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1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二叠系格曲组火山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耀玲 倪晋宇 +3 位作者 胡道功 韩建恩 高万里 王超群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164,共13页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的造山过程,但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晚二叠世格曲组沉积盆地原型及中上二叠统之间不整合关系代表的构造事件。本文对东昆仑红石山地区格曲... 东昆仑古特提斯造山带经历了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的造山过程,但对古特提斯洋闭合时间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晚二叠世格曲组沉积盆地原型及中上二叠统之间不整合关系代表的构造事件。本文对东昆仑红石山地区格曲组火山岩开展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富集Rb、Th、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大陆岩浆弧的地球化学特征。火山岩具有高Ba/Th比值(53.6)、Th/Ce比值(0.23)、Nb/Ta比值(18.35)及低Dy/Yb比值(1.42),表明晚二叠世火山岩由枕状玄武岩和洋底沉积物等洋壳物质俯冲至60 km左右深度时熔融所形成。锆石U-Pb定年表明,格曲组下部碎屑岩段流纹质凝灰岩和英安质沉凝灰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57.5±2.5)Ma和(256.2±4.8)Ma,上部灰岩段粗安质晶屑凝灰岩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1.8±2.3) Ma。结合区域上已报道的格曲组及花岗岩研究成果,认为古特提斯洋在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消减,沉积于弧前盆地的格曲组为古特提斯洋向北初始俯冲的沉积响应,而格曲组与下伏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记录了古特提斯洋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这一构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地球化学 弧前盆地 格曲组 东昆仑
下载PDF
滇西昌宁-孟连带二叠纪碎屑岩地层:存在问题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金小赤 郑建彬 +1 位作者 黄浩 闫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2-711,共20页
滇西的昌宁-孟连带被认为是古特提斯在该地区的遗迹,对研究古特提斯的演化意义重大。然而,该带中不同来源的地层单元或层序片段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时代相同而岩性迥异的层段,也有时代不同而岩性相近的层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 滇西的昌宁-孟连带被认为是古特提斯在该地区的遗迹,对研究古特提斯的演化意义重大。然而,该带中不同来源的地层单元或层序片段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时代相同而岩性迥异的层段,也有时代不同而岩性相近的层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古特提斯演化的深入了解。一些早期建立的岩组,受露头较差、构造复杂、大化石稀少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对其所含内容的定义比较粗略,包含了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形成的岩石层段。这种情况尤以当初划归二叠系的碎屑岩地层为甚。本文对1980年代1∶20万地质填图时建立的涉及二叠纪碎屑岩地层的岩组,即中北部耿马—沧源一带的南皮河组和南部澜沧—孟连一带的拉巴组,进行了解析,并结合笔者近年来所获得的化石、沉积岩石学、碎屑锆石年龄等材料和数据、以及大量的野外观察,梳理了两个岩组所包括的不同时代和岩性的岩片,重新厘定了南皮河组的内含,论述了拉巴组为何不宜再作为一个岩组使用,并建议对拉巴组所包含的在区域上可识别的岩片,可在进一步深入研究后再予以慎重命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宁-孟连带 二叠纪 碎屑岩 “南皮河组” “拉巴组”
下载PDF
安徽中南部大隆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特征
3
作者 阚天翔 李龙明 +3 位作者 陈默 蒋仁 沈越峰 韩旭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1-947,共7页
晚二叠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一套以硅质岩、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分布广泛,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文章基于实测剖面和有机地化测试资料探究安徽中南部大隆组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结果表明:大隆组在巢... 晚二叠世下扬子地区沉积了一套以硅质岩、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为主的“黑色岩系”,其分布广泛,被认为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前景。文章基于实测剖面和有机地化测试资料探究安徽中南部大隆组的沉积环境及油气潜力。结果表明:大隆组在巢南、安庆—铜陵、泾县、宁国等沉积凹陷周缘厚度可达40~70 m,并向南北两侧逐步减薄;大隆组表现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海侵—海退沉积序列,早期形成深水盆地相沉积,晚期则转变为潜水陆棚相沉积,区域上自西北部至东南部依次为深水盆地相、浅水陆棚相和开阔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组合。大隆组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质量分数为1.46%~15.80%,R o值高于2.00%,属于优质烃源岩,热演化处于过成熟早期阶段,沉积凹陷边缘区是页岩气勘探需重点调查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扬子地区 晚二叠世 大隆组 沉积环境 页岩气
下载PDF
四川盐源地区晚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4
作者 程建康 孙宝伟 +3 位作者 霍加庆 肖亮 王彬 朱凯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41-1557,共17页
四川省盐源县柏林山一带广泛分布着一套基性岩、酸性岩的火山岩组合,两类火山岩在时空上紧密伴生,二者之间缺失中性火山岩,构成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通过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空间分布调查,基性岩主要为致密块状玄武岩、斑状玄武岩... 四川省盐源县柏林山一带广泛分布着一套基性岩、酸性岩的火山岩组合,两类火山岩在时空上紧密伴生,二者之间缺失中性火山岩,构成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通过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空间分布调查,基性岩主要为致密块状玄武岩、斑状玄武岩,酸性火山岩主要为碱流岩,碱流岩位于玄武岩顶部,为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在地质背景、岩石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双峰式火山岩的成因和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表明玄武岩的原始岩浆来自富集型地幔源区,为地幔橄榄岩小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洋岛构造环境,碱流岩主要为玄武岩浆极度分离结晶后的酸性残余岩浆形成,形成于陆内拉张构造环境。柏林山地区晚二叠纪双峰式火山岩的发现和厘定为峨眉山玄武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为区域成矿研究以及稀有稀土找矿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式火山岩 峨眉山玄武岩 碱流岩 地幔柱 盐源
下载PDF
贵州金沙煤矿东部晚二叠世龙潭组底部铝土质泥岩中镓富集规律及找矿前景
5
作者 徐建 龙宇 +1 位作者 明方平 方生红 《贵州地质》 2024年第2期123-129,共7页
研究区位于金沙县东部,龙潭组底部铝土质泥岩中镓含量为24.7269.38 ug/g,平均43.87 ug/g。通过相关关系法,分析了Ga与SiO_(2)、Al_(2)O_(3)、Fe_(2)O_(3)、TiO_(2)的相关关系,其中Ga与SiO_(2)呈中负相关,与Al_(2)O_(3)+Fe_(2)O_(3)+TiO_... 研究区位于金沙县东部,龙潭组底部铝土质泥岩中镓含量为24.7269.38 ug/g,平均43.87 ug/g。通过相关关系法,分析了Ga与SiO_(2)、Al_(2)O_(3)、Fe_(2)O_(3)、TiO_(2)的相关关系,其中Ga与SiO_(2)呈中负相关,与Al_(2)O_(3)+Fe_(2)O_(3)+TiO_(2)呈强正相关,表明镓在风化、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更容易追随Al与Ti,主要以离子吸附态或以氢氧化物胶体方式赋存。根据含镓岩系岩性、沉积构造及化石特征,富铝粘土岩系沉积时期由下至上古水深为深-浅-深,氧化还原环境为还原-弱氧化-还原环境,风化作用相对弱-强-相对弱的变化规律。结合大地构造背景,镓的富集有利区为滨海平原及低洼地带,主要经历源岩风化-搬运-再风化淋滤过程。研究区北东部田湾煤矿-沙土-中心一带含矿品位高,为找矿前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县东部矿区 龙潭组 铝土质泥岩 富集 找矿前景
下载PDF
Kuedinskie Kluchiki, a Unique Middle Permian Biota Locality as a Key-point for Reconstruction of Late Paleozoic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f the Urals, Russia
6
作者 Serge V.NAUGOLNYKH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850-866,共17页
Field work focused on the Kuedinskie Kluchiki locality, Perm region, Urals, Russia, which contains a rich assemblage of diverse fossil organisms including higher plants(equisetophytes, pteridosperms, ginkgophytes, con... Field work focused on the Kuedinskie Kluchiki locality, Perm region, Urals, Russia, which contains a rich assemblage of diverse fossil organisms including higher plants(equisetophytes, pteridosperms, ginkgophytes, conifers, vojnovskyans) represented by stems, leaves and reproductive organs;invertebrates(mollusks, arthropods), and tetrapods(temnospondyl amphibians, seymouriamorphs, cotylosaurs, synapsids, diapsids), as well as bony fishe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xono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Kuedinskie Kluchiki locality are given. A new peltaspermalean pteridosperm taxon, Compsopteris longipinnata sp. nov., and a voltzialean conifer Archaeovoltzia kuedensis sp. nov. are described. General considerations on the paleoecologic and paleogeographic conditions of the Kuedinskie Kluchiki locality origin a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BOTANY PALEOECOLOGY taxonomy Lagerst?tten new taxa peltasperms CONIFERS Wordian Cis-Urals
下载PDF
Geochronology and Petrogenesis of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Basalts in the Central Lhasa Subterrane, Souther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Sumdo Paleo-Tethys Ocean
7
作者 MA Wang LIU Yingchao +4 位作者 YANG Zhusen Jan-Marten HUIZENGA LI Zhenqing YUE Longlong ZHAO Sib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955-968,共14页
Basalts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are extensively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Lhasa subterrane, southern Tibet. Studying the petrogenesis of these rocks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late Paleozoic arc... Basalts from the Late Carboniferous to Early Permian are extensively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Lhasa subterrane, southern Tibet. Studying the petrogenesis of these rocks may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late Paleozoic arc magmatism along the central Lhasa subterrane uncovering mor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umdo Paleo-Tethys Ocean and its dynamic mechanism. Basalt samples from the Luobadui Formation in the Leqingla area, NW of Linzhou City in the central Lhasa subterrane, southern Tibet exhibit arc-lik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in a subduction-zone tectonic setting characterized by high Al_(2)O_(3) and low TiO_(2) contents, fractionated REE patterns with low Nb/La ratios and high LREE concentrations, and negative HFSE anomalies. Based on their higher Th/Ce, Nb/Zr, and lower Ba/Th, Pb/Nd ratios, slightly negative to positive ε_(Nd)(t) values,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Sr-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these samples were probably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 depleted mantle source of garnet + spinel lherzolite, metasomatized by subducted sediments around 297 Ma. Modeling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dicates that these basalts experienced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olivine, clinopyroxene and minor plagioclase during magma ascent and erup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s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basal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Sumdo Paleo-Tethys Ocean seafloor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central Lhasa subterra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stry northward subduction Sumdo Paleo-Tethys Ocean Lhasa terrane Tibet
下载PDF
山西太原西山下二叠统太原组鳞木属化石研究
8
作者 贾高文 史建儒 +4 位作者 杨永胜 王瑾 郝思宇 薛沛霖 李佳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0-247,共8页
华夏植物群是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鳞木属(Lepidodendron)广泛分布于四大植物群中。华夏植物区鳞木属因叶痕较大、叶痕下无通气道痕而被视为地域特征显著的东方型鳞木,区别于具有通气道痕的欧美植物区鳞木属。山西太原西山... 华夏植物群是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鳞木属(Lepidodendron)广泛分布于四大植物群中。华夏植物区鳞木属因叶痕较大、叶痕下无通气道痕而被视为地域特征显著的东方型鳞木,区别于具有通气道痕的欧美植物区鳞木属。山西太原西山地区是华夏植物群的重要分布地之一,本文对太原西山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的4块东方型鳞木化石进行鉴定和描述。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三种鳞木属叶座化石,即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Lepidodendron cervicisum和Lepidodendron cf.aolungpylukense。根据鳞木属的大化石记录和相似属的研究成果,推测该属可能在晚泥盆世晚期起源于华南板块,跨洋流到达土耳其小亚细亚一带后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北到达欧洲西部并扩散至美洲北部,另一支从土耳其一带向北扩散至西伯利亚,最终散布到东欧、中亚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木属 太原西山地区 华夏植物群 下二叠统 古地理
下载PDF
Discovery of tuff in Wujiaping Formation of Upper Permian in the northern Sichuan Basin:Implications for the termination of 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9
作者 Yu Yu Xiao-liang Deng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4期801-802,811,共3页
1.Objective The Emeishan basalts is located in southwest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covering an area of 2.5×10^(5) km^(2)(Zhong YT et al.,2014),which is the first widely recognized large igneous province(LIP)in C... 1.Objective The Emeishan basalts is located in southwest China and northern Vietnam,covering an area of 2.5×10^(5) km^(2)(Zhong YT et al.,2014),which is the first widely recognized large igneous province(LIP)in China(Zhang ZS,2009).The Emeishan LIP has attracted a numbers of scholars for the reason that the LIP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environment and climate.Yang JH et al.,(2018)pointed out that the weathering of the Emeishan basalts consumed carbon dioxide and caused a decrease in the climate of the early Wuchiapingian.However,the duration and termination of the Emeishan basalts eruption remain in doubt.This paper reports a new discovery of tuffaceous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Upper Permian Wujiaping Formation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ichuan Basin,applying of LA-ICP-MS to obtain zircon U-Pb ages of tuffaceous and to constrain the lasted eruption timing of Emeishan L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MINATION UPPER ERUPTION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86
10
作者 张健 周刚 +2 位作者 张光荣 李国辉 汪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20,共11页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为加快勘探进程,在分析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烃源供给、储层与圈闭类型、保存条件、构造与成藏期次以及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探究了该盆地中二...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勘探潜力巨大。为加快勘探进程,在分析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沉积特征、储层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烃源供给、储层与圈闭类型、保存条件、构造与成藏期次以及成藏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探究了该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并明确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天然气成藏具多层系供烃、多类型储层、多类型圈闭、多期成藏和多类型成藏模式等特点;(2)烃源岩以二叠系自身为主,其次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中二叠统生气中心位于该盆地西北部和中部—川南地区,生气强度介于26×10~8~44×10~8 m^3/km^2,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物质基础;(3)中二叠统发育白云岩和岩溶缝洞灰岩两类储层,前者主要分布在颗粒滩中或基底断裂附近,后者广泛分布于茅口组中上部;(4)优质烃源岩、储层的白云石化和表生岩溶作用控制了大中型气田的分布;(5)印支期古隆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指向区,喜马拉雅期是油气调整的关键时期。结论认为:(1)中二叠统栖霞组台缘滩最有利勘探区为川西北广元—江油及都江堰一带,其次为川西南台缘带,台内滩有利勘探区则主要分布在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和蜀南地区;(2)中二叠统茅口组最有利勘探区为泸州—内江地区,其次为双鱼石—南充、卧龙河—石柱、高石梯—磨溪、达州—开江、九龙山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栖霞组 茅口组 白云岩 储集层 烃源岩 岩溶储层 气藏特征 天然气富集规律 勘探方向
下载PDF
中国二叠纪年代地层划分和对比 被引量:69
11
作者 金玉玕 王向东 +2 位作者 尚庆华 王玥 盛金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9-108,共10页
自从采用多重地层分类原则后,我国地层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二叠纪年代地层单位。本文论述了经过筛选和重新厘订的中国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中国二叠系被划分为3个统8个阶。其中,船山统包括紫松阶和隆林阶;阳新统又分成栖霞亚统及所属的... 自从采用多重地层分类原则后,我国地层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二叠纪年代地层单位。本文论述了经过筛选和重新厘订的中国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中国二叠系被划分为3个统8个阶。其中,船山统包括紫松阶和隆林阶;阳新统又分成栖霞亚统及所属的罗甸阶和祥播阶,茅口亚统及所属的孤峰阶和冷坞阶;乐平统包括吴家坪阶和长兴阶。文中还讨论了中国各大地层区二叠纪沉积的年代对比以及中国与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代地层 二叠纪 船山统 阳新统 地层划分 地层
下载PDF
西南天山二叠纪中酸性侵入岩的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 被引量:60
12
作者 张招崇 董书云 +4 位作者 黄河 马乐天 张东阳 张舒 薛春纪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827-1839,共13页
选择3个典型岩体,即位于西南天山东段的拜城县英买来岩体和位于西段阔克萨岭区的川乌鲁岩体、巴雷公岩体(为了对比,也选择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麻扎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体具有不同的特点。英买来... 选择3个典型岩体,即位于西南天山东段的拜城县英买来岩体和位于西段阔克萨岭区的川乌鲁岩体、巴雷公岩体(为了对比,也选择了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麻扎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体具有不同的特点。英买来岩体为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的SiO2含量,弱过铝,高的Sr同位素初始值(约0.710)和负的εNd(t)值(-4~-6),属于S—A型之间的过渡类型。麻扎山岩体由正长岩组成,属于碱性岩,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和其他岩体明显不同的是没有明显的Nb和Ta的负异常。川乌鲁岩体是一个由3个不同期次岩石组成的杂岩体,主体为正长岩-二长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是由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不同程度混合形成的。位于同一构造区的巴雷公岩体则与川乌鲁岩体中的花岗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综合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南天山东段的英买来岩体是地壳熔融的结果,没有任何地幔物质加入的地球化学信息,西段的阔克萨岭地区酸性岩浆的形成则可能是来自于幔源底侵的基性岩浆导致薄的地壳发生熔融的结果。麻扎山岩体则完全是不同构造背景的产物,有可能与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二叠纪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有关。因此,二叠纪岩浆活动的性质主要受地壳成分和结构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酸性侵入岩 地壳厚度 岩石圈地幔 软流圈地幔 底侵作用 西南天山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环境讨论及其地质启示 被引量:104
13
作者 陈洪德 李洁 +2 位作者 张成弓 程立雪 程礼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13-2229,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经历了巨大的海陆变迁,并发生多次海侵。其中,关于本溪组-太原组的陆表海沉积环境经长期研究已达成广泛共识,而对处于海陆转换关键时期的山西组沉积环境问题至今存在较大争议。鉴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经历了巨大的海陆变迁,并发生多次海侵。其中,关于本溪组-太原组的陆表海沉积环境经长期研究已达成广泛共识,而对处于海陆转换关键时期的山西组沉积环境问题至今存在较大争议。鉴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根据地层与古生物、沉积构造、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地质依据,结合硼元素法所计算的古盐度、Sr/Ba比值以及硼、镓、铷三元素含量关系等不同地球化学测试分析结果,对早二叠世山西期沉积环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山西期为陆表海背景下的海陆过渡沉积演化阶段,发育大面积分布的海陆过渡三角洲体系,到下石盒子期才完全进入陆相湖盆的沉积演化阶段。通过盆地山西组东西向与南北向地球化学基干剖面的建立,呈现古盐度和Sr/Ba比值由南向北、自西向东、层位自下而上总体减小的变化趋势,于山1晚期这种差异性基本消失,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山西期由南向北、层位自下而上受海水影响的规模与范围愈来愈弱。在此基础之上,将晚古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划分为3大沉积演化阶段,并建立了该时期盆地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地层格架。该成果认识对扩展和深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转换 沉积环境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 被引量:52
14
作者 汪泽成 江青春 +5 位作者 黄士鹏 周慧 冯庆付 戴晓峰 鲁卫华 任梦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38,共9页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中部(川中)等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钻获了一批高产气井,展现出该层系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其能否成为该盆地天然气规模勘探的重要层系,还取决于是否具备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为回答上述疑问,... 近年来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川西北)、中部(川中)等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钻获了一批高产气井,展现出该层系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但其能否成为该盆地天然气规模勘探的重要层系,还取决于是否具备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条件。为回答上述疑问,从烃源条件、颗粒滩分布、风化壳型岩溶储层分布及成因等3个方面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茅口组缓坡颗粒滩体在广元—广安—重庆以西地区大面积分布,为储层形成奠定了地质基础;(2)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的区域性侵蚀面有利于大面积岩溶型储层的形成;(3)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茅一段—茅二c层及上二叠统龙潭组等3套主力烃源岩与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储层构成"三明治式"源—储成藏组合,是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关键。进而分析了茅口组天然气的富集条件,提出了有利勘探方向与目标。结论认为:(1)该盆地茅口组具备大面积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条件;(2)侵蚀微古地貌及后期走滑断裂改造控制了该区大型缝洞体的分布,颗粒滩—风化壳岩溶—走滑断裂"三位一体"控制了该区天然气富集高产的有利区带;(3)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走滑断裂发育,茅口组天然气成藏条件良好,是天然气规模勘探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茅口组 天然气大面积成藏 地质条件 颗粒滩 风化壳岩溶 源-储组合 勘探区
下载PDF
塔里木板块早—中二叠世玄武质岩浆作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70
15
作者 陈汉林 杨树锋 +6 位作者 王清华 罗俊成 贾承造 魏国齐 厉子龙 何光玉 胡安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45-552,共8页
塔里木板块内部发育了大量由早—中二叠世板内岩浆作用所形成的、以玄武岩类为主的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安山岩等,残余分布面积约20万km2。而二叠纪时期是塔里木板块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早二叠世晚期开... 塔里木板块内部发育了大量由早—中二叠世板内岩浆作用所形成的、以玄武岩类为主的基性岩浆岩,包括玄武岩、辉绿岩、玄武安山岩等,残余分布面积约20万km2。而二叠纪时期是塔里木板块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从早二叠世晚期开始塔里木板块结束了海相沉积,进入了陆相沉积阶段。通过对塔里木板块的岩浆作用特征和石炭纪—二叠纪沉积相的分析,笔者讨论了这一大规模的岩浆作用对板块晚石炭世—二叠纪的沉积作用所起的控制作用,提出了塔里木板块早—中二叠世巨量玄武质岩浆作用的沉积响应过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板块 早-中二叠世 玄武质岩浆作用 沉积作用 沉积响应模式
下载PDF
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52
16
作者 王成善 陈洪德 +3 位作者 寿建峰 李祥辉 田景春 覃建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99-509,共11页
对中国南方二叠纪时期不同沉积盆地类型的沉积层序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各种盆地类型的沉积层序,该期可识别11个层序单元(S1~S11),其中,栖霞、茅口、吴家坪三阶分别含三个层序,长兴阶两个层序,S1、S6、S7、S11为Ⅰ型,其余为Ⅱ型。层序... 对中国南方二叠纪时期不同沉积盆地类型的沉积层序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各种盆地类型的沉积层序,该期可识别11个层序单元(S1~S11),其中,栖霞、茅口、吴家坪三阶分别含三个层序,长兴阶两个层序,S1、S6、S7、S11为Ⅰ型,其余为Ⅱ型。层序对比显示,上、中、下扬子的层序数量相近,界面特征各不一致,靠近古陆处在P/C、P1/P2界线间缺少层序1~2、3~5个不等;华南太平洋构造域影响区层序体系域具HST>TST结构,特提斯域控制区则具HST<TST结构。与世界相关地区层序对比表明,早二叠世较为相似,晚二叠世差别甚大,可能与Pangea的形成和解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层序 二叠纪 中国南方 地层划分 地层对比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南部上二叠统林西组页岩气资源前景 被引量:37
17
作者 张健 卞雄飞 +5 位作者 陈树旺 郑月娟 唐友军 蒋兴超 公繁浩 黄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97-1306,共10页
在区域地质调查、露头剖面测量、钻孔编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的分布特征、沉积特征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林西组分布广泛、厚度巨大、暗色泥页岩发育,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为中等—... 在区域地质调查、露头剖面测量、钻孔编录等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对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的分布特征、沉积特征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林西组分布广泛、厚度巨大、暗色泥页岩发育,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为高成熟—过成熟,达到生气阶段,是大兴安岭中南部地区重要的生烃层位。综合评价认为,林西组具有较高的页岩气资源前景,是本区晚古生代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新层系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中南部 林西组 烃源岩 页岩气 资源前景
下载PDF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林西组砂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意义 被引量:29
18
作者 郑月娟 张海华 +5 位作者 陈树旺 张健 黄欣 公繁浩 苏飞 甄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3-1307,共15页
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是林西组的典型剖面之一,岩性为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含双壳、叶肢介、植物和孢粉化石,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砂岩的主体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对采自剖面下部第1层的长石岩屑砂岩进行了LAICP-MS锆... 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剖面是林西组的典型剖面之一,岩性为灰、灰黑、黄绿色的砂板岩组合,含双壳、叶肢介、植物和孢粉化石,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砂岩的主体岩石类型为长石岩屑砂岩。对采自剖面下部第1层的长石岩屑砂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96颗锆石的谐和年龄分布在6个年龄区间:248~301Ma(40颗,42%),峰值年龄为261Ma;312~376Ma(12颗,13%),峰值年龄为330Ma和375Ma;417~522Ma(14颗,15%),峰值年龄为510Ma、438Ma和472Ma;585~988Ma(18颗,19%),峰值年龄为927Ma、976Ma和856Ma;1091~1548Ma(7颗,7%)和1791~2671Ma(5颗,5%)。最年轻的3个和谐年龄为248Ma±5Ma、253Ma±5Ma、254Ma±5Ma,最年轻的次峰值年龄为253Ma,推测测年样品沉积时间下限为253Ma。最年轻的峰值年龄(253Ma、261Ma)与华北板块北缘和大兴安岭南部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附近与板块碰撞、拼贴相关的岩浆事件吻合。结合古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推测林西组的沉积物源除来自于西拉木伦缝合带北部的东北地区外,也可能来自西拉木伦缝合带南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晚二叠世晚期拼合,古亚洲洋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鲁科尔沁旗 林西组 碎屑锆石 LA-ICP-MS U-PB年龄 晚二叠世晚期
下载PDF
内蒙古林西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叶肢介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36
19
作者 张永生 牛绍武 +4 位作者 田树刚 邢恩袁 苏奎 曹洁 王俊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94-1403,共10页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西地区 官地剖面 上二叠统 林西组 叶肢介化石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地层缺失量计算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9
20
作者 江青春 胡素云 +5 位作者 姜华 翟秀芬 任梦怡 陈晓月 李秋芬 张运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9,共9页
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不仅可以反映岩溶地貌,而且还能间接反映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发育特征。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量及成因不清的问题,在定性分析地层缺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4口典型井茅口组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变... 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不仅可以反映岩溶地貌,而且还能间接反映碳酸盐岩岩溶储层的发育特征。针对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量及成因不清的问题,在定性分析地层缺失特征的基础上,根据4口典型井茅口组的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的频谱变换、旋回特征分析,识别出曲线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息,进而采用米兰科维奇旋回法定量计算了该地层的剥蚀量并探讨其缺失成因。结果表明:(1)茅四段仅在宜宾—雅安—江油地区和石柱地区残存,在其余地区则普遍缺失,并且表现为由川南—川中—川北地区地层缺失强度逐渐加大;(2)茅口组地层缺失量介于0~200 m,其中川西南、川东北地区缺失厚度介于0~60 m,川南、川中、川北等地区地层缺失厚度介于140~200 m;(3)茅口期末的地层剥蚀是由冰期海平面下降侵蚀所致,川北地区海平面下降幅度较大;(4)中二叠统岩溶地貌继承了西南高东北低的沉积特征,岩溶地貌从川西南—川中—川北地区,由侵蚀高地逐渐过渡为岩溶上斜坡和岩溶下斜坡,与吴家坪期西南高东北低的沉积特征一致。结论认为,采用米兰科维奇旋回法计算碳酸盐岩地层剥蚀量结果可靠、方法有效,可用于其他盆地海相地层缺失量的恢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世 茅口组 米兰科维奇旋回分析法 地层缺失量 定量计算 冰期 成因探讨 岩溶地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