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4篇文章
< 1 2 1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文明的悖论与出路——马克思与莎士比亚的思想对话
1
作者 郗戈 赵瑞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2,共10页
开启马克思与莎士比亚在现代文明研究问题域中的思想对话,不仅有助于把握两者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还有助于透视古今文明转型阶段的社会现实。面对古今文明转型阶段以来资本力量的不断崛起,莎士比亚诉诸一种近似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德性观... 开启马克思与莎士比亚在现代文明研究问题域中的思想对话,不仅有助于把握两者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还有助于透视古今文明转型阶段的社会现实。面对古今文明转型阶段以来资本力量的不断崛起,莎士比亚诉诸一种近似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德性观,通过《威尼斯商人》《雅典的泰门》等戏剧的情节走向展现出对现代文明的忧思关切;而马克思则在大量汲取莎剧思想资源的基础上,依凭科学客观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透过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外部表征揭示出现代文明的矛盾悖论。尽管莎士比亚敏锐觉察到现代文明中存在诸多困境与悖谬,但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超越途径;而马克思则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骄傲的英国自耕农”“父亲的鬼魂(老田鼠)”等预示性形象,使莎士比亚塑造的文学典型展现出现代文明的历史性超越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明 马克思与莎士比亚 政治经济学与文学
下载PDF
乌托邦补偿:脱欧小说“季节四部曲”中的莎士比亚传奇剧
2
作者 隋晓荻 于潇涵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0-35,共6页
英国当代重要小说家阿莉·史密斯的“季节四部曲”是脱欧文学的代表作。在“四部曲”中,史密斯构建了一种与莎士比亚四部传奇剧的对位叙事关系,并将其寓于“合—分—合”“破裂—重聚”“分离—重逢”“分散—集聚”的四种叙事结构... 英国当代重要小说家阿莉·史密斯的“季节四部曲”是脱欧文学的代表作。在“四部曲”中,史密斯构建了一种与莎士比亚四部传奇剧的对位叙事关系,并将其寓于“合—分—合”“破裂—重聚”“分离—重逢”“分散—集聚”的四种叙事结构中,以此指向空想、矛盾、希望、总体四种类型的乌托邦。通过这种互文叙事,史密斯既批判了因脱欧而来的分裂的“坏”英国,又用包含全球本地化向度的乌托邦想象去补偿实现统一的“好”英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莉·史密斯 “季节四部曲” 乌托邦补偿 互文叙事 脱欧小说
下载PDF
地理场景与空间建构——地理与麦克白的命运
3
作者 白阳明 王莎莎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4年第1期181-193,249,共14页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设置许多地理场景,构建出神秘空间和权力空间,命运随着地理场景的不同而变迁,悲剧随着空间的转换而发展,剧中的地理差异反映出麦克白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呈现地理即命运的观点。研究《麦克白》中的地理场景与空间建... 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设置许多地理场景,构建出神秘空间和权力空间,命运随着地理场景的不同而变迁,悲剧随着空间的转换而发展,剧中的地理差异反映出麦克白悲惨命运的必然性,呈现地理即命运的观点。研究《麦克白》中的地理场景与空间建构,既提供了一种解读作品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又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如何通过地理空间表达时空体验,展现人物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白》 地理场景 空间建构 命运
下载PDF
为莎士比亚跨文化研究开辟新路--评黄诗芸《莎士比亚与东亚》
4
作者 冯伟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171-179,共9页
黄诗芸的专著《莎士比亚与东亚》从形式、政治、接受和离散四个角度探讨了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四国的莎士比亚舞台和电影改编。该书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研究莎士比亚与东亚的专论,为日益丰富的东亚色彩的莎士比亚剧场和研究提供了... 黄诗芸的专著《莎士比亚与东亚》从形式、政治、接受和离散四个角度探讨了日本、中国、韩国、新加坡四国的莎士比亚舞台和电影改编。该书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研究莎士比亚与东亚的专论,为日益丰富的东亚色彩的莎士比亚剧场和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案例和指导,拓宽了莎士比亚跨文化传播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东亚 戏剧 电影 跨文化研究 改编研究
下载PDF
戏剧人莎士比亚--罗伯特·科恩《莎士比亚论戏剧》评述
5
作者 胡鹏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189-198,共10页
在其专著《莎士比亚论戏剧:对其理论和实践的批判性考察》中,罗伯特·科恩另辟蹊径,通过莎士比亚的生平突出了其除剧作家之外的演员、导演、剧场经营者身份,指出莎士比亚从小就由于家庭原因和个人爱好对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兴起的戏剧... 在其专著《莎士比亚论戏剧:对其理论和实践的批判性考察》中,罗伯特·科恩另辟蹊径,通过莎士比亚的生平突出了其除剧作家之外的演员、导演、剧场经营者身份,指出莎士比亚从小就由于家庭原因和个人爱好对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兴起的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先成为一名演员,随后写戏、导戏、经营剧团和剧场。实际上,他在作品中不断提及演员、舞台和观众。联系莎士比亚的剧本表述进行深入分析,科恩认为,莎士比亚不单是剧作家,更是罕见、杰出的“戏剧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伯特·科恩 《莎士比亚论戏剧》 表演 舞台 观众
下载PDF
英国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市场价值焦虑——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货币、商品与国家安全 被引量:1
6
作者 陶久胜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1-193,212,共14页
英国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货币与商品价值摇摆于内外价值之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价值日益呈现出外在转向之态势。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海伦和克瑞西达正如商品化了的金银货币,剧中人物对她们的价值辩论与早期现代... 英国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货币与商品价值摇摆于内外价值之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价值日益呈现出外在转向之态势。莎士比亚《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海伦和克瑞西达正如商品化了的金银货币,剧中人物对她们的价值辩论与早期现代英国的货币价值论争基本呼应,其价值在自身内在价值和王室主观判断之间摆动,显现出一种基于商品稀缺性抑或供求关系的市场价值转向。然而,特洛伊人罔顾人的内在价值,始终依靠市场逻辑定义人际价值,夸大海伦价值让两国陷入消耗巨大的战争之中,对国家安全与政治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映射出莎士比亚时代的市场价值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国家安全 货币 商品 市场价值
下载PDF
创造何以战胜死亡: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死亡观
7
作者 曾立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7,共10页
“以创造战胜死亡”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组诗中,创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类自身的繁衍;二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诗人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提取“真善美”,建立秩序,从而创造了诗人的小宇宙。《旧约》也同样反复强调以“生... “以创造战胜死亡”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在这组诗中,创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类自身的繁衍;二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诗人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提取“真善美”,建立秩序,从而创造了诗人的小宇宙。《旧约》也同样反复强调以“生儿育女”和“建立秩序”两种方式战胜死亡。莎士比亚诗中这种“以创造战胜死亡”的主题与《旧约》中源自希伯来文化的死亡观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又在古希腊罗马哲学思想影响下产生了变化。通过分析莎翁十四行诗中的死亡观,可以看到两希文明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冲突与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观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下载PDF
“有”与“没有”之间——解读《李尔王》的存在哲学
8
作者 章乔毓 肖剑(指导)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1期79-81,共3页
“Nothing can come of nothing”作为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刻地绘就了早期李尔的精神底色。“无中不能生有”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自从被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后,便为后世的西方哲学家所普遍讨论。在《李尔王... “Nothing can come of nothing”作为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刻地绘就了早期李尔的精神底色。“无中不能生有”这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自从被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后,便为后世的西方哲学家所普遍讨论。在《李尔王》的英文原著中,“nothing”具有多元的内在含义。“有”与“没有”的讨论涉及了亲情、爱情多个方面,主人公观念中两者二元关系的转变也演绎着关于“真人”的成长故事。不论是对个体存在状态的呈现还是对人与自然动态关系的思考,《李尔王》都极具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的哲学价值。《李尔王》在双线索的交织中塑造出一众个性迥异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有”与“没有”之间,暗含着“爱”的形式与本质之争,藏匿着“真人”成长蜕变的隐性轨迹。透过失势、战争、死亡、赎罪,我们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审视社会关系的复杂,收获深沉的人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尔王》 存在哲学 人的自我发现 自然
下载PDF
约翰·盖伊《乞丐歌剧》中的经济书写解读
9
作者 周颖 《文教资料》 2024年第5期35-37,共3页
《乞丐歌剧》是英国剧作家约翰·盖伊最负盛名的戏剧作品,本文以经济书写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围绕作品中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与经济观念展开研究,挖掘作品反映的经济运行模式及问题,探寻作者的经济观念与社会思考。
关键词 约翰·盖伊 《乞丐歌剧》 信用 商品化
下载PDF
“时间意外性”的多维透视——论德里达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阐释
10
作者 陶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1-140,共10页
文学阐释在德里达的思想中起着落实解构策略、开拓解构维度的作用。德里达在解读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挖掘了戏剧中的多个时间意外性(contretemps)的场景,通过时间、专名、反讽这几个向度围绕“时间意外性”展开了... 文学阐释在德里达的思想中起着落实解构策略、开拓解构维度的作用。德里达在解读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挖掘了戏剧中的多个时间意外性(contretemps)的场景,通过时间、专名、反讽这几个向度围绕“时间意外性”展开了精彩的阐释,并以三个不同的裂缝回答了意义生成的可能性条件这一问题。德里达的阐释在时间维度上讨论了时间与空间的裂缝,在专名维度上讨论了专名与承担者间的裂缝,在反讽维度上讨论了有限与无限的裂缝。这三个维度事实上互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时间意外性”的多维透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达 《罗密欧与朱丽叶》 时间意外性 时间 专名 反讽
下载PDF
《维罗纳二绅士》:“原型故事”与“意大利式喜剧”
11
作者 傅光明 高文佳 《汉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88-98,共11页
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维罗纳二绅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约创作于1589-1593年间,描述意大利维罗纳城两位绅士求爱的故事,洋溢着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对背叛友谊的批判,充满幽默、欢乐的谐趣。该剧主要情节参考借鉴了葡萄牙作家... 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维罗纳二绅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约创作于1589-1593年间,描述意大利维罗纳城两位绅士求爱的故事,洋溢着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对背叛友谊的批判,充满幽默、欢乐的谐趣。该剧主要情节参考借鉴了葡萄牙作家豪尔赫·德·蒙特马约尔、英国学者托马斯·埃利奥特、剧作家约翰·利利、剧作家罗伯特·格林等人的作品。另外,曾被视为莎翁原创的角色朗斯和他的狗克莱伯,灵感亦归功于他人。作为最早的莎剧之一,该剧结构薄弱,主题单一,手笔略显稚嫩,但仍为莎士比亚喜剧艺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喜剧 《维罗纳二绅士》 原型故事
下载PDF
邱吉尔戏剧《九重天》中的文化资本与阶级身份建构
12
作者 王晓歌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4期30-41,共12页
对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卡里尔·邱吉尔的代表作《九重天》的研究长期以来集中于对种族或性别压迫的抗争,忽视了剧本中对多种具有阶级文化属性的物品与行为的描写。本文认为,邱吉尔用诸多笔墨描摹中产阶级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物品独特... 对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卡里尔·邱吉尔的代表作《九重天》的研究长期以来集中于对种族或性别压迫的抗争,忽视了剧本中对多种具有阶级文化属性的物品与行为的描写。本文认为,邱吉尔用诸多笔墨描摹中产阶级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物品独特的历史语境能够展现出人物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观念。本文从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的角度切入,探讨这些物品与行为在特定时期的文化含义,分析剧中主要人物如何利用它们来建构自身的阶级身份,以及他们这样做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里尔·邱吉尔 《九重天》 文化资本 中产阶级
下载PDF
死亡、道德与正义——《西班牙悲剧》中的复仇意蕴探析
13
作者 李波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9-54,共6页
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开创了一个新的戏剧类型,是英国复仇悲剧的先驱,影响了后继者的戏剧创作。复仇具有丰富的意蕴,基德通过安德里安、英匹丽亚和西埃洛尼莫的复仇,探讨了死亡、道德和正义问题。安德里安的复仇揭示出死亡... 托马斯·基德的《西班牙悲剧》开创了一个新的戏剧类型,是英国复仇悲剧的先驱,影响了后继者的戏剧创作。复仇具有丰富的意蕴,基德通过安德里安、英匹丽亚和西埃洛尼莫的复仇,探讨了死亡、道德和正义问题。安德里安的复仇揭示出死亡所具有的娱乐价值,不仅弱化了死亡恐惧,还表明死亡意味着肉体消亡,灵魂不朽的二元论立场;英匹丽亚的复仇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道德困境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西埃洛尼莫的私人复仇是对国家法律失败的控诉以及对正义的呼求。最终,复仇者作为社会改革者成为时代的悲剧英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 死亡 女性道德困境 正义
下载PDF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海上私掠:《西部美少女》中的海盗、英西海战与贸易帝国构建
14
作者 陶久胜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30-48,共19页
16世纪是英国海盗盛行和海上贸易迅猛发展的时期,国家海外扩张的远大抱负促成海盗形象的转变。海盗成为构建英国海上贸易帝国的中坚力量,曾受谴责的海上私掠得到正义化书写,转变为获取国家财富和权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海上贸易引发海... 16世纪是英国海盗盛行和海上贸易迅猛发展的时期,国家海外扩张的远大抱负促成海盗形象的转变。海盗成为构建英国海上贸易帝国的中坚力量,曾受谴责的海上私掠得到正义化书写,转变为获取国家财富和权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海上贸易引发海盗形象转变的语境出发,发现托马斯·海伍德的戏剧《西部美少女》中海盗和海上私掠的含混性质:海上私掠之合法性备受质疑,同时海盗被视为海上探险和贸易的民族英雄。该剧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特定语境互动,将海盗形象与贸易帝国构建相联系,呈现海盗有助于英国民族身份构建与海洋帝国扩张的历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海伍德 《西部美少女》 海盗 海上私掠 贸易帝国
下载PDF
认知视野下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
15
作者 何荣钰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4年第1期352-363,共12页
认知科学提供了揭示文学作品新信息的有效研究方法,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得到了新的阐释和解读,使得重写文学史在学理上成为可能。本文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数部戏剧为研究案例,从具身认知、认知投射、认知修辞三个方面探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认知科学提供了揭示文学作品新信息的有效研究方法,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得到了新的阐释和解读,使得重写文学史在学理上成为可能。本文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数部戏剧为研究案例,从具身认知、认知投射、认知修辞三个方面探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在人物塑造、主题表现、语言修辞等方面所体现的认知属性,从而证实撰写英国戏剧认知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英格兰 文艺复兴 戏剧 文学史
下载PDF
萨拉·凯恩戏剧的暗恐研究——以《清洗》为例
16
作者 邵培豪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9期110-113,共4页
《清洗》为英国当代剧作者、“直面戏剧”浪潮的代表人物萨拉·凯恩创作的第三部戏剧。凯恩在此剧中刻意采用的“熟悉”与“不熟悉”并存的创作风格,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暗恐感受。剧作中的三组主要人物也暗合了拟人化、替身与阉割焦... 《清洗》为英国当代剧作者、“直面戏剧”浪潮的代表人物萨拉·凯恩创作的第三部戏剧。凯恩在此剧中刻意采用的“熟悉”与“不熟悉”并存的创作风格,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暗恐感受。剧作中的三组主要人物也暗合了拟人化、替身与阉割焦虑等暗恐主题。这一切赋予了《清洗》挥之不去的暗恐气息,使其能带给读者和观众独特的审美效应。而在凯恩暗恐书写的背后,则是直面戏剧对于阿尔托“残酷戏剧”的回应、作者对其自身命运的嗟叹、对冰冷残酷的社会规约的批判以及对社会边缘群体高度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拉·凯恩 清洗 暗恐 直面戏剧
下载PDF
浅析奥菲莉亚之死的美学色彩
17
作者 孙语璠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0期172-174,共3页
奥菲莉亚作为莎士比亚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女性配角,却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奥菲莉亚之死这主题更是成为了后世许多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可谓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具视觉艺术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奥菲莉亚从文本走向舞台呈现,进而... 奥菲莉亚作为莎士比亚经典悲剧作品《哈姆雷特》中的女性配角,却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奥菲莉亚之死这主题更是成为了后世许多艺术家的灵感来源,可谓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具视觉艺术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奥菲莉亚从文本走向舞台呈现,进而走向绘画符号,甚至走入当代艺术中的视觉艺术的过程十分复杂,本文将主要从奥菲莉亚之死在艺术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浅析奥菲莉亚之死的美学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艺术 奥菲莉亚之死 美女之死 死亡美学
下载PDF
莎士比亚戏剧“女扮男装”现象的叙事策略
18
作者 黄菊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7期93-100,共8页
女扮男装作为莎士比亚很多戏剧的重要情节之一,增添了莎剧的复杂性和颠覆性,在设置戏剧悬念、形成反讽以及增强喜剧性效果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女扮男装这一行为作为剧中其他戏剧动作开展的基础,就不会出现《第十二夜》和... 女扮男装作为莎士比亚很多戏剧的重要情节之一,增添了莎剧的复杂性和颠覆性,在设置戏剧悬念、形成反讽以及增强喜剧性效果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女扮男装这一行为作为剧中其他戏剧动作开展的基础,就不会出现《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这两部喜剧,也不会让《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解决“法庭斗争”这一幕对读者和观众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更不会让读者和观众在薇奥拉和西巴斯辛的“双胞胎误会”中忍俊不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戏剧 女扮男装 叙事策略
下载PDF
台湾地区首部中文莎剧演出与光复初期文化重建研究
19
作者 孙宇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24年第1期64-79,共16页
许多学者认为,台湾地区首部中文莎士比亚戏剧演出在1949年2月28日,由福建漳州赴台的芗剧团编导陈大禹组建的“实验小剧团”在台北第一女中上演,剧目是由莎剧《奥赛罗》改编的《疑云》。然而,《疑云》是否真正演出过,却成为笼罩在台湾地... 许多学者认为,台湾地区首部中文莎士比亚戏剧演出在1949年2月28日,由福建漳州赴台的芗剧团编导陈大禹组建的“实验小剧团”在台北第一女中上演,剧目是由莎剧《奥赛罗》改编的《疑云》。然而,《疑云》是否真正演出过,却成为笼罩在台湾地区戏剧界的一团疑云。通过梳理台湾地区戏剧界就《疑云》1949年演出与否所做的论述,可以厘清这部莎剧的演出真相,并以此论证内地莎剧对台湾地区莎剧演出的早期影响和海峡两岸莎剧表演错综复杂的关系,以期进一步探究光复初期台湾地区文化重建的措施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复初期 台湾地区 莎士比亚 陈大禹 《疑云》 《奥赛罗》 表演研究
下载PDF
哈罗德·品特戏剧《归家》中的审丑艺术研究
20
作者 王玉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在当代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归家》中,剧中人广泛使用暴力、粗鄙的语言并采取颠覆传统道德观念的行为,与文明社会的正常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文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姻的情感生活中上下求索而不知何处是归宿,最终沦陷在社会所编... 在当代英国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归家》中,剧中人广泛使用暴力、粗鄙的语言并采取颠覆传统道德观念的行为,与文明社会的正常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文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姻的情感生活中上下求索而不知何处是归宿,最终沦陷在社会所编织的堕落的罗网里。对于该部作品,大多数学者关注到的是其荒诞性和女性主义主题,但却鲜有学者注意到剧作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剧中广泛运用的负面审美艺术——审丑的艺术。文学是隐喻的世界,作者试图用荒诞的手法撕开现实的丑陋,以审丑的方式展示了社会生活的荒诞性,以此来隐喻西方男权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关系,折射出他的两性观及其对当代社会生活中女性境遇的关注与同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特戏剧 《归家》 荒诞 女性 审丑艺术 两性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