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来30年中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的省级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俊 石晓丽 +1 位作者 史文娇 王绍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1-468,共8页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 科学预测中国未来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分布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提高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假设未来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占全国总面积比例不变,根据各省份耕地和高标准农田实际面积、未来全国耕地及各省份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等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二次多项式拟合预测未来30 a全国及各省份耕地面积和高标准农田面积,进而预测未来各省份耕地面积保有率和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结果表明:(1)到2050年,我国耕地面积稳定在1.20×10^(8)hm^(2),耕地面积保有率稳定在100%,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3×10^(8)hm^(2),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从2020年的43.59%增长到2050年的85.89%,增长近一倍。(2)七大区域中,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的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较高,在2020年均已达到7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青藏区、西南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则处于40%~60%之间。到2050年,受耕地比例稳定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影响,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青藏区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均达90%以上,东北区、西北区、西南区则处于70%~90%之间。(3)从各省份来看,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南方省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较高,而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山东省等北方省份的耕地面积保有率较高。研究得到的耕地面积及其保有率、高标准农田面积及其占耕地比例等指标的分省份预测值可以为未来相关部门制定国土空间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为未来耕地布局和农田利用等研究提供分省份的总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耕地保护 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 耕地面积保有率 趋势预测
下载PDF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三位一体”机制构建及实现对策研究
2
作者 张宝 马梅 乔光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1,共9页
在草原牧区生态脆弱性与生计脆弱性双重约束背景下,因地制宜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的激励相容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在明晰政策相关利益主体、厘清政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以“补奖方式—监督管... 在草原牧区生态脆弱性与生计脆弱性双重约束背景下,因地制宜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现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生计改善的激励相容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在明晰政策相关利益主体、厘清政策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以“补奖方式—监督管理—横向补偿”于一体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三位一体”补偿机制,形成联动补奖标准、金融信贷和社会保障的多元化补奖方式,协同人工监管与技术监管,拓宽补偿主体和补偿路径,从优化补奖标准与发放形式、完善牧区金融信贷服务体系、配套牧区社会保障政策、加强政策监管力度、建立市场化横向补偿路径等方面设计了相应的实现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牧区 “三位一体”机制 实现对策
下载PDF
农业碳交易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
3
作者 姚柳杨 赖煜 赵敏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农业碳交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碳交易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如何实现农民广泛参与和有效增收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与共... 农业碳交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碳交易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如何实现农民广泛参与和有效增收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对农业碳交易典型试点状况和农业碳交易流程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农业碳交易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并从农民参与需求和收益潜力2个维度划分农业碳交易项目类型,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农业碳交易项目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农民增收的效益来源包含管理机构的转移支付、农民的要素供给、中介机构的组织与指导以及消费者的产品购买。因此,需完善农业碳交易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农业碳交易支撑能力建设、激发农业碳交易社会服务活力、发挥农民增收利益共享机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交易 农民增收 农业减排固碳 低碳农业
下载PDF
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江汉平原湖北省为例
4
作者 刘静 姚志 刘健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75-85,共11页
为探究非农化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与估计耕地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1980—2020年县级耕地利用栅格数据,对湖北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耕地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 为探究非农化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与估计耕地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1980—2020年县级耕地利用栅格数据,对湖北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耕地非农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城乡基本建设用地不断扩大,耕地非农化导致湖北省耕地面积下降。1980—2020年,耕地面积由72103.42 km^(2)减少至66984.31 km^(2),年平均减少127.98 km^(2);1980—2020年,湖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在4个时期内呈波动增长趋势,耕地非农化等级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而低值区集中在以山地为主的西南和东南地区;湖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具有非均衡性,并呈向西北方向偏移的趋势,重心迁移的距离先增加后减小;耕地非农化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程度总体呈现集聚性逐渐减弱趋势;耕地非农化对粮食生产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因地制宜治理耕地非农化行为、建设集约型城市、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时空演变特征 粮食生产 固定效应模型
下载PDF
河南省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5
作者 余庆年 王虎威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2期50-61,共12页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158个县级评价单元1980—202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4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1980—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时空演变特征 重心模型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基于XGBoost算法的可恢复耕地宜耕性评价——以湘阴县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敏 周健 +4 位作者 胡月明 张林 赵清林 秦雅静 陈瑗瑗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60,共12页
为科学有序开展可恢复耕地资源的整治,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性评价方法。选取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工程条件等4个方面的因素,涉及海拔高程、坡度级别、国家自然等、集块面积、国家经济等、... 为科学有序开展可恢复耕地资源的整治,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性评价方法。选取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工程条件等4个方面的因素,涉及海拔高程、坡度级别、国家自然等、集块面积、国家经济等、地块形状等36项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现状可恢复耕地和耕种耕地二分类为因变量,分析各项影响因素对耕地宜耕性评价的重要程度,并进一步结合皮尔逊共线性分析和指标关联性分析,最终得到21项影响因素及其权重P值,优化后影响因素的权重P值相对稳定,其中自然因素对可恢复耕地宜耕性的影响权重最大,区位因素和工程因素权重次之,社会经济因素的权重最小。经过验证发现,预测耕种情况与实际耕种情况的符合率高达91.87%,且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预测效果良好。借助上述模型预测得到的湘阴县可恢复耕地地块的宜耕潜力,形成如下认识:全县中西部平原区可恢复耕地宜耕潜力明显优于东部丘陵山区;可恢复耕地中未耕种和即可恢复地块的宜耕潜力高于工程恢复类地块,这些地块均属于良好的整治地块,可优先整治恢复为耕地;从可恢复耕地具体地类来看,坑塘和养殖坑塘类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潜力最大,其次为其他林地类可恢复耕地;在耕地整治过程中,应结合可恢复耕地的宜耕性评价,合理有序地开展可恢复耕地的整治;此外,应开展精细化的耕地“非粮化”监测,实施差异化补偿政策,以遏制耕地“非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 可恢复耕地 宜耕性 宜耕潜力 湘阴县
下载PDF
关税措施对农业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影响——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娟丽 马永喜 +1 位作者 辛雅儒 Levan Elbakidze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关税措施会对农业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待科学而系统的评估。构建农产品贸易、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系统模型,并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事件为例,设置不同关税情景,模拟分析关税措施对我国农作物生产、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多... 关税措施会对农业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带来怎样的影响,有待科学而系统的评估。构建农产品贸易、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系统模型,并以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事件为例,设置不同关税情景,模拟分析关税措施对我国农作物生产、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多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加征美国大豆进口关税将会减少我国大豆进口总量,促使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小麦种植面积将被挤占,玉米种植面积略微增加。关税措施对国内农产品种植能源使用和碳排放总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不同农产品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加征关税使得大豆种植能源使用及碳排放明显增加,小麦种植能源使用及碳排放相应增加,而玉米种植能源使用及碳排放轻微下降。因而,要关注关税变化对农业生产、能源使用及其碳排放带来的系统性影响,协调农产品贸易与碳排放管理政策,基于作物用能特征和贸易条件分类制定适应性节能减排策略,缓解关税措施带来的系统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能源使用 碳排放 关税 系统模拟分析
下载PDF
黄河下游水资源承载力与粮食生产韧性时空耦合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泽琳 周霞 周玉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2-420,431,共10页
[目的]探究黄河下游水资源承载力与粮食生产韧性协同发展水平,为推动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粮食生产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政策视角。[方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和粮食生产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2010—2021年黄河下游水资源承载力和粮食生... [目的]探究黄河下游水资源承载力与粮食生产韧性协同发展水平,为推动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粮食生产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政策视角。[方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和粮食生产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2010—2021年黄河下游水资源承载力和粮食生产韧性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分析两者协调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度的主导因子和交互因子。[结果]时间维度上,水资源承载力与粮食生产韧性耦合协调度由0.484 0上升至0.747 6,耦合协调度类型由濒临失调上升至中级协同;空间维度上,两者耦合协调度最高值出现在山东省济南市,最低值集中在河南省境内;年降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城市绿地面积、耕地面积和财政支农力度5项因子是两者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子,各主导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力表现呈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特征。[结论]黄河下游水资源承载力和粮食生产韧性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并逐渐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两大系统发展日趋紧密,交互作用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水资源保护粮食安全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9
作者 焦士兴 刘静静 +2 位作者 王安周 易秋梦 丁辉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5期116-119,共4页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演化趋势,利用SPSS 26.0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等四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波动上升,湖北等两省相对稳定。河南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山西呈波动下降趋势,安徽等四...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演化趋势,利用SPSS 26.0探讨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等四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波动上升,湖北等两省相对稳定。河南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趋势,山西呈波动下降趋势,安徽等四省相对稳定。河南等五省耕地资源呈现可持续利用状态,山西则为不可持续状态。中部六省耕地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力和演变趋势存在差异,江西和山西呈现增长-下降-增长的态势,湖南、湖北和河南呈现增长-下降态势。通过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优化配置耕地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等,利于实现耕地可持续性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六省 耕地生态足迹 驱动力
下载PDF
甘谷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王芳霞 李克恭 朱俊杰 《测绘技术装备》 2024年第2期51-56,共6页
本文以2009年和2019年甘谷县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类型转入转出率、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等算法模型,对甘谷县土地利用10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 本文以2009年和2019年甘谷县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类型转入转出率、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等算法模型,对甘谷县土地利用10年间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各个因素。结果表明,甘谷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但在甘谷县大力发展蔬菜、果椒和养殖等主导产业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程度整体上放缓,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基于地貌分区的湖北省粮食生产格局与耕地资源匹配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俊峰 丁建成 +1 位作者 翁煜炜 张雄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48-1765,共18页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与区域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为粮食生产布局和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集中度、变异系数、重心模型、匹配度和LMDI模型等研究湖北省1990—2020年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与耕地资...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与区域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为粮食生产布局和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集中度、变异系数、重心模型、匹配度和LMDI模型等研究湖北省1990—2020年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与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结果】1990—2020年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产量占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步调整为11.2%、30.6%、26.2%、32.0%。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度及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粮食生产向鄂中岗地集中的趋势明显,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大豆生产则向江汉平原集中。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5.37和14.63 km,但鄂中岗地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地则向西南移动。近30年来,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重心的平均空间距离为6.20、3.35、10.57、6.82 km,变动一致性平均指数分别为0.49、0.44、0.40、0.27。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5,且有增加趋势,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不平衡指数为正,鄂中岗地与鄂东丘陵不平衡指数为负。近30年各地貌区粮食产量变化的耕地数量效应与结构效应为负,耕地集约效应和质量效应为正,其中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对鄂东丘陵粮食生产的减量作用达到309.70万t,而复种指数变化对鄂中岗地粮食生产的增量作用达到300.46万t。【结论】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耕地质量效应和耕地结构效应的增量作用正在减弱,数量效应的减量作用在增强,湖北省面临优质耕地减少的种植风险和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带来的产量风险。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长期处于不匹配状态,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地理特征。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应充分考虑不同地貌区自然地理和耕地资源禀赋特征,推动粮食生产与耕地利用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时空变化 地貌分区 耕地资源 匹配性 湖北省
下载PDF
东北三省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余志刚 陈琛 崔钊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当前粮食需求扩大与粮食生产区域性不足矛盾突出,寻求更合理的耕地利用格局来实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遥感监测数据,应用GIS软件提取东北三省2000、...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当前粮食需求扩大与粮食生产区域性不足矛盾突出,寻求更合理的耕地利用格局来实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遥感监测数据,应用GIS软件提取东北三省2000、2005、2010、2015年耕地利用格局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估算了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区域和市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和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基础上,从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的角度选取指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其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市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4个时期均值分别为0.81、0.78、0.82和0.83,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布从最初的相对均匀到局部集聚;耕地转出率和耕地斑块破碎度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耕地面积比例、耕地转入率和耕地斑块聚合度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东北三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源于耕地面积增加、林地和未利用地向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在流域的聚合,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主要源于耕地转入减少和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嵌入式占用。研究表明,严格规划耕地利用格局、持续开展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聚合度,可在保证耕地有效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利用格局的集聚性和合理性,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耕地利用格局 数据包络分析 影响分析 东北三省
下载PDF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战略内涵、现实制约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5
13
作者 钟钰 王曦照 +1 位作者 巴雪真 普蓂喆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2,共11页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粮食安全的新思考和再部署。“全方位”是方式方法,“根基”是重要性,只有做到“全方位”才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基于对粮食...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粮食安全的新思考和再部署。“全方位”是方式方法,“根基”是重要性,只有做到“全方位”才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基于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粮食安全保障取得辉煌成就。但依然存在高标准农田基础不牢、关键核心技术待突破、支持政策力度不足与党政同责考核不明晰等问题。未来应以“地、技、利、义”为着眼点,通过构建大食物观、加强耕地保护利用、加快农业科技装备创新研发、加快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等,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切实端稳端牢“中国饭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方位 粮食安全 大食物观 突破路径
下载PDF
近30年来我国耕地撂荒研究进展与趋势展望——基于CNKI与CiteSpace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徐中春 陈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7,共9页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耕地撂荒文献资料,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耕地撂荒研究进展进行定量分析。从发文数量、主要作者、科研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对比分析,进而对耕地撂荒的研究内容、研究热点与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耕地撂荒文献资料,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我国耕地撂荒研究进展进行定量分析。从发文数量、主要作者、科研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对比分析,进而对耕地撂荒的研究内容、研究热点与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耕地撂荒研究经历初期起步阶段(1993—2007年)、稳步发展阶段(2008—2017年)、集中暴发阶段(2018—2023年),发文量呈整体上升趋势;耕地撂荒涉及多学科,不同研究团队对其的关注点不同。近年来,基于粮食安全、农户决策的耕地撂荒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对于耕地撂荒的探测、成因、影响、对策治理研究已存在较多研究成果,但缺乏全国尺度的耕地撂荒数据库,也缺乏对耕地撂荒行为主体的决策机理研究。因此,基于新的时代背景和政策要求,耕地撂荒研究需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来更新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以此实现耕地撂荒基础科学研究与撂荒耕地治理实践研究的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宁波 王婷 董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5-344,共10页
[目的]探究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将碳源与碳汇融入耕地利用过程,这对于实现黑土减排增效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插值工具等方法,系统考察... [目的]探究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将碳源与碳汇融入耕地利用过程,这对于实现黑土减排增效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插值工具等方法,系统考察了2006—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与演进规律。[结果]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历经波动上升、显著下降和迅速回升3个阶段,总体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北部边缘城市的效率值明显高于中南部地区,基期和末期区间两极分化局势尤为显著,整体发展严重失衡;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全局空间相关特性并不明显,大致呈现“边缘—中心”空间扩散格局,由南北两端高值集聚向内及四周递减,而后形成多个块状高值区和低值分布带,规模集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多数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与产出冗余,劳动力和化肥冗余问题较为严重,碳排放冗余是造成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普遍因素。[结论]优化要素配置和污染减排治理成为黑土利用重点改善方向,也是提升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双碳”目标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格局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与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研究——以安徽省W市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培 《中国集体经济》 2024年第5期21-24,共4页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全;乡村振兴是国家大战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文章分析了近年来W市农民收入增长状况、W市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状及其相互关系,并从刘...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安全;乡村振兴是国家大战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文章分析了近年来W市农民收入增长状况、W市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状及其相互关系,并从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入手,剖析了农民增收及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在保证耕地数量前提下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文章着重研究了如何保证农民从事粮食生产时的经济收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研究了如何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的有效融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之外的经济收益,使农民能摆脱对土地的过分依赖,切实解决农民增收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本着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力图占用较少耕地,取得较大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相统一。文章提出应当采取加强土地监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大力培育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适度规模的耕地轮作模式、积极探索全产业链的实现模式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收入 非农化 非粮化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农户兼业与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颜齐 张佳宁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对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以及“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户兼业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有显著促进作... 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对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以及“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2年实地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户兼业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户兼业对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有显著促进作用,推动农村能源消费结构逐渐由以生物质能源为主向以商品能源为主转变。进一步机制分析显示,农户兼业通过提升家庭收入及优化收入结构、土地资本挤出、人力资本挤出和生态自觉性提升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此外,农户兼业促进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存在代际、兼业地区和行业差异。因此,提出进一步破除城乡资源流动壁垒,完善农民工省外流动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培育农户生态自觉性;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民收入量、质提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兼业 农村生活能源消费转型 “双碳”目标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价值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建鑫 罗小锋 +1 位作者 刘在洲 唐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17,共13页
农田生态系统承载着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紧密联系农业生态与乡村生态。为考察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价值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改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和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框架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农田生... 农田生态系统承载着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紧密联系农业生态与乡村生态。为考察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价值时空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改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和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框架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价值测算指标体系,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农田生态价值的影响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2010—2021年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价值总体呈现波动增长态势,且具有区域性差异。2)长江经济带农田生态价值呈现“上游—中游—下游”梯度递减趋势,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聚集特征显著。3)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力度、城镇化率、作物种植结构和年均降水量有助于提升农田生态价值,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不利于农田生态价值的改善和提升。针对本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长江经济带要结合区位优势制定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加强农业财政支持力度、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建立和完善长江经济带农业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和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 能值分析 时空变化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关于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问题的思考——基于河北省农田建设多元化投入的实证 被引量:4
19
作者 段云飞 张悦然 《当代农村财经》 2024年第2期53-57,共5页
本文基于对河北省农田建设项目现状以及财政投入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系统总结了中国当前农田建设投入管理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其根本原因。借鉴日本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例如最大限度发挥参与农田建设... 本文基于对河北省农田建设项目现状以及财政投入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系统总结了中国当前农田建设投入管理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其根本原因。借鉴日本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例如最大限度发挥参与农田建设的实体的作用、制定合理的投资标准、优化财政资金补助方式以及增加项目收益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 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 管护
下载PDF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被引量:1
20
作者 谭荣 郧文聚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76,共6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的政策体系和实施程序。生态文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空间治理现代化等目标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针对多地类的流进流出建立“大占补”的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已经形成了相对规范的政策体系和实施程序。生态文明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空间治理现代化等目标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针对多地类的流进流出建立“大占补”的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改善“以补定占”原则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健全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政策体系,提升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等,成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大占补”以补定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