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3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下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优化策略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婷 梁耀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3期115-117,共3页
本研究结合文献资料与实地情况,通过分析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探究其传承发展的价值意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经过挖掘传统音乐文化... 本研究结合文献资料与实地情况,通过分析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问题,探究其传承发展的价值意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但经过挖掘传统音乐文化内容资源、搭建传统音乐文化分享平台、丰富传统音乐文化活动形式和培养传统音乐文化人才队伍等措施,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音乐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扩大传统音乐的受众群体,推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华传统音乐 文化传承发展 优化策略
下载PDF
东晋传今的道韵:《圣班韵》
2
作者 蒲亨强 肖珺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0-36,共7页
《圣班韵》在当代仍存活于道士口头传承中,其形式韵味均独特而精美。全韵以一个吟诵调程式为主题,通过多次别致的变奏并适时穿插对比性的咏叹调,从而使旋律显得丰满完美,并贴切表现出道士启圣的特定意象和赞颂神灵的内在激情。堪称艺术... 《圣班韵》在当代仍存活于道士口头传承中,其形式韵味均独特而精美。全韵以一个吟诵调程式为主题,通过多次别致的变奏并适时穿插对比性的咏叹调,从而使旋律显得丰满完美,并贴切表现出道士启圣的特定意象和赞颂神灵的内在激情。堪称艺术性颇强的旋律精品。此韵初用于东晋时期的最早成型的神仙道仪式《灵宝斋》中,后延续发展至南朝宋时期趋于定型化,并在后世一直广泛应用,作为“上表”“施食”等重要仪式中请神的必用韵目。历代传承至今,相当稳定地保留了其基本元素如法师向神报告法职、辖区和祈请状态,以及所请众神之名号、修斋的种类和斋意等。当代现存的词曲特别完整地保存了清代的样式。成为古老道韵的活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音乐 圣班韵 旋律 历史
下载PDF
区域国别学视野中的南洋华乐“音乐文化飞地”研究
3
作者 吴艳 洛秦 《音乐探索》 2024年第4期68-85,共18页
南洋华人音乐研究从时间上看跨越了汉朝至今,从空间上看贯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毗邻地区,把亚洲连接成一个既具有内在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的共同体。因此本文尝试在区域国别学的视野中,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四国华人音乐安置... 南洋华人音乐研究从时间上看跨越了汉朝至今,从空间上看贯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毗邻地区,把亚洲连接成一个既具有内在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的共同体。因此本文尝试在区域国别学的视野中,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四国华人音乐安置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内向性”视角的深描,并以音乐文化诗学的“音乐人事与文化”关系研究模式,探讨南洋华人音乐“外向性”交往中所呈现的“文化避难”“文化传播”及“文化认同”的内涵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南洋华乐 音乐文化飞地 音乐人事与文化
下载PDF
客家“下坝迎灯”仪式音声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
4
作者 董晓梅 罗钢芹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20-126,M0004,M0005,共9页
“下坝迎灯”是一种以迎灯、接灯为主题的客家元宵祭祖活动。仪式将中原汉人的迎花灯闹元宵传统与客家人的添丁敬祖思想相结合,构建了一个跨文化、虚拟的情景世界。其仪式展演中的各类“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 “下坝迎灯”是一种以迎灯、接灯为主题的客家元宵祭祖活动。仪式将中原汉人的迎花灯闹元宵传统与客家人的添丁敬祖思想相结合,构建了一个跨文化、虚拟的情景世界。其仪式展演中的各类“非语言性”和“语言性”音声符号,背后隐喻了客家社会的深层结构关系和文化认知观念。作为客家人的一种“族性符号”,“下坝迎灯”仪式音声隐喻了客家人的“中原文化情结”和“中原汉民身份”。在多族群杂居的客家社会,客家人正是以这样的“族性符号”来界定自我、区别他者,也以这样的“族性符号”来相互凝聚、互相团结,共同构建起一个客家社会的区域文化认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坝迎灯” 仪式音声 客家 族性符号 隐喻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西坪民歌中的红色文化内涵挖掘及传承研究
5
作者 蔺丽君 柴占红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7期60-63,共4页
西坪民歌是流传在河南西南部的一种民间歌曲,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坪民歌内容丰富,分劳动歌、时政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其中部分民歌蕴含着红色文化元素。从歌词主题划分这些红色民歌主要包含宣传革... 西坪民歌是流传在河南西南部的一种民间歌曲,2008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坪民歌内容丰富,分劳动歌、时政歌、情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其中部分民歌蕴含着红色文化元素。从歌词主题划分这些红色民歌主要包含宣传革命、鼓励参军、激发斗志、歌颂恩人等内容,蕴含着西坪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独立的抗争精神;相忍为国、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感恩精神和红军战士视死如归、以身报国的战斗精神。新时代下,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创新改革、注重教育传承、加强社会集体传唱、重视媒体传播等方式加强西坪红色民歌文化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坪民歌 红色文化 文化传承
下载PDF
南音《直入花园》属性考
6
作者 许国红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9,168,共10页
《直入花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福建南音名曲,应用非常广泛,但在民间却存在争议:一方面被认为是“巫曲”不宜传授、表演;另一方面则被列为中小学南音教材的入门曲和南音演唱初级考级曲目而广为传唱。孰是孰非反映了该音乐事项的复杂性,... 《直入花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福建南音名曲,应用非常广泛,但在民间却存在争议:一方面被认为是“巫曲”不宜传授、表演;另一方面则被列为中小学南音教材的入门曲和南音演唱初级考级曲目而广为传唱。孰是孰非反映了该音乐事项的复杂性,其属性趋待厘清,正本清源旨在关照民间疑虑。基于此,文章对该曲的传本、应用结构安排、歌词的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曲经过《文焕堂指谱》-《道光指谱》-《泉南指谱重编》等历时性辑录的演变,其宗教属性在不断弱化,旨在回归南音“御前清曲”之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音 直入花园 尫姨歌 指谱
下载PDF
琵琶演奏的“音色库”系统与传统乐曲二度创作的互动——王范地琵琶演奏的神韵表达
7
作者 孙晨荟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4,共9页
在王范地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中,琵琶演奏的音色问题占有重要位置。作为传统音乐的坚定守护者,王范地长期致力于研究琵琶演奏弹音拨弦与虚化乐曲神韵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力求能清晰阐述、明确表达及有效传授这一精髓。王范地将传统神韵的艺... 在王范地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中,琵琶演奏的音色问题占有重要位置。作为传统音乐的坚定守护者,王范地长期致力于研究琵琶演奏弹音拨弦与虚化乐曲神韵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力求能清晰阐述、明确表达及有效传授这一精髓。王范地将传统神韵的艺术风格表达划分为音律、行腔作韵、律动、音色、相生五个层面,其中音色为探讨重点。王范地不仅对演奏传统中尚未被充分细化的琵琶音色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还进一步构建微观形态下的表演技术理论,以深化对音色的理解。在王范地的艺术理论体系中,音色被视为系统化“音色库”与传统乐曲二度创作之间的紧密相连介质,是构成其艺术理论中神韵表达的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范地 琵琶演奏 “音色库”系统 二度创作
下载PDF
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的音乐与身份杂糅——从沃恩《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谈起
8
作者 仲立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2-128,共7页
研读1879年海峡殖民地官员、英国人乔纳斯·丹尼尔·沃恩出版于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有助于探讨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峇峇)音乐与身份认同。峇峇们在海峡殖民地,通过与传统华人、马来人、欧洲殖民... 研读1879年海峡殖民地官员、英国人乔纳斯·丹尼尔·沃恩出版于新加坡的《海峡殖民地华人的生活方式与习俗》,有助于探讨19世纪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峇峇)音乐与身份认同。峇峇们在海峡殖民地,通过与传统华人、马来人、欧洲殖民者等的多元族群互动,形成一种杂糅文化身份,峇峇的音乐也体现出典型的杂糅性,并参与建构了这种杂糅身份,形塑了海峡殖民地土生华人社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海峡殖民地 土生华人 峇峇 身份杂糅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区域音乐研究——对近年来部分研究案例的初步解读
9
作者 蔡际洲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19,共9页
自2011年以来,在音乐学研究中开始引进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这是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融入音乐学研究的一种尝试。作者对近十余年来的部分研究案例做了初步观察与解读,发现GIS可用于体裁品种研究、表演艺术研究、音乐形态研究、音乐文... 自2011年以来,在音乐学研究中开始引进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这是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融入音乐学研究的一种尝试。作者对近十余年来的部分研究案例做了初步观察与解读,发现GIS可用于体裁品种研究、表演艺术研究、音乐形态研究、音乐文献研究、音乐学家研究、出土乐器研究等领域。作者认为,在音乐学研究中引进GIS的意义在于,可为我们提供学术原创的新途径,拓宽研究构思的新维度,提升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地理信息系统(GIS) 区域音乐 文献综述 地理分布 空间信息 可视化 科学精神
下载PDF
音调·音列·终结音:鄂州牌子锣乐谱形态研究
10
作者 许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96,共5页
作为鄂州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乐种,鄂州牌子锣与当地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学界对其音乐形态的关注度并不高,尚缺乏实证性的分析与总结,以至于目前关于鄂州牌子锣的音乐形态问题似乎还未说清楚。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 作为鄂州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乐种,鄂州牌子锣与当地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学界对其音乐形态的关注度并不高,尚缺乏实证性的分析与总结,以至于目前关于鄂州牌子锣的音乐形态问题似乎还未说清楚。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中鄂州牌子锣45首曲牌的音调、音列和终结音,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乐谱形态研究,发现其音调与它的所在地鄂东北的民歌音调类型差异非常大;音域多集中在一个八度左右,与主奏乐器唢呐的常用音域差别较大,更接近于人声音域;徵终结音曲牌数量多等诸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州牌子锣 终结音 音调 音列 结构整合 中国传统音乐
下载PDF
上党细乐与冀中笙管乐风格差异及其成因辨析
11
作者 董郑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上党细乐与冀中笙管乐同属北方“笙管乐”乐种,但音乐风格却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名同曲,在韵谱等方面亦存在一定区别。除了普遍意义上地域、方言等潜在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冀中笙管乐属于僧道音乐风格的延续,而上党细乐却非宗教... 上党细乐与冀中笙管乐同属北方“笙管乐”乐种,但音乐风格却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名同曲,在韵谱等方面亦存在一定区别。除了普遍意义上地域、方言等潜在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冀中笙管乐属于僧道音乐风格的延续,而上党细乐却非宗教化风格。具体在乐谱形态方面,无论谱面还是韵唱,都有较大差异。冀中笙管乐乃至西安鼓乐,其工尺谱中存在的“阿口”“哼哈”现象,并非全国所有乐种工尺谱的共性特征,这类“谱式”更多附着于僧道等具有宗教音乐特征的乐种中,而像上党细乐、潮州细乐等非僧道风格的乐种,无论抄谱还是韵谱,鲜见“阿口”现象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党细乐 冀中笙管乐 僧道音乐 乐籍制度 官乐民存 工尺谱“阿口”
下载PDF
论长江第一湾沿线纳西族传统情歌及婚姻习俗
12
作者 和云峰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8,167,共11页
文章所讨论的纳西族情歌,涉及长江第一湾沿线纳西族西部、东部、江边三个方言区。西部方言区的情歌多反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等以男性为主体的一夫一妻制婚姻习俗;东部方言区的情歌多反映“男不娶女不嫁、夜合晨离双方各居母家”的... 文章所讨论的纳西族情歌,涉及长江第一湾沿线纳西族西部、东部、江边三个方言区。西部方言区的情歌多反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等以男性为主体的一夫一妻制婚姻习俗;东部方言区的情歌多反映“男不娶女不嫁、夜合晨离双方各居母家”的以女性为主体的一妻多夫制婚姻习俗;江边方言区的情歌则兼具东、西两个方言区婚姻民俗。总体而言,文章试图以情歌为示例,陈述和解读一个相对复杂的民族、地域、文化“三交”史实及婚俗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族 传统情歌 婚姻习俗
下载PDF
歌曲《娇阿依》的音乐特色与人文价值
13
作者 张琴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0-176,共7页
彭水苗族民歌《娇阿依》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据此改编的歌曲《娇阿依》更是独具特色,钢琴伴奏富有新意,颇具民族色彩。本文从歌曲《娇阿依》的音乐特征、结构特点、钢琴伴奏以及歌词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剖析其音乐特色与人文价... 彭水苗族民歌《娇阿依》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据此改编的歌曲《娇阿依》更是独具特色,钢琴伴奏富有新意,颇具民族色彩。本文从歌曲《娇阿依》的音乐特征、结构特点、钢琴伴奏以及歌词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剖析其音乐特色与人文价值,挖掘其对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曲《娇阿依》 彭水苗族民歌 音乐特色 人文价值
下载PDF
民族音乐研究的面向与策略——西藏传统音乐研究个案举述
14
作者 觉嘎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51,共10页
民族音乐研究的面向与策略问题是一个关涉很广的学术命题,不仅涉及理论问题,同时涉及实践问题。从民族音乐研究尤其不同民族传统音乐的多元化文化背景和多样性形态特征等方面看,寻求契合的理论模型和贴切的实践路径是研究成果是否符合... 民族音乐研究的面向与策略问题是一个关涉很广的学术命题,不仅涉及理论问题,同时涉及实践问题。从民族音乐研究尤其不同民族传统音乐的多元化文化背景和多样性形态特征等方面看,寻求契合的理论模型和贴切的实践路径是研究成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民族音乐研究的面向与策略相关理论研讨入手,延伸至西藏传统音乐研究实践的个案举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 西藏传统音乐 个案
下载PDF
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构想——兼论相关概念内涵与关系
15
作者 胡晓东 王亚军 《音乐探索》 2024年第4期98-107,共10页
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注重对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际关系等各领域的研究,带有智库性质的学科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是区域国别学下属的一个研究领域,旨在以音乐为窗口... 区域国别学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注重对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际关系等各领域的研究,带有智库性质的学科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是区域国别学下属的一个研究领域,旨在以音乐为窗口,洞悉对象区域或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与国民心理素质,深入分析世界各国政治与国际关系,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可资借鉴的咨政报告。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构想廓清了该领域的研究性质与范畴,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等,并通过相关概念辨析,进一步厘清其内涵与外延,认为区域国别音乐研究虽在起步阶段且面临诸多挑战与不足,但其蕴含的发展潜力与广阔前景不容忽视,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下,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学 区域国别音乐研究 音乐政治学 民族音乐学 学科交叉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汉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16
作者 黄燕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5-54,90,共11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汉乐传承、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形成“大埔—珠三角”双核中心的地域分布;“民间派”与“学院派”并行、交叉的传承方式;“国家在场”的引导与民间汉乐外向性活动特征并存;表演性与展示性的社会功能得以...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汉乐传承、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形成“大埔—珠三角”双核中心的地域分布;“民间派”与“学院派”并行、交叉的传承方式;“国家在场”的引导与民间汉乐外向性活动特征并存;表演性与展示性的社会功能得以延伸与发展;乐器组合历经了“弦索乐”到“新丝竹乐”的传承与变迁状态;音乐风格有重复化、统一化的趋势,“内敛奋进”的风格日益明显。可以说,新中国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给中国传统器乐乐种在当代社会的传承规律与发展策略提供了一份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中国传统器乐乐种 广东汉乐 传承与变迁
下载PDF
美育视域下晋北民歌的地域特色及传承发展
17
作者 王英 《当代音乐》 2024年第9期86-88,共3页
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歌发源地之一,其民歌文化源远流长,也是山西地方文化的具体体现。晋北民歌是山西民歌中的一支,它因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在美育视野下,对晋北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及其继承与发展进行探讨,希... 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歌发源地之一,其民歌文化源远流长,也是山西地方文化的具体体现。晋北民歌是山西民歌中的一支,它因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在美育视野下,对晋北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及其继承与发展进行探讨,希望为我国高校美育工作提供借鉴,并推动晋北民歌在新时期的更大范围内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晋北民歌 地域特色 传承发展
下载PDF
民歌衬词的结构与功能
18
作者 齐柏平 刘硕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4-69,共6页
衬词是构成民歌歌词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非具象的情绪表达,具有极大的伸缩空间和非语义性。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声符,用来以声传情,突出声音抒情的重要性。它有多种类型和功能,其结构与变化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衬词是歌曲贴近正词的虚词,... 衬词是构成民歌歌词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非具象的情绪表达,具有极大的伸缩空间和非语义性。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声符,用来以声传情,突出声音抒情的重要性。它有多种类型和功能,其结构与变化具有很高的学术意义。衬词是歌曲贴近正词的虚词,“衬”有衬托、衬垫之意。民歌的抒情性主要通过衬词的“非语义”的功能来展示。在形态上,衬词还能起到口语的强化、在场的展示、情绪的渲染等作用。从功能上看,衬词可分为有意衬词、无意衬词和综合衬词,起着引子或尾声的作用,能够淡化叙事,凸显抒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 衬词 功能 分类 研究
下载PDF
口述史视域下绵竹九顶山山歌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19
作者 陈林 《当代音乐》 2024年第9期12-15,共4页
绵竹九顶山山歌于2018年10月以传统音乐类入选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开金老师是绵竹九顶山山歌非遗项目传承人。九顶山山歌是绵竹清平人民劳动、生活的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唱的人越来越少,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一定的影... 绵竹九顶山山歌于2018年10月以传统音乐类入选四川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开金老师是绵竹九顶山山歌非遗项目传承人。九顶山山歌是绵竹清平人民劳动、生活的写照,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唱的人越来越少,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一定的影响。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口述史研究方法,多次到绵竹清平村,就九顶山山歌的起源、发展现状、保护与传承,与传承人孟开金老师进行交流,分析山歌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探究应对策略,为绵竹九顶山山歌的保护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史 九顶山山歌 保护与传承
下载PDF
新疆“花儿”与西北其他地区“花儿”的对比研究
20
作者 杜瑶 唐玉颜 《当代音乐》 2024年第5期7-9,共3页
新疆“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独特的民歌艺术形式,兼具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地域风格。为深入理解新疆“花儿”的艺术特征,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从唱词内容、唱词格律、曲调结构等方面系统比较了新疆“花儿”与我国西北其他... 新疆“花儿”是我国西北地区独特的民歌艺术形式,兼具丰富的文学价值和独特的地域风格。为深入理解新疆“花儿”的艺术特征,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从唱词内容、唱词格律、曲调结构等方面系统比较了新疆“花儿”与我国西北其他地区“花儿”的异同。研究发现,新疆“花儿”在唱词方面以本土语言描述当地社会生活,格律结构保留古体但添加地域韵味;在曲调方面吸收多种民族音乐元素,形成浑厚朴实的风格;在演唱方面融汇多种民族语言,体现多元文化内涵。通过比较研究厘清新疆“花儿”的艺术特征,有助于挖掘其艺术价值,促进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弘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花儿” 比较研究 唱词 曲调 演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