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3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赫尔德及其同时代人:古典、浪漫、启蒙与反启蒙——乌尔里希·盖尔教授访谈
1
作者 庞文薇 乌尔里希·盖尔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赫尔德是18世纪德意志重要的思想家,在德意志等西方文学、哲学与其他相关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盖尔教授是德国著名日耳曼学者,著作等身,长期从事德意志近现代文学研究,尤以在赫尔德研究领域贡献卓著。本文从流派概念出发... 赫尔德是18世纪德意志重要的思想家,在德意志等西方文学、哲学与其他相关领域享有重要地位。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盖尔教授是德国著名日耳曼学者,著作等身,长期从事德意志近现代文学研究,尤以在赫尔德研究领域贡献卓著。本文从流派概念出发,围绕赫尔德以及他同时代人,对盖尔教授进行访谈。因为德意志近代文学独具特色,盖尔教授反对用流派概念对这些作家进行标签化的简单划分。而赫尔德在这一独具特色的德意志近代文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后来德意志文学以及文史哲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德 古典 浪漫 启蒙 反启蒙
下载PDF
“漫游情趣”与“田园消逝”——漫游者小说中资本语境的阴影
2
作者 叶隽 《文化与传播》 2024年第2期45-58,共14页
保尔的《狄坦》、凯勒的《绿衣亨利》、黑塞的《荒原狼》等作为若干文本的基础,讨论漫游者形象的确立,以“漫游何所见”引出时代问题,区分中世时代讲“漫游”与资本时代重“工作”的不同分野,以资本语境中的漫游者来折射资本时代的特殊... 保尔的《狄坦》、凯勒的《绿衣亨利》、黑塞的《荒原狼》等作为若干文本的基础,讨论漫游者形象的确立,以“漫游何所见”引出时代问题,区分中世时代讲“漫游”与资本时代重“工作”的不同分野,以资本语境中的漫游者来折射资本时代的特殊性,并指出漫游者中几乎没有能够真正完成自己文化使命的人物,揭示“资本成魔何所去”的历史困境和悖论。提出一方面当注意“田园消逝胡可归”的基本现实,另一方面或更应坚定地持守那些伟大前驱者的足迹,因为正是在自由的侨移过程中,读者可以寻到漫游的乐趣,可以感受自由的精神,可以捕捉伟大的传统,可以创造不朽的思想,这也正是处于侨易过程的漫游者获得的启迪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漫游者 德国文学 思想史 侨易学
下载PDF
《格林童话》:现代性观念的建构之物 被引量:1
3
作者 丰卫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5,共11页
《格林童话》只是格林兄弟学术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然而却完整地体现了两人关于历史和现实的观点及语文学学科意识,其学术研究的“科学性”是与德国政治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的。他们挖掘“古代文献”旨在从人类远古和中世纪文化中找寻能回... 《格林童话》只是格林兄弟学术研究工作中的一部分,然而却完整地体现了两人关于历史和现实的观点及语文学学科意识,其学术研究的“科学性”是与德国政治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的。他们挖掘“古代文献”旨在从人类远古和中世纪文化中找寻能回归统一、整体的元素,以克服现代人的危机意识——人的分裂、人类古老思想财富的遗失和民族身份的空缺。所以,《格林童话》体现了以格林兄弟为代表的同时代德国知识分子颇具现代性的思想和教育诉求以及科学意识和美学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林童话》 民族身份 语文学 现代性
下载PDF
西方及其幻象的揭示:舒尔策在历史断裂处的沉思
4
作者 谢建文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2期58-92,共35页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英戈·舒尔策在历史与制度变迁的背景前,在个人、社会、体制、历史和未来的关系中,将民主德国的历史层面、德国的重新统一和新联邦德国的现实,纳入其文学视域,尤其是将前民主德国社会发生历史之变之时、之后人们的...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英戈·舒尔策在历史与制度变迁的背景前,在个人、社会、体制、历史和未来的关系中,将民主德国的历史层面、德国的重新统一和新联邦德国的现实,纳入其文学视域,尤其是将前民主德国社会发生历史之变之时、之后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经验,变异地化入文学,从日常社会生活的勾画中深刻展现民主德国、德国东部和由之伸展的颇为广阔的德国社会生活史与政治史。他在其日常虚构现实中描绘西方资本主义对东方的渗透与东方世界中部分民众对西方的热望和憧憬,从西方如何来到东方、向西方的逃离/出发、西方在西方怎样成为真正的问题这几个层面,细致而深入地展现这类见之于日常生活的经济、情感维度与价值选择姿态,以及在幸福和更好生活追求上所体现的本质性幻想。作家在反思东方问题的背景前讨论西方的基本性问题,范例性地揭示西方想象的悲剧性,同时,也在非虚构表达中从经济逻辑视角揭示联邦德国社会生活发展的撕裂性、偏废性,进而高度质疑西方尤其在过渡期及其之后所祭起且在现行条件下仍标榜推行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戈·舒尔策 西方想象 悲剧性
下载PDF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柏林浪漫派共同体书写初探
5
作者 卢盛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2,共9页
活跃于19世纪初德意志思想舞台的柏林浪漫派对共同体的理论建构与文学书写做出过重要贡献。政治哲学家亚当·米勒在1809年出版的《治国术》中提出了强调整体性、自然性和历史性的共同体理论主张,而柏林浪漫派作家既或隐或显地对民... 活跃于19世纪初德意志思想舞台的柏林浪漫派对共同体的理论建构与文学书写做出过重要贡献。政治哲学家亚当·米勒在1809年出版的《治国术》中提出了强调整体性、自然性和历史性的共同体理论主张,而柏林浪漫派作家既或隐或显地对民族共同体展开文学想象,又通过交谊结社为实现民族共同体开展政治实践。在他们的共同体书写中,除以往大多数研究所确认的民族主义内涵外,还存在重要的世界主义维度:相关作家并不囿于民族国家疆界,而是在世界范围内思考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和与文化他者的共生问题——民族独立、帝国殖民、和谐共存等多重欲望在此纠缠交错,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也因此并非变奏关系,而是呈现出了间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柏林浪漫派 共同体 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下载PDF
面向物的哲学与文学——格拉姆·哈曼教授访谈录
6
作者 刘棋文(译) 格拉姆·哈曼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CSSCI 2024年第3期11-21,共11页
2021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吴采奕老师召集了唐伟胜教授、陈红教授、韩启群教授以及迈卡·特尤斯与格拉姆·哈曼教授进行了对谈。哈曼教授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的杰出哲学教授,因作为“思辨实在论”和“面向物的本体论”的发起人... 2021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吴采奕老师召集了唐伟胜教授、陈红教授、韩启群教授以及迈卡·特尤斯与格拉姆·哈曼教授进行了对谈。哈曼教授为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的杰出哲学教授,因作为“思辨实在论”和“面向物的本体论”的发起人之一而享有盛誉。此次访谈主要集中在“面向物的本体论”以及当代学术领域的相关问题上,哈曼教授结合自身在哲学研究领域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对面向物的哲学与文学交叉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这对当代哲学与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拉姆·哈曼 面向物的本体论 思辨实在论 当代哲学
下载PDF
中国孝行故事在18世纪欧洲的传播
7
作者 谭渊 宣瑾 《国际汉学》 CSSCI 2024年第1期31-37,150,151,共9页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学西传的兴起,中国的孝道观念在18世纪借助《中国经典六种》等著作逐步传入欧洲,成为“道德伦理之乡”形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韩国英在1779年发表的《中国古今孝道》中将中国孝道系统地...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学西传的兴起,中国的孝道观念在18世纪借助《中国经典六种》等著作逐步传入欧洲,成为“道德伦理之乡”形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韩国英在1779年发表的《中国古今孝道》中将中国孝道系统地介绍到西方,引起德国教育家、诗人普费弗尔的关注。通过对孝行故事传播与改写的研究可以发现,普费弗尔从中国孝行故事中看到了“孝”的精神感召力,继而在四首叙事诗作品中塑造了作为孝道榜样的中国人群像。这反映了启蒙时代德国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也反映了儒家孝道观念对欧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中学西传 儒家 中国形象
下载PDF
“白流苏”的“高变”:香港地区的《倾城之恋》
8
作者 萧凤娴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4期196-205,共10页
以侨易学视野、侨易十六义方法论,细读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认为《倾城之恋》是以“易”而“侨”的处境与行为、“仿变”的“谈恋爱”、“高变”的“平凡人妻”书写小说女主角白流苏的故事内容。使用侨易学视野与方法论分析《倾城之... 以侨易学视野、侨易十六义方法论,细读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认为《倾城之恋》是以“易”而“侨”的处境与行为、“仿变”的“谈恋爱”、“高变”的“平凡人妻”书写小说女主角白流苏的故事内容。使用侨易学视野与方法论分析《倾城之恋》,在“易”而“侨”的视野研究部分,可以拓深文本里主角的位置性、变异性研究,解决傅雷类型读者的抱怨与困扰;在“仿变”“高变”方法论研究部分,可以深入证明胡兰成类型读者欣赏这部自私的男人与女人苍凉爱情悲剧小说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学 张爱玲 《倾城之恋》
下载PDF
罗兰·施梅芬尼《金龙》中的空间叙事研究
9
作者 刘铭 《戏剧之家》 2024年第3期10-13,共4页
当代德语剧作家罗兰·施梅芬尼在作品《金龙》中运用了极具创新性与探索价值的叙事手法,其中的“空间叙事”是本剧的一个显著特征。作品中“蒙太奇”式的换景与频繁的空间转换相得益彰,使作品在叙事上更具灵活性,也推动了回环辐射... 当代德语剧作家罗兰·施梅芬尼在作品《金龙》中运用了极具创新性与探索价值的叙事手法,其中的“空间叙事”是本剧的一个显著特征。作品中“蒙太奇”式的换景与频繁的空间转换相得益彰,使作品在叙事上更具灵活性,也推动了回环辐射式叙事结构的形成。演员交错反串的间离表演推进了空间的变换,丰富了叙事层次,展现了作品虚幻与现实相结合的艺术特色。并且,作品在空间上的设置极具象征意味,如由下至上的位置排布象征了人物地位的高低不同,以及通过“牙洞”这一意象实现的由餐厅到中国的空间转换象征着中国男孩的思乡之痛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怀疑。通过空间的象征性,作品进而展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存在的压迫以及难以磨灭的个体的焦虑与孤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施梅芬尼 《金龙》 当代戏剧 空间叙事 戏剧美学
下载PDF
德国移民文学中的身份认同研究——以斯坦尼西奇小说《我从哪里来》为例
10
作者 陈敏 《豫章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43-46,60,共5页
移民文学如今已是德国文坛上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学现象。移民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凭借自传体小说《我从哪里来》问鼎2019年德国图书奖。该小说讲述了叙述者“我”于1992年为躲避波黑战争随母亲移民到德国海德堡的故事。叙述者的经历... 移民文学如今已是德国文坛上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学现象。移民作家萨沙·斯坦尼西奇凭借自传体小说《我从哪里来》问鼎2019年德国图书奖。该小说讲述了叙述者“我”于1992年为躲避波黑战争随母亲移民到德国海德堡的故事。叙述者的经历是移民群体的缩影,揭示了异乡人在陌生国度普遍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的状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故尝试借由身份混杂性理论和文化记忆理论,探析小说中叙述者的身份认同状态。从中得知,叙述者经历了由身份认同危机转向重构的过程,最终建构起一种混杂性身份;但因为文化记忆,他的原有身份被不断唤醒,使得这种混杂性中呈现一种矛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移民文学 身份认同研究 《我从哪里来》
下载PDF
浅析《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
11
作者 杨宇凤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1期22-24,共3页
《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以下简称《葛兹》)是作家歌德在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这一作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歌德本人也一举成名。作为歌德莎士比亚式戏剧的标志性作品之一,《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突破... 《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以下简称《葛兹》)是作家歌德在狂飙突进时期的代表作,这一作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歌德本人也一举成名。作为歌德莎士比亚式戏剧的标志性作品之一,《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突破了“三一律”的限制,具有丰富的平行情节与人物;同时,剧中有精彩的内心冲突场面和言语冲突场面,使剧本充满张力;剧中也涌现出以葛兹为代表的反映了德国民族意识的具有特色的多个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 《铁手骑士葛兹·冯·贝利欣根》
下载PDF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 被引量:6
12
作者 曾艳兵 陈秋红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5-82,共8页
卡夫卡非常向往和钟情于中国文化 ,他声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 ,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这座新的“长城”使中国读者既感到非常熟悉 ,又感到非常陌生、震惊。... 卡夫卡非常向往和钟情于中国文化 ,他声称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思想和创作显然受到过中国文化的影响 ,他以他的不朽作品精心构筑了一座德语的“万里长城”。这座新的“长城”使中国读者既感到非常熟悉 ,又感到非常陌生、震惊。中国读者终于从卡夫卡那里获得了他们早已忘却、但却非常渴望重新获得的东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东西 读者 创作 作品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万里长城 “长城” 忘却
下载PDF
论聚斯金德小说《香水》中自我缺失、探寻、构建、毁灭的反成长主题
13
作者 宫思源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4期16-19,共4页
德国当代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带有侦探悬疑色彩的荒诞小说,同时又具有严肃的哲学思考和启示。本文将采取新的视角重新解读《香水》中格雷诺耶这一主人公形象,在文学的成长主题视... 德国当代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小说《香水:一个谋杀犯的故事》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带有侦探悬疑色彩的荒诞小说,同时又具有严肃的哲学思考和启示。本文将采取新的视角重新解读《香水》中格雷诺耶这一主人公形象,在文学的成长主题视域下对格雷诺耶畸变的成长历程进行分析,以别样的角度解读格雷诺耶追寻自我的一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水》 聚斯金德 成长小说 反成长
下载PDF
浅析《马贩子米歇尔·戈哈斯》中的吉普赛妇人及其预言
14
作者 李依昂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2期28-30,共3页
作为克莱斯特中篇小说的代表作,《马贩子米歇尔·戈哈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性。该小说受启蒙运动影响颇深,带有克莱斯特写作一贯具有的现代性,却在故事中安排了吉普赛妇人及预言纸条的情节,并以之作为小说后半部分的线索。本... 作为克莱斯特中篇小说的代表作,《马贩子米歇尔·戈哈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性。该小说受启蒙运动影响颇深,带有克莱斯特写作一贯具有的现代性,却在故事中安排了吉普赛妇人及预言纸条的情节,并以之作为小说后半部分的线索。本文通过分析吉普赛妇人及其预言的作用,探究此线索虽推动情节发展却并未改变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克莱斯特采取古希腊戏剧中“机械降神”的手段叙事以弥补小说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借“虚构的权威”展现了预言之下个体的自由意志,揭露了现实中国家机器的强权与虚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斯特 《马贩子米歇尔·戈哈斯》 机械降神 预言
下载PDF
论赫塔·米勒诗歌中的意象拼贴与诗化现实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帆 冯晓春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71,共10页
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Herta MUller)以政治性的故事体小说“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真,描绘被放逐者的生活图景”蟾宫折桂,享誉文坛,却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她的“诗人”身份,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库斯·诺... 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Herta MUller)以政治性的故事体小说“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真,描绘被放逐者的生活图景”蟾宫折桂,享誉文坛,却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她的“诗人”身份,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库斯·诺尔特所言:“自从获得诺奖,她的小说就成了畅销书。然而,有一点似乎被人们遗忘了,今年全球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事实上也是献给了一位独立执著的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 米勒 诺贝尔文学奖 诗化 拼贴 意象 文学评论家 畅销书
下载PDF
于“颓废”中寻觅另一个“自我”--从诺瓦利斯与霍夫曼看德国浪漫主义的人文取向 被引量:11
16
作者 蒋承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56,共7页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有"病态"与"颓废"的特征,但其中曲折地表达了一种自我扩张与个性自由的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代表作家诺瓦利斯与霍夫曼的创作中。"死亡诗人"诺瓦利斯的创作通过歌颂"黑夜"与&qu...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有"病态"与"颓废"的特征,但其中曲折地表达了一种自我扩张与个性自由的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代表作家诺瓦利斯与霍夫曼的创作中。"死亡诗人"诺瓦利斯的创作通过歌颂"黑夜"与"死亡"去感悟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执着,其间隐藏着一个力图扩张的自我。霍夫曼的创作借离奇怪诞的情节与人物展示了人的双重自我与心理张力。诺瓦利斯、霍夫曼等德国浪漫派作家关注人的自我,说明了他们对人自身的关注,对人的感性世界、深层心理的关注,表现出了在人文取向上与启蒙文学的明显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浪漫主义 颓废 自我 诺瓦利斯 霍夫曼
下载PDF
穿越黑暗的缪斯之音——评《朗读者》中汉娜形象的反思意义 被引量:18
17
作者 詹春花 《当代文坛》 CSSCI 2007年第6期165-167,共3页
关键词 形象表达 读者 缪斯 反思文学 文学作品 心理基础 审美视角 人类精神
下载PDF
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座孤岛--德国小说《账单待付》中的岛屿母题
18
作者 薛原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共14页
“岛屿”母题在21世纪的德国哲学和文学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德国著名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回溯了人类文明中的三次全球化,并用“岛屿化”和“全球化”来隐喻人类自我保护和开拓疆域之间的关系。他笔下全球化的宏大“水晶宫... “岛屿”母题在21世纪的德国哲学和文学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德国著名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回溯了人类文明中的三次全球化,并用“岛屿化”和“全球化”来隐喻人类自我保护和开拓疆域之间的关系。他笔下全球化的宏大“水晶宫”破碎之后,个体以“泡沫化”的生存形式寻求自我免疫。德国作家英格-玛丽亚·马尔克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构思的小说《账单待付》描写了一个在全球化浪潮中被推至城市边缘的生存孤岛。借助多重叙事技巧,马尔克不仅展现了一群在各自社会圈层中坠落的人们的悲喜,更是敏锐地透视了当代德国人泡沫式的“孤岛文化”,展开了一幅全球化时代德国现实主义的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斯洛特戴克 岛屿母题 孤岛文化 《账单待付》
下载PDF
布莱希特“史诗剧”的“此在—彼在”寓言结构 被引量:7
19
作者 杜彩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7-91,共5页
本文受詹姆逊回归寓言研究的启发,着重于对布莱希特的"史诗剧"进行寓言结构分析。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不是表现现状,而是更多地发现现状,而"间离效果"的认识过程,是经过辩证法的三段法的过程。布莱希特的&... 本文受詹姆逊回归寓言研究的启发,着重于对布莱希特的"史诗剧"进行寓言结构分析。布莱希特的"史诗剧"不是表现现状,而是更多地发现现状,而"间离效果"的认识过程,是经过辩证法的三段法的过程。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如同隐喻一样,具有一种"此在—彼在"的结构,它的最基本特征在于它是一种"寓言剧"。这种"寓言剧"结构使布莱希特的一些早期戏剧实验具有"唯理智论"倾向,而布莱希特后期的"辩证剧"则是在理性和情感之间建立了一种辩证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诗剧” 间离效果 “此在—彼在” “寓言剧” 辩证法
下载PDF
言说与倾听——《朗读者》对人性的多维透视 被引量:8
20
作者 董琦琦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4-106,共3页
《朗读者》是当下畅销的德国小说之一,其意图传达的已非关涉某一群体的个别现象,而是值得全人类感叹的生存悖论。小说由三个部分组成,"朗读"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叙述手法,是贯穿其间的核心线索。作家施林克的爱情观、历史意识... 《朗读者》是当下畅销的德国小说之一,其意图传达的已非关涉某一群体的个别现象,而是值得全人类感叹的生存悖论。小说由三个部分组成,"朗读"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叙述手法,是贯穿其间的核心线索。作家施林克的爱情观、历史意识及对生命的思考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向读者娓娓道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哈德·施林克 《朗读者》 灵与肉 罪与罚 祈祷与救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