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1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旅行文学的起源
1
作者 田俊武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19-29,共11页
英国旅行文学的源头,不应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和文学,因为希腊与英国相距甚远,在远古时期与英国没有任何社会和文化的交集。英国旅行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欧神话和文学。北欧地理上距离英国最近,北欧人在公元8世纪后不断入侵并定居英国... 英国旅行文学的源头,不应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和文学,因为希腊与英国相距甚远,在远古时期与英国没有任何社会和文化的交集。英国旅行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北欧神话和文学。北欧地理上距离英国最近,北欧人在公元8世纪后不断入侵并定居英国,他们的神话和文学对正在形成期的古英语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北欧神话、萨迦文学中的旅行叙事,成为古英语文学中旅行叙事的源头。古英语诗歌中的《航海者》和《旅行咒》以及古英语时期产生的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夫》即英国旅行文学滥觞期的代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旅行文学 古英语 北欧神话文学 源头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查尔斯·狄更斯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研究
2
作者 陈后亮 许骞文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2期9-20,共12页
尽管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查尔斯·狄更斯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国内对此还未形成繁荣多元的学术话语。本文运用CiteSpace中关键词聚类视图、时间线视图、突现词探测等功能可视化地呈现了21世纪以来狄更斯研究在我国的历时发展。总体... 尽管21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查尔斯·狄更斯的研究已趋于成熟,但国内对此还未形成繁荣多元的学术话语。本文运用CiteSpace中关键词聚类视图、时间线视图、突现词探测等功能可视化地呈现了21世纪以来狄更斯研究在我国的历时发展。总体上看,我国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还未真正走上国际舞台,欲保持国际学术对话充满挑战;着眼国内,学者对此位英国经典作家的解读较为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阐释趋势,在接受此种外来文化时可谓建构与解构并驾齐驱。细节上看,纵使新世纪形成诸多有潜力的研究话题、聚类主题也得到持续更新,但国内学者对狄更斯几部作品重复研究现象仍较为严重、欲在经典议题上推陈出新也并非易事。在跨学科研究蔚然成风的背景下,狄更斯在我国的研究进路或可乘时乘势,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世纪 狄更斯国内研究 CITESPACE
下载PDF
从康拉德书信看其文学身份及影响
3
作者 朱洪祥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64-68,共5页
作为生长在波兰的英国作家,康拉德通过“他者”的眼光来观察欧洲世界,并致力于消解欧洲中心主义,因而康拉德的文学身份被爱德华·萨义德定义为东方作家。其实,康拉德文学创作更多的是从伦理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伦理作家”更为恰... 作为生长在波兰的英国作家,康拉德通过“他者”的眼光来观察欧洲世界,并致力于消解欧洲中心主义,因而康拉德的文学身份被爱德华·萨义德定义为东方作家。其实,康拉德文学创作更多的是从伦理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伦理作家”更为恰当。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作家都坦承自己的文学创作受了康拉德的影响,而且影响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他们不仅借用康拉德的写作方法,而且把康拉德作品作为自己文学作品的背景,甚至于把康拉德的生活经历作为写作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拉德 文学身份 影响研究
下载PDF
回到巴尔登斯伯格——《雪莱在中国(1905—1966)》中的跨国文献学考据
4
作者 姜哲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4年第8期106-111,共6页
张静新著《雪莱在中国(1905—1966)》是一部“巴尔登斯伯格”式的著作。其通过比较文学所特有的跨语言、跨国族和跨文化研究,对1905年至1966年间雪莱在中国被接受和译介的事实与材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跨国文献学考据”。在艺术性地安... 张静新著《雪莱在中国(1905—1966)》是一部“巴尔登斯伯格”式的著作。其通过比较文学所特有的跨语言、跨国族和跨文化研究,对1905年至1966年间雪莱在中国被接受和译介的事实与材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跨国文献学考据”。在艺术性地安排与调配这些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该书不但对雪莱及其文学在中国曲折延伸的多维面向予以澄明,更是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化与世界文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登斯伯格 《雪莱在中国(1905—1966)》 比较文学 跨国文献学考据
下载PDF
国家地理叙事的具身化:以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为例
5
作者 何荣钰 刘立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0-273,共14页
文学地理学主要采用两条研究路径,一是以地理环境为轴心的人—地关系影响论,二是当代空间理论的权力关系批判,二者各有利弊。地理的身体审美是重要的文学地理学思想资源,以身体为视点,对早期现代英国文学的国家地理叙事进行讨论,有助于... 文学地理学主要采用两条研究路径,一是以地理环境为轴心的人—地关系影响论,二是当代空间理论的权力关系批判,二者各有利弊。地理的身体审美是重要的文学地理学思想资源,以身体为视点,对早期现代英国文学的国家地理叙事进行讨论,有助于辨明中西文明交流互鉴视野下的文学地理学资源的当代学术意义。早期现代英国流行国家人格化理论和国王二体论思想,作家将国家地理视为政治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生发了国家地理叙事的具身化修辞。几何结构打通了地理景观与人体之间的阻隔,形成了两者之间基于政治伦理的类比修辞;地理图绘与政治身体互为指涉,赋予抽象的地图以政治生命意义;二元对立的性别观念形塑了地理空间的性别表达。地理叙事的具身化修辞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与中国古代地理思想有契合之处,一种系统、丰富的人地关系昭示着文学地理学理论革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地理叙事 斯宾塞 莎士比亚 马洛
下载PDF
英美文学发展特征、思潮与流派分析——评《英美文学发展导论》
6
作者 沈蕾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1期I0019-I0019,共1页
当提及英美文学,我们不仅是在谈论文字和作品,更是在探索一段富有文化与历史底蕴的精彩旅程。英美文学的发展既反映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又展示了作家们对于时代精神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从不同时期涌现出的各种思潮与流派... 当提及英美文学,我们不仅是在谈论文字和作品,更是在探索一段富有文化与历史底蕴的精彩旅程。英美文学的发展既反映了这些国家的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又展示了作家们对于时代精神与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从不同时期涌现出的各种思潮与流派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学家对于人性、社会与自然的独特诠释与表达。《英美文学发展导论》一书是一本集时间线索、文学特征、思潮、流派、作家等于一体的英美文学发展宏观导论,分为上下两篇,详细而系统地阐述了英国和美国文学的演进历程,揭示了它们各自的发展特征、思潮与流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文学特征 时间线索 时代精神 演进历程 文化传承 文化与历史 社会与自然
下载PDF
“作为思想家的诗人”——评蒋洪新教授《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
7
作者 肖百容 黄苏 《湘南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4-125,共2页
T.S.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是20世纪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著名的批评家、戏剧家、现代派诗歌运动的领袖,他对英美文学和文化批评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蒋洪新教授深耕艾略特研究近三十年,完成了“诗学理论—文化批评... T.S.艾略特(T.S. Eliot,1888—1965)是20世纪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开拓者、著名的批评家、戏剧家、现代派诗歌运动的领袖,他对英美文学和文化批评产生了划时代的深远影响。蒋洪新教授深耕艾略特研究近三十年,完成了“诗学理论—文化批评—文学思想”渐次深入的艾略特研究三部曲,他创作的《T.S.艾略特文学思想研究》(以下简称为《研究》)无疑为国内艾略特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一、“文学思想”建构的创新性1948年,艾略特凭借《四个四重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为:“在艾略特的诗歌和散文中有一种很特殊的声音,这种声音使我们这个时代不得不加以重视,这是一种钻石般的锋利切入我们这代人的意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艾略特 《四个四重奏》 现代派诗歌 文学思想 英美文学 诗学理论 诺贝尔文学奖 我们这代人
下载PDF
多面复合体:《乌托邦》中的含混与复杂性
8
作者 王伟 《文教资料》 2024年第9期18-21,共4页
自英国人文主义者与政治家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发表第一版《乌托邦》以来,乌托邦这一独特的“社会政治体”就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关注与批评。就一般语境而言,对于乌托邦的批评分析集中于政治社会领域,乌托邦所代表的是一种积极正... 自英国人文主义者与政治家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发表第一版《乌托邦》以来,乌托邦这一独特的“社会政治体”就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关注与批评。就一般语境而言,对于乌托邦的批评分析集中于政治社会领域,乌托邦所代表的是一种积极正向却又无法实现的理想的社会愿景。但这种观念往往忽略了乌托邦起初作为文学文本中被构建出的时空体所具有的内在的含混与复杂性,以及这种含混被构建的过程。结合莫尔创作《乌托邦》的历史语境与首版的文本信息,可以发现乌托邦作为多面复合体,这一文学概念起初就在形式表征(时间与空间)和内在本质(人文主义色彩)两个层面具有含混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人文主义 含混 复杂性
下载PDF
“撒旦的诱惑”: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的共同体审美
9
作者 徐彬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261-275,共15页
受所处时代影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或多或少地被染上了殖民主义色彩。殖民、旅行、流散、文学创作、审美与道德批判之间存在着强大的、难以割裂的且有时不易被人察觉的逻辑关系。以黑奴和“东方猎奇”为主题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形塑... 受所处时代影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或多或少地被染上了殖民主义色彩。殖民、旅行、流散、文学创作、审美与道德批判之间存在着强大的、难以割裂的且有时不易被人察觉的逻辑关系。以黑奴和“东方猎奇”为主题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形塑了英国人的审美旨趣,界定了英国民族国家共同体“美”与“崇高”的精神内核。该精神内核具有令人着迷的说服力。然而,究其本质,该精神内核不过是以特定审美和道德原则为依托、以构建新时期英国殖民强国为目的的“撒旦的诱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黑奴 东方猎奇 民族国家共同体 审美
下载PDF
《伦敦城下之城:街道下的秘史》:挖掘被遗忘的伦敦地方意识
10
作者 黄天颖 《探索与批评》 2024年第1期76-90,共15页
城市的地下空间往往不被人注意,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与地下的接触通过各种城市交通、公共系统的发展愈发密切,但大众对城市地下的认识依旧浅薄。在以往的印象中,地下往往是阴暗、肮脏、神秘甚至恐怖的存在。但一座城市的许多历史又往... 城市的地下空间往往不被人注意,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与地下的接触通过各种城市交通、公共系统的发展愈发密切,但大众对城市地下的认识依旧浅薄。在以往的印象中,地下往往是阴暗、肮脏、神秘甚至恐怖的存在。但一座城市的许多历史又往往埋藏在地表之下,形成了古老、神秘的特殊文化空间。阿克罗伊德注意到了地下历史的亟待挖掘,在《伦敦城下之城:街道下的秘史》中聚焦伦敦地下,绘制了另一幅不为人知的伦敦景观。对此,本文将对该传记进行分析,考察阿克罗伊德如何通过地下探究伦敦的地方性记忆,建构书写伦敦的传统,强化大众对伦敦的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下 伦敦 地方意识 城市认同
下载PDF
斯图亚特·霍尔与“文化表征”理论 被引量:27
11
作者 邹威华 伏珊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45,共4页
斯图亚特·霍尔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与思想集大成者。"文化表征"是霍尔后期思想中最重要的内核。接合理论、族裔散居文化身份和差异的政治等表征特质为"文化表征"内涵注入了强力,并诠释出"文化表征"... 斯图亚特·霍尔是伯明翰学派的奠基人与思想集大成者。"文化表征"是霍尔后期思想中最重要的内核。接合理论、族裔散居文化身份和差异的政治等表征特质为"文化表征"内涵注入了强力,并诠释出"文化表征"所蕴涵"意义"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由此彰显出"文化表征"给当下的后殖民文学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内涵与理论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 文化表征 族裔散居文化身份 后殖民文学 文化研究
下载PDF
选择性亲和力?——王尔德读庄子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隆溪 向玲玲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4-79,共6页
英国汉学家瞿理思1889年发表了他翻译的《庄子》,而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很快在1890年就发表了长篇书评,把庄子的道家思想阐释为反对一切政府管理、争取个人自由的哲学。这正是王尔德自己所理解的费边社会主义,即认为艺术应该是... 英国汉学家瞿理思1889年发表了他翻译的《庄子》,而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很快在1890年就发表了长篇书评,把庄子的道家思想阐释为反对一切政府管理、争取个人自由的哲学。这正是王尔德自己所理解的费边社会主义,即认为艺术应该是超越政治和伦理的唯美主义思想;这是一种近于无政府主义的思想,主张一切任其自然。王尔德这一思想与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有一种不期而至的契合。虽然王尔德不懂中文,对道家思想也没有研究,但凭着艺术家和思想家的敏感,他对庄子的评论不无深刻之处。由于现代王尔德研究往往不关注这篇书评,而王尔德选本也通常不收录这篇书评,因此,在审视西方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的关系时探讨王尔德对《庄子》译本的评论,自有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庄子 个人自由 无政府主义 现代主义 道家思想
下载PDF
莎士比亚对青年弥尔顿的影响
13
作者 约翰·拉姆里奇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3-22,共20页
60年前,一篇影响深远的短文证实,长期被认为是弥尔顿所有的一本品达诗集并不符合他的读者形象,这为确定弥尔顿关联提供了新的标准。这些标准使我们确信:正是弥尔顿评注了费城自由图书馆收藏的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弥尔顿的编辑干预和页... 60年前,一篇影响深远的短文证实,长期被认为是弥尔顿所有的一本品达诗集并不符合他的读者形象,这为确定弥尔顿关联提供了新的标准。这些标准使我们确信:正是弥尔顿评注了费城自由图书馆收藏的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弥尔顿的编辑干预和页边评注揭示了他对于传达时空环境和氛围的比喻的一贯兴趣,同时也表明弥尔顿关注歌曲和类似假面剧的娱乐活动,这意味着莎士比亚影响到了弥尔顿在17世纪30年代的诗歌发展。莎士比亚的《亨利四世》四联剧也可能在弥尔顿身上产生了共鸣,因为当时正是他抛弃在英国圣公会的职业,选择成为独立诗人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尔顿 莎士比亚 第一对开本 古文书学 页边评注 《亨利四世》四联剧 《致友人书》
下载PDF
远东梦的失落与重建--评罗伯特·马克利《追慕与忧惧:英国的远东想象(1600—1730)》
14
作者 任远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208-219,共12页
罗伯特·马克利在专著《追慕与忧惧:英国的远东想象(1600—1730)》中,批判、解构了长期渗透于东西方关系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并以跨区域史学视野重构了东方主导的早期现代世界格局。该书作者将笛福等经典作家的文学文本置于... 罗伯特·马克利在专著《追慕与忧惧:英国的远东想象(1600—1730)》中,批判、解构了长期渗透于东西方关系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并以跨区域史学视野重构了东方主导的早期现代世界格局。该书作者将笛福等经典作家的文学文本置于历史语境中,与非虚构文本史料并置,从而揭示了文学想象与现实间的裂隙,还原出一幅包括不列颠在内的欧洲帝国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与重构历程。该书于2023年译介入国内,对中国学者而言,它不仅提供了跨学科的研究范例,也为西方话语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现代 远东 英国 帝国 民族身份认同 欧洲中心主义
下载PDF
茶叶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与表现
15
作者 贾晓娇 《福建茶叶》 2024年第7期190-192,共3页
茶叶作为一种象征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文探讨了茶叶在英语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表现,以及其在中国、日本和英国等不同文化中的多样性。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了茶叶象征意义的演变,包括社交、情感、文化交流、谦... 茶叶作为一种象征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本文探讨了茶叶在英语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与表现,以及其在中国、日本和英国等不同文化中的多样性。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了茶叶象征意义的演变,包括社交、情感、文化交流、谦逊、尊重和家庭生活等多个方面。跨文化比较揭示了茶叶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象征意义,丰富了我们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象征 英语文学 文化比较 多样性
下载PDF
解构的时间和地点:评彼得·巴里对挽歌的研究
16
作者 王子麟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39-41,共3页
本文借助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对彼得·巴里关于维多利亚时期的两首著名挽歌的研究进行评论,揭示了挽歌中时间和空间的多重意义和内在矛盾。以及挽歌如何超越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理解,展示情感和意义的“延异”现象。本文... 本文借助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对彼得·巴里关于维多利亚时期的两首著名挽歌的研究进行评论,揭示了挽歌中时间和空间的多重意义和内在矛盾。以及挽歌如何超越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理解,展示情感和意义的“延异”现象。本文强调解构主义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视角,使得读者能够体验到挽歌中独特的情感和记忆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挽歌 解构主义 彼得·巴里的研究
下载PDF
伍尔夫作品中的“道”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新慧 卢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4-151,共8页
独立于任何文学派别,伍尔夫用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充满"存在"、"无"、"空"、"超验"、"雌雄同体"、"对立统一"的文学世界;通过声、色、光、活着的、死去的以及人们心理及... 独立于任何文学派别,伍尔夫用独特的视角描写了一个充满"存在"、"无"、"空"、"超验"、"雌雄同体"、"对立统一"的文学世界;通过声、色、光、活着的、死去的以及人们心理及大脑最细腻的活动,伍尔夫用文字视觉化了隐藏在波涛背后的节奏和串起无数瞬间的那条隐线,昭示着道家对控制宇宙平衡神秘力量的追求,即视无物之象,言无名之状,寻天地之根;然万物与我为一,且得有言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 道教 老子 庄子 《道德经》 文学 哲学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兼评《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茂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3-175,共3页
关键词 文学批评方法 文学伦理学 理论与实践 英国文学 全国学术研讨会 国外学者 文学研究方法 论文集
下载PDF
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反抗—重建《非洲的假面剧》中非洲传统信仰的本质 被引量:21
19
作者 张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7-173,共7页
在奈保尔唯一一部非洲旅行为主题的游记《非洲的假面剧》中,他改变了以往游记中主观而充满东方主义色彩的叙事视角,转而扮演聆听者和记录者的角色,较为客观地记录了非洲传统信仰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外来宗教压迫时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危... 在奈保尔唯一一部非洲旅行为主题的游记《非洲的假面剧》中,他改变了以往游记中主观而充满东方主义色彩的叙事视角,转而扮演聆听者和记录者的角色,较为客观地记录了非洲传统信仰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外来宗教压迫时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的危机。本文通过比较奈保尔笔下不同对象对非洲传统信仰的观念差异,分析作为传统信仰本质的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在去殖民化进程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其对生态环保的积极促进作用,试图促使读者对于如何使非洲传统信仰在受功利主义影响的现代化社会中存续下来这一问题进行再思考,最终保留传统信仰的神圣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传统信仰 外来宗教 现代化社会 祖先崇拜 自然崇拜
下载PDF
走向文化治理:托尼·本尼特文化研究理论范式的转型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艳丰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8-177,共10页
托尼·本尼特(也译作托尼·贝内特)是英国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家,其早期的文化理论基本延续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在接触到葛兰西、福柯的理论以及澳大利亚的文化现实后,本尼特将治理纳入文化研究之中,形成了文化治理的理... 托尼·本尼特(也译作托尼·贝内特)是英国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家,其早期的文化理论基本延续了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在接触到葛兰西、福柯的理论以及澳大利亚的文化现实后,本尼特将治理纳入文化研究之中,形成了文化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范式。本尼特批判文本形而上学的研究,将文化与权力结合起来,强调审美与文化治理的关系,突出知识、话语在文化治理中的作用。本尼特在反思文化治理理论的同时,从博物馆的政治、文化政策、文化改革、批评理论的介入性、阅读构型等方面对文化治理实践展开深入思考,强化了文化治理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尼·本尼特 文化研究 文化治理 范式 转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