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宗英自述(上) 被引量:1
1
作者 黄宗英 《人物》 2012年第3期73-76,共4页
一我,黄宗英。1925年7月13日,即民国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属牛。母亲怀我产期未到,忽阵痛,赶忙遣人去请产婆。产婆未到,我就已经生出来了。家人都说我是急性子。母亲很开心,她头胎二胎生的都是儿子,就盼生个女儿,女儿就来了。我... 一我,黄宗英。1925年7月13日,即民国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属牛。母亲怀我产期未到,忽阵痛,赶忙遣人去请产婆。产婆未到,我就已经生出来了。家人都说我是急性子。母亲很开心,她头胎二胎生的都是儿子,就盼生个女儿,女儿就来了。我有两个姐姐,是前娘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 剧团 莎士比亚 父亲 小道具 医院工作 电话局 孔伯华 护士 上海
原文传递
2001年1月26日高纬磁层顶通量管事件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宗英 濮祖荫 +15 位作者 肖池阶 宗秋刚 傅绥燕 谢伦 史全岐 曹晋滨 刘振兴 沈超 史建魁 路立 王迺权 陈涛 T Fritz K-H Glassmeier P Daly H Rème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1-189,T001,T002,共11页
20 0 1年 1月 2 6日 11:10~ 11:4 0UT ,ClusterⅡ卫星簇位于午后高纬磁鞘边界层和磁鞘区 ,此时行星际磁场Bz 为南向 .本文对在此期间观测到的多次磁通量管事件作了详细的研究 ,获得一系列的新发现 :(1)高纬磁鞘边界层磁通量管的出现具... 20 0 1年 1月 2 6日 11:10~ 11:4 0UT ,ClusterⅡ卫星簇位于午后高纬磁鞘边界层和磁鞘区 ,此时行星际磁场Bz 为南向 .本文对在此期间观测到的多次磁通量管事件作了详细的研究 ,获得一系列的新发现 :(1)高纬磁鞘边界层磁通量管的出现具有准周期性 ,周期约为 78s,比目前已知的磁层顶向阳面FTE的平均周期 (8~ 11min)小得多 .(2 )这些通量管都具有强的核心磁场 ;其主轴多数在磁场最小变化方向 ,少数在中间变化方向 ,有些无法用PAA判定其方向 (需要用电流管PAA确定 ) ,这与卫星穿越通量管的相对路径有关 .(3)每个事件都存在很好的HT参考系 ,在HT参考系中这些通量管是准定常态结构 ;所有通量管都沿磁层顶表面运动 ,速度方向大体相同 ,都来自晨侧下方 .通量管的径向尺度为 1~ 2RE,与通常的FTE通量管相当 .(4 )起源于磁层的强能离子大体上沿着管轴方向由磁层向磁鞘运动 ;起源于太阳风的热等离子体沿管轴向磁层传输 .通量管为太阳风等离子体向磁层输运和磁层粒子向行星际空间逃逸提供了通道 .(5 )每个通量管事件都伴随有晨昏电场的反转 ,该电场为对流电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重联 磁通量管 磁层顶边界层 HT分析 磁场
下载PDF
“灵芝”与“奇葩”:赵萝蕤《荒原》译本艺术管窥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宗英 邓中杰 姜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76-83,共8页
赵萝蕤先生曾经说,直译法是她从事文学翻译的唯一方法,其理论根据是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的原则。虽然内容最终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是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萝蕤先生认为,在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必须深刻全面地研究作家及... 赵萝蕤先生曾经说,直译法是她从事文学翻译的唯一方法,其理论根据是形式与内容相互统一的原则。虽然内容最终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是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赵萝蕤先生认为,在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时,译者首先必须深刻全面地研究作家及其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认识、感情力度、创作目的和特点;其次,必须具备两种语言的较高水平,才能较好地体现作者风格和表达作品内容;第三,必须谦虚谨慎,忘我地向原作学习。通过赵萝蕤先生1936年《荒原》译本手稿与国内出版的几个《荒原》译本之间的比较与分析,本文探讨赵萝蕤先生坚持用直译法翻译严肃的文学作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萝蕤 《荒原》 直译法
下载PDF
血液净化和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度安眠药中毒疗效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宗英 黄华 +1 位作者 董艳丽 陈金增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850-1850,共1页
关键词 血液净化 纳洛酮 治疗 急性重度安眠药中毒 疗效观察
下载PDF
简单的深邃——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艺术管窥 被引量:27
5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4-39,45,共7页
弗罗斯特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貌似自然、直接、简单,而实际上根本就不像其表面上看的那么自然、直接、简单。人说他的诗歌清新明了,但诗人似乎存心让天真的读者迷恋于他那明朗透亮的外衣,以至无法透视诗人所配戴的微妙假面。在弗罗斯特看来... 弗罗斯特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貌似自然、直接、简单,而实际上根本就不像其表面上看的那么自然、直接、简单。人说他的诗歌清新明了,但诗人似乎存心让天真的读者迷恋于他那明朗透亮的外衣,以至无法透视诗人所配戴的微妙假面。在弗罗斯特看来,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于其形式的简单而内容的深邃。在追求诗歌创作艺术中这种简单深邃的“隐秘性”过程中,弗罗斯特筑起了一座在美国诗歌史上风格瑰异的艺术大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的深邃 隐秘性 罗伯特·弗罗斯特
下载PDF
一氧化碳中毒并发脑梗塞17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宗英 刘金荣 +1 位作者 冯东兴 辛克北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01年第2期113-113,共1页
关键词 一氧化碳中毒 并发症 脑梗塞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黄宗英自述(下)
7
作者 黄宗英 《人物》 2012年第4期80-85,共6页
四我们在北京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我很高兴。忽然间出版了很多报纸,我就买来,用翻过来的白报纸剧本贴剪报消遣,贴过一篇《爱国演员赵丹返渝》。当时我并不认识赵丹,只不过看过他的影片《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很欣赏。也还知道他在... 四我们在北京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我很高兴。忽然间出版了很多报纸,我就买来,用翻过来的白报纸剧本贴剪报消遣,贴过一篇《爱国演员赵丹返渝》。当时我并不认识赵丹,只不过看过他的影片《马路天使》、《十字街头》,很欣赏。也还知道他在新疆蹲过五年监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丹 北京 上海电影 抗日战争 影片 狂想曲 监狱 进入角色 新疆 人民日报
原文传递
弗罗斯特的“爱默生主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2期48-60,共13页
弗罗斯特认为爱默生不仅是最早对他的教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之一,而且其影响是终生的。以弗罗斯特《论爱默生》一文为基本线索,在综述国内外关于爱默生对弗罗斯特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爱默生与弗罗斯特诗歌及散文文本释读,着重从诗歌... 弗罗斯特认为爱默生不仅是最早对他的教育产生过最大影响的人之一,而且其影响是终生的。以弗罗斯特《论爱默生》一文为基本线索,在综述国内外关于爱默生对弗罗斯特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爱默生与弗罗斯特诗歌及散文文本释读,着重从诗歌语言、格律、图征性意象、二元论宗教观以及"焦虑的自由"等方面,阐释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罗斯特 爱默生 超验诗学 现当代诗歌 诗歌评论
下载PDF
“晦涩正是他的精神”——赵萝蕤汉译《荒原》直译法互文性艺术管窥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52-59,共8页
艾略特认为我们的现代文明是多样和复杂的,而且描写这种多样和复杂的现代文明的诗歌艺术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和复杂的,因此诗人'必须是费解的'。关于汉译艾略特《荒原》一诗的'难处',赵萝蕤先生在其译后记中表达了三个方... 艾略特认为我们的现代文明是多样和复杂的,而且描写这种多样和复杂的现代文明的诗歌艺术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和复杂的,因此诗人'必须是费解的'。关于汉译艾略特《荒原》一诗的'难处',赵萝蕤先生在其译后记中表达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是'这首诗本身的晦涩';第二是译文的体裁和文体问题;第三是这首诗的译文'需要注释'。本文在研读艾略特关于'感受力涣散''历史意识''个性消灭'等核心诗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荒原》中译本的比较释读,窥见赵萝蕤先生文学翻译'直译法'在互文性统一方面的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原》 感受力涣散 历史意识 个性消灭 直译 互文性
下载PDF
“我想写一首诗”: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抒情史诗《帕特森》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94-105,共12页
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一文中说:"这个世界主要的辉煌壮举就是造就了一个人……因为一个人包含着所有人的性格特征";在《草叶集》中,惠特曼不仅"歌唱一个人的自我",而且"也唱出‘民主’这个词,‘全体’这个词&q... 爱默生在《美国学者》一文中说:"这个世界主要的辉煌壮举就是造就了一个人……因为一个人包含着所有人的性格特征";在《草叶集》中,惠特曼不仅"歌唱一个人的自我",而且"也唱出‘民主’这个词,‘全体’这个词";在《帕特森》中,威廉斯写道:"这座城市/这个人,一种认同。"可见,爱默生笔下这个"包含着所有人的性格特征"的"一个人"在惠特曼笔下变成了一个包含"自我"和"全体"的人,而在威廉斯笔下,这"一个人"又进一步与一座"城市"相互"认同"。本文围绕"一个人本身就是一座城市"这一主题,深入揭示威廉斯创作抒情史诗《帕特森》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卡勒斯·威廉斯 《帕特森》 抒情史诗
下载PDF
语言文学为基础、商务技能为特色——应用型大学英语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管窥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宗英 巩华 陈建华 《世界教育信息》 2010年第10期69-72,共4页
在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应用型大学、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办学宗旨的过程中,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致力于建设一个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应用性本科英语专业,其目的是要在确保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质... 在实践北京联合大学“建设应用型大学、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办学宗旨的过程中,应用文理学院外语系致力于建设一个以英语语言文学为基础、以商务技能为特色教育的应用性本科英语专业,其目的是要在确保英语专业基础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服务首都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能力,寻求应用性英语学科与专业建设中传统与创新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性教育 英语语言文学 学科专业建设
下载PDF
“从放弃中得到拯救”——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彻底的奉献》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5-70,共6页
弗罗斯特曾经把他的《彻底的奉献》一诗称为是"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在他看来,美国人要想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完全放弃自我,彻底地奉献。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 弗罗斯特曾经把他的《彻底的奉献》一诗称为是"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在他看来,美国人要想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完全放弃自我,彻底地奉献。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拥有着当时不被我们拥有的东西"时,他一方面指当时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被英国所剥夺,而另外一方面指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没有像神圣的爱情那样,做到双方在灵魂与肉体上的完全结合。这种"软弱"只有当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必须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才能够被克服。于是,他们发现他们的"软弱"来自自我的"捆绑"。为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因此"立刻从放弃中得到拯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罗斯特 诗歌 美国历史
下载PDF
爱默生诗歌与诗学理论管窥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23-27,共5页
爱默生坚信世界是象征性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个象征体系,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可以在自然中发现人的理性光芒。主张人们抛弃惯例和经验,寻求一种超验的自由心智,通过直观去感受世界,追求真理。由于诗人独具慧眼、至高无上,因此惟... 爱默生坚信世界是象征性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是个象征体系,具有象征意义。人们可以在自然中发现人的理性光芒。主张人们抛弃惯例和经验,寻求一种超验的自由心智,通过直观去感受世界,追求真理。由于诗人独具慧眼、至高无上,因此惟有诗人才是宇宙的亲知者,才能刻画自然的表象,才能揭示事物的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诗歌 爱默生 诗歌理论
下载PDF
“离经叛道”还是“创新意识”——罗伯特·弗罗斯特十四行诗《割草》的格律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69-74,94,共7页
弗罗斯特认为《割草》是他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愿》中最好的一首诗歌,评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出色的十四行诗",但是弗罗斯特诗评家马克森(H.A.Maxson)认为它离经叛道,不像一首十四行诗,因为"它并没有提出一个观点、拓... 弗罗斯特认为《割草》是他第一部诗集《少年的意愿》中最好的一首诗歌,评论界一般认为它是一首"出色的十四行诗",但是弗罗斯特诗评家马克森(H.A.Maxson)认为它离经叛道,不像一首十四行诗,因为"它并没有提出一个观点、拓展一个观点、曲折一个观点……[而且]诗中没有一个清晰而又关键的转折"。笔者对这首诗歌进行了格律分析,不仅发现弗罗斯特驾驭十四行诗这种格律最严谨的英语诗歌体裁的娴熟技艺,而且证明了这首十四行诗并没有"离经叛道",而仍然是"一首最先进、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十四行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罗斯特 《割草》 十四行诗 格律分析
下载PDF
抒情史诗:惠特曼的《草叶集》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1-55,共5页
惠特曼的创作抱负是远大的,他不仅要赞美他自己,而且要歌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宇宙。因此,《草叶集》融国家的、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话语于诗人自己的、个人的、自我的话语之中,它不仅抒发个人的情感而且展示民族精神,既是一首赞... 惠特曼的创作抱负是远大的,他不仅要赞美他自己,而且要歌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宇宙。因此,《草叶集》融国家的、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话语于诗人自己的、个人的、自我的话语之中,它不仅抒发个人的情感而且展示民族精神,既是一首赞美诗人自我的抒情诗,又是一部讴歌美国人民的民族史诗,一部“抒情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史诗 一个普通人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惠特曼 《草叶集》
下载PDF
“人文奥运”语境中的文化教育与外语教育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91-94,共4页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假如我们单单给学生教授英语语言技能,那么英语作为一种离乡背井的语言在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面前,将失去她应有的灵性而成为无本之木。为此,我们应该从文化教育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外语教学中的文...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假如我们单单给学生教授英语语言技能,那么英语作为一种离乡背井的语言在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面前,将失去她应有的灵性而成为无本之木。为此,我们应该从文化教育的战略高度重新认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问题并在人文奥运的语境中探讨外语教育与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相结合的途径,进一步拓展北京“人文奥运”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语言世界观,寻求一种能够兼容外语语言技能习得与外国文化教育的外语教育理念及其方法,最大限度地吸收西方文明的文化素养,让首都北京成为一座具有深厚世界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奥运 外语教育 文化意识
下载PDF
“站立等候”:弥尔顿《哀失明》的清教心路管窥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4期77-85,共9页
约翰·弥尔顿不仅打破了英国十四行诗着重描写爱情主题的传统,而且在十四行诗诗体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面上看,弥尔顿十四行诗第19首《哀失明》描写诗人将用忍耐来抑制自己因双目失明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它书写了... 约翰·弥尔顿不仅打破了英国十四行诗着重描写爱情主题的传统,而且在十四行诗诗体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面上看,弥尔顿十四行诗第19首《哀失明》描写诗人将用忍耐来抑制自己因双目失明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但实际上它书写了一位清教诗人寻求侍奉上帝的清教心路。本文将这首诗置于17世纪英国清教主义情境之中,结合文本释读,讨论弥尔顿十四行诗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契合,考察诗中双关、对照、圣经典故等修辞手法,进而揭示诗人摆脱焦虑和痛苦的清教心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清教心路 英国诗人 十四行诗 英国文学
下载PDF
“奇峰突起,巉崖果存”:赵萝蕤汉译《荒原》用典互文性艺术管窥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3期35-42,共8页
艾略特诗歌创作艺术“最触目的便是他的用典”。叶公超先生认为艾略特的诗歌用典与“中国宋人夺胎换骨之说颇有相似之点”,然而赵萝蕤先生则认为艾略特的用典有如“奇峰突起,巉崖果存”,与“夺胎换骨的天衣无缝并不相同”。在述评和比... 艾略特诗歌创作艺术“最触目的便是他的用典”。叶公超先生认为艾略特的诗歌用典与“中国宋人夺胎换骨之说颇有相似之点”,然而赵萝蕤先生则认为艾略特的用典有如“奇峰突起,巉崖果存”,与“夺胎换骨的天衣无缝并不相同”。在述评和比较叶公超先生与赵萝蕤先生关于艾略特诗歌创作用典技巧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赵萝蕤先生汉译《荒原》用典的典型案例分析,挖掘赵萝蕤先生《荒原》用典汉译的互文性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典互文性 赵萝蕤 翻译比较 《荒原》
下载PDF
试评安妮·布雷兹特里特的“文化叛逆”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59-65,共7页
安妮·布雷兹特里特不但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女性诗人创作优秀诗歌的传统,而且与爱德华.泰勒一同分享着北美前一个半世纪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荣誉。然而,作为一名清教徒和一位女诗人,在17世纪北美浓重的清教主义宗教与社会文化背景下... 安妮·布雷兹特里特不但开创了美国文学史上女性诗人创作优秀诗歌的传统,而且与爱德华.泰勒一同分享着北美前一个半世纪诗歌创作最高成就的荣誉。然而,作为一名清教徒和一位女诗人,在17世纪北美浓重的清教主义宗教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她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一种"文化叛逆"。本文聚焦诗歌文本来重新考察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思想,窥见女性的困惑与焦虑,关注女诗人的生命诉求,揭示这位所谓"文化叛逆者"的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布雷兹特里特 新教运动 清教殖民 “文化叛逆”
下载PDF
爱德华·泰勒宗教诗艺术管窥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3期30-36,共7页
爱德华·泰勒被称为是一位"旷野巴罗克"诗人。他的诗歌闪烁着宗教思想和诗歌艺术的光芒。他模仿邓恩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玄学派宗教诗人,将神学思想深藏于日常话语之中,用奇喻、双关、悖论等修辞手法,让诗篇充满喜乐与惊... 爱德华·泰勒被称为是一位"旷野巴罗克"诗人。他的诗歌闪烁着宗教思想和诗歌艺术的光芒。他模仿邓恩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玄学派宗教诗人,将神学思想深藏于日常话语之中,用奇喻、双关、悖论等修辞手法,让诗篇充满喜乐与惊奇。《上帝的决心》和《沉思集》是泰勒的代表性诗歌作品,充分体现了诗人将貌似简单的旷野意象与严肃深邃的宗教主题相互融合的独特的"旷野巴罗克"诗歌创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德华·泰勒 旷野巴罗克 宗教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