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96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云梦县郑家湖墓地M274葬具木材研究
1
作者 唐丽雅 祝静 +1 位作者 赵军 罗运兵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28,共6页
云梦郑家湖C区墓葬均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的秦文化中小型饱水墓葬。其中M274一棺一椁制且规模较小,从形制规模和随葬品来看,墓主人应当为一名下层吏士。本文作者从M274的棺、椁上分别取样9份,除去一份腐烂严重无法鉴定,其余8份鉴定结果... 云梦郑家湖C区墓葬均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的秦文化中小型饱水墓葬。其中M274一棺一椁制且规模较小,从形制规模和随葬品来看,墓主人应当为一名下层吏士。本文作者从M274的棺、椁上分别取样9份,除去一份腐烂严重无法鉴定,其余8份鉴定结果均为紫葳科梓属(Catalpa sp.)。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们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应用梓木,且梓木是楚地乡土树种,就地取材作为棺椁很合理,但当时梓木葬具还不是高等贵族的专属。西汉及以后,梓木葬具与社会等级之间的关系得到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云梦 郑家湖墓地 葬具 木材
下载PDF
故宫古建筑油饰技艺中的传统材料研究
2
作者 周乾 《施工技术(中英文)》 CAS 2024年第17期107-114,共8页
为更好地保护故宫古建筑,基于现场调查与分析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以油饰技艺中的传统材料为研究对象,即油饰技艺中地仗层之桐油、猪血、麻、砖灰、面粉,油皮层之光油,贴金层之黄金进行分析,讨论其运用方式和主要科学机理。结果表明:桐油... 为更好地保护故宫古建筑,基于现场调查与分析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以油饰技艺中的传统材料为研究对象,即油饰技艺中地仗层之桐油、猪血、麻、砖灰、面粉,油皮层之光油,贴金层之黄金进行分析,讨论其运用方式和主要科学机理。结果表明:桐油、猪血、麻、面粉均有较好的胶结或拉接性能,有利于提升地仗层的防菌、防潮、防裂等性能;砖灰是地仗层的填充料,有利于与灰油等黏结材料进行调和;光油为油皮层黏结材料,且为贴金层用金胶油的主要材料;黄金以金箔的形式,用于贴金面层,使古建筑呈现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上述传统材料在油饰技艺中的科学运用,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建筑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宫 古建筑 油饰技艺 传统材料 施工技术
下载PDF
传统书画文物保护修复中“大浆”与“小浆”的特性研究
3
作者 王晓静 郭智勇 +2 位作者 王岳 解晋 施继龙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3-78,共6页
本文以传统书画装裱常用黏合剂“大浆”与“小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种浆糊糊化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的偏光十字及黏度变化规律,比较了保存过程中两者黏度的变化规律;并以两种浆糊为黏合剂,模拟了书画装裱过程中的部分工序,制备了系列纸... 本文以传统书画装裱常用黏合剂“大浆”与“小浆”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种浆糊糊化过程中,不同温度下的偏光十字及黏度变化规律,比较了保存过程中两者黏度的变化规律;并以两种浆糊为黏合剂,模拟了书画装裱过程中的部分工序,制备了系列纸样,探讨了两种浆糊制备的纸样在纸张性能方面的差异;以期在同样的条件下,找出两者的差异性,从而为现代书画修复中,传统书画修复科学用糊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浆 小浆 黏度 纸张性能
下载PDF
以典型器物为载体的冀商精神研究
4
作者 王媚雪 郭育鑫 +1 位作者 刘宁 王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6期61-65,共5页
冀商作为中国最早的商帮之一,在漫长的商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冀商精神。该文以冀商经商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及量具为抓手,揭示冀商精神与经商器物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冀商精神对未来商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梳理经商器物的历史沿革,通过... 冀商作为中国最早的商帮之一,在漫长的商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冀商精神。该文以冀商经商时使用的生产工具及量具为抓手,揭示冀商精神与经商器物之间的联系并探讨冀商精神对未来商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首先,梳理经商器物的历史沿革,通过分析墨斗、熨斗的形制、材料、功能等方面的演变探讨经商器物的发展脉络;其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糕点模具和量斗,从象征意义及使用场景出发论述冀商精神的物质化及文化;最后,以著名冀商企业为例说明冀商精神与现代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冀商精神在商业实践和企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商业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商精神 器物研究 商业文化 手工器具 民俗 冀商
下载PDF
浅析夏商周出土璋形器功能
5
作者 刘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5期162-165,共4页
夏商周出土的璋形器广泛分布于全国,集中分布在安阳殷墟和广汉三星堆两个地区,学界关于璋形器的功能探讨还有很大空间。文献记载“璋”的功能为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即用红色的璋礼南方之神。... 夏商周出土的璋形器广泛分布于全国,集中分布在安阳殷墟和广汉三星堆两个地区,学界关于璋形器的功能探讨还有很大空间。文献记载“璋”的功能为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即用红色的璋礼南方之神。根据文献记载和璋形器出土位置,分析出璋形器具有祭祀、装饰、丧葬这三个功能,在丧葬用璋下阐述出璋形器具有殓尸与记事、棺饰、手握三个具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璋形器 夏商周 功能
下载PDF
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与研究
6
作者 黄任远 彭芊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3期126-129,共4页
赫哲族艺术类文物主要有陶罐、口弦琴、鱼皮画、桦皮工艺品、风俗画等,这些文物是其长期渔猎生活的产物,该民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原始艺术创作,展现了该族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原始审美意识。
关键词 赫哲族 艺术文物 调查研究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发达的高温冶铜与古铜器的湮灭 被引量:1
7
作者 毛卫民 李一鸣 王开平 《金属世界》 CAS 2024年第4期44-48,共5页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 自公元前五千纪以来,中国在人工冶铜所需的加热技术上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高温优势,并基于高温人工冶铜技术,以熔化成液态的方式高效率地生产优质金属铜或铜合金,然后再铸造成各种铜器或铜锭使用。在铜器时代结束前,足够高的冶铜温度使得早期中国各地在铸造铜器时,不仅经常地重熔人工冶铜生产出来的半成品铜锭,而且还注重回收并重熔失效废弃的铜器、已成型的废品或低质量铜器、前期铸造产生的浇口和飞边等废料以及其他制造和使用铜器过程产生的边角料;甚至长期存在并不去冶炼新铜,只从事回收和重熔加工废旧铜器的铸造作坊。同时,还曾保有系统性地重熔敌对方被缴获的铜兵器行为。因此,高温技术优势和随之而来废旧铜器的系统性重熔加工,导致了大量早期铜器,尤其是铜工具的湮灭,以致在如今的冶金史研究中难以更多地仅注重或依靠发掘考古文物来再现和评判中国早期铜器的发展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文物 冶铜 高温技术 古铜器 加热技术 铜合金 冶金史 重熔
下载PDF
一种古籍修复用纸伸缩性检测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喻融 沈喆韡 +1 位作者 邢伟琪 刘鹏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6,共9页
补纸选配是古籍修复中的重要环节,但其伸缩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古籍修复补纸均为传统手工抄制,浸水后强度较低。按现行国家标准浸湿法检测补纸伸缩性时易产生撕裂、变形等问题,适用性较差。本研究探讨了一种古籍修复补纸的伸缩性检测... 补纸选配是古籍修复中的重要环节,但其伸缩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古籍修复补纸均为传统手工抄制,浸水后强度较低。按现行国家标准浸湿法检测补纸伸缩性时易产生撕裂、变形等问题,适用性较差。本研究探讨了一种古籍修复补纸的伸缩性检测方法——喷润法。利用水分检测仪对补纸相对含水量进行测定,从测量时间和可操作性的角度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通过十余种常用补纸的伸缩性检测结果发现,喷润法与浸湿法所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随后探讨了古籍书叶伸缩性检测的适用性,并结合具体案例,建议在修复前分析古籍书叶与补纸的伸缩性匹配度。喷润法有效避免了补纸浸湿后的拉伸变形或破裂,既适用于古籍修复补纸,也适用于古籍书叶的无损检测,可为古籍修复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修复用纸 伸缩性 喷润法 无损检测
下载PDF
广东西樵山40—50 ka B P地质遗迹与古人类活动新发现
9
作者 朱照宇 黄慰文 +13 位作者 关燕萍 潘炳炎 侯亚梅 李保生 张俊岭 曾提 欧阳婷萍 李明坤 贺辰戋 丁盛昌 闫龑 彭莎莎 胡巧 吕惠萍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7-1747,共11页
1958—1999年,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一带发现了众多记录了史前人类活动的石器地点,石器中包括双肩石器和细石器。迄今为止,“西樵山遗址”被认定是4—7 ka B P的大型新石器时期采石场和加工场。2011—2022年,笔者经多次地质遗迹... 1958—1999年,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一带发现了众多记录了史前人类活动的石器地点,石器中包括双肩石器和细石器。迄今为止,“西樵山遗址”被认定是4—7 ka B P的大型新石器时期采石场和加工场。2011—2022年,笔者经多次地质遗迹和地质环境调查,在西樵山东南麓富贤村北面发现了良好的第四纪地层剖面。地质探槽剖面测量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富贤地点存在2套原始沉积地层:上部为第四纪全新世沼泽相地层,AMS14C校正年龄为5052—5409 a B P;下部为第四纪晚更新世冲积-洪积相地层,AMS14C校正年龄为38420—40502 a B P,OSL (光释光)年龄为41.977—43.796 ka B P;在晚更新世地层中发现2层含旧石器层,下部A1层主要石器类型有较大型刮削器、尖刃器、舌型刃器及小型石片工具,如各类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石刀、使用石片、石核等,包括带铤斧型小石刀;上部A2层明显出现更多石刀类型且常常附带修背和修铤工作,其中一件用于生产细小长石片的原始楔形石核引人关注。据平均沉积速率计算,下部A1石器层年龄为46.511—47.325 ka B P,上部A2石器层年龄为41.977—42.167 ka B P;距今大于5 ka的全新世沉积物中的石制品数量虽少,但器物类型仍具有明显继承性与发展性特点。本文的发现更新并延伸了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和“西樵山文化”的内涵,首次突破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确切年代的晚更新世旧石器遗存的纪录,追踪到大约40—50 ka现代人在华南沿海的足迹,揭示了同期石器工业的面貌及其文化内涵的发展特征和演变。研究表明,在MIS3间冰段相对湿热时期以及MIS2相对干冷阶段,富贤地点的古人类面临环境变化的挑战而开启了新的生计模式,这对于揭示现代人对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的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50 ka B P 晚更新世地层 旧石器 富贤地点 西樵山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西藏早期铁器的年代——以西藏西部为中心
10
作者 吕红亮 赵振 +1 位作者 李帅 杨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2,共10页
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属于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的重要材料,其中包括较多铁器,为进一步细分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提供了关键证据。本文以皮央·东嘎墓群为中心,对出土的早期铁器年代进行分析,提出至迟在公元前... 近年来,随着西藏考古工作的开展,发现了一批属于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的重要材料,其中包括较多铁器,为进一步细分西藏地区早期金属时代提供了关键证据。本文以皮央·东嘎墓群为中心,对出土的早期铁器年代进行分析,提出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或有可能早至公元前8世纪),西藏地区已进入早期铁器时代,且至少在公元3世纪存在本土冶铁证据。对比周边地区的铁器考古资料,西藏地区早期铁器技术的传入或与新疆和克什米尔地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早期金属时代 早期铁器时代 皮央·东嘎墓群
下载PDF
聚合物胶黏剂在陶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11
作者 王春燕 李华 +4 位作者 胡道道 周萍 刘铁民 夏寅 毛晓芬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8-179,共12页
陶质文物粘接修复是既古老又不断更新的课题。选择陶质文物胶黏剂需兼顾陶器与胶黏剂性能。陶器个体的差异存在于制作的各个阶段,包括陶坯黏土与非黏土组成差异,黏土中硅酸铝含量差异,以及烧成温度与烧成气氛差异等。中国古代陶器发展... 陶质文物粘接修复是既古老又不断更新的课题。选择陶质文物胶黏剂需兼顾陶器与胶黏剂性能。陶器个体的差异存在于制作的各个阶段,包括陶坯黏土与非黏土组成差异,黏土中硅酸铝含量差异,以及烧成温度与烧成气氛差异等。中国古代陶器发展围绕陶坯组分和烧制温度的变化而种类繁多,粘接历史悠久。近30年陶器粘接更注重粘接性能检测和研究,汇总其间常用胶黏剂使用频次和基本性能具有指导意义,涉及聚合物胶黏剂的热塑性和热固性树脂胶黏剂,其线型结构和三维网络结构差异致使胶黏剂主要性能不同:热塑性胶黏剂抗拉强度较小,粘接后可逆;热固性胶黏剂反之。胶黏剂良好的粘接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可逆性是选择合适陶质文物胶黏剂的必要条件;胶黏剂的固化时间、温度条件、收缩率等是影响粘接工艺的直接因素。需要兼顾多种因素,结合胶黏剂使用性能汇总,选择适合胶黏剂的同时做好粘接信息采集、阶段性粘接效果检测、坚持多学科合作等,才能促进胶黏剂应用研究的深入和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胶黏剂 陶质文物 粘接 劣化
下载PDF
全国陶瓷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及思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艳红 《山东陶瓷》 CAS 2024年第1期5-23,共19页
为了解全国以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以国家文物局2023年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中的177家陶瓷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分布情况、免费开放情况、新媒体应用情况及2021年度部分工作开展情况等,并与全国博物馆相关... 为了解全国以陶瓷为主题的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以国家文物局2023年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中的177家陶瓷博物馆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分布情况、免费开放情况、新媒体应用情况及2021年度部分工作开展情况等,并与全国博物馆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合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等,认为:陶瓷博物馆应在相关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管理下,依托当地陶瓷特色,通过举办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教活动、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学术研究、加强新媒体应用等措施,持续、有效地向社会民众传播陶瓷文化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博物馆 分布 分类 现状 发展对策
下载PDF
不可移动石质文物的定期保养维护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秉坚 倪小蒙 沈飞 《石材》 2024年第2期1-4,85,共5页
保养维护是不可移动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地维护保养可以有效阻止或减缓文物病害发展,延长文物寿命。鉴于目前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保养维护工作困难,没有技术规程、缺乏专业养护人员、重修缮轻保养等现状。本文试... 保养维护是不可移动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地维护保养可以有效阻止或减缓文物病害发展,延长文物寿命。鉴于目前不可移动石质文物保养维护工作困难,没有技术规程、缺乏专业养护人员、重修缮轻保养等现状。本文试图从保养维护的法理依据、定义、目标、内容、程序、技术要点等方面出发,对石质文物的定期保养维护工作进行全面阐述,以期建立石质文物定期保养维护的技术规程,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质文物 病害 保养维护 技术规程
下载PDF
古建筑彩画常用颜料层保护材料的加固性能评估
14
作者 杨红 韩可竹 +2 位作者 傅鹏 赵鹏 李玉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4-106,共13页
我国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不同机构相继开展了古建筑彩画不同的科技修复保护技术,但缺少对科技保护历史沿革比较、科技保护修复效果评价研究,亟需建立科学、客观、符合我国实际的古建筑彩画修复保护评价体系。本研究为国家文物局重点... 我国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不同机构相继开展了古建筑彩画不同的科技修复保护技术,但缺少对科技保护历史沿革比较、科技保护修复效果评价研究,亟需建立科学、客观、符合我国实际的古建筑彩画修复保护评价体系。本研究为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自筹经费项目“彩画保护科技历史沿革及效果评价研究”部分研究内容,选取经过至少5年保护效果、且前期资料较完备的全国10处典型古建筑彩画进行详细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选择其中5种加固材料进行了实验室模拟试验,对颜料层保护材料加固性能进行评价,期望为古建筑彩画的保护材料选择提供可靠的实际案例及实验数据支撑,为文物保护和相关材料评价提供新的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画保护修复 材料工艺 科技保护 老化与稳定性能
下载PDF
温度和湿度对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吴涛 周和荣 +3 位作者 王珂 魏彦飞 方北松 赵阳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8,共10页
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在自然环境或者博物馆存放时,受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会导致文物发生劣化。本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饱水梓木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中性... 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文物在自然环境或者博物馆存放时,受环境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会导致文物发生劣化。本研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研究了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饱水梓木试样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中性能与微观结构变化。结果显示,饱水梓木文物材料经乙二醛聚合物脱水加固后,乙二醛聚合物与梓木细胞壁结合紧密,部分填充于梓木细胞内加固梓木细胞壁。试样在25℃和50%RH环境中试验30 d其结构和性能无明显变化。在60℃和50%RH环境中试验30 d,试样内部的乙二醛聚合物逐渐均匀附着于细胞壁且表面平滑,试样横截面断口平整;但试样表面的乙二醛聚合物逐渐消失,暴露出木材本体。在25℃和95%RH环境中乙二醛聚合物吸湿性明显增强,其与水的结合能力高于梓木细胞壁,乙二醛聚合物与细胞壁之间的结合被破坏,失去加固效果,但仍填充于细胞中。最后分析了温湿度对乙二醛聚合物加固饱水梓木性能与结构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试样在吸湿和脱水过程中乙二醛聚合物与梓木细胞壁的结构变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水梓木文物 乙二醛聚合物 温度 湿度 SEM
下载PDF
杭州织锦发展沿革和品种特征分析
16
作者 周赳 徐青 李启正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9-149,共11页
杭州织锦是杭州地区生产的丝绸品种,也是古代和近现代浙江地区生产的具较高技术含量的丝绸产品之一。文章以杭州织锦的起源及其发展沿革为线索,根据古籍、史志记载溯源杭州织锦,参照国家标准明晰杭州织锦的概念,对其品种范围进行界定,... 杭州织锦是杭州地区生产的丝绸品种,也是古代和近现代浙江地区生产的具较高技术含量的丝绸产品之一。文章以杭州织锦的起源及其发展沿革为线索,根据古籍、史志记载溯源杭州织锦,参照国家标准明晰杭州织锦的概念,对其品种范围进行界定,再对杭州织锦的主要品种特征进行历史梳理和分析,进而明确当代杭州织锦的主要特征。该研究成果能为杭州织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适用的方法论,也为其他传统丝绸品种的溯源和当代创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织锦 丝绸 品种 设计 非遗
下载PDF
邢窑六世纪晚期制瓷原料的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17
作者 鲁晓珂 宗若菲 +1 位作者 李伟东 徐嫦松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0,共10页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技术突破,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青花瓷、彩绘瓷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中的“第四里程碑”。因此,关于白瓷起源的问题就成为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而邢...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技术突破,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青花瓷、彩绘瓷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中的“第四里程碑”。因此,关于白瓷起源的问题就成为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而邢窑2012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北朝晚期窑炉和器物遗存自然成为研究白瓷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本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分析技术,对河北内丘城关服务楼窑址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朝初期的早期瓷器样品胎釉原料进行分析,为邢窑早期瓷业的发展演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邢窑早期瓷胎的微量元素统计模式明显可以分为两类,说明邢窑早期制瓷存在两种不同的胎料来源。邢窑陶工在开发早期白瓷这一新品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一种有别于青瓷的更为优质的原料制胎,这种胎料中与锆石、锐钛矿等杂质赋存密切相关的V、Cr、Ni、Nb、Ta、Zr和Hf等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小于青瓷胎。锶(Sr)同位素混合模式分析表明,邢窑早期的大部分样品不符合草木灰配以胎料的制釉方式,应该是采用了草木灰混合其他制釉黏土。同时,早期白瓷釉与青瓷釉的锶同位素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在制作过程中邢窑陶工为了提高釉面白度对制釉工艺也进行了变革,体现了为创烧早期白瓷而做出的努力。这些结果为科学认知邢窑六世纪晚期制瓷原料的特点和来源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破解白瓷起源提供新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窑 制瓷原料 锶同位素比值 微量元素
下载PDF
锁阳城土遗址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研究
18
作者 张虎元 易泉 +2 位作者 刘洪丽 李小雅 于洪亮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31,共13页
在风化因子的持续作用下,土遗址微观结构持续劣化并最终导致宏观病害的发育。微观结构的特征反映了土遗址材料内在的劣化程度,为研究土遗址风化程度与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的关系,采取锁阳城土遗址不同方位城墙土样,采用低温液氮吸附试验测... 在风化因子的持续作用下,土遗址微观结构持续劣化并最终导致宏观病害的发育。微观结构的特征反映了土遗址材料内在的劣化程度,为研究土遗址风化程度与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的关系,采取锁阳城土遗址不同方位城墙土样,采用低温液氮吸附试验测定了土样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分布,并基于FHH分形模型计算样品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锁阳城土遗址不同样品比表面积偏差率高,比表面积数值和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孔隙容积变异系数高,离散程度大,存在差异性劣化行为;土样的孔隙形态呈狭缝状、楔形、“墨水瓶”孔、管状孔等多种复杂形态,小于2.765 nm的孔隙大都为封闭透气孔。结合分形维数可知,锁阳城土样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孔隙空间结构不规则,非均质性强,表面粗糙程度大,且分形维数和锁阳城土遗址劣化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关于土样孔隙的定量表征对于土遗址风化劣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阳城土遗址 低温氮吸附试验 分形维数 孔隙结构特征 风化
下载PDF
秦国东周青铜器矿料来源研究
19
作者 张睿祥 欧秀花 朱思齐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4-159,共6页
甘肃东部及关中地区是秦文化遗址分布的密集区,这一地区发现的秦国青铜器对于研究其风格、冶铸技术、矿料来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已发表的礼县、凤翔、陇县、陈仓、秦陵等地秦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时... 甘肃东部及关中地区是秦文化遗址分布的密集区,这一地区发现的秦国青铜器对于研究其风格、冶铸技术、矿料来源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已发表的礼县、凤翔、陇县、陈仓、秦陵等地秦国青铜器铅同位素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时期,秦国青铜器矿料特征相近,主要来自大冶铜绿山、皖南沿江及小秦岭一带。春秋早、中、晚期表现出明显的交替,这一变化与中原及汉淮地区趋于同步。战国晚期秦陵出土青铜器的矿源不同于秦国其它遗址,这一时期矿料来源地与小秦岭一带关系密切。研究结论揭示了东周时期秦国与南方地区的楚国、曾国在青铜资源流通方面的交流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国青铜器 铅同位素 历时性变化 矿料来源
下载PDF
西藏札达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石制品研究
20
作者 朱之勇 熊娟 +3 位作者 唐睿 于春 席琳 张建林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 本文采用类型学、数量统计等方法,对2019年在西藏札达县日乌孜细石器地点调查中所获得的石制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可知,其石制品类型包括普通石核、楔形细石核、锥形细石核、石叶、细石叶、尖状器、石锥、砍砸器及各类刮削器等,属典型细石器遗存。根据文化内涵及特征,推断日乌孜细石器地点为一处古人类的临时石器加工场所,年代可能处于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即距今7200~6000年之间。本项研究详细揭示了日乌孜细石器地点的文化面貌,有利于推动西藏西部的细石器研究走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札达县 日乌孜 细石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