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5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料所见丁汝昌自尽诸家说及相应价值误判
1
作者 韩东育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4,共12页
关于丁汝昌自尽的问题,百多年来聚讼纷纭。实际上,无论是日本人《劝降书》中的巧妙预设,还是中日双方臧否不一的两极认识,也无论是研究者们动用的古今中外标准,抑或史学爱好者凭心情勾画出的丁军门像,都未能完全贴近丁汝昌自决前的心理... 关于丁汝昌自尽的问题,百多年来聚讼纷纭。实际上,无论是日本人《劝降书》中的巧妙预设,还是中日双方臧否不一的两极认识,也无论是研究者们动用的古今中外标准,抑或史学爱好者凭心情勾画出的丁军门像,都未能完全贴近丁汝昌自决前的心理活动和决绝一念。爬疏原始史料并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客观面对和解释新旧时代遭遇后东亚军政人物的价值判断标准及其实效性,或有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汝昌 伊东祐亨 北洋舰队 《劝降书》 《日清战争实记》 《清日战争实记》
下载PDF
近代日本的文明论、殖民论及其批判之声——甲午战争130周年祭
2
作者 王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0-36,共17页
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政学两界人士效仿欧美列强,把“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对中国开战的理由,用“文明”来文饰、掩盖、美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甚至将“文明”作为一种政治叙事,来描述战前的中日关系。作为一个肇始于近代西方... 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政学两界人士效仿欧美列强,把“文明”作为一个重要的对中国开战的理由,用“文明”来文饰、掩盖、美化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甚至将“文明”作为一种政治叙事,来描述战前的中日关系。作为一个肇始于近代西方的词汇,“文明”(civilization)这一旨在描述理想的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生产方式、道德准则、个人特质的词汇与近代日本的殖民扩张活动之间有何关联,日本的意识形态家们是如何将文明与殖民扩张勾连起来的?在近代日本,有无检讨、批判这一做法的声音,其理论基础又是什么?凡此种种,值得展开讨论,此乃理解甲午战争以来东亚局势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 文明论 福泽谕吉 幸德秋水 内藤湖南 尾崎秀实
下载PDF
甲午前夕《申报》对中朝宗藩关系的关注
3
作者 许效正 《殷都学刊》 2024年第3期112-116,共5页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的侵朝步伐不断加快,国人普遍担忧。《申报》在及时报道相关消息的同时,还刊发大量社论,梳理中朝宗藩关系的历史,谴责日本破坏中朝宗藩关系的行为,并呼吁清廷出兵保护朝鲜,以捍卫国家尊严和国家安全。这些言论回...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的侵朝步伐不断加快,国人普遍担忧。《申报》在及时报道相关消息的同时,还刊发大量社论,梳理中朝宗藩关系的历史,谴责日本破坏中朝宗藩关系的行为,并呼吁清廷出兵保护朝鲜,以捍卫国家尊严和国家安全。这些言论回应了国人的关切,是中国民众爱国热情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朝宗藩关系 《申报》 援朝护国
下载PDF
《旧韩国官报》对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和日军侵台的报道
4
作者 刘威 董瑞军 《福建史志》 2024年第4期23-29,共7页
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传统的政治格局,清朝的传统地位被改写,日本势力渐强,朝鲜王朝极力摆脱清朝影响。《旧韩国官报》作为彼时朝鲜王朝的政府报,对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和日军侵占中国台湾进行了报道,但其报道大都援引日本报纸,“客观... 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传统的政治格局,清朝的传统地位被改写,日本势力渐强,朝鲜王朝极力摆脱清朝影响。《旧韩国官报》作为彼时朝鲜王朝的政府报,对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和日军侵占中国台湾进行了报道,但其报道大都援引日本报纸,“客观”陈述日本的优势,对中国台湾民众抗日保台避而不谈。即便如此,其报道客观上却印证了日军的野蛮侵台和中国台湾民众的英勇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韩国官报》 《马关条约》 中国台湾
下载PDF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陆军的战地情报活动——以成欢、平壤战役为中心
5
作者 刘豫杰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2024年第3期51-62,141,共13页
甲午战前,先行赴朝的大岛旅团自登陆朝鲜起便积极展开战地情报活动。在向南探明牙山清军的规模和动向,向北确认清军尚未进驻平壤的前提下,才决意从速南下迎击叶、聂所部。成欢战后,大岛旅团意图直取平壤,直到获悉清军进驻,才转而依托临... 甲午战前,先行赴朝的大岛旅团自登陆朝鲜起便积极展开战地情报活动。在向南探明牙山清军的规模和动向,向北确认清军尚未进驻平壤的前提下,才决意从速南下迎击叶、聂所部。成欢战后,大岛旅团意图直取平壤,直到获悉清军进驻,才转而依托临津江防线,一面侦察,一面等待后援。到平壤战前,日本陆军通过情报方得确认大同江渡江点以及平壤清军的出击情形,并保障了合围的实施。平壤战后,大岛旅团还通过掠取清军营中文件获得情报,在侵入中国前就获悉辽宁各地的驻防和补给情况。从成欢之战到平壤之战,主要由战地情报而非大本营的指导牵引着大岛旅团及野津师团的军事行动。日本陆军的战地情报活动无疑是日军取胜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陆军 情报活动 成欢战役 平壤战役
下载PDF
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先声──论戊戌维新派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 被引量:12
6
作者 崔志海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8-43,共6页
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先声──论戊戌维新派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崔志海一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是早在20年前的戊戌维新时期。19世纪末,资... 中国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先声──论戊戌维新派对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崔志海一改造国民性思想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是早在20年前的戊戌维新时期。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心理 改造国民性思想 维新派 中国近代 传统民族 《饮冰室合集》 封建专制制度 康有为 资产阶级维新派 梁启超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程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占元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6,55,共9页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认同经历了多种路向和选择。孙占元认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族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变法图强、反帝爱国、振兴中华的疾呼,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声浪,既延缓...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的复兴与认同经历了多种路向和选择。孙占元认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中华民族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变法图强、反帝爱国、振兴中华的疾呼,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的声浪,既延缓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推进了近代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李帆认为,辛亥革命前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时期。"政治民族"认同与"文化民族"认同,是考量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点。由此而言,辛亥革命前"中华民族"并未得到普遍认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才使得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起来,中华民族认同终得实现。俞祖华认为,在近代中国,"民族精神"概念与民族复兴观念几乎是同步生成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积淀,但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摄取时代精神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进而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民族精神
下载PDF
甲午中日海上角逐与制海权问题 被引量:7
8
作者 戚其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54-161,共8页
海军战略的理论核心是制海权问题。甲午战前 ,中国一直强调陆军为立国根基 ,其海防思想始终未跳出单纯海岸守口主义的窠臼。而日本参谋本部于战争前夕制定的海陆兼顾统筹的作战计划 ,却以夺取制海权为基本战略方针。战争初期 ,虽然从理... 海军战略的理论核心是制海权问题。甲午战前 ,中国一直强调陆军为立国根基 ,其海防思想始终未跳出单纯海岸守口主义的窠臼。而日本参谋本部于战争前夕制定的海陆兼顾统筹的作战计划 ,却以夺取制海权为基本战略方针。战争初期 ,虽然从理论上说中日双方皆未掌握制海权 ,但日本海军采取多种手段和战术 ,使北洋舰队疲于奔命、徒劳无功 ,从而在实际上获得了行动的自由权。经过黄海决战 ,北洋舰队更主动地放弃了制海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军战略 制海权 北洋舰队 甲午中日战争 海上战争 海权观念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 被引量:6
9
作者 臧运祜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39-145,共7页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远交近攻”之策,以“征韩论”与“征台论”表明了北进大陆与南进海... 本文拟从近代日本的亚太政策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和定位甲午战争。幕末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初步勾画的日本对外战略,成为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直接渊源。明治初期,日本对外取“远交近攻”之策,以“征韩论”与“征台论”表明了北进大陆与南进海洋的政策意图,其亚太政策初露锋芒。山县有朋首相的“利益线”主张及其在国会发表的演说,标志着以大陆政策为主体的近代日本亚太政策,在甲午战争以前已基本形成。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初步实施该政策,取得了从北、南两个方面踏向亚洲大陆及南方海洋地区的基地,并打破了亚太地区旧有的“华夷秩序”,为其称霸亚太开辟了道路。甲午战后,日本进一步实施其亚太政策;日俄战争就是甲午战争的继续,战后日本在政略与战略方面的积极进取,则为其亚太政策的继续实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近代日本 亚太政策 大陆政策
下载PDF
日本早期的对华策略: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东北地区的调查状况 被引量:6
10
作者 曹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8-187,共10页
众所周知,《马关条约》的缔结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第二款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叙述。日本是据于何种理由要求中国割让这块土地的呢?换而言之,日本是建立在何种东北地区印象上要求割让上述土地的呢?近代时期的日本是一个... 众所周知,《马关条约》的缔结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第二款是关于割让辽东半岛的叙述。日本是据于何种理由要求中国割让这块土地的呢?换而言之,日本是建立在何种东北地区印象上要求割让上述土地的呢?近代时期的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调查、整理、分析,继而提出相应对策的国家。目前,很少有研究者注意到甲午战争前后,尤其是19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然而笔者以为,自中日缔结修好条规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调查状况实不可忽略。笔者确信,日本19世纪90年代以后的许多重大对华政策均是建立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之上。于"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之方略,近代日本似乎尤能领略,并忠实贯穿于其对外政策的实践之中,而对华调查的有步骤实施便是此类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活动。其中,日本对于中国东北尤其是辽东半岛的印象或者理解的形成过程完整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对华调查 东北 中国纪行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戚其章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5-12,共8页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戚其章近代社会思潮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曾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自鸦片战争以降,迄于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之前,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四大...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戚其章近代社会思潮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曾经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自鸦片战争以降,迄于社会主义思潮产生之前,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四大近代思潮,即海防思潮、洋务思潮、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甲午战争 社会思潮 洋务思潮 孙中山 维新思潮 林则徐 康有为 维新变法 梁启超
下载PDF
英国与甲午战争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树好 《学海》 1997年第1期87-90,共4页
英国与甲午战争赵树好发生在1894—1895年间的中日甲午战争,老牌殖民主义者英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此,一般人了解不多,国内外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拟依据大量资料,对英国在甲午战争初期、中期、后期的活... 英国与甲午战争赵树好发生在1894—1895年间的中日甲午战争,老牌殖民主义者英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此,一般人了解不多,国内外学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拟依据大量资料,对英国在甲午战争初期、中期、后期的活动影响(1894·5—189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政府 英国政府 中日战争 中国近代史 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争 清政府 总理衙门 李鸿章 陆奥宗光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被引量:2
13
作者 祝天智 黄汝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14-118,共5页
甲午战争是中国政治文化演进的重要标界。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出现于甲午战后。甲午战争推助了中国政治心态的转换 ,加速了中国政治价值观的革新 。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政治心态 政治价值观 政治人格
下载PDF
关于甲午陆战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邱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2,共9页
认真辨析相关史料,我们就会发现,甲午战争研究中过去曾被定案的某些史实,如今似有重新提起讨论的必要。以第一阶段的平壤战役为例。清军前敌统帅叶志超稍作抵抗,便弃城逃回国内。对此,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当时平壤城内军储充足,叶志超宣... 认真辨析相关史料,我们就会发现,甲午战争研究中过去曾被定案的某些史实,如今似有重新提起讨论的必要。以第一阶段的平壤战役为例。清军前敌统帅叶志超稍作抵抗,便弃城逃回国内。对此,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当时平壤城内军储充足,叶志超宣称装备不足,是为临阵脱逃开脱罪责。然而认真检讨平壤城内清军弹药给养,可知,叶志超所陈并非虚言,清军的确没有做好备战。再如,依克唐阿历来被认为是怯战将领,可史料显示,他的部队武器装备之差,根本无法应对当时战争的需要。而徐邦道,历来被认为是敢于抵抗的将领。可仔细考察便知,此人军事素养较差,算不上称职的将领,根本不能承担前敌重任。说清政府要为甲午陆战失败承担责任,这一点也不为过。但具体下来,究竟是政府中哪些人应该负责?要负怎样的责任?甲午陆战失败是由于前线将领的贪生怕死?还是后方决策者的政策失误?这些都需要对史料做艰苦的考索才能给予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平壤战役 徐邦道 近代军事素养 军械
下载PDF
克萨借款考辩——兼论甲午战争时期的地方外债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陵合 王平子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9-167,共9页
克萨借款是甲午战争期间一笔较为特殊的外债。它先由地方实力派张之洞请人代借,后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之下,由地方外债变成债务方为户部的中央外债。这一复杂历程,既反映出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张之洞在财政上的独特地位,也显现出在赫德与汇丰... 克萨借款是甲午战争期间一笔较为特殊的外债。它先由地方实力派张之洞请人代借,后在各种力量的角逐之下,由地方外债变成债务方为户部的中央外债。这一复杂历程,既反映出作为地方实力派的张之洞在财政上的独特地位,也显现出在赫德与汇丰银行的影响下,清政府地方外债政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萨借款 张之洞 龚照瑗 汇丰银行
下载PDF
吴汝纶医药观的文化表现及成因简论 被引量:5
16
作者 董丛林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56,共5页
吴汝纶的医药观,明显地表现为对西医西药的笃信、热衷乃至迷信,对中医中药的非信、排拒乃至诋毁,呈极端化、绝对化、情绪化的偏执。这既是构成他中西文化观的一个侧面,又与他中西文化观的整体情状不相协调,是其中一个扭曲了的特殊环节... 吴汝纶的医药观,明显地表现为对西医西药的笃信、热衷乃至迷信,对中医中药的非信、排拒乃至诋毁,呈极端化、绝对化、情绪化的偏执。这既是构成他中西文化观的一个侧面,又与他中西文化观的整体情状不相协调,是其中一个扭曲了的特殊环节。究其成因,既受着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更缘于其个人文化素质条件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汝纶 医药观 文化
下载PDF
日据时期台湾天主教信徒与台湾社会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晓云 雷阿勇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9-103,共5页
天主教是近世台湾社会的一重要力量,但大陆对其研究的各种论述却极为鲜见。日据时期,天主教会改变传教方法,吸收台湾民众入教,信徒人数不断发展,对台湾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 日据时期 天主教信徒 台湾社会
下载PDF
浅议甲午战争中的“禁米出洋”政策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洪军 王国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8期50-53,共4页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严厉强化其传统的禁米出洋政策,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外,严厉禁止清国人民运米济倭,以此作为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手段;二是对内,保证军需民食,维护社会的稳定。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窒碍难行的情形,清政府据此对禁...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严厉强化其传统的禁米出洋政策,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外,严厉禁止清国人民运米济倭,以此作为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手段;二是对内,保证军需民食,维护社会的稳定。在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窒碍难行的情形,清政府据此对禁米出洋政策做了一些调整。但是,由于清朝政治的腐败、军事上的失利,禁米出洋政策在打击日本侵略军、保证军需民食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它挽救不了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清政府 禁米出洋
下载PDF
西方人眼中的旅顺大屠杀 被引量:3
19
作者 戚其章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4-129,共6页
旅顺大屠杀的真相之所以能够大白于天下 ,乃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当时不少前来“观战”的西方人士亲眼目睹了惨案发生的整个过程 ,但他们的态度和反应却大相径庭。我们不应该忘记克里尔曼 (JamesCreelman)、柯文 (ThomasCowen)等西... 旅顺大屠杀的真相之所以能够大白于天下 ,乃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当时不少前来“观战”的西方人士亲眼目睹了惨案发生的整个过程 ,但他们的态度和反应却大相径庭。我们不应该忘记克里尔曼 (JamesCreelman)、柯文 (ThomasCowen)等西方记者 ,由于他们敢于主持正义 ,才得以破除层层阻力 ,报导事实真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旅顺大屠杀 克里尔曼 柯文
下载PDF
旅顺大屠杀真相再考 被引量:4
20
作者 戚其章 《东岳论丛》 2001年第1期37-43,共7页
18 94年 11月 2 1日至 2 4日 ,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屠杀 2 0 0 0 0余人的大惨案 ,事实具在 ,不容抵赖。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不承认主义 ,精心炮制了一份《辩护书》 ,以掩盖其违反战争法规的惨暴罪行。近年来 ,日本国内仍有少数人撰文 ,重... 18 94年 11月 2 1日至 2 4日 ,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屠杀 2 0 0 0 0余人的大惨案 ,事实具在 ,不容抵赖。日本政府决定采取不承认主义 ,精心炮制了一份《辩护书》 ,以掩盖其违反战争法规的惨暴罪行。近年来 ,日本国内仍有少数人撰文 ,重复当年日本政府的论调 ,否认日军在旅顺连续屠戮四天的骇人暴行。本文作者于 15年前曾著文对旅顺大屠杀之真相进行考证 ,今再根据英国船员艾伦的目击记及美国《世界报》随军记者克里尔曼的报道 ,证以当年旅顺目击者的口述证词以及众多日本参战者的战场日记和记述 ,考定 :(1)日军在旅顺连续屠杀四天 ,(2 )屠杀 2万余人 ,(3)旅顺日军最高指挥官大山岩是此次大屠杀的元凶和最高责任者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顺大屠杀 国际公法 大山岩 陆奥宗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