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9篇文章
< 1 2 1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免)”
1
作者 程邦雄 杨灿 王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8-115,共8页
甲骨文“■”等形体,孙诒让最早在《契文举例·释文字》里,进行了分析讨论,正误参半。“■”等字,在卜辞里意义多是“分娩”,但是从文字角度看,应隶定为何字,学界讨论甚多,意见不一。结合传世文献与最新的出土文献,从“■”的构形... 甲骨文“■”等形体,孙诒让最早在《契文举例·释文字》里,进行了分析讨论,正误参半。“■”等字,在卜辞里意义多是“分娩”,但是从文字角度看,应隶定为何字,学界讨论甚多,意见不一。结合传世文献与最新的出土文献,从“■”的构形、上下文语境、涉及的句式语法、语义搭配、字词关系等多角度观察、分析,“■”等甲骨文形体应隶释为“免”字,记录的是“分娩”义的{免},而不应该隶为“娩”字,以记录“分娩”义的{娩}。《说文》不收单字“免”,是遗漏,“分娩”义的“免”字非后出,《说文》收有含声符和义符“免”的合体字多例,并单独立有“儿部”,金文、战国(楚)简帛也有从“子”或从“儿(■)”的“免”字。郑珍释“免,子脱胞也。从二儿:上儿,母也;下儿,子也”,其说有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语言安全:问题、成因与治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景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8-136,共9页
数字时代的语言安全不仅关乎语言规范、语言纯洁、语言生态等自身安全和语言关系问题,还涉及传播不当语言信息、滥用语言数据以及操控语言进行舆论战和信息战等语言应用安全问题。数字科技对语言文字的影响、人们对语言安全认知不足以... 数字时代的语言安全不仅关乎语言规范、语言纯洁、语言生态等自身安全和语言关系问题,还涉及传播不当语言信息、滥用语言数据以及操控语言进行舆论战和信息战等语言应用安全问题。数字科技对语言文字的影响、人们对语言安全认知不足以及语言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是语言安全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语言安全是语言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基于社会治理4个原则——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构建语言治理机制,既可为数字时代语言安全治理提供一条可行之路,也契合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数字语言 语言安全 语言治理
下载PDF
新疆南疆地区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韵母产出特征及教学建议 被引量:1
3
作者 贾媛 潘琳娇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6-63,共8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对此聚焦新疆南疆地区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发音问题,以实验语音学为手段,综合运用描写分析、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元音的产出特征进行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对此聚焦新疆南疆地区学前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发音问题,以实验语音学为手段,综合运用描写分析、数据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元音的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将少数民族学前教师与“国家通用语言发音人”(以下简称“发音人”)的发音,分别进行系统的对比和分析,总结出学前教师习得撮口呼韵母ü、üe、üan、ün、iong的语音特点和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与“发音人”的发音产出相比,学前教师在撮口呼韵母üe的共振峰频率上有一定差异(p<0.05);在撮口呼韵母ü、üe、üan、ün、iong的产出时长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产出偏误上,存在过度泛化和错读两类偏误现象,具体有ü发音过长、ü错读成u等偏误。基于以上研究,提出相应的培训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撮口呼 韵母 语音偏误 学前教师 建议
下载PDF
一种“新文字”是如何可能的——关于德里达的《论文字学》
4
作者 尚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6,共13页
德里达式的文字学,进入西方语言学内部“攻破”西方哲学传统。这个传统是语音中心论或逻各斯中心论的。通过对西方语言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察,对比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传统,德里达认为西方哲学和语言学传统忽视了语言的起源来自“原初文... 德里达式的文字学,进入西方语言学内部“攻破”西方哲学传统。这个传统是语音中心论或逻各斯中心论的。通过对西方语言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察,对比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传统,德里达认为西方哲学和语言学传统忽视了语言的起源来自“原初文字”在场的痕迹。“原初文字”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属于传统理性之外的“事实性的科学”,从而宣告了一种新文字的诞生,它遵循“危险的替补性”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 语言学 哲学 自然 文化 替补性
下载PDF
“银”字俗体演变考
5
作者 杨小平 阳能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1-56,共6页
“银”字在南部档案、巴县档案、徽州文书等清代写本文献中有不同俗体,类型较多,影响文献的阅读理解与整理研究。本文考辨“艮”“■”“■”“■”“■”“■”等俗体,理清“银”字俗体的演变关系。
关键词 俗字 考释
下载PDF
新疆南疆地区小学教师国家通用语言辅音语音面貌特征及教学策略研究
6
作者 贾媛 左欣橦 《喀什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5-63,共9页
面向新时代全面加强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力度的重大需求,本研究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对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的擦音和塞擦音的语音面貌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具体而言,研究通过对... 面向新时代全面加强民族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推广力度的重大需求,本研究采用实验语音学研究方法,对新疆南疆地区少数民族教师国家通用语言的擦音和塞擦音的语音面貌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具体而言,研究通过对比少数民族教师发音时长、谱重心、离散度和共振峰等声学参数与标准发音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时长方面,少数民族教师的擦音与塞擦音总体习得情况较好;谱重心和离散度数据表明,学习者存在混淆的情况;从共振峰看,擦音的声学特征更接近国家通用语言发音人,习得情况好于塞擦音。基于上述结果,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南疆教师辅音习得难度顺利等级和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以有效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习得辅音的准确性和学习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 小学教师 擦音 塞擦音 声学分析
下载PDF
论文字的宗教性与世俗性
7
作者 冯时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5期5-14,共10页
原始文字的宗教性质是由文字起源于人神沟通的需要所决定的,这一事实意味着文字不仅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更是文明的产物。人类的交流并不足以使古人必须创造文字,况且由象形方法所创造的文字多属名词,而由名词堆砌的书面语形式极为混乱,... 原始文字的宗教性质是由文字起源于人神沟通的需要所决定的,这一事实意味着文字不仅是原始宗教的产物,更是文明的产物。人类的交流并不足以使古人必须创造文字,况且由象形方法所创造的文字多属名词,而由名词堆砌的书面语形式极为混乱,是不可能用于记录语言的。这种原始文字的书面语特征,至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铭文仍见其孑遗。当然,服务于人神交流的文字只能源于象形,这体现了宗教文字的普遍特征。文献中古人的文字起源观、象形文字的创制目的、眼目通神的意义、朱书文字的性质以及敬字传统等,都显示出早期文字的宗教性特点。当文字逐渐具有了记录语言的功能之后,文字走向世俗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服务于人神的沟通,转而逐渐成为记录语言的工具。传统六书造字法之下的指事字与会意字逐渐注重表音,以及在这种重视语音倾向影响下最终出现的形声文字,都体现了文字从宗教性向世俗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 宗教 象形 朱书 敬字传统
下载PDF
网络新词族“X替”探微——以“嘴替”为例
8
作者 程亚恒 冯珂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5-60,共6页
以“嘴替”为代表的网络新词族“X替”主要是由单音节的身体部位词或少量不及物动词与类词缀“替”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X替”的语义由“替代某人做某事的人”隐喻“某种表现引起共鸣的人”义,还可进一步转喻“对某行为深切认同”义,... 以“嘴替”为代表的网络新词族“X替”主要是由单音节的身体部位词或少量不及物动词与类词缀“替”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X替”的语义由“替代某人做某事的人”隐喻“某种表现引起共鸣的人”义,还可进一步转喻“对某行为深切认同”义,其中“替”有成为词缀的趋势。“X替”作句法成分受到语体的制约,在口语中作宾语,在书面语中除作宾语外,还可作主语与定语。“X替”在语言环境中具有鲜明的褒义色彩,其形成与流行受到了语言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替” 网络新词族 类词缀 文化模因
下载PDF
“膊”字历时记词功能研究
9
作者 张航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5-21,共7页
文章考察了“膊”字的历时记词情况,归纳为以下八种:第一,记{膊},音pò,义为“曝肉”“干肉”“晒”“陈尸示众”“打开、剖开”“泛指杀”;第二,记{伯},音bó,义为“兄”;第三,记录单纯词{膊膊},音bó,用同{旁薄};第四,作... 文章考察了“膊”字的历时记词情况,归纳为以下八种:第一,记{膊},音pò,义为“曝肉”“干肉”“晒”“陈尸示众”“打开、剖开”“泛指杀”;第二,记{伯},音bó,义为“兄”;第三,记录单纯词{膊膊},音bó,用同{旁薄};第四,作为“膞”字讹写记录{膞}{腨}等词;第五,记{髆},音bó,义为“肩膀”“上臂”“胳膊”;第六,记录{膊膊}{腷膊}{腷腷膊膊}等拟声词,音bó;第七,记{脖},音bó,义为“脖子”;第八,记{拨},音bō,义为“调转”。“膊”字历时记词情况考察的结果对于释读文献、完善辞书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对《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提出修订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演变 记词功能 一字多词 字词关系 辞书指瑕
下载PDF
论秦汉律令异文的整理与汉字职用史研究
10
作者 赵岩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9-14,共6页
秦汉律令异文是研究汉字职用史的重要语料,是整理“一词用多字”“一字记多词”现象的直接材料,同时也为描写汉字职用演变提供了坐标。在秦汉律令异文整理过程中,汉字职用史研究的成果有助于科学建构异文组,有助于正确解读异文,有助于... 秦汉律令异文是研究汉字职用史的重要语料,是整理“一词用多字”“一字记多词”现象的直接材料,同时也为描写汉字职用演变提供了坐标。在秦汉律令异文整理过程中,汉字职用史研究的成果有助于科学建构异文组,有助于正确解读异文,有助于分辨校勘性异文与用字性异文,有助于认知异文的形成原因及过程。汉字职用史研究需注意利用秦汉律令异文材料,秦汉律令异文的整理也需借鉴汉字职用史研究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律令 异文 汉字职用史
下载PDF
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多模态语言景观与互动
11
作者 刘芬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6-70,共5页
多模态语言景观是重要的公共空间建构元素,不同模态语言景观的形式符号特征相互关联,共同建构景观话语意义。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具有显著的多语多模态性,它通过模态间与模态内的互动、管理者和创作者与语言景观之间的互动... 多模态语言景观是重要的公共空间建构元素,不同模态语言景观的形式符号特征相互关联,共同建构景观话语意义。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具有显著的多语多模态性,它通过模态间与模态内的互动、管理者和创作者与语言景观之间的互动以及体验者与语言景观的协调互动,构建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空间意义,呈现出全球化、融合性、多样性和体系化的特点。但对于此地多模态语言景观中的双语和多语建设,应注重细节,提高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文化传递的有效性,提升语言景观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增强受众对街区的积极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语言景观 历史文化街区 互动
下载PDF
从《老乞大》四个版本看近代汉语助词“著(着)”的发展
12
作者 杜安然 相宇剑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5-90,共6页
“著(着)”在原本《老乞大》中作补语和动态助词,在谚解本中由于“者”被改写成“著”,使“著”的功能大大增加。而至新释本和重刊本中,作补语的“著”除极少数被写成“着”保留外,大多数被删除了;作动态助词的“著”,表“持续”的写成... “著(着)”在原本《老乞大》中作补语和动态助词,在谚解本中由于“者”被改写成“著”,使“著”的功能大大增加。而至新释本和重刊本中,作补语的“著”除极少数被写成“着”保留外,大多数被删除了;作动态助词的“著”,表“持续”的写成了“着”,表“先时”的大部分改成“了”。那些由原先“者”演变而来的“著”又产生了分化,其中大部分被删除,其余的小部分又改成了“着”和“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乞大》 近代汉语 助词 著(着)
下载PDF
欧美汉学中的秦汉时期文字使用研究
13
作者 许可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4期110-116,151,共8页
欧美汉学界对秦汉时期文字使用的研究,值得国内学者注意。陈力强、柯马丁注意到,秦的统治阶层利用文字建立起经济、政治、文化上的霸权。溥若诗、陆威仪、王海城的研究说明,秦汉时期篆书的“权威性”还来自道德规范、文献价值和艺术作... 欧美汉学界对秦汉时期文字使用的研究,值得国内学者注意。陈力强、柯马丁注意到,秦的统治阶层利用文字建立起经济、政治、文化上的霸权。溥若诗、陆威仪、王海城的研究说明,秦汉时期篆书的“权威性”还来自道德规范、文献价值和艺术作用。以鲍则岳、高奕瑞为代表的汉学家普遍认为,《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字规范化实践。蒲芳莎、何莫邪、冬马轲证明,借由《说文解字》小篆字形,许慎可以更好地阐述自己对文字和经义的认识。以上这些,都说明中西方学者对秦汉时期文字的使用和《说文解字》性质的认识,已取得不少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汉学 秦汉时期 文字使用 《说文解字》
下载PDF
日藏古字书《音训篇立》及其价值研究
14
作者 马丽娜 《辞书研究》 2024年第4期66-75,共10页
《音训篇立》是室町时代末期日本人以《字镜》为基础,参考中国其他古字书及注疏等材料改编而成的汉字与假名混合字书。作者不详。全书由“天、地、人”三卷构成,按部首排列,共215篇。其中“人”卷中册亡佚,故现存198篇,凡1.4万余条。它... 《音训篇立》是室町时代末期日本人以《字镜》为基础,参考中国其他古字书及注疏等材料改编而成的汉字与假名混合字书。作者不详。全书由“天、地、人”三卷构成,按部首排列,共215篇。其中“人”卷中册亡佚,故现存198篇,凡1.4万余条。它收录了多样的字形,丰富的释义和宝贵的注音材料,不仅是日本中世时期重要的字书典籍,也是汉语史研究的珍贵材料,在语言文字、辞书编撰及文献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训篇立 字形 字义 音注 日藏古字书
下载PDF
说“备”
15
作者 柳建钰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9-68,共10页
从字形发展来看,“备”的形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后来赘加人旁表示准备、具备义。隶变时的一些字形是“备”形产生的先导写法。楷书阶段,主流字形最终定格为“備”,并成为此后历代楷书繁体的规范字形。而字韵书收录“俻”字,... 从字形发展来看,“备”的形源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后来赘加人旁表示准备、具备义。隶变时的一些字形是“备”形产生的先导写法。楷书阶段,主流字形最终定格为“備”,并成为此后历代楷书繁体的规范字形。而字韵书收录“俻”字,扩大了“俻”的被认知范围,为后来“俻”成为民国时期规范字形奠定了基础。在文献中,“备”的诸多字形使用频率并不相同。总体来说,以作“備”者最常见,其次是“俻”,其他俗写字形出现很少。通过调查文献用字情况可以发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书籍还是报刊,对于“备”字,社会主流字形仍然以“備”为主。在规范字形的选定上,从宋代到民国,再到新中国,从官方层面来看,“备”字经历了从“備(■)”到“俻”,最终定型于“备”的发展过程。宋元明清时期、清末民国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分别是“备”形使用的发轫期、发展期和定型期。汉字字形的行废有其客观规律。废弃哪个字形而选择另外某个字形作为全社会共同使用的规范汉字,取决于民间力量与官方力量这两种力量合力的方向和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源 字用 规范汉字
下载PDF
《说文解字》空部首成因探析
16
作者 贾筋茹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0-64,共5页
学术界对《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空部首关注较多,但对空部首是否当立及其存在的原因,看法各异。按《说文》一字必入一部的编排体例来看,36个空部首无法归入其他部首,只能进入部首系统。空部首之所以没有部属字,是因为少数空部首... 学术界对《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空部首关注较多,但对空部首是否当立及其存在的原因,看法各异。按《说文》一字必入一部的编排体例来看,36个空部首无法归入其他部首,只能进入部首系统。空部首之所以没有部属字,是因为少数空部首,没有作义符参构他字,多数空部首,其参构字或者进入部首系统,或者选择归入另外的部首。空部首是《说文》立部与归部原则支配下的必然产物,其存在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空部首 立部 归部
下载PDF
中山王方壶铭文借用现象研究
17
作者 刘迎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7-50,共4页
文字使用中的借用现象是古汉语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文章从通假和假借两个角度对战国时期中山王方壶铭文中存在的文字借用现象进行整理和讨论,可以探寻出本字与借字在构形和语音结构方面的关系,以及借用现象存在的特点。同时,准确把握... 文字使用中的借用现象是古汉语学界的重要研究对象。文章从通假和假借两个角度对战国时期中山王方壶铭文中存在的文字借用现象进行整理和讨论,可以探寻出本字与借字在构形和语音结构方面的关系,以及借用现象存在的特点。同时,准确把握中山王方壶铭文中的借用现象,有助于我们通读文献材料准确理解铭文,认识古文字结构和发展演变规律,进而提高我们阅读古籍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王方壶 借用 通假字 假借字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碑刻假借字职用关系考察
18
作者 程慧 王敏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6-74,共9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中假借字与假借义、假借字与该字本义、假借字与被借字等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按照职用关系对其进行细致测查与分类研究十分必要。经统计,该时期碑刻假借字共出现约608处,其中“本无其字”的假借79处,“本有其字”的通... 魏晋南北朝时期碑刻中假借字与假借义、假借字与该字本义、假借字与被借字等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按照职用关系对其进行细致测查与分类研究十分必要。经统计,该时期碑刻假借字共出现约608处,其中“本无其字”的假借79处,“本有其字”的通假513处,假借字代替专用假借字16处。该时期碑刻假借字中“本无其字”的假借呈衰落趋势,“本有其字”的通假增长且占比呈绝对优势,并且存在一批临时假借向古今假借过渡的假借字;此外,多承袭历史约定俗成假借字,包括一部分沿袭前代假借字形但假借义不同的字,完全新出假借字占比较小。该时期碑刻假借字成因多样,同时为字词关系、字际关系研究等提供了一批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碑刻 假借字 职用
下载PDF
专题序言
19
作者 何方 《工业工程设计》 2024年第1期I0005-I0006,共2页
文字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基本要素,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文字往往是一个视觉设计的灵魂,它所承载的信息除了文本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有视觉引导、美感和表情。文字的历史、谱系、脉络是文字设计发展的源泉... 文字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基本要素,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文字往往是一个视觉设计的灵魂,它所承载的信息除了文本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有视觉引导、美感和表情。文字的历史、谱系、脉络是文字设计发展的源泉,文字的结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传播 视觉引导 文字设计 视觉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基本要素 文本内容
下载PDF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Methods Targeting Families and Family Members: A Literature Review
20
作者 Taketo Watsuji Naohiro Hohashi 《Open Journal of Nursing》 2024年第1期11-26,共16页
Background and Purpose: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is a new term in family health care nursing, defined by Hohashi (2019) as a method of family interven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inclusion of not only verbal conversati... Background and Purpose: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is a new term in family health care nursing, defined by Hohashi (2019) as a method of family interven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inclusion of not only verbal conversation but also nonverbal interaction. However, specific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methods have not been systematiz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 families/family memb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a review of existing literature. Methods: We conducted a search using the 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s PubMed and Ichushi-Web using the keywords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seven articles from PubMed and 14 articles from Ichushi-Web that described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methods performed b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or families/family members. Through directed content analysis,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methods were subcategorized, and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verb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verbal/non-verbal communication. Results: A total of 23 subcategories were extracted. Verbal communication included 11 subcategories, such as “asking questions using the communicatee’s words as they ar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cluded five subcategories, such as “noticing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the communicatee’s story”. And verbal/non-verbal communication featured seven subcategories, such as “making the communicatee aware of one’s own beliefs”. Conclusion: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methods included basic care/caring in family interviews/meetings, as well as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at act on family/family members’ beliefs. It is believed that changes in family/family members’ beliefs can be used to eliminate, reduce, or improve problematic conditions in the family.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apeutic Communication Family Nursing Family Interview/Meeting Family Belief Systems Theory Literature Review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