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75篇文章
< 1 2 2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微观赋存特征的超分辨率CT图像识别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承峰 叶旺全 +7 位作者 陈亮 桂斌 郝锡荦 孙建业 张永超 刘乐乐 陈强 郑荣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9-159,共11页
南海神狐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区之一,2017和2020年先后两次现场试验性开采证实了水合物资源的利用前景。目前,对该地区含水合物储层的精细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合物在沉积物孔隙空间中的微观赋存形态是其... 南海神狐海域是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区之一,2017和2020年先后两次现场试验性开采证实了水合物资源的利用前景。目前,对该地区含水合物储层的精细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水合物在沉积物孔隙空间中的微观赋存形态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水合物微观赋存形态CT图像表征存在的分辨率不足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自监督学习的数字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实现了CT扫描图像空间分辨率的2倍和4倍提升。在此基础上,对南海神狐海域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结构演化规律和水合物微观赋存特征进行了形态表征。由于南海沉积物中存在大量有孔虫壳体,水合物主要占据有孔虫壳体内部空间并堵塞了空隙间的连通喉道,显著降低了沉积物的气、水渗透能力;然而,水合物未能全部占据整个孔隙空间,仍然会有少量的气体和水残留,气体则主要分布于水合物颗粒内部,而水则主要分布在水合物颗粒表面,上述实验结果对地震、测井等现场勘探数据解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储层 微观赋存特征 超分辨率重建 CT图像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微观测试技术与应用进展
2
作者 刘昌岭 张永超 +7 位作者 纪云开 孟庆国 郝锡荦 孙建业 胡高伟 陈强 李承峰 刘乐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6-148,共13页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在沉积物中的动态聚散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许多科学问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解答。微观测试技术可以在毫米、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获取研究对象的状态、演化等特征信息,是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的重要... 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在沉积物中的动态聚散过程非常复杂,涉及的许多科学问题需要从微观层面来解答。微观测试技术可以在毫米、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获取研究对象的状态、演化等特征信息,是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系统回顾了基于X射线计算机层析扫描(X-CT)、X射线衍射(XRD)、固体核磁共振(NMR)、低场核磁共振(LFNMR)、拉曼光谱(R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压差示扫描量热(HPDSC)等技术建立的天然气水合物微观测试技术体系;重点介绍了各项技术的特点及进展,以及相关微观测试技术在含水合物沉积物微观结构量化表征、微观渗流特征等方面的应用成果与最新进展;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微观测试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方向与趋势,旨在为天然气水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微观测试 晶体结构 孔隙结构 微观渗流
下载PDF
西加拿大盆地都沃内(Duvernay)海相页岩油气富集机制研究
3
作者 窦立荣 黄文松 +2 位作者 孔祥文 汪萍 赵子斌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1-205,共15页
西加拿大盆地上泥盆统Duvernay页岩是最大海侵期形成的一套页岩油气富集与生产层系。为明确Duvernay页岩油气富集控制因素,在Duvernay页岩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岩心、测井、薄片、扫描电镜、3D孔隙重建信息及有机地化资料,对有机... 西加拿大盆地上泥盆统Duvernay页岩是最大海侵期形成的一套页岩油气富集与生产层系。为明确Duvernay页岩油气富集控制因素,在Duvernay页岩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岩心、测井、薄片、扫描电镜、3D孔隙重建信息及有机地化资料,对有机质富集的沉积因素、流体分布、储层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Duvernay页岩油气富集主要受盆内成因的硅质页岩沉积环境、有机质热演化、页岩储层质量及稳定构造背景的共同控制。研究发现,Duvernay组为晚泥盆世的深水陆棚环境,岩性以泥灰岩、灰泥岩和泥页岩为主,可识别出10种岩石相,其中硅质页岩最为发育;Duvernay页岩中主要发育Ⅱ、Ⅲ型海相有机质,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中等,处于凝析气-湿气阶段,因此凝析油含量高;油气主要富集在黏土级矿物形成的富含有机孔的硅质页岩中,孔隙类型以有机质孔和粒内孔为主,有效孔隙度占比高,连通孔隙非常发育且横向连续分布,并具有垂向上相互连通的特征;成岩作用改善了页岩储层物性,天然裂缝提高了页岩储层的渗透率,而稳定的构造发育特征是Duvernay页岩油能够较好地保存至今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加拿大盆地 Duvernay页岩 岩石相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油气富集机制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来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华 魏鑫 +4 位作者 欧阳冠宇 刘景东 陈蕾 刘海青 孟祥雨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6,共11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具有多洼、多层系供烃的特征。为了揭示其复杂的油气来源,开展色谱-质谱等地化测试,分析原油地化特征,将原油分为3类,并确定每类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1)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西构造带沙三段储层中,原油中C27...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2号构造带具有多洼、多层系供烃的特征。为了揭示其复杂的油气来源,开展色谱-质谱等地化测试,分析原油地化特征,将原油分为3类,并确定每类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1)Ⅰ类原油主要分布于西构造带沙三段储层中,原油中C27与C29规则甾烷相对含量接近,孕甾烷参数((孕甾烷+升孕甾烷)/规则甾烷)和甾烷异构化参数(C29甾烷20S/(20R+20S)、C29甾烷ββ/(αα+ββ))较高,具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共同输入特征,原油成熟度高,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2)Ⅱ类原油主要分布于西构造带东二段储层中,原油中C29规则甾烷含量具明显优势,孕甾烷参数和甾烷异构化参数均低,原油母质中高等植物具有明显优势,原油成熟度整体偏低,来源于沙一段—东三段烃源岩;(3)Ⅲ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构造带东三段和西构造带东一段和明化镇组储层中,原油中C29规则甾烷具有一定优势,孕甾烷参数较低,甾烷异构化参数较高,以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原油成熟度较高,为3套烃源岩的混合来源;(4)原油4-/1-MDBT和Ts/Tm指数具有沿断层向浅部层系减小的趋势,且原油甲基菲换算的镜质体反射率与下覆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一致,表明研究区原油具有原地供烃的特点。本研究成果为研究区的浅层精细勘探及深层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南堡凹陷 2号构造带 原油类型 地化特征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源对比 原地供烃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开平南大型深水深层油田发现与认识创新 被引量:5
5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4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陈兆明 姜大朋 蔡俊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开平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凹陷之一,也是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由于洼陷结构、烃源分布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长期制约勘探进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开展成盆机制、烃源发育、源汇体系及成藏主控因素等研究,近期在开... 开平凹陷是珠江口盆地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凹陷之一,也是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由于洼陷结构、烃源分布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长期制约勘探进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开展成盆机制、烃源发育、源汇体系及成藏主控因素等研究,近期在开平南获得了大型轻质油田勘探发现。为进一步指导勘探,分析了开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1)开平凹陷是南海北部强伸展陆缘背景下发育的“拆离-核杂岩”型凹陷,裂陷期经历“断陷—拆离—断拗”3幕演化过程;(2)开平凹陷发育文昌组优质湖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广、生烃潜力大,总体处于成熟至高成熟阶段;(3)开平凹陷油气运移受“源-断-脊”耦合控制,开平凹陷南部3大鼻状构造带是油气有利汇聚区,总体具有“近源强势充注-断脊差异运聚-晚期快速成藏”的模式。开平南古近系大型轻质油田的发现实现了开平凹陷勘探重大突破,开辟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的新区、新领域,同时为“拆离-核杂岩”型含油气盆地的勘探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开平凹陷 深水 深层 古近系 开平南 开平11-4 开平18-1
下载PDF
双井周期注CO_(2)联合降压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逸群 杜红星 +1 位作者 王海柱 李根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9-213,共15页
相较于单纯地封存CO_(2),CO_(2)置换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能够满足水合物资源开采和碳封存的双重需求。为确保安全高效开发水合物的同时提高CO_(2)封存率,按照双井周期注入CO_(2)联合降压法开采水合物的思路,以中国南海... 相较于单纯地封存CO_(2),CO_(2)置换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能够满足水合物资源开采和碳封存的双重需求。为确保安全高效开发水合物的同时提高CO_(2)封存率,按照双井周期注入CO_(2)联合降压法开采水合物的思路,以中国南海典型水合物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矿藏尺度水合物注采热—流—固—化四场耦合数值模型,并开展了连续、间歇、循环3类注入开采方案和单井降压开采方案的对比分析,然后模拟分析注CO_(2)辅助水合物降压开采的增产效果,最后对比了不同注入方案的CO_(2)回收和封存情况,探索了水合物法碳封存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1)邻井CO_(2)的注入有助于降低产水量并缓解降压开采引起的地质沉降;(2)间歇注入较循环注入可促进储层中CO_(2)水合物生成,扩大注入井附近的高温区域,有利于生产井附近水合物的分解;(3)连续注入方式有利于分解气体的产出,但双井注采模式降低了甲烷水合物分解程度;(4)双井注采的CO_(2)注入分为快速注入阶段、反转阶段和缓慢注入阶段,其中双井间歇注入方案的CO_(2)注入效率最高。结论认为,双井间歇注入CO_(2)复合降压法能够在安全、高效开采水合物的同时具有相对可观的碳封存效果,是一种实现水合物商业化开采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潜在方法,研究成果对于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及CO_(2)地质封存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降压开采 CO_(2) 双井循环注入 产能模拟 碳封存 水合物分解 地质沉降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天然气勘探新进展、未来方向与挑战 被引量:1
7
作者 徐长贵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5,共14页
渤海湾盆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总体呈现“油多气少”的特征,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天然气作为低碳清洁的过渡能源,其勘探开发愈发重要和紧迫。为了进一步明确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与未来勘探方向,基于区域构造演化和烃源岩... 渤海湾盆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总体呈现“油多气少”的特征,随着国家“双碳”目标提出,天然气作为低碳清洁的过渡能源,其勘探开发愈发重要和紧迫。为了进一步明确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与未来勘探方向,基于区域构造演化和烃源岩发育特征,明确了渤海湾盆地天然气资源分布,创新形成了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综合分析与类比指出了天然气勘探有利领域及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发育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和新生界古近系始新统湖相2套主力气源岩,基于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分析,测算渤海湾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约为6.60×10^(12)m^(3),其中渤海海域为2.92×10^(12)m^(3),占近“半壁江山”;②近年通过对渤海海域深层天然气成藏地质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攻关,取得了重要创新认识,包括新生界始新统湖相烃源岩晚期爆发式生烃、潜山规模性成储机制、潜山压扭性断层封堵、潜山多通道输导、宽方位地震成像和裂缝预测技术等;③在新地质认识基础上,通过类比分析,指出发育1套或2套主力气源岩的深大凹陷是未来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域,主要包括渤中、辽中、辽河西部等共计10个凹陷;④从层系上看,古潜山、古近系“双古”领域是天然气勘探的主力层系,古近系主要勘探目标为沙河街组混积岩及东营组湖底扇等。结论认为,研究成果明确了渤海湾盆地未来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有利层系及面临的挑战,为渤海湾盆地未来天然气规模增储上产坚定了信心,并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深层天然气勘探 爆发式生烃 古潜山 古近系 未来方向 挑战
下载PDF
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
8
作者 陈建文 王嘹亮 +11 位作者 王平康 袁勇 曹珂 付玉通 陆东宇 杨长清 李慧君 王建强 张银国 龚建明 孙晶 赵化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14,共17页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将工业碳排放源或油气开发过程中捕集的二氧化碳,以超临界态注入到海底咸水层、废弃或开发中油气藏等地质体中,实现与大气长期隔离的过程。因远离...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技术的关键环节,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将工业碳排放源或油气开发过程中捕集的二氧化碳,以超临界态注入到海底咸水层、废弃或开发中油气藏等地质体中,实现与大气长期隔离的过程。因远离人类居住地且有海水覆盖、具有“安全性高、环境风险小”特点,海域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受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基本地质条件基础上,采用创新的模型体积法评价了我国海域沉积盆地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研究表明,我国海域沉积盆地新生界厚度大,地壳稳定性较好,具有中低地温场特征,发育多套储碳-封盖组合,构造地层圈闭多,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条件优越、咸水层封存潜力巨大。这将为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区带评价和目标区优选提供依据,对我国沿海省市碳达峰碳中和路径规划和离岸碳封存示范工程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中国海域沉积盆地 模型体积法 咸水层 封存潜力
下载PDF
海底氢气成藏模式与全球分布
9
作者 索艳慧 姜兆霞 +1 位作者 李三忠 吴立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2,共8页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零碳的顶极能源。天然氢的形成和运聚与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地球作为整个太阳系已知唯一发育有板块构造和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岩质星球,具备地球脱气、蛇纹岩水岩反应、水辐射分解等独特的地质生氢路径。占据现今地球表面面积2/3的海底,发育洋壳甚至有地幔物质的直接剥露,具备蛇纹石化形成天然氢的巨大潜力。海底天然氢有沿微板块边界的大量氢气产出机制和海底裂缝导致的海底渗透型的另类机制,现今海底微板块边界、洋底高原、海底裂隙系统、沿超慢速-慢速洋中脊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出露的微幔块都是寻找天然氢的有利目标,南海东北陆缘的“陆壳裂洞”也十分值得关注。由于不同构造环境的天然氢的形成和储存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天然氢在生成、运移和存储等方面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难以建立一套统一的氢气成藏模式,也无法精准确定潜在资源量。已有的氢气显示和预测的有利生氢场所,能否成藏、成藏机制如何以及如何开发利用,也依然是未来需要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氢气藏 成藏模式 蛇纹石化 微板块 热液系统 海底裂隙
下载PDF
白云南洼珠海组陆架坡折带演化特征与深水沉积耦合关系
10
作者 张尚锋 范东旭 +4 位作者 李宏义 唐武 王雅宁 朱锐 李冉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24,共14页
白云南洼珠海组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断陷向拗陷转化阶段,陆架坡折形态以及位置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深水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针对这种坡折演化对深水沉积类型的影响开展研究,通过对白云南洼珠海组三维地震剖面进行解译,识别珠海... 白云南洼珠海组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断陷向拗陷转化阶段,陆架坡折形态以及位置发生巨大变化,导致深水沉积的类型和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针对这种坡折演化对深水沉积类型的影响开展研究,通过对白云南洼珠海组三维地震剖面进行解译,识别珠海组各层段陆架坡折带,定量分析坡折特征及其演化规律,探讨坡折演化过程与深水沉积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珠海组沉积时期陆架坡折带定量分析,将其迁移演化类型划分为下降型、平直型、低角度上升型、高角度上升型4类;在井震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地震相组合以及沉积体系分布特点,识别出斜坡扇、块状搬运沉积、深水水道体、盆底扇4种主要的深水沉积类型;并发现陆架坡折演化类型与深水沉积类型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平直型、高角度上升型、低角度上升型和下降型陆架边缘迁移轨迹分别对应斜坡扇、块状搬运沉积、深水水道体和盆底扇的优势发育。此外,珠海组四段至珠海组三段陆架坡折带整体由下降型向低角度上升型转变,深水沉积体系以斜坡扇及深水水道体发育为主;珠海组三段至珠海组一段早期整体由低角度上升型向下降型转变,深水沉积体系以深水水道-盆底扇沉积体系为主;珠海组一段晚期整体由下降型向高角度上升型演化,深水沉积体系几乎不发育。本研究揭示了陆架坡折迁移对深水沉积体系类型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对深入理解深水沉积过程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深水沉积类型 沉积演化 珠海组 白云南洼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机器学习:海底矿产资源智能勘探的新途径
11
作者 刘洋 李三忠 +7 位作者 钟世华 郭广慧 刘嘉情 牛警徽 薛梓萌 周建平 董昊 索艳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0-529,共10页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关键矿产资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产业新领域。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海底矿产勘探的数据量和数据维数急剧增加,给数据处理与解释带来了巨大困难和挑战。面对海量数据,传统的数据解释与分析方法暴露出许...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关键矿产资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产业新领域。随着海洋探测技术的不断进步,海底矿产勘探的数据量和数据维数急剧增加,给数据处理与解释带来了巨大困难和挑战。面对海量数据,传统的数据解释与分析方法暴露出许多问题。机器学习以其强大的自学能力,为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一系列智能分析决策方案,提高了数据分析的效率,是海底矿产资源智能勘探的新途径。近年来,机器学习在地球科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此,围绕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海底资源勘探技术,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机器学习中经典的模型算法,然后详细阐述了机器学习在海底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两个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总结了机器学习在海底矿产智能勘探领域的应用前景,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铁锰结核 富钴结壳 天然气水合物 海底矿产
下载PDF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来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霆 何长荣 +4 位作者 胡合健 张铜磊 唐友军 刁慧 何家豪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8,共12页
原油来源分析是确定油气勘探方向的重要依据。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和烃源岩特征,通过生物标志物谱图和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结合原油与烃源岩分布特征,确定了西湖凹陷西斜坡不同区原油的来源。结果... 原油来源分析是确定油气勘探方向的重要依据。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和烃源岩特征,通过生物标志物谱图和生物标志物参数的对比,结合原油与烃源岩分布特征,确定了西湖凹陷西斜坡不同区原油的来源。结果表明:(1)研究区原油总体上富含指示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生物标志物,但平北地区原油碳同位素重,二萜类丰富,规则甾烷以C29甾烷为主;平湖地区原油碳同位素较轻,二萜类含量较高,且具有较低的伽马蜡烷;黄岩-天台地区原油碳同位素轻,二萜类含量低,规则甾烷以C29甾烷为主,同时C27甾烷的含量也较高。(2)研究区发育煤系烃源岩(包括煤和炭质泥岩)和暗色泥岩两类烃源岩。煤系烃源岩富含来源于裸子植物的异海松烷类和蕨类植物的16β(H)-扁枝烷,从平北到黄岩-天台地区的煤系烃源岩中16β(H)-扁枝烷含量增加;暗色泥岩二萜类含量低,16β(H)-扁枝烷相对于降异海松烷占优势,且从平北到黄岩-天台地区暗色泥岩中C27甾烷、16β(H)-扁枝烷增加。(3)平北地区原油主要为煤系烃源岩贡献,平湖地区原油为煤系烃源岩和暗色泥岩混合贡献,且煤系烃源岩的贡献较大,黄岩-天台地区原油主要为暗色泥岩贡献。研究成果对深化西湖凹陷油源认识及油气勘探部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原油特征 煤系烃源岩 暗色泥岩 二萜类化合物 生油母质 油源对比
下载PDF
深海采矿中不同成分底质对羽流触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小栋 陈旭光 +2 位作者 刘金忠 刘茜茜 金帅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63,共14页
深海采矿时羽流生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采集过程中集矿车行走及采集对深海沉积物的扰动。沉积物受扰动后产生羽流,所以可以推断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可能对羽状流的生成存在影响。目前,通过已知研究发现,沉积物的抗扰动性主要由沉积物的强度所决... 深海采矿时羽流生成的主要原因在于采集过程中集矿车行走及采集对深海沉积物的扰动。沉积物受扰动后产生羽流,所以可以推断沉积物的物理性质可能对羽状流的生成存在影响。目前,通过已知研究发现,沉积物的抗扰动性主要由沉积物的强度所决定,而研究沉积物的强度必须先了解沉积物的结构。由于深海沉积物处在特殊深海高压含盐环境中,沉积物在沉降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絮状连接结构,土颗粒之间产生胶结作用。胶结作用的强弱以胶结力的形式包含在沉积物所具备的黏聚力中,所以可以假定沉积物的胶结作用会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影响羽流的触发。然而不同区域深海沉积物含水率及成分均有所差异,无法对沉积物的胶结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因此需通过试验探究不同成分底质的胶结作用强弱随底质成分的变化以及不同底质下羽流的触发规律。首先,选取碳酸钙质量分数与含水率作为变量,选取多种不同成分的模拟底质,探究胶结作用随土体成分的变化规律。其次,开展单射流冲击模拟底质模型试验,观测羽流的触发量与土体成分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射流冲击作用下羽流的触发量与冲击底质的胶结作用有关,模拟底质的胶结作用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底质中碳酸钙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胶结作用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将为集矿车采集过程中控制羽流触发以及水力采集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羽流 深海沉积物 胶结作用 单射流冲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深海多金属结核成因分类
14
作者 尹浩文 成秋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605-10619,共15页
铁锰结核广泛分布于深海平原,储量巨大,具有商业开采潜力。利用1128个铁锰结核样本的地球化学数据和8种地质与海洋要素,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探讨结核成因分类。首先,基于Mn、Fe、Cu、Co、Ni、Mn/Fe和Fe/Co地球化学数据使用高斯混... 铁锰结核广泛分布于深海平原,储量巨大,具有商业开采潜力。利用1128个铁锰结核样本的地球化学数据和8种地质与海洋要素,采用随机森林机器学习方法,探讨结核成因分类。首先,基于Mn、Fe、Cu、Co、Ni、Mn/Fe和Fe/Co地球化学数据使用高斯混合模型聚类方法对1128个样本进行成因分类,并作为训练数据。其次,基于海底沉积速率、海水底部溶氧量和海水表面生物初级生产力等地质-海洋特征建立预测模型,将结核划分为水成型、成岩型和混合型,结果显示,模型对水成型和成岩型结核的分类精度分别为91%和66%,对混合型的分类精度较低,仅为23%。应用该模型对全球4119个铁锰结核进行成因分类,结果表明,水成型结核占71.8%,混合型占21.8%,成岩型占6.2%。水成型结核广泛分布于各大洋,而成岩型和混合型则集中在大洋中纬度地区,如东太平洋的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和东南太平洋的秘鲁海盆等。这些地区的沉积物速率、海底生物量和含氧量显著影响结核分布。尽管基于地球化学数据的分类方法更可靠,研究表明,利用地质和海洋要素及机器学习方法也可有效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矿产资源 铁锰结核 成因分类 空间分布 机器学习
下载PDF
西太平洋维嘉海山埋藏型富钴结壳生长速率初步研究
15
作者 赵斌 何高文 马维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1-103,共3页
富钴结壳是一种水成成因,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主要分布于CCD以上、最低含氧层(OMZ)中或以下800~2500 m水深之间的类叠层石结构,具典型的层状结构,奇特的韵律性生长剖面蕴含着其生长过程中所保留下来... 富钴结壳是一种水成成因,生长在海底岩石或岩屑表面的皮壳状铁锰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主要分布于CCD以上、最低含氧层(OMZ)中或以下800~2500 m水深之间的类叠层石结构,具典型的层状结构,奇特的韵律性生长剖面蕴含着其生长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古海洋演化和古环境信息(任江波等,2013;王彦美等,20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维嘉海山 埋藏型富钴结壳 生长速率
下载PDF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微生物自修复固井水泥浆的水化控热作用机理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丽霞 谢文卫 +7 位作者 杨胜雄 苏明 于彦江 梁前勇 蒋国盛 刘天乐 史浩贤 唐承相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66-2780,共15页
随着深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的深入,固井技术成为保障开采安全的关键环节。固井水泥浆的水化热控制对于防止水合物分解、确保井筒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微生物技术在固井水泥浆中的应用已取得初步进展,尤其是在提高水泥浆力学性... 随着深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的深入,固井技术成为保障开采安全的关键环节。固井水泥浆的水化热控制对于防止水合物分解、确保井筒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微生物技术在固井水泥浆中的应用已取得初步进展,尤其是在提高水泥浆力学性能方面,但是在调控水化热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索微生物固井水泥浆在深水水合物地层中的应用前景。通过开展水泥浆水化热测试、热重分析(TGA)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与能谱仪(EDS)测试,探究了微生物矿化作用对水泥浆水化热及水化过程的影响机理。本文研究表明,微生物自修复固井水泥浆在降低水化热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水化中后期,其累积水化放热量较对照组降低了13.19%。微生物矿化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有效抑制了水泥水化反应,导致水化放热峰值滞后,且在水化过程中持续降低水泥浆的水化速率。此外,微生物自修复固井水泥浆中游离水和水化硅酸钙凝胶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氢氧化钙含量较低。碳酸钙含量与水泥浆水化放热量之间存在最优值,超过3.0%后,水化热开始降低。本研究为解决深水水合物地层固井水泥浆水化放热导致水合物分解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对于开发适应极端海洋环境的固井水泥浆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地层 固井水泥浆 微生物自修复 水化热 碳酸钙
下载PDF
中国重点海域海砂资源调查和潜力评价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京涛 阚靖 +9 位作者 胡邦琦 宋维宇 黄龙 丁雪 邹亮 李攀峰 孔祥淮 刘京鹏 林文荣 李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7,共8页
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近年来中国海砂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有的调查研究资料和数据。重点结合2005年至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中国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工作成果,评价了中国重点海域海砂资... 总结了20世纪60年代到近年来中国海砂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已有的调查研究资料和数据。重点结合2005年至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中国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工作成果,评价了中国重点海域海砂资源潜力,归纳了海砂资源调查、评价以及开发现状,总结了海砂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环境效应,分析了当前海砂资源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后续产业规划部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砂资源 资源调查 可持续发展 潜力评价 中国近海
下载PDF
南海水合物及伴生游离气储层封堵改造与水平井降压合采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帆帆 孙嘉鑫 +3 位作者 游志刚 曹鑫鑫 张凌 宁伏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06-2821,共16页
中国南海赋存有丰富的水合物资源,且储层周围或下部往往伴生有大量的游离气。迄今为止,南海已发现的大多数水合物储层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低,降压开采压降难以有效传递,产能束缚严重,例如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两次试采产能均未达到商业开发... 中国南海赋存有丰富的水合物资源,且储层周围或下部往往伴生有大量的游离气。迄今为止,南海已发现的大多数水合物储层泥质含量高,渗透率低,降压开采压降难以有效传递,产能束缚严重,例如神狐海域水合物储层两次试采产能均未达到商业开发标准。因此,将水合物气和伴生游离气联合开采逐渐提上日程。在扩大水合物和伴生气储层泄流面积的同时,进一步寻求高效的增产手段是突破开采产能低的关键。储层封堵改造作为一种提高压降传递的有效手段,能够促进水合物分解和伴生气采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故而,本文基于中国南海第一次水合物试采站位地质资料,构建了三维非均质开采模型,重点评估了水平井结合储层封堵改造条件下的两气合采产能,并进一步系统研究了封堵层半径、厚度、渗透率比值以及水平井长度对两气合采产能的影响,分析了合采过程中水合物分解气对总产能的最大贡献率(w)。模拟结果表明,水平井辅以储层封堵能有效提高产能,其中水平井长度、封堵层半径和渗透率比值对合采产能影响依次减弱,水平井长度与封堵层直径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影响。此外,伴生气是两气合采过程中的主要气源,储层封堵后井位布设于游离气层较布设于三相层可进一步提高产能。上述研究认识对于提产增效,推动水合物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两气合采 储层改造 数值模拟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hibition of deep-sea mining sediment plumes by polyaluminum chloride
19
作者 Fengpeng Zhang Xuguang Chen +3 位作者 Jiakang Wei Yangyang Zhang Weikun Xu Hao 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期91-104,共14页
Deep-sea sediment disturbance may occur when collecting polymetallic nodules,resulting in the creation of plumes that could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 Deep-sea sediment disturbance may occur when collecting polymetallic nodules,resulting in the creation of plumes that could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solution of using polyaluminum chloride(PAC)in the water jet.The effects of PAC are examined through a self-designed simulation system for deep-sea polymetallic nodule collection and sediment samples from a potential deep-sea mining area.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PAC dose was found to be 0.75 g/L.Compared with the test conditions without the addition of PAC,the presence of PAC leads to a reduction in volume,lower characteristic turbidity,smaller diffusion velocity,and shorter settling time of the plume.This indicates that PAC inhibits the entir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plume.The addition of PAC leads to the flocculation of mm-sized particles,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cm-sized flocs.The flocculation of particles decreases the rate of erosion on the seabed by around 30%.This reduction in erosion helps to decrease the formation of plumes.Additionally,when the size of suspended particles increases,it reduces the scale at which they diffuse.Furthermore,the settling velocity of flocs(around 10^(-2) m/s)is much higher that of compared to sediment particles(around 10^(-5) m/s),which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amount of time the plume remains in suspen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a mining Deep-sea polymetallic nodules Sediment plume Polyaluminum chloride Jet impact Particle flocculation
下载PDF
Multiparameter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wo Types of Mov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Deep-Sea Mining Vehicle Track Plate and Seabed Soil:Digging and Rotating Motions
20
作者 SUN Peng-fei LYU Hai-ning +1 位作者 YANG Jian-min XU Zhi-yong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SCIE EI CSCD 2024年第3期408-423,共16页
To ensure the safe performance of deep-sea mining vehicles(DSMVs),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abed soil and the track plate.The rotation and digging motions... To ensure the safe performance of deep-sea mining vehicles(DSMVs),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eabed soil and the track plate.The rotation and digging motions of the track plate are important links in the contact between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DSMV and seabed soil.In this study,a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onducted using the coupled Eulerian–Lagrangian(CEL)large deformation numerical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rack plate of the DSMV and the seabed soil under two working conditions:rotating condition and digging condition.First,a soil numerical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elastoplastic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using the basic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eabed soil obtained by in situ sampling.Subsequently,the soil disturbance mechanism and the dynamic mechanical response of the track plate under rotating and digging conditions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otion parameters,the grouser structure,the layered soil features and the soil heterogeneity.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bove parameters remarkably influe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SMV and the seabed soil.Therefore,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rotating and digging motion of the DSMV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to develop a detailed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track pl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a mining vehicle rotating motion digging motion track plate-seabed soil interaction CEL numerical metho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