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4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确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范式——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件事”
1
作者 姜奇平 《互联网周刊》 2025年第1期8-11,共4页
“第一件事”的说法来自朱熹的一句话,即“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亲亲是第一件事”(《朱子语类》卷二十)。“亲亲”一说来自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亲亲”指人与人和谐(仁民)、人... “第一件事”的说法来自朱熹的一句话,即“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亲亲是第一件事”(《朱子语类》卷二十)。“亲亲”一说来自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章句上》)。“亲亲”指人与人和谐(仁民)、人与自然和谐(爱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基本范式要回答的元初问题,因此是“第一件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仁民而爱物 《朱子语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和谐 亲亲 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本范式
下载PDF
清代前中期儒者修身工夫的嬗变——以修身日记为中心的考察
2
作者 郑明智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85-93,124,共10页
修身日记是儒者践履“一日三省吾身”之重要手段,其内容转变反映了儒者修身工夫与学术旨趣的变化。清代初年,夏峰学派修身日记从关注内心感悟走向记录日常生活,反映了儒者修身工夫逐渐由玄虚走向务实,其学术旨趣呈现从独尊阳明学到兼综... 修身日记是儒者践履“一日三省吾身”之重要手段,其内容转变反映了儒者修身工夫与学术旨趣的变化。清代初年,夏峰学派修身日记从关注内心感悟走向记录日常生活,反映了儒者修身工夫逐渐由玄虚走向务实,其学术旨趣呈现从独尊阳明学到兼综阳明学、朱子学,或复归朱子学的特点。清代中期,随着日课制度的进一步普及,书院儒者多有书写修身日记的习惯。而乾嘉朴学因智识主义的倾向与考据的需要,多选择学术札记作为修身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修身日记并不受乾嘉学者欢迎。以清代前中期儒者的修身日记为中心的历时性讨论,可以清晰揭示出他们的修身工夫与学术旨趣的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身日记 修身工夫 夏峰北学 乾嘉学派 学术札记
下载PDF
“天命之性”的现代解读——兼及戴震对朱子的辩驳
3
作者 谢遐龄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8,共10页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 天命之性是程朱理学核心概念之一。意思是,人的存在即性,与生俱来。性有二重,一曰气质之性,一曰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即理。按现代观念,人的社会存在是其一切社会关系之总和。每个人一出生即落入某些社会关系之中。说社会存在与生俱来,或许成立。但是,朱子所说的天命之性,指的是天理(仁义礼智),落在人身,实为文化存在。此学说的涵义是:人生来就是高贵的,具备尊严。这为现代人人平等的观念奠定了基础。但仁义礼智是否与生俱来,却是个要研讨的问题。本文的解决思路是:将“天命之性”之“天”解读为意义世界,即属于第三世界;而将“天命”解读为来源于意义世界,因其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其教化。于是,工夫论要作调整,由朱子的复性论改变为充实完满论。自我,即本己存在。自我建构不仅有文化存在维度,还有社会存在维度。社会存在维度可以设计;文化存在维度目的唯一,即朱子所论。戴震深刻剖析了朱子的天命之性,恢复天命之性乃是气禀(血气心知)的古代学说,否定性即理,解构理义、气质二本,破性本善,开启了现代解读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之性 性本善 文化存在
下载PDF
“江右硕儒”罗钦顺实学教育思想述论
4
作者 侯丹 刘清玲 《教育进展》 2024年第1期415-421,共7页
作为明代的朱子学者,罗钦顺明确提出唯物论的理气观,对朱熹思想进行修正。针对学界空谈心性,士风日靡的现象,他揭露了阳明心学的禅化,开创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他从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三方面提出见解。他强调除了学习经书辞章... 作为明代的朱子学者,罗钦顺明确提出唯物论的理气观,对朱熹思想进行修正。针对学界空谈心性,士风日靡的现象,他揭露了阳明心学的禅化,开创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他从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方法三方面提出见解。他强调除了学习经书辞章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修德、成仁、为政、治国;教育方法要顺应自然、求真务实、循序渐进;他重视学校的兴修和历史遗迹对学者人格的塑造和气质的熏染。其实学教育思想,灵活、包容、客观,对当代的教育发展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罗钦顺 实学教育思想
下载PDF
同异相济:杨慎对朱熹的评议
5
作者 舒大刚 《船山学刊》 2024年第1期90-103,共14页
在朱子之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杨慎仍然坚持真理,一方面对朱子的文章、卓识表示肯定,甚至推崇,同时又指出他从性格到人品、学问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用考订的方法,给予了客观认真对待和求实创新的讨论,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 在朱子之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杨慎仍然坚持真理,一方面对朱子的文章、卓识表示肯定,甚至推崇,同时又指出他从性格到人品、学问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用考订的方法,给予了客观认真对待和求实创新的讨论,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敢冒天下大不韪”的儒者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朱熹 考据 实事求是
下载PDF
以死贞生与以身托命:明清之交两种生死观的意义分析——以刘宗周及其弟子、方以智、王夫之为例
6
作者 吴根友 付子轩 《人文论丛》 2024年第1期344-353,共10页
明清之交的生死观上承中晚明重视个人死亡问题的时代风气,同时又受到易代之际殉节问题的冲击,表现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虽都以遗民的身份对于人生的意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或通过殉节的方式彰显生命的伦理意义,如刘宗周及其弟子;... 明清之交的生死观上承中晚明重视个人死亡问题的时代风气,同时又受到易代之际殉节问题的冲击,表现为鲜明的时代特色。他们虽都以遗民的身份对于人生的意义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或通过殉节的方式彰显生命的伦理意义,如刘宗周及其弟子;或重视生平作为、不轻生亦不苟且而活,如方以智和王夫之。他们以更富有哲学思辨性的方式回应了生死问题,方以智以“以学问化之”的方式超越死亡的困扰,王夫之以“全归以相天”的方式证成生命的价值,表现出以自己之肉身托文化之使命,在“天崩地解”的乱世,以文化续命的方式确立了学者的生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交 生死观 刘宗周 方以智 王夫之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阳明文化国际传播机制研究
7
作者 施敏洁 《大数据时代》 2024年第2期39-42,共4页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新的平台,进一步强化信息媒体对文化资源的聚合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阳明文化国际传播机制建设,则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与数据媒体平台,持续加强文化影响力。本文对阳明文化国际...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新的平台,进一步强化信息媒体对文化资源的聚合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的阳明文化国际传播机制建设,则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与数据媒体平台,持续加强文化影响力。本文对阳明文化国际传播缺乏可持续性、媒体资源匮乏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拓展阳明文化受众与优化阳明文化话语体系等举措,以不断提升阳明文化国际传播发展水平,为大数据时代的阳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阳明文化 国际传播 数字媒体
下载PDF
论王阳明的修身之道——融合三家思想的多元探索
8
作者 张效强 《品位·经典》 2024年第13期59-61,共3页
本文综述了中国历史上重要思想家王阳明的修身之道,并探讨王阳明思想与实践的多元特征。文章回顾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纷争与道德探索,介绍了王阳明的修身历程,包括其悟道经历、修行阶段和“四句教”的含义,指出王阳明提出的修行之道融... 本文综述了中国历史上重要思想家王阳明的修身之道,并探讨王阳明思想与实践的多元特征。文章回顾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纷争与道德探索,介绍了王阳明的修身历程,包括其悟道经历、修行阶段和“四句教”的含义,指出王阳明提出的修行之道融合了佛、道、儒三家思想的特点,以及对两类修行者的探索。王阳明的修身之道,重在强调个体在实践中不断打磨、雕刻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修身之道 思想融合 心学
下载PDF
阳明心学中的道德知识与道德动机——从“良知发用”的角度看 被引量:1
9
作者 任远 焦雯雯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66,共15页
基于比较哲学视野的分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题的解释在传统中包含着三种不同路径的理解,即形而上学论题、知识论论题和元伦理学论题。致良知学说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三种路径理解的统一,其中道德知识和道德动机的关系是把握知行合一与致... 基于比较哲学视野的分析,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题的解释在传统中包含着三种不同路径的理解,即形而上学论题、知识论论题和元伦理学论题。致良知学说体现了知行合一的三种路径理解的统一,其中道德知识和道德动机的关系是把握知行合一与致良知学说的关键。本文把心学工夫论理解为道德意识的自我展开和实现,通过论证良知发用的功能,阐明阳明心学中包含着近似于内在主义道德动机的混合模型,并由此产生奠基于道德感知和道德情感交互性的美德伦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良知 道德知识 道德动机
下载PDF
朱熹解《大学》“亲民”为“新民”之新证——从孟子讲“亲亲而仁民”入手 被引量:1
10
作者 乐爱国 《兰州学刊》 CSSCI 2024年第4期5-14,共10页
不同于唐孔颖达解《礼记·大学》“亲民”为“亲爱于民”,宋朱熹依照程颐将“亲民”解为“新民”;明代王阳明不赞同朱熹“新民”说,而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主张“亲民”说。后世不少学者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并提出新证,主要有... 不同于唐孔颖达解《礼记·大学》“亲民”为“亲爱于民”,宋朱熹依照程颐将“亲民”解为“新民”;明代王阳明不赞同朱熹“新民”说,而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主张“亲民”说。后世不少学者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并提出新证,主要有三:其一,以孟子讲“亲亲而仁民”的“爱有差等”及其所言“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为据,反对王阳明“亲民”说;其二,以“亲”“新”古字通用为据,为朱熹“新民”说辩护;其三,通过对《大学》思想内容的分析,而赞同朱熹“新民”说。这些论证,对于现今理解朱熹“新民”说,仍具有不少新意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王阳明 《大学》 亲民 新民
下载PDF
戴震“自生”理念及其意蕴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承贵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戴震通过“气化论”的论述,证成并显豁了儒家的“自生”理念。戴震基于对《周易》相关义理的解释发挥,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万物及其多样性生于气化的思想。其所谓“气化”,即阴阳五行化生,而阴阳五行即“气”,“气”是生命之形,亦即生命... 戴震通过“气化论”的论述,证成并显豁了儒家的“自生”理念。戴震基于对《周易》相关义理的解释发挥,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万物及其多样性生于气化的思想。其所谓“气化”,即阴阳五行化生,而阴阳五行即“气”,“气”是生命之形,亦即生命自己,故所谓阴阳生物,所表达的当然是“生生者自生”理念;其所谓万物皆因分得阴阳五行而成为各具其性的自己,即谓万物皆有其“性”,既然万物成为自己是因为各具其“性”,这就意味着万物所以生必有其本体之性,此本体之性即是万物成为自己的“所以然之性”,此“所以然之性”是决定万物或生命成为自己的最终根据,因而所澄明的也是“生生者自生”理念。既然“自生”理念核心内容是“生命所以生根源于‘所以然之性’”,那么可以合理地推出:第一,任何生命体吸收外来能量必须以本体之性为根据;第二,任何生命体无不具有责任意识;第三,任何生命体必然蕴含着自我革新的动力;第四,任何生命体无时不在完善自我从而内具道德自觉;此即戴震“自生”理念的深刻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自生 意蕴
下载PDF
从整体主义哲学看中国古代哲学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翠娥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中国古代哲学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问题,关系到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如何自我定位以及与世界哲学如何对话。对中国古代哲学是否存在超越性概念与范畴以及如何翻译这一问题,文化上的排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有不同的回答和主张。多元... 中国古代哲学超越性概念与范畴的翻译问题,关系到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之林如何自我定位以及与世界哲学如何对话。对中国古代哲学是否存在超越性概念与范畴以及如何翻译这一问题,文化上的排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有不同的回答和主张。多元论中的普遍主义强调文化共同性,特殊主义则强调个体的独特性。立足普遍性可以发现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但不是为了寻求一种把独特性沦为背景的世界语言;立足特殊性能够尊重各种文化的独特性,但是不能由此认为它们必然彼此互不相干。标举中国哲学独特性的特殊论者,倾向于放弃西方哲学传统中被认为具有高度超越意义的概念和范畴。整体主义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整体主义哲学翻译观认为,中西哲学传统中有着一些共通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范畴。中国哲学中的超越性范畴是确然存在的,诸如“天”“道”“自然”等普遍的人类经验和问题范畴,大可以寻找最相似的译名,这是“同”;而对这些范畴提供具体的解释和论述,就是在提供中国哲学对这些普遍问题的独特回应。哲学概念和范畴翻译中体现的这种“同-异”张力,尊重了中国哲学对共同问题的特有回应这一事实。这种名同实异、异趣同调的翻译主张能帮助中国哲学实现与世界哲学真正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为人类整体智慧的提升做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哲学翻译 整体主义 超越性 内在性 概念与范畴
下载PDF
形质与体用:对朱子理气哲学研究之省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彬 曹夕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17-34,共18页
近年来,港台新儒家心性论研究逐渐式微,港台学者开始逐渐重视东亚儒学思想中的反理学思潮即“气学”思想。但事实上,宋代儒学创立伊始,关于“气”“气禀”“气质”“气质之性”的讨论就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通过考察冯友兰、钱穆、牟宗... 近年来,港台新儒家心性论研究逐渐式微,港台学者开始逐渐重视东亚儒学思想中的反理学思潮即“气学”思想。但事实上,宋代儒学创立伊始,关于“气”“气禀”“气质”“气质之性”的讨论就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通过考察冯友兰、钱穆、牟宗三、张东荪、唐君毅、陈来、杨儒宾、杨立华等学者对宋明理学尤其是朱子理气哲学的研究,可知理解朱子的理气关系尤其是其气论,不能停留在形质论的层面,而应该深入到体用论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理气论 形质论 体用论 冯友兰 牟宗三
下载PDF
从朱子、船山看宋明理学意志思想的展开 被引量:1
14
作者 高海波 《船山学刊》 2024年第2期49-63,共15页
朱子晚年比较重视意志问题的讨论,区分意与志,认为与意相比,志是深层、稳定的心理意向,而意则是与具体的念虑、选择、权衡相关的心理意念。立志对于为学与修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不过,朱子始终认为志与意都属于已发之情,未发阶段不能... 朱子晚年比较重视意志问题的讨论,区分意与志,认为与意相比,志是深层、稳定的心理意向,而意则是与具体的念虑、选择、权衡相关的心理意念。立志对于为学与修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不过,朱子始终认为志与意都属于已发之情,未发阶段不能有立志、持志的工夫。朱子的这一看法使得其“心统性情”的工夫论,缺了未发时意志对心的主宰。与之相联系,朱子在诠释《大学》“正心”工夫时,也倾向于从深层未发心体的虚灵无滞加以解释。船山对这一看法提出了严厉批评,认为朱子的看法一方面混同于佛老的心灵观,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儒家未发之心的道德主宰性,对儒家之心的意志主义特征缺乏深入的体认。因此,船山主张“持志”是《大学》“正心”工夫的主要内容。同时,与朱子相似,船山严格区分“意”“志”,认为志有恒体而“意无恒体”,肯定志对于意的基础地位及其主宰性。不过,船山的志并不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沿着这一思路,必然应该肯定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晚明王栋、刘宗周所强调的意就是一种先验的道德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志 心统性情 持志 正心 朱子 船山
下载PDF
阳明后学致良知功夫的形态与次第
15
作者 张卫红 李卓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7-116,共10页
在儒家传统中,作为自我操持与修炼方式的功夫不断演化。王阳明的良知学兴起,其功夫更加精微细密、鞭辟近里,推动了理学功夫论的“典范转移”。阳明学者围绕致良知功夫的深入互动与攻错,“牛毛茧丝,无不辨析”,使阳明学蕴含的各种理论可... 在儒家传统中,作为自我操持与修炼方式的功夫不断演化。王阳明的良知学兴起,其功夫更加精微细密、鞭辟近里,推动了理学功夫论的“典范转移”。阳明学者围绕致良知功夫的深入互动与攻错,“牛毛茧丝,无不辨析”,使阳明学蕴含的各种理论可能得以充分展开。“悟本体即是功夫”“由功夫以悟本体”两种教法可谓阳明后学两大功夫进路。阳明学者在这两大进路下各展其才,发展出丰富的功夫实践形态,其出于对“躐等”的警惕,而十分注重功夫的次第。深入探讨阳明后学致良知功夫的六种形态和五级次第所构成的论域,可以更加清晰地呈现阳明学功夫的普遍性特征与丰富的思想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夫(工夫) 阳明学 致良知
下载PDF
历史理性与文化意识:萧萐父的早期启蒙说及其对船山哲学的定位
16
作者 陈赟 《船山学刊》 2024年第6期39-57,共19页
萧萐父一生学术之用力在早期启蒙说,以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寻求革命性突破点和连续性接合点,而明清之际正是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性纪元。上述学术努力是萧萐父回应古今中西之争的方式。萧萐父将王船山哲学定位为早期启蒙思潮的中坚... 萧萐父一生学术之用力在早期启蒙说,以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寻求革命性突破点和连续性接合点,而明清之际正是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性纪元。上述学术努力是萧萐父回应古今中西之争的方式。萧萐父将王船山哲学定位为早期启蒙思潮的中坚力量,即便是在早期启蒙思潮内部,王船山也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从宋明理学到早期启蒙的古今转型,值得重视的是两个层面:一是从形上学的道德意识到历史中以分殊化展现的文化意识的转型;二是从崇尚“理一”的道统意识到以历史理性为根基的殊途百虑之学,这种殊途百虑之学支持文化领域中的多元开放真理和领域的分殊化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萐父 早期启蒙 船山哲学 文化意识 道德意识 历史理性
下载PDF
试论唐甄与柳馨远的政治革新思想
17
作者 张莉 余文盛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2-100,144,共10页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唐甄与同时代朝鲜思想家柳馨远在政治革新思想方面有较多相似之处,这是目前所见的文献中几乎没有深入论及之处。他们虽处于不同的国度,但重塑政府组织结构却是二人政治革新的共同选择;在重塑过程中,都更加注重各个部门...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唐甄与同时代朝鲜思想家柳馨远在政治革新思想方面有较多相似之处,这是目前所见的文献中几乎没有深入论及之处。他们虽处于不同的国度,但重塑政府组织结构却是二人政治革新的共同选择;在重塑过程中,都更加注重各个部门和机构的“实权”;为了让政府组织更高效地运行,二人都选择了“省官”这一办法;二人对于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都把“实功”作为最核心的指标。他们之间存在着这样的相似之处与二人所处的相似的社会现实和刻在他们骨子里的儒家民本思想有关;相似的社会现实是外因,儒家民本思想是内因。对其二人的政治革新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可以为学术界研究唐甄与柳馨远的思想提供一定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甄 柳馨远 政治革新 比较
下载PDF
“自然”与“深爱”:王阳明孝论的特点及其人文价值
18
作者 曾振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8,共9页
具有内在性的良知如何在经验世界中实现自身的外在化和普遍必然性,是王阳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孝解释良知的这一接转过程,是对上述问题比较切近人情的回答。具体来说,“四心”“四德”皆是良知的“表德”,孝直截了当由本心发出,... 具有内在性的良知如何在经验世界中实现自身的外在化和普遍必然性,是王阳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孝解释良知的这一接转过程,是对上述问题比较切近人情的回答。具体来说,“四心”“四德”皆是良知的“表德”,孝直截了当由本心发出,不必透过“已发”来透显“未发”。阳明以知行合一范导孝行,知孝与行孝属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向度,彼此不存在先后时间差。耻是唤醒良知的情感装置,良知借助耻而复苏在时间上存在个体差异。阳明孝观念具有“自然”与“深爱”特质,孝发自本源性的“深爱”情感,而不单纯是伦理与道德的应然而然。阳明之孝实质上是一种超越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局限的审美境界意义上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自然 念亲 良知 知行合一
下载PDF
良知学——物的证成或遗忘
19
作者 杨儒宾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62,285,共26页
良知学的成立可以归到王阳明的龙场之悟,龙场之悟的内容是新的格致学,也是对朱子学的格致学的反动。王阳明的“良知”是主体化的本体,可谓“乾知”,它统摄了主体的情、意、知的功能。良知的作用是无知之知,它与所感者不是主客对列的关... 良知学的成立可以归到王阳明的龙场之悟,龙场之悟的内容是新的格致学,也是对朱子学的格致学的反动。王阳明的“良知”是主体化的本体,可谓“乾知”,它统摄了主体的情、意、知的功能。良知的作用是无知之知,它与所感者不是主客对列的关系。良知的感应为物,其物不是认知心所对之物,而是无物之物。王阳明的格致是良知直感直应的顿教事件,“心”与“物”都不是经验性的概念,而是超越界的概念,但却又作用于现实世界。朱子的格致论也预设了“心”与“物”都有超越面,它在学者“豁然贯通”的功夫论终点呈现。但在工夫历程中,心知与物理有辩证的关系。学者要先了解现实事物的认知之理,其心中蕴藏的理才可彰显。心中明朗一分后,对物之理可以有更广与更深的理解,如此反复。朱子的格致论强调现实世界的道德判断都要建立在分殊性的、间接性的背景知识上面,最终才可达到心物同时升入先天境界。王阳明与朱子的格致论其实不一定矛盾,但王阳明因强调良知的承体起用,所以彰显了物的先天义,但对物的知识义却无法证成。本文举王阳明用以形容良知妙用之场的书法与军事为例,指出良知的当下判断其实仍建立在广阔的支援性意识的间接性知识上面,良知教是顿教与渐教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王阳明 朱子 格物致知 焦点意识 支援意识
下载PDF
王夫之大象解中的成德之教
20
作者 张学智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4,共8页
王夫之的《周易大象解》,既是一部易经的解释之作,更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从卦德、卦象、卦名等方面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周易大象解》通过揭示物象中蕴含的哲学意义来阐释士君子道德修养的总体特征。王夫之以周易卦象所体现的景物作为人... 王夫之的《周易大象解》,既是一部易经的解释之作,更是一部伦理学著作。从卦德、卦象、卦名等方面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周易大象解》通过揭示物象中蕴含的哲学意义来阐释士君子道德修养的总体特征。王夫之以周易卦象所体现的景物作为人修德的效法,既有对解经方法的提揭,又有对君子修德的阐发,其重要解易原则“天人合德”“乾坤并建”“占学一理”亦内蕴丰富的伦理思想。《周易大象解》表现出王夫之寓理学于经学、知识与价值并重的理论取向,并体现他在明亡后树立士人行为规范的愿望,带有强烈的中国哲学“道德的形上学”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周易大象解 卦德 卦象 卦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