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5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革命学文化”如何可能?--《园丁之歌》及“人民文化”难题再解读
1
作者 曾思怡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8,共12页
《园丁之歌》1970年代后期受批判与重评的命运,成为重新理解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形势与群众政治的症候性文本。戏剧揭示出的劳动人民缺乏学文化意愿的问题,不止涉及知识分子认为的文化觉悟,还包含劳动人民对生产与学文化的关系、文化... 《园丁之歌》1970年代后期受批判与重评的命运,成为重新理解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形势与群众政治的症候性文本。戏剧揭示出的劳动人民缺乏学文化意愿的问题,不止涉及知识分子认为的文化觉悟,还包含劳动人民对生产与学文化的关系、文化出路等问题的现实忧虑。以此为线索重读《园丁之歌》,分析“文化”内涵的变动及文化动员的策略,不仅有助于思考劳动人民的文化提高与革命实践的关系,也能够深化对“人民文化”“文化翻身”等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丁之歌》 《武训传》 人民文化 文化教育
下载PDF
梆子腔《药会图》《药性巧合记》成书考
2
作者 孙红瑀 《艺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学界一般视《药会图》《药性巧合记》为早期梆子腔的重要剧本,但据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某堂刻本《药性巧合记》、道光十年(1830年)抄本《药会图》,乾隆时并没有《药性巧合记》一剧,所谓乾隆三十五年本《药性巧合记》是后人伪作。该剧... 学界一般视《药会图》《药性巧合记》为早期梆子腔的重要剧本,但据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某堂刻本《药性巧合记》、道光十年(1830年)抄本《药会图》,乾隆时并没有《药性巧合记》一剧,所谓乾隆三十五年本《药性巧合记》是后人伪作。该剧的渊源为汪价创作于顺治元年(1644年)至康熙十二年(1673年)间的小说《草木春秋》。约嘉庆九年(1804年)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时,晋人郭秀升改《草木春秋》为十回本梆子腔《药会图》。嘉庆九年(1804年)至道光十四年(1834年)间,后人又据《药会图》改编出八回本梆子腔《药性巧合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春秋》 《药会图》 巧合记 梆子腔 《草木传》
下载PDF
巴蜀文化视角下川剧历史与发展研究
3
作者 向若菱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8-118,共11页
川剧,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地方戏剧形式,因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备受瞩目。通过对川剧历史发展的梳理,文章着重探讨了巴蜀文化对川剧在表演技艺、戏曲语言及剧目体系上的深刻影响。研究发现,在巴蜀文化的浸润下,川剧的表... 川剧,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地方戏剧形式,因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备受瞩目。通过对川剧历史发展的梳理,文章着重探讨了巴蜀文化对川剧在表演技艺、戏曲语言及剧目体系上的深刻影响。研究发现,在巴蜀文化的浸润下,川剧的表演技艺、戏曲语言以及剧目体系均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印记。川剧不仅深刻反映了巴蜀地区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社会环境,还深深扎根于当地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成为巴蜀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剧 巴蜀文化 地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解放区妇女解放运动书写的三重面向——以农村题材地方戏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姜岩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6-32,共7页
延安时期,解放区妇女解放运动以人民为尺度,造就其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解放运动的本质,并经过农村题材地方戏的阐释而不断强化。将妇女解放议题上升为阶级斗争、劳动生产、文化学习等以妇女为中心,却面向全体农民的纲领事件,使农民解放... 延安时期,解放区妇女解放运动以人民为尺度,造就其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解放运动的本质,并经过农村题材地方戏的阐释而不断强化。将妇女解放议题上升为阶级斗争、劳动生产、文化学习等以妇女为中心,却面向全体农民的纲领事件,使农民解放成为妇女解放的一体两面。表明延安文艺精神:一方面吸收民间资源孕育政治话语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运用政治话语改造民间资源及其运作方式,使之规范化并为当前形势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区 妇女解放运动 农村题材地方戏 延安文艺
下载PDF
《智打严嵩》:一部观众喜闻乐见的剧作
5
作者 王志龙 《艺海》 2024年第4期40-41,共2页
人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个剧种的繁荣发展往往要靠三驾马车拉动:剧本、剧团、演员。其中,剧本创作无疑是第一位的。有幸读到刘醒明、刘忠父子创作的新编传统巴陵戏《智打严嵩》,作为一个多年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陵... 人们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一个剧种的繁荣发展往往要靠三驾马车拉动:剧本、剧团、演员。其中,剧本创作无疑是第一位的。有幸读到刘醒明、刘忠父子创作的新编传统巴陵戏《智打严嵩》,作为一个多年来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陵戏保护鼓与呼的市民,我感到非常欣喜。这是巴陵戏传承发展史上又一部优秀剧作,这在巴陵戏传承发展史上是一件值得欢庆的大事、好事,可喜可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严嵩 巴陵戏 剧本创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驾马车 刘忠 剧作 发展史
下载PDF
地戏改编中女性角色的调整安排--以地戏本《粉妆楼》为例
6
作者 郑丽菁 袁宗芳 《安顺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21,共6页
地戏本《粉妆楼》实质是对小说进行的戏剧化改编,它承袭了小说蕴含的忠义思想,将小说中具有忠义观的女性角色一视同仁地保留下来。地戏本灵活地调整小说存在的情理矛盾,使改编后的剧情更加符合屯堡人的价值观。此外,地戏本为满足地戏的... 地戏本《粉妆楼》实质是对小说进行的戏剧化改编,它承袭了小说蕴含的忠义思想,将小说中具有忠义观的女性角色一视同仁地保留下来。地戏本灵活地调整小说存在的情理矛盾,使改编后的剧情更加符合屯堡人的价值观。此外,地戏本为满足地戏的表演效果,从动作设计、情景映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刻意放大了女性角色的情感表达,用女性的“感情戏”平衡了“男性-武戏”为主的故事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戏本 《粉妆楼》 改编 女性角色
下载PDF
繁星熠熠,明月皎洁——评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的次要人物塑造
7
作者 康雪 《人文天下》 2024年第2期55-59,共5页
作为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之一的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一经上演便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剧中饶五娘、卢抱孙、张从等多位颇具戏剧性和喜剧性的性格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何在新编历史剧中塑造出色的次要人物使之成为... 作为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之一的大型新编扬剧《郑板桥》,一经上演便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剧中饶五娘、卢抱孙、张从等多位颇具戏剧性和喜剧性的性格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何在新编历史剧中塑造出色的次要人物使之成为典型人物,并且不夺取主要人物的风采,是扬剧《郑板桥》扣人心弦的重要原因。文章重点探讨新编扬剧《郑板桥》的次要人物塑造方法,研究编剧结构剧本的创作技巧,进而梳理典型次要人物的构思技巧,以期戏剧舞台能创作出更多、更经典的戏剧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剧 郑板桥 人物塑造 典型人物
下载PDF
文化自觉与知识分子写作——以民国时期秦腔戏曲文本生产为例
8
作者 仝广辉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4期148-154,共7页
民国时期的秦腔生产既有其传统的继承,又有时代的创新。对于启蒙的迫切要求是民国时期秦腔的自觉,以陕西易俗社为代表的剧团和孙仁玉等创作者为此步入革新之道。将民国时期秦腔内容进行统揽和采样,统计分析剧目词频,会发现彼时秦腔作为... 民国时期的秦腔生产既有其传统的继承,又有时代的创新。对于启蒙的迫切要求是民国时期秦腔的自觉,以陕西易俗社为代表的剧团和孙仁玉等创作者为此步入革新之道。将民国时期秦腔内容进行统揽和采样,统计分析剧目词频,会发现彼时秦腔作为艺术生产对社会场域与政治场域自觉的介入,是其内容建构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知识分子 秦腔 戏曲
下载PDF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及艺术特色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成富 郭娅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4-59,共6页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是羌族古老而悠久的戏曲曲种 ,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释比戏产生于羌族早期的庆祭活动中的“庆演神戏” ,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得到充实发展 ,进而派生出羌族花灯戏。本文在大量的历史考证和资料分析的... 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是羌族古老而悠久的戏曲曲种 ,是羌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释比戏产生于羌族早期的庆祭活动中的“庆演神戏” ,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得到充实发展 ,进而派生出羌族花灯戏。本文在大量的历史考证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探讨了羌族释比戏和花灯戏的源流沿革和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剧 羌族 释比戏 花灯戏 源流 历史沿革 艺术特色
下载PDF
竹马戏形成年代论略 被引量:5
10
作者 黎国韬 詹双晖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4-59,共6页
竹马戏是流行于福建、广东一带的地方小戏,关于它的形成年代,有南宋说、元代说、明代说、清初说等多种。这些说法往往得于传闻,大多缺乏有力的材料作为佐证。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再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这个问题作出新的... 竹马戏是流行于福建、广东一带的地方小戏,关于它的形成年代,有南宋说、元代说、明代说、清初说等多种。这些说法往往得于传闻,大多缺乏有力的材料作为佐证。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再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这个问题作出新的探讨,并得出这一地方小戏剧种大约形成于元代的观点。此外,由于受竹马戏直接影响而出现的广东白字戏其形成年代也不会晚于明代中前期,这就进一步佐证了竹马戏形成于元代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马戏 广东 福建 形成年代 白字戏
下载PDF
从“戏棚官话”到粤白到韵白——关于粤剧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被引量:12
11
作者 康保成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4-27,共4页
本文对广东最大的剧种———粤剧的历史与未来改革思路进行讨论,指出:一、最迟明成化年间已存在的本地酬神土戏,先后受到弋阳腔、昆腔、梆黄等比较完美的戏剧形态与唱腔的影响,采用“戏棚官话”演唱梆黄腔调,清中叶以后逐渐加入广州方... 本文对广东最大的剧种———粤剧的历史与未来改革思路进行讨论,指出:一、最迟明成化年间已存在的本地酬神土戏,先后受到弋阳腔、昆腔、梆黄等比较完美的戏剧形态与唱腔的影响,采用“戏棚官话”演唱梆黄腔调,清中叶以后逐渐加入广州方言和本地音乐成分,成为现在以粤语演唱的粤剧。二、粤剧的改革应考虑克服方言障碍,在保留粤剧的本质特征———粤曲的前提下,在对白中加入类似京、昆剧种的韵白,以利于非粤语方言区的广大观众的接受和认同。“戏棚官话”的历史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戏棚官话 广州方言 韵白 历史 改革
下载PDF
无果的探究:后发现代化背景下西部作家的文化困境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琳 吴赛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1-106,共6页
后发现代化背景下,西部作家寻找文化契合点的探究始终构成其作品的母题。贾平凹在《秦腔》中再次对其魂牵梦绕的故乡秦地如泣如诉,对艺术传承者充满了同情与哀伤,对后发展现代化背景下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挤压,显示出无可奈何的悲伤与... 后发现代化背景下,西部作家寻找文化契合点的探究始终构成其作品的母题。贾平凹在《秦腔》中再次对其魂牵梦绕的故乡秦地如泣如诉,对艺术传承者充满了同情与哀伤,对后发展现代化背景下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挤压,显示出无可奈何的悲伤与无所适从的忧愁;文化出路的探寻、"秦腔"消亡的符号隐喻、"秦人"符号特指意义的模糊、"根"的观念的消失都昭示着探寻者对文化困境充满困惑甚至于无果。这也许正是西部文学创作的无限资源所在,也决定了西部文学发展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后发现代化 秦腔 西部文学 西部作家
下载PDF
清末广府戏剧演出图像说略——以《时事画报》、《赏奇画报》为对象 被引量:7
13
作者 康保成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33,共9页
清末在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及《赏奇画报》,发表了为数众多的戏剧演出图画。由于这些作品大体采用写实手法,且"图说互用",故可从中看出清末广府戏剧演出的大概状况:一是祭祀演出占有很高比例,二是演戏肇祸现象屡屡出现,三... 清末在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及《赏奇画报》,发表了为数众多的戏剧演出图画。由于这些作品大体采用写实手法,且"图说互用",故可从中看出清末广府戏剧演出的大概状况:一是祭祀演出占有很高比例,二是演戏肇祸现象屡屡出现,三是戏剧改良如火如荼,此外还可以从中得知粤剧演出的其他风俗、戏班情况及当时城市剧院、农村戏棚的形制情况等。画报作者站在维新立场,客观上提供了难得的、形象的戏剧史料,应当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戏剧演出 图像 时事画报 赏奇画报
下载PDF
东北民间艺术“二人转”的地域文化认识价值 被引量:12
14
作者 张希玲 耿家林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年第6期98-100,共3页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民间艺术 ,具有流传区域广大、演出季节性强、表演形式简单及表演风格热烈火爆、粗犷豪放等特点 ,是东北地区平原广阔、地广人稀、气候寒冷。
关键词 二人转 地域文化 东北地区
下载PDF
论广西牛娘剧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6
15
作者 黄嘉清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0-33,共4页
牛娘戏是广西极富特色的传统戏剧,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的时期。它最大的演出特色是即兴"爆肚",唱腔不分角色行当,演出时男女同腔,演唱时多用本声(平喉)。牛娘戏音乐与道士音乐有较为密切的渊源,衬词丰富,语言具有粤语... 牛娘戏是广西极富特色的传统戏剧,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的时期。它最大的演出特色是即兴"爆肚",唱腔不分角色行当,演出时男女同腔,演唱时多用本声(平喉)。牛娘戏音乐与道士音乐有较为密切的渊源,衬词丰富,语言具有粤语系的桂东南地区白话方言的特点。唱词工整对仗,注重平仄规律,大量运用比兴等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娘剧 艺术特色 唱腔特点 音乐特点 语言特点
下载PDF
民俗演剧的生成与繁盛 被引量:5
16
作者 詹双晖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5-160,共6页
宋以后宗族文化的大发展与宗教文化的世俗化、乡村化、多元化,令中国传统社会具备民俗演剧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宗教民俗文化与中国戏剧的生成与演进联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民俗演剧的繁盛还直接造就... 宋以后宗族文化的大发展与宗教文化的世俗化、乡村化、多元化,令中国传统社会具备民俗演剧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宗教民俗文化与中国戏剧的生成与演进联系非常密切,尤其是佛教文化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民俗演剧的繁盛还直接造就了中国传统剧种形态的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演剧 中国戏剧 生成与发展 文化生态 世俗化
下载PDF
排场、提纲戏与粤剧表演艺术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馗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2-150,共9页
排场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在指示舞台调度时形成的具有表现力的舞台艺术套路。粤剧排场的内涵较之其他剧种要丰富得多,不但是行当角色的表现要素和程式组合,而且还是剧目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正缘于此,提纲戏成为粤剧数以万计的剧目文学... 排场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在指示舞台调度时形成的具有表现力的舞台艺术套路。粤剧排场的内涵较之其他剧种要丰富得多,不但是行当角色的表现要素和程式组合,而且还是剧目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前提。正缘于此,提纲戏成为粤剧数以万计的剧目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粤剧旺盛的舞台创造力。粤剧排场艺术和提纲戏的生成,代表了粤剧前辈艺人对于传承和创新的辩证思考,这为当前粤剧表演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场 提纲戏 套路 程式 表演艺术
下载PDF
二人转的成功对黄梅戏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爱娥 胡建国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54-58,共5页
在当前的全球文化空间里,大部分的地方戏曲显得日渐冷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北二人转却异常火爆,确实值得人们深思。通过对黄梅戏与二人转的共性比较,分析后者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借鉴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播经验,针对促... 在当前的全球文化空间里,大部分的地方戏曲显得日渐冷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北二人转却异常火爆,确实值得人们深思。通过对黄梅戏与二人转的共性比较,分析后者成功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借鉴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播经验,针对促进黄梅戏的跨文化传播可采取合理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实现人才的规模化,并在此基础上催生领军人才;把握创新与继承的完美结合;加强与现代文化传媒的融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人转 黄梅戏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昆曲:遗产价值的认识深化与传承实践——兼论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秦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的遗产价值几乎全部沉淀在数百个传统折子戏中。昆曲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剧团和演员,对老一代昆剧演员所传承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是刻不... 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的遗产价值几乎全部沉淀在数百个传统折子戏中。昆曲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剧团和演员,对老一代昆剧演员所传承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通过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教学,学者、艺术家与高校学生的对话推广,以及青年演员的个人专场演出,这样三位一体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模式,致力于为昆曲遗产续写传承谱系,为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积累经验,发挥推动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下载PDF
近三十年贵州地戏研究综述 被引量:3
20
作者 吴电雷 兰桂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9-14,共6页
自1983年至今,贵州地戏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论述地戏的本体因素,如地戏的形成、剧目、面具、音乐、表演动作等;讨论地戏的形态;探究地戏的多种价值和"非遗"保护问题;由张艺谋《千里走单骑》涉及"安顺地戏"... 自1983年至今,贵州地戏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论述地戏的本体因素,如地戏的形成、剧目、面具、音乐、表演动作等;讨论地戏的形态;探究地戏的多种价值和"非遗"保护问题;由张艺谋《千里走单骑》涉及"安顺地戏"署名权的官司之争而衍生的系列论题。新时期,要开新地戏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使之既能充分发挥承载屯堡文化功能的作用,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地戏 三十年 研究综述 开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