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2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琵琶柴的防风固沙作用数值模拟
1
作者 刘洋 尹忠东 +1 位作者 闫晴 张彩荣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87-1897,共11页
植物固沙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防治风沙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为荒漠区分布最广泛的半灌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利用计算平台Fluent对琵琶柴植株附近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风速特征和积沙特征。... 植物固沙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区防治风沙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rica)为荒漠区分布最广泛的半灌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利用计算平台Fluent对琵琶柴植株附近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风速特征和积沙特征。结果表明:(1)在10 m·s^(-1)初始风速下,植株前后皆会形成涡流,其高度和强度与距植株远近有关,整体低于0.25 m。(2)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气流水平方向速度的变化多呈“N”和“W”型曲线,而垂直方向的气流速度变化则为“V”型曲线。(3)在较低风速下,非生长季琵琶柴的阻风效能要优于生长季,株后防护距离4 m;当风速大于6 m·s^(-1)时,双排生长季琵琶柴株后风速降低幅度可大于94.45%。(4)琵琶柴具有良好的阻沙效果,在初始风速为6 m·s^(-1)时,大部分沙粒堆积在植株前后底部;当风速增至10 m·s^(-1)时,生长季琵琶柴阻沙良好,沙粒主要沉积在株后1.5~3 H,沙粒堆积高度小于0.1 m;当初始风速为15 m·s^(-1)时,生长季琵琶柴株后积沙主要分布在株后2~3.5 H,而非生长季琵琶柴沙粒堆积范围则在株后1~10 H。无论何种生长季琵琶柴均能有效降低风场内气流速度,并对气流所携带的沙粒具有良好的沉降作用,在植物治沙工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阻沙 琵琶柴 风速变化 积沙分布 Fluent数值模拟
下载PDF
《礼记·乐记》对竹笛红色乐曲演奏的启迪和教益
2
作者 陈晓光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0-103,共4页
《礼记·乐记》围绕音乐的发生机理、音乐与心理的互动关系、音乐的社会政治心理功能等进行了探索和演绎,成为中国一部最具本源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文化特质的音乐重要历史文献.竹笛与红色乐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乐记》围绕音乐的发生机理、音乐与心理的互动关系、音乐的社会政治心理功能等进行了探索和演绎,成为中国一部最具本源性、系统性和创新性文化特质的音乐重要历史文献.竹笛与红色乐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相同的精神表达与导向功能.探讨《礼记·乐记》、红色乐曲、竹笛之间的关联,深挖《礼记·乐记》的思想内核,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探索竹笛红色乐曲演奏技法的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乐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竹笛 红色乐曲 演奏技法
下载PDF
宋代江西地区古琴史研究
3
作者 彭芳 李京宸 禹世娇 《剧影月报》 2024年第5期92-94,共3页
古琴作为中国古代七大艺术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下文化深沉的内涵和丰富的价值。在中国音乐发展中,古琴以其典雅清远的音色、独特且极富变化的演奏技法,屹立于历代众多乐器之首。从先秦古宫雅乐,到唐宋时期的清商、南北音等音乐流派变迁... 古琴作为中国古代七大艺术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下文化深沉的内涵和丰富的价值。在中国音乐发展中,古琴以其典雅清远的音色、独特且极富变化的演奏技法,屹立于历代众多乐器之首。从先秦古宫雅乐,到唐宋时期的清商、南北音等音乐流派变迁,古琴都占有重要地位。古琴艺术高度融入中国传统的道文化、诗词文学、绘画艺术,甚至包括道士的修炼与佛僧的禅想等哲学思想,是贯穿中华文化线索的音乐珍品、代代传承的历史文献。江西地区的古琴艺术繁荣昌盛,这不仅仅体现在也成了世人津津乐道的江西乐派,在艺术领域中更有江西琴派的声名远扬。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琴谱技巧,使其与京师琴派、浙江琴派并肩齐名,成为宋代三大琴艺流派。这是因为宋代江西地区置之不理的士人群体品位超俗,对于古琴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以至于他们的琴技造诣、创作力量皆超群出众,深得文人墨士和社会各界的赏识与推崇。尤其在教育和琴力方面,江西琴派之所以卓然出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代时期那波在江西地区勃发的文化自觉和艺术追求的热潮。研究宋代江西地区的古琴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音乐文化繁荣格局、洞悉士人的文化追求、厘清古琴艺术的演化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琴艺术 音乐流派 演奏技法 琴派 音乐风格 声名远扬 文人墨士 文化自觉
下载PDF
从葫芦笙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
作者 干小莉 《今日民族》 2024年第3期61-62,共2页
葫芦笙顾名思义是在葫芦上插人笙管吹奏的单簧气鸣乐器,有的在笙管上端倒扣一至两只半截葫芦以作共鸣。汉代滇文化古墓中至少出土过六件铜斗葫芦笙。铜葫芦笙、铜编钟等一系列独具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滇文化文物,生动再现了中国传统礼... 葫芦笙顾名思义是在葫芦上插人笙管吹奏的单簧气鸣乐器,有的在笙管上端倒扣一至两只半截葫芦以作共鸣。汉代滇文化古墓中至少出土过六件铜斗葫芦笙。铜葫芦笙、铜编钟等一系列独具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的滇文化文物,生动再现了中国传统礼乐制度在云南的本土化过程。清代“滇夷图”所绘制的乐舞场景中也常见葫芦笙的身影。这反映了历史长河中,建立在各民族交往、交流基础上深层次的文化与制度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笙 笙管 铜编钟 滇文化 传统礼乐 民族交往 民族风格 滇夷图
下载PDF
开拓民乐思路 引领阮族风潮
5
作者 王礼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4期7-9,共3页
现代阮乐器,即中国传统乐器阮咸,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改良研究,以民族管弦乐团合奏、重奏以及独奏等形式,结合演奏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演奏技法的新型传统民族乐器。《清代与现代的阮--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珍品延展鉴讨》... 现代阮乐器,即中国传统乐器阮咸,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改良研究,以民族管弦乐团合奏、重奏以及独奏等形式,结合演奏实践,逐渐形成了具有现代演奏技法的新型传统民族乐器。《清代与现代的阮--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珍品延展鉴讨》曾对阮咸的历史发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简单的脉络梳理。现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徐阳·阮族”乐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管弦乐团 演奏实践 中国艺术研究院 演奏技法 阮族 中国传统乐器 民族乐器 阮咸
下载PDF
融汇中西智慧 铸就音乐传奇——张朝音乐作品六大板块解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河 张徐 《当代音乐》 2024年第1期1-3,F0004,共4页
本文解析了钢琴艺术家张朝教授的六个板块的作品集,包括:土风集、古风集、自然集、日记集、改编集和儿童集,并通过张朝先生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履历,阐释他在创作中所坚持的“四化”原则和方法:消化、转化、净化、造化。解读其将传统... 本文解析了钢琴艺术家张朝教授的六个板块的作品集,包括:土风集、古风集、自然集、日记集、改编集和儿童集,并通过张朝先生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履历,阐释他在创作中所坚持的“四化”原则和方法:消化、转化、净化、造化。解读其将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文化融合、借鉴、升华的追求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曲家张朝 古风集 土风集 自然集 儿童集
下载PDF
基于音乐疗愈方法对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干预建议
7
作者 姚艳秋 程瑶 《当代音乐》 2024年第6期202-204,共3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音乐疗愈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具有潜力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干预建议:音乐选择、音乐活动、音乐治疗师的角色以及干预效果评估。通过综合研究和...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音乐疗愈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具有潜力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干预建议:音乐选择、音乐活动、音乐治疗师的角色以及干预效果评估。通过综合研究和实践经验,本论文旨在为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愈 老年人 心理健康 干预建议
下载PDF
广东音乐《雨打芭蕉》源流考
8
作者 晋瑾 许嵩 《肇庆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8-123,共6页
《雨打芭蕉》作为广东音乐发展初期的代表曲目,从产生至今已有百年之久。关于其是否有曲调作者以及其形成时间等历史问题,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其音乐谱本的形成、发展、传播进行考证,并结合历史环境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一部... 《雨打芭蕉》作为广东音乐发展初期的代表曲目,从产生至今已有百年之久。关于其是否有曲调作者以及其形成时间等历史问题,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其音乐谱本的形成、发展、传播进行考证,并结合历史环境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一部经典作品的问世不仅需要不断积累、循环往复的大浪淘沙,在形成过程中亦需要有造诣高的乐人不断推动,方得以日臻成熟。而以何博众、何柳堂等为代表的何氏家族对广东音乐《雨打芭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音乐 《雨打芭蕉》 何柳堂
下载PDF
古筝演奏基础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教学——评《古筝演奏理论与经典解读》
9
作者 吴燕菊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1期I0018-I0018,共1页
谈及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古筝常常被视作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其优美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深深吸引着无数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然而,要精通古筝并非易事。除了演奏技巧外,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样至关重要。《古筝演奏理论与经典解读》一... 谈及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古筝常常被视作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其优美的音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深深吸引着无数音乐爱好者和学习者。然而,要精通古筝并非易事。除了演奏技巧外,深厚的理论知识同样至关重要。《古筝演奏理论与经典解读》一书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古筝演奏基础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的著作,共分为六章,涵盖古筝演奏的基本理论、技巧及经典作品的详细解读,内容翔实,对于学习和研究古筝演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筝演奏 中国传统音乐 音乐爱好者 演奏技巧 基础理论知识 经典作品 经典解读 学习和研究
下载PDF
传统筝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评《中国传统筝乐艺术的传播及未来发展思考》
10
作者 龙妮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9期I0044-I0044,共1页
古筝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被称为“东方钢琴”,它的音色独特、音域宽广,演奏风格多变,历史悠久且文化积淀深厚。《中国传统筝乐艺术的传播及未来发展思考》一书对筝乐艺术作了全面探讨。该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古筝艺术的文化追寻、... 古筝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被称为“东方钢琴”,它的音色独特、音域宽广,演奏风格多变,历史悠久且文化积淀深厚。《中国传统筝乐艺术的传播及未来发展思考》一书对筝乐艺术作了全面探讨。该书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古筝艺术的文化追寻、古筝在国内外的传播以及对当代中国传承古筝艺术的总结与畅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筝乐 古筝艺术 传承与发展 筝乐艺术 民族乐器 演奏风格 文化积淀
下载PDF
清雅细美与浓墨重彩——胡志平演奏二胡曲《纳兰性德辞意》的美学意蕴及其他
11
作者 王艺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8-118,168,共12页
二胡与乐队《纳兰性德辞意》是一首文人题材、文人格调、既现代又很有意味的二胡曲。文章从乐曲的创作、演出及其他,乐曲二度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及技法表现,对乐曲一度创作的精巧构思、二度创作所体现的“文人二胡艺术”的美学追求及创... 二胡与乐队《纳兰性德辞意》是一首文人题材、文人格调、既现代又很有意味的二胡曲。文章从乐曲的创作、演出及其他,乐曲二度艺术创造的美学追求及技法表现,对乐曲一度创作的精巧构思、二度创作所体现的“文人二胡艺术”的美学追求及创新实践和作品近40年来的传播影响进行分析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兰性德辞意 桑雨 胡志平 文人二胡艺术 二度艺术创造
下载PDF
琵琶演奏的“音色库”系统与传统乐曲二度创作的互动——王范地琵琶演奏的神韵表达
12
作者 孙晨荟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4,共9页
在王范地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中,琵琶演奏的音色问题占有重要位置。作为传统音乐的坚定守护者,王范地长期致力于研究琵琶演奏弹音拨弦与虚化乐曲神韵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力求能清晰阐述、明确表达及有效传授这一精髓。王范地将传统神韵的艺... 在王范地的艺术理论与实践中,琵琶演奏的音色问题占有重要位置。作为传统音乐的坚定守护者,王范地长期致力于研究琵琶演奏弹音拨弦与虚化乐曲神韵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力求能清晰阐述、明确表达及有效传授这一精髓。王范地将传统神韵的艺术风格表达划分为音律、行腔作韵、律动、音色、相生五个层面,其中音色为探讨重点。王范地不仅对演奏传统中尚未被充分细化的琵琶音色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且还进一步构建微观形态下的表演技术理论,以深化对音色的理解。在王范地的艺术理论体系中,音色被视为系统化“音色库”与传统乐曲二度创作之间的紧密相连介质,是构成其艺术理论中神韵表达的核心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范地 琵琶演奏 “音色库”系统 二度创作
下载PDF
汉至唐宋琴的士人化与琴学的审美倾向
13
作者 宋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3,共8页
琴在先秦就进入宫廷,成为宫廷主要乐器之一。汉代以后,有流行于民间、盛行于士人的倾向。这是因为琴不同于八音中的其他乐器,从一产生,就因为其便于携带和琴曲适于独奏的特点,很适合私人备用和演奏。所以琴极容易成为士人常备的乐器,蓄... 琴在先秦就进入宫廷,成为宫廷主要乐器之一。汉代以后,有流行于民间、盛行于士人的倾向。这是因为琴不同于八音中的其他乐器,从一产生,就因为其便于携带和琴曲适于独奏的特点,很适合私人备用和演奏。所以琴极容易成为士人常备的乐器,蓄琴至晚到汉代就已经成为士人的雅趣,自汉至宋名士善琴者甚多。更为重要的是魏晋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琴因此而成为士人隐居以求志、独居而养心、标榜士人风流的工具。蓄琴私人化和琴事的士人化,必不可免地使琴学染上士人的观念和情趣,形成了崇尚琴的中和之美、欣赏琴曲清远风格的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琴学 士人 中和 清远
下载PDF
非遗视域下新丰乡唢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14
作者 李英卓 曲晓红 《铜陵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87-91,共5页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新丰乡唢呐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地域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民间音乐形式,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诸多挑战。文章以非遗视域为出发点,通过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研究,对新...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新丰乡唢呐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地域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的民间音乐形式,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诸多挑战。文章以非遗视域为出发点,通过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研究,对新丰乡唢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传承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研究发现,新丰乡唢呐传承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传承人群老龄化、民众对其兴趣缺失、传统曲目大量流失、创新能力不足、相关机制不完善、资金匮乏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包括强化传承人培养、曲目创新、建立传承体系、促进文化交流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文化内涵 新丰唢呐 艺术特点
下载PDF
区域国别视野下亚太地区筝属乐器流变考
15
作者 胡晓东 聂驿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7,共11页
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被誉为“华夏正声”。作为文化符号的筝,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是探究区域国别之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利器。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中,筝的形制、律调、演奏技法及社会功能皆发... 筝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被誉为“华夏正声”。作为文化符号的筝,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价值,是探究区域国别之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利器。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中,筝的形制、律调、演奏技法及社会功能皆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在亚太地区各国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中广泛传播演变,形成了庞杂的筝属乐器种群。筝属乐器种群的流变不仅表明了“异筝同源”的客观事实,也证实了中华民族及周边国家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具有深刻的社会影响与丰富的文化价值,彰显出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研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重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国别研究 亚太地区 筝属乐器 流变 文化互鉴
下载PDF
柳琴戏音乐编创研究
16
作者 薛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当下我国戏曲艺术研究虽为“显学”,可是戏曲音乐编创研究却十分欠缺。这主要缘于人们的固有认知,即戏曲音乐编创不过是“一曲多用”“拼凑连接”而已,未能对其创新性特征有足够的认识。其实在我国戏曲音乐编创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继承传... 当下我国戏曲艺术研究虽为“显学”,可是戏曲音乐编创研究却十分欠缺。这主要缘于人们的固有认知,即戏曲音乐编创不过是“一曲多用”“拼凑连接”而已,未能对其创新性特征有足够的认识。其实在我国戏曲音乐编创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继承传统与变革创新始终如影随形。对柳琴戏音乐编创理念与编创技法的尝试与探索,不仅有益于当下柳琴戏艺术的与时俱进,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下我国戏曲音乐编创给予理论指导与实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琴戏 继承 创新 音乐编创 编创理念 编创技法
下载PDF
上党细乐与冀中笙管乐风格差异及其成因辨析
17
作者 董郑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3,共7页
上党细乐与冀中笙管乐同属北方“笙管乐”乐种,但音乐风格却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名同曲,在韵谱等方面亦存在一定区别。除了普遍意义上地域、方言等潜在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冀中笙管乐属于僧道音乐风格的延续,而上党细乐却非宗教... 上党细乐与冀中笙管乐同属北方“笙管乐”乐种,但音乐风格却存在较大差异。即便同名同曲,在韵谱等方面亦存在一定区别。除了普遍意义上地域、方言等潜在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冀中笙管乐属于僧道音乐风格的延续,而上党细乐却非宗教化风格。具体在乐谱形态方面,无论谱面还是韵唱,都有较大差异。冀中笙管乐乃至西安鼓乐,其工尺谱中存在的“阿口”“哼哈”现象,并非全国所有乐种工尺谱的共性特征,这类“谱式”更多附着于僧道等具有宗教音乐特征的乐种中,而像上党细乐、潮州细乐等非僧道风格的乐种,无论抄谱还是韵谱,鲜见“阿口”现象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党细乐 冀中笙管乐 僧道音乐 乐籍制度 官乐民存 工尺谱“阿口”
下载PDF
中国音乐教育话语体系内涵与构建——基于1952年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的历时性观察
18
作者 向文 王腾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5,168,共10页
学界目前对“音乐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解有着不同声音。回顾相关学术史不难发现,音乐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等多方共同努力。1952年以来,政府通过调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手段,紧紧把握音乐... 学界目前对“音乐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解有着不同声音。回顾相关学术史不难发现,音乐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和教师等多方共同努力。1952年以来,政府通过调整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手段,紧紧把握音乐教育的话语权。2021年本科音乐教育专业的增设是高等音乐师范教育专业的回归,也是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新发展。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音乐教育话语体系,建议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力量,各利益攸关方戮力同心办好音乐教育专业,共同构建一体化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音乐教育话语体系构建是持续、开放、发展的话题,需要学界共同参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 话语体系 专业建设
下载PDF
客家锣鼓保护传承的调查与思考——以龙川铁场锣鼓为例
19
作者 叶碧青 《当代音乐》 2024年第9期99-101,共3页
本文针对客家锣鼓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对乐器渊源、编制、组合、曲调特色、美学特点进行调查梳理,从而思考客家锣鼓保护传承在运行机制上的革新策略建议,同时借用梅里亚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三维模式,即由观念、行为、效果来推动客家锣鼓... 本文针对客家锣鼓的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对乐器渊源、编制、组合、曲调特色、美学特点进行调查梳理,从而思考客家锣鼓保护传承在运行机制上的革新策略建议,同时借用梅里亚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三维模式,即由观念、行为、效果来推动客家锣鼓保护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锣鼓 保护传承 运行机制 调查梳理 思考
下载PDF
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的技术创新与情感诠释
20
作者 崔晓君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9,共8页
汪派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由汪派第三代传人李光祖先生与作曲家王酩先生共同创作。作品集汪派的演奏技术与现代创作手法于一体,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古曲新编。本文立足于该协奏曲琵琶独奏部分的技术创新与情感诠释,研究并探讨汪派在传... 汪派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由汪派第三代传人李光祖先生与作曲家王酩先生共同创作。作品集汪派的演奏技术与现代创作手法于一体,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古曲新编。本文立足于该协奏曲琵琶独奏部分的技术创新与情感诠释,研究并探讨汪派在传承与创新中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派 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 技术创新 情感诠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