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0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辐冠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替代名称——Radiaticorollarus Y. G. Wei, F. Wen & Lei Cai
1
作者 温放 韦毅刚 +2 位作者 李晓娟 熊驰 蔡磊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9-620,共2页
辐冠苣苔属为中国广东特有苦苣苔科单型属,因其具有苦苣苔科中相对比较少见的辐射状花冠裂片而得名。有学者提出因其属名Actinostephanus F.Wen,Y.G.Wei&L.F.Fu和已灭绝的化石浮游植物属名Actinostephanos Khursevich极其相似而易... 辐冠苣苔属为中国广东特有苦苣苔科单型属,因其具有苦苣苔科中相对比较少见的辐射状花冠裂片而得名。有学者提出因其属名Actinostephanus F.Wen,Y.G.Wei&L.F.Fu和已灭绝的化石浮游植物属名Actinostephanos Khursevich极其相似而易于混淆,应处理为晚出同名。依据2018年《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该文为该晚出同名拟定了一个新名称,即Radiaticorollarus Y.G.Wei,F.Wen&Lei Cai,并将其属下辐冠苣苔Actinostephanus enpingensis F.Wen,Y.G.Wei&Z.B.Xin处理为新组合Radiaticorollarus enpingensis(F.Wen,Y.G.Wei&Z.B.Xin)F.Wen,Y.G.Wei&Lei Cai的异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冠苣苔属 辐冠苣苔 苦苣苔科 新名称 新组合
下载PDF
无籽刺梨及其近缘种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纵丹 黄嘉城 +4 位作者 段晓盟 张晓琳 冯家玉 甘沛华 何承忠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7,共9页
【目的】探讨无籽刺梨及其近缘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蔷薇属植物后期分子鉴定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了6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包括无籽刺梨和其近缘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研究... 【目的】探讨无籽刺梨及其近缘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蔷薇属植物后期分子鉴定和群体遗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从NCBI数据库下载了6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包括无籽刺梨和其近缘种。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这些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研究,包括基因组结构、重复序列、高变区序列以及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6种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呈环状四分体结构,其长度为156561~156749 bp,平均GC含量均为37.2%,且6种植物基因组的反向重复(inverted repeat,IR)区未表现出明显的扩张和收缩。在对蔷薇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时,筛选出了7个高变区序列,包括trnK-trnQ、psbM-trnY、ycf3-rps4、rps4-trnL、psbE-petG、rpl16 intron和ycf1。这些序列可作为候选标记,用于进一步研究蔷薇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同时,利用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重建了蔷薇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无籽刺梨和刺梨是独立的2个种类,其中无籽刺梨与贵州缫丝花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刺梨与单瓣缫丝花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无籽刺梨及其近缘种之间叶绿体基因组结构高度相似,单拷贝区核苷酸多样性高于重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籽刺梨 叶绿体基因组 高变区 系统发育
下载PDF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new tetraploid mangrove species in an intertidal zone
3
作者 Hui Feng Achyut Kumar Banerjee +9 位作者 Wuxia Guo Yang Yuan Fuyuan Duan Wei Lun Ng Xuming Zhao Yuting Liu Chunmei Li Ying Liu Linfeng Li Yelin Huang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4期476-490,共15页
Polyploidy is a major factor in the evolution of plants,yet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olyploidy in intertidal species.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evolutionary transitions in three truemang... Polyploidy is a major factor in the evolution of plants,yet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olyploidy in intertidal species.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evolutionary transitions in three truemangrove species of the genus Acanthus distributed in the Indo-West Pacific region.For this purpose,we took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hat combined data on morphology,cytology,climatic niche,phylogeny,and biogeography of 493 samples from 42 geographic sites.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anthus ilicifolius lineage distributed east of the Thai-Malay Peninsula possesses a tetraploid karyotype,which is morphologically distinct from that of the lineage on the west side.The haplotype networks and phylogenetic trees for the chloroplast genome and eight nuclear genes reveal that the tetraploid species has two sub-genomes,one each from A.ilicifolius and A.ebracteatus,the paternal and maternal parents,respectively.Population structure analysis also supports the hybrid speciation history of the new tetraploid species.The two sub-genomes of the tetraploid species diverged from their diploid progenitors during the Pleistocene.Environmental niche models revealed that the tetraploid species not only occupied the near-entire niche space of the diploids,but also expanded into novel environment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ilicifolius species distributed on the east side of the Thai-Malay Peninsula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new species,A.tetraploideus,which originated from hybridization between A.ilicifolius and A.ebracteatus,followed by chromosome doubling.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true-mangrove allopolyploid species that can reproduce sexually and clonally reproduction,which explains the long-term adaptive potential of the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anthus ALLOPOLYPLOID BIOGEOGRAPHY EVOLUTION HYBRIDIZATION POLYPLOIDY
下载PDF
Three new records of lycopsids and ferns from Vietnam
4
作者 LU Yu WANG Bo +2 位作者 LIN Guoliang JIANG Rihong WANG Zhenxing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43-1946,共4页
Three new records from Vietnam,Phlegmariurus guangdongensis Ching,Adiantum longzhouensis A.H.Wang,F.G.Wang&F.W.Xing,and Lepisorus bicolor Ching,are reported.Th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information of specim... Three new records from Vietnam,Phlegmariurus guangdongensis Ching,Adiantum longzhouensis A.H.Wang,F.G.Wang&F.W.Xing,and Lepisorus bicolor Ching,are reported.The ident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information of specimen,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ies are described.The discovery of new records not only enriches the study of plant diversity in Vietnam,bu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botanical research in the region.The voucher specimens are kept in the Herbarium of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KUN),Herbarium of I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E)and Herbarium of Guangxi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GXF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legmariurus guangdongensis Adiantum longzhouensis Lepisorus bicolor new record VIETNAM
下载PDF
中国十字花科一新记录属——双袋荠属
5
作者 杨宗宗 黄亚慧 +1 位作者 赵晓林 张云玲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6-649,共4页
乌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具有特殊的植物区系。作者基于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通过标本研究和文献查证,报道了中国新疆西部的十字花科(Brassicaceae)一新记录属——双袋荠属(Didymophysa Boiss.)。双袋荠属目前共有3种,即新疆双袋... 乌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具有特殊的植物区系。作者基于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通过标本研究和文献查证,报道了中国新疆西部的十字花科(Brassicaceae)一新记录属——双袋荠属(Didymophysa Boiss.)。双袋荠属目前共有3种,即新疆双袋荠(D.fedtschenkoana Regel)、双袋荠(D.aucheri Boiss.)、窗隔荠(D.fenestrata)。该文提供了该属的形态描述和分种区别特征,其中新疆双袋荠在我国首次记录,并提供了分布于我国新疆的新疆双袋荠的详细形态描述及生境照片。此外,该文还探讨了该新记录属种发现的生物地理学意义以及我国新疆西部高原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和特殊性,同时提出了保护工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双袋荠 十字花科 新记录属 新疆 中国
下载PDF
苜蓿的弹花现象及花对传粉者觅食行为的操纵
6
作者 约仁萨·阿卜迪力木 赵伟 +1 位作者 王晓伟 张爱勤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11-1819,共9页
【目的】阐明弹花现象的发生机制及花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对探讨植物多样化的散粉机制具重要意义。【方法】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进行弹花现象与传粉者访花行为的野外观测、花粉传递的控制实验及花结构的解剖学观察等... 【目的】阐明弹花现象的发生机制及花在此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对探讨植物多样化的散粉机制具重要意义。【方法】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进行弹花现象与传粉者访花行为的野外观测、花粉传递的控制实验及花结构的解剖学观察等。【结果】翼瓣与龙骨瓣边缘的特化结构相互嵌套形成了苜蓿触敏性的花结构,该结构不仅对传粉者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而且可通过弹花前后蜜孔位置的变化操纵传粉者的访花行为。龙骨瓣一旦被弹开,约90%的花粉被散出,雌雄蕊将不再回到原本位置,花当天即可闭合,反之,将持续开放5~6 d,为一次性的花粉释放机制;弹花效率不受昆虫体型大小的影响,它与访花频率共同决定了昆虫的弹花贡献率;昆虫的二次访花不能增加花药中剩余花粉的移出和柱头花粉的沉积。【结论】苜蓿特殊的花结构及花对传粉者觅食行为的操纵促进了弹花现象的发生和雄性适合度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弹花现象 访花偏好 弹花贡献率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丘间地植被演变的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曹成有 寇振武 +2 位作者 蒋德明 骆永明 丁小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2-267,共6页
主要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丘间地植被的发生和演变规律及不同发育时间群落种类组成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丘间地植被发育很快 ,在围封条件下 ,30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阶段、多年生草本阶段和灌丛阶段。在组成结构上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主要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丘间地植被的发生和演变规律及不同发育时间群落种类组成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丘间地植被发育很快 ,在围封条件下 ,30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阶段、多年生草本阶段和灌丛阶段。在组成结构上 ,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呈上升趋势 ,而生态优势度下降 ,表明其相对稳定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沁沙地 丘间地 植被演变 植物群落 放牧
下载PDF
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及其传播方式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德锋 袁伟 +5 位作者 可小丽 刘志刚 曹建萌 卢迈新 王淼 衣萌萌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6-614,共9页
为分析2007—2015年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分子特征和流行情况,分离并收集了248株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MLST、毒力基因和前噬菌体等分型方法对248株无乳链球菌进行了分子遗传特征分... 为分析2007—2015年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的分子特征和流行情况,分离并收集了248株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通过分子血清型、MLST、毒力基因和前噬菌体等分型方法对248株无乳链球菌进行了分子遗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29株无乳链球菌(92.3%)的分子血清型是Ⅰa型,其余19株均是Ⅰb型(7.7%)。MLST分析结果表明,所有Ⅰa型无乳链球菌都是ST7型,所有Ⅰb型无乳链球菌都是ST261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发现,229株Ⅰa-ST7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基因型相同,即V1型;19株Ⅰb-ST261型无乳链球菌的毒力基因型相同,即V2型。前噬菌体检测结果表明,Ⅰa-ST7型无乳链球菌可分为两种前噬菌体基因型,分别是P1型(36株)和P2型(193株);Ⅰb-ST261型无乳链球菌的10个前噬菌体基因都是阴性,即P3型。根据以上4种分子分型方法可将248株无乳链球菌分为3种基因型,即Ⅰa-ST7-V1-P1型、Ⅰa-ST7-V1-P2型和Ⅰb-ST261-V2-P3型。2010—2011年主要流行菌株由Ⅰa-ST7-V1-P1型转变为Ⅰa-ST7-V1-P2型,其中Ⅰa-ST7-V1-P1型是2011年之前的主要流行菌株,Ⅰa-ST7-V1-P2型在2011年及之后成为主要流行菌株。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变异,同时,根据我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特点,推测我国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是通过苗种或水体等介质进行传播的,属于输入性传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非鱼 无乳链球菌 分子血清型 MLST 毒力基因 前噬菌体
下载PDF
中药贝母的基原植物和药用亲缘学的研究 被引量:79
9
作者 肖培根 姜艳 +2 位作者 李萍 罗毅波 刘勇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73-487,共15页
贝母是一种常用中药,有十分悠久的药用历史。百合科Liliaceae中的贝母属Fritillaria是中药贝母的主要来源,此属全世界约有130种,我国由于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新种和新变种,使国产贝母属的种名达到80个,变种名称52个,变型名称6个。大量新... 贝母是一种常用中药,有十分悠久的药用历史。百合科Liliaceae中的贝母属Fritillaria是中药贝母的主要来源,此属全世界约有130种,我国由于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新种和新变种,使国产贝母属的种名达到80个,变种名称52个,变型名称6个。大量新分类名称的出现对中药贝母的质量控制和应用方面造成一定困难。通过对中药贝母的历史沿革、植物分类、地理分布、化学成分、现今生产及应用等的综合研究整理,将中药贝母划分为6个类型:浙贝母、川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和安徽贝母。这样的划分除安徽贝母尚未收载于药典外,其他均与现行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所收载的内容一致。通过此项研究,作者建议,凡是主要经济植物的新名称的出现必须更加慎重,而且从实际应用的观点出发,分类群的划分不宜过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母属 基原植物 药用植物亲缘学 中药贝母
下载PDF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和分化 被引量:164
10
作者 吴征镒 孙航 +2 位作者 周浙昆 彭华 李德铢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7-604,共28页
对中国植物区系中的239个特有属,分属67个科,进行了分析研究,列出了这些特有属在种子植物各个科的分布,现代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含特有属在10个以上的有5个科即Gesneriaceae,Compositae,Labiatae,Cruiciferae,Umbelliferae;其中以Ges... 对中国植物区系中的239个特有属,分属67个科,进行了分析研究,列出了这些特有属在种子植物各个科的分布,现代地理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含特有属在10个以上的有5个科即Gesneriaceae,Compositae,Labiatae,Cruiciferae,Umbelliferae;其中以Gesneriaceae居榜首(27属),Compositae位居第二(20属),Labiatae有12属,居第三。含2属的科有15个,含1属的科有30个;其中Ginkgaceae,Davidiaceae,Eucommiaceae,Acanthochlamydaceae组成了中国植物区系最具古老性、特有性和代表性的4个单型科。在此基础上,从特有属在被子植物八纲系统各个纲的分布特点,以及在各个科组成和系统关系及已有地质、化石历史和系统学,形态,分子证据论述了这些特有属的起源、系统关系及在植物地理上的关系。在裸子植物中,特有属最为丰富,几乎皆是地质历史上北极-第三纪成分的残遗,起源时间较早,可追溯到白垩纪或更早。被子植物中,中国特有属存在于八纲被子植物的所有纲中,几乎在现代被子植物各个演化阶段均有古老残遗的特有类群存在,同时也不乏新特有类群尤其是在演化的高级阶段的类群。从起源上看,被子植物的古特有属主要发生于晚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地质历史上大都占有广阔的分布区;新特有属多发生在新第三纪以后。其源头主要是北极第三纪、古热带第三纪(冈瓦纳第三纪)和古地中海第三纪的奇妙结合,不少类群是就地起源的;特有性是在第三纪中晚期以后北半球气候变迁,迁移途径(如北大西洋陆桥和白令陆桥)中断后形成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特有属形成发展的起始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植物区系 特有性 起源 进化
下载PDF
基于ITS序列和trnL-F序列探讨小叶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的种间关系 被引量:30
11
作者 侯鑫 刘俊娥 +1 位作者 赵一之 赵利清 《植物分类学报》 SCIE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6-134,共9页
中间锦鸡儿CaraganadavazamciiSancz.的分类处理一直存在争议,它与小叶锦鸡儿C.microphyllaLam.和柠条锦鸡儿C.korshinskiiKom.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种被处理为一个独立的种或后两个种的变种。本文利用ITS序列和叶绿体trnL-F序列,综合形... 中间锦鸡儿CaraganadavazamciiSancz.的分类处理一直存在争议,它与小叶锦鸡儿C.microphyllaLam.和柠条锦鸡儿C.korshinskiiKom.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种被处理为一个独立的种或后两个种的变种。本文利用ITS序列和叶绿体trnL-F序列,综合形态和地理分布,探讨了中间锦鸡儿的起源及与另外两个种的种间关系。结果显示,中间锦鸡儿的trnL-F序列与小叶锦鸡儿完全一致,而与柠条锦鸡儿有明显差异。中间锦鸡儿的ITS序列高度纯合,不支持该种可能是杂交起源的假设。相反,另外两个种的ITS序列均出现多个位点杂合,克隆后均得到2种不同的序列。中间锦鸡儿的ITS序列与小叶锦鸡儿2种序列中的1种完全一致。该结果表明,中间锦鸡儿可能作为亲本之一参与了小叶锦鸡儿的杂交起源,或者基因流是造成这两个种形态相似的主要原因。中间锦鸡儿与柠条锦鸡儿形态上的相似可能是趋同进化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锦鸡儿 中间锦鸡儿 柠条锦鸡儿 ITS序列 TRNL-F序列
下载PDF
中国杜鹃花属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41
12
作者 王玉国 李光照 +2 位作者 张文驹 尤佳 陈家宽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共20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48种4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叶表皮的鳞片、腺体、表皮毛的有无和气孔器的类型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不规则形...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48种4变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叶表皮的鳞片、腺体、表皮毛的有无和气孔器的类型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不规则形,垂周壁式样为较平直、浅波状和波状,气孔器普遍存在于下表皮,上表皮未见气孔器分布,其类型均为无规则形。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叶表皮具有鳞片,在扫描电镜下可见气孔器散生于指状突起之间,有别于无鳞类杜鹃花。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和映山红亚属subgen.Tsutsusi有多种不同叶表皮类型;除了凯里杜鹃R.westlandii和弯蒴杜鹃R.henryi形态较特殊之外,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的马银花组sect.Azaleastrum和长蕊杜鹃组sect.Choniastrum微形态区别不明显。羊踯躅亚属subgen.Pentanthera的羊踯躅R.molle叶表皮有表皮毛,无腺体,气孔器密生,外拱盖形状不对称,外围有多层波形条纹突起可与其他亚属区分;而叶状苞亚属subgen.Therorhodion的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保卫细胞有明显的T型加厚,与其他亚属种类明显不同,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得到的“叶状苞亚属是杜鹃花属的基部类群”的结果吻合。本研究还依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属 微形态特征 叶表皮 系统学意义
下载PDF
西藏西南部湖泊浮游藻类区系及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捷 李博 +2 位作者 冯佳 谢树莲 贾沁贤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7-844,共8页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4000 m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高原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密集区,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且咸水湖多,淡水湖少。本研究中的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的湖...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平均海拔4000 m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西藏高原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湖泊密集区,也是世界上湖面最高、范围最大、数量最多的高原湖区,且咸水湖多,淡水湖少。本研究中的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的湖面都超过了100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湖泊 浮游植物 区系 群落特征
下载PDF
拟南芥、水稻和杨树ACTIN家族全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郭景康 陈青云 +2 位作者 戢茜 张亮生 王健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6-431,共6页
鉴定了覆盖拟南芥、水稻和杨树3种模式植物全基因组的20个拟南芥、18个水稻、22个杨树ACTIN蛋白基因,对其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基因复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系统进化分析基础上,将ACTIN基因家族分为12个亚家族,有助于揭示植物ACTIN... 鉴定了覆盖拟南芥、水稻和杨树3种模式植物全基因组的20个拟南芥、18个水稻、22个杨树ACTIN蛋白基因,对其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基因复制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系统进化分析基础上,将ACTIN基因家族分为12个亚家族,有助于揭示植物ACTIN基因家族的进化历史,为后续ACTIN基因家族的功能提供线索,对研究植物ACTIN基因家族功能和进化上的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水稻 杨树 ACTIN基因家族
下载PDF
高山植物条纹狭蕊龙胆的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生云 吴桂莉 +4 位作者 张得钧 高庆波 段义忠 张发起 陈世龙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73-585,共13页
草本植物由于较短的生活周期以及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可能会更好地揭示第四纪冰期以来植物居群变化的历史过程。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是揭示动植物居群历史的有力工具,但到目前为止对青藏高原草本植物的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几乎是空白。因... 草本植物由于较短的生活周期以及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可能会更好地揭示第四纪冰期以来植物居群变化的历史过程。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是揭示动植物居群历史的有力工具,但到目前为止对青藏高原草本植物的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本文选择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生长的一年生高山草本植物条纹狭蕊龙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3个居群155个个体的叶绿体基因组(cpDNA)非编码片段trnH(GUG)-psbA基因间区序列变异检测,共发现7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 A是分布最广的,而单倍型Hap E、Hap F和Hap G是拥有的居群所特有的。青藏高原东北部、东部及邻近地区的每个居群拥有的单倍型非常单一,而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的单倍型分布很集中,遗传多样性也相对较高。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表明整个分布区条纹狭蕊龙胆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间(73.05%),且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很高(GST=0.805,FST=0.731,NST=0.859),有着显著的亲缘地理学结构(NST>GST,P<0.05)和较低的居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0.184)。结合巢式支系法分析(NCA),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推测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区是该植物第四纪冰期时可能的避难所,而且在间冰期或冰期后,伴随着异域片段化和过去片段化从避难所发生范围扩张而形成当前单倍型及居群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植物 叶绿体DNA 横断山区 条纹狭蕊龙胆 分子亲缘地理学 避难所 trnH(GUG)-psbA
下载PDF
贵州省无患子种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16
作者 杨贤友 吴红梅 +5 位作者 许扬 王祥培 陆正学 陆兴江 刘米艳 吴登莉 《南方农业》 2024年第15期193-201,共9页
对2012年以来贵州省无患子种植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提出内在特性、双碳机遇、消费剧增等概念,给出了破解无患子种植产业发展问题及矛盾的建议,包括科学规划、创新种管模式和加强产品研发,并展望了无患子... 对2012年以来贵州省无患子种植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概述,提出内在特性、双碳机遇、消费剧增等概念,给出了破解无患子种植产业发展问题及矛盾的建议,包括科学规划、创新种管模式和加强产品研发,并展望了无患子种植产业规模适度化、技术普及化、模式新型化、产品特色化、目标双碳化的发展方向。贵州省无患子种植产业在“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最为关键的发展时期,实现无患子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 特色产业 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
下载PDF
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在杜鹃花属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7
作者 王玉国 李光照 +2 位作者 张文驹 尤佳 陈家宽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38,共18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的代表种和近缘类群杜香属Ledum杜香L.palustre的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杜鹃花属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通过比较现存杜鹃花属植物和种子化石,新发现一些...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杜鹃花属Rhododendron6个亚属的代表种和近缘类群杜香属Ledum杜香L.palustre的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杜鹃花属植物果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并通过比较现存杜鹃花属植物和种子化石,新发现一些居间的种子类型。结果表明,果皮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叶状苞亚属subgen.Therorhodion的叶状苞杜鹃R.redowskianum的果实有短而疏的刺毛,无气孔,种子为无翅类,扁平,外围轮廓长椭圆形。杜鹃亚属subgen.Rhododendron植物果皮为百合花杜鹃型,具有鳞片,气孔器散生于指状突起之间,与叶表皮的微形态特征一致,其种子为百合花杜鹃型,表面具宽而浅的沟,呈脑纹状,有别于无鳞类杜鹃花。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果皮为云锦杜鹃型,其角质层表面不规则,无表皮毛,偶见气孔;种子为云锦杜鹃型。映山红亚属subgen.Tsutsusi果皮为岭南杜鹃型,密生长表皮毛,角质层致密;种子为南边杜鹃型和岭南杜鹃型。微形态特征与“常绿杜鹃亚属和(国产)映山红亚属均为内部支持率很高的单系类群”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结果一致。马银花亚属subgen.Azaleastrum的马银花组sect.Azaleastrum和长蕊杜鹃组sect.Choniastrum微形态区别明显,支持各自为独立的单系类群。羊踯躅亚属subgen.Pentanthera的羊踯躅R.molle果皮特征明显,可与其他亚属区分,但种子类型更接近常绿杜鹃亚属。本研究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资料和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讨论了一些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支持将腺萼马银花处理为独立的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属 微形态特征 系统学 果皮 种皮
下载PDF
中国北方蒙古栎林起源和发展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8
18
作者 于顺利 马克平 陈灵芝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古生态学的研究显示 ,栎林 (包括蒙古栎林 )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优势度也呈现上下波动 ,栎树优势度的增减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造成的 ;蒙古栎的起源时间可能不早于上新世中期 ,蒙古栎... 古生态学的研究显示 ,栎林 (包括蒙古栎林 )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分布在地质历史时期不是一成不变的 ,其优势度也呈现上下波动 ,栎树优势度的增减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气候的变化造成的 ;蒙古栎的起源时间可能不早于上新世中期 ,蒙古栎林的起源也应不早于上新世中期。蒙古栎林的起源原因有 2种 ,即火与人类的反复砍伐。火是原生性质蒙古栎林在地质历史时期存在和扩散的根本原因 ,过度的人类活动 (主要是反复砍伐 )是促成现在蒙古栎次生林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这是由蒙古栎这个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 ,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火减少的情况下 ,蒙古栎在演替过程中逐渐被耐荫的树种所取代 ,但是在中国北方 ,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 ,蒙古栎林的优势度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林 起源 砍伐 人类活动 古气候
下载PDF
多倍化——白刺属的系统分类、进化特征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32
19
作者 潘晓云 魏小平 +2 位作者 尉秋实 陈家宽 王根轩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2-638,共7页
在回顾白刺属研究历史的基础上 ,根据白刺属种间染色体倍数特征并结合形态学、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提出新的白刺属种间分类系统 :二倍体组 ( 2n =2X =2 4 )和四倍体组 ( 2n =4X =48)。多倍化 ( 2X→ 4X)是白刺属内种间进化的... 在回顾白刺属研究历史的基础上 ,根据白刺属种间染色体倍数特征并结合形态学、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献 ,提出新的白刺属种间分类系统 :二倍体组 ( 2n =2X =2 4 )和四倍体组 ( 2n =4X =48)。多倍化 ( 2X→ 4X)是白刺属内种间进化的基本特征。白刺属的起源中心可能是古地中海沿岸地区 ;中亚及我国西北地区是白刺属的现代分布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属 分类 进化 多倍化 染色体数目 蒺藜科
下载PDF
云斑尖塘鳢肿大细胞病毒属虹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庆 曾伟伟 +5 位作者 刘春 李凯彬 常藕琴 潘加雄 石存斌 吴淑勤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50-1156,共7页
2009年10月,广东顺德地区一云斑尖塘鳢养殖场暴发不明病因疾病,发病尖塘鳢体长15—18 cm不等,死亡率约85%,濒死尖塘鳢从池塘底层游至水面,呈现游动失衡状态直至死亡。死亡尖塘鳢腹部膨大,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有出血斑点,从内... 2009年10月,广东顺德地区一云斑尖塘鳢养殖场暴发不明病因疾病,发病尖塘鳢体长15—18 cm不等,死亡率约85%,濒死尖塘鳢从池塘底层游至水面,呈现游动失衡状态直至死亡。死亡尖塘鳢腹部膨大,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有出血斑点,从内脏器官肝脏、脾脏和肾脏未分离到致病菌。病鱼内脏组织研磨过滤除菌后,腹腔注射20尾尖塘鳢,7d后开始出现死亡,10d后全部死亡,对照组无死亡。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鱼的病理切片显示肝脏、脾脏和肾脏出现大量肿大细胞,超薄切片经电子显微镜观察,肝脏、脾脏和肾脏观察到大量病毒颗粒。电镜下病毒呈六边形,直径约135 nm,形态与虹彩病毒相似。针对虹彩病毒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序列设计引物,提取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鱼的DNA作为模板,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的特异性产物。利用NCBI的Blast搜索,结果显示扩增序列与肿大细胞病毒属的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闪电丽鱼虹彩病毒(DGIV)和条石鲷虹彩病毒(RBIV)MCP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8%、98.1%和94.7%。利用MCP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导致云斑尖塘鳢发病死亡的病毒为肿大细胞病毒属虹彩病毒,暂命名云斑尖塘鳢虹彩病毒(MSG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 虹彩病毒 肿大细胞病毒 MC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