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自成宁武关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靳生禾 谢鸿喜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35,共5页
明末宁武关之战,是李自成统率百万农民军由西安直至北京,与明王朝间规模最大最惨烈最关键的一场殊死战。广考文献并核以野外考察,可知是役主战场攻守态势,系农民军由城东,即当今宁武火车站外、半沟村西等两高地发射火炮,率先轰塌东门,... 明末宁武关之战,是李自成统率百万农民军由西安直至北京,与明王朝间规模最大最惨烈最关键的一场殊死战。广考文献并核以野外考察,可知是役主战场攻守态势,系农民军由城东,即当今宁武火车站外、半沟村西等两高地发射火炮,率先轰塌东门,大军蜂拥入城,战役遂告结束。是役攻守双方兵力为五十万对五六千;克关时间为崇祯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武关 古战场 野外考察 东门 火炮炮位
下载PDF
《甲申三百年祭》与郭沫若的隐微心曲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斌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8,共8页
《甲申三百年祭》曾长期引发政界、史学界的广泛关注。褒贬毁誉,说法不一。本文认为,无论是国民党方面,还是中共领袖,政界对此文的解读,都跟作者的真实意图有距离。且此文并非严谨的史学著述,在史学史中的地位不宜高估。今天重读此文,... 《甲申三百年祭》曾长期引发政界、史学界的广泛关注。褒贬毁誉,说法不一。本文认为,无论是国民党方面,还是中共领袖,政界对此文的解读,都跟作者的真实意图有距离。且此文并非严谨的史学著述,在史学史中的地位不宜高估。今天重读此文,相比于政治解读和估定其学术史地位,更有意味的是探讨此文的撰述动机,究明作者的隐微心曲。《甲申三百年祭》的写作动机,主要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郭沫若对于复杂政治局势中个人命运的隐忧,并对朝野政党均有所讽示。但此文一出,国共两党均高度重视并有所曲解,史学界亦从史学研究的惯性读解,导致作者之真实动机一直隐而不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写作动机
下载PDF
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研究述论 被引量:1
3
作者 田澍 吕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5,共6页
20世纪以来,学界对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涉及"均田免粮"提出的背景、内容、实施情况以及对"均田免粮"的总体评价等问题,相关讨论对深入认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以来,学界对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涉及"均田免粮"提出的背景、内容、实施情况以及对"均田免粮"的总体评价等问题,相关讨论对深入认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研究中,仁智互见,对其梳理有助于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 均田免粮
下载PDF
张献忠三峡战事述论 被引量:3
4
作者 滕新才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9-144,共6页
张献忠曾长期转战三峡地区 ,主要有 1 634年的夔州之战、1 640年的奉节土地岭之战和 1 641年的开县黄陵城之战。这些战役促进了明末大起义高潮的到来 ,锻炼了张献忠的战斗意志 ,使他在战略策略上逐渐成熟起来 。
关键词 张献忠 三峡 战争
下载PDF
与《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一文的商榷 被引量:1
5
作者 董常保 白瑞萍 《社科纵横》 2009年第10期126-128,共3页
靳生禾和谢鸿喜二位教授题为《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的文章,虽然经过实地和文献考察,但其中仍有不少谬误、遗漏等值得商榷之处。根据宁武旧志等文献史料,对周遇吉的遇害、地名的方位确定、农民军的火炮阵地位置等做了修正,并... 靳生禾和谢鸿喜二位教授题为《李自成宁武关之古战场考察报告》的文章,虽然经过实地和文献考察,但其中仍有不少谬误、遗漏等值得商榷之处。根据宁武旧志等文献史料,对周遇吉的遇害、地名的方位确定、农民军的火炮阵地位置等做了修正,并对二位先生缺乏的火炮火器资料做了详细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武关 周遇吉 谬误 商榷 补遗
下载PDF
浅谈太平天国妇女政策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荆蕙兰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57-59,共3页
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一场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伟大农民战争。这次历时14年,纵横18省的伟大运动,把历代农民战争推向高峰。它全面冲击了封建制度,严重地动摇了清朝的腐朽统治,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充分... 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一场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伟大农民战争。这次历时14年,纵横18省的伟大运动,把历代农民战争推向高峰。它全面冲击了封建制度,严重地动摇了清朝的腐朽统治,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精神,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太平天国的伟大运动中,太平天国实行了一些妇女政策,调动了广大妇女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革命 妇女政策 太平军 妇女运动 农民战争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中国人民 中国历史 外国侵略势力 婚姻制度
下载PDF
1643─1644年李自成战略失误平议 被引量:1
7
作者 滕新才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3-47,共5页
1643─1644年李自成战略失误平议滕新才关于李自成进取北京的战略决策,学术界分歧很大,有人力主“关中──北京”方略是大顺军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大顺选择“关中──北京”进军路线是“根本方略上的大... 1643─1644年李自成战略失误平议滕新才关于李自成进取北京的战略决策,学术界分歧很大,有人力主“关中──北京”方略是大顺军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大顺选择“关中──北京”进军路线是“根本方略上的大错”,相比之下东下金陵的建策比较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 战略失误 大顺军 吴三桂 山海关 乡土观念 战略决策 小农意识 《史记》 皇太极
下载PDF
李岩故里、家世与身世考实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兴亚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1期1-9,共9页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李岩是引人注意的人物。由于史籍中对他事略的记述混乱,致使学界无法确定其人之有无。依据新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谱》的记述,结合实际考察获得的资料,李岩实有其人,故里在今河南博爱唐村,出身贡生,精于拳...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李岩是引人注意的人物。由于史籍中对他事略的记述混乱,致使学界无法确定其人之有无。依据新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谱》的记述,结合实际考察获得的资料,李岩实有其人,故里在今河南博爱唐村,出身贡生,精于拳术,加入李自成起义军为将,后遭李自成冤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氏家谱 李岩 故里唐村 贡生 太极拳
下载PDF
从博爱唐村《李氏家谱》看李岩的籍贯 被引量:2
9
作者 程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27-31,共5页
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李岩,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冤杀。关于李岩的籍贯,史学界众说纷纭。以近期发现的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清康熙五十五年由李元善所修的《李氏家谱》为依据论证,李岩的籍贯应为河南省博爱县唐村。
关键词 博爱唐村 <李氏家谱> 李岩 籍贯
下载PDF
《甲申三百年祭》史事及其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剑平 马广荣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29-35,共7页
本文从学术史角度立论,从辨正《甲中三百年祭》有关史事出发,指出:郭老撰此文并非仅从现实需要出发而进入了自己并不熟悉的研究领域,而是他既出于一贯的史学兴趣,又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自觉意识开辟了新的学术园地;《甲申三百年祭... 本文从学术史角度立论,从辨正《甲中三百年祭》有关史事出发,指出:郭老撰此文并非仅从现实需要出发而进入了自己并不熟悉的研究领域,而是他既出于一贯的史学兴趣,又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自觉意识开辟了新的学术园地;《甲申三百年祭》由重庆至延安,由延安至重庆等地辗转流传的史迹、事略须认真考辨订正;其价值也需从多方面予以研究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史事 考辨
下载PDF
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决战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鸿亮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4-69,共6页
16 4 4年是中国历史上天翻地覆的一年 ,清八旗军与李自成大顺军几经交战 ,终于问鼎中原。大顺军之所以不敌八旗军 ,除了李自成决策层素质欠缺与大战略失误以外 。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红夷大炮 李自成大顺军
下载PDF
王铎在卫辉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龙春 《紫禁城》 2016年第4期58-71,58,共14页
崇祯壬午(一六四二年)九月,河南孟津城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所破(《与候恂书》:“锑在怀,入孟县,归才二日,而津城破矣。”现藏故宫博物院)。
关键词 王铎 农民起义军 故宫博物院 李自成 孟津
下载PDF
唐末农民起义期间之幕府文人研究——以时间地域分布情况为例
13
作者 朱泽坤 吴玲玲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8-10,共3页
唐末以黄巢起义为主的农民起义战争对此时期的文人产生很大影响,由于战争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使得此时期的文人大量进入幕府,规模之大在时限和地域分布上得到充分体现。
关键词 唐诗 晚唐 农民起义 幕府 文人
下载PDF
宋朝农民起义新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斌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6期97-104,共8页
中国历史是一部革命史,它表现为农民起义。自西周国人暴动、秦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历朝历代均不乏农民起义,它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甚至是各王朝改朝换代的直接动因。两宋统治319年,期间发生大小农民起义434次,几乎平均每年1.4次... 中国历史是一部革命史,它表现为农民起义。自西周国人暴动、秦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历朝历代均不乏农民起义,它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甚至是各王朝改朝换代的直接动因。两宋统治319年,期间发生大小农民起义434次,几乎平均每年1.4次,但宋朝又是古代史上一个不被农民起义所灭亡的大型王朝。带此疑问,又以史实为依据,文章分析了两宋多发农民起义而又不被农民起义所灭亡的原因。同时,也可看出古代农民起义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农民起义 土地兼并 文官制度 民族矛盾
下载PDF
毛泽东论明末农民战争——兼与蒋介石作对比
15
作者 丁长清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8-101,共4页
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审视历史的角度不同,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蒋介石在研究、反思明末农民战争的过程中,联系其所处的背景,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毛泽东站在农民的立场,肯定了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并从其失败中找出现代中国革命应吸... 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审视历史的角度不同,20世纪上半叶,毛泽东、蒋介石在研究、反思明末农民战争的过程中,联系其所处的背景,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毛泽东站在农民的立场,肯定了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并从其失败中找出现代中国革命应吸取的一些经验教训。而蒋介石则站在明王朝的立场,指斥农民战争,并从明灭亡中得出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刻,要“攘外必先安内”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蒋介石 明末农民战争 看法迥异
下载PDF
李自成最终隐归慈利县四十八寨说献疑
16
作者 余新忠 杨春君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5-49,共5页
慈利县四十八寨地区百姓认为李自成最终隐归四十八寨,慈利县文史工作者也认为李自成到过四十八寨。考察四十八寨的传说、遗迹和明末清初的历史,可以肯定,李自成余部在四十八寨地区有过活动,但不能将李自成余部的活动认为是李自成的活动... 慈利县四十八寨地区百姓认为李自成最终隐归四十八寨,慈利县文史工作者也认为李自成到过四十八寨。考察四十八寨的传说、遗迹和明末清初的历史,可以肯定,李自成余部在四十八寨地区有过活动,但不能将李自成余部的活动认为是李自成的活动。明清之际,传言甚多,李自成身死而又冒出其隐居的说法只是一个传言,并不符合李自成的行事风格和明清之际的历史。李自成隐居传言同明末清初的其他传言一样,都有着政治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李自成 四十八寨 传言
下载PDF
李自成知识分子政策的失误与教训
17
作者 陈梧桐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57-61,共5页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明朝的儒士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崇祯十三年底攻入河南后,虽然开始吸收少量知识分子参加,但仍缺乏一个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而李自成用为参谋顾问的,又都是些下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不仅缺乏带兵打...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明朝的儒士采取拒绝排斥的态度。崇祯十三年底攻入河南后,虽然开始吸收少量知识分子参加,但仍缺乏一个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而李自成用为参谋顾问的,又都是些下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不仅缺乏带兵打仗、从政治国的经验,而且视野也较狭窄,缺乏准确把握全国形势及其走向的能力,他们帮助李自成制订的政策每每出现重大的偏差与失误,这就为日后的败亡埋下了祸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 农民起义军 知识分子 政策
下载PDF
兴安车厢峡方位考
18
作者 张沛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90-92,共3页
"李自成智出车厢峡"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尤其是李自成生平事业中极重要的一件事。但车厢峡在兴安州什么地方,历来众说纷纭。通过检阅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肯定了清代学者严如关于车厢峡在陕西兴安州安康县(今安康市汉滨区)西... "李自成智出车厢峡"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尤其是李自成生平事业中极重要的一件事。但车厢峡在兴安州什么地方,历来众说纷纭。通过检阅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肯定了清代学者严如关于车厢峡在陕西兴安州安康县(今安康市汉滨区)西北王莽山与牛山间的上下团山和上下松树坝一带(即今八一水库以北的傅家河峡谷地区)的传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自成 车厢峡 兴安州 方位 考证
下载PDF
郧阳抚治历史阶段的划分
19
作者 徐永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文章阐明了郧阳抚治历史阶段划分的理由与相关事件:总体可分为暂设阶段和定设阶段两部分;而按照郧阳抚治面对的主要任务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时期:郧阳抚治暂设阶段与"第一次治乱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qu... 文章阐明了郧阳抚治历史阶段划分的理由与相关事件:总体可分为暂设阶段和定设阶段两部分;而按照郧阳抚治面对的主要任务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时期:郧阳抚治暂设阶段与"第一次治乱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第二次治乱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和平发展时期";郧阳抚治定设阶段之"第三次治乱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郧阳抚治 治理流民 社会发展 农民起义
下载PDF
明末农民战争历史根源再探讨
20
作者 刘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7期164-166,共3页
一般而言,史学界对明朝末年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方面,但实际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根源,还在于明朝的组织制度体系。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表面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剥削... 一般而言,史学界对明朝末年农民战争爆发的历史根源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方面,但实际上,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另一个重要的历史根源,还在于明朝的组织制度体系。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表面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剥削程度的急剧加重,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社会各阶层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加派激化矛盾。而其深层次矛盾则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 农民战争 制度体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