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和与帝国:北美殖民地对加图与恺撒形象的接受
1
作者 袁先来 郑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37,共9页
在与宗主国之间危机逐渐加深的北美殖民地,艾迪生的《加图,一部悲剧》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戏剧,带动了加图与恺撒形象的流行。从加图与恺撒形象接受的历程来看,先后出现了殖民地辉格党人以反抗恺撒的加图形象来表达对帝国臣民身份的忧惧,... 在与宗主国之间危机逐渐加深的北美殖民地,艾迪生的《加图,一部悲剧》无疑是最受欢迎的戏剧,带动了加图与恺撒形象的流行。从加图与恺撒形象接受的历程来看,先后出现了殖民地辉格党人以反抗恺撒的加图形象来表达对帝国臣民身份的忧惧,苏沃尔将华盛顿与恺撒形象予以结合以展望大陆帝国的前景,华盛顿本人通过偶像化加图行为来操演恺撒之术等典型现象。在对加图与恺撒形象的接受中出现的对立与扭转,呈现出北美殖民地对流行性的古典形象所进行的持续性的分解和重塑,以适应其自身不断酝酿的身份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图形象 恺撒形象 帝国 共和
下载PDF
物质生态批评视域下《沙丘花园》中的植物及其叙事
2
作者 胡碧媛 李岚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18,共6页
在美国当代本土裔作家西尔科的《沙丘花园》中,大量植物文本打破了物质曾固有的沉默客体形象,不仅作为主人公旅行的环境背景展现自身能动性文本叙事,还在推动叙事进程的同时,暗示了西尔科对环境恶化的生态警示与精神危机的人文忧思。借... 在美国当代本土裔作家西尔科的《沙丘花园》中,大量植物文本打破了物质曾固有的沉默客体形象,不仅作为主人公旅行的环境背景展现自身能动性文本叙事,还在推动叙事进程的同时,暗示了西尔科对环境恶化的生态警示与精神危机的人文忧思。借助物质生态批评视域聚焦植物的物质书写,探讨植物如何展现自身跨时空的叙事能力以及人与物内在的互动生成意义,阐释了植物与印第安传统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掠夺、世界融合观下的生态救赎的书写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丘花园》 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物质生态批评 物质叙事 植物叙事
下载PDF
从抗拒到接纳——史蒂文斯诗学中赫拉克利特“流变”观探赜
3
作者 杨胜男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97-102,共6页
史蒂文斯是20世纪初美国诗坛重要诗人之一。他作品中丰富的措辞、多变的意象以及哲人般的洞见令其在美国诗坛独树一帜。他在哲学领域的广泛涉猎,丰富了他的思考和创作,但也为他的作品蒙上了玄妙的面纱。这使得部分史蒂文斯的研究者将视... 史蒂文斯是20世纪初美国诗坛重要诗人之一。他作品中丰富的措辞、多变的意象以及哲人般的洞见令其在美国诗坛独树一帜。他在哲学领域的广泛涉猎,丰富了他的思考和创作,但也为他的作品蒙上了玄妙的面纱。这使得部分史蒂文斯的研究者将视线转向哲学领域,以期从另一视角探究其诗歌的意蕴。对史蒂文斯而言,赫拉克利特“流变”代表着现代意识的不断变迁以及我们对现实的认知的不稳定性。他的诗歌试图通过实验语言和形式捕捉体验的短暂本质和想象的流动性。通过接受变化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史蒂文斯发展出了一个细腻而又变革性的而非固定和绝对的诗歌视角。他的动态观点使他的美学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保持一致,同时也反映了源自古典哲学的无常主题。通过对他的主要作品的紧密分析,探讨流变观对史蒂文斯现代性的诗意描绘的重要性,从而可以揭示他的诗学是如何从最初抵制流变所提出的形而上学问题,最终转变为接受变化作为他艺术视角的现实基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莱士·史蒂文斯 赫拉克利特 “流变”观
下载PDF
略谈惠特曼抒情诗歌的思想特征及其诗学思想
4
作者 杨东益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7-140,共4页
沃尔特·惠特曼是19世纪伟大的美国诗人,他创作了《草叶集》。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对美国未来的信心。文章分析了惠特曼的诗歌作品,阐述了其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诗学思想,诗人通过“自我”歌颂人体的美,... 沃尔特·惠特曼是19世纪伟大的美国诗人,他创作了《草叶集》。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民主的渴望、对美国未来的信心。文章分析了惠特曼的诗歌作品,阐述了其诗歌的思想特征和诗学思想,诗人通过“自我”歌颂人体的美,歌颂普通人的伟大,歌颂人在劳动中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草叶集》始终贯穿着一条主旋律——民主精神,惠特曼期望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和压迫、男女平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其民主精神以及博爱的思想激励着人们前行。诗歌的形式上,惠特曼创造了自由体诗歌,为其赢得了世界的美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特曼 诗歌 思想特征 诗学思想
下载PDF
己物伦理视域下赛珍珠跨文化认知研究
5
作者 刘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6-151,共6页
赛珍珠的作品融合东西方文化于一体,是现代美国小说趋于成熟的典范。赛珍珠从习得中国语言文字到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过程中,汲取生活体验的真知灼见、获得倾吐真实的道德力量、传递乐观包容的核心精神,同时倾其一生力量跨越种族的畛... 赛珍珠的作品融合东西方文化于一体,是现代美国小说趋于成熟的典范。赛珍珠从习得中国语言文字到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过程中,汲取生活体验的真知灼见、获得倾吐真实的道德力量、传递乐观包容的核心精神,同时倾其一生力量跨越种族的畛域,为西方世界点燃了重新了解中国社会的热情。运用儒学理论资源,动态观察赛珍珠因“侨”至“易”与“成己”、跨文化认知与“成物”的实践路径,进而探究儒学精神所擢升的人格修养力量,体悟其作品释放出的别样光芒,树立与万物共生共存、互惠互利的宇宙整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儒学 侨易学 跨文化
下载PDF
《推销员之死》中橄榄球叙事的象征意义
6
作者 李冰冰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1期10-12,共3页
本文主要研究阿瑟·米勒的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橄榄球叙事,对于橄榄球这一物品的研究并不多,但作者常常将其安排在重要的情节中。首先,橄榄球的出现实际上象征了威利对儿子错误的引导和教育;其次,它暗含了威利对儿子比夫寄托的... 本文主要研究阿瑟·米勒的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橄榄球叙事,对于橄榄球这一物品的研究并不多,但作者常常将其安排在重要的情节中。首先,橄榄球的出现实际上象征了威利对儿子错误的引导和教育;其次,它暗含了威利对儿子比夫寄托的梦想和希望;最后,它也象征着比夫对自我梦想的追求和希望得到父亲认可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销员之死》 象征意义 橄榄球 阿瑟·米勒 美国梦
下载PDF
论托妮·莫里森笔下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体困境和突围
7
作者 赵燕 《今古文创》 2024年第45期56-59,共4页
本文从福柯的权力与身体的理论视角探讨莫里森笔下的美国非裔女性身体意象,通过剖析莫里森代表作《最蓝的眼睛》《秀拉》和《宠儿》里的黑人女性的身体困境,揭示美国黑人女性在遭受权力惩罚、规训、压制、弱化的同时,如何通过自己的身... 本文从福柯的权力与身体的理论视角探讨莫里森笔下的美国非裔女性身体意象,通过剖析莫里森代表作《最蓝的眼睛》《秀拉》和《宠儿》里的黑人女性的身体困境,揭示美国黑人女性在遭受权力惩罚、规训、压制、弱化的同时,如何通过自己的身体对权力进行消解、反抗甚至颠覆,并建构自我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美国黑人女性 福柯 权力 身体 主体性
下载PDF
《最蓝的眼睛》中的身体意象及女性审美价值观分析
8
作者 赵燕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6期27-30,共4页
托妮·莫里森(以下简称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在莫里森的作品中,身体意象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对象之一。本文以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分析该作品中的多重身... 托妮·莫里森(以下简称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在莫里森的作品中,身体意象是至关重要的写作对象之一。本文以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分析该作品中的多重身体意象及女性审美价值观,揭示强势的白人审美文化对黑人女性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制和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身体意象 美国黑人女性 审美价值观
下载PDF
《善良的乡下人》中的二重身与现代救赎
9
作者 王雨 张娜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2期19-21,共3页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哥特色彩,她的小说《善良的乡下人》描述了哲学女博士哈尔加因残疾而引出的身份认同危机和精神困境。本文通过观察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善良的乡下人》一文中对“二重身”写作... 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哥特色彩,她的小说《善良的乡下人》描述了哲学女博士哈尔加因残疾而引出的身份认同危机和精神困境。本文通过观察弗兰纳里·奥康纳在《善良的乡下人》一文中对“二重身”写作模式进行的特殊变形,分析现代个体身份认同的危机。弗兰纳里·奥康纳对以哈尔加和曼利·波恩特为中心的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替身关系做出了颠覆与还原的三次变动,勾勒出一幅框架式嵌套的“二重身”模式,从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困境——虚无主义者和平庸化的现代基督徒大行其道,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问题。二重身的出现暗示着主体陷入主观危机,弗兰纳里·奥康纳对人物的身份危机问题的刻画,反映出现代语境中个体的信仰失落与生存困境,以及她对精神救赎做出的独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身 《善良的乡下人》 救赎 虚无主义
下载PDF
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生态意蕴
10
作者 王荣富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1期25-27,共3页
塞林格善于用他那寓言式的语言来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批评为理论基础,从霍尔顿·考尔菲德期望在大都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他的西部情怀两方面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所体现的生态意蕴,可以帮助青少年从自然中认识人生... 塞林格善于用他那寓言式的语言来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态批评为理论基础,从霍尔顿·考尔菲德期望在大都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他的西部情怀两方面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所体现的生态意蕴,可以帮助青少年从自然中认识人生的真谛和自然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有益影响,从而使他们能够从自然中吸取健康成长的力量,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不安,并健康积极地融入成人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回归自然 和谐 生态境界
下载PDF
重演亚裔的在场:《唐人街内部》中的双重叙事与空间正义
11
作者 王旭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1期17-19,共3页
作为美国华裔作家游朝凯第一部聚焦族裔问题的文学作品,《唐人街内部》被誉为一部有力抨击美国种族主义和权力话语的小说。通过刻意模糊现实与剧本的界限,作者巧妙地揭露了亚裔群体在生活和表演中普遍遭受的非正义空间宰制。然而,以威... 作为美国华裔作家游朝凯第一部聚焦族裔问题的文学作品,《唐人街内部》被誉为一部有力抨击美国种族主义和权力话语的小说。通过刻意模糊现实与剧本的界限,作者巧妙地揭露了亚裔群体在生活和表演中普遍遭受的非正义空间宰制。然而,以威利斯为中心的显性进程只是其中一条表意轨道,作品中另一条以妻子和女儿为代表的隐形进程却鲜有学者关注。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揭示隐藏在叙事暗流中的反抗与回击,阐明亚裔群体如何在双重叙事动力的作用下成功重演自己的在场,为实现种族的空间正义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朝凯 《唐人街内部》 双重叙事 空间正义
下载PDF
沈从文与谭恩美作品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12
作者 鲁娅辉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0期47-49,共3页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沈从文和谭恩美两位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重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分析这两位作家作品中国家形象建构的共性具有重要的...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沈从文和谭恩美两位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是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受重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分析这两位作家作品中国家形象建构的共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沈从文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强调民族特色、关注民生和历史传承,展现了湘西地区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谭恩美作品则注重民族文化的表达,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有机结合,呈现多元、立体的中国形象。本研究对于理解自身文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构建和谐、包容的世界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跨国文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谭恩美 中国国家形象
下载PDF
论《蝴蝶君》中的非自然叙事策略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云博 葛丽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8-93,共6页
《蝴蝶君》是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剧中不可能的事件、渗透型叙述者、倒退的时间线及流动的戏剧空间等非自然叙事策略直指作品自身的“虚构性”和角色的“操演性”。文章基于非自然叙事理论,分别从故事事件、叙述者、时间和戏... 《蝴蝶君》是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代表作,剧中不可能的事件、渗透型叙述者、倒退的时间线及流动的戏剧空间等非自然叙事策略直指作品自身的“虚构性”和角色的“操演性”。文章基于非自然叙事理论,分别从故事事件、叙述者、时间和戏剧空间四个参数来深刻剖析这部作品的非自然性,从而指出黄哲伦通过运用该叙事策略构建了一个不可能的世界,交错层叠的叙事安排凸显并强调人物的建构性及流动性,进一步挑战了人们对身份和时空的固有认知,彰显了作家超越本质主义的多元身份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君》 非自然叙事 身份
下载PDF
科幻小说的空间叙事及其历史记忆--以《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为例
14
作者 徐刚 胡铁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8,共10页
科幻小说原本是基于科学元素和想象力建构另一种空间和生活状态的小说文类,然而当代美籍华人作家刘宇昆的科幻小说却在其异质时空的叙事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上的价值观及其话语诉求。在其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原本是基于科学元素和想象力建构另一种空间和生活状态的小说文类,然而当代美籍华人作家刘宇昆的科幻小说却在其异质时空的叙事中折射出不同的人类群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上的价值观及其话语诉求。在其科幻小说《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中,刘宇昆利用他所建构的科幻与现实时空交错的再现空间,将日军731部队的暴行通过创伤记忆书写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使该作品具有了承载历史记忆和基于人性的记忆伦理启示作用。此外,刘宇昆小说跨越时空的虚构性叙事与美国华裔纪实文学作家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这部作品里的纪实性叙事遥相呼应,由此构成了科幻叙事空间与纪实性叙事空间的互文性,从而赋予两者共同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对话性。刘宇昆科幻小说的空间叙事将历史的现实回响与记忆书写以及伦理反思融为一体,构建起科幻空间与现实空间互文的空间诗学,进而体现出美籍华人作家的中华文化底蕴、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主人翁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终结历史之人》 刘宇昆 科幻 空间叙事 历史记忆 互文策略
下载PDF
拟感、知觉场与“笛卡尔妖”--威廉·吉布森“矩阵三部曲”中的赛博空间解析
15
作者 涂险峰 王宛颍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4期70-79,共10页
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所假设妖怪的骗局中,包含了一个特殊的超自然的知觉场,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知觉的显现与实物的缺场、知觉场的封闭性与被操控性等。威廉·吉布森在“矩阵三部曲”中通过拟感技术在赛博空间中“复现”了... 在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所假设妖怪的骗局中,包含了一个特殊的超自然的知觉场,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知觉的显现与实物的缺场、知觉场的封闭性与被操控性等。威廉·吉布森在“矩阵三部曲”中通过拟感技术在赛博空间中“复现”了这一知觉场。它不仅将存在于理论中的假设性骗局引入现实维度,而且体现得更为丰富直观。赛博空间以“笛卡尔妖”同样的套路对人们的感官认知与理性认知构成系统性欺骗:知觉显现的“真实”造成人们感官认知的“轻信”;知觉显现指涉的不确定造成理性认知的陷阱,赛博空间的重新编码不断营造“数字复魅”的世界。资本推动之下,拟感技术与赛博空间全面渗透进日常生活,使得这一骗局进一步社会化并控制人们的认知行为,对人类正常认知造成破坏。于是,笛卡尔的怀疑精神再次显示出其在解决认知问题及批判资本主义幻觉政治方面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感 知觉场 笛卡尔妖 矩阵三部曲 赛博空间
下载PDF
居所·自我·他-我:莫里森与阿来小说中的居住空间诗学
16
作者 赵宏维 王守仁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2期70-80,共11页
房屋作为人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与主体的自我建构密切相关,也包含着人际社会关系。美国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和中国著名作家阿来不约而同地在小说创作中以房屋为依托,刻画特殊的族群生活,再现了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空间。他们的空间叙事... 房屋作为人最重要的生活空间,与主体的自我建构密切相关,也包含着人际社会关系。美国著名作家托妮·莫里森和中国著名作家阿来不约而同地在小说创作中以房屋为依托,刻画特殊的族群生活,再现了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空间。他们的空间叙事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策略,藉此聚焦的族群居住空间呈现出小说人物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之间的持续张力,既流动着主体对居住空间的亲密情感,也展布着房屋作为社会空间的权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阿来 居住空间 自我 社会
下载PDF
论小说《圆环》中的未来社会想象
17
作者 罗宇红 张广勋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2013年,美国作家戴夫·艾格斯于出版的小说《圆环》中表现出对未来社会人们隐私泄露的担忧。《圆环》想象了一个随着数码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新的监控社会。小说所想象的未来监控社会不再是由政府而是由高科技公司... 2013年,美国作家戴夫·艾格斯于出版的小说《圆环》中表现出对未来社会人们隐私泄露的担忧。《圆环》想象了一个随着数码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有可能出现的一种新的监控社会。小说所想象的未来监控社会不再是由政府而是由高科技公司来主导和实施,其权力结构呈现出解放性和奴役性的双重特点,使该小说在看似美好的数字乌托邦背后隐含着对未来数字恶托邦的讽刺和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夫·艾格斯 《圆环》 监控 数字时代 乌托邦
下载PDF
服饰的言说:新物质主义视域下的《觉醒》
18
作者 李春风 满莉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7-63,共7页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物质主义批评认为,具体的物件能够成为人物塑造与建构研究的批评路径之一。小说《觉醒》中女主人公埃德娜穿着华服、脱下华服直至最后脱光衣服的三个阶段,展呈了其身份的动态塑形以及她那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物质主义批评认为,具体的物件能够成为人物塑造与建构研究的批评路径之一。小说《觉醒》中女主人公埃德娜穿着华服、脱下华服直至最后脱光衣服的三个阶段,展呈了其身份的动态塑形以及她那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终极“自我”追求,揭示了19世纪末根深蒂固的男权话语体系下女性无可奈何的悲剧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 新物质主义批评 《觉醒》 身份 自我
下载PDF
“猜你喜欢”:福柯规训权力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休闲
19
作者 何志玉 陆永胜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144,共8页
网络休闲是依赖现代科技发展而来的新型休闲样态,已日益演化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休闲现象。从福柯规训权力理论视域看,网络中经常出现的“猜你喜欢”等精确推送,实质是网络平台运营商(或广告主)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云... 网络休闲是依赖现代科技发展而来的新型休闲样态,已日益演化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休闲现象。从福柯规训权力理论视域看,网络中经常出现的“猜你喜欢”等精确推送,实质是网络平台运营商(或广告主)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对网络休闲展开的“规训”。后者的发生包括设置标准、划分对象、规范行为和内化标准等环节,相应的内容涵盖休闲知识的掌握、休闲空间的分配、休闲活动的控制和休闲权限的赋予。相较福柯规训权力理论视域中的社会“规训”现象,基于网络社会发生的网络休闲“被规训”,呈现规训时空的即时化、规训对象的符号化、规训手段的多元化以及规训目标的资本化等特征,并在层级监视、惩戒裁决、效果检查等方面具有自身实践逻辑。基于以上分析,可从破除成见、建构机制和营造生态等方面超越,从而更好地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休闲 规训权力理论 被规训 超越 猜你喜欢
下载PDF
交织的文学声景:以勒古恩《地海传奇》六部曲中的声音与静默为例
20
作者 张意 尹程薇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202,共9页
在声音景观研究中,声音不仅被视为生活世界的表征,还是突破由视觉范式所指涉的逻各斯中心论的解域之线,更是重构栖居世界的可能契机。文学声景作为微观的声景世界,以其独特的物质性声响、语音形式以及对静默的呈现,在交互阅读与交流中,... 在声音景观研究中,声音不仅被视为生活世界的表征,还是突破由视觉范式所指涉的逻各斯中心论的解域之线,更是重构栖居世界的可能契机。文学声景作为微观的声景世界,以其独特的物质性声响、语音形式以及对静默的呈现,在交互阅读与交流中,唤醒联觉感知和文学想象。厄休拉·勒古恩的幻想小说《地海传奇》六部曲,曾五获星云奖和雨果奖,叙说格得等主角在地海世界的成长与历险故事,在其奇幻写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勒古恩对文学倾听、声音和静默极为敏感。小说借声音与静默彼此缠绕的地海世界,反思当代世界的生态危机、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等问题,小说中的声音既是形式也是主题,呈现出从冲突、失衡而达至平衡的生态图景与奇幻的文学世界。《地海传奇》中语词的声音既在实指层面上制造出音义谐和、悠远淡然的审美效果,也在虚指层面突显空间声景特征,进而参与地海世界中人物的形象建构,勒古恩对这一文学声景世界的想象与描述,为奇幻文学的生态书写带来新面相,而批评对六部曲中文学声景的揭示,也为理解文学空间的意义生成开启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海传奇》 厄休拉·勒古恩 声音景观 声音 静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