年9月2日—2021年8月28日的气象观测资料,开展了微气象特征分析,与临近不同海拔、下垫面的同期降水以及祁连山典型冰川区降水进行了比较,并对最大降水事件过程开展环流成因分析。研究发现:摆浪河21号冰川区气温超过0℃的天数有84 d,集中在5—9月;冰川风盛行,不同于其他冰川区的山谷风循环;天气主要以多云为主;入射与反射短波辐射月最大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4月。摆浪河21号冰川降水主要集中在4—8月,降水频次和强度均随着云量的增加而增加。观测年最大降水事件(2021年7月25—27日)属于局地对流降水,中高纬西北-东南向水汽输送为降水区提供了大量水汽;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层结不稳定造成了强烈的暖空气上升,加之降水区位于槽后脊前不断有冷空气输入,冷暖交汇促使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微气象 降水 云量 环流机制 摆浪河21号冰川
下载PDF
1991—2020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能量-物质平衡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焕才 刘真玲 +3 位作者 秦翔 段克勤 陈记祖 石培宏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28-2239,共12页
本文基于评估和订正后的高亚洲精细再分析数据集(HAR v2),利用COSIMA单点能量−物质平衡模型系统分析了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消融区4550 m自动气象站处2012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首次重建了1991—2... 本文基于评估和订正后的高亚洲精细再分析数据集(HAR v2),利用COSIMA单点能量−物质平衡模型系统分析了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消融区4550 m自动气象站处2012年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首次重建了1991—2020年能量和物质平衡序列。研究结果表明:①HAR v2数据集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由此驱动的COSIMA模型显示2012年冰川消融区模拟年累积物质平衡为-2333 mm w.e.。净短波辐射是冰川消融的主要能量来源(90.1%),净长波辐射是能量的主要输出项(58.6%);②该冰川物质平衡对降水变化总体保持线性响应,但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表现出非对称性和非线性响应特征;③近30 a冰川表面能量收入项中净短波辐射、感热通量多年平均占比分别为89.2%、10.8%,而能量支出项中净长波辐射、消融耗热、潜热通量和地热通量多年平均占比依次为58.6%、26.5%、12.4%和2.5%。该冰川消融区长期处于物质高亏损状态,多年平均消融量为−2392 mm w.e.。在云量以及相对湿度、风速等其它气象因素影响下,净短波辐射的变幅大大超过感热通量、净长波辐射和潜热通量等能量项的变幅是该冰川消融强、弱年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固态降水也是制约冰川物质平衡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虎沟12号冰川 消融区 能量−物质平衡 敏感性实验
下载PDF
祁连山老虎沟冰芯记录的高山区大气降水变化 被引量:8
16
作者 秦翔 崔晓庆 +2 位作者 杜文涛 任贾文 陈记祖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1-689,共9页
冰芯所记录的积累量是恢复高山区过去降水变化最可靠的指标。2006年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粒雪盆海拔5040 m处钻取了的一支20.12 m的冰芯,利用其年积累量估算了1960-2006年期间的冰川区降水量,结合2010年实测资料,分析... 冰芯所记录的积累量是恢复高山区过去降水变化最可靠的指标。2006年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粒雪盆海拔5040 m处钻取了的一支20.12 m的冰芯,利用其年积累量估算了1960-2006年期间的冰川区降水量,结合2010年实测资料,分析了这一时期降水变化特征并研究其与周边其他地区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中,高山冰川区降水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960-1980年,降水量表现出明显增加趋势,1980-2006年表现出明显减小趋势。重建的冰川区降水量变化与临近低海拔区的肃北气象站降水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二者相关系数为0.619(P<0.001),而量级上高山区是低山区的约3倍。祁连山老虎沟冰川区降水与周边的敦德冰芯同期的累积量、树轮重建降水、青藏高原东北部多个气象站点的实测降水,以及临近区域格点PDSI干旱指数变化对应较好。此外,近50年来祁连山老虎沟冰川区及毗邻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降水变化与ENSO呈正相关关系明显,反映了该地区高海拔大气降水变化很可能受ENSO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老虎沟 冰芯记录 冰川净积累量 气候
原文传递
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积雪中飞灰颗粒物的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董志文 秦大河 +3 位作者 秦翔 杜志恒 陈记祖 任贾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04-512,共9页
冰川积雪中的飞灰颗粒物可指示由大气沉降的人类活动污染物.本研究基于2012年6月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夏季野外观测取样、实验室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谱仪联用系统(SEM-EDX)分析了积雪粉尘中球形颗粒物的特征信息... 冰川积雪中的飞灰颗粒物可指示由大气沉降的人类活动污染物.本研究基于2012年6月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夏季野外观测取样、实验室扫描电子显微镜与X射线能谱仪联用系统(SEM-EDX)分析了积雪粉尘中球形颗粒物的特征信息,以弄清冰川区沉降的球形飞灰颗粒物的理化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雪层不同深度的9个积雪样品中,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飞灰颗粒,这些颗粒物通常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化石燃料高温燃烧所形成的.基于EDX能谱分析了飞灰颗粒物的化学元素成分组成,认为沉积在祁连山冰川积雪中的飞灰主要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富Si类"、"富Fe类"和"富Ti类"颗粒物.总体上,"富Si类"和"富Fe类"颗粒占了球形飞灰颗粒的绝大部分.这些不同组分的飞灰代表了污染物的不同生产活动来源,其平均粒径要相对大于雪层中自然来源的所有矿物粉尘颗粒物,反映了大气传输远距离中密度对粉尘颗粒的重要性.结合NOAA Hysplit气团后向传输轨迹分析认为,中亚地区和我国新疆地区城市、及研究区周边的工业燃烧物通过大气传输是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积雪中飞灰颗粒的主要可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12号冰川 飞灰颗粒物 粉尘 扫描电镜 微观分析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部老虎沟流域强消融期冰川径流及其温度日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晓鹏 秦翔 +6 位作者 吴锦奎 王强 杜文涛 刘宇硕 陈记祖 张雪艳 谢小龙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9-184,共6页
根据老虎沟冰川流域2011年强消融期(强消融期指7-8月份)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老虎沟冰川流域径流及径流温度的日变化过程和径流、径流温度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老虎沟冰川流域7月气温在早晨8:00左右最低,17:00达到最高;7... 根据老虎沟冰川流域2011年强消融期(强消融期指7-8月份)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了老虎沟冰川流域径流及径流温度的日变化过程和径流、径流温度与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老虎沟冰川流域7月气温在早晨8:00左右最低,17:00达到最高;7月冰川径流在10:00左右最小,在18:00左右达到最大值。7月流量最高值约滞后气温最高值1h左右,流量最低值约滞后气温最低值2h左右;降水对径流既有正反馈也有负反馈,降水发生时,流量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冰川径流温度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一天晚上20:00左右到8:00左右,这段时间的冰川径流温度变化很小,且温度始终处于低值;从8:00到12:00径流温度持续升高,12:00左右径流温度达到日最高值;12:00到20:00左右径流温度逐渐缓慢降低。径流温度和气温之间有较一致的起伏关系,但是冰川径流某一时刻的平均温度起伏很小且温度低,最低温度为0.1℃、最高温度为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部 老虎沟冰川流域 径流 径流温度 日变化特征
原文传递
控制点布设对冰川区无人机摄影测量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宇硕 秦翔 +5 位作者 郭万钦 高思如 陈记祖 王利辉 李延召 晋子振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1-172,共12页
冰川监测是冰冻圈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内容,获取高质量冰川DEM和DOM数据是研究的基础。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兴起,给冰川监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然而冰川区开展无人机摄影测量时,地面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成为能否获取高精度数据产品... 冰川监测是冰冻圈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基础内容,获取高质量冰川DEM和DOM数据是研究的基础。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兴起,给冰川监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然而冰川区开展无人机摄影测量时,地面控制点的布设与测量成为能否获取高精度数据产品的关键,而山地冰川往往伴随着地形复杂,行走困难,野外实地测量难以全面实施等不利因素。本研究中以位于祁连山西段大雪山地区的老虎沟12号冰川末端部分为研究区域,设计实施了多种控制点布设方案,使用低空微型无人机飞行3个架次,获取研究区航摄影像。通过对比控制点在不同分布情况及数量情况下,DEM和DOM数据检查点的精度,评价不同控制点布设方案的可行性。对比结果显示,在航飞过程中使用单格网模式即可获取高精度的影像数据;实施地面控制作业时,使用5—7个控制点均匀分布在测量区即可获取较高精度的图像数据;当冰川区不能满足均匀布设控制点时,可沿冰川主流线布设足够数量的控制点,所得图像精度也可以满足冰川学研究要求;若只能在冰川中下部或者中上部布设控制点,则控制点应覆盖冰面起伏较大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无人机 摄影测量 数字高程模型 正摄影像 老虎沟12号冰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