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5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文明视域下中国节日体系的价值
1
作者 邢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1期50-56,共7页
在全世界共同认同建构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作为农耕大国,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汉代已经成形的我国的节日体系是根据二... 在全世界共同认同建构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作为农耕大国,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汉代已经成形的我国的节日体系是根据二十四节气厘定的。节日的时空选择在自然界处于变化的特殊时刻,人们在节日中用各种仪式表述与天地的沟通和对话,其显示的既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狂妄,也不是以自然为中心的畏惧,而是天、地、人共同构成的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中国人在过节的过程中,其文化行为与文化逻辑与当代的生态文明的建构存在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中国 节日 价值
下载PDF
节日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转化策略——以郧西七夕为例
2
作者 徐金龙 张璨璨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1-35,共5页
岁时节日民俗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至今仍有着维系社会稳定、传承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郧西县作为我国七夕文化之乡,目前仍较完整地保留着相关民俗。郧西依... 岁时节日民俗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至今仍有着维系社会稳定、传承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北省郧西县作为我国七夕文化之乡,目前仍较完整地保留着相关民俗。郧西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结合当代社会要求,全面激活七夕文化记忆,打造七夕文化品牌,将郧西七夕文化资源转化为地方经济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这对于节日民俗类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日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转化 郧西七夕
下载PDF
春节与新年的分与合
3
作者 黄景春 《民主与科学》 2024年第1期74-79,共6页
春节原指立春,新年指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二者原本不同。民国初年推行西历,而民间仍使用农历,两个历法并行,就出现了两个新年。为了区分两个新年,元旦被用于西历新年,春节被用于农历新年。然而,用春节指称新年后,新年的兆始意义被弱化... 春节原指立春,新年指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二者原本不同。民国初年推行西历,而民间仍使用农历,两个历法并行,就出现了两个新年。为了区分两个新年,元旦被用于西历新年,春节被用于农历新年。然而,用春节指称新年后,新年的兆始意义被弱化,迎春、颂春的意涵被放大。改历到底给我们的节日带来了什么?春节和立春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让过年活动少受春节这个名称的误导?现在是时候讨论这些问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春 分与合 农历 新年 春节 民国初年
下载PDF
AIGC语料库使用分析——以我国传统民族节日春节为例
4
作者 陈斯华 徐婧荣 +1 位作者 张洋 苏晗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9期37-41,共5页
从使用者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春节文生图实验案例效果评估,发现提示词在使用AIGC语料库进行人机共创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在AIGC时代,继承与创新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路径,即从我国传统民族节日语言资源中,提取便于生成... 从使用者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春节文生图实验案例效果评估,发现提示词在使用AIGC语料库进行人机共创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在AIGC时代,继承与创新我国传统民族节日的基础路径,即从我国传统民族节日语言资源中,提取便于生成式AI易于理解的提示词,建设我国传统民族节日提示词语料库,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文生图实验 我国传统民族节日 提示词语料库建设
下载PDF
春节的意蕴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文 《当代世界》 CSSCI 2024年第1期72-73,共2页
2023年底,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迎来一起重大事件。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10多个官方假日与浮动假日之一,提出设在联合国总部和其他工作地点的联合国机构避免在春节这一天举行会议,并鼓励今后在起... 2023年底,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迎来一起重大事件。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10多个官方假日与浮动假日之一,提出设在联合国总部和其他工作地点的联合国机构避免在春节这一天举行会议,并鼓励今后在起草会议日程表时考虑这一节日安排。这意味着春节对联合国工作节奏的塑造力上升到了与全球普遍公共假日(如元旦)和重要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意味着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机构 走向世界 宗教节日 联合国总部 协商一致 联合国大会 日程表 假日
下载PDF
非遗展馆数字化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路探析
6
作者 宋颖 王志群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非遗展馆日益成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文化机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文化遗产的记录建档、展览展示、社会服务等多维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成为赋能文化产品与服务改... 非遗展馆日益成为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文化机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文化遗产的记录建档、展览展示、社会服务等多维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成为赋能文化产品与服务改革创新的新质生产力。数字化技术在非遗展馆中的广泛应用给参观者带来全新的体验,促进了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保护的发展。“数字化”逐渐从展览的工具成为展览的素材乃至主题。非遗展馆通过加强数字媒介的内容设计,以传承人及制作技艺为核心,实现信息传递的全面化、细节化、层级化,借助展示动线设计方式促使数字化展示与传统展示相融合,实现主题和信息传播,展现传统的创造和创新,有效融入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展馆 数字化技术 文化遗产 博物馆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下载PDF
四川南充“蛴蟆节”仪式与功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艺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蛴蟆节沿着西河(今西充河)流域进入到南充的各乡镇,是一个与农耕文明紧密相关的传统节日。仪式过程因社会变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经历四百余年的蛴蟆节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入了解蛴蟆节的民俗文化,梳理蛴... 蛴蟆节沿着西河(今西充河)流域进入到南充的各乡镇,是一个与农耕文明紧密相关的传统节日。仪式过程因社会变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经历四百余年的蛴蟆节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入了解蛴蟆节的民俗文化,梳理蛴蟆节的仪式流程,探讨蛴蟆节形成的原因,了解节日活动背后的社会功能,将有效地推动蛴蟆节转化、创造性发展,更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蛴蟆节 仪式 成因 功能
下载PDF
基于IP人物下新会非遗的传承与设计实践研究
8
作者 单贺飞 陈颖欣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4期194-196,共3页
新会作为五邑地区非遗数量第一的地区,推动其非遗的传播不仅能带动五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神兽守护”为创作主题,以四大神兽为潮玩形象结合新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新会陈皮炮... 新会作为五邑地区非遗数量第一的地区,推动其非遗的传播不仅能带动五邑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神兽守护”为创作主题,以四大神兽为潮玩形象结合新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新会陈皮炮制技艺、新会鱼灯、新会木版神祃为元素进行潮玩IP设计与衍生品设计。探讨使用创新性的思维和设计,发掘和继承具有深厚底蕴的侨乡非遗文化,推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会非遗文化 IP形象设计 潮玩 文创设计
下载PDF
中国节日影像志的民间路径与多元叙述模式
9
作者 刘广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7,共10页
新世纪以来全面铺开的中国节日影像志,是继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少数民族历史社会科学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国家文化影像工程。但与之前的,以及当代的其他国家影像记录工程不同,它的根却牢牢扎在民间,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家庭、社区... 新世纪以来全面铺开的中国节日影像志,是继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少数民族历史社会科学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国家文化影像工程。但与之前的,以及当代的其他国家影像记录工程不同,它的根却牢牢扎在民间,从而形成了其独有的——家庭、社区和区域的多元叙事模式,并通过其特有的转化机制强化着地方对国家的认同,重塑着民间视角的多元国家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节日影像志 民间性 多元叙述
下载PDF
传世文献本文阐释的意义与维度:以壮族嘹歌为例
10
作者 李萍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3,共13页
该文将壮族嘹歌文本纳入特定时空语境,从音乐和文学两大视角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传世文献本文阐释的意义和维度。依托嘹歌个案,该文提出本文是文本与语境建立关系的形式与路径,多以非物质文化形式存在;本文阐释是... 该文将壮族嘹歌文本纳入特定时空语境,从音乐和文学两大视角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传世文献本文阐释的意义和维度。依托嘹歌个案,该文提出本文是文本与语境建立关系的形式与路径,多以非物质文化形式存在;本文阐释是以文本与语境相弥合为导向的文本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化人们对传世文献深层内涵与逻辑结构的认识;传世文献的语境既包括历史上的特定时空场域,也包括当下具有内在结构关联的具体社区。传世文献的本文阐释,既需要借助文献解读和遗迹调研完成历史田野作业,也需要深入当下的特定时空进行考察体验。如何加强二者的对话使之互为理论观照,是传世文化本文阐释能否深化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世文献 文本 本文 壮族嘹歌 语境
下载PDF
形象史学视野下的中秋节俗探源
11
作者 刘明杉 《美术大观》 2024年第6期107-115,共9页
祈愿长生是古人神仙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先秦两汉开始,历代帝王中多有热衷神仙之术者,他们对修仙和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促进了道教的繁荣发展。在神仙信仰的需求和影响下,“嫦娥奔月”与道教成仙思想相结合,原属西王母的不死树、不死药等... 祈愿长生是古人神仙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先秦两汉开始,历代帝王中多有热衷神仙之术者,他们对修仙和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促进了道教的繁荣发展。在神仙信仰的需求和影响下,“嫦娥奔月”与道教成仙思想相结合,原属西王母的不死树、不死药等内容被融入其中。唐代的中秋赏月活动尚为文人士大夫之间的雅集,而到了宋代,中秋节已成为烟火气息浓郁的大众节日。明代时中秋节地位进一步提升,嘉靖年间皇家修建月坛用以祭月,民间拜月和各项节俗活动基本定型下来,历经明清两代,一直传承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兔 嫦娥 西王母 修仙 中秋节
下载PDF
端午节庆习俗的“原魅”“祛魅”与“复魅”
12
作者 徐可 徐冉 张晗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1-25,共5页
端午民俗起源于巫术,其仪式具有超自然的神圣性和“原始之魅”。唐宋以后,端午节庆习俗的巫术性和宗教性持续淡化,呈现出世俗化的“祛魅”进程。现代社会中,端午节庆的生活性、实用性、娱乐性、功能性因素日益增强。随着端午习俗非遗文... 端午民俗起源于巫术,其仪式具有超自然的神圣性和“原始之魅”。唐宋以后,端午节庆习俗的巫术性和宗教性持续淡化,呈现出世俗化的“祛魅”进程。现代社会中,端午节庆的生活性、实用性、娱乐性、功能性因素日益增强。随着端午习俗非遗文化融入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项目,传统文化的神圣感和仪式感逐渐式微,文化“复魅”的社会诉求日益强化。中国具有悠久的礼治传统,“礼失求诸野”成为一种“复魅”的类型。人们往往忽视端午节庆所蕴含的抗争精神与生命意志的文化基因,中国人“不求神求诸己”的文化魅力与当代价值由此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午节 “祛魅”与“复魅” 神圣性 非遗文化
下载PDF
节日的流变与建构:楚雄“六月六”非遗节俗的当代传承
13
作者 谢乙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六月六”非遗节俗是彝族人民在农耕祭祀文化中衍生发展出的传统节日。楚雄各地通过赋予该节日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使其在传承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性重构。“六月六”节俗在传承中对地域文化凝聚和中华文明认同起到了重... 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六月六”非遗节俗是彝族人民在农耕祭祀文化中衍生发展出的传统节日。楚雄各地通过赋予该节日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使其在传承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性重构。“六月六”节俗在传承中对地域文化凝聚和中华文明认同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对于非遗民俗的当代传承,应当让群众重回节日庆祝的本真,同时延展整合多方面的文化资源,以守正创新的精神激活民族文化,拓展“六月六”文化发展的不同维度,使文化惠及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六 非遗民俗 当代传承 楚雄彝族
下载PDF
甘洛彝族“阿依蒙格”民间习俗文化研究
14
作者 木哥烈沙 《文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2-56,共5页
甘洛彝族的“阿依蒙格”是一个以儿童为主体,以村子为单位,以祈愿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其仪式充满神圣性与祭祀性。“阿依蒙格”习俗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呈现出多方面的价值,其体现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甘洛彝族的“阿依蒙格”是一个以儿童为主体,以村子为单位,以祈愿儿童平安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其仪式充满神圣性与祭祀性。“阿依蒙格”习俗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呈现出多方面的价值,其体现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洛彝族 阿依蒙格 彝族文化
下载PDF
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15
作者 龙庆元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3期88-90,共3页
本文以基层送戏曲进乡村的活动为例,研究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通过对该活动的工作总结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深入探讨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结合具体案例:从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送文艺进村寨巡回演出等方面... 本文以基层送戏曲进乡村的活动为例,研究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变迁。通过对该活动的工作总结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深入探讨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结合具体案例:从文化助力乡村振兴、送文艺进村寨巡回演出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揭示传统节日文化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 变迁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送文艺进村寨巡回演出
下载PDF
提升民族民间节庆活动效益雏议——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晒衣节为例
16
作者 杨学文 《歌海》 2024年第4期136-141,共6页
民族民间节庆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晒衣节节庆活动为例,结合广西龙胜相关民族文化建设点、红色文化建设点,就如何提升民族民间节庆活动效益进行探讨,旨在梳理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 民族民间节庆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以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晒衣节节庆活动为例,结合广西龙胜相关民族文化建设点、红色文化建设点,就如何提升民族民间节庆活动效益进行探讨,旨在梳理民族民间节庆活动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力图为群众文化事业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民间节庆活动 龙胜各族自治县 群众文化 晒衣节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活实践——基于竹篙火龙节的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佩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8-168,共11页
竹篙火龙节是赣南客家人中秋节的重要实践方式。作为区域社会认同和家园生活的载体,竹篙火龙节蕴含赣南客家先祖迁徙带来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由跨地域民众的广泛接触,逐渐形成具有混融性以及凝聚力的文化特质,并在今天赣南民众生活... 竹篙火龙节是赣南客家人中秋节的重要实践方式。作为区域社会认同和家园生活的载体,竹篙火龙节蕴含赣南客家先祖迁徙带来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经由跨地域民众的广泛接触,逐渐形成具有混融性以及凝聚力的文化特质,并在今天赣南民众生活中得到赓续、延传和创新。竹篙火龙节以诸神共祀的信仰家园、共同创造传承的惯习、特定场域的系列仪式等生活实践熔铸成赣南客家人共享共情的集体记忆,强化跨地域民众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篙火龙节 共有精神家园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论“三月三”的文化表达——兼论节日文化表达的分层理论
18
作者 袁泽锐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4-140,共7页
“三月三”的文化表达是多元的,从历史纵向看,其文化表达中的“核心元素”呈现出细微变化;从空间横向看,各地“三月三”多样化的文化表达大多与节日的核心元素对应一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三月三”的文化表达呈现出多层级的特征,有的... “三月三”的文化表达是多元的,从历史纵向看,其文化表达中的“核心元素”呈现出细微变化;从空间横向看,各地“三月三”多样化的文化表达大多与节日的核心元素对应一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三月三”的文化表达呈现出多层级的特征,有的能够表达节日的“核心元素”,有的则与“核心元素”毫无关联。节日文化表达分层理论的提出为分析节日文化因子与“核心元素”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故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不能仅限于外在文化表达的传承,而是应该注重节日“核心元素”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元素 变动元素 文化表达 “三月三” 节日分层理论
下载PDF
视觉符号传播视角下国潮创意的文化自信探究——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熊铮铮 赵民涛 《新闻爱好者》 CSSCI 2024年第2期87-89,共3页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文化的表达形式正在经历更新迭代,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上都需要进一步创新。在传统文化的表达与创新中,视觉符号给予受众最直接、最有效的冲击和体验,对挖掘传统文化、推动全新表达具有重...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文化的表达形式正在经历更新迭代,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上都需要进一步创新。在传统文化的表达与创新中,视觉符号给予受众最直接、最有效的冲击和体验,对挖掘传统文化、推动全新表达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以视觉符号传播理论为依据,探讨节目创新表现中,传统文化如何进行现代化转变,提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建议,让人们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节日 文化自信 国潮 视觉符号传播
下载PDF
海南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播特质与传播策略研究——基于知识共享视角
20
作者 曾月 周彦儗 周天旻 《南海学刊》 2024年第3期66-75,共10页
海南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经过与多种文化的长期交融和相互作用,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原生态特色、多样化、丰富内容及深厚文化底蕴的独特文化形态,有着独特的传播特质。通过探讨海南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基于民俗文化知识... 海南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经过与多种文化的长期交融和相互作用,已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原生态特色、多样化、丰富内容及深厚文化底蕴的独特文化形态,有着独特的传播特质。通过探讨海南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特点与价值,基于民俗文化知识共享的视角,从人际传播、专业媒介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传播诸多角度,阐述海南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传播内容特色化且多元化、传播主体全民性且多样化的两大传播特质,认为“共创、共享”是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分析了制约海南少数民族节日民俗文化传播的四大因素,提出了重视节日民俗文化保护,发挥少数民族节日效应,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促进节日与品牌塑造共生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少数民族节日 民俗文化 传播策略 知识共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