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假设-条件”从属连词的出现顺序及其规律试探
1
作者 李晋霞 刘艺铭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2期102-113,128,共13页
形合复句专用标记的出现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本文主要探讨“假设-条件”从属连词在历时发展过程中的五种蕴含关系:1)条件连词⊃假设连词;2)反事实假设连词⊃一般假设连词;3)极低概率假设连词⊃一般假设连词;4)必要条件/排除条件/无条件... 形合复句专用标记的出现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本文主要探讨“假设-条件”从属连词在历时发展过程中的五种蕴含关系:1)条件连词⊃假设连词;2)反事实假设连词⊃一般假设连词;3)极低概率假设连词⊃一般假设连词;4)必要条件/排除条件/无条件连词⊃充分条件连词;5)纵予连词⊃假设连词。文章认为上述蕴含关系均反映了同一个演变规律:认知复杂的“假设-条件”标记⊃认知简单的“假设-条件”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设-条件” 从属连词 演变规律
下载PDF
说古书中“夷”的一种特殊用法
2
作者 沈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69,共9页
古书中“夷”的用法很多,大多数都比较明确,较为复杂的是所谓“发声”的“夷”(郑玄说)或“语助”的“夷”(王引之说)。近年清华简等材料中也出现了少数难以理解的“夷”,有的学者就沿用“发声”或“语助”的成说来说明其用法。对此加... 古书中“夷”的用法很多,大多数都比较明确,较为复杂的是所谓“发声”的“夷”(郑玄说)或“语助”的“夷”(王引之说)。近年清华简等材料中也出现了少数难以理解的“夷”,有的学者就沿用“发声”或“语助”的成说来说明其用法。对此加以重新检讨,并结合于鬯《香草续校书》对相关用例的理解,补充上博简相关通假用例,可知这些所谓“发声”或“语助”用法的“夷”都应当读为“逮”,表示“及”的意思。这样,《周礼》《孟子》以及清华简当中相关用例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 虚词 古汉语语法 清华简 《周礼》 《孟子》
下载PDF
从《史记》看西汉“是”与“此”语法功能的异同
3
作者 宋亚云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5,F0003,共10页
在《史记》的统计语料中,“是”有形容词、系词、指示代词,“是”和“此”有指示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六个方面的功能。观察“是”和“此”的这些功能,可以看出:“是”可以充当形容词、系词,充当指示代词作谓语,而“此”都不能;“... 在《史记》的统计语料中,“是”有形容词、系词、指示代词,“是”和“此”有指示代词作主语、宾语、定语等六个方面的功能。观察“是”和“此”的这些功能,可以看出:“是”可以充当形容词、系词,充当指示代词作谓语,而“此”都不能;“此”的指代性比“是”要强;“此”和“是”作主语时,都可以后接谓词性谓语,但“是”后接谓词性谓语占绝对优势;“此”作动词宾语、定语的比例则均高于“是”。系词“是”的形成可能与其指示代词和形容词用法都有关系,而“此”不具备形容词用法,因此不能发展为系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是” “此” 《史记》 语法功能
下载PDF
试析语气副词“复”的形成与演变
4
作者 彭慧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9-134,共6页
“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 “复(復)”本为动词“返还、返回”,受语义和句法的双重影响,它由动词虚化为累加副词。然而,它的语法化过程并未就此停止,两汉之际,受疑问代词“谁”“何”的组合影响,加之副词“又”的类推同化,“复”由累加副词再度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作为一个新兴的语气副词,“复”不仅用于疑问句中,表示反诘或疑问,同时也用于否定句或肯定句中,表示强调。不过,自从产生以后,语气副词“复”的虚化程度和使用频率并不太高,受同一形式的词尾“复”的冲击和制约,以及同一意义范畴内副词“又”“还”的排挤与压制,唐宋时期,“复”的使用已呈明显衰落趋势;元明时期,在语言文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语气副词“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 累加副词 语气副词 主观化
下载PDF
从几种动词现象看《仪礼》的语言特点
5
作者 武振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1-7,共7页
《仪礼》是内容比较独特的一部先秦典籍,本文通过全面调查梳理,总结了《仪礼》动词较有特征的几个方面:一是高频动词出现频次之高非常明显,二是同义动词丰富,三是保留了一些动词的本义用法,四是保留了一些少见或不见于其他文献的动词或... 《仪礼》是内容比较独特的一部先秦典籍,本文通过全面调查梳理,总结了《仪礼》动词较有特征的几个方面:一是高频动词出现频次之高非常明显,二是同义动词丰富,三是保留了一些动词的本义用法,四是保留了一些少见或不见于其他文献的动词或动词义。通过与其他上古文献的比较,可知《仪礼》动词一方面保持了与其他文献动词的一致性(核心词相同),但另一方面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承古性特点,即保留古语词或词义较其他文献突出。据此可推测,《仪礼》因为记载内容的独特性,其中保留了一些延自更早时期的内容和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礼》 动词 高频词 同义动词
下载PDF
古代汉语“何O之V”的构式研究
6
作者 王用源 赵子毅 《现代语文》 2024年第6期41-45,共5页
运用构式理论与韵律语法相关理论,对“何O之V”构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构式中,“何”位于O之前,作定语修饰O;而“之”处于O与V之间,作为衬音无实际意义。“何O之V”作为一个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语法化为一个构式。“何... 运用构式理论与韵律语法相关理论,对“何O之V”构式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在该构式中,“何”位于O之前,作定语修饰O;而“之”处于O与V之间,作为衬音无实际意义。“何O之V”作为一个四字格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终语法化为一个构式。“何O之V”的能产性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顶点,之后逐渐降低;在现代汉语中,它主要在文言等特定历史语境中运用,其他语境中很少出现。同时,该构式具有两种语用功能:委婉表达与强调表达,可以帮助听话者理解说话人的态度与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O之V” 构式 语法化 语用功能
下载PDF
“卑之无甚高论”的解读问题--兼答吴铭先生
7
作者 汪维辉 《辞书研究》 2024年第5期110-117,共8页
文章针对吴铭《也说宋人所谓“卑之无甚高论”》提出的批评做出回应。吴文认为“什么”义的“甚”究竟是读平声还是读去声还可以讨论,这是有价值的,经过查考,证明这个“甚”应该读去声而不是平声,汪维辉、李雪敏(2022)的相关部分应做修... 文章针对吴铭《也说宋人所谓“卑之无甚高论”》提出的批评做出回应。吴文认为“什么”义的“甚”究竟是读平声还是读去声还可以讨论,这是有价值的,经过查考,证明这个“甚”应该读去声而不是平声,汪维辉、李雪敏(2022)的相关部分应做修改:“甚”是个“同形字”,但不是“多音字”。不过这一点并不影响原先的结论。文章对吴文的主要观点一一予以举证商榷:(1)“无甚高论”中的“甚”是疑问代词,不能看作程度副词,吴文所举证据均不能成立;(2)“什么”义的“甚”在宋代的文言文中除了“卑之无甚高论”外颇为常见,两者并非水火不容,前代“文语”被后世文人误解成后起义甚至“当世市井语”的例子也并不鲜见;(3)宋人把《史记》《汉书》中的“卑之,无甚高论”误读作一句,把其中的程度副词“甚”误解成疑问代词“甚”,是一种“误解误用”,这有宋人自己的话为证,并不是什么“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卑之无甚高论 误解误用 商榷
下载PDF
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札记
8
作者 汤志彪 李惠平 《中国文字研究》 2024年第1期69-76,共8页
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简2中的“区区”当读作“䧢䧢”,形容郑邦人民心情不安,“君己”则理解作“君记”或“君志”,与典籍的“帝籍”相当。简10中的“忍”当读作“牣”,“志”则如字读,指心智,而非志向。简16的“付孙”可读作“付选... 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简2中的“区区”当读作“䧢䧢”,形容郑邦人民心情不安,“君己”则理解作“君记”或“君志”,与典籍的“帝籍”相当。简10中的“忍”当读作“牣”,“志”则如字读,指心智,而非志向。简16的“付孙”可读作“付选”,指“付授”而言的。简17—18的“畜孤而作”当读作“督孤而助”,即言督察郑庄公且辅助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郑武夫人 孺子 传世文献
下载PDF
关于《中古汉语虚词词典》的编撰
9
作者 董志翘 《辞书研究》 2024年第2期1-16,I0001,共17页
汉语虚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特征之一,自上古汉语进入中古汉语阶段,汉语的虚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诸如:大量虚词发生了更替(包括新兴虚词的产生,旧有虚词的淘汰)部分虚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发生了演变。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反映这一重... 汉语虚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特征之一,自上古汉语进入中古汉语阶段,汉语的虚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诸如:大量虚词发生了更替(包括新兴虚词的产生,旧有虚词的淘汰)部分虚词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发生了演变。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反映这一重大变化的中古汉语虚词词典,这对于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对于中古汉语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都带来极大的不便,有鉴于此,笔者编撰了这部《中古汉语虚词词典》,以期为汉语史研究,为中古文献的阅读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 虚词词典 编撰
下载PDF
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对比--以《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为例
10
作者 邓超群 颜忻怡 《外语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聚焦于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从第一人称代词之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之翻译、第一人称代词之“礼”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论语》的原文和现代日语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 聚焦于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及其现代日语译本,从第一人称代词之省略、第一人称代词之翻译、第一人称代词之“礼”等方面探讨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日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论语》的原文和现代日语译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数量相差不大,这与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的表达中都有大量的第一人称代词省略的现象有关;在第一人称代词翻译的过程中,对某个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现代日语译词的选择并不固定,且存在诸多增译和减译的情况;古代汉语和现代日语的表达都十分重视“礼”,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不同种类的第一人称代词应运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 现代日语 《论语》 日译本
下载PDF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论语》中的生态隐喻研究
11
作者 洪敏 许丽霞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3-86,共4页
文章从融合生态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聚焦《论语》中的生态隐喻,对其中的动物隐喻、植物隐喻和非生命体隐喻进行解读,分析这些生态隐喻的源域、目标域和映射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儒家自然观和生态观及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阐释其... 文章从融合生态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聚焦《论语》中的生态隐喻,对其中的动物隐喻、植物隐喻和非生命体隐喻进行解读,分析这些生态隐喻的源域、目标域和映射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儒家自然观和生态观及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阐释其背后的原因,提出生态行为建议,帮助现代人充分认识自然,传播和弘扬中国生态哲学思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语言学 《论语》 隐喻 生态哲学观
下载PDF
洪堡论古汉语语法
12
作者 赵劲 刘志佳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1期3-14,共12页
古汉语研究是威廉·冯·洪堡对比语言研究和普遍语言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促使洪堡更为全面地探索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和进一步考察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评述并探讨了洪堡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揭示了他从否认汉语具有... 古汉语研究是威廉·冯·洪堡对比语言研究和普遍语言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促使洪堡更为全面地探索人类语言的普遍特性和进一步考察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本研究评述并探讨了洪堡对古汉语语法的研究,揭示了他从否认汉语具有语法到承认汉语拥有隐性语法的变化过程。与此同时,他对古代汉语的研究也验证了汉语在现代普通语言学研究中所具有的巨大的类型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真正的语法形式 显性语法 隐性语法 汉字 语言哲学
下载PDF
浅析《左传》文选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3
作者 阎怡航 邓春琴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4期122-125,共4页
在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非常活跃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的词类活用特别丰富,是研究词类活用现象最佳载体之一。研究王力对词类活用分类的观点可以发现,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活跃,普遍存... 在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非常活跃且常见的语言现象。《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的词类活用特别丰富,是研究词类活用现象最佳载体之一。研究王力对词类活用分类的观点可以发现,名词、动词、形容词活用活跃,普遍存在于先秦文学中。名词用如动词的现象非常多,使动用法紧接其次,但是名词的使动用法比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要少得多,特别是动词作状语现象非常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左传 词类活用
下载PDF
《左传》“其无晋乎”补证
14
作者 徐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3,共1页
《左传·闵公元年》记载,晋献公使太子申生将下军,并为之城曲沃,士遂预言太子将不立,且曰:“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大子,其无晋乎?”(杜预注,孔颖达疏:... 《左传·闵公元年》记载,晋献公使太子申生将下军,并为之城曲沃,士遂预言太子将不立,且曰:“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大子,其无晋乎?”(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卷一一,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堂刊本)四,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877页)其中“其无晋乎”的释义仍有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预注 《十三经注疏》 清嘉庆 补证 《左传》 孔颖达疏 太子申生 晋献公
下载PDF
评价系统视角下台风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
15
作者 薛晴 王雪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0期120-122,共3页
以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以“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为指导,采用生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台风新闻报道中评价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背后的生态取向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所选语料中介入资源多于级差资源,态度资源最少;整体呈生态有益... 以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以“多元和谐,交互共生”的生态哲学观为指导,采用生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台风新闻报道中评价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背后的生态取向进行分析。分析表明:所选语料中介入资源多于级差资源,态度资源最少;整体呈生态有益性取向。旨在提高受众的生态意识,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丰富和拓展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系统 台风报道 生态话语分析
下载PDF
中古汉语副词“转”语法化连续性环境研究
16
作者 张赪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8,共16页
文章以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主要语料,从语法化环境具有连续性的理论出发,讨论了中古汉语时期“转”的各种副词用法演变的语法化环境。这一时期“转”有程度副词、情状副词和语气副词三种用法,它们都是由“变化”义的动词... 文章以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为主要语料,从语法化环境具有连续性的理论出发,讨论了中古汉语时期“转”的各种副词用法演变的语法化环境。这一时期“转”有程度副词、情状副词和语气副词三种用法,它们都是由“变化”义的动词“转”语法化而来,新的语法功能经桥梁环境、在转换环境中最终形成,而“转换环境”是可以采用一定的形式标准将其识别出来的。文章最后还讨论了基本见于佛经的“转复”“转便”“转更”的副词用法,指出它们源于不熟悉汉语的译经僧人(二语习得者)的学习偏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汉语 副词 佛经 语法化
下载PDF
重新认识《马氏文通》助字卷的得失
17
作者 王珏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8,共12页
《马氏文通》问世130年来,学界对其助字卷的评价仅限于肯定和褒扬。本文从系统性角度发现,该书助字卷为上古语气词构建了聚合系统、功能系统和叠助系统,但也存在四个重要不足。一是错将汉语语气词等同于印欧语的动词形态的功能。二是不... 《马氏文通》问世130年来,学界对其助字卷的评价仅限于肯定和褒扬。本文从系统性角度发现,该书助字卷为上古语气词构建了聚合系统、功能系统和叠助系统,但也存在四个重要不足。一是错将汉语语气词等同于印欧语的动词形态的功能。二是不清楚字句应有语气的形式手段为何物。三是没有明确区分字句应有语气和助字所表语气,更未明确二者关系。四是仅将语气词的功能分为信疑两个范畴。这四个不足对古今语气词研究至今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助字卷 聚合系统 功能系统 叠助系统 四个不足
下载PDF
清華簡《禱辭》補議
18
作者 黄傑 劉曉辰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9-267,共19页
清華簡《禱辭》簡2“徇徇”、簡8“[石旬][石旬]”應讀爲“營營”,形容群氓來歸時的狀貌。簡3、8“■■”可讀爲“呴呴”“姁姁”“嘔嘔”“區區”,指言語顏色和樂悦好貌。簡4“父余兹邦”之“父”應讀爲“輔”。簡16“去■”及新蔡簡... 清華簡《禱辭》簡2“徇徇”、簡8“[石旬][石旬]”應讀爲“營營”,形容群氓來歸時的狀貌。簡3、8“■■”可讀爲“呴呴”“姁姁”“嘔嘔”“區區”,指言語顏色和樂悦好貌。簡4“父余兹邦”之“父”應讀爲“輔”。簡16“去■”及新蔡簡“叙■”、楚帛書“■”應讀爲“除去”。簡17“畜于宗社”之“畜”應讀爲“效”,獻納。簡19“蝓”應讀爲“蠋”。簡13—14“始氓以某邑之不宜,氓家及其丈人……”應斷句爲“始氓以某邑之不宜氓家,及其丈人……”。簡17—18“使此邑之三千夫,二千户”“使此邑之閒于厲疾”及“使此女之乘此美馬”的“之”可能是音節助詞或韻律占位詞,其他一些句子中的“之”亦然。簡5—6、21、23“遷諸於邑之於處”可能是由“遷諸於邑”和“邑之於處”雜糅而成,相當於“遷諸於邑、處於邑”。現在的語序與押韻需求有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禱辭》 字詞釋讀 斷句 語法 修辭
下载PDF
上古汉语祖先义“先”字同位结构的语体类型考察
19
作者 张雨涛 丁治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2-125,共14页
古汉语文献中常见同位结构,但不同典籍中同一语义的同位结构在外在形式上往往差别很大。以上古汉语中常用的祖先义“先”字为例,对《尚书》《殷周金文集成》《左传》《国语》和《史记》中的祖先义“先”字结构的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考察,... 古汉语文献中常见同位结构,但不同典籍中同一语义的同位结构在外在形式上往往差别很大。以上古汉语中常用的祖先义“先”字为例,对《尚书》《殷周金文集成》《左传》《国语》和《史记》中的祖先义“先”字结构的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发现《尚书》和《殷周金文集成》罕见使用“先”类同位结构,而《左传》《国语》和《史记》中的“先”类同位结构使用频率较高,且《史记》中“先”类的同位组合形式更多样。结合“时空律”和“长短律”等语体定律来看,可知“先”类同位结构拥有更多的时空因素,且不同类型的同位结构亦存在差别。《史记》中出现的新式组合,因为前后项长短不一、结构上前轻后重,展现出更多口语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结构 祖先义“先” 语体差异 时空律 长短律 前后项差别
下载PDF
“杖”“柄(棅)”与“执持”类动词组合的词义共变考察
20
作者 刘沛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6-121,共6页
“杖、柄(棅)”本是单纯表示器物的名词,与“执、持、握、掌、攬(揽)”等动词搭配后,两组词语在词义上发生变化并逐渐抽象化。从传统引申理论对这种词义演变进行解释,显然缺乏充分理据,而从词义共变角度出发,在“杖、柄(棅)”与“执、... “杖、柄(棅)”本是单纯表示器物的名词,与“执、持、握、掌、攬(揽)”等动词搭配后,两组词语在词义上发生变化并逐渐抽象化。从传统引申理论对这种词义演变进行解释,显然缺乏充分理据,而从词义共变角度出发,在“杖、柄(棅)”与“执、持、握、掌、攬(揽)”等组合的特定语境中对两组词语进行考察,并借助隐喻认知理论对这种词义演变的发生机制进行合理解释,恰恰能够弥补传统引申理论对此研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杖” “柄(棅)” “执持”类动词 词义共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