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2,280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塑族望:“陆忠”释义与陆绩《周易注》
1
作者 潘忠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6,共9页
孙吴时期,吴郡陆氏由“土豪旧族”跨入“高门鼎贵”之列,其根本动因并不在陆氏一族仕途显赫,而在于陆绩被东吴本土旧族视为与孙氏保持某种身份独立和有限度合作的精神象征。这种身份标识的形成,既有陆绩一生的悲剧色彩为底蕴,又有陆氏... 孙吴时期,吴郡陆氏由“土豪旧族”跨入“高门鼎贵”之列,其根本动因并不在陆氏一族仕途显赫,而在于陆绩被东吴本土旧族视为与孙氏保持某种身份独立和有限度合作的精神象征。这种身份标识的形成,既有陆绩一生的悲剧色彩为底蕴,又有陆氏学行二端的分量为保证,更有当时士人清议和政治舆论场域的推波助澜,从而让“陆忠”之目成为陆氏族望的新标志。晋时,陆机、陆云的遭遇与秉承陆绩之志的陆瑁一支,恰成鲜明对比,无疑加重了陆氏余脉对陆绩兼举离政之道和重学之德这一立场的固守和执着。或者说,六朝陆氏族望的新原点,就在于陆绩学、行二端特别是陆氏《周易注》的微言大义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绩 易学 “陆忠” 孙吴 族望
下载PDF
任博克论郭象哲学思想及对汉语学界的启示
2
作者 黄圣平 《武陵学刊》 2024年第3期27-38,共12页
任博克的郭象哲学思想研究在当代西方汉学研究中可谓翘楚,但是在汉语学界尚未获得足够的重视。研究任博克的郭象哲学思想研究,在资料上,需要以其专著《无系之罔两:郭象的新道家哲学》为主,同时参考他的其他相关论文和章节。在一种“冥/... 任博克的郭象哲学思想研究在当代西方汉学研究中可谓翘楚,但是在汉语学界尚未获得足够的重视。研究任博克的郭象哲学思想研究,在资料上,需要以其专著《无系之罔两:郭象的新道家哲学》为主,同时参考他的其他相关论文和章节。在一种“冥/迹”的结构性图像下,任博克分析了郭象哲学思想中的“自然”“性命”“理”“自我”“冥物”“无待”“独化”等诸多范畴,他的诸研究观点可谓是新见迭出,且能够自成系统。任博克的郭象哲学思想研究,尤其是其研究理路,能够对汉语学界的郭象思想研究提供诸多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博克 郭象 《庄子注》 自然 迹/冥的结构性图像
下载PDF
《声无哀乐论》的内涵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关联
3
作者 孙思冰 姜楠 《学理论》 2024年第2期45-50,共6页
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哲学史、美学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音乐美学的代表作,认为音乐的价值不在于情感的表达或情绪的激发,而在于音乐本身的纯粹性和美学上的追求。嵇康主张音乐应该超越... 嵇康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在哲学史、美学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音乐美学的代表作,认为音乐的价值不在于情感的表达或情绪的激发,而在于音乐本身的纯粹性和美学上的追求。嵇康主张音乐应该超越情感和功利,追求自由、和谐和纯粹的美。《声无哀乐论》产生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其音乐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主体自由”“中和”等精神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仍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无哀乐论》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嵇康
下载PDF
无限与一体:重构魏晋思想的一种可能
4
作者 胡海忠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基于整体性—个体性、无限性—有限性这一解释框架,可对魏晋思想进行重新刻画。以风俗、制度为表征的整体性秩序的扭曲和破裂,导致汉末魏晋时期个体性被突出强调。为避免对个体性的深刻理解走向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玄学家提出两种理性方... 基于整体性—个体性、无限性—有限性这一解释框架,可对魏晋思想进行重新刻画。以风俗、制度为表征的整体性秩序的扭曲和破裂,导致汉末魏晋时期个体性被突出强调。为避免对个体性的深刻理解走向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玄学家提出两种理性方案:将个体视域从政治社会扩大到天地万物的整体,以至大无外的“一体”化解有限性焦虑;以“无限”作为克服有限的支点,寻求在有限的立场上通向无限的可能性。形神、礼乐、生死、公私、自然与名教、独化与玄同、有无、儒道等都是在“无限”“一体”逻辑中展开的分议题。这一奠定魏晋思想走向的深层逻辑在郭象那里充分展开:变化的绝对性意味着个体无法外在于变化,所以个体必然与变化为一体;变化的绝对性还意味着变化是无限的,所以与变化为一体的个体也应该是无限的。在“以天下为一体”的整体感与自生独化的主体自觉中实现的“自得”,可能是魏晋玄学为宋明理学留下的一个宝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玄学 《世说新语》 郭象 嵇康 自得
下载PDF
论儒道禅及陶渊明的“人性桃花源”
5
作者 高原 《天中学刊》 2024年第6期85-93,共9页
主张“性本善”的儒家、提倡“复归于婴儿”“返自然”的道家,以及肯定“本心清净”的禅宗,皆希望依靠返璞归真的“人性桃花源”救世或自我救赎。儒家寄望于“圣王”“哲王”,道家与陶渊明设想“小国寡民”“桃花源”,禅宗则借助“明心... 主张“性本善”的儒家、提倡“复归于婴儿”“返自然”的道家,以及肯定“本心清净”的禅宗,皆希望依靠返璞归真的“人性桃花源”救世或自我救赎。儒家寄望于“圣王”“哲王”,道家与陶渊明设想“小国寡民”“桃花源”,禅宗则借助“明心见性”。儒道禅三家于此在“貌离”之外有了“神合”,在表面的相异之下,它们有着“人性桃花源”的共同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禅 陶渊明 清净心 人性桃花源 文化批判
下载PDF
郭象“物”观念与晋人的逸气及乡愿
6
作者 刘梁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6,共6页
在郭象哲学中,"物"是一个频繁使用的边缘词。从内涵上看,郭象的"物"观念重视"各"物,着眼于物与物之间质的差别。在外延方面,郭象的"物"观念从自然物一直拓展到最一般的存在,人、系于人事的&qu... 在郭象哲学中,"物"是一个频繁使用的边缘词。从内涵上看,郭象的"物"观念重视"各"物,着眼于物与物之间质的差别。在外延方面,郭象的"物"观念从自然物一直拓展到最一般的存在,人、系于人事的"爵禄"等也属于物。郭象的"物"观念指向人的社会政治实践的开展,指向人的生命意义的安顿。郭象"物"观念的哲学意蕴在于:人虽无往不受欣羡外物的欲望的蛊惑,但人生而自足依然是一个本体论事实;人生而逍遥,却无往不应安于性分的界域之内。在此,逸气难掩乡愿:在"分"之内高扬个体的自足自得自由与任性逍遥,"安分"往往演变为认命:全盘接受现存外部秩序的合理性,乐于舒舒服服地躺在(得到形上论证的)"性分"所蔽护的安乐窝里做着甜美的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郭象 逸气 乡愿
下载PDF
魏晉“言意之辨”綜論
7
作者 簡光明 《诸子学刊》 2024年第1期222-242,共21页
魏晉時期“言意之辨”,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認爲有三種的觀點:一、荀粲主張“言不盡意”説;二、歐陽建主張“言盡意”説;三、王弼主張“得意忘象”説(“得意忘言”説)。當代魏晉玄學研究者多采其説。王弼曾説:“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 魏晉時期“言意之辨”,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認爲有三種的觀點:一、荀粲主張“言不盡意”説;二、歐陽建主張“言盡意”説;三、王弼主張“得意忘象”説(“得意忘言”説)。當代魏晉玄學研究者多采其説。王弼曾説:“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説也。”(《王弼傳》王弼答裴徽語)顯然王弼主張“言不盡意”之説,湯用彤何以不將王弼納入“言不盡意”而另列“得意忘言”?又,“言盡意”與“言不盡意”是就思想家對語言是否具備充分表達思想的功能而言,“得意忘言”則爲經典注家注解方法而言,何以會放在一起做分類?所謂“言意之辨”所涉及的層次似乎没有清楚的説明。本文考察三玄相關文獻,釐清魏晉“言意之辨”可以分爲三層:第一層爲語言的功能(言意觀),除了歐陽建主張“言盡意”説外,荀粲以及三玄的注家王弼與郭象都主張“言不盡意”;第二層爲語言的表達(表意方式),王弼認爲《周易》的表意方式爲“言以盡象,象以盡意”,《老子》的表意方式“崇本息末”,郭象認爲《莊子》的表意方式爲“寄言出意”;第三層爲語言的理解(注解方法),王弼注《周易》與《老子》,郭象注《莊子》均采“得意忘言”之方法(《周易注》“得象忘言,得意忘象”)。本文嘗試重建“言意之辨”之系統,並説明湯用彤《言意之辨》所謂“玄學統系之建立,有賴於言意之辨”的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言盡意 言不盡意 寄言出意 得意忘言
下载PDF
模糊可变集合与模型及在岩爆分级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守煜 郭瑜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1期4603-4609,共7页
在工程模糊集理论基础上,系统建立模糊可变集合理论、模型与方法,其中包括:差异函数的概念与定义、相对隶属度公式、模糊优选BP神经网络模型及级别特征值公式,并对相关公式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模糊可变集合的预测方法,针对国内外... 在工程模糊集理论基础上,系统建立模糊可变集合理论、模型与方法,其中包括:差异函数的概念与定义、相对隶属度公式、模糊优选BP神经网络模型及级别特征值公式,并对相关公式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模糊可变集合的预测方法,针对国内外一些岩石地下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并用级别特征值对岩爆的发生与否及烈度大小进行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地较好,说明模糊可变集合综合预测方法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模糊可变集合 差异函数 模糊优选BP神经网络 级别特征值 岩爆分级预测
下载PDF
魏晋以来的“禅让革命”及其思想背景 被引量:27
9
作者 楼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5,共15页
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禅代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背景,其模式虽称革命而实质禅让,故可名为"禅让革命"。这一模式上承先秦、秦汉关于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传统的讨论,修正和组合了其所寓义涵,将之外化为一套高度程式化的禅代... 魏晋南北朝盛行的禅代模式有其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背景,其模式虽称革命而实质禅让,故可名为"禅让革命"。这一模式上承先秦、秦汉关于尧舜禅让和汤武革命传统的讨论,修正和组合了其所寓义涵,将之外化为一套高度程式化的禅代仪节,以此确认了公天下让贤原理在家天下时期的适用性,肯定了顺天而应人的革命大义为禅代辩护的价值,统一了其间关系和王朝易代的合法性理据。这就在圣王不再、纲常已立的时代,明确了权力和平过渡的可行途径,尽其所能地解决了对王朝体制发展来说至为关键的易代合法性的论证难题,应当视为古代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由于其具体论证过程仍面临着民意难定而天心莫测的困境,此期又不断倾向于以合乎古圣王治道的政教更张举措,来一体证成其易代上应天命而下合民意,因而使得整个模式的演化,呈现了从偏于禅让因循向较重革命改制过渡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让 禅代 革命 易代模式 王朝体系 顺天应人
下载PDF
“有”“无”之辩与魏晋玄学的本体论问题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立夫 刘忠于 《船山学刊》 2003年第3期67-70,共4页
玄学中的“无”与“有”这两个范畴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具有不同的意义。按照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理论,只有以王弼为代表贵无派哲学才具备了本体论的思辨能力,而且也常常将本体论与宇宙论混同;而在以裴、郭象为代表的崇有派那里,有无问题仍... 玄学中的“无”与“有”这两个范畴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具有不同的意义。按照西方哲学的本体论理论,只有以王弼为代表贵无派哲学才具备了本体论的思辨能力,而且也常常将本体论与宇宙论混同;而在以裴、郭象为代表的崇有派那里,有无问题仍然是一个宇宙生成论的问题,他们的哲学不具备本体论的特征。玄学的贵无与崇有之争,并非同一层次的哲学辩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哲学在纯粹形上思维能力方面的非自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本体论 哲学 宇宙论 思维能力 裴顾 郭象 王弼
下载PDF
浅论魏晋玄学对儒释道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晓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5期107-112,共6页
魏晋玄学思潮衰落之后 ,其哲学精华活在儒、释、道 (教 )的理论创作中 :玄学的哲学范畴和“形名学”、“言意之辨” ,构成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义学语言环境和思维方法 ;玄学本体论流派的哲学思辨使道教哲学由粗糙走向精致 ,元气论流派的生... 魏晋玄学思潮衰落之后 ,其哲学精华活在儒、释、道 (教 )的理论创作中 :玄学的哲学范畴和“形名学”、“言意之辨” ,构成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义学语言环境和思维方法 ;玄学本体论流派的哲学思辨使道教哲学由粗糙走向精致 ,元气论流派的生命哲学则培育了士人的本土宗教情感 ;玄学促进了南朝经学向义理化方向发展 ,其潜在的“体用”、“性理”、“内圣外王”观念 ,对北宋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玄学 佛教 道教 儒学 元气论 本体论 生命哲学 理学 思想影响
下载PDF
魏晋玄学之自然与名教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雪涛 贾未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2期90-96,共7页
汤用彤先生曾对魏晋玄学治学路径作过精妙的概括,他说玄学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存在,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今期神理之妙用。此时期自然与名教之论亦不外乎此,自然(nature)乃“本性”、“本质”、“体”之义,... 汤用彤先生曾对魏晋玄学治学路径作过精妙的概括,他说玄学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而进探本体存在,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今期神理之妙用。此时期自然与名教之论亦不外乎此,自然(nature)乃“本性”、“本质”、“体”之义,名教根本则是儒家一套伦理规范。魏晋玄学家虽自然观不同,但大都有持同名教与自然的看法,其间也有貌似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论,实则二者共同所毫不迁就的是异化的名教,相比之下,前者的学思更为精致,后者所敞开的心胸更为坦真,更显热诚执著,结合前者也更耐人寻味。本文在生命境域倾心后者,在学理上同情前者,并对其中所隐含的疑难作了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名教 玄学 魏晋玄学
下载PDF
论六朝儒学的主导地位 被引量:2
13
作者 董恩林 赵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0-146,共7页
尽管六朝思想自由、玄风昌炽,但儒学传统与儒家思想在社会上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并没有被取代,儒学仍然是社会公认的正统思想,这主要表现在:(1)六朝普遍设立国学、进行传统经学与儒学教育、官方取士仍然以博通经学儒学为标准、经学文献... 尽管六朝思想自由、玄风昌炽,但儒学传统与儒家思想在社会上作为主流文化的地位并没有被取代,儒学仍然是社会公认的正统思想,这主要表现在:(1)六朝普遍设立国学、进行传统经学与儒学教育、官方取士仍然以博通经学儒学为标准、经学文献数量大增;(2)最能体现儒学伦理思想的谱牒文献大量产生从而导致谱牒学最终确立;(3)历朝统治者普修《五礼》并在政治实践中坚持传统祭祀礼仪制度、君臣百姓均以传统礼制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礼学研究者与礼学文献大量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六朝 国学 谱牒学 礼学
下载PDF
外儒内道,儒道兼修——嵇康比较下的嵇喜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高深 王德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5,共6页
嵇喜是魏晋玄学名士嵇康之兄。嵇康因其对庄子之道的执着追求和对《庄子》之文的大量引用,在魏晋庄学史上,备受瞩目。生活在嵇康阴影里的嵇喜,则被视为俗人而遭受讥讽和冷落。比较兄弟二人的赠答诗及其生平经历可见,嵇喜和嵇康同受庄子... 嵇喜是魏晋玄学名士嵇康之兄。嵇康因其对庄子之道的执着追求和对《庄子》之文的大量引用,在魏晋庄学史上,备受瞩目。生活在嵇康阴影里的嵇喜,则被视为俗人而遭受讥讽和冷落。比较兄弟二人的赠答诗及其生平经历可见,嵇喜和嵇康同受庄子思想影响,但其接受却完全不同:如果说嵇康的接受偏离了庄子思想的实际,嵇喜的接受则更接近庄子思想的实质;如果说嵇康是儒道对立的代表,那么嵇喜则是儒道兼修的典范。嵇喜外儒内道的实践表明,儒道的对立并不影响儒道的相通,儒道的对立是学理层面上的,儒道的相通则是实践层面上的。嵇喜的成功就在于其儒道互补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喜 嵇康 比较 赠答诗 儒道兼修
下载PDF
科玄论战的主旋律、插曲及其当代回响(下)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醒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04年第2期62-65,共4页
也许正是洞察到张君劢论点中的这些缺陷,科学派当即对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针对张君劢鼓吹孔孟朱王注重内心修养形成的精神文明以及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立起来的观点,丁文江径直反诘道:"懒惰的人,不细心研究历史实际,不肯睁... 也许正是洞察到张君劢论点中的这些缺陷,科学派当即对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针对张君劢鼓吹孔孟朱王注重内心修养形成的精神文明以及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对立起来的观点,丁文江径直反诘道:"懒惰的人,不细心研究历史实际,不肯睁开眼睛看看所谓‘精神文明'究竟在什么地方,不肯想想世上可有单靠内心修养造成的‘精神文明';他们不肯承认所谓‘经济史观',也还罢了,难道他们也忘记了那‘衣食足而后知礼节,仓廪实而后知荣辱'的老话吗?"[52]针对张君劢的寡均贫安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现在寡到什么程度,贫到什么田地,君劢研究过没有?那一年北方遭旱灾,没有饭吃的人有二千万人:卖儿女的也有,吃人肉的也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君劢 玄学派 人生观 精神文明 科学派 人生哲学
下载PDF
支遁对郭象“逍遥义”的批评与承继 被引量:10
16
作者 邓联合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8,共6页
支遁对郭象"逍遥义"的批评包括两个方面:从玄学内部看,他抓住并利用郭象言"性"却不严格界定内涵的理论缺陷,颠覆了其"适性"说的立论逻辑;从佛教立场出发,支遁认为,以践行现世伦职为实质的"适性"... 支遁对郭象"逍遥义"的批评包括两个方面:从玄学内部看,他抓住并利用郭象言"性"却不严格界定内涵的理论缺陷,颠覆了其"适性"说的立论逻辑;从佛教立场出发,支遁认为,以践行现世伦职为实质的"适性"并不能使人当下逍遥,更不能使人获得解脱,惟有破除"二执",方可达于涅槃彼岸。支遁的批评虽颇具颠覆性,但同时他对郭义所涵括的"分"、"有待"、"无待"、"冥"等重要范畴和观念亦深有承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郭象 支遁 逍遥游
下载PDF
魏晋“言意之辨”与佛教中国化问题探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余卫国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3,共6页
佛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如果说,佛教的中国化集中体现为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的魏晋“言意之辨”则既是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 佛教的中国化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如果说,佛教的中国化集中体现为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以经典文本的意义追寻和终极价值的哲学建构为旨归的魏晋“言意之辨”则既是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的根本方法,同时也是推动佛教玄学化和玄学佛学化的动力机制和深层原因,而这不仅体现在“性空本无”的本体论哲学体系的建构上,而且体现在“言意之辨”的方法论的直接运用上和“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直觉思维方式的价值选择上。可以说,没有魏晋“言意之辨”的重新崛起,也就没有玄学系统之建立,而没有玄学系统之建立也就没有佛教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之辨” 魏晋玄学 佛教玄学化 玄学佛学化
下载PDF
嵇康“越名任心”的儒家情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晓 杨静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16,25,共4页
"竹林名士"嵇康生活在名教沦丧、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在反抗名教追求自由人格的道路上,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战斗口号,把老庄哲学作为批判虚伪名教社会的武器,但以传统儒家道德为灵魂维持的和谐社会仍然是嵇康精神的... "竹林名士"嵇康生活在名教沦丧、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在反抗名教追求自由人格的道路上,以"越名教而任自然"为战斗口号,把老庄哲学作为批判虚伪名教社会的武器,但以传统儒家道德为灵魂维持的和谐社会仍然是嵇康精神的最终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嵇康 名教 自然 儒家情怀
下载PDF
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被引量:2
19
作者 詹石窗 程敏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1,共5页
陶渊明非宗天师道教,但对东晋神仙道教的思想及俢持之术则有一定接受。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修行体验,陶渊明最终形成了"委运任化"的生命观念。正确认识陶渊明的思想信仰情况,对于全面认识其人生道路及正确解读陶氏诗文都有重... 陶渊明非宗天师道教,但对东晋神仙道教的思想及俢持之术则有一定接受。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修行体验,陶渊明最终形成了"委运任化"的生命观念。正确认识陶渊明的思想信仰情况,对于全面认识其人生道路及正确解读陶氏诗文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天师道 神仙道教
下载PDF
玄学“言意之辨”与陆机《文赋》的理论建构 被引量:6
20
作者 蔡彦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4-129,共6页
玄学"言意之辨"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是魏晋文学批评的一个重点,但是当前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言意之辨"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论的影响上,而对"言意之辨"与魏晋文... 玄学"言意之辨"与文学理论的关系,是魏晋文学批评的一个重点,但是当前学术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言意之辨"对"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论的影响上,而对"言意之辨"与魏晋文学本质观的关系则缺乏探讨。这影响了我们对魏晋文学理论的深入认识,特别是造成对陆机《文赋》的理论体系缺乏准确的评价。因此有必要对"言意之辨"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作为玄学的新方法,"言意之辨"对魏晋学术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陆机即在"言意之辨"的影响下,首次抽绎出"文"、"意"、"物"作为文学的三要素,并在"文"、"意"这两个范畴的辨证关系基础上,确立以"意"为文学的表现范畴。《文赋》中"意"源于作家对自身思想的冥搜幽讨,而明显地忽略了文学创作的现实基础。因此"意"作为文学的表现范畴蕴含着古典主义的文学本质观,这一本质观是《文赋》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古典主义在理论上得以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学 言意之辩 《文赋》 古典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