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行者”绰号与革命形象
1
作者 彭剑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7,285,共12页
在香港地区求学期间,孙中山就有过被呼为“孙行者”“孙悟空”的经历。1896年伦敦被难之后,“行者”绰号更是不胫而走,维新派常以此指代孙中山。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期间,曾经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借用孙行者“有志竟成”占... 在香港地区求学期间,孙中山就有过被呼为“孙行者”“孙悟空”的经历。1896年伦敦被难之后,“行者”绰号更是不胫而走,维新派常以此指代孙中山。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期间,曾经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借用孙行者“有志竟成”占领了天宫,暗示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必将取得胜利。小说中的很多关键情节,与报刊上报道的孙中山行踪颇多吻合,显示了革命派宣传的多样性。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相关报刊曾致力于打造孙中山革命党魁形象,《新西游》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汪康年 梁启超 孙行者 《新西游》 革命形象
下载PDF
清末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节点及政治指向
2
作者 安东强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6,285,共15页
依据清末法国在华情报机构报告所存孙中山信函,可证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应在1906年初欧游之后,至迟不晚于是年6月。厘定这一问题,可以准确把握孙中山革命学说的变化脉络,以及他的政治指向:在党内打破同盟会成员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执... 依据清末法国在华情报机构报告所存孙中山信函,可证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应在1906年初欧游之后,至迟不晚于是年6月。厘定这一问题,可以准确把握孙中山革命学说的变化脉络,以及他的政治指向:在党内打破同盟会成员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执迷,统一思想认知;对外宣传则要对抗立宪派和占领学理制高点,凸显中国革命学说的先进性,争取欧美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检讨各方关于三权、四权、五权的学理与制度设计的论争和言说,可见三权分立并非牢不可破的真理,适于本国历史与传统的政治学说才可为政治实践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梁启超 五权学说 三权分立 政治指向
下载PDF
从世界主义到国族主义——大同之变与康有为晚期的问题意识
3
作者 曾海龙 《衡水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9-117,共9页
大同是康有为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康有为思想的发展线索而言,可以界分出三个阶段的大同观念:作为个人愿景的大同;作为社会图景的大同;作为需要拒斥的大同。康有为自1880年代表现出对大同的向往,主要基于其个人主义的愿景。1890年代... 大同是康有为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康有为思想的发展线索而言,可以界分出三个阶段的大同观念:作为个人愿景的大同;作为社会图景的大同;作为需要拒斥的大同。康有为自1880年代表现出对大同的向往,主要基于其个人主义的愿景。1890年代至1902年《大同书》完成,大同表现为一种王者无外、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变法图强则为实现大同理想的必要阶段。康有为在这两个阶段都可被视为世界主义者。但在《大同书》完成之时,康有为对大同的态度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迅速转向如何建构国族的思考,并对大同抱持警惕,最终被定位为一个保守的国族主义者。康有为对大同态度转变的背后是其晚期的问题意识的变化。这既表现了康有为对现代中国的致思的前瞻性,亦可窥见其思想的内在张力与现代中国课题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 世界主义 国族主义 康有为 现代中国
下载PDF
抗战爆发前舆论界对日本海外移民问题的关注--以《东方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4
作者 王于红 李子煊 《黑河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153-155,共3页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对海外移民政策进行调整,特别是1929年设立拓务省之后,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我国舆论界愈加关注日本海外移民新动向,并在批驳日本政界鼓吹的“人口过剩说”谬论的同时,研判出日本为摆脱当前海外移民困境必将“专... 1927年,日本田中内阁对海外移民政策进行调整,特别是1929年设立拓务省之后,以《东方杂志》为代表的我国舆论界愈加关注日本海外移民新动向,并在批驳日本政界鼓吹的“人口过剩说”谬论的同时,研判出日本为摆脱当前海外移民困境必将“专以侵略满蒙为唯一识志”。在“九一八”事变前《东方杂志》就已呼吁国人须对日本侵略野心保持高度警惕,并提出加快内地向东三省移民,善待韩侨并欢迎其入籍中国等措施以应对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舆论界 日本海外移民
下载PDF
《孙逸仙演说》与《灭汉种策》——对日本档案中两份重要反满文献之考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孔祥吉 村田雄二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3-133,共11页
《孙逸仙演说》与《灭汉种策》是日本档案中两份重要的反满文献。它们有助于了解同盟会成立前后,在东京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思想状况。前者应是当时出版的原件,经若干改动后录入《孙中山全集》中,改动前后略有差异。后者作为一份... 《孙逸仙演说》与《灭汉种策》是日本档案中两份重要的反满文献。它们有助于了解同盟会成立前后,在东京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的思想状况。前者应是当时出版的原件,经若干改动后录入《孙中山全集》中,改动前后略有差异。后者作为一份珍贵而奇特的反满文献为坊间所未见,特将全文附录于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孙逸仙演说》 《灭汉种策》 反满思潮 同盟会
下载PDF
晚清女报中的乐歌 被引量:17
6
作者 夏晓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3,共33页
伴随着近代女子社会化教育的兴起以及女学堂音乐课的开设,担负启蒙使命的晚清女报,也以"唱歌"栏的普遍设立为突出特色。按照在现实应用中的题材与功能进行分别,女报乐歌可区划为仪式歌、励志歌、助学歌、易俗歌与时事歌五类... 伴随着近代女子社会化教育的兴起以及女学堂音乐课的开设,担负启蒙使命的晚清女报,也以"唱歌"栏的普遍设立为突出特色。按照在现实应用中的题材与功能进行分别,女报乐歌可区划为仪式歌、励志歌、助学歌、易俗歌与时事歌五类。仪式歌总体上以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表彰各自学校的办学精神为主,而合群与救亡亦成为贯穿其间的要素。励志歌则塑造了一时代先进女性群体的精神风貌,其所励之志既关切个人也推及国家。因应新式学堂的需要,助学歌既以"劝学"、"勉学"为其主旨,也以具体的知识传授为目标,对于激发女性向学之心和参与教学互动贡献良多。易俗歌则配合晚清社会改良运动,对各种被指为危害国族人种、妨碍女子身心健康的不良习俗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同时表彰了以"女权"、"自由"、"文明"为核心的"新生活"风尚。时事歌则经由对政治及社会事件的及时感应,抒写了改良/革命、民族主义/满汉调和等救国理念,现实政治也以音乐的形式强力地介入了女性的生活。女报乐歌实在地融入了女性生活的各个层面:既作为一种启蒙利器,传输了新思想与新知识,也以其广泛的应用性,直接参与到移风易俗、构建女性新生活的历史进程中。在这个意义上,晚清的乐歌作者是幸福和值得自豪的一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女报 唱歌 女性生活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华侨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被引量:3
7
作者 章扬定 陈庆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9-146,共8页
华侨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是时代思潮与其自身思想变迁相结合的产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海外宣传活动使这一觉醒得到了提炼和升华。孙中山革命理论的完善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与华侨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也是相互促进的,觉醒了的华侨是孙... 华侨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是时代思潮与其自身思想变迁相结合的产物,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海外宣传活动使这一觉醒得到了提炼和升华。孙中山革命理论的完善和革命事业的发展与华侨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也是相互促进的,觉醒了的华侨是孙中山开展民主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民主革命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华侨 民族民主意识
下载PDF
留东清真教育会“革命团体”说质疑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希隆 马振华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1-77,共7页
近年来学界有人提出,留东清真教育会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而创立的一个革命团体,这一看法值得商榷。留东清真教育会成立的直接原因,是江苏镇江回族教育家童琮发起成立东亚清真教育总会的影响。白寿彝先生所说的"民族革命&q... 近年来学界有人提出,留东清真教育会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而创立的一个革命团体,这一看法值得商榷。留东清真教育会成立的直接原因,是江苏镇江回族教育家童琮发起成立东亚清真教育总会的影响。白寿彝先生所说的"民族革命",与同盟会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革命并非同义。留东清真教育会之宗旨为"联络同教情谊、提倡教育普及、宗教改良"。留东清真教育会会员们提出的诸多思想认识,在百余年后的今天仍然给人以诸多启示。留东清真教育会在中国回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留东清真教育会非革命团体,与同盟会并无直接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东清真教育会 民族革命 《醒回篇》 同盟会
下载PDF
论同盟会在西北地区的活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劲 段金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63-68,151,共7页
同盟会在西北地区的活动,是近代以来国人对西北关注一再提升的一个力证。同盟会积极在西北建立和发展组织,活动于西北地区的外省籍志士注重与当地志士相互接纳,注意联系影响下层民众,还注意在少数民族中的宣传工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在... 同盟会在西北地区的活动,是近代以来国人对西北关注一再提升的一个力证。同盟会积极在西北建立和发展组织,活动于西北地区的外省籍志士注重与当地志士相互接纳,注意联系影响下层民众,还注意在少数民族中的宣传工作,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在西北地区得到了传播。在同盟会志士的努力下,武昌起义在西北各省得到了广泛响应,陕西、甘肃、新疆的革命党人先后发动起义。这些活动是全国辛亥革命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引起西北地区第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政治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盟会 西北 组织 宣传 辛亥革命
下载PDF
社会主义讲习会与日本思想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郑匡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8-149,共12页
日本社会主义运动中势力最大的一派,乃由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左翼演变而来,自由民权左派出身的幸德秋水是该派的领导者,当时日本一般用自由社会主义一词来表现该派的思想。1906年底,革命党人张继等开始与该派接触,在该派的影响和支持下,张... 日本社会主义运动中势力最大的一派,乃由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左翼演变而来,自由民权左派出身的幸德秋水是该派的领导者,当时日本一般用自由社会主义一词来表现该派的思想。1906年底,革命党人张继等开始与该派接触,在该派的影响和支持下,张继等人在同盟会中另树一帜,成立了社会主义讲习会。社会主义讲习会派依据幸德秋水的"直接行动"理论与东京立宪党人的政闻社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然而没过多久,日本的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了明治政府的镇压,镇压也波及到了社会主义讲习会,加上其它种种原因,社会主义讲习会活动逐渐萧条,随着日政府封禁《衡报》,刘师培归国,社会主义讲习会终于收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讲习会 自由社会主义 幸德秋水 直接行动派 议会政策派 金曜会 社会主义同志会
下载PDF
辛亥前华侨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和贡献 被引量:2
11
作者 韦杰廷 王国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2-115,共4页
辛亥前华侨积极协助孙中山创立和发展革命组织 ,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大部分党务都在海外华侨中进行 ,华侨还大量创办报纸、印行图书 ,宣传革命理论 ,并合力筹款 ,参加孙中山发动的历次反清武装起义。
关键词 华侨 孙中山 革命
下载PDF
李经羲与国会请愿运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振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6-90,共5页
1910年 10月 ,大多数清朝督抚联名奏请清廷立即组织责任内阁 ,尽快召开国会。他们的这一举动 ,显然是对当时正在发起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的立宪派的支持。在这次督抚联合行动中 ,云贵总督李经羲起了倡导和组织作用 。
关键词 李经羲 请愿运动 督抚 立宪运动 国会 1910年 立宪派
下载PDF
试论清末革命党人政治暗杀活动的文化根源 被引量:9
13
作者 牛贯杰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5-68,72,共5页
清末革命党人的政治暗杀行为不是偶然孤立的政治行为,而是承袭传统的游侠之风、尚武精神以及对“贤人政治”的反叛,并吸收借鉴当时盛行的俄国“无政府主义”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历史行为。
关键词 清末 暗杀 文化根源
下载PDF
孙中山与荷马李《无知之勇》在日本的译介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丹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4-103,255,共11页
日俄战争打破了列强在太平洋地区原有的势力格局,战后,日、美矛盾日渐显现。美国军事冒险家、战略研究家荷马李针对这种形势,于1909年出版了《无知之勇》一书,在欧美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孙中山留意到了这本畅销书,遂想抓住人们关注... 日俄战争打破了列强在太平洋地区原有的势力格局,战后,日、美矛盾日渐显现。美国军事冒险家、战略研究家荷马李针对这种形势,于1909年出版了《无知之勇》一书,在欧美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孙中山留意到了这本畅销书,遂想抓住人们关注日俄战争之后日美关系走向的时机,来创造机会为国内革命筹措款项,于是引荐其日本友人池亨吉将荷马李的这本书译介到日本,希望能从卖书所得中有所收获。与此同时,日本政治家望月小太郎也翻译了该书,并力图从荷马李处获得授权。最终池亨吉的译本获得版权,并借势在日本获得畅销。孙中山牵线译介《无知之勇》,固然出于筹集革命款项的考虑,但客观上却促成《无知之勇》在日本的畅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荷马李 《无知之勇》 池亨吉 望月小太郎 日俄战争
下载PDF
陶成章、章太炎革命思想合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罗福惠 袁咏红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1期40-46,共7页
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 ,同为光复会领袖的陶成章、章太炎两人的革命思想颇多共同之处 :他们都以固有文化和浙东学派的传统为基础 ,因列强的侵略刺激而形成民族主义 ,渴望中国独立和民族自主 ,坚定地主张反清革命 ,批判反动统治者自利自救... 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 ,同为光复会领袖的陶成章、章太炎两人的革命思想颇多共同之处 :他们都以固有文化和浙东学派的传统为基础 ,因列强的侵略刺激而形成民族主义 ,渴望中国独立和民族自主 ,坚定地主张反清革命 ,批判反动统治者自利自救的“立宪” ;他们同样娴熟地运用历史知识 ,培养人们的爱国革命思想 ,又都运用了“进化论”的思想武器。但是在国内民族问题上 ,陶的认识较为固执 ,而章太炎则能与时俱进 ;在对待帝国主义的认识上 ,陶有幻想而章更清醒 ;在对待历史文化和进化论的态度上 ,陶只求应用 ,章则坚持应用与求真的统一 ,故对理论有较大贡献。上述比较反映出革命行动家和“有学问的革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成章 章太炎 革命思想
下载PDF
辛亥革命史料抉择之困惑——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与《革命逸史》异议 被引量:1
16
作者 孔祥吉 村田雄二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7-138,共12页
学界对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与《革命逸史》评价过高,实际上冯氏的辛亥革命论著漏洞百出。本文以日本外务省档案为依据,指出冯书有关孙中山一些重要活动记载不确,或与实际不符;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记述失误,与日档记载相... 学界对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与《革命逸史》评价过高,实际上冯氏的辛亥革命论著漏洞百出。本文以日本外务省档案为依据,指出冯书有关孙中山一些重要活动记载不确,或与实际不符;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记述失误,与日档记载相反;冯自由甚至对自己参加过的历史事件记忆不清。冯自由有关辛亥革命历史记载不确的原因是,由于条件所限,对于清廷及日本等外国政府所存之档案,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回忆录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档案 辛亥革命
下载PDF
孙中山在东南亚进行革命活动的区位优势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金平 牛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1-144,共4页
海外活动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生涯的主要内容,他在东南亚地区的革命活动具有范围的广泛性、时间的持久性、内容的多层次性等特点。孙中山在东南亚的革命活动,具有三个层面的地域区位优势,即地理相连的便利、共同历史使命的地区革命高潮、... 海外活动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生涯的主要内容,他在东南亚地区的革命活动具有范围的广泛性、时间的持久性、内容的多层次性等特点。孙中山在东南亚的革命活动,具有三个层面的地域区位优势,即地理相连的便利、共同历史使命的地区革命高潮、关注中国革命的东南亚华侨的支持。孙中山等人在东南亚的活动,给当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东南亚 地域区位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慧宇 《学海》 1996年第3期75-78,共4页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刘慧宇20世纪初是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现代变革大潮迭起的时期,中国在其中也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所引发的变革的洗礼。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正是...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失败的文化追踪刘慧宇20世纪初是世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现代变革大潮迭起的时期,中国在其中也经受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撞击与传统文化的剧烈震荡所引发的变革的洗礼。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正是这种撞击与震荡的产儿。这场革命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传统文化 西方文化 袁世凯 中西文化冲突 《孙中山全集》 文化选择 章太炎 近代中国
下载PDF
从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到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论说——传统创新、现实判断与理想追求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雏形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四代 王海林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80-83,共4页
康有为根据西方文明发展趋势,重新阐释传统大同思想,判断资本主义,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想。梁启超把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相贯通,并把其中的小康、和谐、民生命题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联系,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传统创新?现代性判断... 康有为根据西方文明发展趋势,重新阐释传统大同思想,判断资本主义,提出了世界大同的理想。梁启超把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相贯通,并把其中的小康、和谐、民生命题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联系,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雏形。传统创新?现代性判断和理想追求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内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理想 传统创新 现代性判断 理想追求 社会主义
下载PDF
民主政治:从理想到现实的艰难求索——同盟会领导体制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崔之清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19,共7页
以历史学与政治学的双向理论视角,展开文献、实证与学理的比较研究和分析,可以厘清同盟会领导体制的演变脉络,揭示演变的性质、特征与动因,从而展示同盟会精英为创建中国民主制度所做的艰难求索。在同盟会建立领导体制的实际过程中,孙... 以历史学与政治学的双向理论视角,展开文献、实证与学理的比较研究和分析,可以厘清同盟会领导体制的演变脉络,揭示演变的性质、特征与动因,从而展示同盟会精英为创建中国民主制度所做的艰难求索。在同盟会建立领导体制的实际过程中,孙中山、黄兴出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未能落实“章程”规定的民主领导体制,基本实行的是领袖集权体制。宋教仁则通过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实际运作,为构建民主领导体制进行了首次成功的尝试。因此,民主政治理想在同盟会内有逐步变成现实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盟会 领导体制 民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