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4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没有童话不是黑色的——童话与童话电影中的生成与创伤
1
作者 姜宇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4,共10页
童话和童话电影之中的黑色成分,一直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难题。童话所制造的,到底是一个光明而梦幻的乌托邦,还是一个黑暗又诡异的敌托邦,也向来是引发争议的焦点。要想真正回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到童话的定义和历史,由此揭示出大人与儿... 童话和童话电影之中的黑色成分,一直是令人困扰的一个难题。童话所制造的,到底是一个光明而梦幻的乌托邦,还是一个黑暗又诡异的敌托邦,也向来是引发争议的焦点。要想真正回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到童话的定义和历史,由此揭示出大人与儿童之间的二元对立这个根深蒂固的迷执。德勒兹的生成儿童概念虽然对这个迷执进行了极为深刻的回应,但它仍然过于偏向肯定性的生成,而忽视了否定性的创伤体验,过于偏向抽象的思辨,而忽略了对儿童之生存境况的具体分析。经由卡瓦拉罗和肖特等人对童话电影的研究,尤其是他们所引入的过渡仪式和启悟这些关键概念,否定性的面向得以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童话电影 生成儿童 过渡仪式 启悟 否定性
下载PDF
“童话故事”抑或“怪诞之作”?--论流变中的小红帽形象
2
作者 聂成军 陈恬恬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3-99,共7页
考察文学作品中小红帽形象的流变史,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十四世纪的口头文学、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传统童话和二十世纪之后的女性主义批评。口头文学中的小红帽无疑充满了怪诞特征,表现为各种血腥、暴力以及性暗示;传统童话中的小红帽则... 考察文学作品中小红帽形象的流变史,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十四世纪的口头文学、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传统童话和二十世纪之后的女性主义批评。口头文学中的小红帽无疑充满了怪诞特征,表现为各种血腥、暴力以及性暗示;传统童话中的小红帽则被赋予道德训诫的角色使命,是父权制度下男性对女性的规约,是权力话语的体现。进入二十世纪,女性主义批评家安吉拉·卡特对这个故事进行改写,实际上就是对这种权力话语的抵抗,她揭露出经典童话作为权力话语的载体而产生的非本质性以及文本反过来产生权力关系的怪诞机制,改变了传统童话中女性被凝视、被规训的结局,开辟了一个权力关系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红帽 怪诞 安吉拉·卡特
下载PDF
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感性深度的指向与路径
3
作者 洪妍娜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2期93-97,共5页
从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来看,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时期。在这种以感性为特征的视觉文化里,幼儿面临的是人文素质的危机乃至缺失。面对这一缺失,幼儿文学作者在创作中应凭借感性形象来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从而使其在... 从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来看,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时期。在这种以感性为特征的视觉文化里,幼儿面临的是人文素质的危机乃至缺失。面对这一缺失,幼儿文学作者在创作中应凭借感性形象来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从而使其在精神层面获得愉悦的感受。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的感性化所能达到的深度,应指向哲学的深度、童年的深度与诗性的深度。幼儿文学感性深度的实现,需要幼儿视角、成人视角与文化视角三个方面的合力推动,进而塑造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的艺术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幼儿文学 感性深度 指向 路径
下载PDF
童书中的意识形态及其批判潜能——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演进与趋向
4
作者 赵霞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0-57,共8页
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观念与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获得迅速发展,“意识形态批评”随后成为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核心术语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彼得·霍林代尔为代表的研究为儿童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开荆辟莽,奠定了... 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观念与方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获得迅速发展,“意识形态批评”随后成为西方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核心术语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彼得·霍林代尔为代表的研究为儿童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开荆辟莽,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约翰·斯蒂芬斯为代表的研究深化了儿童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观念与认识,丰富和拓展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西方儿童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独创性,典型地体现在关于“儿童/成人”意识形态关系的审视与思考中。儿童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西方儿童文学界对儿童文学/文化文本中“儿童/成人”关系的认识,继而改写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的观念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意识形态批评 儿童/成人 西方文学 批判思维
下载PDF
《哈里·波特》与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颖 孔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2-97,共6页
近年来 ,英国女作家J.K .罗琳创作的儿童文学小说《哈里·波特》风靡全球 ,这部小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 :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 ;想像力丰富 ,具有幻想性 ;独特鲜活的儿童文学艺... 近年来 ,英国女作家J.K .罗琳创作的儿童文学小说《哈里·波特》风靡全球 ,这部小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 :具有时代感和亲和力 ;想像力丰富 ,具有幻想性 ;独特鲜活的儿童文学艺术形象 ;张扬游戏精神 ,重视娱乐性 ;创作手法不拘一格 ,语言夸张幽默 ,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笔者认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品 ,儿童文学作家只有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 ,才能“激活儿童文学的创作生产力” ,创作出脱俗的、新颖的、为广大儿童所喜爱的文学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哈里·波特》 J.K.罗琳 当代 儿童文学 特点
下载PDF
精神生态视域下解读《小王子》的艺术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向欣 孙学棋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8-229,共2页
法国飞行员兼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以其凝练、透彻的意象,质朴又深邃的叙事为读者提供了直面现实和反省自我精神世界的途径。以小王子的眼光,透视出成人世界的空虚、盲目和愚妄。在物质日益繁荣的同时并没有带来精神... 法国飞行员兼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小王子》以其凝练、透彻的意象,质朴又深邃的叙事为读者提供了直面现实和反省自我精神世界的途径。以小王子的眼光,透视出成人世界的空虚、盲目和愚妄。在物质日益繁荣的同时并没有带来精神的欢愉,现代世界正处在一场精神生态危机中。圣·埃克苏佩里以洞察生命本质的角度,意在传示一条通向人类文明"理想境界"的道路——生命价值的重构以及精神秩序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态 生命价值 重构 回归
下载PDF
“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的叙事艺术 被引量:12
7
作者 黎新华 阎献彬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3-67,共5页
“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的魅力在于它给儿童讲了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故事,其成功之处表现在它避免了传统儿童文学创作的片面说教和线性叙事方式,立足于儿童本位,创造了一个切合儿童审美心理的神奇瑰丽的童话世界,建构了一个紧密... “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的魅力在于它给儿童讲了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故事,其成功之处表现在它避免了传统儿童文学创作的片面说教和线性叙事方式,立足于儿童本位,创造了一个切合儿童审美心理的神奇瑰丽的童话世界,建构了一个紧密联系当代儿童生活的亦真亦幻的想象空间。其巧设悬念、故布疑阵的故事情节安排,线索贯穿、张弛有致、时序变幻的结构设置,为提高中国儿童文学的叙事艺术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利·波特系列儿童小说 叙事艺术 儿童本位
下载PDF
异质文化的吸收与变形──透视日本的“安妮热” 被引量:7
8
作者 傅俊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3-137,共5页
加拿大文学名著《绿山墙的安妮》对日本读者产生了“传奇式”的影响 ,引发了日本的“安妮热”。这种异质文化形式被日本文化所吸收并发生变形的过程和原因 ,为人们提供了文学经典在商品化大潮中逐步融入大众文化的一个实例 ,揭示了消费... 加拿大文学名著《绿山墙的安妮》对日本读者产生了“传奇式”的影响 ,引发了日本的“安妮热”。这种异质文化形式被日本文化所吸收并发生变形的过程和原因 ,为人们提供了文学经典在商品化大潮中逐步融入大众文化的一个实例 ,揭示了消费文化对艺术与生活、高雅与通俗之间界限的消解作用。本文还试析了日本“安妮热”背后的历史语境及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 文学经典 历史语境 传奇 通俗 消解 异质文化 美学 生活 艺术
下载PDF
杜威“儿童本位论”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关系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建江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89-94,共6页
杜威“儿童本位论”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关系孙建江在中国,“儿童本位论”作为一个口号正式提出,是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的名字直接联系在一起的。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杜威应邀来... 杜威“儿童本位论”及其与中国儿童文学的关系孙建江在中国,“儿童本位论”作为一个口号正式提出,是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Dewey1859-1952)的名字直接联系在一起的。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杜威应邀来华进行为期两年又两个月的讲学,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本位论 中国儿童文学 儿童观 杜威 周作人 “传统教育” “儿童本位” 儿童问题 “做中学” 教育论
下载PDF
罗尔德·达尔幻想儿童文学中的“反抗”主题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德荣 姜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7年第4期17-21,共5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获奖众多、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作品一反传统儿童文学着力表现爱和自然等母题的常态,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抗"主题。这其中具有儿童本位特质和突出的文学伦理价值,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及儿童...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获奖众多、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作品一反传统儿童文学着力表现爱和自然等母题的常态,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抗"主题。这其中具有儿童本位特质和突出的文学伦理价值,对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及儿童文学理论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尔德·达尔 “反抗”主题 儿童本位
下载PDF
格雷马斯-托尔金理论视野下的儿童文学创作模式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洁 赵文书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89,共6页
格雷马斯符号理论系统是最通行的符号学理论之一。托尔金第二世界理论和实践改写了西方文学中传统的奇幻定义。本文耦合运用了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结构语义学理论和托尔金第二世界理论,提出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四个有机模块... 格雷马斯符号理论系统是最通行的符号学理论之一。托尔金第二世界理论和实践改写了西方文学中传统的奇幻定义。本文耦合运用了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结构语义学理论和托尔金第二世界理论,提出了儿童文学创作的模式。这一模式包括四个有机模块(主题模块、形象模块、情节模块、想象模块),探索运用语义方阵理论构建主题模块,运用行动元理论构建形象模块,运用行动元模态理论构建情节模块,运用第二世界理论构建想象模块。儿童文学体裁包括儿童影视,本文以改编自安徒生经典作品《白雪皇后》的全球动画票房冠军《冰雪奇缘》为文本,运用前述所提出的创作模式加以重点剖析,以期能给儿童文学创作者提供方法论启示,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提供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方阵 行动元 行动元模态 第二世界 儿童文学创作模式
下载PDF
评当代童话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叙述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丁素萍 董洪学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9-43,48,共6页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被认为是当代童话小说中富有魔力的系列小说之一。从童话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观察该故事的语篇叙述结构,可以看到童话小说尤其是当代童话小说的叙述特点和语篇连贯特征。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爱的缺失与回归...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被认为是当代童话小说中富有魔力的系列小说之一。从童话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观察该故事的语篇叙述结构,可以看到童话小说尤其是当代童话小说的叙述特点和语篇连贯特征。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爱的缺失与回归和人格整合过程表现了儿童的内心生活和成长过程,体现的不仅仅是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而且通过观察儿童成长的规律我们看到的是建构童话故事的内在语法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成长 叙述 结构 连贯
下载PDF
铁拳上的天鹅绒手套--弗朗西斯·伯奈特室内历险小说的帝国女性之变 被引量:2
13
作者 裴斐 史志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78,共7页
大英帝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是在海外殖民扩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室内历险小说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深的帝国烙印。帝国主义所推崇的阳刚话语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女性作家,进而改变了她们笔下的女性角色。通过分... 大英帝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是在海外殖民扩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室内历险小说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深的帝国烙印。帝国主义所推崇的阳刚话语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女性作家,进而改变了她们笔下的女性角色。通过分析弗朗西斯·伯奈特不同时期的两部经典室内历险小说作品——《小公主》和《秘密花园》,可以看到20世纪初帝国文化对女性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朗西斯·伯奈特 室内历险小说 家庭空间 帝国主义 女性
下载PDF
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陈虹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6-90,共5页
作为一种以幻想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样式,童话较多地留存了神话的某些特质,具有人类童年的某些思维特征,其稚拙的形式中蕴含着人类世代追问的重要命题。以文化原型批评方法来解析西方现代经典童话中的成长故事,可以发现成长仪式原型在其中... 作为一种以幻想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样式,童话较多地留存了神话的某些特质,具有人类童年的某些思维特征,其稚拙的形式中蕴含着人类世代追问的重要命题。以文化原型批评方法来解析西方现代经典童话中的成长故事,可以发现成长仪式原型在其中的变形和置换,附着于其中的是不同的文化心理:成长是道德的完善,是灵魂的圆满,是对人性自由的向往,体现了现代西方人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童话 神话 成长仪式 道德 灵魂 自由 生命意义
下载PDF
浅论儿童文学的翻译 被引量:34
15
作者 袁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73-75,93,共4页
本文调查分析了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现状,指出儿童文学翻译应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应在忠实于原文文本的基础上,以归化为主。本文的目的在于引起译界的关注,改变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现状。
关键词 儿童文学 翻译 目标读者 原文文本 归化
下载PDF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绿山墙的安妮》 被引量:8
16
作者 尹静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5-98,共4页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蒙哥玛利的代表作。11岁的孤女安妮力图以丰富的想象逃避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种种羁绊。在想象的世界中她获得了现实社会中永远无法得到的快乐、做人的尊严和对未来的希望。她最终通过回归自然、与...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蒙哥玛利的代表作。11岁的孤女安妮力图以丰富的想象逃避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种种羁绊。在想象的世界中她获得了现实社会中永远无法得到的快乐、做人的尊严和对未来的希望。她最终通过回归自然、与他人的真诚交往和自身的刻苦奋斗走出了虚幻的世界,找回自我,成长为一名富有爱心的知识女性。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诠释出作者超越所处时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密不可分;唯有人与自然的平等共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才能构建理想的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想象 自然 绿山墙的安妮
下载PDF
幼儿文学:可能的艺术空间——当代外国幼儿文学给我们的启示 被引量:11
17
作者 方卫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1-5,共5页
本文简要分析了当代优秀外国幼儿文学作品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后认为,要提升我国幼儿文学的创作水平,就要不断丰富我国幼儿文学创作的思想和美学内涵,只有这样,我国幼儿文学创作才有可能拥有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关键词 幼儿文学 当代文学 外国 文学创作 美学思想 创作思想 艺术空间
下载PDF
试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儿童视角 被引量:3
18
作者 吕沙东 李务专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9-84,共6页
马克·吐温的儿童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借助儿童尚未受到成人世界人情世故和意识形态浸染的本真生命体验,以哈克天真无邪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生动地叙述了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真实细腻地展现了纯真拙朴的童心世界,进而还... 马克·吐温的儿童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借助儿童尚未受到成人世界人情世故和意识形态浸染的本真生命体验,以哈克天真无邪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生动地叙述了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真实细腻地展现了纯真拙朴的童心世界,进而还原出世界的本来面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而促使作家选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深层心理因素,则是作家的儿童情结与童年生活体验,以及深受圣经文化熏陶的对理想世界潜在的精神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儿童视角 深层心理因素
下载PDF
林格伦儿童文学的经典性与现代性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瑷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2-96,共5页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阿斯特丽德·林格伦以独创性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建构了2 0世纪儿童文学的经典品格与现代精神。她对“童心与童真”的理解、展现达到了极致 ,充盈着天才的智慧、灵性和精神气质 ;她以狂放奇绝的幻想之笔为儿童创造... 瑞典儿童文学大师阿斯特丽德·林格伦以独创性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建构了2 0世纪儿童文学的经典品格与现代精神。她对“童心与童真”的理解、展现达到了极致 ,充盈着天才的智慧、灵性和精神气质 ;她以狂放奇绝的幻想之笔为儿童创造了一个迷人的超现实空间 ;她赋予皮皮等“世纪儿童”以现代审美理想 ,突出他们可贵的主体意识、独立精神和创造欲望 ;她以童话的魔力缓解现代儿童的精神压力和情感压抑 ,补偿现实缺陷 ,实现超我的人格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文学 超我 经典性 现代精神 童话 超现实 现代性 智慧 大师 欲望
下载PDF
论王尔德童话的特点 被引量:7
20
作者 杨霓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130-134,共5页
王尔德打破传统童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正反人物性格鲜明的、扬善惩恶为主题的创作模式,他多以善无善报的悲剧结局为主题,折射人世间的冷酷和丑恶。人物多重性和可变性性格的塑造;花和心等传统意象的反义运用,童话篇名的反义设置;非... 王尔德打破传统童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撰写正反人物性格鲜明的、扬善惩恶为主题的创作模式,他多以善无善报的悲剧结局为主题,折射人世间的冷酷和丑恶。人物多重性和可变性性格的塑造;花和心等传统意象的反义运用,童话篇名的反义设置;非童话生僻词、复杂句式和刻意修辞的使用,都是王尔德童话的特点。他以童话为"面具",对现实社会的冷酷与丑恶进行揭露和抨击是其童话的主要特点,也是其童话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童话 创新 面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