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打捞历史的文学碎片与寻找区域文化的价值认同--从《江西文学史》的学术品格谈江西文学地理学研究 |
龚奎林
吴国如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2
|
生态诗学与神性信仰——李少君《自然集》解读 |
龚奎林
朱茵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3
|
《人民日报》与“十七年”文学生产 |
龚奎林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7
|
|
4
|
“十七年”小说的副文本研究 |
龚奎林
刘晓鑫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2
|
|
5
|
论“十七年”小说的艺术改编与媒介传播 |
龚奎林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6
|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新革命历史小说书写 |
龚奎林
费飞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7
|
“十七年”小说版本修改的原因考察 |
龚奎林
黄梅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2
|
|
8
|
游走于精神的边缘和欲望的沟壑之间——论新都市电影的生成语境和符号语征 |
龚奎林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4
|
|
9
|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智者梵音——《读者》“卷首语”栏目研究 |
龚奎林
杨永俭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10
|
文脉流传 薪火相承——论郭沫若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继承 |
龚奎林
张德明
黄梅
|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2
|
|
11
|
家族叙事、三角恋爱与革命伦理的多重变奏——重读《苦菜花》 |
龚奎林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2
|
媒介生态视野下的新世纪诗歌论——基于网络博客和报刊杂志的视角 |
龚奎林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3
|
|
13
|
寻找文学与历史对话的场域——试论1949—1966年的文艺报刊研究 |
龚奎林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4
|
英雄形象的艺术强化与革命符号的媒介传播——论《铁道游击队》京剧与曲艺改编 |
龚奎林
欧阳璐
|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1
|
|
15
|
政治启蒙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论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起源语境 |
龚奎林
黄梅
|
《殷都学刊》
|
2007 |
2
|
|
16
|
古典意境的诉求和文化记忆的追寻——对沈奇组诗《天生丽质》的解读 |
龚奎林
|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
2009 |
2
|
|
17
|
双面镜的隐喻:欲望的无限可能和情感的修辞策略——解读电影《导火线》 |
龚奎林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8
|
革命体验与红色书写——论建国初期“十七年”作家的创作特质 |
龚奎林
|
《理论与创作》
CSSCI
|
2010 |
1
|
|
19
|
生命变奏的音符——阿毛诗歌阅读印象 |
龚奎林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20
|
《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的情感书写 |
龚奎林
洪霞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12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