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18例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探讨
1
作者 高家原 靳文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2018-2021,I0006,共5页
目的探讨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影像学资料。18例病儿中... 目的探讨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临床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及影像学资料。18例病儿中,11例仅表现为腰骶部皮肤外观异常,呈色素斑或皮肤凹陷;6例除皮肤外观异常外,合并尿频症状;单侧马蹄足畸形1例。所有病儿术前行腰骶MR检查显示脊髓圆锥位置正常,终丝呈脂肪附着或脂肪瘤化;尿流动力学检查逼尿肌过度活动13例,膀胱顺应性差2例,未见异常改变3例;病儿均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行经棘突间隙入路终丝切断术。结果全组18例病儿术后随访6~36个月,术前无症状的11例病儿均无任何新发临床症状,大小便正常,双下肢活动好;6例尿频病儿,5例明显改善,1例变化不明显;1例马蹄足病儿经骨科后续使用ponseti法治疗痊愈。结论婴儿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临床症状不典型,多数仅表现为腰骶部皮肤外观异常,易漏诊。需尽早行腰骶MR检查,确诊后及时手术,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管缺损 尿频 腰骶部 婴儿 隐匿性脊髓栓系综合征 预后
下载PDF
Sestrin2在慢性肾功能不全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靳文 鄢文 +4 位作者 李冬义 劳钰 刘一炫 陈洁琼 赵雅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370-2374,共5页
目的探讨Sestrin2在慢性肾功能不全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在体实验选用30周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部分予以行5/6肾大部分切除术制备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探讨Sestrin2在慢性肾功能不全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在体实验选用30周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象,部分予以行5/6肾大部分切除术制备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部分予以行假手术。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行假手术+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n=8)、慢性肾功能不全组(行5/6肾大部分切除术+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n=8)和Sestrin2激动剂组(行5/6肾大部分切除术+10 mg/kg Eupatilin灌胃1周,n=8)。1周后检测FeCl3诱导的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和小鼠断尾出血时间;分离小鼠血小板和血浆,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内活性氧和P-selectin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血小板Sestrin2的表达,采用脲酶波氏比色法和苦味酸速率比色法检测小鼠血浆肌酐和尿素氮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肾功能不全小鼠血浆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血小板活性氧生成以及P-selectin表达显著升高(P <0.05),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0.05),鼠尾出血时间无显著延长(P> 0.05)。Sestrin2激动剂能够降低慢性肾功能不全小鼠的血浆尿素氮和肌酐水平、血小板活性氧生成以及P-selectin表达(P <0.05),延长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P <0.05),对鼠尾出血时间无明显影响(P> 0.05)。结论 Sestrin2参与了慢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血小板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strin2 慢性肾功能不全 动脉粥样硬化 血小板 血栓
下载PDF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炎性小体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靳文 刘云峰 +4 位作者 劳钰 李冬义 陈洁琼 刘一炫 赵雅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2035-2039,共5页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炎性小体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分别将Aim2^-/-及其同窝野生型(W T)小鼠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小鼠。记录4周内小鼠存活率,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 目的探讨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IM2)炎性小体在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中的潜在作用。方法分别将Aim2^-/-及其同窝野生型(W T)小鼠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小鼠。记录4周内小鼠存活率,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左室射血分数和心排血量,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蛋白印迹(W esternBlot,WB)技术检测心肌梗死后组织AIM2、TGF β,WB和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组织IL-1β和CollagenⅠ的表达。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Aim2^-/-小鼠心肌梗死后存活率和心脏功能(左室射血分数和心排血量)改善(P<0.05)、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组织CollagenⅠ、IL-1β、TGF-β等表达降低。结论 AIM2炎性小体是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重要调控分子。仍需要进一步探讨AIM2炎性小体调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 心肌梗死 心肌纤维化
下载PDF
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发病机制探讨 被引量:9
4
作者 靳文 刘志平 +6 位作者 关晓力 刘赵鹤 侯亚冰 胡凯强 吕鹏 武艳君 李斌霞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6期795-797,共3页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8例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患儿为试验组,同期收治的18例单纯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为对照组。试验组根据末端脊髓空洞大小分别... 目的探讨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38例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患儿为试验组,同期收治的18例单纯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为对照组。试验组根据末端脊髓空洞大小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照组仅行脊髓栓系松解术,2组患儿术前及术后均应用磁共振成像(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测定椎管内脑脊液流速,观察脑脊液动力学改变,并随访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试验组患儿术前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显示空洞部位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循环梗阻,脑脊液流速较慢,术中均发现空洞部位蛛网膜增厚,蛛网膜下腔粘连,术后空洞大部分明显缩小,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显示脑脊液循环通畅,脑脊液流速增快,手术前后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术前、术后MRI相位对比电影法显示脑脊液流速无明显变化(P>0.05),术中未发现蛛网膜增厚、粘连;术前试验组与对照组脑脊液流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大部分明显改善。结论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末端脊髓空洞症的发病机制与脊髓蛛网膜下腔梗阻导致脑脊液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根据MRI显示空洞/脊髓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脊髓空洞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慢性疲劳大鼠模型创建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靳文 李晓勇 +4 位作者 赵晓山 杨红玲 李玉萍 聂晓莉 罗仁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年第2期107-108,共2页
目的:观察力竭游泳复合不同程度部分睡眠剥夺对大鼠的影响,探讨建立能较好模拟人类慢性疲劳发生发展的动物模型。方法:大鼠分为4组,第1、2、3组为模型组,分别给予力竭游泳复合部分睡眠剥夺20 h、16 h、12 h;空白对照组为第4组,实验持续1... 目的:观察力竭游泳复合不同程度部分睡眠剥夺对大鼠的影响,探讨建立能较好模拟人类慢性疲劳发生发展的动物模型。方法:大鼠分为4组,第1、2、3组为模型组,分别给予力竭游泳复合部分睡眠剥夺20 h、16 h、12 h;空白对照组为第4组,实验持续13 d,每日记录模型各组力竭游泳时间并观察各组大鼠行为表现。各组大鼠在实验结束时腹主动脉采血,进行血生化测定。结果:第1组的慢性疲劳行为表现较明显,力竭游泳时间降低最明显(P<0.05)。第1组GLU、ALB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各模型组的TG均较空白对照组低(P<0.05)。结论:力竭游泳复合部分睡眠剥夺20 h产生的慢性疲劳效果较好,能够较好模拟人类慢性疲劳的发生发展。通过此方法制作的大鼠模型可作为慢性疲劳模型。慢性疲劳发生发展与机体能量代谢失衡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游泳 剥夺睡眠 慢性疲劳 模型大鼠
下载PDF
肠源性毒素硫酸吲哚酚与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心肌NLRP3炎性小体、miR-34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靳文 鄢文 +2 位作者 李冬义 陈洁琼 赵雅红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年第4期343-346,35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CRI)大鼠外周血硫酸吲哚酚(IS)与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miR-34a表达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肾功能不全组,每组20只大鼠。CRI组予以行5/6肾大部分切除术。造模8周后用于实验研究。分别采...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CRI)大鼠外周血硫酸吲哚酚(IS)与心肌组织NLRP3炎性小体、miR-34a表达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肾功能不全组,每组20只大鼠。CRI组予以行5/6肾大部分切除术。造模8周后用于实验研究。分别采用苦味酸速率比色法检测血浆肌酐(SCr)、脲酶波氏比色法检测血尿素氮(BUN)的表达,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IS的浓度。心脏超声监测大鼠心脏功能,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蛋白印迹法检测左室心尖部心肌组织NLRP3、IL-1β的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左室心尖部心肌组织miR-34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CRI组大鼠血肌酐、IS浓度、LVMI、E/e'、左室心肌间质纤维化比例、心肌细胞横截面积、miR-34a、NLRP3以及IL-1β等表达升高(所有P <0. 05),LVEF减退(P <0. 05)。血浆IS与LVEF呈负相关(P=0. 007),与LVMI、E/e'、心肌间质纤维化比例、心肌细胞横截面积、NLRP3、IL-1β、miR-34a等呈正相关(P <0. 001)。结论 IS可能通过NLRP3炎性小体、miR-34a促进CRI心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不全 硫酸吲哚酚 NLRP3 炎性小体 MIR-34A
下载PDF
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附26例报告) 被引量:2
7
作者 靳文 胡凯强 +4 位作者 刘赵鹤 候亚冰 吕鹏 郭俊秀 薛薇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83-84,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8年7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6例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的临床诊疗经过,并随访其预后。结果 26例中,死亡3例,植物生存1... 目的探讨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8年7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6例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的临床诊疗经过,并随访其预后。结果 26例中,死亡3例,植物生存1例,5例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基本痊愈17例。结论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受伤原因与成人不同,以高坠伤多见,病死率及致残率较成人低,早期诊断、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儿童
下载PDF
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在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靳文 郭俊秀 +4 位作者 刘赵鹤 侯亚冰 吕鹏 薛薇 胡凯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85-18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们对38例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患儿,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置入Ommaya囊持续外引流,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行... 目的探讨应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们对38例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患儿,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置入Ommaya囊持续外引流,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行头颅CT检查硬膜下积液吸收情况。结果28例患儿经持续引流5~7d后,发热、头痛及呕吐症状均明显减轻,又反复穿刺囊体3~6次并引流,2个月后复查头颅CT,提示29例硬膜下积液明显减少,9例无变化;术后1年复查,32例硬膜下积液消失,3例明显减少,3例因脑膜炎控制效果差,症状反复,放弃治疗。结论Ommaya囊可以长期置入,反复穿刺引流,较传统颅骨钻孔直接外引流,减少了感染风险,是治疗幼儿化脓性脑膜炎合并硬膜下积液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炎 硬膜下积液 引流术 婴儿
下载PDF
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治疗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靳文 郭俊秀 +4 位作者 刘赵鹤 侯亚冰 吕鹏 薛薇 胡凯强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6期366-367,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10例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血肿在2周内自行吸收,66例行血肿穿刺抽吸并加压包扎治疗,17例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 目的探讨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10例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血肿在2周内自行吸收,66例行血肿穿刺抽吸并加压包扎治疗,17例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行置管引流并加压包扎,15例骨化血肿全麻下行骨化血肿清除术。结果全组患儿术后未出现血肿腔感染;8例血肿穿刺后血肿腔再出血,行二次抽吸血肿并加压包扎后痊愈。全组患儿头颅外型均恢复正常,疗效满意。术后随访6月后行头颅CT检查示手术区域的颅骨恢复正常厚度。结论新生儿及小婴儿头皮血肿应早期诊断,如血肿出现15d后仍未自行吸收者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血肿 新生儿 小婴儿 治疗
下载PDF
脊髓脊膜膨出症的显微外科治疗(附15例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靳文 鲍圣德 李彤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70-171,共2页
关键词 脊髓脊膜膨出 显微外科手术 MMC 临床表现 手术方法
下载PDF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树突状细胞表面CD3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靳文 李志樑 傅强 《现代医院》 2013年第8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树突状细胞表面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介素4的DC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使其分化为DC。DC分别与不同浓度ox-LDL(分别为10...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树突状细胞表面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介素4的DC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使其分化为DC。DC分别与不同浓度ox-LDL(分别为10μg/ml、50μg/ml)共同孵育48 h后,镜下观察DC形态变化,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型(CD1α、CD83)和CD36的表达,以及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IL-10、IL-12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x-LDL 50μg/ml组DCs表型CD1α、CD83以及CD36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ox-LDL 50μg/ml组细胞上清液中IL-10、IL-12含量明显分别明显升高和降低(p<0.01)。结论 DCs表面CD36的表达与ox-LDL诱导的DCs成熟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密切相关,CD36可能在DCs分化成熟以及抗原递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树突状细胞 CD36
下载PDF
Eupatilin调控血管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和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靳文 李冬义 +3 位作者 劳钰 刘一炫 陈洁琼 赵雅红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442-447,共6页
目的探讨Eupatilin调控血管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选择10~12周龄TSC1c/c SM22Cre+/-小鼠,体内实验予以行左侧颈动脉结扎制备左侧颈动脉狭窄小鼠模型后分为2组,每组8只,Sestrin2激动剂组每日予以10 mg/kg Eupatilin灌胃,对... 目的探讨Eupatilin调控血管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选择10~12周龄TSC1c/c SM22Cre+/-小鼠,体内实验予以行左侧颈动脉结扎制备左侧颈动脉狭窄小鼠模型后分为2组,每组8只,Sestrin2激动剂组每日予以10 mg/kg Eupatilin灌胃,对照组每日予以Sestrin2激动剂组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共持续28 d。Van Gieson染色检测左颈动脉新生内膜形成。体外实验分离和培养TSC1c/c SM22Cre+/-小鼠源性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VSMCs)。予以不同终浓度Eupatilin干预AVSMCs24 h后,CCK-8检测AVSMCs增殖。予以终浓度为0、100μmol/L Eupatilin干预AVSMCs 24 h后,划痕实验检测AVSMCs迁移能力,蛋白印迹法检测AVSMCs中Sestrin2以及TSC2、S6K1、4E-BP1等分子及其磷酸化水平的表达。结果动物体内实验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upatilin干预后TSC1c/c SM22Cre+/-小鼠的左颈动脉管腔面积增加(P<0.05)、内膜面积和I/M比值减少(P<0.05)。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显示:Eupatilin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AVSMCs的增殖,以100μmol/L Eupatilin的抑制效率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μmol/L Eupatilin组AVSMCs迁移距离缩短(P<0.05),AVSMCs中Sestrin2、TSC2磷酸化水平表达升高,p-S6K1表达降低(P<0.05),4E-BP1及其磷酸化水平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Eupatilin是抑制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以及AVSMCs的增殖和迁移的有效药物,与激活Sestrin2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PATILIN 新生内膜形成 Sestrin2
下载PDF
小儿颅内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 被引量:1
13
作者 靳文 陈淑芸 刘赵鹤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8期339-339,共1页
关键词 蛛网膜囊肿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分布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4
作者 靳文 傅强 +3 位作者 鄢文 李志樑 陶丹萍 刘北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66-1070,共5页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型分布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09-06~2010-06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的患者(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及急性心肌梗死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亚型分布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09-06~2010-06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的患者(对照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及急性心肌梗死30例)1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髓样树突状细胞(mDCs)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进行检测,依据Genisi法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分析各组间差异,并对外周血mDCs比例与组别、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Genis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mDCs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及mDCs实际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Genis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Genis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别与冠状动脉Genisi评分呈正相关(r=0.754,P〈0.01);外周血mDCs比例与冠状动脉Genisi评分呈负相关(r=-0.779,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mDCs比例减少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外周血mDCs比例减少可能通过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迁徙促进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树突状细胞 Genisi评分
下载PDF
小儿髓内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附12例分析)
15
作者 靳文 陈淑芸 +1 位作者 刘赵鹤 龙江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230-231,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髓内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髓内皮样囊肿病儿的症状、体征、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均行显微手术切除髓内皮样囊肿,并经病理证实。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1年,MRI示髓内皮样囊肿均完全... 目的探讨小儿髓内皮样囊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髓内皮样囊肿病儿的症状、体征、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结果均行显微手术切除髓内皮样囊肿,并经病理证实。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1年,MRI示髓内皮样囊肿均完全消失。结论髓内皮样囊肿常合并背部皮肤窦道,手术切除窦道及囊肿是改善临床症状的唯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样囊肿 脑膜炎 细菌性 脊髓肿瘤 皮肤窦道
下载PDF
新生儿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治疗(附48例分析)
16
作者 靳文 陈淑芸 刘赵鹤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548-549,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脊髓拴系综合征(TCS)的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新生儿TCS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术中均采用显微镜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随访其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本组病儿随访疗效良好... 目的探讨新生儿脊髓拴系综合征(TCS)的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新生儿TCS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术中均采用显微镜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随访其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本组病儿随访疗效良好。6例双下肢及双足不对称中病人中,恢复正常4例,改善2例。4例大小便失禁病人中能自主控制大小便2例,症状略改善2例。3例马蹄内翻足由骨科矫形治疗后均痊愈,2例双下肢轻瘫病人肌力略改善。余病儿术后大小便均正常,双下肢活动好。结论新生儿TCS均由先天因素引起,早期手术可避免日后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神经管缺损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微创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靳文 李彤宇 鲍圣德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1年第1期56-57,共2页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原因牵拉圆锥,致使圆锥部处于低位,脊髓发生病理改变,并因此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症候群.TCS多见于幼儿及青少年,成人相对少见.1994年1月~2000年6月我们...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由于各种先天和后天原因牵拉圆锥,致使圆锥部处于低位,脊髓发生病理改变,并因此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和畸形的症候群.TCS多见于幼儿及青少年,成人相对少见.1994年1月~2000年6月我们共诊治16例TCS,其中成人6例,幼儿及青少年10例,均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使许多逐渐加重的临床症状得以控制,随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栓系综合征 临床特征 微创治疗
下载PDF
人类乳腺癌异常甲基化基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靳文 李前忠 +1 位作者 苏文霞 武成艳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09-415,共7页
运用Illumina HumanMethylation27BeadChip数据,利用sam函数中Delta值与FDR值的关系,选取最佳Delta值,识别人类乳腺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显著差异甲基化基因.分析这些差异甲基化基因在人类各条染色体的分布,进一步通过这些差异甲基... 运用Illumina HumanMethylation27BeadChip数据,利用sam函数中Delta值与FDR值的关系,选取最佳Delta值,识别人类乳腺肿瘤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显著差异甲基化基因.分析这些差异甲基化基因在人类各条染色体的分布,进一步通过这些差异甲基化基因对肿瘤样本和正常样本进行双向非监督聚类分析.接着,利用limma包计算乳腺肿瘤组织样本和正常乳腺组织样本中差异表达基因,对既发生差异甲基化又同时发生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生物分子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发现低甲基化的基因皆与蛋白质及核苷酸结合功能相关,高甲基化基因则主要富集到与运输载体活性相关的分子功能上.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从基因功能角度进一步理解乳腺癌发生的原因,对乳腺癌的预后和临床诊断起到帮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DNA甲基化 差异甲基化基因 差异表达基因 GO分析
下载PDF
联合检测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危险分层中的意义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北 付强 +4 位作者 严全能 靳文 陶丹萍 华经海 李志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5-101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联合监测多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住院患者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方法连续入选因胸闷、胸痛为主诉入院的患者264例(男180例,女84例),年龄64(55~69)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及变化,决定是否24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将... 目的初步探讨联合监测多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住院患者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方法连续入选因胸闷、胸痛为主诉入院的患者264例(男180例,女84例),年龄64(55~69)岁。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及变化,决定是否24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将所有患者分为急诊CAG组和择期CAG组两组。每位患者在入院即刻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髓过氧化物酶(MPO),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1),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7(IL-27)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①急诊CAG组和择期CAG组之间NT-proBNP,hs-CRP,MPO,sCD40L,MMP-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生化标记物为NT-proBNP,hs-CRP,MPO,IL-27和CK-MB,建立预测ACS患者危险分层模型,进一步刀切法进行效果预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98.1,提示该模型对ACS患者入院病情变化或发展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联合检测生化标志物有助于对急性冠脉综合症住院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标志物 急性冠脉综合症 危险分层
下载PDF
外周血T细胞亚群构成比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20
20
作者 聂大奥 赵一俏 +5 位作者 靳文 李志樑 傅强 叶文胜 赵令斋 邓西龙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构成比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诱导斑块进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患者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构成比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诱导斑块进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患者57例,其中造影检查正常13例(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CD4+、CD8+细胞占T淋巴细胞比例,以及CD4+CD25+Treg和CD4+CD28-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评价各组间差异,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改良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CD3+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CD4+及CD8+细胞占CD3+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CD25+Treg及CD4+CD28-T细胞占CD4+细胞比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CD3+T细胞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08,P<0.01);CD4+T细胞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4,P<0.01);CD8+T细胞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48,P<0.01);CD4+CD25+Treg细胞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17,P<0.01);CD4+CD28-T细胞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大(r=0.399,P<0.01)。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广泛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对冠心病临床危险分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流式细胞术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