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23篇文章
< 1 2 1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象是什么?
1
作者 彭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象”的本体论地位难以界定,原因在于“象”具有“再现”和“在场”两方面的特征,这就是“象”的“居间性”或“双重性”。当代图像研究和艺术本体论研究都触及这种“居间性”或“双重性”。这种“居间性”或“双重性”在西方哲学的二... “象”的本体论地位难以界定,原因在于“象”具有“再现”和“在场”两方面的特征,这就是“象”的“居间性”或“双重性”。当代图像研究和艺术本体论研究都触及这种“居间性”或“双重性”。这种“居间性”或“双重性”在西方哲学的二分本体论框架中难以得到解释,但在中国哲学的三分本体论框架中对它的解释却不困难。通过与“形”“影”“纹”“言”等相邻概念的对照辨析,可以进一步确定“象”的本体论特征,显示“象”在对艺术的言说和理解方面所具有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 图像 艺术本体论
下载PDF
爱的现象学:历史经验与重建之路
2
作者 仲霞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9-168,178,共11页
“爱的现象学”突破了胡塞尔开创的认知现象学,试图通过爱的还原和体验把握存在。胡塞尔之后,现象学经由三种途径建立爱的主题,走向“爱的现象学”。一是实存现象学,它通过情感体验把握存在,建立情感主题,但是它的情感主题是负面的,排... “爱的现象学”突破了胡塞尔开创的认知现象学,试图通过爱的还原和体验把握存在。胡塞尔之后,现象学经由三种途径建立爱的主题,走向“爱的现象学”。一是实存现象学,它通过情感体验把握存在,建立情感主题,但是它的情感主题是负面的,排除了爱的内涵。二是伦理学现象学(包括他异性现象学),它确立了爱的主题,把爱规定为上帝或绝对他者的赋予,但是他异性哲学以及信仰主义的倾向同样限制了其合理性。三是解构主义现象学,它对爱的还原消解了爱的同一性,这表明“爱的现象学”的自我否定。“爱的现象学”的历史经验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它深化、丰富了现象学的内涵,体现出现象学的发展趋势。“爱的现象学”理论建构尚未完成,应该在存在论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存在现象学,并将爱规定为主体与世界的本真关系,使爱成为生存的本真体验与存在的显现机制,从而完成“爱的现象学”的合理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的现象学 实存现象学 他异性现象学 解构主义现象学
下载PDF
朱光潜“意象”概念的批判性分析
3
作者 彭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意象”是少有的成功实现现代转型的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在“意象”由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程中,朱光潜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意象”概念,朱光潜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对接。在从朱光潜“接着讲”的同时,我们也需... “意象”是少有的成功实现现代转型的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在“意象”由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型的过程中,朱光潜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意象”概念,朱光潜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对接。在从朱光潜“接着讲”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他的理论的缺陷或者模糊性。朱光潜将“意象”直接等同于“形象”,将特殊的美学问题视为一般的哲学问题,让美学陷入主客观之间的空洞争议,没能对审美对象和艺术作品展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意象 形象 美学
下载PDF
中国恩德文化: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
4
作者 杨春时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8-154,共7页
中国文化以恩德为基本构成,以恩爱为核心价值,是为恩德文化。恩德文化是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它以施恩—报恩作为人际关系法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礼物文化的赠予性,同时也带有某种控制性,包括不平等性和差等性。恩德文化的控制性源于施... 中国文化以恩德为基本构成,以恩爱为核心价值,是为恩德文化。恩德文化是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它以施恩—报恩作为人际关系法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礼物文化的赠予性,同时也带有某种控制性,包括不平等性和差等性。恩德文化的控制性源于施恩—报恩责任与社会身份结合,由此形成一种身份伦理,此即儒家以仁爱为基础建构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体系。恩德文化作为礼物文化的变异形态,其差等性限制了礼物交换的普遍性,其世俗性限制了礼物交换的神圣性,施恩—报恩成为一种功利行为,恩德文化存在情与理、义与利的矛盾,其权力支配也导致礼物交换的虚假性,因此不是真正的礼物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德文化 礼物文化 变异形态
下载PDF
身体符号的透支与形象资本的博弈——后人类时代的身体理论再阐释
5
作者 鲍远福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6-138,共13页
在消费社会,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所指称的现象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由于“全面异化”的出现,日常生活领域中出现了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完整的身体形态及其意义构建包括肉身存在、精神维度和社会文化三个符号分层。在消费社会... 在消费社会,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所指称的现象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由于“全面异化”的出现,日常生活领域中出现了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完整的身体形态及其意义构建包括肉身存在、精神维度和社会文化三个符号分层。在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变成各种欲望符号的博弈场,身体形象的“符号透支”与“全面异化”导致了人的身体-主体的断裂与解构。因此,当代身体美学研究应立足于重新复原身体-主体与身体-符号的交互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重建身体的肉身、精神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稳定关系,让审美活动中的人的身体重新回归自然界和谐一体的“后人类”新秩序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符号 形象资本 身体理论 后人类时代 透支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审美样式演化的历史与逻辑
6
作者 陆玉胜 张敬畏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24,共14页
审美样式经历了模仿美、典型美、超理性美、实践美等四种发展类型。模仿美包括形式美和象征美;典型美包括本质美和理想美;超理性美包括意境美、显隐美和生活美;实践美包括生产美和劳动美。这四类审美样式对应的哲学基础,依次为古代主客... 审美样式经历了模仿美、典型美、超理性美、实践美等四种发展类型。模仿美包括形式美和象征美;典型美包括本质美和理想美;超理性美包括意境美、显隐美和生活美;实践美包括生产美和劳动美。这四类审美样式对应的哲学基础,依次为古代主客未分的哲学、近代主客二分的意识哲学、现代主客合一的语言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审美样式的本质是社会存在。不同哲学视域下的审美样式对应着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社会存在形态。考察哲学视域下审美样式演化的历史与逻辑,能够给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审美样式的养成提供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样式 古代主客未分的哲学 近代主客二分的意识哲学 现代主客合一的语言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下载PDF
论小说陌生化之生成--从叙事意图的矛盾逻辑说起 被引量:5
7
作者 许建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66-173,共8页
陌生化的概念早已不陌生,然而用叙事哲学(意图叙事理论)说明小说的陌生化何以生成,却是一个颇诱人的新话题。用意图叙事理论分析情节的本质,发现情节是一个最基本的意图叙事序列,意图及其实践过程规定着情节的类式。读者、外叙述者对内... 陌生化的概念早已不陌生,然而用叙事哲学(意图叙事理论)说明小说的陌生化何以生成,却是一个颇诱人的新话题。用意图叙事理论分析情节的本质,发现情节是一个最基本的意图叙事序列,意图及其实践过程规定着情节的类式。读者、外叙述者对内叙述者(核心人物)意图实践过程复杂、曲折、新奇的企求是小说陌生化生成的根源与动力,然而却与其简洁、顺畅、明了性企求构成矛盾逻辑,并在叙事中表现为延宕与压缩两大手段。延宕叙事产生的陌生化效果与压缩性叙事所达到的空灵性、神秘化效果,一起构成了小说情节引诱人的巨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叙事意图 陌生化 延宕 压缩
下载PDF
心(画)与目(画)--中西绘画中的视觉及其位置 被引量:4
8
作者 贡华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4-115,共12页
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中西绘画的自我理解与各自的存在论大体一致:相应于形式即本质的存在论,西方绘画之创作自觉根源于以距离性为基本特征的视觉原理;相应于以气(味)为性的形上趋向,中国绘画以"象"胜"形",以"墨&... 作为一种思想方式,中西绘画的自我理解与各自的存在论大体一致:相应于形式即本质的存在论,西方绘画之创作自觉根源于以距离性为基本特征的视觉原理;相应于以气(味)为性的形上趋向,中国绘画以"象"胜"形",以"墨"胜"色",遂寓"目"于"心","心"主宰"目"而消弥距离,视觉味觉(感)化而以"进入"、"合"为基本特征,并成为贯穿于绘画创作、赏鉴的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环境美学视域下的宋代梅审美--以陆游咏梅诗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薛富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8-166,178,共10页
林逋、陆游、范成大和杨补之四人构成宋代梅审美的完整图景,其中陆游有166首咏梅诗,是考察宋代梅审美成就、视野与局限的经典个案。陆游咏梅诗表明,宋人从物相与物性两个层次欣赏梅树与梅花之美,此乃其基本成就。陆游许梅为花魁,仙化梅... 林逋、陆游、范成大和杨补之四人构成宋代梅审美的完整图景,其中陆游有166首咏梅诗,是考察宋代梅审美成就、视野与局限的经典个案。陆游咏梅诗表明,宋人从物相与物性两个层次欣赏梅树与梅花之美,此乃其基本成就。陆游许梅为花魁,仙化梅花,以之为高标,提出由“瘦”“清”与“幽”组成的梅之性格系统,以“节”为梅之总体品质,形成对于梅审美价值的量的层次判断和质的风格判断。造境以赏梅、以梅比德和借梅抒情则代表了陆游赏梅之独特审美视野,典型地体现了中华古典自然审美的主观化传统。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理念,此传统属于“不恰当”的自然审美。陆游咏梅诗所透露出的折枝以赏梅风尚以及扬此抑彼式审美趣味,则涉及未能真正地尊重自然、平等地对待自然的环境伦理问题。当代自然审美需要重置自然审美语境,自觉告别主观地对待自然、以物比德、借景抒情,以人文价值、文化理念濡染自然的传统审美趣味,将客观地对待自然、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培育环境美德作为恰当自然审美的必要文化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审美 精致化 造境以赏梅 以梅比德 借梅抒情
下载PDF
“官”民矛盾的和谐治理-中国行政审判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5
10
作者 江必新 《人民论坛》 2008年第24期40-42,共3页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行政审判经历了不平常的历程,走过了西方一些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程。
关键词 行政审判 回顾与前瞻 中国 治理 和谐 矛盾 经历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美育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基于历史哲学逻辑下的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立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2-153,178,共13页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是马克思美育思想的重要来源。马克思对康德、席勒、黑格尔的观念论历史哲学模式及其美育观进行了深刻批判,实现了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德国古典美学、美育思想的革命性超越。这表现在:第一,马克思关于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作为共产主义最终目的的学说是对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超越;第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是对席勒自由观的审美乌托邦主义的超越;第三,马克思自由劳动时间论是对席勒“审美无时间规定”论的超越;第四,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异化劳动造成的社会和人性的分裂的批判,超越了席勒对人性分裂的揭露和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批判;第五,马克思关于个体和人类共同自由发展的理想是对康德、席勒偏重于“族类”发展思想的超越。马克思以人的现实解放为根本目标的历史哲学,实际上也设定了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那就是通过审美和艺术鉴赏,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塑造和改善人的美好心灵,全面提升人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能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立德树人、铸根塑魂总目标下开展全社会的美育工作有极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美育思想 德国古典美育思想 历史哲学逻辑 批判 超越
下载PDF
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本质——深层审美心理与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玉能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62,共5页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艺术的... 深层审美心理对于人类关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具有深刻的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审美无意识,审美潜意识使得人们逐步认识到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艺术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艺术的生产性;艺术的现实反映性。这些都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审美心理 艺术本质 “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
下载PDF
知识与趣味的内在张力--以五本梅谱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薛富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5-163,178,共10页
《范村梅谱》奠定了梅树与梅花自然类核心信息与人文类拓展信息并举的叙述模式,尤可贵者在其以自身梅树栽培经验撰写梅谱。《梅品》集中提炼梅审美欣赏经验,其理想性赏梅因素与语境总结体现了人文趣味对自然审美经验的渗透。《梅花喜神... 《范村梅谱》奠定了梅树与梅花自然类核心信息与人文类拓展信息并举的叙述模式,尤可贵者在其以自身梅树栽培经验撰写梅谱。《梅品》集中提炼梅审美欣赏经验,其理想性赏梅因素与语境总结体现了人文趣味对自然审美经验的渗透。《梅花喜神谱》与《画梅谱》集梅谱与画谱为一身,典型地体现了赏梅自然审美经验与画梅艺术趣味的相互影响,代表了中华梅审美史的新阶段。《广群芳谱》梅卷是梅谱之集大成性作品,其关于梅树内外在生物特性的核心信息单薄,关于历代赏梅的诗文文献丰富,成为一部简约的梅文化史,典型地体现了历代花谱中自然知识与自然审美趣味的交融与内在张力。立足于博物学视野,由诸梅谱所体现的知识与趣味之间的张力,正可成为考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意识发育程度的典型个案,从中可以体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所面临的特殊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谱 自然知识 自然审美趣味 博物学
下载PDF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思想基础与时代关联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5,共11页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具有三大特点:四个场极(先锋艺术、大众艺术、电型艺术、设计艺术),三类对立(先锋艺术与后三类艺术),四圈(先锋艺术之圈、大众艺术之圈、电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艺术部分之圈、非艺术部分之圈)互动。三大特点在思想上受... 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具有三大特点:四个场极(先锋艺术、大众艺术、电型艺术、设计艺术),三类对立(先锋艺术与后三类艺术),四圈(先锋艺术之圈、大众艺术之圈、电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艺术部分之圈、非艺术部分之圈)互动。三大特点在思想上受升级了的科学和哲学形成的新世界观的影响,这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中的质能一体和时空一体观念。这两大特点从各类艺术特别是绘画中体现出来,后艺术时代的西方绘画,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如何在画中表现虚;二是如何在画中突出时间。最有代表性的画家,在这两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对西方绘画大家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后艺术时代的艺术,在体现虚实结构之“虚”和突出时空结构之“时”上,与中国和印度的古典绘画既有相同的一面,还有不同的一面,体现了西方对虚和时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自身的历史演进;二是中西印的文化比较。从西方的古今之变和中西印的艺术互鉴,可以更深地体悟西方后艺术时代中的艺术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艺术时代 质能一体 时空一体 中西印艺术 艺术互鉴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中西文理论术语的“汉译”及其界定——以布尔迪厄《区隔》中的classe、jugement和habitus为例
15
作者 贺昌盛 王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0-156,共7页
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思想在进入当下的汉语语境时往往容易出现种种的误读,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生成于现代性语境中的汉语语汇与西方后现代思想取向之间存在着某种"质"的差异。布尔迪厄的无价值倾向的"阶级/阶层... 产生于后现代语境中的西方思想在进入当下的汉语语境时往往容易出现种种的误读,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生成于现代性语境中的汉语语汇与西方后现代思想取向之间存在着某种"质"的差异。布尔迪厄的无价值倾向的"阶级/阶层(classe)"被打上了明显意识形态的印迹,"趣味判断(jugement)"则被直接对应于康德的"判断力",而作为具有本体意味的"生存样态"出现的"habitus"也只是被定位在"习性/习得"的层面上。"新学语"的输入建构着全新的知识范型与思维结构,而既有的汉语语汇,特别是对关键性核心理论术语的表述却又潜在地误导我们对诸多原创性思想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清理和界定汉语理论术语的基本内涵也许是"复活"中国思想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 阶级/阶层 趣味判断/判断力 习性/生存样态
下载PDF
基于气氛现象学的色彩研究
16
作者 杨璐 彭诚 《色彩》 2024年第3期109-111,共3页
在传统美学的影响下,对色彩的研究多基于色彩学和色彩心理学,导致在理解和运用色彩时趋于公式化,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色彩与人之间存在的丰富情感关联。新美学的到来,审美日常化趋势下,迫切需要从更广的层面探讨色彩。气氛现象学重视身体... 在传统美学的影响下,对色彩的研究多基于色彩学和色彩心理学,导致在理解和运用色彩时趋于公式化,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色彩与人之间存在的丰富情感关联。新美学的到来,审美日常化趋势下,迫切需要从更广的层面探讨色彩。气氛现象学重视身体和环境的共同在场性,突破了主客体二元论的限制,借助这一语境,色彩得以被置入到人与环境的关系中进行研究。在气氛美学理论中,气氛被描述为具有情感基调的空间,色彩可以从物绽出,为空间定调,成为气氛的营造者,进入空间的人在整体性感官的统摄下与空间的情调达成共振。色彩不再只是物的属性,而具有了空间性和感染力,这为色彩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氛 现象学 美学 色彩
下载PDF
理想的文学鉴赏何以可能?
17
作者 周凹凸 薛富兴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08-116,共9页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一个关于理想性文学鉴赏的理论模型,此模型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理想鉴赏者的两项必备要素--一是大量文学鉴赏感性经验之积累,二是对作品的客观、理性态度;其次是由“六观”组成的完善鉴赏视野系...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一个关于理想性文学鉴赏的理论模型,此模型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理想鉴赏者的两项必备要素--一是大量文学鉴赏感性经验之积累,二是对作品的客观、理性态度;其次是由“六观”组成的完善鉴赏视野系统,此“六观”实由前四观--位体、置辞、通变与奇正构成,后两观属于“置辞”,且以文学作品自身之要素、体裁与存在语境为根本依据;最后,以对文学创作--“情动而辞发”之心理回溯构成的文学鉴赏论--“披文以入情”。刘勰自信的文学鉴赏观实基于儒家对人类语言符号的自信。刘勰的文学鉴赏理论模型实质上是文学鉴赏的专业化、精英化模型,是魏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在创作环节进入专业化和精英化的产物。刘勰持精英立场将此模型视为关于文学鉴赏的唯一恰当模式,然而雅俗共存,而非以雅代俗才是更为合理的文学鉴赏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观 六观 披文入情 自信的鉴赏 雅俗共存
下载PDF
“object”的符号学结构与“物体系”——兼论鲍德里亚对符号学美学的发展
18
作者 谢龙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45-651,共7页
object本身的三重意义结构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体系有对应关系,而The system of objects(《物体系》)正是用object这一符号的多重含义构建了object(物)的system(体系)。或者说,object本身的体系正是《物体系》的体系。object在此获得一... object本身的三重意义结构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体系有对应关系,而The system of objects(《物体系》)正是用object这一符号的多重含义构建了object(物)的system(体系)。或者说,object本身的体系正是《物体系》的体系。object在此获得一种隐喻性内涵:《物体系》是"物"的自主性叙事。这种形式上的结论在鲍德里亚的主题内容中得到印证,鲍德里亚通过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消费社会"物"的神话。从另一方面,上述结论也表明鲍德里亚将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美学扩展到整个"物"的世界。消费社会中"人/物"关系将使符号学美学获得一种新的价值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德里亚 物体系 罗兰.巴特 符号学美学
下载PDF
语言、知觉与自由——梅洛-庞蒂论艺术知觉与审美自由
19
作者 张中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1期86-92,共7页
知(直)觉是梅洛-庞蒂美学的出发点,也是审美的重要环节。身体美学强调"互逆性",使我们形成新异性直觉。我们可以重新组织知觉和布置空间,从而实现审美自由。语言是知(直)觉的首要目标与中介,也是感知世界、通达他人的必然之... 知(直)觉是梅洛-庞蒂美学的出发点,也是审美的重要环节。身体美学强调"互逆性",使我们形成新异性直觉。我们可以重新组织知觉和布置空间,从而实现审美自由。语言是知(直)觉的首要目标与中介,也是感知世界、通达他人的必然之途。通过语言的中介和迂回,我们瞬间直觉事物本身。语言直接给予形象,它让我们生成艺术和审美自由感。对梅洛-庞蒂来说,艺术是一个关于自由的秘密。这一秘密会在审美知(直)觉和身体运作中被唤醒,而其全部意义也将被感知和体验。知觉是与"意义"的相遇,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知觉的发现、配置和构造。艺术是审美知觉的再创造,它是身体-主体运作的结果。进入审美,我们直接参与知觉和身体的交互融通、交相反馈过程;在这种互逆性的知觉与身体中,我们能够察知艺术的秘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直)觉 身体 语言 艺术 艺术知觉 (审美)自由
下载PDF
美:在可视之物的关联中--论温克尔曼对古典艺术理想的捍卫与辩护
20
作者 潘水萍 《学术探索》 CSSCI 2021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是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诗艺美学思想与美感含义所作出的令人称道的经典概括,也是其对以古典概念元素为主的艺术审美嬗变本色和极高成就的拓展性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概观美学思想理论的拈出固然内含着一种厚...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是温克尔曼对古希腊诗艺美学思想与美感含义所作出的令人称道的经典概括,也是其对以古典概念元素为主的艺术审美嬗变本色和极高成就的拓展性点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概观美学思想理论的拈出固然内含着一种厚重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价值愿景及至为鲜明的古典式希腊意念表征印象。它不仅最能表达与传递出古典希腊世代传统文化源流中诗意思想本色之发现,而且其实也最接近于希腊哲思的生命精神融涵之独特感悟。然而,学界缺乏温克尔曼对古典艺术理想的捍卫与辨护背后蕴含着的深层价值与意义的研究。他的一生都鄙薄粗鲁的自然、自我满足的虚情及过于小家子气的民间艺术,而倾尽心力般地推崇以伟大而高贵、庄严而静穆、古典而趣味、明晰而舒适为内在理路的整体性希腊艺术精神乃至文化资源脉络,亦大大地推动了这方面远有所承的发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克尔曼 诗意思想 希腊意念 多样的统一 美学批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