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5篇文章
< 1 2 1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随机森林和XGBoost算法构建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
作者 桑珍珍 崔杰 +2 位作者 闫寒 王维峰 庞秀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7期577-585,共9页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心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探索结局相关因子。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4年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A行心肺复苏(CPR)后ROSC的患者48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心脏骤停(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探索结局相关因子。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4年1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A行心肺复苏(CPR)后ROSC的患者481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转出重症监护病房(ICU)时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分级(CPC)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GNO,n=158)和预后不良组(PNO,n=323)。481例患者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n=338)和测试集(n=143),训练集用于构建模型,测试集用评价模型效能。利用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和随机森林(RF)两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预测模型,分别得出影响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变量,应用SHAP进行XGBoost模型可解释性分析。将XGBoost和RF算法得出的变量取交集,再将交集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而构建决策树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决策树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通过XGBoost模型得到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相关的变量15个,RF模型得到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相关的变量14个,两种模型取交集得到11个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相关的交集变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变化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入ICU第3天ONSD(ONSD day3)、心脏骤停至心肺复苏(CA-CPR)时间、ROSC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血肌酐、白蛋白、住ICU时间、血乳酸及年龄]。将这11个交集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NO组与GNO组ONSD变化率、NSE、ONSD day3、ROSC时间及年龄这5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这5个重要变量构建决策树模型,得出3个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最相关的变量(NSE、ROSC时间及ONSD变化率),在训练集上的决策树模型预测CA行CPR后ROSC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AUC为0.857(95%CI 0.809~0.903,P<0.001),在测试集上的AUC为0.834 (95%CI 0.761~0.906,P<0.001)。结论 基于XGBoost和RF这2种机器学习方法构建的决策树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评估CA患者ROSC后神经功能的不良预后,且评价指标可能简化为NSE、ROSC时间及ONSD变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自主循环恢复 神经功能 预测模型 随机森林 极端梯度提升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良好神经功能预测因素与决策树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刘东明 冯顺易 +1 位作者 王淑娟 李勇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良好神经功能预测因素并构建决策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117例OHCA并行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骤停后3个月时... 目的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良好神经功能预测因素并构建决策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收治的117例OHCA并行心肺复苏(CPR)成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脏骤停后3个月时的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良好神经功能组(1~2级)和不良神经功能组(3~5级)。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识别OHCA患者3个月良好神经功能的预测因素,并基于预测因素构建决策树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决策树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校准曲线评估决策树预测模型预测结局与观察结局的一致性,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决策树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29.1%(34/117)的OHCA患者具有良好神经功能。与不良神经功能组相比,良好神经功能组患者多接受旁观者CPR(χ^(2)=4.81,P=0.028)、可除颤心律比例高(χ^(2)=8.74,P=0.003)、CPR持续时间短(Z=3.36,P=0.001)、肾上腺素用量低(Z=4.69,P<0.001)及血乳酸水平低(Z=3.83,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旁观者CPR(OR=0.34,95%CI 0.13~0.92,P=0.033)、可除颤心律(OR=0.20,95%CI 0.07~0.63,P=0.006)、CPR持续时间(OR=1.08,95%CI 1.02~1.14,P=0.010)、肾上腺素用量(OR=1.64,95%CI 1.28~2.09,P<0.001)及血乳酸(OR=1.20,95%CI 1.09~1.33,P<0.001)为OHCA患者良好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可除颤心律(OR=0.25,95%CI 0.06~0.95,P=0.041)、CPR持续时间(OR=1.07,95%CI 1.00~1.14,P=0.047)、肾上腺素用量(OR=1.95,95%CI 1.29~2.94,P=0.001)及血乳酸(OR=1.13,95%CI 1.01~1.26,P=0.042)为OHCA患者良好神经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决策树预测模型预测OHCA患者良好神经功能的AUC为0.829(95%CI 0.745~0.912),其敏感度为70.6%,特异度为86.7%。校准曲线图表明决策树预测模型的预测结局与观察结局相一致。决策曲线分析证实决策树预测模型的临床可用性良好。结论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用量及血乳酸为OHCA患者良好神经功能的预测因素,决策树模型可预测OHCA患者良好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持续时间 神经功能 决策树 血乳酸 肾上腺素
下载PDF
左西孟旦在心脏骤停中的应用进展
3
作者 刘洋 杜兰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991-995,共5页
心脏骤停(CA)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有效治疗手段十分匮乏,所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心肺复苏(CPR)领域的热点。左西孟旦作为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在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同时通过钙增敏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通过激活平滑肌及线粒体三磷酸... 心脏骤停(CA)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有效治疗手段十分匮乏,所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心肺复苏(CPR)领域的热点。左西孟旦作为新型正性肌力药物,在不增加心肌耗氧量的同时通过钙增敏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通过激活平滑肌及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KATP)改善脏器灌注和细胞代谢功能。基于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脏器血供、减轻线粒体损伤等机制,本研究就左西孟旦在CA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心脏骤停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下载PDF
心脏骤停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叶莉莉 钟磊 +1 位作者 姬晓伟 谢波 《中国现代医生》 2024年第20期9-12,16,共5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07例CA患者的病例资料、RDW及生化指标,根据脑功能分类量表(...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1月笔者科室收治的107例CA患者的病例资料、RDW及生化指标,根据脑功能分类量表(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CPC)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RDW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RDW对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效能,并确定最佳阈值,按RDW的最佳阈值分为高RDW组(≥13.45%)和低RDW组(<13.45%),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发生情况。结果共107例CA患者纳入分析,其中神经功能预后不良73例,预后良好34例,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发生率为68.22%。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的RDW、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年龄、丙氨酸转氨酶、血钠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DW、CPR时间是预测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DW预测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66,当RDW最佳阈值为13.45%时,敏感度为73%,特异性为71%。高RDW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不良发生率为84.13%,明显高于低RDW组的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DW升高是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神经功能 红细胞分布宽度 心肺复苏
下载PDF
ESC心肌病2023年指南解读与心肌病心脏性猝死的防治策略
5
作者 吴林 张安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心肌病是一类以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病因复杂,原因不明特别是基因相关者,称为原发性心肌病,包括肥厚型、扩张型、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限制性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及未定型心肌病等类型,编码心肌细胞的基因突变在... 心肌病是一类以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病因复杂,原因不明特别是基因相关者,称为原发性心肌病,包括肥厚型、扩张型、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限制性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及未定型心肌病等类型,编码心肌细胞的基因突变在心肌病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肌病患者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因类型、严重程度、管理、治疗策略以及病人本身的健康状态。2023年8月发布的《2023 ESC心肌病管理指南》是包含所有心肌病类型的指南,对各种类型心肌病,特别是非扩张型左室心肌病和儿童心肌病做了诊断和治疗指导性意见,并对抗凝治疗和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更新了指导建议。本文将结合新指南对心肌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及心肌病合并心脏性猝死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心脏性猝死 基因突变 疾病管理 预后
下载PDF
联合社会急救院前心肺复苏成功1例
6
作者 刘刚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2期28-28,共1页
我中心于2022年11月3日在社会急救共同参与下成功心肺复苏院外心搏骤停1例,现报道如下。1急救经过患者男,59岁,体育老师,在学校操场被发现突然倒地、呼之不应,由目击者拨打急救电话呼救。08:19紧急医疗服务调度员明确现场位置后即刻派... 我中心于2022年11月3日在社会急救共同参与下成功心肺复苏院外心搏骤停1例,现报道如下。1急救经过患者男,59岁,体育老师,在学校操场被发现突然倒地、呼之不应,由目击者拨打急救电话呼救。08:19紧急医疗服务调度员明确现场位置后即刻派出救护车,并启动“互联急救”发送救助信息,召集周围1 000 m范围内的注册急救志愿者,辅助目击者识别出患者心搏骤停,电话指导其进行心肺复苏。附近的两名社区工作者应答,并利用“互联急救小程序”定位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社会急救 心肺复苏 自动体外除颤器
下载PDF
心脏骤停后院内死亡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林清婷 张楠 +1 位作者 姜辉 朱华栋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索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通过机器学习建立一个准确、快速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对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中1772例18岁以上心脏骤停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包括逻辑... 目的探索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通过机器学习建立一个准确、快速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对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中1772例18岁以上心脏骤停患者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三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包括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极致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算法,用于预测患者心脏骤停后院内病死率。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度、精确度、召回率和F1分数,以评估所建立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XGBoost算法的表现优于另外两种算法。XGBoost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度、召回率、精确度和F1分数分别为0.762、0.812、0.765和0.788。XGBoost模型的AUC大于LR和SVM模型(0.847 vs.0.834和0.820)。XGBoost模型中最重要的前10个特征是入院24 h内乳酸、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量表、尿素氮、血糖、血氧饱和度、白细胞和心率的最小值,入院24 h内体温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体质量的最大值。结论与LR和SVM算法相比,XGBoost算法建立的心脏骤停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有更准确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院内病死率 机器学习 预后 逻辑回归 极致梯度提升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不同年龄患者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思维 郭玲 +3 位作者 刘娟 谷建峰 赖小娣 杨艳敏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52-54,59,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患者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年龄分为A组(<18岁,n=30)、B组(18~45岁,n=38)和C组(>45岁,n=32)。三... 目的探究不同年龄患者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动态心电图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年龄分为A组(<18岁,n=30)、B组(18~45岁,n=38)和C组(>45岁,n=32)。三组患者均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比较三组各项参数包括HRV指标、J波出现的导联情况、ST改变程度及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B组和C组的标准差(SDNN)、均值标准差(SDANN)、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差值>50 ms的百分比(PNN50)、极低频(VLF)、低频(LF)、高频(HF)、LF/HF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V2~V3高于A组,V4~V5低于A组,B组的Ⅱ、Ⅲ、aVF低于A组,C组的Ⅱ、Ⅲ、aVF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ST段抬高距离高于A组,且Q-T离散度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ERS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且监测动态心电图对判断ERS患者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从不同角度为ERS的临床监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正确评估疾病的进展及预后,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复极综合征 动态心电图 年龄
下载PDF
创伤性心脏骤停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9
作者 王美玲 王飒 王钰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948-954,共7页
目的了解国内外创伤性心脏骤停(traumatic cardiac arrest,TCA)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2024年3月19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发表的TCA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 ... 目的了解国内外创伤性心脏骤停(traumatic cardiac arrest,TCA)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2024年3月19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发表的TCA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 6.3.R1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图谱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中文文献80篇,英文文献341篇,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研究集中于国外发达国家,美国发文量居首位(29.91%),中国居第2位(9.38%)。相关核心研究团体已形成,中文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夏森林发文最多,为3篇;英文以英国的Alqudah发文最多,为4篇;《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文载文量最多,为7篇;Resuscitation英文载文量最多,为35篇。共得到6个中文、16个英文关键词聚类标签,6个突现关键词。TCA相关研究热点集中在其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预防和救治策略等方面。结论该领域国内外关注度逐渐上升,与国外相比,我国的TCA相关研究较少,研究主题较为局限。TCA患者结局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我国应继续致力于创伤复苏能力水平建设,加大该领域的科研投入和机构合作,改善患者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心脏骤停 CITESPACE 研究热点 可视化分析 聚类图谱 共现图谱 突现词
下载PDF
中国老年心肺复苏急诊专家共识
10
作者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7 位作者 中国老年心肺复苏急诊专家共识组 顾伟 郭伟 张国强 马岳峰 谢苗荣 孙子程 张文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5期369-375,共7页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突发心脏机械活动停止,循环征象消失,无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是临床常见的严重事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是我国当下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提出,CA是...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指突发心脏机械活动停止,循环征象消失,无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是临床常见的严重事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是我国当下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提出,CA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2023年BASIC研究显示,我国院外CA(out-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30天生存率仅为1.2%[2],而美国约为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呼吸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公共卫生 专家共识 生存率 慢性病
下载PDF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心脏骤停后患者目标体温管理护理方案
11
作者 张敏 黄萍 +2 位作者 付逸超 彭迎欣 吴昊鸣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22期2386-2392,共7页
目的为心脏骤停后复苏患者实施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构建科学规范,推广性强的综合护理方案。方法成立研究小组,在前期循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头脑风暴形成心脏骤停后患者TTM护理方案初稿,通过2轮德尔菲... 目的为心脏骤停后复苏患者实施目标体温管理(targeted temperature management,TTM)构建科学规范,推广性强的综合护理方案。方法成立研究小组,在前期循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头脑风暴形成心脏骤停后患者TTM护理方案初稿,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对方案条目进行修改完善补充,确定最终方案。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8%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3;第2轮函询条目的重要性及可操作性评价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18、0~0.13,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089、0.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方案包括准备阶段、低温诱导阶段、体温维持阶段、复温阶段、正常体温控制阶段5个一级条目,16个二级条目,45个三级条目。结论本研究专家积极性及权威程度较高,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好,构建的心脏骤停后患者TTM护理方案具有可靠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家函询 心脏骤停 目标体温管理 护理
下载PDF
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急危重症救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徐帅 徐杰丰 +2 位作者 李雨林 郑忠骏 张茂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4期71-74,共4页
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在不可压迫性躯干出血、心搏骤停等危重症的救治中已表现出显著效果,具有效果确切、操作快捷、微创、可就地实施等特点。然而,屡见不鲜的并发症事件也使得该技术的治疗效果饱受争议。危重病抢救的治疗容... 复苏性主动脉球囊阻断术(REBOA)在不可压迫性躯干出血、心搏骤停等危重症的救治中已表现出显著效果,具有效果确切、操作快捷、微创、可就地实施等特点。然而,屡见不鲜的并发症事件也使得该技术的治疗效果饱受争议。危重病抢救的治疗容错率很低,而血管通路、缺血、再灌注等相关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给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本文旨在探讨REBOA在急危重症中的作用机制、安全性与有效性及临床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应用和效果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心搏骤停 非创伤性心搏骤停 非压迫性躯干出血 综述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成功救治院外心肺骤停1例
13
作者 陈峰 胡文庆 +4 位作者 吕兰 金玲敏 吉亚军 朱人大 殷志颖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期40-41,共2页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全球每年平均每100 000人发生55例OHCA[1],而我国每年发生OHCA约28万例[2],其中OHCA的存活率不足1%[3]。有报道显示,成人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CPR)总存活率达29%,并且有良好的神... 院外心脏骤停(OHCA)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全球每年平均每100 000人发生55例OHCA[1],而我国每年发生OHCA约28万例[2],其中OHCA的存活率不足1%[3]。有报道显示,成人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心肺复苏(ECPR)总存活率达29%,并且有良好的神经预后[4]。因县级医院普遍存在危重症医学、心胸外科、血管外科、超声介入科等专业人员不足,且缺乏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难以组成高效的ECMO团队等诸多问题,许多县级医院处于开展初期或未开展的状态[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肺骤停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 县级医院 急诊科 多学科协作
下载PDF
体外心肺复苏对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金玲 李斌飞 +1 位作者 古晨 廖小卒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体外心肺复苏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疗,为患者争取更多生存机会及更好的神经功能结局。本文将从院外心脏骤停体外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结局、影响神经功能结局的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体外膜氧合 体外心肺复苏 神经功能结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心脏骤停急救应用中的伦理挑战与对策
15
作者 刘旭东 李敏香 +3 位作者 徐百超 骆丁 侯梦楠 张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985-990,共6页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疗领域内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心脏骤停(CA)急救中也展现出良好前景。目前,AI已在CA预警监测、抢救设备运输、抢救指导等方面展现出积极促进作用。然而,由于CA急救时的紧迫性和特殊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AI)技术在医疗领域内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在心脏骤停(CA)急救中也展现出良好前景。目前,AI已在CA预警监测、抢救设备运输、抢救指导等方面展现出积极促进作用。然而,由于CA急救时的紧迫性和特殊性,AI技术在为患者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伴随一系列伦理问题,主要涉及数据隐私和安全、算法透明度和可解释性、算法偏见和歧视、责任划分等方面。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AI在CA急救应用中表现出的积极作用及其面临的伦理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为AI技术在CA急救应用中的健康及长久发展提供伦理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伦理
下载PD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 and 6-month neurological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 被引量:1
16
作者 Ji Ho Lee Dong Hun Lee +1 位作者 Byung Kook Lee Seok Jin Ryu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223-228,共6页
The global incidence rates of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range from1.2 to 9.0 per1,000 hospitalized patients,as per the National Cardiac Arrest Database.[1] While IHCAs tend to exhibit superior 30-day survival ra... The global incidence rates of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range from1.2 to 9.0 per1,000 hospitalized patients,as per the National Cardiac Arrest Database.[1] While IHCAs tend to exhibit superior 30-day survival rates relative to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 (OHCA) due to situational advantages,such as immediate access to medical personnel and treat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IENTS CARDIAC IHC
下载PDF
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救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姜艳 张文静 李春艳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7期2717-2720,共4页
目的分析现况-背景-评估-沟通(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心脏骤停(CA)患者救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接诊的128例CA患者,随机分为I组和K组,每组64例。I组给予常规护理,K组在I组基础上给予SBAR沟通模式,比较2组复苏... 目的分析现况-背景-评估-沟通(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心脏骤停(CA)患者救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接诊的128例CA患者,随机分为I组和K组,每组64例。I组给予常规护理,K组在I组基础上给予SBAR沟通模式,比较2组复苏成功率、血氧饱和度(SaO 2)、收缩压(SBP)、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K组的复苏成功率为98.44%高于I组的8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组复苏0.5 h、1.0 h后的SaO 2、SBP、GCS评分均高于I组(P<0.05)。K组的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为1.56%,与I组的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87%高于I组的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BAR沟通模式应用到CA急诊救治管理中,可有效提高复苏成功率,减轻昏迷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及护患关系,提高急诊救治管理效果,值得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R沟通模式 急诊 心脏骤停 救治管理
下载PDF
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春芳 郭静 +1 位作者 徐宁宁 刘婷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2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对心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192例心脏骤停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心肺复苏,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反馈技术。观察两组心肺复苏按压深度、频率、正确率、滞留率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成功率、复苏成功用时、24 h存活率。同时观察两组复苏后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氧分压(PaO_(2))、呼吸频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液酸碱度(pH)]、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施救人员疲劳程度。结果:观察组按压深度、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滞留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按压频率、ROSC率、心肺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苏成功用时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率、MAP、PaO_(2)、呼吸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实施心肺复苏5 min时疲劳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反馈技术的应用可纠正心肺复苏过程中按压过浅问题,确保动作规范,提高按压正确率,减轻施救人员疲劳程度,降低滞留率,对改善复苏质量、恢复病人生命体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反馈技术 心肺复苏 质量改进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院内心脏骤停及其预后预测模型中的应用进展
19
作者 丁新焕 黄晶晶 朱海燕 《武警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439-443,共5页
心脏骤停是全球性严重健康负担问题,及时识别心脏骤停并快速启动心肺复苏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机器学习在院内心脏骤停及预后预测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机器学习在院内心脏骤停及其预后预测方面的相关... 心脏骤停是全球性严重健康负担问题,及时识别心脏骤停并快速启动心肺复苏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机器学习在院内心脏骤停及预后预测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机器学习在院内心脏骤停及其预后预测方面的相关文献,并对其展开总结,以期为心脏骤停相关研究方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院内心脏骤停 预测模型 预后模型
下载PDF
肝素结合蛋白、核因子κB亚基p65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0
作者 苟涛 金晓宇 夏金明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7期27-30,47,共5页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CPR)患者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核因子κB(NF-κB)亚基p65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心脏骤停(CA)患者,经CPR后,将满足...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CPR)患者血清肝素结合蛋白(HBP)、核因子κB(NF-κB)亚基p65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心脏骤停(CA)患者,经CPR后,将满足入选条件且存活超过48 h的CPR患者纳入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治疗1个月后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分级(CPC)分为预后良好组(CPC评分1~2级)和预后不良组(CPC评分3~5级),并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CA原因。同时,分别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即刻、ROSC后6 h、12 h、24 h、48 h五个时间点采集其外周血,监测CPR患者血清HBP、NF-κB亚基p65、NSE的变化,分析HBP、NF-κB亚基p65及NSE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判断HBP、NF-κB亚基p65及NSE对CPR预后的影响。结果最终共有30例患者CPR成功并存活超过48 h。其中预后良好组11例,预后不良组19例。预后不良组HBP、NF-κB亚基p65、NSE、APACHEⅡ评分较预后良好组升高,预后良好组GCS评分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P、NF-κB亚基p65、NSE在CPR后分别在ROSC后6 h、12 h、24 h达到最高峰。血清HBP、NF-κB亚基p65、NSE均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1),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BP、NF-κB亚基p65、NSE判断CPR预后AUC分别为0.871、0.579、0.802,敏感度分别为96.3%、81.1%、93.8%,特异度分别为91.1%、78.2%、97.8%,提示HBP、NF-κB亚基p65及NSE均可预测CPR患者预后的严重程度。HBP、NF-κB亚基p65、NSE联合预测CPR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和敏感度分别为0.953、97.7%,均高于单一指标预测(P<0.05)。结论CA患者CPR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和神经功能损伤,HBP、NF-κB亚基p65及NSE可用于早期评估复苏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且三者联合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肝素结合蛋白 核因子κB亚基p65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