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泗阳县中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泗阳县中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92.307,P_(时间)<0.05;F_(组间)=126.351,P_(组间)<0.05;F_(交互)=113.565,P_(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及术后12、24 h,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及术后12 h,术后12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2、24、48 h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38.236,P_(时间)<0.05;F_(组间)=29.658,P_(组间)<0.05;F_(交互)=31.635,P_(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48 h 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但术后同一时间点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MAP、HR无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结论针刺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镇痛效果明显,可减少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影响均较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1月在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1月在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清-淀粉样蛋白(Aβ)、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Tau)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清醒时间[(8.13±2.42) min vs (11.26±3.34) min]、住院时间[(7.44±2.28)天vs (10.82±2.31)天]及血浆胆碱酯酶(CHE)恢复正常时间[(6.76±1.23)天vs (8.39±2.27)天]均显著缩短(均P<0.05)。麻醉后6 h,观察组患者PT[(12.47±0.92) s vs (13.35±0.84) s]、APTT[(29.56±1.49) s vs (33.15±1.79)s]降低,D-D[(1.75±0.47)μg/mL vs (1.33±0.45)μg/mL]及FIB[(5.13±1.05) g/mL vs (4.56±1.04) g/mL]均升高(均P<0.05)。术后1天,观察组患者Aβ[(532.26±119.85)μg/L vs (789.67±135.48)μg/L]、Tau[(76.83±8.68) ng/L vs (89.28±9.56) ng/L]及P-Tau[(82.23±9.31) pg/mL vs (91.44±9.72) pg/mL]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可改善患者术后围术期相关指标,改善凝血功能、改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泗阳县中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术中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92.307,P_(时间)<0.05;F_(组间)=126.351,P_(组间)<0.05;F_(交互)=113.565,P_(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及术后12、24 h,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及术后12 h,术后12 h VAS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12、24、48 h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具有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F_(时间)=38.236,P_(时间)<0.05;F_(组间)=29.658,P_(组间)<0.05;F_(交互)=31.635,P_(交互)<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48 h 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但术后同一时间点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MAP、HR无时间、组间、交互效应差异。结论针刺联合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镇痛效果明显,可减少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缩短住院时间,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影响均较小,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文摘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1月在武汉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清-淀粉样蛋白(Aβ)、神经元微管相关蛋白(Tau)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清醒时间[(8.13±2.42) min vs (11.26±3.34) min]、住院时间[(7.44±2.28)天vs (10.82±2.31)天]及血浆胆碱酯酶(CHE)恢复正常时间[(6.76±1.23)天vs (8.39±2.27)天]均显著缩短(均P<0.05)。麻醉后6 h,观察组患者PT[(12.47±0.92) s vs (13.35±0.84) s]、APTT[(29.56±1.49) s vs (33.15±1.79)s]降低,D-D[(1.75±0.47)μg/mL vs (1.33±0.45)μg/mL]及FIB[(5.13±1.05) g/mL vs (4.56±1.04) g/mL]均升高(均P<0.05)。术后1天,观察组患者Aβ[(532.26±119.85)μg/L vs (789.67±135.48)μg/L]、Tau[(76.83±8.68) ng/L vs (89.28±9.56) ng/L]及P-Tau[(82.23±9.31) pg/mL vs (91.44±9.72) pg/mL]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可改善患者术后围术期相关指标,改善凝血功能、改善认知功能,临床疗效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