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岁星四纪——回望木星大气探测50年
1
作者 宋心仪 杨军 魏勇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1期67-82,共16页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也是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作为一颗气态巨行星,木星没有海陆分布、复杂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是研究大气动力学的天然试验场.木星的大气成分、大气环流、内部结构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973年12月4日,先驱者1... 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也是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作为一颗气态巨行星,木星没有海陆分布、复杂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是研究大气动力学的天然试验场.木星的大气成分、大气环流、内部结构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1973年12月4日,先驱者10号飞掠木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木星大气近距离探测.如今木星探测已经积累了50余年的经验,发射了10次木星任务:7次飞掠任务、伽利略号与朱诺号两次环绕任务、正在飞行途中的木星冰卫星探测任务.本文简要回顾了这10次探测任务及其取得的科学成果,重点关注木星的大气成分、波动和急流、大红斑、极地涡旋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指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我国计划于2030年左右发射天问四号,对木星系进行探测.回顾过去的木星探测任务,对于天问四号如何合理设计科学载荷、制定科学目标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星探测 大气成分 大气动力 急流 大红斑 极地涡旋
下载PDF
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GRV 13001中SiO_(2)相的特征及其成因
2
作者 黄丽霖 温日强 +3 位作者 陈宏毅 陈国柱 罗金连 李春梅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9-418,共10页
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中SiO_(2)相的形成与母体经历的热改造作用密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母体的热变质历史。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发现的一块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GRV 13001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不同产状的SiO_(2)相,发现其可分... 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中SiO_(2)相的形成与母体经历的热改造作用密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母体的热变质历史。以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发现的一块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GRV 13001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不同产状的SiO_(2)相,发现其可分为成分较纯的不规则粒状方石英和石英、富Al和K的板条状鳞石英以及高钙辉石边部的蠕虫状SiO_(2)相3种类型。不同产状SiO_(2)相的成因及其指示的陨石母体热变质历史为:(1)母星体浅表层岩浆快速冷却结晶,形成充填型不规则粒状方石英;(2)经历缓慢热变质作用形成4型热变质程度辉石,同时导致充填物中部分方石英转变为石英;(3)缓慢热变质作用期间,相对短暂且高温的重新加热事件引起充填物区域物质部分熔融,从而形成板条状鳞石英,亦导致原生辉石颗粒边缘高钙辉石次生边的形成,生长过程中蠕虫状SiO_(2)相被包裹进次生边。不同产状SiO_(2)相的成因为其陨石母体经历的热改造过程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D族陨石 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 GRV 13001陨石 SiO_(2)相 热变质 成因
下载PDF
基于地球河流扇预测模型的火星地表水径流量预测
3
作者 张元福 张森 +5 位作者 黄云英 孙世坦 袁晓冬 王敏 张晓晗 陈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目的】火星表面的水活动地质历史一直是科学界关心的热点,直接影响着火星探测的研究方向。【方法】根据火星和地球的可对比性,建立了融合345个地球现代河流扇沉积的数据集并形成了高精度扇体面积预测模型,从而识别火星上的河流扇沉积... 【目的】火星表面的水活动地质历史一直是科学界关心的热点,直接影响着火星探测的研究方向。【方法】根据火星和地球的可对比性,建立了融合345个地球现代河流扇沉积的数据集并形成了高精度扇体面积预测模型,从而识别火星上的河流扇沉积,预测火星河流扇发育期的地表水径流量。【结果】结果表示,在火星南部高地霍尔顿陨石坑附近识别出一个面积约84.35 km^(2)的典型河流扇沉积,并反向预测出该扇体形成需要的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为1.8828×10^(6)m^(3),推测出该区域径流量不是由单一降水构成,为雪山(冰川)融水和降水多种来源。【结论】该成果是河流扇研究在行星沉积学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火星和其他天体地表水活动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水活动 河流扇 沉积体系 年径流量
下载PDF
太空风化对硅酸盐小行星反射光谱的影响
4
作者 张沁葳 张鹏飞 +8 位作者 王鹏越 姜特 卢瑜 韩慧杰 庞荣华 李阳 张昊 金岩 吴昀昭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4,共14页
太空风化研究对小行星表面环境及成分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太空风化引起小行星光谱变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对硅酸盐小行星风化模式缺乏统一的认识.基于大样本研究的思路,统计了4颗普通球粒陨石(H、L和LL型)、7种硅酸盐单矿物、... 太空风化研究对小行星表面环境及成分遥感反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太空风化引起小行星光谱变化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对硅酸盐小行星风化模式缺乏统一的认识.基于大样本研究的思路,统计了4颗普通球粒陨石(H、L和LL型)、7种硅酸盐单矿物、6组橄榄石-辉石不同比例混合物的激光辐照实验,分析辐照前后样品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0.45–2.5μm)的变化,并结合小行星光谱研究太空风化对硅酸盐小行星光谱的影响.结果显示,太空风化不会引起1μm吸收中心的明显偏移,但会导致吸收面积比(2μm带面积/1μm带面积)增加.因此,使用“1μm吸收中心–吸收面积比”作图来区分陨石类型仍然有效,即太空风化对矿物学分类影响较小.在主成分分析图中, A型小行星具有几乎平行于α线的风化趋势,其余硅酸盐小行星具有“Q-Sq-S”的风化趋势.基于斯隆数字巡天数据(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dataset, SDSS)的小行星分类系统会混淆富含橄榄石小行星的分类,并可能低估A型小行星的数量.系统分析了硅酸盐小行星太空风化模式及光谱变化规律,对深入认识小行星光谱的太空风化效应以及矿物定量遥感反演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和卫星:表面 月球 小行星:普通
下载PDF
金星上层霾消光和微物理特性的时空分布
5
作者 李宜奇 孙晓兵 +8 位作者 黄红莲 刘晓 提汝芳 郑小兵 樊依哲 余海啸 韦祎晨 王宇轩 王宇瑶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7-670,共14页
金星上层霾消光和微物理特性的变化会影响金星大气的化学和辐射平衡,为研究其时空分布,选取2006~2013年间金星快车SPICAV SOIR仪器的太阳掩星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利用MODTRAN建模去除金星中上层大气的吸收效应,后利用剥洋葱法计算67~92 k... 金星上层霾消光和微物理特性的变化会影响金星大气的化学和辐射平衡,为研究其时空分布,选取2006~2013年间金星快车SPICAV SOIR仪器的太阳掩星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利用MODTRAN建模去除金星中上层大气的吸收效应,后利用剥洋葱法计算67~92 km高度处金星上层霾的消光廓线。研究表明:1)金星上层霾的消光系数总体趋势是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不同区域间的消光系数变化较大,低纬度霾在任务开始时大幅增加,昼夜间霾的平均消光系数略有变化。霾层的垂直光学厚度在10-2数量级。2)上层霾的数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从南极到北极,上层霾的数密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低纬度地区的云顶高度较高,为82.7±5.8 km;极区的云顶高度较低,北极地区云顶高度为73.3±2.4 km,南极地区为79±3.5 km。北极地区上霾层平均标高为4.0±0.9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星大气 上层霾 MODTRAN建模 剥洋葱法 消光系数 数密度
下载PDF
火星陨石NWA 13763矿物岩石学特征及其岩浆演化
6
作者 张晋瑜 陈宏毅 +3 位作者 谢兰芳 高旭凯 芦思洁 宋文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4-216,共13页
NWA 13763陨石为一块新发现的辉长质辉玻无球粒火星陨石,辉长结构和次辉绿结构,主要矿物组成为辉石(45.1%,其中普通辉石36.1%,易变辉石9.0%)和斜长石(42.3%,几乎全部熔长石化),次要矿物组成为富硅相(5.1%)、橄榄石(2.7%)、磷酸盐矿物(2.... NWA 13763陨石为一块新发现的辉长质辉玻无球粒火星陨石,辉长结构和次辉绿结构,主要矿物组成为辉石(45.1%,其中普通辉石36.1%,易变辉石9.0%)和斜长石(42.3%,几乎全部熔长石化),次要矿物组成为富硅相(5.1%)、橄榄石(2.7%)、磷酸盐矿物(2.4%)、钛铁矿(2.2%),含极少量钛磁铁矿和斜锆石。陨石中广泛发育“铁橄榄石+富硅相”二相后成合晶和“钙铁辉石+铁橄榄石+富硅相”三相后成合晶。辉石主晶核部贫铁富镁(Fs_(24.7-55.3)),边部富铁贫镁(Fs_(61.5-86.1));熔长石成分均一(An_(44.4-54.6Ab43.7-53.7));铁橄榄石(Fa_(84.5-97.7))全部以细粒状分布于后成合晶中。由钛铁氧化物固溶体计算得到岩浆结晶的氧逸度(FMQ)f_(O_(2))=-0.045,钛铁矿结晶温度约975℃。利用全岩成分和MELTS程序模拟计算表明,NWA 13763陨石的母岩浆液相线温度范围可能为1190~830℃,矿物结晶顺序由早到晚可能为:培长石→拉长石→橄榄石→单斜辉石→中长石→磷酸盐矿物→钛铁矿→富硅残余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陨石 NWA 13763 辉玻无球粒陨石 岩石学 矿物学 岩浆演化
下载PDF
基于NEATM和WISE数据的小尺寸近地小行星物理特性研究
7
作者 何浩卿 季江徽 +2 位作者 孔旭 姜浩轩 胡寿村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180,共20页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广泛分布的金属或岩石天体,直径从米级跨越到几百公里.它们蕴含了太阳系早期的信息,同时也可能会与地球轨道相交且撞击地球,因此研究小行星的物理参数、物质成分和表面性质对于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形成演化和近地天体防御...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广泛分布的金属或岩石天体,直径从米级跨越到几百公里.它们蕴含了太阳系早期的信息,同时也可能会与地球轨道相交且撞击地球,因此研究小行星的物理参数、物质成分和表面性质对于了解太阳系行星的形成演化和近地天体防御具有重要意义.以国际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MPC)获取直径D<160 m的小尺寸近地小行星共67颗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部分潜在威胁小行星(Potentially Hazardous Asteroids,PHA).基于NEATM(Near-Earth Asteroid Thermal Model),使用广域红外巡天望远镜(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的观测数据,利用反射光模型对太阳反射光进行了修正,使用动力学模型计算WISE观测历元的小行星轨道数据,计算了这67颗小尺寸近地小行星的直径和反照率.拟合过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方法,与WISE的研究结果和MPC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给出了其分类特征.研究为小行星的观测和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更好地了解近地小行星的特征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近地小行星 辐射机制:热辐射 Near-Earth Asteroid Thermal Model(NEATM) 方法:数据分析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
下载PDF
小行星撞遇陆地成坑动力学的计算模拟
8
作者 徐文杰 刘芹芹 申旭辉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5-202,共8页
小行星撞遇陆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难以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数值计算为这一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CoSim软件中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块初步实现了小行星撞遇陆地... 小行星撞遇陆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难以通过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相关研究。数值计算为这一灾害动力学过程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基于自主研发的CoSim软件中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模块初步实现了小行星撞遇陆地的大规模计算模拟。基于小行星撞遇陆地三维动力学全过程的数值仿真结果:实现了初始接触、撞遇挖掘、高速抛射和回落调整4个撞击阶段全过程仿真;小行星的碰撞入射角及撞遇过程中动力学行为将影响撞击坑的地形地貌特征。研究也表明大规模数值计算方法可较好地实现小行星撞遇地球这一动力学过程,为小行星防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 撞击坑 离散元法 数值仿真
下载PDF
火星表面硫酸盐探测与研究进展
9
作者 凌宗成 鞠恩明 《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报》 CSCD 2024年第1期40-53,共14页
作为太阳系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为类似的一颗行星,火星是人类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也是未来太空移民的主要候选星球。火星探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共有47次探测任务对火星开展探测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硫酸盐作为火星表... 作为太阳系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为类似的一颗行星,火星是人类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也是未来太空移民的主要候选星球。火星探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共有47次探测任务对火星开展探测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发现。硫酸盐作为火星表面水蚀变/水岩作用重要的产物,对其展开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火星水演化历史和气候变化特征,助力评估地表环境宜居性和生命痕迹的可能性等重大科学问题。本文主要回顾了火星硫酸盐的轨道遥感与就位探测研究进展,探讨了硫酸盐模拟实验研究的科学意义以及硫酸盐对未来火星资源利用的重要价值,以期为未来火星探测任务和火星科研站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硫酸盐 地质演化 模拟实验 资源利用
下载PDF
JWST时代系外行星大气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10
作者 陈紫欣 季江徽 《天文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共25页
当前已经探测到超过5000颗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领域正在从搜寻普查进入到精细表征阶段。过去20年通过对大约100颗系外行星大气表征,初步建立了对凌星行星和直接成像行星的大气探测方法和一系列大气光谱正向建模、反演方法与大气理论的基... 当前已经探测到超过5000颗系外行星,系外行星领域正在从搜寻普查进入到精细表征阶段。过去20年通过对大约100颗系外行星大气表征,初步建立了对凌星行星和直接成像行星的大气探测方法和一系列大气光谱正向建模、反演方法与大气理论的基本框架。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具有前所未有的近红外到中红外光谱探测能力,高质量数据将带动大气理论与模型的跨越性发展。第一轮观测的科学产出展现了JWST对凌星行星和直接成像行星的大气表征能力以及对宜居带行星大气的初步限制。JWST时代的系外行星大气精细研究已初露峥嵘,与未来5年内即将建成的具有大气普查能力的ARIEL和大口径自适应光学地基望远镜相联合,将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系外行星大气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外行星 行星大气 天基观测 光谱观测
下载PDF
五龙陨石:一块新发现的主群橄榄陨铁
11
作者 刘航成 张欣茹 +3 位作者 贺文忠 廖世勇 徐伟彪 蒋云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7,共10页
橄榄陨铁作为太阳系早期分异小行星的碎片,记录了母体深部核幔分异过程,其成因研究对重建太阳系行星分异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五龙陨石大约于1992年在内蒙古被发现,但直到2020年才被学界关注.本文对该陨石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 橄榄陨铁作为太阳系早期分异小行星的碎片,记录了母体深部核幔分异过程,其成因研究对重建太阳系行星分异历史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五龙陨石大约于1992年在内蒙古被发现,但直到2020年才被学界关注.本文对该陨石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五龙陨石的矿物模式丰度为:橄榄石(~72.7 vol.%)、金属(~26.2 vol.%)、陨硫铁(~0.6 vol.%)、陨磷铁镍石(~0.4 vol.%)、铬铁矿(~0.1 vol.%)等.橄榄石(Fa12.5±0.2)和铬铁矿(Al#~15.2±0.9、Fe#~67.9±1.5)颗粒成分均一,未发现成分环带.Fe-Ni金属成分:Ni-7.71 wt.%、Ga-17.8μg/g、Ge-26.2μg/g.橄榄石δ^(18)O(δ表示样品中的同位素比值与标样中的同位素比值的相对偏差)为3.04±0.01‰、△17O(△代表同位素分馏值)为-0.18±0.01‰.综合五龙陨石的岩相结构特征、矿物化学成分、Fe-Ni金属亲铁元素含量及橄榄石氧同位素组成,确定其为新发现的主群橄榄陨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化学 陨石:橄榄陨铁 小行星
下载PDF
新视野号飞船启程探访冥王星和柯伊伯带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中为 《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9,共4页
新视野号飞船(New Horizon Spacecraft,也译作新地平线号飞船)于2006年1月19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预计2015年7月飞近冥王星探访,接着对柯伊伯带天体(Kuiper belt object,KBO)进行历时五年的... 新视野号飞船(New Horizon Spacecraft,也译作新地平线号飞船)于2006年1月19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预计2015年7月飞近冥王星探访,接着对柯伊伯带天体(Kuiper belt object,KBO)进行历时五年的探访。由于这些天体离地球很遥远,即使要发现它们都很困难,因此至今对它们仍不很了解。新视野号飞船远航开拓太空探测的新前沿,将揭示太阳系深空天体的秘密,有助于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视野号飞船 冥王星 冥卫-柯伊伯带天体
下载PDF
火星无线电掩星探测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洛 肖存英 +3 位作者 胡雄 吴小成 王泽伟 吴小其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研究火星对了解火星、地球乃至太阳系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自从1964年美国水手4号发射,首次成功地运用无线电掩星技术探知到火星的环境特征之后,国际上不少的火星任务都开展了掩星实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依据采用... 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研究火星对了解火星、地球乃至太阳系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自从1964年美国水手4号发射,首次成功地运用无线电掩星技术探知到火星的环境特征之后,国际上不少的火星任务都开展了掩星实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依据采用了无线电掩星技术进行勘探的火星探测器发射时间顺序展开调研,针对具有开创性的水手系列、火星全球勘测者、火星快车、火星大气挥发演化探测器、天问一号等,梳理分析和总结了各任务的火星无线电掩星方式以及所获取的廓线数量、位置分布、获取方式等产品信息,以及部分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火星无线电掩星探测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可能的对策.火星无线电掩星后续可重点考虑多颗星-星掩星结合星-地掩星方式形成掩星星座;并通过选用适当的信号探测频率、改进反演算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掩星质量;火星掩星探测手段还可与火星顶部探测雷达、直接探测等手段相结合,发展火星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随着探测方式的不断改进,无线电掩星探测将是火星探测的重要手段.未来会有数量越来越多、时间与空间覆盖越来越全面、精度越来越高的掩星数据用于火星的整个空间环境研究,包括大、中尺度乃至小尺度结构的特征与演化规律都将被人类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掩星 火星 深空探测 空间天文学
下载PDF
基于无量纲的轨道参数开展卫星性质统计研究
14
作者 王吉绯 王炜 《天文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目前已发现了285颗围绕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的卫星,它们的轨道和物理性质呈现了丰富多样性.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卫星研究工作都基于单个卫星系统或者卫星群,似乎缺少统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与行星性质无关、只与恒星半径有关的轨道参... 目前已发现了285颗围绕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的卫星,它们的轨道和物理性质呈现了丰富多样性.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卫星研究工作都基于单个卫星系统或者卫星群,似乎缺少统一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与行星性质无关、只与恒星半径有关的轨道参数n,定义为以太阳半径为单位的轨道半长轴的自然对数.不同行星的卫星的n值都存在双极分布,绝大部分卫星在n≥2区间,其次在n≤-1区间,位于中间区域的行星则很少.从卫星物理参数和轨道参数与n的关系中发现,分属六大行星的卫星有明显的共同特征.首先,轨道偏心率和轨道倾角偏大的卫星的n值都在3.5左右,它们都是巨行星的不规则卫星.其次,n值在-1和1之间的卫星绝大部分体积大、质量大、反照率高、自转速度慢.从文献中找到11颗系外卫星候选体,获得了它们轨道n值和卫星质量,发现后者也是在-1 <n<1区间最大,其他区间偏小.这些统一的规律暗示,太阳系内不同行星的卫星形成机制以及太阳系外卫星的形成机制可能一样或类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和卫星:基本参数 行星和卫星:形成 行星和卫星:动力学演化和稳定性 原行星盘 太阳系外卫星
下载PDF
Balloon-based exposed payload designed for astrobiological research in Earth’s near space
15
作者 YanQiu Wang JianXun Shen +4 位作者 Chao Wang WeiNing Li GaoHong Wang Wei Lin YuanDa Jiang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878-889,共12页
Earth’s near space,located in the region between 20 and 100 km above sea level,is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 conditions,such as low temperature,low atmospheric pressure,harsh radiation,and extreme dryness.These conditi... Earth’s near space,located in the region between 20 and 100 km above sea level,is characterized by extreme conditions,such as low temperature,low atmospheric pressure,harsh radiation,and extreme dryness.These conditions are analogous to those found on the surface of Mars and in the atmosphere of Venus,making Earth’s near space a unique natural laboratory for astrobiological research.To address essential astrobiological questions,teams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have developed a scientific balloon platform,the CAS Balloon-Borne Astrobiology Platform(CAS-BAP),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ear spac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biology and survival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ve organisms in this terrestrial analog.Here,we describe the versatile Biological Samples Exposure Payload(BIOSEP)loaded on the CAS-BAP with respect to its structure and function.The primary function of BIOSEP is to expose appropriate biological specimens to the harsh conditions of near space and subsequently return the exposed samples to laboratories for further analysis.Four successful flight missions in near space from 2019 to 2021 have demonstrated the high reli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payload in communicating between hardware and software units,recording environmental data,exposing sample containers,protecting samples from external contamination,and recovering samples.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Earth’s near space conditions on biological specimens will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survival strategies of organisms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and the search for life beyond Earth.The development of BIOSEP and associated biological exposure experiments will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for life on Mars and the habitability of the atmospheric regions of other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 and beyo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s near space biological sample exposure payload performance testing Mars analog ASTROBIOLOGY
下载PDF
国外金星探测发展态势及战略规划解析
16
作者 韩淋 杨帆 +1 位作者 范唯唯 王海名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3-762,共10页
当前,欧洲以及美、俄、印等均部署了面向2030年左右的金星探测任务,全球金星探测即将迎来新高潮.本文系统梳理国外已发射和未来明确规划的金星探测任务,对美国金星探测路线图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金星探测的科学目标体系、平台任务类型、... 当前,欧洲以及美、俄、印等均部署了面向2030年左右的金星探测任务,全球金星探测即将迎来新高潮.本文系统梳理国外已发射和未来明确规划的金星探测任务,对美国金星探测路线图进行系统研究,分析金星探测的科学目标体系、平台任务类型、关键支撑技术体系及成熟度,揭示国外金星探测任务特点及长期科学和技术战略谋划的新成果、新进展.通过综合分析国际发展态势,提出中国应把握时机尽快启动部署金星探测任务,同时加强支持科学任务规划长期战略研究储备,以期为中国金星任务研究和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星探测 任务规划 科学目标 路线图
下载PDF
Correction:The escape mechanisms of the proto-atmosphere on terrestrial planets:“boil-off”escape,hydrodynamic escape and impact erosion
17
作者 Ziqi Wang You Zhou Yun Liu 《Acta Geochimica》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623-623,共1页
In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of the article,the affiliation“College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for author Ziqi Wang was missing and i... In the original publication of the article,the affiliation“College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for author Ziqi Wang was missing and included in this correction arti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CAPE PLANET COLLEGE
下载PDF
Space Rocks-and Dust-Roll into Planetary Science Limelight
18
作者 Sean O’Neil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3-6,共4页
Space sample retrieval is having a moment.On 24 September 2023,in a triumph of complex engineering,a U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mission,OSIRUS-REx(short for origins,spectral interpretation,... Space sample retrieval is having a moment.On 24 September 2023,in a triumph of complex engineering,a US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mission,OSIRUS-REx(short for origins,spectral interpretation,resource identification,and security-regolith explorer;regolith is the surface layer of uncon-solidated rocks and dust/soil covering bedrock),successfully deliv-ered to Earth a capsule containing the largest sample of asteroid material ever collected,captured from Benn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EARTH ORIGIN
下载PDF
Simulating the Escaping Atmosphere of GJ 436 b with Two-fluid Magnetohydrodynamic Models
19
作者 Lei Xing Jianheng Guo +1 位作者 Chuyuan Yang Dongdong Yan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73-286,共14页
Observations of transmission spectra reveal that hot Jupiters and Neptunes are likely to possess escaping atmospheres driven by stellar radiation.Numerous models predict that magnetic fields may exert significant infl... Observations of transmission spectra reveal that hot Jupiters and Neptunes are likely to possess escaping atmospheres driven by stellar radiation.Numerous models predict that magnetic fields may exer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atmospheres of hot planets.Generally,the escaping atmospheres are not entirely ionized,and magnetic fields only directly affect the escape of ionized components within them.Considering the chemical reactions between ionized components and neutral atoms,as well as collision processes,magnetic fields indirectly impact the escape of neutral atoms,thereby influencing the detection signals of planetary atmospheres in transmission spectra.In order to simulate this process,we developed a magnetohydrodynamic multi-fluid model based on MHD code PLUTO.As an initial exploration,w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magnetic fields on the decoupling of H^(+)and H in the escaping atmosphere of the hot Neptune GJ436b.Due to the strong resonant interactions between H and H^(+),the coupling between them is tight even if the magnetic field is strong.Of course,alternatively,our work also suggests that merging H and H^(+)into a single flow can be a reasonable assumption in MHD simulations of escaping atmospheres.However,our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gnetic fields,there are noticeabl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decoupling of H^(+)and H.With the increase of magnetic field strength,the degree of decoupling also increases.For heavier particles such as O,the decoupling between O and H^(+)is more pronounced.Our finding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for future studies on the decoupling processes of heavy atoms in the escaping atmospheres of hot Jupiters and hot Neptun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gnetic fiel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hydrodynamics(MHD) planets and satellites:atmospheres HYDRODYNAMICS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in the magnetic reconnection,dipolarization,and auroral processes at giant plane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planetology
20
作者 ZhongHua Yao RuiLong Guo +5 位作者 Yong Wei Bertrand Bonfond Denis Grodent BinZheng Zhang William R.Dunn ZuYin Pu 《Earth and Planetary Physics》 EI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59-672,共14页
Magnetic reconnection and dipolarization are crucial processes driving magnetospheric dynamics,including particle energization,mass circulation,and auroral processes,among others.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s... Magnetic reconnection and dipolarization are crucial processes driving magnetospheric dynamics,including particle energization,mass circulation,and auroral processes,among others.Recent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at these processes at Saturn and Jupiter a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nes at Earth.The reconnection and dipolarization processes are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previously expected in the dayside magnetodisc of Saturn and potentially Jupiter.Dayside magnetodisc reconnection was directly identified by using Cassini measurements(Guo RL et al.,2018b)and was found to be drizzle-like and rotating in the magnetosphere of Saturn(Delamere et al.,2015b;Yao ZH et al.,2017a;Guo RL et al.,2019).Moreover,magnetic dipolarization could also exist at Saturn’s dayside(Yao ZH et al.,2018),which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terrestrial situation.These new results significantly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giant planetary magnetospheric dynamics and provide key insights revealing the physics of planetary aurorae.Here,we briefly review these recent advances and their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TOSPHERE magnetic reconnection magnetic depolar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