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日常新闻的实质特征与功能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杨保军 张博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7,共12页
日常新闻指的是以普通民众为生产主体、面向个体日常生活领域,并在普通民众日常交往中生产和传播的新闻。日常新闻的对象事实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关注的是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社区邻里之间的逸闻趣事,以及熟人圈层中的礼尚往来等... 日常新闻指的是以普通民众为生产主体、面向个体日常生活领域,并在普通民众日常交往中生产和传播的新闻。日常新闻的对象事实来自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关注的是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社区邻里之间的逸闻趣事,以及熟人圈层中的礼尚往来等。普通民众参与日常新闻生产、传播和消费的过程也是私人交往秩序的建构过程,因此,日常新闻的实质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一种私人交往。日常新闻总体的也是核心的特征是日常性,这既体现在日常新闻的事实来源与内容面向,也体现在其生产传播与交往交流的方式。日常新闻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与日常交往之中。日常新闻既是普通民众延展主体性的重要形式,也是普通民众维系日常交往的基本方式,还是社会日常文化经验传播(交流)、传承的重要方式。日常新闻交往反映着普通民众真实的生活状态与多元化交往样态,对主体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身份建构、日常交往关系的建构以及日常生活世界的真相建构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新闻 日常生活 非日常新闻 日常新闻交往 真相建构
下载PDF
简论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杨保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39,共7页
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人与新闻关系的基础,是新闻学应该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完整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日常(生活)新闻本身、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及非日常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三个方面,对新闻与... 新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是人与新闻关系的基础,是新闻学应该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完整自主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日常(生活)新闻本身、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及非日常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三个方面,对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问题做了初步论述。研究认为:日常新闻就是关于日常生活事实的新闻;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构成了共同的新闻世界;日常新闻与非日常新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关于新闻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系统研究还需要在未来继续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关系 日常生活 日常新闻 非日常新闻 职业新闻 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概念”的来源 被引量:5
3
作者 杨保军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概念是构建知识体系的细胞,自主概念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当代中国新闻学的自主概念,主要是指由当代中国新闻学知识共同体提出的具有原初界定权、解释权的原创性概念。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前提是构建起自主的新... 概念是构建知识体系的细胞,自主概念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当代中国新闻学的自主概念,主要是指由当代中国新闻学知识共同体提出的具有原初界定权、解释权的原创性概念。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前提是构建起自主的新闻学概念体系。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概念(体系)有自身的来源渠道:在知识生产主体上,它主要是由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主体提出的;在客观对象上,它主要是对当代中国新闻实践方式、实践观念的反映和呈现。除此之外,自主概念也来源于对世界各种类型新闻学概念的反思批判、吸收借鉴与改造转化,来源于对其他学科概念的迁移、转换与运用。这些来源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为源源不断、与时俱进的自主概念创造提供了不竭的源泉,也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创造与更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 自主概念(体系) 概念来源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从“媒介融合”到“交往融合”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志远 胡翼青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2,共8页
AI时代的媒介融合,正从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体融合创新向多主体的智能交互融合方向发展,究其本质,是既往的“界面”思维正在向“交往”思维升级迭代,因此有必要在媒介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上,重思数字交往时代的“媒介融合”。具体来说,从媒... AI时代的媒介融合,正从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体融合创新向多主体的智能交互融合方向发展,究其本质,是既往的“界面”思维正在向“交往”思维升级迭代,因此有必要在媒介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上,重思数字交往时代的“媒介融合”。具体来说,从媒体融合转向交往融合意味着:人与机器的文本编织创新;媒介与技术物的情境融汇;传播系统与交往主体的普遍联结;传播环境与应用终端的交互嵌入;在技术具身实践中实现智慧交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AIGC 数字交往 交往融合 智慧交往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国媒体深度融合新命题——动态的专业边界调和与新闻资源配置 被引量:2
5
作者 蔡雯 汪惠怡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共5页
围绕主流媒体的新闻资源配置与职业边界调和,本研究沿着新闻产品创新、资源配置方案、新闻观念的逻辑线索,总括了中国媒体融合的进展与新任务。主流媒体发展出“小切口、轻量化、易转化”的新闻产品决策标准,逐渐形成了突破媒体边界、... 围绕主流媒体的新闻资源配置与职业边界调和,本研究沿着新闻产品创新、资源配置方案、新闻观念的逻辑线索,总括了中国媒体融合的进展与新任务。主流媒体发展出“小切口、轻量化、易转化”的新闻产品决策标准,逐渐形成了突破媒体边界、多元行动者间协同的资源配置方案。在新闻观念上重视媒体的政治职能,与社会各领域产生全面深度连接并产出服务型产品。以新闻创新为引领的媒体融合新阶段,需要对内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外加强实际传播效果的建设,并对新闻边界变动保持危机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融合 主流媒体 专业边界 资源配置 新质生产力
下载PDF
基于平台媒介的新闻分发:演进阶段、核心机制与现实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斌 李曜宇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47,57,共8页
互联网时代的三次重要变革推动了新闻分发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社交类平台、资讯类平台和内容类平台等三类主要平台分别建立了以“转发“”推荐”和“连接”为核心的新闻分发逻辑。其中,内容类平台兼具前两种平台的特点,将成为未来平台发... 互联网时代的三次重要变革推动了新闻分发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社交类平台、资讯类平台和内容类平台等三类主要平台分别建立了以“转发“”推荐”和“连接”为核心的新闻分发逻辑。其中,内容类平台兼具前两种平台的特点,将成为未来平台发展的主导性形态。本文从技术、用户、内容和商业模式四个维度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平台新闻分发的核心机制,即算法技术的扩散使得个性化成为平台新闻分发的最大价值,用户赋权重塑了平台生态中的行动者关系,媒介的演变带来了弥散的内容生态,强调数据和流量的平台逻辑主导了商业模式的发展。为促进主流内容更好传播,我们要树立平台时代的内容观,并利用好平台差异,跨越平台间壁垒,实现新闻分发的平台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台 新闻分发 算法 内容
下载PDF
战略导向与国家治理:党的二十大指引下新闻传播学研究十大重点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润泽 王汉威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0,共9页
文章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涉及且为新闻传播学界所关注的十个重要政策导向话题,对其中主流及鲜明、深刻的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具体包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 文章聚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涉及且为新闻传播学界所关注的十个重要政策导向话题,对其中主流及鲜明、深刻的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具体包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过去学界较好地服务于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也期待未来学界以元问题为抓手,明确知识创新的基本面向和焦点领域,将视野扎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主动承担对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中国式现代化 国际传播 社会治理
下载PDF
拟像社会视域下新闻真实性再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孙祺 《传媒》 CSSCI 2024年第4期93-95,共3页
拟像社会的形成是“真实”被“超真实”替代的过程,也是媒介技术纵深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拟像社会中的新闻真实性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以让·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拟像社会为依据,分析拟像社会中新闻真实性存... 拟像社会的形成是“真实”被“超真实”替代的过程,也是媒介技术纵深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拟像社会中的新闻真实性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以让·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拟像社会为依据,分析拟像社会中新闻真实性存在的新闻真实的异化、虚假新闻泛滥、媒介公信力下降及受众情绪等一系列危机,并从新闻生产、媒体责任、技术应用及新闻治理体系等多角度着手,助力新闻回归本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真实性 鲍德里亚 拟像社会 虚假新闻
下载PDF
论“七个坚持”与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1
9
作者 郑保卫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0,20,共8页
本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七个坚持”是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思想精髓,系统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背景、思想内涵及其理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以“七个坚持”为依据,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和知识... 本文首次明确提出了“七个坚持”是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思想精髓,系统阐述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形成背景、思想内涵及其理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以“七个坚持”为依据,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论述。文章提出,要充分体现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作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决定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作用,以及要把牢牢坚持党性原则作为政治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思想保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作为业务规范、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作为行为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 “七个坚持” 中国特色新闻学 话语体系 知识体系
下载PDF
前提革命与视域革新:基于数字新闻实践的未来新闻学知识体系建构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斌 李曜宇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29,共10页
以数字性为核心特征的数字新闻实践引发了新闻学知识生产的重大转变。从新闻传播学的体系结构出发,新闻学的知识体系主要由问题域、核心概念、理论视角与方法、现实勾连与价值四个方面构成,其正面临数字新闻实践带来的存量挑战和增量挑... 以数字性为核心特征的数字新闻实践引发了新闻学知识生产的重大转变。从新闻传播学的体系结构出发,新闻学的知识体系主要由问题域、核心概念、理论视角与方法、现实勾连与价值四个方面构成,其正面临数字新闻实践带来的存量挑战和增量挑战。未来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需要对已有的具体内容进行迭代更新,更需要关注前端的“前提革命”和后端的“视域革新”。“前提革命”是从根本性的视角,探讨数字新闻实践如何重构新闻学基础命题赖以成立的前提条件,引发新闻学的对象、视角和方法的拓展、跃迁和迭代。“视域革新”是从全局性的视角,分析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前提变动与主体内容更新如何使其整体上发生联动式、体系性的变化,需要以反身性思考提升新闻学术的批判性,以协同性思考融通新闻学新旧知识,以系统性思考促进新闻学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 知识体系 数字性 实践
下载PDF
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十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庆安 许涌斌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百年来,新闻传播学科蓬勃发展,伴随学科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学科外延的不断扩散,其知识体系逐渐呈现出碎片化、依赖化的特征。文章对近年来学界关于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从必要性、历史脉络、构建路径三个层面,... 百年来,新闻传播学科蓬勃发展,伴随学科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学科外延的不断扩散,其知识体系逐渐呈现出碎片化、依赖化的特征。文章对近年来学界关于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观点进行分析阐释,从必要性、历史脉络、构建路径三个层面,总结出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十个基本问题。文章认为,当前自主知识体系的研究正在解决框架性问题,从框架上回答了知识体系的建构问题,但还需构建内部架构,以“两个结合”为方针,以“三大体系”为重点,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学 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族群性或公民性:时政新闻接触如何影响中国国家认同?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尚彬 黄泽文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8,共7页
本文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时政新闻接触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时政新闻接触增强了公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影响了国家认同,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时政新闻接触越频繁,国家认同感越强。公民身份认同在两... 本文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时政新闻接触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时政新闻接触增强了公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影响了国家认同,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时政新闻接触越频繁,国家认同感越强。公民身份认同在两者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存在中介效应。另外,中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来自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而非一种族群性的认同,属于现代国家认同。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可能总体上呈减弱的趋势,但我国媒体的建构功能会有效减缓这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政新闻接触 国家认同 公民身份认同 族群身份认同
下载PDF
技术作为“基调”:新闻生产的专业化变迁 被引量:1
13
作者 强月新 胡青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6,共12页
新闻是现实的社会建构,专业化是新闻从业者在建构现实过程中的二次建构。技术作为新闻生产的“基调”,同时影响着新闻生产的专业化变迁。以印刷和电报通讯为代表的传统技术推动了新闻专业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加速了新闻生产的专业化... 新闻是现实的社会建构,专业化是新闻从业者在建构现实过程中的二次建构。技术作为新闻生产的“基调”,同时影响着新闻生产的专业化变迁。以印刷和电报通讯为代表的传统技术推动了新闻专业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形成,加速了新闻生产的专业化。数字技术通过赋权实现“祛魅”,带来了新闻生产的去专业化,体现为新闻生产主体和报道文本泛化、以客观性为表征的新闻专业主义消解。然而,技术既蕴含危机又充满希望,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赋能生产主体和聚焦新闻本体实现新闻的本质回归,最终达到新闻生产的再专业化。在新闻生产专业化范式流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技术在“调音”,政策、市场等因素共同作用在新闻生产之上,使新闻生产专业化不断被建构和再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生产 专业化 技术赋权 新闻专业主义
下载PDF
真实与积极: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核心要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钰 《青年记者》 2024年第1期65-69,86,共6页
新闻观念源于新闻实践,指导新闻实践,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命题。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点要关注“何为真的新闻”“何为好的新闻”两个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把握好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构... 新闻观念源于新闻实践,指导新闻实践,是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命题。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重点要关注“何为真的新闻”“何为好的新闻”两个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把握好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构建出基于中国新闻实践,不同于西方新闻理论,又可以与各种新闻观念对话的中国特色新闻观念理论。本文提出,真实与积极是当代中国新闻观念的核心要义,理解这一核心要义,重点要理解整体真实、积极效果、技术伦理、人文精神四个难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观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自主知识体系 新闻实践
下载PDF
他者化的媒介镜像:媒体叙事框架下的农民工身份建构与变迁——基于《人民日报》(1982-2022年)报道的分析
15
作者 赵茹 巨高飞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4,112,共5页
农民工这一兼具历史偶然性和社会必然性的概念,既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视角,也是进入社会场域,窥探社会发展的探针。本研究将农民工这一议题置于“媒介-社会”互动框架下,通过《人民日报》1982-2022年共计2149篇... 农民工这一兼具历史偶然性和社会必然性的概念,既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视角,也是进入社会场域,窥探社会发展的探针。本研究将农民工这一议题置于“媒介-社会”互动框架下,通过《人民日报》1982-2022年共计2149篇报道,以“他者化视角”探究媒体叙事框架下的农民工身份建构与变迁。研究发现,在媒介与社会互动框架下,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分别经历了从劝返到欢迎的身份合法性建构(1982-2000年),从农民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寻求(2000-2010年),从新生代农民工到新产业工人的社会身份重塑(2010-2022年)。在此过程中,农民工社会身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结构性因素介入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面向,这些不同的面向又相互促进,参与到媒体框架对农民工社会身份的再生产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社会身份 媒体框架 媒介镜像
下载PDF
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以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暨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座谈会为考察中心
16
作者 张珂 刘英翠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49,共5页
围绕国内首套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作“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出版,专家学者就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何以建构”“如何建构”和“建构走向”等话题展开研讨,指出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 围绕国内首套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成果之作“中国新闻学丛书(二十种)”出版,专家学者就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何以建构”“如何建构”和“建构走向”等话题展开研讨,指出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战略性任务,是科学地追求真理、用学术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是打破资本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话语套路的要求,是体现中国新闻学学科独特性的现实需要;在建构路径上要立足两大实践,践行四大方向,实施五大举措;在目标面向上,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在思想上走向实事求是,立场上走向治平之学,定位上走向人民性,目标上走向对话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 新闻学丛书 中国特色
下载PDF
颠覆客观:建构主义如何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以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庆林 蔡宗峪 《新闻论坛》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建构主义作为20世纪中后期社会学领域的主流思潮,深刻影响了新闻与传播研究,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兴起便是体现。建构主义强调人为目的性,关注沟通者与交流工具在现实建构中的作用。但这种人类中心的特点也导致其... 建构主义作为20世纪中后期社会学领域的主流思潮,深刻影响了新闻与传播研究,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兴起便是体现。建构主义强调人为目的性,关注沟通者与交流工具在现实建构中的作用。但这种人类中心的特点也导致其存在无法充分解释媒介史、消解真理稳定性并进而剥夺新闻合法性等局限性。智媒时代的新闻生产呈现重视交往和万物皆媒的特点,这要求基于建构主义立场使用相关理论也应该有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框架理论 话语分析理论
下载PDF
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时空视域
18
作者 方卿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共1页
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特定的时空视域提出的一个学术命题。东汉张衡言,“辨方位而正则”。科学理解这一特定时空视域的规定性,正是“辨方位”,是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或基础。作为知识界和现代学术体系的“迟到... 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特定的时空视域提出的一个学术命题。东汉张衡言,“辨方位而正则”。科学理解这一特定时空视域的规定性,正是“辨方位”,是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或基础。作为知识界和现代学术体系的“迟到者”,从“欧洲现代知识谱系中分蘖而成”的新闻传播学,要展现学科的自主性或民族性,改变以“中国经验”注解西方新闻传播学概念与理论的被动局面,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必然要科学地理解当代中国这一特定时空视域的规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 学术体系 知识谱系 特定时空 学术命题 知识体系构建 迟到者 自主性
下载PDF
蹲点报道:从“走基层”到“在基层”——全媒体语境下中国新闻实践的转型与行动逻辑
19
作者 曾祥敏 高瑶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1,共8页
蹲点报道是新时期中国新闻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强调记者深入基层,通过长期驻点实现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全面报道。中国本土的在场理论强调对经验现象的直接考察,将其转移到新闻实践的语境中,“在场”强调了记者“蹲”在基层的重要性。... 蹲点报道是新时期中国新闻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强调记者深入基层,通过长期驻点实现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和全面报道。中国本土的在场理论强调对经验现象的直接考察,将其转移到新闻实践的语境中,“在场”强调了记者“蹲”在基层的重要性。本研究基于对12位蹲点记者的半结构访谈与分析,提出了全媒体语境下中国新闻实践的转型与行动逻辑,并展望了未来扎根、联合、出海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蹲点报道 调查研究 新闻实践 媒体融合 基层治理 讲好中国故事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国家电视台新闻节目如何应对“危机启动”——以新闻框架建构的递阶模型为分析视角
20
作者 张志安 杨巨声 曹可晨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1,共9页
本研究通过将解释结构模型概念(ISM)引入新闻框架理论,依照建构的新闻框架递阶模型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涉疫报道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电视媒介如何应对危机启动这一核心问题。基于社会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多维尺度、高频凝聚... 本研究通过将解释结构模型概念(ISM)引入新闻框架理论,依照建构的新闻框架递阶模型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涉疫报道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电视媒介如何应对危机启动这一核心问题。基于社会网络分析、LDA主题模型、多维尺度、高频凝聚子群分析等技术手段的机器分词和人工编码的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电视台的电视新闻在传输价值统领议题选取、议题选取统领话语排布、话语排布统领修辞方式的危机应对逻辑下,递阶式建立了四种新闻框架,包括辩证研判与贴合响应的价值框架、疏离分布与合拢衔接的议题框架、统辖聚合与镜像构置的话语框架、情绪传播与精神补偿的修辞框架。在框架建构过程中,国家电视台努力促使政民关系由共意转向共生,在危机启动阶段形成“由单向宣扬到多向共情”转变的应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 电视新闻 危机启动 新闻框架 递阶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