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75篇文章
< 1 2 2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MP技术特点及其用于肝炎病毒检测的相关研究进展
1
作者 普彬 徐向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6期34-36,共3页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为一种用于检测靶标DNA、RNA的恒温扩增核酸检测技术,为分子即时检验(POCT)领域中应用最广泛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病毒感染、传染性疾病诊断,具有诊断效能高、操作简单等优势。肝炎病毒检测,为该病临床诊断... 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为一种用于检测靶标DNA、RNA的恒温扩增核酸检测技术,为分子即时检验(POCT)领域中应用最广泛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病毒感染、传染性疾病诊断,具有诊断效能高、操作简单等优势。肝炎病毒检测,为该病临床诊断、预后评估重要环节。近年来有学者将LAMP技术应用于肝炎病毒检测中,获得良好效果。且随LAMP技术不断优化,其诊断效能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介导等温扩增 肝炎病毒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肝癌细胞株-乙型肝炎病毒DNA整合事件的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分析
2
作者 羊泽锐 邓海君 胡源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7,共8页
目的 采用探针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HepG2.2.15与HepAD38 2个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肝癌细胞系中病毒DNA在宿主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特征。方法 提取HepG2.2.15与HepAD38细胞基因组DNA,采用探针捕获和高通量测序策略对... 目的 采用探针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HepG2.2.15与HepAD38 2个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肝癌细胞系中病毒DNA在宿主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特征。方法 提取HepG2.2.15与HepAD38细胞基因组DNA,采用探针捕获和高通量测序策略对2个肝癌细胞株中整合的HBV DNA进行捕获测序,使用Trimmomatic、BBAP、BWA(Burrows-Wheeler Aligner)等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及克隆测序对病毒DNA整合特征进行验证。结果 利用探针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在HepG2.2.15与HepAD38细胞系中检测出12、7个HBV DNA整合事件,随机分布在chr1、chr2、chr7、chr9、chr16、chr17、chr19、chrX染色体上,整合位点上下游基因出现频率较高的有DPP7、TRIM56、GPC3等。结论 成功建立基于探针捕获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HBV DNA在宿主基因组上的整合片段的方法,HepG2.2.15与HepAD38细胞系中HBV整合事件在染色体上随机发生,大部分整合位点发生在HBV基因组上的X基因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BV整合 探针捕获 高通量测序 克隆测序
下载PDF
海南鼠戊型肝炎病毒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3
作者 汤婷 田秀颖 +6 位作者 邓宛心 李子涵 杨聘 雷胜 杜江 尹飞飞 崔秀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521-1526,共6页
目的: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包括四个属,即HEV-A、-B、-C和-D。HEV是一种正单链,长约7 kb的裸露RNA病毒,可以引起急、慢性戊型肝炎,特别是孕妇感染HEV后死亡率较高。目前,普遍认为只有HE... 目的: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Hepeviridae),包括四个属,即HEV-A、-B、-C和-D。HEV是一种正单链,长约7 kb的裸露RNA病毒,可以引起急、慢性戊型肝炎,特别是孕妇感染HEV后死亡率较高。目前,普遍认为只有HEV-A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然而,近期在中国香港、西班牙和中非等地区陆续报告由HEV-C,即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戊型肝炎病例,说明HEV-C也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毒,可传染于人类。在前期工作中,课题组从海南省澄迈县捕获的褐家鼠粪便中检测到了HEV-C基因部分片段。为进一步了解海南HEV-C基因分子特征,本研究中扩增了HEV-C全长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方法:使用Trizol试剂从海南省澄迈县捕获的褐家鼠粪便中分离HEV RNA,并利用Oligo dT引物进一步转录合成cDNA。接着用PCR方法扩增HEV的四个ORF区,并用Sanger法测序,拼接全长HEV基因。利用MEGA X软件的Clustal W方法与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本研究中扩增的HEV-C为C1型,与广东省湛江市褐家鼠中发现的HEV-C1(基因号:LC549184)的同源性是93.1%,但与我国云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湖北省等地区的同源性比较远,分别为65.7%、65.9%、85.4%。结论:本研究首次针对海南省褐家鼠携带HEV-C1全长基因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该研究结果提示海南省存在HEV-C的鼠-人传播的潜在风险。因此,应继续控制鼠类的同时,也应预防鼠HEV传染人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啮齿类动物 鼠戊型肝炎病毒 海南
下载PDF
富马酸替诺福韦在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肝患者中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闫怡儒 张玉 郭春霞 《临床研究》 2024年第1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究低病毒载量慢性乙肝(CHB)患者的治疗期间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TDF)的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4月至2024年1月期间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诊治的72例低病毒载量CHB患者,其均符合低病毒载量的治疗标准,依... 目的探究低病毒载量慢性乙肝(CHB)患者的治疗期间应用富马酸替诺福韦(TDF)的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4月至2024年1月期间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诊治的72例低病毒载量CHB患者,其均符合低病毒载量的治疗标准,依据用药计划的差异,将其分为研究组(n=36,TDF)、对照组(n=36,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以及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乙肝e抗原(HBeAg)转阴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病毒载量CHB患者治疗期间应用TDF较为理想,能够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总胆红素、ALT等肝功能相关指标,进而优化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ALT复常率,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马酸替诺福韦 慢性乙肝 治疗效果 低病毒载量
下载PDF
丙型肝炎患者血清miR-155、miR-205-5p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
5
作者 肖小丽 谢瑶 龙志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967-971,共5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miR-155和miR-205-5p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丙型肝炎患者141例,根据基因分型将其分为丙型肝炎病毒(HCV)-1b组(92例)和非HCV-1b组(49例),另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41例为对照组。比较3...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miR-155和miR-205-5p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丙型肝炎患者141例,根据基因分型将其分为丙型肝炎病毒(HCV)-1b组(92例)和非HCV-1b组(49例),另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141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及血清miR-155、miR-205-5p水平;根据肝炎活动度分级,将丙型肝炎患者分为G0、G1、G2、G3、G4级,比较5组血清miR-155、miR-205-5p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55、miR-205-5p诊断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度为G1—G4级的临床价值。结果HCV-1b组和非HCV-1b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非HCV-1b组和HCV-1b组血清miR-155水平依次升高,血清miR-205-5p水平依次降低(P<0.05);随着肝炎活动度分级的增加,血清miR-155水平依次升高,miR-205-5p水平依次下降(P<0.05);miR-155、miR-205-5p以及两者联合诊断丙型肝炎患者肝炎活动度为G1—G4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5、0.793和0.913,联合优于二者各自单独诊断(P<0.05)。结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miR-155水平上升,miR-205-5p水平下降,两者联合对肝炎活动度为G1—G4级的诊断具有较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属 微RNAS 丙型肝炎病毒 微小RNA-155 微小RNA-205-5p HCV-1b基因型 肝炎活动度
下载PDF
Subclinical hepatitis E virus genotype 1 infection:The concept of“dynamic human reservoir”
6
作者 Ananta Shrestha Suresh Basnet Sudhamshu KC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4年第4期506-510,共5页
Hepatitis E virus(HEV)is hyperendemic in South Asia and Africa accounting for half of total Global HEV burden.There are eight genotypes of HEV.Among them,the four common ones known to infect humans,genotypes 1 and 2 a... Hepatitis E virus(HEV)is hyperendemic in South Asia and Africa accounting for half of total Global HEV burden.There are eight genotypes of HEV.Among them,the four common ones known to infect humans,genotypes 1 and 2 are prevalent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nd genotypes 3 and 4 are causing challenge in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Asymptomatic HEV virem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especially among blood donors,has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worldwide.The clinical i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is asymptomatic viremia are unclear and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Detection of viremia due to HEV genotype 1 infection,apparently among healthy blood donors is also reported without much knowledge about its infection rate.Similarly,while HEV genotype 3 is known to be transmitted via blood transfusion in humans and has been subjected to screening in many European nations,instances of transmission have also been documented albeit without significant clinical consequences.Epidemiology of HEV genotype 1 in endemic areas often show waxing and waning pattern.Occasional sporadic occurrence of HEV infection interrupted by outbreaks have been frequently seen.In absence of known animal reservoir,where HEV exists in between outbreak is a mystery that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However,occurrence of asymptomatic HEV viremia due to HEV genotype 1 during epidemiologically quiescent period may explain that this phenomenon may act as a dynamic reservoir.Since HEV genotype 1 infection cannot cause chronicity,subclinical transient inf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virus might be the reason it sustains in interepidemic period.This might be the similar phenomenon with SARS COVID-19 corona virus infection which is circulating worldwide in distinct phases with peaks and plateaus despite vaccination against it.In view of existing evidence,we propose the concept of“Dynamic Human Reservoir.”Quiescent subclinical infection of HEV without any clinical consequences and subsequent transmission may contribut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virus in a community.The potential for transmitting HEV infection by asymptomatic HEV infected individuals by fecal shedding of virus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literature.This missing link may be a key to Pandora's box in understanding epidemiology of HEV infection in genotype 1 predominant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itis E Viral hepatitis Genotype 1 Dynamic human reservoir Subclinical infection
下载PDF
APOBEC3G对HBV复制的影响及转录组学分析
7
作者 周未平 刘光焱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411-1416,共6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APOBEC)亚家族(APOBEC3G A3G)参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潜在分子机制及下游信号通路预测。方法:将A3G与HBV的表达质粒(A3G组)、GFP与HBV的表达质粒(HBV组)以及空载质粒(Vector组)分别转染...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APOBEC)亚家族(APOBEC3G A3G)参与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潜在分子机制及下游信号通路预测。方法:将A3G与HBV的表达质粒(A3G组)、GFP与HBV的表达质粒(HBV组)以及空载质粒(Vector组)分别转染于Huh7细胞中,3 d后收集细胞并提取RNA进行转录组测序,检测样本中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DESeq软件对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确定差异基因行使的主要功能和参与的通路,同时依据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互相作用(PPI)分析,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以寻找目的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关键节点蛋白。结果:A3G组和HBV组相比,筛选出21个显著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的项目包括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复合物的形成、EH结构域的结合、中胚层细胞命运规范的BMP信号传导途径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可能与内吞作用和坏死相关;PPI网络发现了NOXA1、LSM10、RNF103-CHMP3等5个关键蛋白及其互作蛋白。HBV组和Vector组相比,筛选出42个显著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显示的项目包括离子通道活性、多种酶活性和膜成分等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与多种物质的代谢反应和p53信号传导等相关;PPI网络发现了UBD、CCND3、RHOD等15个关键蛋白及其互作蛋白。结论: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A3G抑制HBV复制的潜在下游分子,丰富了A3G抑制HBV复制的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 转录组测序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多聚化重组抗原的检测戊型肝炎病毒IgM与IgG抗体的ELISA的建立及初步评估 被引量:33
8
作者 葛胜祥 张军 +6 位作者 彭耿 黄果勇 何志强 顾颖 朱子恒 吴文翰 夏宁邵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4-82,共9页
建立并评估分别检测戊型肝炎 (戊肝 )病毒IgM与IgG抗体的捕获法及间接法ELISA。以原核表达的多聚化重组HEV蛋白为抗原 ,建立戊肝捕获法IgMELISA(E2 -IgM )和间接法IgGELISA(E2 -IgG)。利用 2 9只实验感染猴系列血清及多份临床急性肝炎... 建立并评估分别检测戊型肝炎 (戊肝 )病毒IgM与IgG抗体的捕获法及间接法ELISA。以原核表达的多聚化重组HEV蛋白为抗原 ,建立戊肝捕获法IgMELISA(E2 -IgM )和间接法IgGELISA(E2 -IgG)。利用 2 9只实验感染猴系列血清及多份临床急性肝炎血清、正常人血清以及单克隆抗体评估所建立的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并与商品化试剂 (Genelabs公司抗 -HEVIgG和IgM试剂 ,GL -IgG/GL -IgM )进行比较。 2 9只恒河猴E2 -IgM和E2-IgG的阳转率均为 10 0 % ,其中 75 %在感染后 4周内阳转 ,均早于ALT异常时间。E2 -IgM持续 2~ 14周 ,平均6周 ;E2 -IgG在 70周时仍无一阴转。GL -IgG阳转率为 79 3% ( 2 3/ 2 9) ,多数晚于ALT异常时间 ,平均持续约18周 ,但最长为 1只在感染后 70周时仍为阳性。用E2 -IgM试剂盒检测 92 8份正常人血清 ,仅 2份OD值略高于0 2。检测 5 10份临床急性肝炎血清 ,可明显将其区分为 2个部分 ,一个部分OD值小于 0 2 ,其OD值分布与正常人相似 ;另一个部分OD值大于 0 4,共 131份 ,其中 10 9份大于 1 0。可能分别对应于急性肝炎中的非戊肝患者和戊肝患者。 119份非甲~丙急性肝炎中 ,E2 -IgM阳性 5 7份 ,GL -IgM阳性 2 9份 (E2 -IgM均阳性 )。 5 0 6 0份普通人群血清的E2 -IgGOD值在 0 2以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 诊断 试剂 IGM IGG
下载PDF
cDNA文库噬菌体展示法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结合蛋白筛检 被引量:31
9
作者 董菁 施双双 +4 位作者 王业东 皇甫竞坤 李莉 张玲霞 成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1-322,共2页
为寻找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S1蛋白的结合蛋白 ,将前S1蛋白包被于聚苯乙烯平板 ,经过“包被 吸附 洗脱”筛检过程 ,获得前S1蛋白结合蛋白的cDNA序列 ,并将推断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互比较 ,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结合蛋白的全长序列。共经... 为寻找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S1蛋白的结合蛋白 ,将前S1蛋白包被于聚苯乙烯平板 ,经过“包被 吸附 洗脱”筛检过程 ,获得前S1蛋白结合蛋白的cDNA序列 ,并将推断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互比较 ,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结合蛋白的全长序列。共经过 4轮生物淘洗过程。结果提示 ,神经胶质瘤抑制子候选基因区基因 (GLTSCR) 2上游部分序列存在于与HBV前S1结合的重组T7噬菌体中 ,多个克隆的测序结果发现前S1蛋白结合蛋白具有KxPxKSGxxxL结构域。HBV前S1蛋白的结合蛋白可能是GLTSCR 2的编码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NA文库 噬菌体展示法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蛋白结合蛋白 筛检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adr亚型)转基因小鼠的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胡卫江 李建秀 +6 位作者 余宏宇 戴德顺 王新民 孙伟 郝光荣 王肖鹏 胡以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12-215,共4页
目的:制备含有2.0拷贝乙型肝炎病毒(HBV,adr亚型)基因组的转基因小鼠,为HBV相关医学问题的研究准备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应用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的方法,产生HBV转基因小鼠。用PCR,Southern-blot... 目的:制备含有2.0拷贝乙型肝炎病毒(HBV,adr亚型)基因组的转基因小鼠,为HBV相关医学问题的研究准备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应用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的方法,产生HBV转基因小鼠。用PCR,Southern-bloting杂交、放射免疫、免疫组织化学以及亚显微结构分析等方法,研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的整合、表达以及复制。应用常规病理切片及血清生物化学方法分析转基因小鼠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得到了4只整合有HBV基因组的建立者小鼠,并证明HBV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体内可以稳定遗传,在肝、肾组织内可特异性表达、复制,并在肝细胞内发现了Dane颗粒。转基因小鼠的肝、肾组织未见明显的病理学改变。结论:获得了HBV的转基因小鼠,其病毒基因可以表达,并有病毒颗粒形成。该小鼠对于HBV的各个基因产物是免疫耐受的,其基本生物学特性与人类的HBV携带者特征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转基因小鼠 DANE颗粒 ADR亚型
下载PDF
HBV标志物定量与病毒载量关系探讨 被引量:18
11
作者 田沂 唐晓鹏 +2 位作者 杨旭 罗开忠 黄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305-1307,共3页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各血清标志物含量与HBV-DNA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IF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测定1486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定量和病毒含量。结果不同HBV标志物阳性模式...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各血清标志物含量与HBV-DNA含量的关系。方法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IFA)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分别测定1486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定量和病毒含量。结果不同HBV标志物阳性模式的HBsAg定量存在显著差异,相同模式的HBsAg定量也差异极大。HBeAg(+)模式的HBV-DNA显著高于HBeAb(+)模式及HBeAg(-)HBeAb(-)模式(P<0.01),而后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HBsAg、HBeAg含量与HBV DNA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3、0.635,P=0.01),HBeAb含量与HBV DNA负相关(r=-0.563,P=0.01)。HBsAg定量与HBeAg定量正相关(r=0.466,P=0.01),与HBeAb定量负相关(r=-0·524,P=0·01)。结论HBV标志物定量之间及与HBV DNA含量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个体差异极大。全面了解HBV标志物含量及HBV DNA定量可更准确判断病毒复制、状态,为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 DNA 肝炎病毒 乙型 PCR 荧光定量 免疫荧光分析 时间分辨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克隆HCV核心蛋白结合蛋白基因1 被引量:66
12
作者 李克 王琳 +12 位作者 成军 张玲霞 段惠娟 陆荫英 杨继珍 刘妍 洪源 夏小兵 王刚 董菁 李莉 钟彦伟 陈菊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12期1379-1383,共5页
目的克隆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结合的肝细胞中的未知蛋白基因。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HCV核心蛋白诱饵质粒,转化酵母AH10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筛选出30个阳性克隆,对既... 目的克隆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结合的肝细胞中的未知蛋白基因。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HCV核心蛋白诱饵质粒,转化酵母AH109后与含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培养基上进行双杂交筛选。筛选出30个阳性克隆,对既能在4缺营养缺陷培养基上生长(SD/-Trp-Leu-Ade-His)又能在涂有X-α-半乳糖(X-α-gal)的四缺培养平皿上长出蓝色菌落,提取此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进行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将HCV核心蛋白基因分为大、中、小三段,与所克隆的未知功能基因回交,以证实其相互作用的部位。结果分析的结果显示,其中1号克隆的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1个未知功能序列有99%的同源性,初步证明了此基因与HCV核心蛋白有结合活性(GenBank号:AY032593).HCV核心蛋白的全长、2/3,1/3三段,回交显示三段均能在酵母中与此未知基因具有结合作用。结论 HCV核心蛋白结合蛋白肝细胞基因克隆成功,核心蛋白与此未知基因的作用部位应是氨基端.此项研究结果,为以后研究此基因在HCV致病机制以及在肝细胞中的生理功能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肝炎样病毒属 遗传学 病毒蛋白质类 遗传学 病毒基因 分子克隆 遗传学技术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Hcbp6结合的肝细胞蛋白编码基因 被引量:29
13
作者 王琳 李克 +7 位作者 成军 陆荫英 张健 陈天艳 洪源 刘妍 王刚 钟彦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Hcbp6是与核心蛋白相结合的未知功能蛋白基因,为了初步提示他的生物学功能和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采用酵母双杂交体系寻找与他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探讨Hcbp6的生物功能。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Hcbp6诱饵质粒并转化酵母AH1... 目的:Hcbp6是与核心蛋白相结合的未知功能蛋白基因,为了初步提示他的生物学功能和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采用酵母双杂交体系寻找与他相互作用的肝细胞蛋白,探讨Hcbp6的生物功能。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3,构建Hcbp6诱饵质粒并转化酵母AH109,与含人肝细胞cDNA文库质粒的酵母Y187进行配合,在涂有x-α-gal营养缺陷型培养基(SD/Trp-Leu-His-Ade)上筛选生长。挑选蓝色克隆,提取此酵母克隆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提取质粒DNA后进行测序,然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筛选出4种与Hcbp6特异性相互作用的蛋白,包括Paralemmin(PALM)、Ran结合蛋白2(Ranbp2)、跨膜运输蛋白21(Tmp21)和血清白蛋白。结论:推测该蛋白可能为一分泌性蛋白,或与分泌蛋白的形成有关,进一步的生物学功能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实验加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bp6 酵母双杂交技术 筛选 肝细胞 编码基因 生物学 肝细胞蛋白 分泌蛋白 血清白蛋白 核心蛋白 蛋白基因 融合蛋白 肝细胞结合蛋白6 毒性肝炎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基因和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42
14
作者 成军 李克 +2 位作者 陆荫英 王琳 刘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378-384,共7页
目的:克隆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结合的肝细胞的蛋白基因,对新发现的基因及编码产物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的结构基础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HCV的核心蛋白作为“诱饵(bait)”,筛选鉴定与其... 目的:克隆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结合的肝细胞的蛋白基因,对新发现的基因及编码产物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的结构基础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应用酵母双杂交技术,以HCV的核心蛋白作为“诱饵(bait)”,筛选鉴定与其结合的肝细胞中蛋白的编码基因。应用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技术,对其中筛选得到的人HCV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HCBP6)全长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一级结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该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并利用同源基因序列的比对,确定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并确定人HCBP6基因的内含子序列。对其编码上游的基因组DNA序列进行分析,获得该基因启动子序列的一些信息。同时,根据同源基因序列的比较,确定了小鼠HCBP6的基因序列和氨基酸残基序列。通过对氨基酸残基序列的疏水性特点的分析,确定了HCBP6蛋白的潜在的抗原结构位点。通过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在线计算机软件的分析,对人HCBP6蛋白质一级结构潜在的功能性结构位点进行了计算机辅助分析预测。结果: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的筛选和鉴定,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人HCBP6基因由456 nt组成,编码产物由152 aa组成。人HCBP6的基因组DNA是没有内含子序列的DNA结构。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确定人HCBP6基因组DNA定位于人22号染色体上。在对人HCBP6基因启动子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中发现了几段可能的启动子序列结构,以及可能的转录因子蛋白潜在的结合位点。利用同样的技术,确定了小鼠的HCBP6的基因序列和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对人HCBP6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在其序列中第80-110氨基酸残基序列之间存在疏水性结构位点,提示抗原位点所在,对其进行免疫学分析提供了可能。利用在线软件,对人的 HCBP6蛋白质结构中潜在的功能位点进行了初步的预测,为进一步研究HCBP6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这些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虽然目前还只是初步的,有些还不能被实验所证实,但是,对新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来说,毕竟这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够提供一些线索,对下一步结构与功能分析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帮助。结论:酵母双杂交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技术,是克隆、分析蛋白结合蛋白的基因,对于其功能结构域的预测的有效工具,在病毒性肝炎的致病机制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核心蛋白结合蛋白6 基因 生物信息学 小鼠 氨基酸 分子生物学 克隆
下载PDF
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技术(RT-LAMP)在丙型肝炎病毒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5
15
作者 李启明 马学军 +4 位作者 周蕊 彭夫望 高寒春 匡治州 侯云德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34-338,共5页
该文介绍了一种便捷、灵敏而又特异的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基因检测技术,该技术分别使用特异对应于靶序列中8个基因区段的3对特殊引物,并在反转录酶和Bst-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对靶序列进行等温核酸扩增反应,整个检测反应只需1~2h。利... 该文介绍了一种便捷、灵敏而又特异的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基因检测技术,该技术分别使用特异对应于靶序列中8个基因区段的3对特殊引物,并在反转录酶和Bst-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对靶序列进行等温核酸扩增反应,整个检测反应只需1~2h。利用这种技术成功检测了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对60份经Real-timePCR或RT—-PCR验证阳性的血清样品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8%。同时,对扩增终产物进一步进行酶切分析,并与HIV、HBV和不同亚型流感病毒RNA进行交叉反应和特异性测试,均与预期结果吻合。将Real-timePCR定量后的RNA系列稀释后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该技术的检测灵敏度在理论上可达到10个拷贝的RNA分子。以上结果证明,RT-LAMP扩增技术是一种检测程序简单、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的基因检测手段,在丙型肝炎病毒的快速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 实时监控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在肝炎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16
作者 刘妍 成军 +2 位作者 王建军 杨倩 陆荫英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461-463,共3页
0引言 基因芯片(gene chip)也称为DNA微距阵(DNA microarray)、DNA芯片(DNA chip)等,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前沿生物技术.
关键词 基因芯片技术 肝炎病毒 拉咪呋啶 丙型肝炎病毒 分型检测 药物作用靶点 靶细胞 肝癌 10子生物学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戊型肝炎病毒结构区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7
作者 毕胜利 江永珍 +4 位作者 赵洪兰 李景元 鲁健 曹经瑗 刘崇柏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8-122,共5页
利用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EX-3X表达了戊型肝炎病毒第二(ORF2)和第三读码框(ORF3)区的两个抗原表位,并利用ORF2表位上游自然存在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和ORF3下游通过PCR引入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使两个免疫... 利用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GEX-3X表达了戊型肝炎病毒第二(ORF2)和第三读码框(ORF3)区的两个抗原表位,并利用ORF2表位上游自然存在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和ORF3下游通过PCR引入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使两个免疫表位区域形成嵌合。表达的三种抗原均溶于水。可利用商品化的谷胱甘肽-4B亲合层析柱得到纯化的抗原。经试用发现,基因重组抗原作为酶联免疫试剂的抗原用于检测血清中抗戊型肝炎病毒抗体,与新加坡进口试剂盒有高度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基因表达 结构区基因 诊断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被引量:23
18
作者 陆荫英 李克 +3 位作者 成军 王琳 刘妍 张玲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1-342,共2页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S1蛋白的功能 ,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中表达HBV前S1基因。以HBV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 ,多聚酶链反应 (PCR)扩增HBV前S1基因 ,克隆到pGEM T载体中 ,双酶切后回收与酵母表达质粒pGBKT7连接。将重组载体转...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前S1蛋白的功能 ,在真核生物酵母细胞中表达HBV前S1基因。以HBVayw亚型全长质粒pCP10为模板 ,多聚酶链反应 (PCR)扩增HBV前S1基因 ,克隆到pGEM T载体中 ,双酶切后回收与酵母表达质粒pGBKT7连接。将重组载体转化酵母细胞AH10 9,提取酵母蛋白质 ,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 PAGE)和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成功地构建了HBV前S1基因酵母表达载体 ,Western免疫印迹显示HBV前S1在酵母细胞中表达 ,表达产物在胞内存在 ,分子量 30kD左右。表明HBV前S1蛋白在酵母细胞中表达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酵母 基因表达 前S1基因
下载PDF
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HBcAg肝细胞结合蛋白基因 被引量:31
19
作者 陆荫英 王琳 +3 位作者 成军 李克 刘妍 张玲霞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426-429,共4页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蛋白(HBcAg)在HBV感染的肝细胞中可同时存在于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与HBcAg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cAg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蛋白(HBcAg)在HBV感染的肝细胞中可同时存在于筛选并克隆人肝细胞cDNA文库中与HBcAg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扩增HBcAg基因,连接入酵母表达载体pGBKT7中构建诱饵质粒,转化酵母细胞AH109并在其内表达,然后与转化了人肝cDNA文库质粒pACT2的酵母细胞Y187进行配合,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α-半乳糖X-α-gal)上进行双重筛选阳性菌落,PCR从中扩增出目的片段并测序,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克隆出HBcAg基因并在酵母细胞中表达,配合后选出既能在四缺(SD/-Trp-Leu-Ade-His)培养基又能在铺有X-α-gal的四缺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并变成蓝色的真阳性菌落16个,其中含金属硫蛋白A2基因的菌落有2个、未知基因4个、补体8α基因1个、NAD(P)H脱氢酶亚基1个、维甲酸受体应答元件2基因1个、细胞色素c氧化酶基因1个、细胞色素b基因1个、DAZ相关蛋白2基因2个、线粒体核蛋白L41基因2个、人血白蛋白基因1个。结论:成功克隆出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结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HBcAg在病毒装配、损害肝细胞、感染致病等方面的具体作用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双杂交技术 筛选 HBCAG 肝细胞 结合蛋白 基因 多聚酶链反应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 被引量:26
20
作者 成军 刘妍 +2 位作者 陆荫英 李克 王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472-474,共3页
0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DNA病毒的一种,HBVDNA长度为3.2kb,具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编码HBV的表面抗原蛋白,核心/e抗原,X蛋白以及HBV DNA的聚合酶.此外,HBV DNA结构中还有4段启动子、2段增强子以及与HBV DNA复制过程密切... 0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DNA病毒的一种,HBVDNA长度为3.2kb,具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分别编码HBV的表面抗原蛋白,核心/e抗原,X蛋白以及HBV DNA的聚合酶.此外,HBV DNA结构中还有4段启动子、2段增强子以及与HBV DNA复制过程密切相关的顺向重复序列1、2(DR1、DR2)等[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信号转导 肝细胞 聚合酶 表面抗原蛋白 E抗原 肝纤维化 肝细胞癌 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