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7篇文章
< 1 2 8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
1
作者 张佳琪 王慧 +2 位作者 李海宁 张莉 张明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615-2619,共5页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SANT)的临床症状、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脾脏SANT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 SANT)的临床症状、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脾脏SANT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6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脾脏SAN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超声、CT、MRI信号及强化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6例脾脏SANT中4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胀痛,2例患者因体检或其他疾病住院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脾脏病变。病理学特征为纤维硬化间质中形成多个血管瘤样结节。病灶在超声上表现为等或稍低回声,部分可见高回声。CT平扫表现为等低密度。在MRI上,T1WI(T1-weighted imaging)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T2-weighted imaging)呈高信号,病灶中央可见“星芒状”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轮辐征”,后期渐进性强化,增强扫描延迟期中心区域纤维组织延迟强化。结论:脾脏SANT常表现为上腹痛或无明显临床症状,MRI对脾脏SANT的显示优于CT及超声,T2WI及增强扫描动脉期特征性的“轮辐征”,可以很好的与其他疾病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 脾脏 影像表现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脾脏弥漫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1例
2
作者 郑国娜 康林 +5 位作者 李冰洁 杜倩 陈小悦 师雅斌 刘阳 赵焕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07,共3页
患者女性,63岁,因反复腹胀近1年,加重半个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可触及脾脏,右缘至腹中线,质硬,表面尚光滑,无压痛。B超示:脾大。血常规:白细胞11×10^(9)/L,红细胞3.8×10^(9)/L,血小板130×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淋... 患者女性,63岁,因反复腹胀近1年,加重半个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可触及脾脏,右缘至腹中线,质硬,表面尚光滑,无压痛。B超示:脾大。血常规:白细胞11×10^(9)/L,红细胞3.8×10^(9)/L,血小板130×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占62%,单核细胞占8%。腹部CT平扫+增强+三维重建:巨脾,未见脾门和周围淋巴结肿大。骨髓涂片:有突起的异型淋巴细胞(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肿瘤 弥漫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病例报道
下载PDF
转移性前列腺癌的精准治疗前沿进展
3
作者 冉标 王普泽 +3 位作者 杨嘉豪 董强 魏强(综述) 柳良仁(审校) 《西部医学》 2024年第6期931-936,共6页
前列腺癌(PCa)的全球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位,是导致男性死亡的原因之一。局限性PCa患者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或者根治性放疗治疗,预后较好。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失去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基于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的去势治疗是... 前列腺癌(PCa)的全球发病率在男性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位,是导致男性死亡的原因之一。局限性PCa患者能够接受根治性手术或者根治性放疗治疗,预后较好。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失去接受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基于雄激素剥夺疗法(ADT)的去势治疗是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基石。但部分患者在疾病缓解的18~24个月后会出现治疗耐药、疾病进展,发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最终死亡。随着对PCa研究的深入、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发展,针对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精准治疗成为了目前的研究热点及治疗突破点。包括:针对DNA损伤修复通路的PARP抑制剂、针对PI3K/AKT通路的AKT抑制剂、针对Wnt通路的抑制剂、AR通路的新型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以及基于TP53、RB1、CDK4、CCND1等分子的个体化新型药物不断问世。本文主要针对转移性前列腺癌的前沿精准治疗研究进行综述,为新药的开发及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前列腺癌 精准治疗 PARP抑制剂 AKT抑制剂
下载PDF
脾脏弥漫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1例
4
作者 常柳笛 王丹 +3 位作者 庄淑惠 冯潇曦 胡炜雯 张媛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40-641,共2页
患者女性,50岁。2022年8月因“发现血小板减少”于山东省某医院就诊。PET-CT示:脾脏增大,FDG代谢略高于肝实质,标准摄取值(SUV)最高值为3.2;骨髓活检示:可见异常淋巴细胞浸润,以间质性为主,伴有多处窦内浸润,免疫表型符合CD5-CD10-小B... 患者女性,50岁。2022年8月因“发现血小板减少”于山东省某医院就诊。PET-CT示:脾脏增大,FDG代谢略高于肝实质,标准摄取值(SUV)最高值为3.2;骨髓活检示:可见异常淋巴细胞浸润,以间质性为主,伴有多处窦内浸润,免疫表型符合CD5-CD10-小B细胞淋巴瘤。2022年11月因“白细胞进行性升高”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淋巴瘤 脾肿大脾切除术 病理形态
下载PDF
基线老年营养风险指数与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关系
5
作者 缪颖洁 岳延华 +5 位作者 周怡芳 曹阳 陈惠娟 沈洋灵 郭嫣婷 顾伟英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6期3051-3059,共9页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与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就诊并规范治疗的107例60岁以上初诊MM患者,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出GNRI的最佳截断值,比较高GNRI组和低GNRI组... 目的:探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与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22年9月在我院就诊并规范治疗的107例60岁以上初诊MM患者,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出GNRI的最佳截断值,比较高GNRI组和低GNRI组基线资料、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对年龄、细胞遗传学、血肌酐水平分层绘制生存曲线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07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60~86)岁,其中男性62例(57.9%),女45例(42.1%),中位PFS为26个月,中位OS为39个月。基于ROC曲线得出GNRI的最佳截断值为99,低GNRI组中位PFS和OS均较高GNRI组短(17 vs 47,P=0.014;29 vs 63,P=0.015)。多因素分析显示,GNRI≤99(HR 0.485,95%CI 0.253~0.930,P=0.029)、高危细胞遗传学(HR 2.062, 95%CI 1.180~3.603,P=0.011)、血肌酐> 177μmol/L(HR 2.316,95%CI 1.160~4.626,P=0.017)是影响老年MM患者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截至末次随访,初诊年龄为60~65岁或血清肌酐水平≤177μmol/L患者中低GNRI组的中位OS(22 vs未达到,P=0.002;39 vs 64,P=0.019)和中位PFS(15 vs未达到,P=0.001 9;26 vs 63,P=0.012)更短,高危细胞遗传学患者中低GNRI组的中位PFS(15 vs 49.5,P=0.032)更短。结论:GNRI评分对老年MM患者预后有潜在评估价值,且GNRI≤99的患者PFS和OS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 预后分析
下载PDF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伴地中海贫血一例
6
作者 杨丹萍 王盛锦 田大广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47-249,共3页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由Falk等最早于1991年报道并命名,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1]。文献报道其起源于脾血窦特殊的窦岸细胞,具有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双重分化特征[2]。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在...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由Falk等最早于1991年报道并命名,是一种临床上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1]。文献报道其起源于脾血窦特殊的窦岸细胞,具有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双重分化特征[2]。临床上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异常,少数可出现左上腹痛、脾功能亢进等表现。本例患者出现肝脏肿大、脾脏肿大、贫血、出血、感染等脾功能亢进的表现。LCA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仅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很难将其与其他脾脏良性或恶性肿瘤鉴别开来。本例患者LCA伴地中海贫血,尚不清楚二者之间是否有关联,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 脾功能亢进 脾脏 地中海贫血
下载PDF
Splenic hamartomas in children
7
作者 Maja Milickovic Petar Rasic +5 位作者 Sofija Cvejic Dejana Bozic Djordje Savic Tanja Mijovic Sava Cvetinovic Slavisa M Djuricic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4年第11期1909-1917,共9页
Splenic hamartomas(SHs)are uncommon,benign vascular lesions of unclear etiology and are mostly found incidentally on abdominal images,at surgery,or at autopsy.Since the first case description,in 1861,less than 50 pedi... Splenic hamartomas(SHs)are uncommon,benign vascular lesions of unclear etiology and are mostly found incidentally on abdominal images,at surgery,or at autopsy.Since the first case description,in 1861,less than 50 pediatric SH cas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In this article,we have performed an analysis of all SH cases in children published in the literature to date and presented our case of an 8-year-old male with SH.These lesions in children were shown to cause symptoms more often than in the adult population.The observed SH sizes in children ranged from a few millimeters to 18 cm,and the symptomatic lesions were mostly larger or multiple.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finding was splenomegaly.Signs of hypersplenism were present in children with a single SH larger than 4.5 cm(diameter range:4.5-18.0 cm)and in those with multiple hamartomas,ranging from a few millimeters to 5 cm.Eighty percent of patients with available laboratory findings had hematological abnormalities such as anemia,thrombocytopenia,or pancytopenia.Other symptoms and signs included abdominal pain,recurrent infections,fever,night sweats,lethargy,growth retardation,and weight loss.The use of multiple imaging modalities may suggest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a splenic mass in children and determine the therapeutic approach.However,the final diagnosis of SH relies on histopathological evaluation.Surgery,including total or partial splenectomy(PS),is the mainstay of SH management.Milickovic M et al.Splenomas in children WJCC https://www.wjgnet.com 1910 April 16,2024 Volume 12 Issue 11 Although total splenectomy carries a greater risk of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than PS it has remained the most performed surgical procedure in children with SH.In the majority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H,resolution of symptoms and resolution or improvement of cytopenias occurred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lenic hamartoma PEDIATRIC Splenoma Clinical features Radiological features HISTOPATHOLOGY Treatment
下载PDF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2例及文献回顾
8
作者 杜欢 林利双 +4 位作者 杜尊国 樊洁 包芸 唐峰 程园园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IPT-like FDC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被认为与EB病毒相关的恶性肿瘤。本文2例患者体检发现脾脏占位,完善检查后予腹腔镜下全脾脏切除术。... 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like follicular dendritic cell sarcoma,IPT-like FDC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被认为与EB病毒相关的恶性肿瘤。本文2例患者体检发现脾脏占位,完善检查后予腹腔镜下全脾脏切除术。病理示: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肉瘤,2例术后均未行放化疗。该疾病多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而影像学上则与肉瘤有重叠表现。镜下表现为炎症背景中可见较多的CD21、CD23和EBER阳性的梭形肿瘤细胞呈席纹状排列,由于肿瘤细胞与淋巴细胞交织分布,边界不清,故存在一定的诊断难度。本文报道这2例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提高诊断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炎性假瘤(IPT) EB病毒(EBV)
下载PDF
原发性脾淋巴瘤误诊为脾脓肿一例
9
作者 刘振华 李月宏 +4 位作者 蔡艳 刘培万 黎昭君 彭雄兵 方兴保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50-251,F0003,共3页
原发性脾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在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占比<1%[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PSL和NHL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其... 原发性脾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在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占比<1%[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PSL和NHL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其他亚型包括脾绒毛性淋巴瘤、脾边缘区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2]。PSL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极易造成误诊。现将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一例PSL误诊为脾脓肿病例诊治经过报道如下,以期提高对PSL的临床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脾淋巴瘤 脾脓肿 诊断与治疗 腹腔镜脾切除术
下载PDF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肉瘤1例
10
作者 王海升 刘显旺 +4 位作者 朱凯博 雒攀 刘建强 周俊林 刘宏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1-522,共2页
病例女,56岁,因“间断腹痛3月余,加重1周”就诊。入院查体: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无腹肌紧张,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腹部未触及异常包块。实验室检查:RBC 3.43×10^(12)L^(-1),WBC 5.11×10^(9)L^(-1),Hb101 g... 病例女,56岁,因“间断腹痛3月余,加重1周”就诊。入院查体: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无腹肌紧张,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腹部未触及异常包块。实验室检查:RBC 3.43×10^(12)L^(-1),WBC 5.11×10^(9)L^(-1),Hb101 g/L,PLT 89×10^(9)L^(-1)。血清胆碱酯酶4.44 U/mL,白蛋白38.1 g/L,其余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肿瘤 血管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超声检查
下载PDF
脾脏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伴肝脏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王伟 杨槿 +3 位作者 唐雷 史天亮 龙明贵 杨昌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129,共3页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过铜仁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433。患者男,47岁,2020年4月因“上腹部疼痛10余天”就诊于铜仁市人民医院。体格检查:脾脏体积增大,肋下可及3 cm,质韧,表面... 本文为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过铜仁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433。患者男,47岁,2020年4月因“上腹部疼痛10余天”就诊于铜仁市人民医院。体格检查:脾脏体积增大,肋下可及3 cm,质韧,表面光滑,有压痛。皮肤黏膜色泽正常,无皮疹及出血点。实验室检查:血小板79×109/L,肿瘤标记物阴性。腹部超声:脾脏增大,内见一混合回声团块,血流丰富,考虑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转移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脾脏多灶性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
12
作者 狄聪 吴文芳 陈月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9-150,共2页
病例女,55岁,腹痛2 d,加重12 h入院。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既往无肿瘤病史。CT:脾脏增大、形态不规则,其内多发团块状、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晰,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MRI:脾脏内多发类圆形结节、团块影,T1WI、DWI均为不均匀低信号,... 病例女,55岁,腹痛2 d,加重12 h入院。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既往无肿瘤病史。CT:脾脏增大、形态不规则,其内多发团块状、类圆形稍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晰,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MRI:脾脏内多发类圆形结节、团块影,T1WI、DWI均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以低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动脉期呈边缘强化,门脉期向中心呈辐条状强化,延迟期中央瘢痕部分可见强化、另可见中央裂隙状低信号区。术后病理: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免疫组化:CD31(+),CD34(局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瘤 良性纤维性 脾肿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以肺部感染、肝脓肿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脾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祥 胡凤英 +1 位作者 李群英 王永生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4期193-196,共4页
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依据组织病理学特点,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以NHL多见,NHL在我国淋巴瘤中约占87.69%。原发性脾淋巴瘤是一类发生于脾脏的少见肿瘤,一般无脾外脏器和淋巴结受累,其... 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依据组织病理学特点,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两大类,以NHL多见,NHL在我国淋巴瘤中约占87.69%。原发性脾淋巴瘤是一类发生于脾脏的少见肿瘤,一般无脾外脏器和淋巴结受累,其发生率不到淋巴瘤的1%,多为NH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侵袭性强,发病率低。原发性脾淋巴瘤常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一般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以发热、脾大为多见,可伴有乏力、消瘦、盗汗等,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故临床诊断较困难,极易漏诊、误诊。现报道以肺部感染、肝脓肿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脾淋巴瘤1例,本病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在诊治的过程中发现肝脓肿,在针对肺部感染及肝脓肿的诊疗过程中,随着病程的变化和对疾病深入的认识,最终确诊为原发性脾淋巴瘤。本病例整个诊治过程复杂,有对临床诊断的不断修正,也有对原发性脾淋巴瘤认识的逐步深入。现将该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报道并行相关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原发性脾淋巴瘤的认识,避免漏诊或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原发性 淋巴瘤 肺部感染 肝脓肿
下载PDF
脾脏高分化神经内分泌肿瘤MRI表现一例
14
作者 王煜轩 曹云太 +3 位作者 谭华清 龙昌友 张宇萌 高旭坤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163,171,共3页
本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P-SL-202219。患者男,54岁,自述于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22年6月30日到我院就诊,患者自述发病期间无腹痛、腹... 本回顾性研究遵守《赫尔辛基宣言》,经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P-SL-202219。患者男,54岁,自述于体检时发现脾脏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22年6月30日到我院就诊,患者自述发病期间无腹痛、腹胀、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皮肤发黄、尿痛、肉眼血尿等不适。行MRI检查示脾脏体积增大,实质内见一大小约9.4 cm×12.5 cm×10.4 cm的混杂信号区域,T1WI呈等低信号(图1A),T2WI序列呈等高信号(图1B~1C),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其内见小片状低信号(图1D),相应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实性部分呈低信号,其内小片状病灶呈高信号(图1E),增强扫描动脉早期病灶不均匀强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其内见脾动脉多发细小分支深入病灶内,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病灶实性部分持续强化,其中央坏死区未见明显强化(图1G~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腹部肿瘤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脾脏原发神经内分泌癌1例
15
作者 王爽 段鹏 +2 位作者 刘晗 冯佳晨 李京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年第9期1097-1098,共2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1岁,2020年2月1日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体检时发现“脾占位性病变”,于当日住院。病史:丙型肝炎10年,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入院时查体:未见阳性表现。血常规:白细胞3.45×10^(9)/L,血小板80×10^(9)/L;...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1岁,2020年2月1日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体检时发现“脾占位性病变”,于当日住院。病史:丙型肝炎10年,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入院时查体:未见阳性表现。血常规:白细胞3.45×10^(9)/L,血小板80×10^(9)/L;凝血常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34.5s;肿瘤标志物: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21-14.21ng/mL,甲胎蛋白(AFP)2764ng/mL,糖类抗原125(CA125)136 U/mL;HCV核酸检测:HCV RNA为阳性。其余检查基本正常。肝胆胰脾增强CT提示:(1)肝脏形态改变,不除外慢性肝损害;肝囊肿;(2)脾内前下缘见团块影,5.7cm×6.6cm大小,其内实质区轻度强化,中央不规则无强化区(图1),与脾脏分界不清,包绕部分脾门血管,脾内后缘见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大小1.5cm×1.9cm,轻中度均匀强化,与周围结构界限清晰,脾门区见多发迂曲增多血管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损害 医院体检 神经内分泌癌 肝脏形态 脾门区 团块影 血管影 抗病毒药物
下载PDF
脾脏原发性血管肉瘤2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艳艳 袁静萍 +5 位作者 何惠华 张世英 柯晓康 刘雯 严丹丹 陈芳芳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9期921-922,924,共3页
例1男性,60岁,因左上腹稍胀痛不适2年,加重1月就诊。体检:左上腹部可触及脾脏,肋缘下三指,Ⅱ度肿大,无触痛。腹部CT示:脾内巨大占位,考虑巨大血管瘤。术中见脾体积增大。例2男性,55岁,因腹痛、腹腔内出血就诊。体检:腹稍膨隆,移动性浊... 例1男性,60岁,因左上腹稍胀痛不适2年,加重1月就诊。体检:左上腹部可触及脾脏,肋缘下三指,Ⅱ度肿大,无触痛。腹部CT示:脾内巨大占位,考虑巨大血管瘤。术中见脾体积增大。例2男性,55岁,因腹痛、腹腔内出血就诊。体检:腹稍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CT示腹腔积液,脾脏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匀。开腹探查,腹腔有大约3000 ml暗红色血液及血凝块,于脾脏上极膈面可探及直径约3 cm裂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血管肉瘤 鉴别诊断 高分化 脾破裂
下载PDF
CTA引导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明晋 杨涵 +1 位作者 李春华 路会林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11期892-895,共4页
探讨CTA引导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接受治疗的60例脾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介入组(30例)(采用CTA引导下弹簧圈介入栓塞法)、另外30例采用脾切除术治疗(切除组),对比两组手术创伤... 探讨CTA引导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接受治疗的60例脾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介入组(30例)(采用CTA引导下弹簧圈介入栓塞法)、另外30例采用脾切除术治疗(切除组),对比两组手术创伤指标、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心肌酶学指标、手术并发症等。介入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首次肠道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切除组(P<0.05);术后24 h介入组的Fib、APTT测定值均低于切除组(P<0.05);介入组在术后24 h、72 h的PLT测定值低于切除组(P<0.05);术后24 h、72 h介入组患者的CK、CK-MB、LDH测定值均低于切除组(P<0.05);介入组的并发症率6.67%低于切除组患者的26.67%(P<0.05)。CTA引导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脾动脉瘤患者效果优于脾切除术,且对患者脾脏功能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造影 弹簧圈介入栓塞 脾动脉瘤 脾切除术
下载PDF
脾原发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启飞 成汇 +3 位作者 孙辰华 夏存冰 龚冠闻 江志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3857-3860,共4页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1939年由BRUNN[1]首次提出,最初被称为炎症性假瘤(IPT),直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MT[2]。IMT是一种间叶源性的肿瘤,好发于患者的肺部[3-5],亦可见于乳腺、心...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1939年由BRUNN[1]首次提出,最初被称为炎症性假瘤(IPT),直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其命名为IMT[2]。IMT是一种间叶源性的肿瘤,好发于患者的肺部[3-5],亦可见于乳腺、心脏、肝脏、脾脏、腹膜后、膀胱、眼眶和中枢神经系统[6-9];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但儿童及青年多见,女性更容易发病[10-11]。IMT全世界患病率不到百万分之一,而脾脏IMT则更为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脾脏 罕见病
下载PDF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致脾破裂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学娣 张超 何强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1期83-84,共2页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侵袭性肿瘤,相关文献报道的病例数有限。其早期的症状体征不明显,大多是查体或晚期自发性脾脏破裂发现,据报道,13%~32%的脾血管肉瘤的患者会出现脾破裂(自发性)[1]。笔者报道1例原发性脾血管肉瘤致脾...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侵袭性肿瘤,相关文献报道的病例数有限。其早期的症状体征不明显,大多是查体或晚期自发性脾脏破裂发现,据报道,13%~32%的脾血管肉瘤的患者会出现脾破裂(自发性)[1]。笔者报道1例原发性脾血管肉瘤致脾破裂病例,以提高对该罕见疾病的认识。1病例介绍患者男,58岁,因2个月前搬重物突发左上腹剧痛于2021年4月6日入院(临沂市人民医院)。既往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否认其他基础疾病,无家族遗传史,无腹部外伤史。入院查体:体温36.6℃,脉搏7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9/93mmHg(1 mmHg=0.133 kPa)。神清,全身未触及淋巴结肿大,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血管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脾破裂 全脾切除术
下载PDF
成人脾脏囊性淋巴管瘤1例
20
作者 周英 刘信礼 +1 位作者 李永亮 杨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8期1460-1460,1464,共2页
患者女,70岁。因左后背持续性疼痛2天就诊,余无伴随症状。查体:T 36.5℃老年女性,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胸未见异常;腹部平、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肾未触及肿大,无移动性浊音,脐周未闻及... 患者女,70岁。因左后背持续性疼痛2天就诊,余无伴随症状。查体:T 36.5℃老年女性,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胸未见异常;腹部平、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肾未触及肿大,无移动性浊音,脐周未闻及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CEA、CA199、血生化指标、血常规、大便常规均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腹部CT平扫可见脾脏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内见多个低密度灶,其内可见粗细不等的间隔,CT值7 HU;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CT值17 HU,病灶中央无强化(图1,2)。MRI扫描显示脾脏略增大,形态不规则,周边光整,内见多发类圆形长T_(1)长T_(2)信号及部分分隔,边界清(图3)。CT、MRI诊断:脾脏多发囊性占位性病变,首先考虑淋巴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囊性淋巴管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