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4篇文章
< 1 2 1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珠江三角洲前缘生物遗迹组成与分布特征
1
作者 王媛媛 勾松林 张国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2-1529,共18页
【目的】珠江三角洲前缘受河流、波浪和潮汐等因素共同影响,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特征丰富,前人大多关注珠江三角洲前缘物理化学沉积特征的研究,然而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极其灵敏,造迹生物及其产生的生物遗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区内的沉... 【目的】珠江三角洲前缘受河流、波浪和潮汐等因素共同影响,沉积环境复杂,沉积特征丰富,前人大多关注珠江三角洲前缘物理化学沉积特征的研究,然而生物对环境的响应极其灵敏,造迹生物及其产生的生物遗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区内的沉积环境特征。【方法】选取珠江三角洲前缘为研究区,运用现代沉积学及遗迹学方法,通过盐度、粒度、浑浊度分析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计算机重构方法对采取的岩心进行处理,对研究区内不同微环境中的生物遗迹特征进行了精细的研究。【结果】(1)主要造迹生物有双壳类动物沙蚬、节肢动物门寄居蟹、甲壳类动物螃蟹、环节动物门双齿围沙蚕、脊索动物门弹涂鱼等;(2)各微环境生物在层面上营造的生物遗迹主要包括爬行迹、足辙迹、鸟足迹以及排泄迹等,层内的主要遗迹为居住迹,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潜穴形态如Y型、L型、U型,少量I型;(3)珠江三角洲前缘生物遗迹的分布特征:研究区内现代生物遗迹在水下汊道和岛屿的分异度、丰度及扰动率较分流间海湾高,潮下带位于平均低潮线以下,不便观察。【结论】该研究将补充珠江三角洲前缘的现代沉积学资料,并为三角洲前缘古遗迹学和三角洲前缘古沉积环境重构提供现代实证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生物遗迹 遗迹学 三角洲前缘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北部新近系三亚组遗迹组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被引量:1
2
作者 牛永斌 程怡高 +2 位作者 邵威猛 荆楚涵 程梦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6-340,共15页
琼东南盆地北部新近系地层厚度巨大,遗迹化石非常发育。在对7口取心井岩心详细观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薄片分析、成像测井与相关实验等资料,对琼东南盆地北部新近系三亚组遗迹组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琼东南盆地北... 琼东南盆地北部新近系地层厚度巨大,遗迹化石非常发育。在对7口取心井岩心详细观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薄片分析、成像测井与相关实验等资料,对琼东南盆地北部新近系三亚组遗迹组构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琼东南盆地北部新近系三亚组共识别出遗迹化石14属,根据遗迹化石的类型、产状、丰度和分异度、扰动程度、生物潜穴之间的共生关系等,可划分出5种遗迹组构,其中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临滨上部沉积环境中,Palaeophycu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临滨中部沉积环境中,Planolites-Thalassinoide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临滨下部沉积环境中,Phycosiphon-Planolite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浅海上部沉积环境中,Phycosiphon-Chondrites遗迹组构主要发育在浅海下部沉积环境中;(2)根据遗迹组构和测井相分析认为琼东南盆地北部新近系三亚组沉积环境为滨-浅海,三亚组一段的沉积环境为由滨岸向浅海过渡,而三亚组二段的沉积环境为浅海;(3)综合岩相、生物化石、遗迹组构、测井相和沉积微相分析结果,建立了琼东南盆地北部新近系三亚组的沉积模式。本项研究对指导南海北部新近系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组构 沉积环境 三亚组 新近系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元古宙生物圈的研究意义、现状和关键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士兴 《国外前寒武纪地质》 1995年第1期61-72,共12页
关键词 古生物学 元古宙 生物圈 古生物 生物演化
下载PDF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80年 被引量:25
4
作者 龚一鸣 胡斌 +2 位作者 卢宗盛 齐永安 张国成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2-337,共16页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经历了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和创新(2004—)研究3阶段。在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遗迹化石研究;海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研究;陆相遗迹化石及其与能源形成环境关系研究;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 中国遗迹化石研究经历了零星(1929—1978)、系统(1978—2004)和创新(2004—)研究3阶段。在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遗迹化石研究;海相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研究;陆相遗迹化石及其与能源形成环境关系研究;前寒武纪遗迹化石与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研究;拓扑遗迹分析;遗迹化石在浊流、风暴事件和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复杂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和遗迹化石模拟与可视化研究8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研究队伍偏少且不稳定;原创、系统、有深度、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多;缺少有力度的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遗迹学人才和团队培育,稳定支持几个有特色的遗迹学研究方向;基于遗迹学资料的系统积累,拓展和深化遗迹化石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加强遗迹化石在海、陆相油气资源评价和储层研究中的应用;创新遗迹化石的研究方法手段,重视和加强现代生物遗迹研究是值得今后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化石 成就 问题 展望 地球生物学 中国
下载PDF
关岭生物群的特征和科学意义 被引量:26
5
作者 汪啸风 陈孝红 +3 位作者 王传尚 陈立德 孟繁松 张振来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6-10,共5页
关岭生物群系指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一带晚三叠世瓦窑组附近发现的以保存完美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共同繁盛的珍稀生物群。通过初步调查,本文讨论了这个生物群的特征,指出对这个生物群进行综合研... 关岭生物群系指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一带晚三叠世瓦窑组附近发现的以保存完美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特色,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共同繁盛的珍稀生物群。通过初步调查,本文讨论了这个生物群的特征,指出对这个生物群进行综合研究的重要科学价值,以及当前对这个生物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系 关岭生物群 海生爬行动物 晚三叠世
下载PDF
塔中隆起上奥陶统凯迪阶良里塔格组生物群及其古生态特征 被引量:28
6
作者 杨海军 王建坡 +4 位作者 黄智斌 姚小刚 张园园 马俊业 李越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塔中隆起区的良里塔格组含菌藻类微生物岩、植物类的钙藻、原生动物中的有孔虫、后生动物中的海绵、珊瑚、苔藓虫、介形类、三叶虫、腹足类、腕足动物、棘皮动物等化石门类。根据其生物成分的埋葬学特征,分为原地或近源成分占优势的群... 塔中隆起区的良里塔格组含菌藻类微生物岩、植物类的钙藻、原生动物中的有孔虫、后生动物中的海绵、珊瑚、苔藓虫、介形类、三叶虫、腹足类、腕足动物、棘皮动物等化石门类。根据其生物成分的埋葬学特征,分为原地或近源成分占优势的群落和远源异地成分占优势的组合,群落和组合的类型展布受水深、水动力、坡折带地貌等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群 古生态 良里塔格组 凯迪阶 塔中隆起
下载PDF
甘肃河西走廊早期冶炼活动及影响的炭屑化石记录 被引量:21
7
作者 孙楠 李小强 +2 位作者 周新郢 赵克良 杨青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19-325,共7页
炭屑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是根据木材的解剖特征(组成木材的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和排列方式)确定燃烧植物的类型,重建古植被和古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火石梁和缸缸洼青铜冶炼点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黑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南缘沙地... 炭屑化石的显微结构研究是根据木材的解剖特征(组成木材的细胞与组织的形态和排列方式)确定燃烧植物的类型,重建古植被和古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火石梁和缸缸洼青铜冶炼点位于河西走廊西北部、黑河流域下游巴丹吉林南缘沙地中,散布了大量的炭屑化石遗存。通过炭屑化石3个切面(横切面、径切面和弦切面)显微结构特征研究,比对现代切片标本和木材解剖图版,识别和确定炭屑化石的木材种属,确定2100~1860BC期间的青铜冶炼所用木材为柽柳、杨属、柳属、蓼科4种乔灌木植物,火石梁和缸缸洼地区大量乔、灌群落生长要比目前荒漠生态环境优越的多。先民的青铜冶炼活动导致乔木和灌木植物被大量砍伐,植被盖度急剧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是1900BC左右杨属、柳属和蓼科乔灌木植物基本消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早期冶炼 炭屑化石 显微结构 木材种类 环境变化
下载PDF
澄江生物群分子在贵州遵义牛蹄塘组发现 被引量:19
8
作者 杨瑞东 张位华 +1 位作者 姜立君 高慧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5-150,T001,共7页
澄江生物群是认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窗口,它的分布范围一直仅限于滇东地区,最近在贵州遵义松林牛蹄塘组底部页岩中发现有Naronia,Archotuba conoidalis,Isoxys,Perspicaris,Lingulepis,Tsunyidiscus,Scenella,水母状化石(medusifor... 澄江生物群是认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窗口,它的分布范围一直仅限于滇东地区,最近在贵州遵义松林牛蹄塘组底部页岩中发现有Naronia,Archotuba conoidalis,Isoxys,Perspicaris,Lingulepis,Tsunyidiscus,Scenella,水母状化石(medusiform fossil),海绵动物化石Leptomitus,类似半索动物杆壁虫Rhabdopleura化石,软舌螺类Hyolithids,宏观藻类和疑源类化石Zunyiphyton perelegans Yang et Zhao,1999,Yuknessia sp.,Longenema Ding,1996,Sphaerocongregus variabilis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澄江生物群分子,这是云南省外澄江生物群分子的新发现。由于生物群之下40m处还产大量海绵动物、高肌虫和藻类化石等组成的松林生物群,其上又有下寒武统明心寺组古杯动物群,因此,这一生物群的发现对研究早寒武世生物的演化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对澄江生物群的古生态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江生物群 寒武纪 贵州 牛蹄塘组 水母状化石 海绵动物化石 古生态学
下载PDF
巢湖沉积植硅体组合及中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22
9
作者 范斌 许世远 +2 位作者 俞立中 蒋辉 冉莉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3-279,共7页
通过巢湖南灵钻孔(ACN)的植硅体化石的系统研究,划分出六个植硅体组合带.并根据各植硅体组合带主要成分所反映的生态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恢复了该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自5600 aBP以来气候划分为3个相对寒冷期(5... 通过巢湖南灵钻孔(ACN)的植硅体化石的系统研究,划分出六个植硅体组合带.并根据各植硅体组合带主要成分所反映的生态特征,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恢复了该区中全新世以来的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自5600 aBP以来气候划分为3个相对寒冷期(5600-5200 aBP、4600-3600 aBP、2500-2100 aBP)和3个相对温暖时期(5200-4600 aBP、3600-2500 aBP、2100-1800 aBP);并讨论了各个时期巢湖流域的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植硅体 全新世 环境演变
下载PDF
关岭及相关生物群沉积与生态环境的探讨 被引量:25
10
作者 汪啸风 陈孝红 +4 位作者 程龙 王传尚 Bachmann G H Sander M Hagdorn H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9-526,共18页
根据近年来对黔东南至滇东关岭、兴义、贞丰和罗平等地中-晚三叠世含海生爬行动物骨架和(或)深水海百合黑色岩系(通常所称黑色页岩)化石库的研究,现将该区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以及这些黑色岩系化石库生物组合特征、时代、分布、沉积和古... 根据近年来对黔东南至滇东关岭、兴义、贞丰和罗平等地中-晚三叠世含海生爬行动物骨架和(或)深水海百合黑色岩系(通常所称黑色页岩)化石库的研究,现将该区岩石地层单位划分,以及这些黑色岩系化石库生物组合特征、时代、分布、沉积和古地理环境概括如下:1)在关岭—兴义地区中-晚三叠世(安尼期、拉丁期和早卡尼期)地层中,至少夹有3层、甚至4层含海生爬行动物的黑色岩系化石库(或黑色"页岩"化石库),自下而上产盘县生物群、兴义生物群和关岭生物群。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统关岭组中新发现的"罗平生物群"与盘县生物群层位大致相当。贞丰龙场赖石科组上部新挖掘出的30m厚产创口海百合、双壳类及菊石的黑色岩系,应该是研究地区最高层位的海相三叠纪黑色岩系,时代似属晚三叠世早卡尼期晚期;2)推测这些含海生爬行动物骨架的黑色岩系化石库是在印支造山运动影响下,伴随南盘江前陆盆地隆升和闭合,在扬子克拉通台地边缘所形成的一个或几个边缘凹陷、或边缘盆地之中形成的,这些凹陷或盆地形成之初,表层水充氧,且具有很好的食物链结构,有利于各类海生生物生活;后来的海平面上升至最大海泛期,以及由此引起缺氧和含硫化氢水位的上升,导致这些凹陷逐渐变成安静、滞流的死亡之海和黑色岩系化石库;3)关岭生物群产于晚三叠世卡尼期早期小凹组下段上部黑色岩系之中,是一个典型的在滞流、缺氧且海底没有食腐动物边缘局限盆地中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化石库,以产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和深水假浮游海百合为特征,此外还有个别的两栖类和原始龟类发现;4)产于竹杆坡组近底部黑色岩系中的兴义生物群,以产大量肿肋龙类为特点,尤以个体较小的贵州龙最为常见,共生的还有多种鱼类化石,在生物组合和产出层位上,可与阿尔卑斯南部Meride灰岩所夹黑色含沥青页岩化石库对比,时代似应归属拉丁期早或中期;大量米虾在竹杆坡组近底部含贵州龙层的发现,推测兴义生物群可能形成于台地边缘早期并不缺氧,且具有理想食物链结构的浅水、超盐的凹陷或盆地之中。由于存在浮游生物—虾—贵州龙—欧龙—虾—浮游生物所组成的生态组合和食物链结构,从而为解释以肿肋龙类为代表的兴义生物群的繁衍和多生提供了依据;接踵而来的沉积速率下降和缺氧水位的上升,以及间歇性火山作用,导致该特有生态体系的崩溃和化石库的形成。根据对贞丰挽澜竹杆坡组底部首次发现的棘皮动物的化石库的研究,指出该化石库系由海星、细小蛇尾、底栖海百合茎、海胆和海参等5类棘皮动物化石和含贵州龙骨架碎片组成,其下为8m厚夹有薄层的骨层的凝缩层沉积,后者位于硬底之上。此种沉积和埋藏模式与德国上壳灰岩早拉丁期的棘皮动物化石库类似,是在近岸海水不太浅的内陆棚的环境下,由于风暴潮作用所形成的化石库,他们与在滞流、缺氧海底、通过化石聚集所形成的化石库是不同的;5)产盘县生物群的黑色岩系化石库主要见于盘县羊件和普安青山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中,与云南罗平地区的"罗平生物群"在层位及生物组合上大致相当,均以含大量混鱼龙、幻龙和欧龙,以及鱼类为特点,共生的还有大量节肢动物。所不同的是后者由于靠近滨岸,故而出现大量幼年期的鱼类以及虾类和鲎类化石,推测他们形成于靠近古陆或滨岸的台缘浅水表层充氧的正常、且有时超盐的凹陷之中,时代上早于阿尔卑斯南部安尼期/拉丁期比塞娄组;其集群死亡除因后期盆地滞流、缺氧外,可能还与风暴和火山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岭生物群 兴义生物群 盘县生物群 黑色岩系 海生爬行动物 中-上三叠统 边缘盆地 前陆盆地
下载PDF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5-306,共12页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 本文将西藏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河湖相地层的古地磁法和ESR法测年结果表明,札达盆地内河湖相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为新近纪上新世-第四纪早更新世。根据该套河湖相地层沉积演化和其中的孢粉组合特征、河湖相沉积中所发现的各种古动植物化石等的综合分析,笔者对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札达地区上新世-早更新世气候经历了从湿热-温暖潮湿-偏冷潮湿-寒冷干旱的变化,以及植被从森林-灌木-草原的逐渐演化。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环境演化划分为7个大的阶段,其总体特征是:①5.4~4.4Ma,札达地区处于亚热带湿热气候环境;④4.4~3.95Ma,为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⑧3.95~3.5Ma,为偏凉潮湿阶段,气候开始转冷;①3.5~3.2Ma,为温暖潮湿阶段;⑤3.2~2.9Ma,气候转为偏冷潮湿阶段;⑥2.9~2.57Ma,该阶段气候偏冷而干旱,整体较为干冷;⑦2.57~1.36Ma,气候寒冷而干旱。表明自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区的古气候环境在逐渐变干、变冷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上新世-早更新世 孢粉记录 古生物 古环境与古气候
下载PDF
新疆巴楚中奥陶统上部一间房组瓶筐石礁丘的演化意义 被引量:35
12
作者 李越 王建坡 +1 位作者 沈安江 黄智斌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7-354,共8页
从建造时代和群落组成的角度,专论新疆巴楚地区一间房组瓶筐石礁丘的演化定位。瓶筐石作为群落的主体造礁始于早奥陶世早期,繁盛于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开始趋于衰落。一间房组发育中小型点礁丘,除礁灰岩中常见的藻屑外,主要由瓶筐石... 从建造时代和群落组成的角度,专论新疆巴楚地区一间房组瓶筐石礁丘的演化定位。瓶筐石作为群落的主体造礁始于早奥陶世早期,繁盛于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开始趋于衰落。一间房组发育中小型点礁丘,除礁灰岩中常见的藻屑外,主要由瓶筐石并伴生少量石海绵共同形成礁格架岩。在群落组成上,一间房组的瓶筐礁丘与世界其它地区的瓶筐礁类似,但在建造时间上却显得极为特殊:中奥陶世晚期。这时,一个全新的群落——珊瑚—层孔海绵礁群落开始在世界其它地区起源,却全然不见于一间房组。一间房组的礁丘在时间上完全不吻合于早奥陶世的瓶筐石造礁事件,而是晚于此类礁繁盛期并滞后了约10Ma,是目前所发现这类礁群落在全球范围内的孓遗孤例,是承先而不启后的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筐石礁丘 演化 一间房组 巴楚 新疆
下载PDF
华南伊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的属性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唐烽 尹崇玉 +2 位作者 刘鹏举 段德麟 高林志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1-611,I0004-I0006,共14页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元古代“雪球”冰期之后和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大爆发前夕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的一次大规模的进化辐射事件。本文通过比较湖北秭归庙河和贵州江口翁会两个典型产地的宏体化石优势属种的形态特征,以及两地所处的沉积古环境,分析探讨了这些优势类别与现生多细胞生物(包括红藻、褐藻和绿藻三大高级藻类)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寒武纪之前大约35~10Ma间,各门类多细胞藻类广泛发育,与后生动物的先驱分子构成独特的古生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迪卡拉纪 庙河生物群 庙河 江口瓮会 多细胞生物
下载PDF
贵州新元古代到寒武纪早期特异埋藏后生生物群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元龙 杨洪 +6 位作者 李勇 彭进 杨兴莲 李锋军 伍孟银 程心 李丙霞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5-418,共14页
贵州化石丰富,素有古生物王国之称,其中早期特异埋藏后生生物十分发育,由老至新有埃迪卡拉系的瓮安生物群、江口庙河生物群,寒武系第1统的小壳动物群、第2统下部的牛蹄塘生物群及中上部的杷榔动物群、第3统底部的凯里生物群。这些特异... 贵州化石丰富,素有古生物王国之称,其中早期特异埋藏后生生物十分发育,由老至新有埃迪卡拉系的瓮安生物群、江口庙河生物群,寒武系第1统的小壳动物群、第2统下部的牛蹄塘生物群及中上部的杷榔动物群、第3统底部的凯里生物群。这些特异埋藏生物群与云南寒武系的澄江动物群、关山生物群及陕南埃迪卡拉系高家山生物群构成了我国早期后生生物的演化链,反映了从动物起源(瓮安生物群)、可疑多门类动物出现(江口庙河生物群)、动物骨骼化(高家山生物群)、生物矿化质和量的变化或骨骼动物爆发性辐射(小壳动物群)及海绵动物辐射(牛蹄塘生物群)再到动物主要门类出现的寒武纪大爆发(澄江动物群)、海洋生物多样化及生态复杂化(凯里生物群)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后生生物 演化序列 动物起源 海洋生物多样化 贵州
下载PDF
曲靖古生物多样性动态演化及其分布特征
15
作者 王浩瀚 余艾锦 +1 位作者 程海星 韩道明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6-60,91,共6页
基于“DeepBone”大数据平台,以化石产出记录为对象,以不同地质时间段为单位,利用总生物多样性方法分析了曲靖古生物多样性的演化过程,为认识该区域古生物多样性及其演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同时利用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分析了曲... 基于“DeepBone”大数据平台,以化石产出记录为对象,以不同地质时间段为单位,利用总生物多样性方法分析了曲靖古生物多样性的演化过程,为认识该区域古生物多样性及其演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同时利用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分析了曲靖古生物的地理分布特征,为古生物资源保护和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曲靖古生物资源丰富,类群多样,共记录有846种,隶属于484属,其中植物116种,无脊椎动物526种,脊椎动物192种,集中出现于志留系、泥盆系、寒武系和三叠系等地质年代,并具有明显过渡性特征.从地理分布特征看,曲靖古生物资源相对集中分布于麒麟区和沾益区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县,且具有明显的镶嵌性和点多面广的分布特征,这为该区域古生物资源的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物多样性 演化 分布格局 曲靖
下载PDF
青海柴达木盆地第四纪介形类属Ilyocypris壳面瘤状装饰的分类意义 被引量:21
16
作者 杨藩 孙镇城 +1 位作者 张永华 乔子真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32,共18页
Ilyocypris是陆相介形类的一个常见属。对其壳体外层瘤状凸起分类意义的认识历来存有争议。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具瘤或经常具瘤的 Ilyocypris分子进行研究并初步查明其瘤状装饰分类意义的基础上 ,将其鉴定描述为三个种 :Ilyocypris... Ilyocypris是陆相介形类的一个常见属。对其壳体外层瘤状凸起分类意义的认识历来存有争议。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具瘤或经常具瘤的 Ilyocypris分子进行研究并初步查明其瘤状装饰分类意义的基础上 ,将其鉴定描述为三个种 :Ilyocypris gibba,I.echinata和 I.salebrosa。前者个体发育中壳瘤减少直至消失的变化及其与气候环境变迁的相关性表明 ,I.gibba的壳瘤发育程度是表型特征 ,区内原定的 I.biplicata和 I.bradyi实为 I.gibba的无瘤类型。I.echinata的壳瘤也不具备分类意义。I.salebrosa则不同 ,其鲜明而巨大的后背瘤足以与 Ilyocypris属的其它种区别开来 ,是稳定的种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Ilyocypris 瘤状装饰 第四纪 柴达木盆地 青海 壳面
下载PDF
江苏太滆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生物群及环境 被引量:18
17
作者 钟石兰 刘金陵 +4 位作者 李星学 穆西南 邹松梅 刘志平 朱志远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68-180,共13页
本文重点研究江苏武进市南部太(湖)(湖)地区ZK01、ZK02、ZK03和ZK04孔海侵层微体古生物有孔虫、介形类、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和双壳类、腹足类等大化石的地层分布,丰度、分异度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特征,结合沉积物结... 本文重点研究江苏武进市南部太(湖)(湖)地区ZK01、ZK02、ZK03和ZK04孔海侵层微体古生物有孔虫、介形类、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和双壳类、腹足类等大化石的地层分布,丰度、分异度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特征,结合沉积物结构分析和14C年龄测定,证实晚更新世以来本地区经历了太湖海侵、湖海侵和镇江海侵,较全面地论证了每次海侵影响范围和沉积环境类型。其中湖海侵分布面积最大,高峰期可能波及卜弋周围,微体化石丰富,有孔虫组合中出现浮游型种类,反映了开放性海湾环境;太湖海侵范围限于卢家巷—马杭一线以南,化石较少,时有淡水种类出现,代表边滩泻湖—半封闭海湾环境;镇江海侵层仅见于卜弋ZK01孔,化石稀少,沉积物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古生物组合 双壳类 腹足类 晚更新世 环境
下载PDF
礁滩分类以及在岩芯中的识别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园园 王建坡 +4 位作者 马俊业 姚小刚 王媛媛 李启剑 李越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101,共13页
百余年来涉及生物礁滩的有关论著,从对具体例证的剖析到时空模式的综述,催生着各种分类方案的出台。生物礁滩纵横展布上显示生态环境的相变,礁—滩灰岩具有非均一性,其岩石学特征能指示其生态群落类型。在岩芯中能识别出与各类礁—滩在... 百余年来涉及生物礁滩的有关论著,从对具体例证的剖析到时空模式的综述,催生着各种分类方案的出台。生物礁滩纵横展布上显示生态环境的相变,礁—滩灰岩具有非均一性,其岩石学特征能指示其生态群落类型。在岩芯中能识别出与各类礁—滩在成因上密切相关的岩性段时,勾勒礁滩体生态单元序列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 形态学 岩石学 岩芯
下载PDF
黔南石炭纪生物礁造礁群落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17
19
作者 巩恩普 张永利 +1 位作者 关长庆 孙宝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183-1194,共12页
黔南紫云猴场扁平村发育有石炭纪全球罕见的大规模典型的后生动物骨架礁,该礁体的主体部分由大型笙状群体四射珊瑚Fomitchevella建造而成,下部发育点礁层,形成了罕见的、独特的石炭纪礁体类型。对该礁体的造礁群落详细研究,尤其是对Fomi... 黔南紫云猴场扁平村发育有石炭纪全球罕见的大规模典型的后生动物骨架礁,该礁体的主体部分由大型笙状群体四射珊瑚Fomitchevella建造而成,下部发育点礁层,形成了罕见的、独特的石炭纪礁体类型。对该礁体的造礁群落详细研究,尤其是对Fomitchevella造礁群落的研究后发现,造礁群落内生物结构、物理结构决定了群落的整体面貌而造礁群落的营养结构是维持这种面貌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这3个方面共同作用来达到复杂的造礁生态体系的平衡。在礁体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后生动物造礁群落的存在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维持了一个相对复杂的造礁生态体系的平衡发展。群落的整体面貌、生态体系都是由群落内的关键种所决定的,如果将群落内起到核心作用的物种从群落内移走,那么群落的性质,生物的组成和功能都将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纪 黔南 生物礁 造礁群落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东昆仑纳赤台岩群混杂堆积的古生物学证据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郭宪璞 王乃文 +2 位作者 丁孝忠 赵民 王大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9-294,i0001-i0002,共8页
纳赤台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各时期外来岩块和基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以往曾依该岩群岩块中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化石等划分为晚奥陶世或古生代。本文首次报道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44属31种古近纪中—... 纳赤台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各时期外来岩块和基质系统两大部分组成。以往曾依该岩群岩块中的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化石等划分为晚奥陶世或古生代。本文首次报道该岩群基质地层中发现的44属31种古近纪中—晚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为构造—沉积混杂堆积以及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证据,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且在探讨古近纪生物地理区系和古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纪 孢粉化石 纳赤台岩群 混杂堆积 东昆仑造山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