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公域:数字文化视野中的国际传播新秩序 被引量:2
1
作者 姬德强 李喆 《对外传播》 CSSCI 2024年第4期29-33,共5页
当前,数字文化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首先,数字技术重塑传播主体观念,再造主体实践模式;其次,数字平台与民族国家的互动定义国际传播新边界;再次,数字文化在失序与重构之间衍生国际信息流动新秩序。面对控制和博弈的数... 当前,数字文化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首先,数字技术重塑传播主体观念,再造主体实践模式;其次,数字平台与民族国家的互动定义国际传播新边界;再次,数字文化在失序与重构之间衍生国际信息流动新秩序。面对控制和博弈的数字风险,国际社会产生对数字技术的人文性反思,并延伸出数字文化抵抗行为。基于此,本文提出“数字公域传播秩序”概念,以此指向数字文化与国际传播的多维互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数字文化 数字平台 传播秩序 数字公域
下载PDF
文化遗产数字叙事信任模型:概念与框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晓光 赵珂 《中国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1,共12页
信任是数字环境下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基础。文化遗产数字叙事是一种具有重构和演绎特质的叙事方式,在数字化、数据化和艺术化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信任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人机交互特征体现出系统、信息和用户... 信任是数字环境下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基础。文化遗产数字叙事是一种具有重构和演绎特质的叙事方式,在数字化、数据化和艺术化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信任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文化遗产数字叙事的人机交互特征体现出系统、信息和用户之间的相互连通和协同影响,系统叙事的可信度和用户体验的信任感构成了信任模型的双向动态互动,涉及文化遗产信息资源、叙事性架构、数字化呈现、系统本身的功能建设和知识服务,以及用户的意图和行动。文化遗产数字叙事信任模型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遗产的数智化活化利用水平,促进对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叙事内容的创意演绎、文化内涵的有效阐释与呈现,而且有望为可信的文化遗产数字叙事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助力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数字人文 数字叙事 信任模型 可信度
下载PDF
全球文化新格局与国际传播新使命:“南方转向”的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史安斌 戴润韬 《对外传播》 CSSCI 2024年第4期4-8,共5页
当今世界格局变乱交织,危险和机遇并存,以“乌卡”(VUCA)为特征的全球风险社会已经到来。全球文化思潮激流涌荡,国际传播南北两极化态势加剧,“全球南方”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中流砥柱。本文以“南方转向”为视角,梳理全球文化新格... 当今世界格局变乱交织,危险和机遇并存,以“乌卡”(VUCA)为特征的全球风险社会已经到来。全球文化思潮激流涌荡,国际传播南北两极化态势加剧,“全球南方”成为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中流砥柱。本文以“南方转向”为视角,梳理全球文化新格局演进的趋势和特征,从共建全球社区、共享数智华流和共治数智技术等路径解析全球文化新秩序下国际传播所承担的新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文化 国际传播 全球南方 数智技术 文明互鉴
下载PDF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2
4
作者 田世民 赵何晶 夏厚杨 《中国水利》 2024年第1期59-63,共5页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现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推动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实现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推动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向纵深推进、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黄河文化在研究、保护、传承、弘扬方面存在学科融合不足、联动机制不全、资源利用率不高、国际传播不够等问题,从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核阐释、时代价值挖掘、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体系架构、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文化 保护传承弘扬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国际传播
下载PDF
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创新性发展——2023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望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永林 汪瑶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7-43,共7页
2023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加强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完善非... 2023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加强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非遗保护传承,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名录、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传播推广、传承体验设施、数字化保护和工作队伍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水平。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在融入现代生活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过融合、引入多元的现代传播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展示传播,各地区域性、专题性活动持续开展,让人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发布非遗数字化保护系列行业标准,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以纪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为契机,从不同角度总结、阐发非遗保护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有力推动了中国非遗话语体系构建。落实非遗教育国策,大力加强非遗人才培养,继续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积极开展非遗工作人员教育培训,加强非遗学科专业建设。不断加强非遗国际交流,展示中国非遗文化魅力,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系统性保护 创新性发展 2023年工作盘点
下载PDF
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价值旨归和逻辑进路
6
作者 向勇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7,共7页
马克思主义全面社会生产观反映了人的全面本质力量及其存在方式,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生产力领域的具体表现与应用发展,体现在文化生产、文化分配、文化流通与文化消费的全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 马克思主义全面社会生产观反映了人的全面本质力量及其存在方式,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生产力领域的具体表现与应用发展,体现在文化生产、文化分配、文化流通与文化消费的全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突出的价值诉求。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文化创意劳动者、数字文化劳动资料和数字文化劳动对象等文化生产力要素的组合与优化,体现了文化全要素生产率和文化生产整体价值。文化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点领域表现为激活文化生产要素、夯实文化生产链条、创新文化生产业态、优化文化生产布局等创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 科技创新 要素组合 实现路径
下载PDF
通过历史抵达文化研究——评《重建“文化”的维度:文化研究三大话题》
7
作者 邹赞 杨开红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8期89-100,共12页
《重建“文化”的维度:文化研究三大话题》在方法论上强调历史分析,自觉突破“经验”“结构”“霸权”等文化研究常识话语。该书聚焦文化、阶级、识字(民众教育)三大议题,注重考察关键概念的构塑过程与意义生成,将其放置到“长时段”历... 《重建“文化”的维度:文化研究三大话题》在方法论上强调历史分析,自觉突破“经验”“结构”“霸权”等文化研究常识话语。该书聚焦文化、阶级、识字(民众教育)三大议题,注重考察关键概念的构塑过程与意义生成,将其放置到“长时段”历史视野加以细察,在历史裂隙和思想史厚度中追溯英国文化研究的演进脉络,批判性反思文化研究与现代性之间的关联,尝试在穿透后现代差异政治和微观政治的重重雾障之后,剥离结构的神话,构建一条“通过历史抵达文化研究”的别样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文化”的维度》 英国文化研究 历史
下载PDF
数字文化遗产的文明互鉴潜质与文化拾遗功能
8
作者 孙红杰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3期115-123,共9页
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加剧着人类知识的离心运动和人类记忆的遗忘过程,在此之际,数字文化遗产发挥着整合人类知识、守护人类记忆的重要枢纽作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性和数字载体共同具有普适、关联、承载、耐时四种效应,是不同文化主体实现... 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加剧着人类知识的离心运动和人类记忆的遗忘过程,在此之际,数字文化遗产发挥着整合人类知识、守护人类记忆的重要枢纽作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性和数字载体共同具有普适、关联、承载、耐时四种效应,是不同文化主体实现深层交流和持久互鉴的保障因素。剖析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及其与数字语言的关系,有助于揭示数字文化遗产蕴含的文明互鉴潜质和文化拾遗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遗产 艺术 文化记忆 数字记忆 文明互鉴
下载PDF
《物种起源》原本流变与进化论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嬗变
9
作者 王银泉 邹伊勤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1,共8页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经刊行即引起轰动,历经总计6个版本的变化创立的进化思想远惠后世。清末,严复迻译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诞生了西学汉籍名著《天演论》,开启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由马君武和周建...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经刊行即引起轰动,历经总计6个版本的变化创立的进化思想远惠后世。清末,严复迻译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诞生了西学汉籍名著《天演论》,开启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由马君武和周建人等学者先后完成的达尔文《物种起源》汉译本在100年间全方位促成了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发展。通过比勘这6个原本间的内容差异,分析达尔文进化论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得出两个重要发现:第一,“适者生存”术语在第五版首次出现,直接受益于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的创造性贡献,该术语的采纳直接得益于英国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的建议;第二,“进化论”术语在第六版首次出现,该术语的创立不仅与斯宾塞紧密相连,而且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公开认同“进化”相关。分析这两个术语的演变及其动因,不仅为达尔文思想发展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也为探究“西学东渐”背景下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译介与传播的演变机制提供了依据,诠释术语演变对于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起源》 适者生存 进化论 达尔文 术语演变
下载PDF
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形式与逻辑
10
作者 胡慧源 吴泓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8,共7页
将数字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新路径。论文系统阐释了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内在逻辑。具体地依据数字文化产业两大特点,即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文化产业化,将数字文化产业分为传统... 将数字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新路径。论文系统阐释了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不同表现形式和内在逻辑。具体地依据数字文化产业两大特点,即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文化产业化,将数字文化产业分为传统数字文化产业和新兴数字文化产业。传统数字文化产业通过拓宽传播渠道、打造虚拟文化空间以及形塑智慧文旅等形式,推动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播、品牌建设和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新兴数字文化产业通过开发数字藏品、激发社会力量、培育数字乡民、吸引多方参与等形式,推动乡村地区的文化建设、资源平衡、城乡融合和自治善治,赋能乡村振兴。论文针对当前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技术、政府、企业三方面提出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产业数字化 数字文化产业化 形式与逻辑 风险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下文化认同的发生、型构与再序
11
作者 余乃忠 宫曼露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9,共9页
文化认同是塑造民族共同体、维护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也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时空延伸和文化全球化加速演进,大语言模型成为文化信息代谢的重要器官,也是文化认同产生、深化和发展... 文化认同是塑造民族共同体、维护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也是推动世界文化多样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随着信息技术带来的时空延伸和文化全球化加速演进,大语言模型成为文化信息代谢的重要器官,也是文化认同产生、深化和发展的重要媒介。在大语言模型迭代发展的背景下,从介质、技术和主体角度理解文化认同的发生局域,从基因、情感和能量角度挖掘文化认同的价值局域,从认知、算法和场景角度研究文化认同的实践局域,可推动文化认同广泛形成、价值实现和再造转化,有效防止信息共享传播中的文化霸权发展、信息失衡加剧、意识形态渗透等问题,为全球文化多样性发展凝聚人类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文化认同 语言载体 信息技术 价值共识
下载PDF
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历史逻辑与中国路径
12
作者 李凭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5000年毫不断裂而长存至今的历史现象,以二十四史为脊梁的历史文献和层出不穷的考古遗存是不容置疑的铁证。中华文明毫不断裂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依靠勤劳而开天辟地,不畏强暴而驱逐豺狼,才...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5000年毫不断裂而长存至今的历史现象,以二十四史为脊梁的历史文献和层出不穷的考古遗存是不容置疑的铁证。中华文明毫不断裂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依靠勤劳而开天辟地,不畏强暴而驱逐豺狼,才使得中华民族日益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具有的勤劳勇敢基因源自遥远的石器时代,是经历近百万年艰苦磨炼形成的,因此能够驱动中华文明持续发展。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现代意义在于,不但为世界文明树立了和平与文治的榜样,而且增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前列的信心。因此,应该努力贯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方针,尽力守护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 历史文献 考古资料
下载PDF
文化研究的“话语积层”及它的“长史”——就《重建“文化”的维度:文化研究三大话题》一书的出版对黄卓越教授的访谈
13
作者 黄卓越 刘仁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10期28-42,共15页
黄卓越教授所著《重建“文化”的维度:文化研究三大话题》,对文化研究话语策动的历史根源做了节节环扣的深度探索,辟出了一条重新认识与评估这一思潮的重要路径。为能进一步了解该书的写作理念,我们对作者进行了一次专门访谈,就议题设... 黄卓越教授所著《重建“文化”的维度:文化研究三大话题》,对文化研究话语策动的历史根源做了节节环扣的深度探索,辟出了一条重新认识与评估这一思潮的重要路径。为能进一步了解该书的写作理念,我们对作者进行了一次专门访谈,就议题设置、方法论改进等系列问题做了较为充分的讨论,并连带涉及一些相关的话题,如对文化研究学理特征的辨识,其在中国学界业已引发的各种不同寻常的反馈,以及在“倾向势力线”改变之后有可能采用的调整策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话语积层 概念史 历史环扣
下载PDF
我国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三条美学路径——基于案例的一种微观分析
14
作者 凌继尧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3,29,共7页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另一种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艺术学家和文化学者研究新质生产力时遵循的是后一种路径。这种路径的核心是把文化尤其是艺术和设计元素...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另一种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艺术学家和文化学者研究新质生产力时遵循的是后一种路径。这种路径的核心是把文化尤其是艺术和设计元素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如科技、工艺、资金等相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基于产品美学、营销美学和生态美学,从案例分析的微观视角,可形成我国企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三条美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要素赋能 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创造出文化研究的悠远回声——读《重建“文化”的维度:文化研究三大话题》
15
作者 胡疆锋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8期79-88,共10页
随着文化研究在全球的迅速扩张,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授予学位的教学活动,成为学院式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成果虽然被泛泛地冠以“文化研究”的名号,却偏离了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丧失了批判的动力。在这样的时刻,阅读《重建“文... 随着文化研究在全球的迅速扩张,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授予学位的教学活动,成为学院式的“研究方法”。一些研究成果虽然被泛泛地冠以“文化研究”的名号,却偏离了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丧失了批判的动力。在这样的时刻,阅读《重建“文化”的维度:文化研究三大话题》,从最基本的概念和话题着手勾勒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可以帮助我们重返文化研究的现场,听到对话的喧声,重新燃起文化研究的创造冲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学院式 重建“文化”的维度
下载PDF
自由与超越: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存在主义美学——后疫情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奥运会
16
作者 甘莅豪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1-9,110,共10页
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出发,探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美学创新及其对人类的价值,可以看到:相较于东京奥运会以“物哀共情”模式展示的悲情美学,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存在主义的“自由与超越”理念进行艺术表达,体现了对现代奥运开幕... 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出发,探讨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美学创新及其对人类的价值,可以看到:相较于东京奥运会以“物哀共情”模式展示的悲情美学,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存在主义的“自由与超越”理念进行艺术表达,体现了对现代奥运开幕式观念的突破与超越。开幕式中的多个场景,包括巴黎城市剧场、新浪漫主义三人行、变装皇后秀、跑酷表演及艺术作品的创新展示等,都表达了一种萨特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由此,巴黎奥运会不仅深入探讨了后疫情时代人类存在的意义,深刻反思和谴责了人类战争行为,展示了在荒诞情境中人类的无畏勇气和无限创造力,同时也彰显了对于自由与多元价值的积极追求。进而言之,如果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如儒家和道家的自由观念引入讨论,不仅可以丰富对存在主义美学的理解,也可为处理自由与规范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指向了一条兼顾个体自由表达与社会和谐一致的奥运会开幕式观念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奥运会 开幕式 存在主义 美学 萨特
下载PDF
微观线性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北京高梁河景观变迁
17
作者 杨菁 殷双 《建筑遗产》 CSSCI 2024年第2期43-52,共10页
作为连接北京城与其西郊的重要水系,高梁河两岸文化遗迹集中,具备成为独具特色的线性文化遗产的实力。文章将高梁河沿线的景观变迁置于整个北京的空间范围之中,采用发生学方法,通过考证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以及遗存,进行... 作为连接北京城与其西郊的重要水系,高梁河两岸文化遗迹集中,具备成为独具特色的线性文化遗产的实力。文章将高梁河沿线的景观变迁置于整个北京的空间范围之中,采用发生学方法,通过考证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记载、图像资料以及遗存,进行空间复原;从“基底—节点—廊道—辐射域面”的层次,考察景观形成过程及变迁原因。高梁河沿线景观变迁以自然基底为基础,以文化基底为驱动,是北京河道变迁与城市建设历史的缩影,是微观尺度上城市园林化进程及线性文化遗产构建的典型案例。构建高梁河沿线景观结构,连接各个遗产点,对于该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高梁河 微观线性文化遗产 景观变迁 空间结构
下载PDF
日本的家庭教养教育及其影响
18
作者 权彤 《晋阳学刊》 2024年第5期136-144,共9页
日本家庭教养教育伴随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出现,起初是以性别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为标准对男女进行差异化教育,以实现稳固家庭和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教育目的,形成了按社会阶层划分,教育子女、养家持家相结合的女子教育体系... 日本家庭教养教育伴随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出现,起初是以性别在社会中的不同角色为标准对男女进行差异化教育,以实现稳固家庭和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教育目的,形成了按社会阶层划分,教育子女、养家持家相结合的女子教育体系。二战结束后,家庭教养教育模式继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扩展,出现男女共学和学术化、产业化的情况。“教”“养”体系以一种新方式延续至今,在日本经济腾飞期为稳定家庭社会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家庭教养教育的结果直接或间接引发了日本社会劳动力匮乏、熟年离婚,甚至无缘社会等危机,但也正是这一教育体系催生出的新产业,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危机带来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家庭教养教育 职业效率 泛化
下载PDF
可识别原则的历史真迹保护作用:一种认识
19
作者 陆地 《中国文化遗产》 2024年第4期64-72,共9页
可识别是历史真迹保护与干预公认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常常令从业者感到只是为了防止所谓的认知误导,从而只是一种道德洁癖,甚至只是一种特定的西方文化现象。本文认为可识别原则饱受质疑,实施不畅的核心原因是,从业者普遍没有意识到该原... 可识别是历史真迹保护与干预公认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常常令从业者感到只是为了防止所谓的认知误导,从而只是一种道德洁癖,甚至只是一种特定的西方文化现象。本文认为可识别原则饱受质疑,实施不畅的核心原因是,从业者普遍没有意识到该原则的历史真迹的保护作用:既保护历史真迹应得的真迹身份、地位与显现,又是确保未来的遗产干预科学合理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本文不仅论证了可识别是必要的历史真迹保护措施,甚至是历史真迹保护的根基所在,而且从历史溯源与理论两方面的角度,扩展了对该原则多样化实施方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真迹 保护 可识别 传统 卖者尽责
下载PDF
仿真模拟病人结合情境教学对麻醉学专业危机事件教学效果的影响探究
20
作者 刘辉 赵继波 李福龙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4年第10期0165-0168,共4页
探究仿真模拟病人结合情境教学对麻醉学专业危机事件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40例学生实施传统教学法,研究组40例学生实施仿真模拟病人结合情境教学法,对比两组相关数据。结果 研究组临床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均较高,教学效果较... 探究仿真模拟病人结合情境教学对麻醉学专业危机事件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照组40例学生实施传统教学法,研究组40例学生实施仿真模拟病人结合情境教学法,对比两组相关数据。结果 研究组临床实践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均较高,教学效果较佳(P<0.05)。结论 仿真模拟病人结合情境教学法可有效提高麻醉学专业危机事件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真模拟病人 情境教学 麻醉学专业 危机事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