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0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具身智能到具身智能体
1
作者 张昌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165,共12页
目前的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和算法充其量能实现一种具有多模态感知、可多场景执行任务的弱具身智能体。要实现真正的具身人工智能体,需要基于真正的具身智能的理论,探索具身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进路。从梅洛·庞蒂的具身主体理... 目前的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和算法充其量能实现一种具有多模态感知、可多场景执行任务的弱具身智能体。要实现真正的具身人工智能体,需要基于真正的具身智能的理论,探索具身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进路。从梅洛·庞蒂的具身主体理论和瓦雷拉的生成认知可以发展出新的具身智能观,也为强具身智能体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借助卡尔·弗里斯顿的自由能原理及主动推理理论进一步夯实具身智能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原理。在这种哲学-科学的交叉视野中,可以进一步设想一种基于物理学、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具身人工智能体的技术原理和发展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弱具身智能体 强具身智能体 具身性 生成认知
下载PDF
元宇宙时代主体发展完善的哲学阐释
2
作者 赵建伟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元宇宙通过对现实世界底层逻辑的复制,为人类提供了虚实相融的具身互动和普遍交往世界、全新文明和价值创造世界,从而吸引人类向元宇宙虚拟世界大规模迁移,世界由此分化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世界二分化推动着主体二分化为虚拟主体和现... 元宇宙通过对现实世界底层逻辑的复制,为人类提供了虚实相融的具身互动和普遍交往世界、全新文明和价值创造世界,从而吸引人类向元宇宙虚拟世界大规模迁移,世界由此分化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世界二分化推动着主体二分化为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通过唯物辩证法的理论视角,在深入揭示虚实相融的具体路径、主体分化为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的机制,以及二者统一机制的基础上,厘清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通过互为根据与相互扬弃,在具身交往实践和全面性认识中统一于主体系统的过程,从而科学揭示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通过内部相互作用推动人的发展的机制,开创虚拟主体研究新领域,推动主体发展完善和元宇宙文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虚实相融 具身互动 主体分化 虚拟主体
下载PDF
日常物化意识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哲学内涵再辨识
3
作者 刘怀玉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4,共9页
通过总体性辩证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现实统治(而不是经由“外部灌输”先进的科学理论)从而化为变革现实的实践,来寻找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途径,这是卢卡奇开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道路,但对这种物化意识统... 通过总体性辩证法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现实统治(而不是经由“外部灌输”先进的科学理论)从而化为变革现实的实践,来寻找无产阶级自身解放的途径,这是卢卡奇开启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道路,但对这种物化意识统治的哲学批判在后来不断地被泛化。列斐伏尔就认为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与觉醒,主要不是一个总体批判泰勒制工具理性主义的问题,而是微观批判个人主义、法西斯主义、消费主义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对现代日常生活神秘化控制的认识论问题。而萨特则从“反认识论”的“存在论”立场否定了卢卡奇的无产阶级意识哲学的可能性,他并不认为主体性表现为无产阶级的自我阶级意识或自我表达,而是体现在日常的直接的物化行动性中。主体性恰恰在于它对自身的“非知”这种物化意识状态。由此,詹姆逊认为,萨特对于今天无产阶级意识衰落问题的敏锐观照以及对卢卡奇的批判,实际上重新激活了阶级意识哲学在全球化数字化资本主义时代的现实意义。而这无疑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固有的主体性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超出自我意识的主体性认识论的、走向直接改变现实的、革命的实践哲学。人的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问题,并非一个单纯的理论认识问题,而是具体生活实践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主体性 马克思 卢卡奇 萨特
下载PDF
多元社会与相关主义心智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认识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雪洽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90,共30页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指出了社会位置对知识的形塑作用,但随后也因为其中隐含的相对主义危险而受到美国社会学界的批评,并因此被排斥于社会学主流之外。基于对该时期讨论的梳理,本文区分了相对主义的特殊形式与普遍形式,并... 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指出了社会位置对知识的形塑作用,但随后也因为其中隐含的相对主义危险而受到美国社会学界的批评,并因此被排斥于社会学主流之外。基于对该时期讨论的梳理,本文区分了相对主义的特殊形式与普遍形式,并分析了曼海姆理论中相应的回应内容。本文指出,特殊相对主义的批评不构成对曼海姆的实质解构,而针对普遍相对主义对绝对知识的维护,曼海姆的理论在认识论层面否认了绝对知识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曼海姆所综合的德国诠释学传统、社会学视角以及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的政治与文化气候说明,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目的是理解社会精神解体的现实,而非生产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因果解释。对当下的研究者理解社会意识而言,曼海姆对他所处时代相关主义心智的洞察仍不可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曼海姆 知识社会学 认识论 相对主义 相关主义
下载PDF
经验知识的推理主义路径何以可能?
5
作者 杨倩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2期39-49,共11页
在传统认识论视域中,获取经验知识的方式主要基于一种表征主义路径,认识活动对实在的有效表征是相关经验知识确定性的基础。长期以来,此路径为怀疑论的质疑所困扰。布兰顿在《信任的精神:对黑格尔现象学的一种解读》一书中对这种表征主... 在传统认识论视域中,获取经验知识的方式主要基于一种表征主义路径,认识活动对实在的有效表征是相关经验知识确定性的基础。长期以来,此路径为怀疑论的质疑所困扰。布兰顿在《信任的精神:对黑格尔现象学的一种解读》一书中对这种表征主义路径下的怀疑论问题及其产生的缘由进行了哲学诊断,依托语言哲学的哲学理路,借鉴黑格尔的思想资源,给出了消解怀疑论的推理主义语义学解决方案。通过探讨在双模态质形结构的概念实在论语境中重建经验知识的语义学可能性,有助于回应传统认识论所面临的怀疑论挑战,进而重新回答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兰顿 经验知识 推理主义语义学 规范性
下载PDF
生存论视域下的隐喻之思
6
作者 张江昊 范拥军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对隐喻的研究经历着从语言修辞学内部到生存论层面的流变,生存境域的地位在研究的过程中得以凸显,这是对被实体主义长期遮蔽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去蔽,同时也是在对生存世界可能性的探寻。首先,通过对隐喻进行历史的考辨,发掘蕴于其中的身... 对隐喻的研究经历着从语言修辞学内部到生存论层面的流变,生存境域的地位在研究的过程中得以凸显,这是对被实体主义长期遮蔽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去蔽,同时也是在对生存世界可能性的探寻。首先,通过对隐喻进行历史的考辨,发掘蕴于其中的身体与世界之关联。其次,将隐喻置于生存论视域下,关注在生存过程中隐喻蕴涵的对身体与世界的回归。再次,关注隐喻的超越性、开放性,从而揭蔽了身体与世界相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生存可能性 身体 世界
下载PDF
认知相对论——通向强人工智能之路
7
作者 李玉鑑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8-427,共20页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如火如荼,大有超越人类之势,以致很多人认为奇点就要来临,强人工智能即将实现。这是一种对强人工智能的误解,因为强人工智能的核心并不在于其功能是否强大,而在于它是否具有意识。该文首先解释了强人工智能的内涵,讨...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如火如荼,大有超越人类之势,以致很多人认为奇点就要来临,强人工智能即将实现。这是一种对强人工智能的误解,因为强人工智能的核心并不在于其功能是否强大,而在于它是否具有意识。该文首先解释了强人工智能的内涵,讨论了与之相关的意识问题;然后,阐述了旨在揭开意识奥秘的认知相对论思想,包括:世界的相对性原理和符号的相对性原理,以及世界、语言和心灵的关系。接着,提出了另一条新原理,即意识的等效原理,用以说明意识从物质产生所需要的物理条件,解决主观体验或现象意识的困难问题,推导意识能力受限于感觉能力且以感觉容量为上界的认知基本定理,并分析意识在哪里和自我是什么的可能性。最后,在认知相对论的框架下,给出了研究意识问题的新纲领和实现机器意识的新思路,并展望了强人工智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 意识 机器意识 认知相对论
下载PDF
纯粹主义、不纯主义与阈值问题——兼论共同体纯粹主义
8
作者 方红庆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4-130,199,共18页
随着知识论的实用入侵,正统的纯粹主义知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实用入侵者认为,纯粹主义蕴含不可信的不可错论,相反,他们自己所倡导的不纯主义不仅与可错论相容,而且解决了其阈值问题。不纯主义解决阈值问题的路径主要有三条:统一性、相... 随着知识论的实用入侵,正统的纯粹主义知识论面临巨大的挑战。实用入侵者认为,纯粹主义蕴含不可信的不可错论,相反,他们自己所倡导的不纯主义不仅与可错论相容,而且解决了其阈值问题。不纯主义解决阈值问题的路径主要有三条:统一性、相关性和共同体路径。然而,三条路径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根由在于实用入侵背后的认知决策论。认知决策论盛行于当代科学哲学和知识论,主张把证成视为一种认知决策,因此错置了信念与接受的认识论地位。与之相对,共同体纯粹主义捍卫信念的认识论地位,把信念视为一种探索世界的基本机制,一种跨越目标和语境的承诺状态。总之,共同体纯粹主义吸收了不纯主义和共同体主义的合理要素,兼顾了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用入侵 不纯主义 阈值问题 认知决策论 共同体纯粹主义
下载PDF
实践中的独立性论题:如何理解群体认知成功
9
作者 帕翠夏·里奇 刘海林 《逻辑学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102-128,共27页
社会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经验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独立性论题”:群体可能是非理性的,尽管其每一成员都是理性的;群体也可能是理性的,尽管其成员都是非理性的。我们强烈建议将合作合理化方面的研究视为一个范例,进而对现实世界中涉及论... 社会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经验是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的“独立性论题”:群体可能是非理性的,尽管其每一成员都是理性的;群体也可能是理性的,尽管其成员都是非理性的。我们强烈建议将合作合理化方面的研究视为一个范例,进而对现实世界中涉及论题中第二部分内容的分析提出质疑。我们集中讨论了这类分析的一个突出例子:信息层叠,并论证说明它可以富有成效地概念重构为认知合作的一个实例。这一新视角为改进对这一重要情景的解释和理解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识论 概念重构 群体认知 独立性 提出质疑 合理化 集中讨论 非理性
下载PDF
为什么是知识史?——《什么是知识史》与文学知识研究的反思
10
作者 姚孟泽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1期98-106,共9页
彼得·伯克的《什么是知识史》凸显了知识史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身份,对于国内文学研究领域的知识研究而言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异质性。后者起源于时代转折和文化碰撞,具有高度的知识社会学色彩和低度的知识社会学理论需求这两大特点... 彼得·伯克的《什么是知识史》凸显了知识史作为历史学分支学科的身份,对于国内文学研究领域的知识研究而言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异质性。后者起源于时代转折和文化碰撞,具有高度的知识社会学色彩和低度的知识社会学理论需求这两大特点。如今,这种理论的缺失已经成为问题,知识史研究有可能成为反思这一问题的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伯克 知识史 知识社会学
下载PDF
科学经验主义“去社会化”的意识形态透视
11
作者 崔凡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7-106,共10页
为何科学经验主义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去社会化”,而使科学哲学转变为一门专业中立性的学科?意识形态因素在科学经验主义的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外部的社会-文化氛围上,反共势力对大学和知识分子展开政治清查,卡尔纳... 为何科学经验主义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去社会化”,而使科学哲学转变为一门专业中立性的学科?意识形态因素在科学经验主义的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外部的社会-文化氛围上,反共势力对大学和知识分子展开政治清查,卡尔纳普和弗兰克等学者就亲身体验了这种恐惧气氛,还成为联邦机构调查的对象;在学术界,科学统一运动中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受到批判,甚至被美国哲学家卡伦指控为“极权主义”;特别是在学科内部,弗兰克及其科学哲学观在专业杂志上竟遭到公开诋毁,并断言其在思想上转向了托马斯主义。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经验主义主要代表人物的态度开始转变,外部资助难以为继,学科内部出现严重分化,最终导致科学经验主义走向了“去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经验主义 “去社会化” 意识形态
下载PDF
“向外看”的内省是否可能——论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
12
作者 连帅 《科学.经济.社会》 2024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内省”在字面上经常被理解为“向内看”的活动,基于这一理解发展出了关于内省的内感官理论,它将内省解释为对我们自己心理状态的内部知觉。与之相对,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将内省理解为基于“向外看”的自成一类的推断,并认为该... “内省”在字面上经常被理解为“向内看”的活动,基于这一理解发展出了关于内省的内感官理论,它将内省解释为对我们自己心理状态的内部知觉。与之相对,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将内省理解为基于“向外看”的自成一类的推断,并认为该理论相较内感官理论更加简单与合理。然而,不仅如艾迪德批评的,德雷斯克的内省推断缺乏合适的关联信念,而且,它还面临内感官理论的挑战和推断概念方面的困难。因此,德雷斯克的“移位知觉”理论作为对内省的推断解释是不恰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省 内感官 德雷斯克 移位知觉 推断 关联信念
下载PDF
信任的本性及其说明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善波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197,共6页
信任的本性是伦理学与认识论的共同论题之一。信任是一种由信任者、被信任者及其行动构成的三元关系:某人A信任另一个人B从事行动Ф。而对这种信任关系本质的理解分为三种:信任是信念;信任是情感态度;信任是认识态度。第一种信念信任构... 信任的本性是伦理学与认识论的共同论题之一。信任是一种由信任者、被信任者及其行动构成的三元关系:某人A信任另一个人B从事行动Ф。而对这种信任关系本质的理解分为三种:信任是信念;信任是情感态度;信任是认识态度。第一种信念信任构成传统信任本性理论的主题,并把信任与依赖等同起来。第二种情感信任通过批评信念信任观得以形成,而第三种认知信任既是对情感信任的延承和反对,又是对信念信任观的某种程度的回归。后两种信任的共同性在于把真正的信任与纯粹的依赖区分开来。对信任本性的不同理解对应着不同的说明:信念信任通过证据主义、信任与依赖的等同加以说明;情感信任主要来自乐观主义的善意或承诺的说明;而认知信任则诉诸知识论的论证。这些不同说明可分别归属于内在主义的与合理性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信任的本性 信念信任 情感信任 认知信任
下载PDF
科学传播的哲学与科学哲学的传播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晶 姜雪峰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5-44,98,共11页
公众的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悖论,公众的社会认知、群体价值与对科学的信任之间的复杂关系,新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在传播时遇到的认知偏见和认知公正等难题,极大地挑战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和新的参... 公众的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悖论,公众的社会认知、群体价值与对科学的信任之间的复杂关系,新技术和科学研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在传播时遇到的认知偏见和认知公正等难题,极大地挑战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和新的参与科学模式。科学传播困境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与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问题,需要科学哲学的理论框架和参与式的科学哲学的研究协助解决,并且优先需要对科学传播中的哲学问题以及科学哲学的传播问题进行元哲学的思考。科学哲学的理论视角不仅可以介入科学传播的核心问题,比如个体认识论与信念辩护、认识论信任与权威、群体认识论与认识论负担等;传播科学哲学同样可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哲学参与科学传播研究时,应该整合经验研究和理论框架,与其他学科一起诊断科学传播中的问题,从单一的描述性分析拓展到探寻机制解释,介入科学传播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传播 科学哲学 群体认识论 认识论信任 认知劳动分工
下载PDF
一阶知识与二阶理解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嘉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2,共12页
在过去十年左右,“理解”在知识论中成为一个焦点。论文从探究知识与理解的关系入手,把它们看作是“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即一阶与二阶的关系,进而探讨了被忽略的理解能力的构成问题,将它解释为包含了领悟、想象与判断力三个要素,... 在过去十年左右,“理解”在知识论中成为一个焦点。论文从探究知识与理解的关系入手,把它们看作是“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即一阶与二阶的关系,进而探讨了被忽略的理解能力的构成问题,将它解释为包含了领悟、想象与判断力三个要素,尤其是强调了在产生“元宇宙”虚拟世界的高新科技时代,想象力在理解中的创造与把握意义的作用。领悟、想象与运用同时也构成了理解的基本特征。论文还回应了理解与认知运气的相容性问题,认为它们两者是不相容的。理解不应当且不可能得自于运气。可能会出现知道者并不知道自己所知的情况,也就是“KK原则”它说的是:如果你知道,那么你知道你所知道的。未必成立,但却不可能出现理解者不理解自己所理解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理解 想象力 判断力 运气
下载PDF
人工智能科学家对科学认识论的挑战 被引量:1
16
作者 段伟文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3年第11期4-12,共9页
[目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智能科学家可能给科学认识论带来的挑战。[方法/过程]科学发现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主题,人工智能科学发现的下一步是发展人工智能科学家,即能进行自主和自动化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研究质量与... [目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智能科学家可能给科学认识论带来的挑战。[方法/过程]科学发现一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主题,人工智能科学发现的下一步是发展人工智能科学家,即能进行自主和自动化科学发现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研究质量与最优秀的人类科学家的水准无法区分。回顾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相关应用之后,阐述了人工智能科学家最为重要的特征及其研究计划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智能科学家在认识论层面带来两个根本性的改变:人工智能能力跃升和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范式嬗变。[结果/结论]对于相关科学认识论问题的讨论需要走出一般的哲学式论辩,面向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科学革命提出了搁置否定性的批评、关注过渡期的难题、动态追踪可能的突破口、寻求更好的类比等4个认识论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智能(第五范式) 人工智能科学家 科学认识论 科学自动化
下载PDF
从恩格斯唯物史观思想看社会形态演变的非决定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济广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11,共11页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完善和具体化是理解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偏离的钥匙。生产力是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但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国家权力、意识形态、历史参与者及其历史人物、地缘环境和外部影响、交换方式等历史动力,...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完善和具体化是理解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偏离的钥匙。生产力是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但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国家权力、意识形态、历史参与者及其历史人物、地缘环境和外部影响、交换方式等历史动力,往往会使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复杂而不机械对应。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样的生产关系”的刚性关系不成立;生产力要求经济制度适合自己的发展,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机械性关系不成立;经济制度受生产力制约具有长期总体必然性,但在具体的历史变革中呈现多样性、弹性和偶然性。与此相应,经济是上层建筑的长期总体基础,但“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的表述是机械经济基础论;上层建筑并非“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而且会反对、改造即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制度演变的科学原理,启示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事业的现状和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格斯 唯物史观 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关系 生产力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自我确证”的批判性超越
18
作者 高爽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自我确证不仅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自我确证等同于自我异化的扬弃的抽象逻辑,指出自我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命力量和对象的本质力量,从而确证... 自我确证不仅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将自我确证等同于自我异化的扬弃的抽象逻辑,指出自我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命力量和对象的本质力量,从而确证自身的存在。进而马克思创造性地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与黑格尔的“第三者”相结合,提出了“第三存在物”是主体与对象相互确证的中介,超越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绝对对立,从而突破了黑格尔自我确证的封闭圆圈,为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解放提供了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确证 辩证法 对象性 第三存在物
下载PDF
自然审美理论构建的知识论考察
19
作者 胡友峰 贾珊红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145,F0003,共11页
自然审美源自人类主体的诗性思维与自然对象的物性特征相融交织,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美学体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自然审美理论构建提供了知识论基础,其动态发展也使自然审美理论呈现出不同面貌。自人类产生之时,自然... 自然审美源自人类主体的诗性思维与自然对象的物性特征相融交织,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美学体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自然审美理论构建提供了知识论基础,其动态发展也使自然审美理论呈现出不同面貌。自人类产生之时,自然便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本真的依存关系为自然审美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但原初性所带来的被动性与脆弱性也使这种依存关系难以推动自然审美持续深入发展。此后,人与自然逐步构建了二元模式主导的认识关系与工具理性支配的实践关系,自然成为了相对于人类主体的陌生“他者”,这也推动了自然审美对象模式与人化视角的形成。随着生态世界观的逐步建立,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然的本源性与自身的有限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生态重构,也为自然审美的当代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审美 人与自然的关系 知识论考察 生态审美
下载PDF
理性主体的黄昏——笛卡尔的理性主体和尼采的挑战
20
作者 方瑞韬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0-135,共6页
由于首次不设任何前提而讨论自我,笛卡尔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对自我的真正讨论。在笛卡尔哲学中,自我即“我思”,而我思的本质是理性主义的主体概念,即理性主体。也是从笛卡尔开始,“自我作为理性主体能够认识真理”的观点深入人心,对后... 由于首次不设任何前提而讨论自我,笛卡尔开启了西方哲学史上对自我的真正讨论。在笛卡尔哲学中,自我即“我思”,而我思的本质是理性主义的主体概念,即理性主体。也是从笛卡尔开始,“自我作为理性主体能够认识真理”的观点深入人心,对后世的科学发展和社会变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成为理性主义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尝试说明,理性主体概念与笛卡尔的我思概念同一,并且在其身心二元立场下具有三个特征,分别是:(1)主体是精神实体,(2)主体意味着行为和选择的自主性,(3)主体意味着一种先天统一性;而尼采所提出的一套非理性主义哲学通过对身心二元的弥合,有力地挑战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体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尼采 理性主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