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1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理塘-义敦断裂措普湖段第四纪晚期滑动速率与古地震序列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世元 王竞 +7 位作者 李福鹏 陶志刚 梁明剑 刘韶 屈淼 张力文 曾维祖 晋云霞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5-288,共14页
理塘-义敦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一条延伸约130 km的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带,是川西理塘地区地震活动的重要控震构造,目前其北段的措普湖段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将理塘-义敦断裂措普湖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勘察、高精度测绘、探槽... 理塘-义敦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内部一条延伸约130 km的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带,是川西理塘地区地震活动的重要控震构造,目前其北段的措普湖段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将理塘-义敦断裂措普湖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勘察、高精度测绘、探槽与14C测年等方法对措普湖段进行滑动速率和古地震探究。开挖的2处探槽位于冬欧山坡麓处,通过识别探槽内断裂与地层的切割关系、地层沉积特征、断层运动性质等标志;共识别出4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发生于BC 3382±60 a之前;事件Ⅱ发生于BC 3382±60 a~BC 1094±51 a之间;事件Ⅲ与事件Ⅳ均发生于AD 1330±44 a之后。可以推断理塘-义敦断裂措普湖段具有大概率的古地震复发间隔为2.4 ka左右,不排除有小概率复发间隔0.4±0.3 ka的可能。理塘-义敦断裂措普湖段古地震事件与大毛垭坝段和理塘段古地震事件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不同分段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在全新世以来均表现出持续增强趋势。根据测绘断错地貌和末次冰期冰碛垄推算出晚更新世以来措普湖段平均滑动速率为4.15±0.5 mm/a,与理塘-义敦断裂第四纪晚期不同分支滑动速率处于同一量级水平。文章完善了理塘-义敦断裂的构造特征全貌和古地震、滑动速率等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断裂及该地区地震活动史和构造变形模式,为今后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提供更多的数据,同时也有助于川藏铁路沿线相关工程的地震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理塘-义敦断裂 古地震 运动速率 措普湖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琼北东寨港桥头村大桥沉没于海时间考与1605年琼州大震后东寨港缓慢下沉速率及机理
2
作者 徐起浩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5-752,共28页
琼北东寨港桥头村大桥和大桥前面条石路面废墟,现今位于退潮后水面下并被淤泥覆盖,仅小部分出露。据家谱、墓碑考证和实地调查,该大桥在1605年琼州大震后45年、即公元1650年尚在使用,是琼州大震后,又经近百年才沉没于海的。1650年后至今... 琼北东寨港桥头村大桥和大桥前面条石路面废墟,现今位于退潮后水面下并被淤泥覆盖,仅小部分出露。据家谱、墓碑考证和实地调查,该大桥在1605年琼州大震后45年、即公元1650年尚在使用,是琼州大震后,又经近百年才沉没于海的。1650年后至今(截至调查年1984年),东寨港桥头村地区地面以不低于1.5 cm/a的速率下沉;近30~40年来东寨港中段和北段以不低于1 cm/a速率缓慢下沉,南端下沉速率小些。琼州大地震后的早期,东寨港的下沉速率可能更大些。本研究粗略估算了这次地震同震下沉幅度东寨港中部和北部可能达2~3 m。南部下沉幅度小些。对震后缓慢下沉机理进行了讨论,认为琼州大震是在新生代以来至震前各地质时期,琼北地幔柱隆起、地壳隆起拉张破裂、火山多次活动或喷发、地壳减薄表部下沉、壳下持续性强烈活动的背景下发生的。震前琼北特别是琼北东部地壳经历了数千年的隆起,积聚巨大能量形成壳下热点。震前因地下水向拉张断裂的贯入,降低断裂面摩擦力,震前陆地开始下沉,并终于全面突破断裂面摩擦阻力发生陆陷成海大地震。震时释放部分能量,震后剩余能量对断裂持续拉张,东寨港持续地堑型沉陷。地震时及震后相当长时间内海水对断裂快速和持续贯入降低了断裂面上的摩擦力,使震后断裂呈相对稳定滑动,这些可能是震后东寨港数百年来大速率缓慢下沉的主要原因。连接琼州大地震,晚更新世及可能迟至全新世早期以来,东寨港经历过由陆变海、由海变陆、又由陆变海的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北 地震事件 震后下沉速率 断裂拉张 海水沿断裂贯入 稳定滑动
下载PDF
云南省洱源县新构造运动的ESR年代学证据
3
作者 金文正 白万奎 叶治续 《四川地质学报》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云南省洱源县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为详细分析该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本次研究进行了野外岩石样品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测定工作,结果表明:样品年龄数据介于62~1007ka之间,属于新构造运动时期;ESR年龄值由西... 云南省洱源县具有复杂的构造特征和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为详细分析该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本次研究进行了野外岩石样品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年龄测定工作,结果表明:样品年龄数据介于62~1007ka之间,属于新构造运动时期;ESR年龄值由西向东具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表明更新世以来,洱源县构造运动关键期由西向东逐渐变晚;结合样品所在海拔和ESR年龄,认为现今海拔高的区域,相对构造隆升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具有较大隆升速率;现今海拔较低的盆山接触带新构造运动表现较为强烈,具有较小ESR年龄值、碎屑岩中的多条小型(伴生)断裂,且天然地震多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自旋共振 新构造运动 断裂 洱源县
下载PDF
“泰山震”的震中在郯庐断裂带安丘地区的证据
4
作者 张邦花 田洪水 +1 位作者 杨传成 张慎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4-724,共11页
“泰山震”发生于公元前1831年,是中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震。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当名为“发”的皇帝正在登泰山时,发生了一次强地震。因这次地震使皇帝受到了惊吓,因此,被名之为“泰山震”而首次记载下... “泰山震”发生于公元前1831年,是中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震。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当名为“发”的皇帝正在登泰山时,发生了一次强地震。因这次地震使皇帝受到了惊吓,因此,被名之为“泰山震”而首次记载下来。显然,名为“发”的皇帝受地震恐吓的地理位置是泰山坡麓。由于在泰山及其附近,地震地质学家一直未找到“泰山震”的地震地质记录。因此,“泰山震”的震中和震级一直是个谜。重新观察已发现的地震地质遗迹,结合一系列的测试、实验与剖析,本研究为“泰山震”是震中处在郯庐断裂带内安丘地区的强烈的历史地震提供了证据。首先,在距泰山以东约200 km远的郯庐断裂带安丘—夏庄盆地内的全新世湖沼相软土层中,存有震陷向斜与同震微断层等宏观的地震事件遗迹,它们记录的震中烈度Ⅸ度、震级达M7.0;二是借助于^(14)C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结合计算相关土层的沉积时间,而获得了极为接近公元前1831年的发震时间(公元前1827年);三是依据华北地震烈度衰减模型,计算出该地震在泰山的衰减烈度为Ⅵ度。中国地震烈度表显示,Ⅵ度烈度完全使人站立不稳或惊逃户外,这符合当年登山皇帝受地震惊恐的史料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震 震中 安丘 震陷向斜 郯庐断裂带 证据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清水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5
作者 王阳 周小虎 +2 位作者 史小辉 黄琪 刘禄山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9-595,共17页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碰撞汇聚的影响,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其构造变形不断向北东扩展、挤出,造就了清水河流域及其周缘独特的构造地貌格局。通过对清水河流域构造地貌的研究,可以揭示新生代晚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变形机...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碰撞汇聚的影响,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其构造变形不断向北东扩展、挤出,造就了清水河流域及其周缘独特的构造地貌格局。通过对清水河流域构造地貌的研究,可以揭示新生代晚期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变形机制和地貌演化过程。本文基于30 m分辨率DEM数据,利用ArcGIS 10.2软件对清水河流域地貌参数进行提取,精确计算了22条子流域的河长坡降指标(SL)及Hack剖面、面积-高程积分(HI)、流域不对称度(AF)以及盆地延伸率(Re)这4种地貌形态指数,定量获取了清水河流域的地貌形态特征,再结合4个参数求得各子流域的相对活动构造指数(Iat),对研究区的相对构造活动性程度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区SL值分布在70.1~353.9之间,表明整个流域内构造活动性存在区域差异且整体活动变形程度较高;(2)受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影响,研究区西岸流域HI和AF指数的平均值大于东岸,Re指数的平均值小于东岸,表明西岸构造活动性大于东岸;(3)研究区相对活动构造指数(Iat)处于第一、二级的面积达到80%,主要分布在西岸,表明整个流域的构造活动性强烈,且展现由东向西活动性逐渐增强的趋势。同时结合相关地质资料综合评估流域构造活动状态,并据此对河流发育阶段以及构造运动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新生代 DEM 构造地貌 相对活动性
下载PDF
成都平原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其对古气候和新构造运动的指示 被引量:1
6
作者 雷传扬 王波 +3 位作者 刘兆鑫 范敏 谢海洋 郝金波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3,共14页
为了研究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古气候变化规律和新构造运动特征,对成都平原岷江水系河流阶地序列,年代格架,不同地质时期的孢粉组合特征和T4剖面上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收集大量存量资料,辅以少量野外查证工作,... 为了研究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古气候变化规律和新构造运动特征,对成都平原岷江水系河流阶地序列,年代格架,不同地质时期的孢粉组合特征和T4剖面上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收集大量存量资料,辅以少量野外查证工作,结合地质、地貌和年代学资料,厘定了成都平原岷江水系5级河流阶地,T5至T1拔河分别为98~127 m、59~79 m、36~52 m、4~10 m、2~5 m,形成时代分别为925±92 ka、722±77 ka、462±46 ka、30.13±2.86 ka、9.0 ka,其中T5、T4、T3、T2为基座阶地,发育受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共同驱动,可作为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东缘龙泉山背斜南段隆升的地貌标志,T1为堆积阶地,发育主要受气候变化驱动;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第四纪以来成都平原以森林草原植被为主,气候整体具由偏暖偏湿向温干变化的趋势;阶地资料揭示第四纪以来龙泉山背斜南段经历了四次间歇性隆升,隆升高度达127 m,早更新世中期龙泉山背斜南段隆升速率为0.089~0.335 mm/a,早更新世晚期隆升速率急剧下降至0.027~0.165 mm/a,然后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到晚更新世—全新世隆升速率上升到0.133~0.322 mm/a;龙泉山背斜南北段存在差异隆升,北段的隆升速率和隆升幅度明显大于南段,在现代地貌上表现为龙泉山北段以低山为主,南段向低山丘陵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岷江水系 河流阶地 古气候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滇中祥云盆地构造应力场孕灾机制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7
作者 张元 陈爱兵 +3 位作者 邵东桥 李可可 张文纶 董雪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66,共15页
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地壳物质向云南滇西北及滇中西部地区挤入,地质构造活动剧烈,地质灾害频发。为探讨构造应力场特征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利用区域构造解析法、节理分析法、共轭剪节理法和水系折线... 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强烈隆升,地壳物质向云南滇西北及滇中西部地区挤入,地质构造活动剧烈,地质灾害频发。为探讨构造应力场特征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利用区域构造解析法、节理分析法、共轭剪节理法和水系折线图法对研究区构造应力场进行反演,探究各类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的控制作用,并针对构造诱发的地质灾害,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祥云盆地周缘发育北东、北西、近东西向断裂和节理构造,通过断层及节理的交切关系以及水系折线图法判断,研究区至少经历3次构造应力场作用,最大主应力σ1先后从北东向、北西向、近东西向转换。断裂构造通过控制水系演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区内三岔河、苴力河等河流多沿断裂带发育,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多沿河流两岸边坡分布;地质构造多期次活动增强岩土体断裂网络系统的密集程度,致使岩土体透水能力增强,稳定性变差,导致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育。对于构造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治理效果较差,文中提出优化建设区选址,搬迁避让和群测群防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理 构造应力场 地质灾害 水系 祥云盆地
下载PDF
基于DEM地形特征因子的海原断裂带中东段构造活动性分析
8
作者 刘禄山 周小虎 +1 位作者 王阳 黄琪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131,共21页
海原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也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原断裂带活动性研究对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格局和第四纪构造地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风险评估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本次研究... 海原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活动断裂带,也是青藏高原东北边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原断裂带活动性研究对深入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格局和第四纪构造地貌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地质灾害预测和地质风险评估也有很大的参考作用。本次研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该段各流域的地貌参数进行提取计算,定量获得该段各流域的地貌形态特征,最后对研究区的相对构造活动性程度进行分析。面积-高程积分(HI)表明断裂带两侧的地形梯度差异显著,断裂带及其南侧盆地坡度更大,山地更陡峭,地貌侵蚀作用也更强。流域盆地不对称度(AF)表明研究区内海原断裂带中东段由西至东发生掀斜的程度越来越小,流域盆地的形态也从不对称向对称变化。盆地延伸率(Re)则显示断裂北侧盆地的狭长程度要明显高于断裂南侧,但更倾向于由于早期构造活动或者地壳停止运动后的缓慢调整和变形造成。标准化坡降指数(SL)结果显示断裂带南侧河流坡降较大,北侧则较小;经过断裂的流域SL值中,王滩-黄鼠滩段(西段)明显要高于其他段,表明此段的地貌演化的活跃程度明显更高。地震活动则显示断裂东段地震更为密集,但西段受哈斯山段复杂的断层-褶皱系统影响较大,因此综合地形特征因子的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海原断裂带中东段存在断裂活动性差异。南侧地形陡峭、起伏较大且河流发育良好,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较活跃的构造活动,而北侧地形相对平缓、河流发育较弱以及较小的坡降指数,则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较弱的构造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断裂带 活动性分析 地形特征因子 数字高程模型
下载PDF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 被引量:1
9
作者 郑文俊 孙鑫 +5 位作者 雷启云 龚志康 王银 刘兴旺 李传友 冯子鉴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24,共19页
鄂尔多斯地块是位于中国内地中心位置的典型活动地块,由于受西南部青藏地块和东部太平洋板块远程作用的影响,地块各边界带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开展的活动断裂... 鄂尔多斯地块是位于中国内地中心位置的典型活动地块,由于受西南部青藏地块和东部太平洋板块远程作用的影响,地块各边界带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开展的活动断裂定量、地震孕育机制及活动特征等的已有研究结果,对地块周缘断裂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进行系统总结。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不同边界带断裂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的不同是强震孕育环境差异的最直接的证据。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边界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挤压扩展的影响,西边界南段断裂以走滑、逆走滑和逆冲为主要特征。而向北到西边界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要特征;以青藏高原最新扩展前缘的三关口-牛首山断裂为界,北部的银川盆地表现为典型的断陷盆地,边界断裂有右旋走滑特征,地震活动多以正走滑型为主。北边界的河套盆地以北侧的正断层为其控盆构造,历史和古地震多集中在北侧边界断裂上。南边界的渭河盆地构造特征相对较为复杂,由两组正断层组成,历史大地震多发生在盆地南缘,盆地中北部有中强地震发生。东边界的山西地堑系由多个裂谷型盆地斜列组成,历史大地震表现为南强北弱,北部盆地受张-渤构造带的影响,盆地走向和断层运动性质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多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综合认为,断裂活动特征典型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各边界带,未来强震多发生在大地震离逝时间长的地震空区/空段,或是构造带的转换和交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强震 孕震机制 活动地块边界带 鄂尔多斯
下载PDF
基于构造地貌指数的金沙江干流涛源古湖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京 黄飞鹏 吴中海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742-756,共15页
涛源古湖位于金沙江干流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其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极易引发地震、滑坡、堰塞湖等链式地质灾害。为了进一步分析金沙江干流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的原因,本研究利用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ArcGIS空... 涛源古湖位于金沙江干流构造活动强烈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其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极易引发地震、滑坡、堰塞湖等链式地质灾害。为了进一步分析金沙江干流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的原因,本研究利用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提取沿金沙江干流的涛源古湖及其邻区坡度、地表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值和流域陡峭系数等构造地貌指数,并与非构造因素(降水和岩性)对比发现:以寨子村古滑坡为分界点,金沙江上游湖相沉积区与下游地区的构造地貌差异显著;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进一步印证了程海断裂的构造活动是形成寨子村滑坡及周边地区构造地貌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滑坡之后造成的堵江也是形成涛源古湖的主要原因,间接反映了沿河道的构造地貌异常变化区域容易发生滑坡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堵江 涛源古湖 金沙江 程海断裂 构造地貌指数
下载PDF
地质结构约束下的城市多要素三维属性建模方法研究——以西咸新区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林 王涛 +3 位作者 董英 曾磊 张戈 张新社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9-177,共9页
支持结构——属性一体化表达的建模方法是三维建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已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往往存在结构与属性建模过程的割裂,难以实现对地质结构先验知识与属性分析模拟的融合表达。笔者以西咸新区工程地质建模为例,基于多要素精... 支持结构——属性一体化表达的建模方法是三维建模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已有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往往存在结构与属性建模过程的割裂,难以实现对地质结构先验知识与属性分析模拟的融合表达。笔者以西咸新区工程地质建模为例,基于多要素精细化探测成果,建立区域统一的地质构造框架模型;在地质构造约束下,充分考虑地质单元特征,精细剖分建模网格,采用随机模拟算法开展属性建模研究,从而实现地质结构约束下的三维属性模型构建。本方法既保留了构造建模对层面的清晰划分,又可以在地层内部更加合理地展现地质属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能够在工程地质勘察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等领域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质 多要素属性建模 三维地质建模 西咸新区
下载PDF
右江断裂带旧州—泽屯小段的地貌与第四纪活动图像
12
作者 张沛全 左天惠 +2 位作者 邹衍 莫焱兰 杨会丽 《华南地震》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探讨右江断裂带百色以西段北支旧州—泽屯小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从右江上游的乐里河、澄碧河流域的构造地貌研究入手,首先对两条河流开展遥感地质解译,利用河流地貌与断层活动的响应关系获取断层的可能部位,对断层活动可能出露的部位... 为探讨右江断裂带百色以西段北支旧州—泽屯小段的第四纪活动特征,从右江上游的乐里河、澄碧河流域的构造地貌研究入手,首先对两条河流开展遥感地质解译,利用河流地貌与断层活动的响应关系获取断层的可能部位,对断层活动可能出露的部位开展路线地质地貌调查并进行验证,试图勾勒出该小段断裂带的第四纪活动图像,最后讨论了该小段断裂带的第四纪活动的成熟度。遥感地质解译和野外调查的结果显示:旧州—泽屯小段断裂带的第四纪活动图像与构造物理实验中的R剪切断层发育阶段图像相似,其成熟度低。这可能是该小段断裂带至今缺乏5.0级以上的高震级地震记录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江断裂带 构造地貌 走滑断层 里德尔剪切 第四纪 断层成熟度 倾斜摄影测量
下载PDF
地质构造对黄河中游北段水系展布特征的影响
13
作者 王凯 王晓勇 +1 位作者 李明阳 薛强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6-175,共10页
黄河中游流域水系的平面形态、河流走向等区域地貌样式的控制因素,以及其对水土流失、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选择黄河中游北段皇甫川、孤山川和朱家川-县川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高精度DEM提取水系... 黄河中游流域水系的平面形态、河流走向等区域地貌样式的控制因素,以及其对水土流失、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选择黄河中游北段皇甫川、孤山川和朱家川-县川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高精度DEM提取水系样式和统计水系走向,对区域内基岩节理、断层和黄土内发育的垂直节理等构造样式调查研究和产状系统测量统计,结合研究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背景,提出黄河中游北段受区域伸展作用影响形成的一系列垂直节理和断层,是影响或控制区域内水系样式发育程度和展布特征的关键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样式 垂直节理 断层 新构造 黄河中游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龙首山晚新生代多阶段构造隆升的盆地记录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迪 陈鹏 +2 位作者 李荣西 吴小力 刘晓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59-3774,共16页
龙首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阿拉善地块的结合部位,其盆山演化过程和断裂带扩展模式的恢复对揭示青藏高原新生代北东向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龙首山南北两麓3个新近系沉积剖面的构造特征和5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LA-ICP-MS... 龙首山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阿拉善地块的结合部位,其盆山演化过程和断裂带扩展模式的恢复对揭示青藏高原新生代北东向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龙首山南北两麓3个新近系沉积剖面的构造特征和5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同位素LA-ICP-MS年龄结果,重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龙首山地区晚新生代的盆山演化过程。研究结果显示,龙首山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1)~14Ma,龙首山南缘断裂带活化,阿拉善地块南缘沿此断裂逆冲于张掖盆地之上,张掖盆地开始接收阿拉善地块的物源;(2)~5Ma,龙首山南缘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开始发育,使龙首山南侧山麓白垩系开始剥露并为张掖盆地提供物源,同时,龙首山北缘断裂带活化并导致潮水盆地发生挠曲沉降,接收龙首山的物源;(3)5~2.5Ma,龙首山北缘断裂带的次级断裂开始发育,导致龙首山北麓白垩系开始剥露并为潮水盆地提供物源。通过对龙首山周缘盆地沉积相和物源开展分析,本研究反演了龙首山地区中新世以来的断裂带活动和山体隆升过程,表明在14~2.5Ma,随着龙首山南缘断裂、北缘断裂的活化和次级断裂的发育,龙首山经历了3次强烈的隆升,这对揭示青藏高原北东向的扩展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龙首山 晚新生代 锆石U-PB 盆山演化
下载PDF
阿尔金东段断裂带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活动 被引量:3
15
作者 路芳 高明星 +1 位作者 周书贤 王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0-1109,共10页
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缘边界主控断裂,对高原新生代地壳变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阿尔金东段走滑断裂带附近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GIS软件提取并计算了173个子流域的5个地貌参数(坡度、起伏度、分形维数、面积高程积分和河... 阿尔金走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缘边界主控断裂,对高原新生代地壳变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以阿尔金东段走滑断裂带附近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GIS软件提取并计算了173个子流域的5个地貌参数(坡度、起伏度、分形维数、面积高程积分和河长坡降指数),将各个子流域的地貌参数分为5个等级,并利用其算术平均值作为相对构造活动指数,用以定量分析研究区的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阿尔金东段断裂带是整个研究区相对活动构造强度的分界线,研究区从南到北,由高山区至低山区过渡,相对活动构造指数等级逐渐降低;由相对活动构造指数等级空间分布可知,自西向东,相对活动构造强度逐渐降低,党河、野马河流域构造活动较活跃,反映该区域相对活动构造强度受区域隆升的作用明显。此外,结合岩性、降雨量及构造等因素对地貌指数的影响分析,表明构造运动是控制阿尔金东段断裂带流域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即地震点所处的流域、断裂带两侧的流域以及阿尔金东段断裂带与其他断裂交汇处子流域的相对构造活动强度等级均高于周围其他流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参数 阿尔金断裂 相对构造活动强度 走滑断层
下载PDF
川西炉霍地区炉霍构造带与鲜水河断裂带的转换关系及地质意义
16
作者 朱国宝 彭东 《四川地质学报》 2023年第1期3-7,41,共6页
川西炉霍地区属于马尔康-雅江复理石褶皱推覆带之主体(现一般称为雅江复理石盆地),而之后成都地质矿产所划分了较新的"炉霍构造带"这一特殊的构造单元。本文中炉霍构造带为定义的炉霍构造带侏倭-炉霍段,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于... 川西炉霍地区属于马尔康-雅江复理石褶皱推覆带之主体(现一般称为雅江复理石盆地),而之后成都地质矿产所划分了较新的"炉霍构造带"这一特殊的构造单元。本文中炉霍构造带为定义的炉霍构造带侏倭-炉霍段,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于旦都乡东与鲜水河断裂带重合,旦都乡西侧与鲜水河断裂带分离后向北北西方向偏离。炉霍构造带形成于印支期,属于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而鲜水河断裂带属于新陆内构造体系,形成于燕山期,两者分属不同的构造体系,其转换时间大致是在燕山期。在炉霍-道孚地区鲜水河断裂带将炉霍构造带叠加改造而进行转换,且部分继承了早期炉霍构造带的构造形迹。本文通过炉霍地区的地震记录、力学机制等讨论两者的转换关系及其约束机制,为炉霍地区构造演化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等领域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炉霍构造带 鲜水河断裂带 构造体系 转换关系 地震记录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被引量:89
17
作者 葛肖虹 任收麦 +3 位作者 马立祥 吴光大 刘永江 袁四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8-130,共13页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 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影响。通过对柴达木、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耦合研究,以柴达木盆地为时空坐标,认为高原隆升可分为三大阶段:(1)古近纪期间青藏高原隆升仅限于冈底斯山一带。当时,受行星纬向气候带控制,中国西北地区为干旱亚热带草原和热带雨林环境,大面积准平原化、泛盆地化,在构造上处于伸展-夷平的拉张环境,与现今亚洲大陆东部相似;(2)青藏高原整体的初次隆升发生在中新世早-中期(23~11.7Ma)。因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的阻隔,古近纪的纬向气候带逐渐转变为中亚季候风,古黄土(22Ma)、三趾马动物群的发育,说明高原北缘当时为干旱的荒漠草原环境。同时,这次隆升引起中-晚中新世中国西部广袤地域古地形-构造面貌的变化;(3)形成现今高原面貌的末次快速隆升发生在0.9~O.8Ma。早更新世晚期,印度洋快速扩张,印度板块向中亚大陆脉冲式(A型)陆内俯冲,使得高原快速挤压隆升。这次隆升不仅使高原本身的环境骤变,出现第四纪以来最大的冰川,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而且引起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促使北极圈冰盖的形成。同时,高原隆升使高原内部和周边出现强烈的挤压构造变形,如柴达木、河西走廊、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诸盆地内几万米厚度中-新生界的构造变形与昆仑山、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挤出式双向推覆隆升,形成了中国西北的盆-山地貌。现今,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 古近纪 中新世 早更新世末 环境变迁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来自火成岩的约束 被引量:67
18
作者 罗照华 莫宣学 +5 位作者 侯增谦 邓万明 王江海 赵志丹 喻学惠 李建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6-211,共16页
深部过程是青藏高原演化的主导因素,其他地质过程都可以看作是对深部过程的响应。因此,一个构造旋回(阶段)的地球动力学事件链可以概括为深部地质过程—幔源岩浆活动—壳源岩浆活动—陆壳增厚—地表隆升—表层剥蚀与沉积,其中幔源岩浆... 深部过程是青藏高原演化的主导因素,其他地质过程都可以看作是对深部过程的响应。因此,一个构造旋回(阶段)的地球动力学事件链可以概括为深部地质过程—幔源岩浆活动—壳源岩浆活动—陆壳增厚—地表隆升—表层剥蚀与沉积,其中幔源岩浆活动的研究成为追索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关键环节。据此,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性时间坐标为80、45、27、17、9和4Ma。青藏高原新生代火成岩具有三种展布形式:与雅鲁藏布缝合带平行的岩浆带、沿深大断裂展布的岩浆带和藏北离散性岩浆分布区,它们分别受控于大陆碰撞、大规模走滑和岩石圈拆沉构造体制,且都受控于印度—亚洲软流圈汇聚过程。据此,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青藏高原演化的整合模型:南北向地幔对流汇聚控制了岩石圈块体的相对运动,并最终导致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和沿碰撞带的大规模岩浆活动;碰撞之初(白垩纪末期),大陆岩石圈块体的刚性属性有利于应力的远程传递和块体旋转,沿块体边界分布的大型走滑断裂控制了岩浆活动的发生;随着挤压过程的持续进行,岩石圈块体的受热和变形,高原岩石圈的重力不稳定性增加,最终导致拆沉作用和软流圈物质的大规模上涌以及藏北高原的离散性岩浆活动。在高原演化中,岩石圈拆沉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地质事件的发生都与此有关。同时,软流圈的汇聚还导致软流圈物质的向东挤出,并因此造成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向东挤出和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深部过程 岩浆活动 构造体制 大陆动力学 整合模型 事件链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 被引量:79
19
作者 张永双 郭长宝 +3 位作者 姚鑫 杨志华 吴瑞安 杜国梁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最强烈的青藏高原东缘为例,阐述了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1)活动断裂对地形地貌和岩体结构的影响;(2)断裂剧烈活动(地震)... 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是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第四纪以来构造活动最强烈的青藏高原东缘为例,阐述了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1)活动断裂对地形地貌和岩体结构的影响;(2)断裂剧烈活动(地震)诱发地质灾害;(3)断裂蠕滑作用对斜坡应力场和稳定性的影响;(4)断裂活动是地质灾害链的源头,为地质灾害提供物源。上述表现形式及灾害成因机理和分布规律是活动构造区地质灾害防治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根据青藏高原东缘典型地质灾害案例研究提出,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灾机理是未来地质灾害研究方向,将为活动构造区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裂 地质灾害 内外动力耦合 地震滑坡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层序与构造事件 被引量:44
20
作者 李勇 侯中健 +5 位作者 司光影 A.L.Densmore 周荣军 M.A.Ellis 李永昭 梁兴中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0-36,共7页
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和盐源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锦屏山冲断带内及前缘地区发育和保存最好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本次以地层不整合面和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将该区新生代构造地层序列划分为5个构造层序,即TS1(65~55Ma)、TS2(40~5... 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和盐源盆地是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锦屏山冲断带内及前缘地区发育和保存最好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本次以地层不整合面和ESR测年资料为主要依据,将该区新生代构造地层序列划分为5个构造层序,即TS1(65~55Ma)、TS2(40~50Ma)、TS3(23~16Ma)、TS4(4.7~1.6Ma)和TS5(0.74~0Ma),据此将青藏高原东缘新生代构造变形和隆升事件划分为5期,其中TS1与喜马拉雅地体和拉萨地体拼合事件相关,TS2与印亚碰撞事件相关,TS3与青藏高原第一次隆升事件相关,TS4与青藏高原第二次隆升事件相关,TS5与青藏高原第三次隆升事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构 构造层序 构造事件 龙门山-锦屏山 青藏高原 前陆盆地 盐源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