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75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MSCT对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董方 解耀锃 +1 位作者 周恩昌 路新震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91-95,I0006,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行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以术中骨折复位内固定... 目的探讨术前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行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接受MSCT检查,以术中骨折复位内固定后即刻关节镜下所见有无发生半月板损伤为金标准分为半月板损伤组和无半月板损伤组。比较两组病人基线资料及MSCT参数,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SCT参数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83例胫骨平台骨折病人发生半月板损伤共39例(46.99%),Ⅳ型半月板损伤发生率为18.75%(3/16),低于Ⅱ型的59.52%(25/42)(P<0.05)。半月板损伤组中SchatzkerⅡ型占比高于无半月板损伤组,SchatzkerⅣ型占比及术前MSCT检测骨折切线至塌陷最低点距离、外侧髁切线至骨折块远端距离、塌陷相对面积高于低于无半月板损伤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骨折切线至塌陷最低点距离、外侧髁切线至骨折块远端距离、塌陷相对面积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胫骨平台骨折伴半月板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64(0.56,0.72)、0.70(0.62,0.78)、0.76(0.67,0.83)、0.89(0.83,0.94),联合应用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应用(P<0.05)。结论术前MSCT测量胫骨平台骨折外侧髁切线至骨折块远端距离、塌陷相对面积等参数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半月板损伤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胫骨平台骨折 半月板损伤 SCHATZKER分型 诊断
下载PDF
有限元法在脊柱胸腰段骨折生物力学分析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1
2
作者 贺凯 邢文华 +10 位作者 李峰 刘胜祥 白贤明 周晨 高旭 乔宇 何强 高志宇 郭圳 包阿如汗 李查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244-3252,共9页
背景:脊柱骨折最高发部位是胸腰段,其症状为后背部疼痛、后凸畸形、活动受限,或伴脊髓神经损伤引发下肢疼痛、麻木甚至截瘫等并发症。有限元法是一种数字化的计算机建模技术,能真实模拟实物模型并进行受力分析。目的:综述有限元法在脊... 背景:脊柱骨折最高发部位是胸腰段,其症状为后背部疼痛、后凸畸形、活动受限,或伴脊髓神经损伤引发下肢疼痛、麻木甚至截瘫等并发症。有限元法是一种数字化的计算机建模技术,能真实模拟实物模型并进行受力分析。目的:综述有限元法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方法:在中英文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检索2024年3月之前发表的有限元分析法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应用的相关文献,中英文检索词为“有限元分析法(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s)”“生物力学(biomechanical phenomena)”“应力分析(stress analysis)”“胸腰椎骨折(thoracolumbar fractures)”“脊柱骨折(spinal fractures)”,最终纳入55篇文献。结果与结论:①通过有限元法对不同病因(骨质疏松性、创伤性、病理性)导致的胸腰椎骨折进行探索,有利于对各种类型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特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完善对胸腰椎骨折的个性化和精细化治疗;②单一样本或数量较少样本的有限元分析具有偶然性,未来的有限元分析需要更大的样本数量来减少样本偶然性带来的误差;③仅骨骼的刚性结构不能满足实物的完整性所具有的生物力学工况,未来的有限元模型需要尽可能纳入实物的所有结构(例如肌肉、韧带等软组织);④有限元法在骨质疏松性和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方面的研究较多,未来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病理性胸腰椎骨折领域的研究较少,未来研究范围较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腰椎骨折 有限元分析法 生物力学 应力分析 综述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
3
作者 刘晓印 张建群 +5 位作者 陈振 梁思敏 王志强 马宗军 马荣 戈朝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37,共7页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应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41-72岁,平均(58.6±9.9)岁;腰椎滑脱症(Ⅰ度)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7例,腰椎管狭窄症16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及双下肢放射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测量并观察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34例患者随访14-36个月,平均(21.3±5.2)个月;(2)手术时间50-92 min,平均(68.5±11.1)min;术中出血量50-170 mL,平均(71.6±25.3)mL;(3)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最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近50%;(4)术后半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7/34),其中钢板移位1例、融合器下沉3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2例;(5)提示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短期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提供一定稳定支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脊柱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侧方钢板 内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4
作者 周友志 高鹏 +5 位作者 袁庆森 谭颖 徐世涛 陈广林 王进强 张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71-3178,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 腰椎前凸角 融合器沉降
下载PDF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用万向螺钉的有限元分析
5
作者 胡正辉 张文 +6 位作者 衡红全 任伟志 吴晨颖 顾增辉 彭建 李柳炳 徐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735-5742,共8页
背景:通过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时,腓骨头与外侧平台间隙差无法满足所有患者行钢板后置。目的:有限元法分析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过程中钢板横臂万向螺钉角度以及数量不同导致固定强度的差异。方法:选用一... 背景:通过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时,腓骨头与外侧平台间隙差无法满足所有患者行钢板后置。目的:有限元法分析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过程中钢板横臂万向螺钉角度以及数量不同导致固定强度的差异。方法:选用一名30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膝关节至踝关节的CT图像,建立有限元模型。根据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是否后置分为后置组和非后置组,后置组根据2枚万向螺钉的偏移角度分为A-D组(0°,5°,10°,15°);非后置组根据2枚万向螺钉的偏移角度分为E,F组(0°,15°)。采用有限元法评估250,500,750 N载荷下的von Mises应力分布、最大von Mises应力和压缩位移,探究各组之间的力学差异。结果与结论:①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750 N载荷水平下,内固定装置的最大压缩位移趋势为D<B=C=F<A<E,最大von Mises应力趋势为B<C<A<D<F<E,骨的最大压缩位移趋势为C=D<B<A<F<E,最大von Mises应力趋势为B<C<A<F<D<E;6组模型在250-750 N的位移和应力趋势相似;②提示通过腓骨头上入路固定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应尽量满足钢板后置2枚螺钉固定;当术中后置钢板仅满足1枚螺钉固定时,可使用万向螺钉在0°-15°范围内后偏,增加2枚螺钉的固定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 腓骨头上入路 有限元分析 万向螺钉 钢板后置 膝关节 应力分散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诱导膜技术在临界尺寸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优势与未来发展
6
作者 李树源 杨达文 +3 位作者 曾展鹏 蔡群斌 张景涛 周琦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6083-6093,共11页
背景:诱导膜技术(Masquelet技术)是一种两阶段手术重建大段骨缺损的新技术,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该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的:就诱导膜技术的产生背景、修复机制和优势、诱导膜的特征、膜-植骨通讯、动物模型的... 背景:诱导膜技术(Masquelet技术)是一种两阶段手术重建大段骨缺损的新技术,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该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的:就诱导膜技术的产生背景、修复机制和优势、诱导膜的特征、膜-植骨通讯、动物模型的选择、骨水泥的种类、形貌、所载抗生素对诱导膜的影响、固定方式的选择和骨组织工程材料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临界尺寸骨缺损的治疗和诱导膜技术的改进提供新思路。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中1986-2024年出版的文献,共检索到890篇参考文献。按与诱导膜技术基础研究相关的入选标准进行人工筛选和分析,排除与主题相关性差和重复的文献,纳入研究的文献包括实验类研究原著、综述、荟萃分析等,最终纳入72篇文献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诱导膜技术修复骨缺损的机制尚不明确,但膜和植骨两者缺一不可;②诱导膜是一种富含多种骨形成相关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的分层较明显组织,其血管化和生长因子的分泌随时间而动态变化;③对于动物模型选择,从解剖结构、负重模式和骨重塑的相似度来讲,羊更为接近;从饲养成本和难度、造模周期来讲,大鼠更合适;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不是唯一可以用做诱导生物膜的材料,可能有更加合适的材料可以诱导出更高质量的生物膜;骨水泥负载抗生素的剂量(主要是万古霉素)为每40 g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负载1-4 g抗生素;⑤对于动物(特别是大鼠)固定方式而言,钢板使用更为广泛,固定方式更加可靠,可重复性更高;⑥未来可能会有新的材料替代自体骨促进Masquelet技术的骨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膜技术 骨缺损 动物模型 骨水泥 骨组织工程 工程化骨
下载PDF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病人术前临床病史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应璞 许岳 +3 位作者 蒋晓伟 缪逸鸣 薛燚 路通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137-141,共5页
目的研究创伤性股骨头坏死(FHN)病人术前临床病史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2年5月共172例因创伤性FHN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行单侧THA术的病人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在THA术后行... 目的研究创伤性股骨头坏死(FHN)病人术前临床病史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22年5月共172例因创伤性FHN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行单侧THA术的病人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在THA术后行常规低分子肝素(LWMH)抗凝,并于术后第3天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按检查结果将病人分成DVT组(男22例,女4例,平均年龄64.35岁)和非DVT组(男102例,女44例,平均年龄62.35岁)。分别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基本临床病史如既往VTE病史、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CHD)等与DVT的具体相关性并通过多变量分析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DVT组中CHD发病率为73.08%(19/26),显著高于非DVT组的31.51%(46/146)。创伤性FHN病人合并CHD[OR=6.63,95%CI:(1.49,29.59),P=0.013]或长期吸烟史[OR=4.58,95%CI:(1.26,16.62),P=0.021]是THA术后DVT的发生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和吸烟史是创伤性FHN病人行单侧THA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此类病人需重视术前疾病控制,同时应规范手术操作以减少术后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全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临床病史 冠心病
下载PDF
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后椎间盘的高度测量及强度分析
8
作者 白亮 付苏 +2 位作者 严旭 张春霖 李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785-5794,共10页
背景: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是一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对突出椎间盘而言无创的创新性有效方法,但回缩术后突出颈、腰椎间盘能否保持原有的高度及生物力学强度,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测量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 背景: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是一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对突出椎间盘而言无创的创新性有效方法,但回缩术后突出颈、腰椎间盘能否保持原有的高度及生物力学强度,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测量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前后突出颈、腰椎间盘相邻椎体形心高度,以分析回缩术后椎间盘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为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治疗的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40例。应用相关软件在人工智能辅助标定下,于MRI T_(1)图像中测量患者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的颈椎、腰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以未手术的T_(1)/T_(2)和T_(12)/L_(1)节段分别作为颈椎、腰椎对照组,若术前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值小于其自身T_(1)/T_(2)或T_(12)/L_(1)对照节段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值超过8%者为“高度降低组”(以下简称A组),其余为“高度不变组”(以下简称B组)。统计学分析A组和B组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前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的差异,同时根据人工智能辅助测量所得颈、腰椎突出椎间盘的体积,分析其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40例患者,其中颈椎组60例、腰椎组80例,术后随访7 d-12个月;②颈椎组共281个椎间盘,其中对照组60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约为20.46 mm和20.17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162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均值分别为16.65 mm和15.92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颈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510.28 mm^(3)和364.76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B组64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20.15 mm和19.09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颈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平均值分别是515.32 mm^(3)和361.98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③腰椎组共258个椎间盘,其中对照组80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约为33.03 mm和32.40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59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30.08 mm和31.67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与术后腰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690.51 mm^(3)和496.58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B组119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35.91 mm和34.12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与术后腰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698.70 mm^(3)和535.99 mm^(3),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④提示无论颈、腰椎突出椎间盘高度是否下降,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后其高度都可以维持与术前一致的水平,可见突出椎间盘回缩并不影响其生物力学强度,提示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宜在突出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前实施,这样对维持自然回缩椎间盘生物力学强度更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腰椎间盘突出 颈椎间盘突出 形心 核磁共振 人工智能 生物力学
下载PDF
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对磷酸钙骨水泥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卢雨征 熊英杰 +11 位作者 单验博 叶健廷 武艳斌 宋继鹏 张垚 林万程 瓮琪瑞 程萱 孟昊业 许文静 彭江 丁立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5994-6002,共9页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差、成骨能力弱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成骨能力而备受青睐,同时其纤维结构能够加强材料的力学强度。目的:探究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力... 背景: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差、成骨能力弱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成骨能力而备受青睐,同时其纤维结构能够加强材料的力学强度。目的:探究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效果。方法:将不同质量百分比(0%,10%,20%)的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分别加入磷酸钙骨水泥固相中,与液相混合后固化48 h,得到磷酸钙骨水泥与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表征骨水泥的力学性能、凝固时间及离子析出情况。将3组骨水泥浸提液分别与MC3T3-E1细胞共培养,通过CCK-8检测、活死染色、鬼笔环肽染色评估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成骨诱导后,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RUNX2免疫荧光染色及RT-PCR检测评估材料的成骨诱导能力。结果与结论:①随着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骨水泥的抗压强度与抗弯强度均升高,凝固时间延长;将骨水泥浸泡于模拟体液中均可检测到硅离子、钙离子、磷离子析出,并且随着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骨水泥释放的硅离子、磷离子质量浓度升高,钙离子质量浓度降低;②活死染色、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对MC3T3-E1细胞无毒性作用;CCK-8检测结果显示,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③随着骨水泥中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MC3T3-E1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细胞外钙沉积均增加,RUNX2蛋白表达增加,碱性磷酸酶、骨钙素、骨桥蛋白、RUNX2 mRNA表达增加;④结果表明,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可增强磷酸钙骨水泥的力学性能与成骨诱导能力,其中以20%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纤维的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骨水泥 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 磷酸钙骨水泥 骨移植
下载PDF
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结合定制钢板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中的应用
10
作者 马驰 王宁 +3 位作者 陈拥 魏志晗 刘逢纪 朴成哲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63-1869,共7页
背景: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辅助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矫正精准度高等优点。但之前报道的截骨导板对周围软组织破坏严重、锁定钢板位置不当等问题依旧明显。目的:探究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结... 背景: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辅助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矫正精准度高等优点。但之前报道的截骨导板对周围软组织破坏严重、锁定钢板位置不当等问题依旧明显。目的:探究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结合定制钢板辅助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例确诊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3D组和常规组,每组10例。3D组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结合定制钢板辅助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常规组进行常规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切口长度,术前和术后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后倾角以及计划矫正角度与实际矫正角度的差值,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另外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3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少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两组患者的术后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均较术前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胫骨后倾角无明显改变;3D组术后髋膝踝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及胫骨后倾角与术前计划值分别相差(-0.22±0.72)°、(-0.20±0.73)°和(0.23±0.37)°,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D组计划矫正度数与实际矫正度数的差值较常规组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均逐步升高(P<0.001);3D组术后1,3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1个月的Lysholm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及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⑤上述结果说明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结合定制钢板辅助和常规方法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并且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可精准实现术前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个体化截骨导板 定制钢板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 膝骨关节炎
下载PDF
关节镜下Wafer术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20例临床疗效
11
作者 李远 银毅 +4 位作者 李清山 何克 冷雨 孙官军 彭旭 《安徽医药》 CAS 2025年第1期87-90,I0005,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Wafer术治疗腕关节尺骨撞击综合征(UIS)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20例尺骨阳性变异(UV)≤4 mm的UIS病人,均行关节镜下Wafer术治疗,术后行规范的康复性锻炼。男9例,女11例,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Wafer术治疗腕关节尺骨撞击综合征(UIS)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20例尺骨阳性变异(UV)≤4 mm的UIS病人,均行关节镜下Wafer术治疗,术后行规范的康复性锻炼。男9例,女11例,年龄范围18~76岁,病程范围6~24个月。术前尺骨撞击试验、尺腕压力试验及Press test均为阳性。术前腕关节掌屈、背伸、尺偏、桡偏角度分别为(54.2±3.8)°、(61.1±4.3)°、(15.8±4.6)°、(13.0±2.7)°,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Mayo腕关节评分、上肢功能评分表(DASH)评分、握力、UV程度分别为(6.2±1.1)分、(53.5±9.1)分、(45.9±5.8)分、(60.5±9.3)N,(3.5±1.5)mm。结果病人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腕关节僵硬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范围为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腕关节掌屈、背伸分别为(54.7±4.1)°、(61.7±4.6)°,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桡偏角度分别为(34.4±5.3)°、(15.6±3.5)°,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Mayo腕关节评分、DASH评分、握力、UI分别为(1.6±0.6)分、(81.0±8.3)分、(15.7±4.2)分、(80.8±8.7)N,(0.8±0.8)mm,上述指标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Wafer手术治疗UV≤4 mm的UIS病人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腕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关节 关节镜检查 Wafer术 尺骨撞击综合征 尺骨阳性变异 尺骨撞击试验 尺腕压力试验
下载PDF
单髁关节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等速肌力的特征分析
12
作者 丁源 巩建宝 +2 位作者 张杰 乔原 徐文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833-5838,共6页
背景:膝骨关节炎作为导致老年人残疾的重要原因,目前终末期患者可进行单髁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但单髁置换后患者的肌肉力量恢复情况尚不明确。目的:分析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单髁关节置换后中短期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并比较其与健侧的差异... 背景:膝骨关节炎作为导致老年人残疾的重要原因,目前终末期患者可进行单髁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但单髁置换后患者的肌肉力量恢复情况尚不明确。目的:分析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单髁关节置换后中短期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并比较其与健侧的差异,分析患肢肌力的恢复情况。方法:招募2023年6-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进行单髁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功能康复锻炼。于术前、术后1,3个月使用A8-2M型多关节等速训练与测试系统检测患者健侧及患侧膝关节伸屈肌峰力矩、最大单次做功,角速度为60(°)/s、关节活动范围为0°-90°。结果与结论:①在角速度60(°)/s时,术前患侧伸肌的峰力矩和最大单次做功均较健侧降低(P<0.05);②术后1个月患侧屈伸肌峰力矩和最大单次做功均较健侧显著降低(P<0.05);同时患侧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屈伸肌峰力矩及最大单次做功同样显著降低(P<0.05);③术后3个月,患侧屈伸肌峰力矩及屈伸肌最大单次做功与健侧已无显著性差异;同时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屈伸肌峰力矩已高于术前(P<0.05);④提示单髁关节置换后,经过规范的功能康复,患侧在1个月后肌力恢复较差;但3个月后,患侧肌力已同健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髁关节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 膝骨关节炎 退行性病变 等速计数 肌力 峰力矩 最大单次做功
下载PDF
绝经后女性体质量指数与内侧单髁置换后疗效的关系
13
作者 牟利民 李超 +3 位作者 张文豪 石正誉 邓迎杰 方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537-4544,共8页
背景:单髁置换后随访中,部分患者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其中绝经后肥胖女性最为多见;体质量指数作为衡量身体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否与单髁置换后疗效有关,肥胖是否会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评价绝经后肥胖女性患... 背景:单髁置换后随访中,部分患者出现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其中绝经后肥胖女性最为多见;体质量指数作为衡量身体肥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否与单髁置换后疗效有关,肥胖是否会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评价绝经后肥胖女性患者行内侧单髁置换后的临床疗效,明确体质量指数对单髁置换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因内侧膝关节疼痛并初次行内侧单髁置换的女性绝经患者;根据标准共纳入270例,按照术前体质量指数分为4组:正常组42例(体质量指数18.5-22.9 kg/m^(2)),超重组58例(体质量指数23.0-24.9 kg/m2),肥胖组122例(体质量指数25.0-29.9 kg/m^(2)),重度肥胖组48例(体质量指数≥30 kg/m^(2))。分别比较各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安大略省西部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目测类比评分及髋膝踝角;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假体使用时间、失效或翻修原因,计算并比较各组假体的有效使用率,采用生存曲线对假体有效使用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各组患者间术后随访时间、膝关节活动度、目测类比评分、髋膝踝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术后末次随访各组间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安大略省西部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且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重度肥胖组改善效果最差;(3)各组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髋膝踝角对比发现,除正常组外(P>0.05),其余各组2个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正常、超重、肥胖及重度肥胖组假体有效使用率依次为100%,95%,94%和9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2.532,P=0.469);(5)提示绝经后肥胖女性患者体质量指数值对内侧单髁假体有效使用率无显著影响;肥胖是影响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及假体有效使用率的重要因素,单髁置换前后应适当控制体质量,同时女性体质量指数≥30 kg/m^(2)不是单髁置换的最佳适应证,建议行单髁置换的女性患者应将体质量指数控制在30 kg/m^(2)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女性 体质量指数 膝骨关节炎 单髁置换术 雌激素 骨质疏松
下载PDF
内减张技术辅助前交叉韧带重建促进滇南小耳猪跟腱移植物韧带化
14
作者 熊波涵 王国梁 +9 位作者 余洋 薛文强 余鸿 刘津瑞 阮朝晖 李雅娟 刘昊龙 董开颜 龙丹 陈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3-720,共8页
背景:前期研究已经成功建立了内减张技术联合自体跟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滇南小耳猪动物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内减张技术能否促进自体跟腱移植物的韧带化进程问题仍未被研究。目的:从大体观、组织学、电镜检测多方面探讨... 背景:前期研究已经成功建立了内减张技术联合自体跟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滇南小耳猪动物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内减张技术能否促进自体跟腱移植物的韧带化进程问题仍未被研究。目的:从大体观、组织学、电镜检测多方面探讨普通重建与内减张重建前交叉韧带韧带化进程的差异。方法:选取30只成年雌性滇南小耳猪,左后肢膝关节取同侧膝关节跟腱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普通组n=30),右后肢膝关节取同侧膝关节跟腱联合内减张增强系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减张组n=30),以自体右前肢作为对照组,暴露前交叉韧带但不行离断及手术处理。在术后12,24,48周分别处死10只动物,取左右膝关节标本行大体形态学观察评估移植物形态,MAS评分评估各个时间点韧带优良率,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韧带移植物血管化程度,观察胶原纤维及细胞核形态并进行细胞核形态学评分,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评估超微结构重塑。结果与结论:①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减张组的韧带愈合形态更好,可以获得更高的MAS评分优良率(P<0.05),并可以获得更高的韧带血管化评分(P<0.05);②两组移植物胶原束及纤维束的排列均逐渐趋于有序,胶原间的横向纤维连接逐渐增多增粗,提示移植物的强度和塑形程度逐渐提升,术后各个时间点减张组韧带的重塑始终快于普通组;③术后各个时间点减张组胶原纤维的直径、分布密度、排列有序度均优于普通组,尤其在胶原纤维直径的比较上,组间及组内比较减张组均优于普通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内减张技术 韧带化 超微结构 血管化
下载PDF
椎体测量联合术中辅助定位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俞玮 王亚斌 周枫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5年第1期96-100,共5页
目的:观察椎体测量联合术中辅助定位在椎体成形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江阴市人民医院骨科所收治的100例椎体成形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实施椎体测量联合术中辅助定位)和对照组(n=50,实施术中... 目的:观察椎体测量联合术中辅助定位在椎体成形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江阴市人民医院骨科所收治的100例椎体成形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0,实施椎体测量联合术中辅助定位)和对照组(n=50,实施术中辅助定位),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康复指标,并使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分别测评两组患者入院当日、出院前1 d腰椎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入院当日,两组ODI量表评分及BI量表评分、临床康复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前1 d,观察组ODI量表的疼痛程度、自理能力、可安慰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后凸Cobb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I量表各指标评分、骨密度、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椎体测量联合术中辅助定位可显著提升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升腰椎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测量 术中辅助定位 椎体成形术 并发症发生率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振动疗法联合悬吊训练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运动及膝关节功能的变化
16
作者 陈文汉 门杰 +1 位作者 杨伟 赵小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225-2230,共6页
背景:物理疗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医师都在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物理康复方案,但仍然缺乏高效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疗法。目的:探讨振动疗法联合悬吊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运动及膝关节... 背景:物理疗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恢复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医师都在优化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物理康复方案,但仍然缺乏高效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疗法。目的:探讨振动疗法联合悬吊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运动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在上海体育大学附属体育医院就诊的80例首次行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振动疗法组和振动疗法+悬吊训练组,每组40例。振动疗法组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第13周开始进行振动疗法训练(每次10 min,1次/d,每周6次),振动疗法+悬吊训练组患者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第13周开始进行振动疗法(每次10 min,1次/d,每周6次)联合悬吊训练(每周2次),共训练8周。训练前及训练8后,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等速肌力评估训练系统评估屈膝对称性指数,采用平衡测试系统评估双侧多轴平均轨迹误差差值。结果与结论:(1)与训练前比较,两组患者训练8周后的膝关节Lysholm评分、屈膝与伸膝对称性指数均升高(P<0.05),双侧多轴平均轨迹误差差值降低(P<0.05);与振动疗法组比较,振动疗法+悬吊训练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屈膝与伸膝对称性指数均升高(P<0.05),双侧多轴平均轨迹误差差值降低(P<0.05);(2)结果表明,与单独进行振动疗法相比,振动疗法联合悬吊训练可显著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对称性,提高平衡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振动疗法 悬吊训练 膝关节功能 肌肉力量 对称性 平衡稳定性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力学差异
17
作者 王磊 王清 张申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01-3109,共9页
背景:目前临床中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钢板内固定方式仍无绝对标准,但重建内侧肱骨距并有效抵抗肱骨头内翻移位是实现肱骨近端骨折坚强固定的要点。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获得3种内固定方式作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力学差异,对比何种内固... 背景:目前临床中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钢板内固定方式仍无绝对标准,但重建内侧肱骨距并有效抵抗肱骨头内翻移位是实现肱骨近端骨折坚强固定的要点。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获得3种内固定方式作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力学差异,对比何种内固定方法可以提供更加稳定的固定支撑。方法:选择一名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左肩关节的CT扫描,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构建肱骨近端骨折伴内侧柱支撑缺损模型。根据钢板内固定方式将模型划分为3组:A组仅在外侧应用Philos钢板固定;B组外侧应用Philos钢板联合内侧微型直行锁定加压板固定;C组外侧Philos钢板联合前内侧微型直行锁定加压板固定。在相同的固定支撑和约束条件下,采用ANSYS分析软件评估3组内固定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3组内固定模型的内固定物应力均未超过450 MPa;②不同载荷条件下,A组肱骨和内固定物的应力较高于B、C两组,而C组的肱骨和内固定物的应力均为最小值;③在屈曲载荷条件下,C组的相对位移对比A、B两组数值较小;④所有载荷条件下,B组的骨折端相对位移是最小的;在内收、外展以及轴向压缩的载荷条件下,B组的相对位移大约只有A组的一半;⑤C组与B组之间的相对位移并没有显著的差异,且C组的相对位移也均小于A组;⑥结果发现,相较于仅应用外侧Philos钢板,外侧Philos钢板与内侧微型直行锁定加压板的联合应用,以及外侧Philos钢板与前内侧微型直行锁定加压板的联合应用,均展现出显著的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后两种组合在内固定系统稳定性上并未呈现出明显差异;综合考虑临床实践中的操作难易程度,外侧Philos钢板与前内侧微型直行锁定加压板的联合内固定方式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能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 内侧柱重建 Philos钢板 双钢板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8
作者 岑景盛 涂泽松 +1 位作者 谭志韵 李宁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切口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4例)。记录两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痂形成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开始部分负重行走时间观察组均短(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良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膝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度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相比,微创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更利于骨折愈合、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切口 切开复位 钢板内固定 胫骨平台骨折 膝关节功能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恐动症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范志英 仝伟伟 +2 位作者 郑喜灿 臧建峰 李勇 《中国疗养医学》 2025年第1期101-104,共4页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腰腿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为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是改善腰腿痛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患者因受长期强烈疼痛折磨,害怕造成腰部的二次损伤而对运动锻炼出现...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以腰腿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为主要临床表现。手术是改善腰腿痛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患者因受长期强烈疼痛折磨,害怕造成腰部的二次损伤而对运动锻炼出现恐惧心理,产生恐动症。恐动症是因受到疼痛性损害或刺激导致机体对疼痛敏感性增强,对运动产生过度非理性的恐惧行为,可导致患者术后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出现废用综合征,严重影响康复进程,增加医疗经济负担。本文综述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后恐动症的概念、发生现状、影响因素、不良影响和干预策略,以期为医护人员深入探索恐动症的发生机制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对恐动症的正确认知和康复锻炼的参与度,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术后 恐动症 康复 综述
下载PDF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减轻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反应
20
作者 杨文 李勇 杨淖绚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分析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集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接受THA的120例老年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将患者分成对照... 目的分析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收集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接受THA的120例老年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将患者分成对照组(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格拉司琼)和观察组(镇痛药物为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格拉司琼)。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用CytoFLEX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水平,并计算CD4^(+)/CD8^(+)比值;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静息状态下,观察组患者术后48和72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活动状态下,观察组患者术后24、48和72 h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术前24 h相比,对照组术后24、48和72 h IL-6、TNF-α、CRP水平显著升高,观察组术后24和48 h IL-6、TNF-α、CRP水平升高,术后72 h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24、48和72 h观察组患者IL-6、TNF-α、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术前24 h相比,术后24、48和72 h观察组CD8^(+)(%)上升,CD4^(+)(%)与CD4^(+)/CD8^(+)下降,术后24和48 h观察组患者CD8^(+)(%)上升,CD4^(+)(%)与CD4^(+)/CD8^(+)下降,术后72 h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24、48和72 h观察组患者CD8^(+)(%)、CD4^(+)(%)与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舒芬太尼可降低THA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炎性反应,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舒芬太尼 全髋关节置换术 免疫功能 炎性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