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9篇文章
< 1 2 1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长期细胞培养的体外微流控系统研究人工心脏不同脉动工作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1
作者 王宇 梁黎雪 +2 位作者 王雪营 覃开蓉 王艳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1-71,共1页
目的临床上基于恒定转速的连续流人工心脏会产生脉动性降低的非生理性血流动力学效应,从而导致内皮功能失调以及外周血管和其他器官的不良事件。而人工心脏的脉动工作模式可以改善上述情况。然而人工心脏不同脉动工作模式差异化调控动... 目的临床上基于恒定转速的连续流人工心脏会产生脉动性降低的非生理性血流动力学效应,从而导致内皮功能失调以及外周血管和其他器官的不良事件。而人工心脏的脉动工作模式可以改善上述情况。然而人工心脏不同脉动工作模式差异化调控动脉内皮功能的规律及其机制尚不明确,导致其工作模式的优化选择缺乏依据。本研究旨在利用可实现长期细胞培养的体外微流控系统研究人工心脏脉动工作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由微流控芯片和多后负荷元件组成的体外内皮细胞培养系统,该系统可进行长期细胞培养,并能够准确再现动脉内皮微环境中的血压、剪应力、周向应变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关系。通过4种不同脉动工作模式对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和活性氧表达的影响来评估所设计系统的性能。结果实验结果表明,2~3倍心动周期的人工心脏脉动工作模式可显著增加一氧化氮的产生并防止活性氧的过度生成,从而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心脏辅助时内皮功能障碍和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且与动物实验结果一致。结论这项研究可为心衰患者选择最佳的人工心脏工作模式和潜在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设计的经济高效的体外微流控系统可用于开发和测试不同类型的机械循环支持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结果 非生理性 微流控系统 内皮功能障碍 后负荷 外周血管 一氧化氮 人工心脏
下载PDF
组织瓣环运动位移评价心室肥厚患者左室收缩功能
2
作者 贾玄慧 亢春苗 +2 位作者 沈亚梅 马盼盼 朱媛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0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组织瓣环运动位移(TMAD)自动追踪技术定量评价心室肥厚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0例心室肥厚患者,原发性高血压亚组30例,尿毒症亚组30例,纳入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自动获取心尖四腔心... 目的探讨组织瓣环运动位移(TMAD)自动追踪技术定量评价心室肥厚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60例心室肥厚患者,原发性高血压亚组30例,尿毒症亚组30例,纳入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自动获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两腔心切面二尖瓣环四个位点TMAD值、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及左室整体圆周应变(LVGCS),应用Bland-Altman法检验TMAD参数一致性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TMAD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原发性高血压亚组和尿毒症亚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毒症亚组的心率(HR)高于原发性高血压亚组及对照组(P<0.05)。尿毒症亚组的TMAD参数及应变参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高血压亚组的LVGLS、T-AP4sep、T-AP4mid%、T-AP2int、T-AP2ant及T-AP2mid%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TMAD各参数对心室肥厚患者左室收缩功能降低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TMAD可以定量评价心室肥厚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且可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瓣环运动位移 心室肥厚 尿毒症 原发性高血压 左室收缩功能 斑点追踪技术
下载PDF
新型人工介入瓣在二叶式主动脉瓣中的力学行为研究
3
作者 申祥 许越 +2 位作者 刘强 陈嘉豪 何泽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68-368,共1页
目的传统圆形人工瓣膜植入到二叶式主动脉瓣中会出现椭圆化现象,从而降低了它的耐久性和瓣周的密封性。本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非对称式人工介入瓣膜,旨在提高介入瓣的耐久性和降低瓣周漏发生的风险。方法分别建立椭圆率为0.1、0.2、0.3... 目的传统圆形人工瓣膜植入到二叶式主动脉瓣中会出现椭圆化现象,从而降低了它的耐久性和瓣周的密封性。本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非对称式人工介入瓣膜,旨在提高介入瓣的耐久性和降低瓣周漏发生的风险。方法分别建立椭圆率为0.1、0.2、0.3的非对称式人工介入瓣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两种情况(有斑块参与和没斑块参与)研究非对称式介入瓣在二叶式主动脉瓣(瓣环椭圆率为0.2)中的力学行为。结果在不考虑瓣叶钙化的情况下,瓣膜椭圆率为0.1的椭圆瓣膜的假体瓣叶最大应力(0.5205 MPa)最小,比常规圆形瓣膜对应值(0.6096 MPa)低了14.62%,有效提高了假体瓣膜的耐久性;前者的瓣周漏面积(12.4640 mm^(2))比后者(10.8286 mm^(2))降低了13.12%;在考虑瓣叶钙化的情况下,椭圆率为0.3的椭圆瓣膜的植入效果最佳,其假体瓣叶的最大应力和瓣周漏面积分别为0.641 MPa和9.4113 mm^(2),比常规圆形瓣膜的对应值分别降低了5.18%和39.57%。结论非对称式人工介入瓣的合理选择能有效提高其在二叶瓣中的耐久性和密封性;在不考虑瓣叶钙化的情况下,选择椭圆率小于瓣环椭圆率的介入瓣植入效果较好;当考虑瓣叶钙化时,选择椭圆率大于瓣环椭圆率的介入瓣植入效果更好。本研究为个性化高性能二叶式主动脉瓣的结构设计及临床上人工介入瓣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叶式主动脉瓣 介入瓣 瓣叶钙化 瓣周漏 瓣环 椭圆率 对应值 假体
下载PDF
介入式心脏瓣膜压握过程中瓣叶折叠模式对瓣叶损伤的影响
4
作者 梁正洁 高元明 +4 位作者 叶鹏 马雪睿 冯文韬 王丽珍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9-259,共1页
目的介入式心脏瓣膜在压握过程中瓣叶互相挤压造成损伤,导致瓣叶植入体内后疲劳耐久性下降,甚至提前失效。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探究瓣叶折叠模式与应力状态的关系规律,为减轻瓣叶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以内圆柱壳模拟球囊,... 目的介入式心脏瓣膜在压握过程中瓣叶互相挤压造成损伤,导致瓣叶植入体内后疲劳耐久性下降,甚至提前失效。本研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探究瓣叶折叠模式与应力状态的关系规律,为减轻瓣叶损伤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以内圆柱壳模拟球囊,外圆柱壳模拟压握器,控制瓣叶缝合点位移实现压握过程的数值模拟。提出了3种控制瓣叶折叠模式的方法,分别为控制瓣叶压握前闭合率、球囊旋转牵引及阶梯式折叠,对比分析压握后瓣叶高应力区域体积。结果压握前闭合率高,压握后瓣叶高应力区域体积小,折叠模式一致性高;球囊旋转牵引折叠的瓣叶相对于无牵引瓣叶,折叠次数减少,高应力区域体积减小;阶梯式折叠使瓣叶在轴向空间上交错分布,减小高应力区域体积。结论瓣叶压握后的折叠层数和次数是影响瓣叶折叠后应力状态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控瓣叶折叠模式,可以有效减少瓣叶折叠次数,减小高应力区域体积,降低压握过程中瓣叶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叶折叠 心脏瓣膜 疲劳耐久性 应力状态 阶梯式 介入式 压握 圆柱壳
下载PDF
左心室辅助设备入口套管处的血栓形成数值模拟
5
作者 林雨凝 程豫洲 +1 位作者 罗坤 樊建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2-72,共1页
目的心脏衰竭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器官无法得到足够氧气和营养的疾病。近年来,用于治疗心脏衰竭的左心室辅助设备使用率大幅上升,而泵血栓、出血和脑卒中等与血液相容性相关的并发症广泛存在,可能损害器官功能甚至危及生命。虽... 目的心脏衰竭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器官无法得到足够氧气和营养的疾病。近年来,用于治疗心脏衰竭的左心室辅助设备使用率大幅上升,而泵血栓、出血和脑卒中等与血液相容性相关的并发症广泛存在,可能损害器官功能甚至危及生命。虽然目前第三代左心室辅助设备抑制了泵血栓的形成,但患者术后出血或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仍较高。左心室辅助设备入口套管周围的血栓形成及脱落被认为是脑卒中事件发生的可能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机制对血栓形成的影响,以期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和未来改进左心室辅助设备使用安全性的指导。方法本研究考虑血栓形成的生理学与血流动力学机制,采用血栓形成数学模型对左心室辅助设备入口套管处的血栓形成与血液流动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血栓形成数学模型模拟出套管附近的壁面切应力明显高于心室内其他位置,有利于血小板的活化,在套管壁面聚集了高浓度的纤维蛋白单体,诱导了套管入口处明显的血栓形成。结论本研究通过观察理想左心室辅助设备入口处的血栓形成相关物质的浓度分布,以及血流动力学分布,初步探究了左心室辅助设备入口套管处的血栓形成机制,期望对套管的设计、术中套管插入的决策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衰竭 纤维蛋白单体 血栓形成 血流动力学 血液流动 壁面切应力 血液相容性 身体器官
下载PDF
可视化的神经-心肌连接器官芯片
6
作者 王旭东 刘慧 +3 位作者 李晓瑞 冷玉冰 廖玉龙 郑付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82-382,共1页
目的心脏的生理学功能受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调节,心脏神经对心肌组织正常的生命活动例如起搏和电生理信号传导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心脏神经的功能障碍将导致心脏疾病,令人遗憾的是,开发心肌细胞应用为细胞治疗、体外疾病模型和药物... 目的心脏的生理学功能受心脏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调节,心脏神经对心肌组织正常的生命活动例如起搏和电生理信号传导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心脏神经的功能障碍将导致心脏疾病,令人遗憾的是,开发心肌细胞应用为细胞治疗、体外疾病模型和药物筛选的研究中忽视了心脏神经与心肌组织的相互作用,此外,针对神经—心肌连接的体外生理学模型的建立缺乏刺激—功能检测的简易手段。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功能可视化的神经—心肌连接器官芯片的疾病模型。方法利用基于光遗传学修饰的人源hi PSC构建神经球,神经球通过轴突延伸至结构色修饰功能心肌层区域,与功能心肌层产生突触连接;并制备含有两种图案化微结构的反蛋白石结构色水凝胶薄膜模拟与体内心肌细胞和神经元生长所需刚度相似的机械微环境。同时,对此连接模型进行物理或化学刺激以验证模型功能。结果和结论构建了光遗传学刺激可视化神经球-心肌耦合微生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简单的光刺激触发神经冲动通过轴突传递,引起心肌组织收缩,进而驱动结构颜色变化的功能过程,使心肌组织的微观力学数据转化为结构色变化的宏观光学数据。本研究为疾病和药物的定量评价,探索心衰、心律失常、心血管神经调节的分子机制和对策提供了高效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系统 心肌层 疾病模型 心肌细胞 反蛋白石结构 神经冲动 化学刺激 生理学功能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数值仿真的儿科患者人工心脏瓣膜设计优化
7
作者 刘薇 杨婷婷 +1 位作者 王宇巍 朱光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65-665,共1页
目的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婴幼儿时期即需接受主动脉瓣移植术。然而现有的人工瓣膜均无法满足儿科应用所需的动态性能和生长适应性要求,可能导致患儿多次换瓣。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膨聚四氟乙烯(e PTFE)材料高分子瓣... 目的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婴幼儿时期即需接受主动脉瓣移植术。然而现有的人工瓣膜均无法满足儿科应用所需的动态性能和生长适应性要求,可能导致患儿多次换瓣。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膨聚四氟乙烯(e PTFE)材料高分子瓣膜开展设计优化,以期改善人工瓣膜的生长适应性,以适应患者的生长。方法首先对人工瓣膜瓣叶开展参数化设计,提出了A、B、C 3种具有不同瓣叶高度及自由边长度的双叶式人工瓣膜设计方案。其后分别构建了置入3种瓣膜设计的主动脉根模型,并使用ABAQUS软件对主动脉根直径从11 mm扩张至13 mm过程中的不同瓣膜设计方案在主动脉压力载荷下的动态性能和生长适应性开展有限元数值仿真研究,量化评估了儿童主动脉根生长过程中人工瓣膜的应力、相对泄漏面积等关键参数。结果在主动脉扩张至13 mm后,仅方案B、C中的瓣叶能够在收缩期正常闭合。方案C中瓣叶具有较高的瓣叶高度,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冗余瓣叶面积,在主动脉根扩张后最大应力为5.88 MPa、相对泄露面积为5.7%,较方案B分别降低7.8%和47.4%,具有较为优越的生长适应性。结论提升瓣叶高度及冗余面积对于改善耳科患者人工心脏瓣膜生长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瓣膜 先天性心脏病 人工心脏瓣膜 主动脉压力 儿科应用 主动脉扩张 生长适应性 儿科患者
下载PDF
不同心脏泵血条件下人工心脏脉动和恒流模式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环境、器官灌注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孙康立 陈增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4-54,共1页
目的研究不同心脏泵血条件下人工心脏(LVAD)脉动和恒流模式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环境、器官血流灌注以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指导临床对LVAD的选择。方法基于临床数据构建正常人体主动脉模型和植入LVAD后的主动脉模型,使用具有人体特异性... 目的研究不同心脏泵血条件下人工心脏(LVAD)脉动和恒流模式对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环境、器官血流灌注以及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指导临床对LVAD的选择。方法基于临床数据构建正常人体主动脉模型和植入LVAD后的主动脉模型,使用具有人体特异性的三参数模型作为压力出口,对二者分别进行血流动力学计算研究。(使用生理状态下的主动脉速度波(5 L/min)以及模拟的心衰速度波(2.5 L/min)作为正常主动脉的入口条件;使用全支持脉动,全支持定常,半支持脉动和半支持定常作为植入LVAD的主动脉的入口条件)结果脉动和恒流模式对于心衰情况下的血流灌注均有改善:相较于恒流模式,脉动模式下LVAD供给主动脉上动脉的血流减少,供给肾动脉和下肢的血流增加;此外,恒流模式下释放的血栓颗粒也更容易运输至主动脉上动脉导致颅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LVAD半支持与全支持模式的结果显示,心脏泵血功能对主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改善,有助于减少主动脉血液滞留时间和血栓颗粒向上游运输的比例。结论相较于恒流模式,LVAD脉动模式有助于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保证肾动脉及下肢的血液灌注;心脏收缩功能有助于改善主动脉血流环境,临床中对于心脏具有部分收缩功能的患者,可以考虑保留其功能。未来将进一步结合心脏收缩泵血的具体情况对LVAD脉动模式的设计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收缩功能 心脏泵血功能 血液灌注 主动脉血流 血栓形成 三参数模型 血流动力学 肾动脉
下载PDF
泵机一体化的轴流式血泵模拟优化
9
作者 何翊诚 邱胤轩 +2 位作者 张亚 崔佳鑫 鄂殿玉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9期1152-1162,共11页
针对现有的轴流式血泵存在一定的结构缺陷,导致性能不足和血液相容性差等问题,提出以一种泵机一体化的轴流式血泵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几何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同时研究不同运行参数对该血泵性能的影响,并与实验的数据... 针对现有的轴流式血泵存在一定的结构缺陷,导致性能不足和血液相容性差等问题,提出以一种泵机一体化的轴流式血泵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几何结构进行优化改进。同时研究不同运行参数对该血泵性能的影响,并与实验的数据进行比较,确定最佳的运行参数。本研究对该血泵的流场特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其内部的流动规律,并采用DPM方法模拟血液中红细胞的流动行为及其受剪切应力的情况,完成对该血泵的血液相容性的评估。研究表明,新型的血泵在扬程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在转速为9000r/min、流量为6.24L/min的最佳工况下,血泵的扬程比原结构提升16%,效率达到25%,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生理需求。此外血泵内大部分区域的压力梯度和速度梯度都比较均匀,内部流场情况比较稳定,能够有效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本研究优化改进的血泵能在确保高性能和良好的流场特性的同时具备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可为轴流式血泵的结构优化和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式血泵 泵机一体化 结构优化 流场特性 血液相容性
下载PDF
基于GEO数据库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致心肌毒性生物标志物的筛选
10
作者 吴洁 赵光斌 马虹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6期2281-2287,共7页
目的探索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对心肌细胞损伤的关键基因,为临床防治索拉非尼对心肌细胞损伤提供新靶点。方法GEO数据库中下载数据集GSE88944,该数据集总例数为10例,其中正常组5例,索拉非尼组5例;采用GEO2R在线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以l... 目的探索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对心肌细胞损伤的关键基因,为临床防治索拉非尼对心肌细胞损伤提供新靶点。方法GEO数据库中下载数据集GSE88944,该数据集总例数为10例,其中正常组5例,索拉非尼组5例;采用GEO2R在线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以logFC(fold change)绝对值>2且Padj<0.05为标准筛选差异基因。对差异表达编码基因分别进行GO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关键基因,构建关键基因及编码蛋白-蛋白互作网络。结果共筛选出差异基因238个,其中蛋白编码差异基因(Pc-DEGs)208个,非编码差异基因30个,Pc-DEGs中上调基因56个、下调基因152个;Pc-DEGs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血管生成、心肌收缩、血压的调节、血管生成的正向调节;细胞组分细胞外区域、质膜的整体组成部分、Z盘;分子功能主要有受体结合、肝素结合、整合素结合、钙离子结合等。KEGG结果显示,Pc-DEGs主要富集在肥厚型心肌病、MAPK信号传导途径、扩张型心肌病、cAMP信号传导途径、心肌收缩等信号通路;共筛选出CTGF(CCN2)、FOS、JUN、POSTN、EDN1、SERPINE1、IGF1等7个关键下调基因。结论CTGF(CCN2)、FOS、JUN、POSTN、EDN1、SERPINE1、IGF1是首个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致心肌毒性的关键下调基因,这可能为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菲尼心肌毒性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索拉非尼 心肌细胞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人工血管的研发进展及应用现状
11
作者 钟彬儒 苏超 +2 位作者 杨超 陆树洋 魏民新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0-474,共5页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人工血管置换术已成为多种血管类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但仍会面临移植失败的风险。本综述主要从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发困境、人工血管的研发进展以及人工血管的产业化...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人工血管置换术已成为多种血管类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但仍会面临移植失败的风险。本综述主要从小口径人工血管的研发困境、人工血管的研发进展以及人工血管的产业化进程等目前的热点研究方向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血管 生物材料 组织工程 生物涂层
下载PDF
各向异性PCL/明胶复合人工心脏瓣膜瓣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2
作者 陈昱欣 王雅娟 +5 位作者 郑小凡 王富军 王璐 侯永泰 王盛章 李超婧 《产业用纺织品》 2024年第7期1-10,共10页
为制备模拟人体原生瓣膜层状结构及力学各向异性的人工心脏瓣膜瓣叶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不同质量配比的聚己内酯(PCL)和明胶为原料,通过调整各层纤维膜的纤维排列情况,顺序堆叠纺制3层结构的PCL/明胶复合支架。结果表明,PCL质量体... 为制备模拟人体原生瓣膜层状结构及力学各向异性的人工心脏瓣膜瓣叶材料,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不同质量配比的聚己内酯(PCL)和明胶为原料,通过调整各层纤维膜的纤维排列情况,顺序堆叠纺制3层结构的PCL/明胶复合支架。结果表明,PCL质量体积比为10%时,随着明胶质量分数增加,纤维直径和复合支架厚度随之增加,复合支架的弹性模量和极限抗拉强度减小。其中,PCL和明胶质量配比为5∶3的复合支架在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的弹性模量分别为(26.98±3.01)MPa和(3.39±0.36)MPa,各向异性比约为7.96,接近原生主动脉瓣的力学各向异性比,其体外脉动流测试显示有效开口面积(EOA)为1.79 cm^(2)、平均跨瓣压差(MPD)为1.67 kPa(即12.52 mmHg)、反流分数(RF)为24.22%。同时,制备的复合支架溶血率均小于5%,细胞相对增殖率均大于80%,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有望应用于人工心脏瓣膜瓣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各向异性 静电纺丝 层状结构 弹性模量 极限抗拉强度 溶血率 有效开口面积(EOA) 平均跨瓣压差(MPD) 反流分数(RF)
下载PDF
Mechanobiomaterials:Mechanics-Guided Design of Epicardial Patch for Treating
13
作者 Huajian Gao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共1页
In recent years,the field of mechanomaterials has emerged at the interface of mechanics,materials science,biology,medicine and data science,where materials are proactively designed or programmed to achieve targeted fu... In recent years,the field of mechanomaterials has emerged at the interface of mechanics,materials science,biology,medicine and data science,where materials are proactively designed or programmed to achieve targeted functionalities by leveraging the fundamental mechanics principles and force-geometry-property relationships.In the biological context,one may likewise introduce mechanobiomaterials as a field with the following goals:(1)proactive design or programming of materials for precisely mediating biomechanical environment of living systems for tissue repair/restoration;(2)proactive control/programming of living systems themselves by an external field via force-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s.Here,we will discuss an example of research in mechanobiomaterials on using mechanics to guide the design of acellular epicardial patch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This technology aims to employ a biocompatible material patch to help reverse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restore heart func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increasing the mechanical integrity of damaged heart tissues.However,its application is currently limited by widely scattered therapeutic efficacy.Here,we develop a biomechanics-based simulation platform that allows us to test,design and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an epicardial patch.We show that the widely scattered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this technology can be attributed to a“pre-strain sensitivity”caused by attaching an elastic patch to a dynamically beating heart.To mitigate this challenge,we introduce a viscoelastic epicardial patch,designed at the so-called‘gel point’of the material,that effectively accommodates the cyclic deformation of the myocardium.This then leads to the fabrication and experimentally validated epicardial patch that outperforms all existing ones in restoring heart function after both acute and sub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rats.Our study also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employing viscoelastic interfaces for better integration of synthetic materials with biological tiss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CH BIOMATERIALS SCATTERED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心肌细胞培养与刺激芯片
14
作者 李浩正 唐森林 +2 位作者 孙川婷 周元明 崔建国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75-82,共8页
传统细胞培养皿或瓶对于心肌细胞培养来说空间过于庞大,不能很好地模拟出细胞在体生长的环境。研制了一种能将心肌细胞培养与刺激相结合的微流控芯片,构建了可对细胞施加气动拉伸刺激和电刺激的联合刺激体系,并使用此刺激体系进行体外... 传统细胞培养皿或瓶对于心肌细胞培养来说空间过于庞大,不能很好地模拟出细胞在体生长的环境。研制了一种能将心肌细胞培养与刺激相结合的微流控芯片,构建了可对细胞施加气动拉伸刺激和电刺激的联合刺激体系,并使用此刺激体系进行体外心肌细胞培养,细胞存活率均在95%以上。通过对气动拉伸刺激(气压为0.5、1、3 kPa)、电刺激(频率为1、2、4 Hz)以及力电联合刺激(3 kPa+4 Hz)下的心肌细胞进行Cx43蛋白染色,验证了各种刺激均能促进Cx43蛋白的表达,且在不同刺激参数下效果差异明显,证实了该芯片可作为一种平台在体外进行心肌细胞的培养与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气动拉伸刺激 心肌细胞培养 电刺激 心肌细胞成熟
下载PDF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人工机械瓣血管翳梗阻的临床价值
15
作者 余璞 左浩 +5 位作者 段茂 管雪 殷亚飞 许敏 黎清龙 徐亚丽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3D-TEE)在评估人工机械瓣血管翳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证实的人工机械瓣血管翳患者46例,其中人工二尖瓣血管翳22例,人工主动脉瓣血管翳24例,应用3DTEE观察人工机械瓣血管翳成像特征,并测量... 目的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3D-TEE)在评估人工机械瓣血管翳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证实的人工机械瓣血管翳患者46例,其中人工二尖瓣血管翳22例,人工主动脉瓣血管翳24例,应用3DTEE观察人工机械瓣血管翳成像特征,并测量血管翳面积、血管翳内面积与血管翳外面积比值、血管翳宽度与瓣膜外径比值(W/D),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平均跨瓣压差(mTPG),分析3D-TEE参数与mTPG的相关性。根据人工机械瓣梗阻程度分级将患者分为显著梗阻者与可疑梗阻者,比较二者3D-TEE所测血管翳环绕角度≥180°占比。结果人工主动脉瓣血管翳内面积与血管翳外面积比值、W/D、血管翳面积均与mTPG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82、0.820、0.741,均P<0.001);人工二尖瓣血管翳内面积与血管翳外面积比值、W/D、血管翳面积均与mTPG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93、0.878、0.806,均P<0.001)。人工主动脉瓣显著梗阻者血管翳环绕角度≥180°占比为94.74%,显著高于可疑梗阻者(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人工二尖瓣显著梗阻者血管翳环绕角度≥180°占比为100%,显著高于可疑梗阻者(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3D-TEE在评估人工机械瓣血管翳梗阻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中3D-TEE定量参数包括血管翳面积、血管翳内面积与血管翳外面积比值及W/D均能准确判断人工机械瓣血管翳有无梗阻及其程度,尤以W/D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经食管 三维 人工瓣血管翳 瓣膜梗阻
下载PDF
稳心颗粒对家兔3层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孙小霞 周筠 +4 位作者 兰燕平 杨海涛 冯新正 王东琦 崔长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61-564,共4页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探讨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家兔内层(Endo)、中层(M)和外层(Epi)心室肌细胞的Ito,观察稳心颗粒对家... 目的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探讨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家兔内层(Endo)、中层(M)和外层(Epi)心室肌细胞的Ito,观察稳心颗粒对家兔心室肌细胞Ito的影响。结果在测试电压+50 mV时,对照组Epi、M和Endo细胞的Ito分别为(4 235.7±953.2)pA(n=11)、(4 115.8±743.1)pA(n=11)和(2 730.2±524.6)pA(n=11),Endo细胞的Ito电流强度明显小于Epi和M细胞(P<0.01);稳心颗粒灌胃给药后家兔左心室肌Epi、M和Endo细胞的Ito电流强度分别为(4 806.4±1 381.8)pA(n=11)、(4 661.3±902.6)pA(n=11)和(4 072.9±1 234.9)pA(n=11),与对照组相比稳心颗粒可明显增加Endo细胞Ito的电流强度(P<0.01)。结论稳心颗粒增加Endo心室肌细胞Ito的电流强度,使心室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减小,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心颗粒 心室肌细胞 瞬时外向钾电流 跨壁复极离散度 抗心律失常 家兔
下载PDF
MLC运动误差对不同射野面积的鼻咽癌容积调强计划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贾晓斌 岳堃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3期68-72,79,共6页
目的 研究多叶准直器运动误差(Multi-Leaf Collimator Error,MLC_(error))对不同射野平均面积(Mean Aperture Area,MAA)的鼻咽癌容积调强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的原始计划导出后使用Python编译,依据不同的... 目的 研究多叶准直器运动误差(Multi-Leaf Collimator Error,MLC_(error))对不同射野平均面积(Mean Aperture Area,MAA)的鼻咽癌容积调强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的原始计划导出后使用Python编译,依据不同的MLC_(error)制作6组模拟计划(±0.2 mm、±0.5 mm和±1.0 mm)。对比原始计划与模拟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和验证通过率,分析MLC_(error)和MAA对计划验证的影响。其中,将鼻咽肿瘤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与颈部转移淋巴结肿瘤靶区通过布尔运算整合为PTV69。结果 随着MLC_(error)的变化(-1~1 mm),PTV69、原发灶高危亚临床靶区和中危亚临床靶区的剂量梯度分别为6.1、6.0、6.3%/mm(P<0.05);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的剂量梯度均高于靶区剂量梯度。脊髓、脑干、左侧腮腺、右侧腮腺、口腔和喉的剂量梯度分别为10.6、10.5、12.3、12.0、8.1、11.2%/mm(P<0.05)。在对射野面积、MLC_(error)及验证通过率关系的研究中发现,不同MAA计划的验证通过率差异随MLC_(error)的增加而增大;当MLC_(error)误差达到±1.0 mm时,不同MAA计划的验证通过率差异最大(51.7%~90.2%)。结论 相较于靶区,控制MLC_(error)更有利于OAR的保护。对于鼻咽癌等复杂的放疗计划,建议将MLC_(error)精度控制在0.5 mm以内并降低小子野使用,以保护危及器官,保证计划执行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多叶准直器运动误差 容积调强放疗 子野平均面积 验证通过率
下载PDF
运用三维数值模拟对人工心脏轴流血泵的设计和改进 被引量:20
18
作者 张岩 薛嵩 +3 位作者 桂幸民 胡盛寿 孙寒松 朱晓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设计、开发在性能上能满足左心室辅助要求的轴流式心脏辅助泵。方法使用Numeca软件和运用现代叶轮机设计技术对人工心脏轴流血泵的内部流场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对局部的回流、倒流和涡流现象进行改进,根据最终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流道和... 目的设计、开发在性能上能满足左心室辅助要求的轴流式心脏辅助泵。方法使用Numeca软件和运用现代叶轮机设计技术对人工心脏轴流血泵的内部流场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对局部的回流、倒流和涡流现象进行改进,根据最终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流道和叶型进行设计。然后,对外轴承方案也进行数值模拟。结果通过Numeca软件的数值模拟后改进,大大抑制了轴流泵内部的混乱流动,改善了流动状况,提高了轴流泵的血液相容性。对外轴承方案进行初步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机匣扩展角的增加,倒流现象逐渐得到抑制,流动情况得到改善。结论本研究应用Numeca软件和现代叶轮机设计技术开发设计的轴流泵,在流体力学性能和血液相容性能上达到了左心室心脏泵的辅助要求。具有创新性的外轴承方案值得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 数值模拟 外轴承轴流血泵 计算流体力学 心室辅助装置
下载PDF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0
19
作者 邹彤 王志蕾 +3 位作者 佟佳宾 李梅 吴素娟 杨杰孚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6期411-413,共3页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脱位 电极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潘勇 艾玉峰 +3 位作者 黄蔚 赵玉峰 熊猛 张琳西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 构建既具有活性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中膜层 ,又有血管内皮细胞 (VEC)内皮化的复层结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方法  1将聚羟基乙酸 (PGA)纤维无纺网、VSMC和胶原纤维相混合 ,设计构建 VSMC活性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 ;2采用... 目的 构建既具有活性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中膜层 ,又有血管内皮细胞 (VEC)内皮化的复层结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方法  1将聚羟基乙酸 (PGA)纤维无纺网、VSMC和胶原纤维相混合 ,设计构建 VSMC活性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 ;2采用酶消化法从兔主动脉中分离培养兔 VEC并传代、纯化 ,接种于组织工程人工血管支架的内腔 ,体外培养 ,并行电镜观察。结果 构建的支架材料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 ,VEC在其内表面形成较完整内皮细胞层 ,且 VSMC能够保持活性 ,生长状况良好。结论 经胶原包埋处理的 PGA支架可作为组织工程化人工血管研究较理想支架材料 ;为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具有分层结构的组织工程血管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组织工程 人工血管 聚羟基乙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