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炎症因子、脑白质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钟华胜 吴莉 +2 位作者 危国星 熊国平 赵欢田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64-67,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炎症因子、脑白质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CCCI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为患者实施精神状态评估... 目的研究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炎症因子、脑白质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CCCI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为患者实施精神状态评估,并以27分作为临界点,总分<27分表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记为观察组(37例)。总分≥27分表示认知功能正常,记为对照组(43例)。比较两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及脑白质改变(ARWMC)评分,分析观察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及ARWMC评分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MoCA评分总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CRP、PCT水平及ARWM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earson法分析相关性,观察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及ARWMC评分与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r=0.651、0.708、0.649,P<0.05)。结论CCCI患者炎症因子、脑白质改变与其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均具有相关性,且主要表现为血清CRP、PCT水平及ARWMC评分与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供血不足 炎症因子 脑白质改变 认知功能障碍 相关性
下载PDF
三叉神经痛微球囊压迫术后无效或短期内复发机制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田晓静 邢永国 张淑祥 《医学综述》 CAS 2024年第11期1314-1318,共5页
三叉神经痛(TN)是临床常见的疼痛性疾病,而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是TN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PMC仍存在无效或复发的可能,且复发后病情也更加复杂。同时影响PMC治疗后无效或复发的因素也较多。因此,对于PMC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治疗无效... 三叉神经痛(TN)是临床常见的疼痛性疾病,而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是TN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PMC仍存在无效或复发的可能,且复发后病情也更加复杂。同时影响PMC治疗后无效或复发的因素也较多。因此,对于PMC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治疗无效或复发的病因、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的安全性等均是制订PMC治疗无效或复发后干预策略需要考虑的因素。目前关于PMC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深入研究TN经PMC治疗后无效或复发的机制,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无效 复发 处理方法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
3
作者 史皓威 郭文昌 +4 位作者 王银占 王永宇 杨嗣徽 李洋 钱涛 《中国医药》 2024年第8期1173-1177,共5页
目的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BC的15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 目的探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BC)围手术期瞬目反射变化特点及其与患者术后长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10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行PBC的150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 d、术后1 d及术后第1、3、6、12个月分别进行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疼痛量表评分(BNI-P)、巴罗神经病学研究所面部麻木评分(BNI-N)评估面部麻木、疼痛情况,并进行瞬目反射检测(涉及传导通路R1、R2及R2′的潜伏期及波幅)。根据患者术后第3年随访结果分为治愈组(120例)和复发组(30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评价模型拟合优度。结果患者术后1 d及术后第1、3、6、12个月BNI-P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 d(均P<0.05)。患者行PBC后,R1、R2、R2′潜伏期总体均呈现降低趋势,R1、R2、R2′波幅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均P<0.05)。纳入最全面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比值比=1.254,P=0.028),病程(比值比=1.072,P=0.008),术前BNI-P(比值比=2.189,P=0.040),术前R1、R2、R2′潜伏期(比值比=3.546、4.165、1.314,P=0.012、0.014、0.038)、术前R1、R2、R2′波幅(比值比=0.933、0.920、0.942,P=0.009、0.003、0.002)均为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优度(P=0.796)。结论对PTN患者行PBC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瞬目反射各项指标均随术后随访时间呈现降低趋势,且与患者面部麻木症状呈现正相关性,患者个体因素及术前BNI-P、瞬目反射指标水平等均对患者术后长期疗效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 瞬目反射 长期疗效
下载PDF
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健康与帕金森病大鼠神经回路中beta振荡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帅 由胜男 +2 位作者 杜文静 王磊 徐桂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519-2526,共8页
背景:经颅磁声电刺激是一种基于磁声耦合电效应的无创、高精度脑神经聚焦刺激方法,可调节神经节律振荡活动,从而影响大脑的运动、认知等功能。目的:探究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健康与帕金森病大鼠神经回路中beta振荡的影响。方法:①动物实验:... 背景:经颅磁声电刺激是一种基于磁声耦合电效应的无创、高精度脑神经聚焦刺激方法,可调节神经节律振荡活动,从而影响大脑的运动、认知等功能。目的:探究经颅磁声电刺激对健康与帕金森病大鼠神经回路中beta振荡的影响。方法:①动物实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正常刺激组大脑前额叶皮质接受经颅磁声电刺激(空间峰值脉冲平均强度为13.33 W/cm^(2),基波频率为0.4 MHz,基波周期数为1000,脉冲重复频率为200 Hz);模型对照组、模型刺激组通过腹腔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建立帕金森病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对照组大脑前额叶皮质接受经颅磁声电假刺激,模型刺激组大脑前额叶皮质接受经颅磁声电刺激,每天刺激时长2.0 min,刺激结束停留8-10 min后,采集大鼠执行T迷宫过程中局部场电位信号并同时记录行为学正确率,对比分析各组局部场电位信号能量的时频分布情况和行为差异,当大鼠正确率连续3 d高于80%后停止刺激实验和T迷宫实验。②建模仿真实验:构建经颅磁声电刺激下皮质-基底神经节回路模型,分别改变超声发射周期(5,10,20 ms)、超声发射占空比(30%,50%,90%)和感应电流密度(20,50,100μA/cm^(2)),比较不同刺激参数下健康与帕金森病大鼠beta振荡的功率谱密度值。结果与结论:①动物实验:正常对照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强于模型对照组(P<0.001),正常刺激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强于正常对照组(P<0.05),模型刺激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强于模型对照组(P<0.01);正常对照组beta振荡能量分布较为集中,正常刺激组较正常对照组beta振荡信号能量有所降低,模型对照组与模型刺激组beta振荡能量广泛分布且能量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正常刺激组,并且模型刺激组beta振荡信号能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②建模仿真实验:不加刺激时,健康大鼠beta频段功率谱密度峰值(30 dB)显著低于帕金森病大鼠(55 dB);施加经颅磁声电刺激后,两组大鼠beta频段功率谱密度值普遍降低;beta频段功率谱密度峰值与超声发射周期呈正相关、与感应电流密度呈负相关,当超声发射占空比为50%时功率谱密度峰值最低;③结果表明:经颅磁声电刺激可抑制健康与帕金森病大鼠的beta振荡,进而改善大鼠的运动功能与决策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声电刺激 皮质-基底神经节回路 beta振荡 帕金森病 局部场电位 T迷宫 神经调控
下载PDF
基于3D Slicer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文浩 叶敏 +2 位作者 张文波 梁明礼 范伟雄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4年第8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3D Slicer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41例行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3D Slicer软件对责任血管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确... 目的探讨基于3D Slicer的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41例行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3D Slicer软件对责任血管进行多模态影像融合分析,确定手术方案,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判断减压。观察手术效果并追踪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前建模图像发现40例存在微血管压迫,1例未见微血管压迫。未见微血管压迫的1例经术中证实为岩静脉压迫,1例小脑前下动脉经术中证实为小脑上动脉,其余责任血管判定均与术中所见一致。术前建模图像的责任血管判定正确39例,正确率为95%。4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均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100%。术后住院期间1例发生面瘫,1例发生听力下降,经对症处理后很快缓解,术后随访3~36个月无复发。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联合应用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可直观了解责任血管及周围重要结构解剖情况,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可避免术中减压过度或不充分的情况,两项技术的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多模态影像融合 神经电生理监测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治疗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6
作者 艾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4期0060-0063,共4页
研究观察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82例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开颅三叉神经微血管减... 研究观察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用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间收治的82例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人,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平均分成两组,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开颅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方式,实验组42例患者采取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观察两组病人在焦虑、抑郁、疼痛、睡眠质量、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观察,实验组的焦虑、抑郁、疼痛、睡眠质量、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优(P<0.05)。结论 对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后效果显著,对其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中值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难治性三叉神经痛 心理状态 经皮微创球囊压迫术
下载PDF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消融术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艾龙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68-0071,共4页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消融术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收入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满足患者治疗需求,随机分组并予以患者差异性治疗,分为两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予以盲探下射频消融术,观察组接受三维CT精确定位下,行射频...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消融术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收入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满足患者治疗需求,随机分组并予以患者差异性治疗,分为两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予以盲探下射频消融术,观察组接受三维CT精确定位下,行射频消融术,对比患者治疗结果。结果 较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综合治疗有效率、综合治疗满意率较高;干预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患者的疼痛感减少,舒适感提升,焦虑抑郁问题得到及时缓解。结论 三叉神经节半月射频消融术可应对三叉神经痛病症,疗效确切,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消融术 三叉神经痛 临床治疗效果
下载PDF
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单明 王毅 +2 位作者 吕波 毛宏亮 程宏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MVD治疗的56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行3D-TOF-MRA、3D-FIESTA扫描,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 目的探讨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MVD治疗的56例PTN的临床资料。术前行3D-TOF-MRA、3D-FIESTA扫描,并应用3D Slicer软件进行三维影像重建,了解血管与神经的关系、责任血管走行并模拟手术;术中显微镜下不能充分暴露或操作困难时,应用神经内镜进行观察及操作。结果55例术中确认存在责任血管,其中12例在神经内镜下确认;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53例术前三维重建影像发现的责任血管与术中发现一致;3例术前三维重建影像为阴性,包括术中证实为静脉压迫2例、未发现责任血管1例。42例术后疼痛即刻消失,明显减轻13例,无变化1例。术后出现面部麻木4例、口周疱疹1例,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后随访15~47个月,BNI疼痛分级Ⅰ~Ⅱ级53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有效率为94.6%。结论应用MVD治疗PTN时,3D Slicer三维影像重建技术有助于术前明确责任血管及其走行,可模拟手术以优化手术规划,减少术中不必要的探查与牵拉。神经内镜可弥补显微镜视野盲区,有助于暴露责任血管,减少责任血管遗漏,并可辅助确认及调整棉片的位置,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3D-TOF-MRA 3D-FIESTA 3D Slicer三维重建技术 神经内镜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永泰 朱龙 寇堃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9期13-15,共3页
目的:分析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研究对象为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TN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MVD治疗,观察组采... 目的:分析比较微球囊压迫术(PM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研究对象为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TN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MVD治疗,观察组采用PMC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术后3 d,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TN患者,选择PMC比MVD临床疗效更确切,术后恢复更快,治疗费用更少,且对机体造成的损伤更小,术后炎症反应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多部位肌肉面神经电图检测对贝尔麻痹患儿面神经功能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磊 刘磊 +3 位作者 王丹 夏欢 李加瑞 韩雁冰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8-25,共8页
目的探讨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多块面肌方法在贝尔麻痹(BP)患儿面神经功能评估及早期预测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90例BP患儿,首诊时应用ENoG检测额肌、鼻肌、口轮匝肌、上眼轮匝... 目的探讨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多块面肌方法在贝尔麻痹(BP)患儿面神经功能评估及早期预测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90例BP患儿,首诊时应用ENoG检测额肌、鼻肌、口轮匝肌、上眼轮匝肌及下眼轮匝肌等5块面肌的ENoG值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并采用House Brackmann分级系统(HBGS)对患儿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随访至完全恢复或至首诊后6个月,通过HBGS再次评估患儿的面神经功能。分析比较不同面肌的ENoG值在各年龄组(婴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学龄儿童组)及各预后组(完全恢复组、不完全恢复组)间的差异,以及与首诊HBGS评级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早期不同面肌的ENoG值对BP患儿预后的价值。结果首诊时患儿各部位ENoG值越低,则对应的首诊HBGS评级越高(P<0.05);鼻肌、上眼轮匝肌及下眼轮匝肌表现更显著(P<0.01)。首诊时的鼻肌、上眼轮匝肌及下眼轮匝肌的ENoG值显示,完全恢复组的秩平均值高于不完全恢复组(P<0.05);首诊时鼻肌、上眼轮匝肌及下眼轮匝肌的ENoG值可用于评估BP患儿的预后,AUC值分别为0.732、0.695及0.796(P<0.05);将上眼轮匝肌与鼻肌ENoG值联合、上眼轮匝肌与下眼轮匝肌ENoG值联合、下眼轮匝肌与鼻肌ENoG值联合,准确性进一步提升,AUC分别为0.740、0.799及0.806(P<0.01);首诊HBGSⅡ~Ⅲ级患儿的预后明显好于Ⅳ~Ⅴ级患儿(P<0.01)。结论BP发病初期鼻肌、上眼轮匝肌及下眼轮匝肌的ENoG值与HBGS评级一样可反映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较低的ENoG值提示BP可能恢复不完全,增加ENoG面肌检测部位可提高BP患儿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麻痹 儿童 面神经电图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预后
下载PDF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铮铮 张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经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组术后1年内复发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组(P<0.05)。微血管组的手术时长、总住院时长显著长于球囊组(P<0.05)。术后,微血管组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显著高于球囊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均可取得较佳疗效,但后者较前者的预后效果更佳,而前者较后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更小,在临床选择中需考虑患者的耐受度与适应证合理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 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 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佳越 汤燚 杨银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28-132,共5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然而针对AD经典发病机制研发的相关药物并未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近些年展开了众多关于AD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本文综述了A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然而针对AD经典发病机制研发的相关药物并未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近些年展开了众多关于AD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本文综述了A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以期为AD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miR-132-3p/CAMTA1对I-125粒子处理的面神经损伤大鼠施万细胞的调控作用
13
作者 朱瑾 欧阳欣 +4 位作者 刘屿 钱叶梅 夏斌 施延安 俞力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1-577,共7页
目的探讨miR-132-3p通过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1(CAMTA1)对I-125粒子处理的面神经损伤大鼠(FNI)中施万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用I-125粒子辐射大鼠施万细胞,并在细胞中转染miR-132-3p mimic、miR-132-3p inhibitor以及sh-CAMTA1。免疫荧光检... 目的探讨miR-132-3p通过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1(CAMTA1)对I-125粒子处理的面神经损伤大鼠(FNI)中施万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用I-125粒子辐射大鼠施万细胞,并在细胞中转染miR-132-3p mimic、miR-132-3p inhibitor以及sh-CAMTA1。免疫荧光检测S100B和β-TubulinⅢ荧光强度。RT-qPCR检测miR-132-3p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AMTA1蛋白表达。EdU染色评估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同时,构建FNI大鼠模型并在大鼠面部植入I-125粒子,HE、LFB染色以及IF染色评估大鼠面神经组织的病理损伤。StarBase v2.0数据库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32-3p和CAMTA1的靶向关系。结果S100B和β-TubulinⅢ在大鼠施万细胞中显著表达。I-125粒子辐射组中miR-132-3p表达降低(P<0.001),抑制细胞的增殖(P<0.001)和迁移(P<0.001)。过表达miR-132-3p或敲降CAMTA1显著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P<0.001)和迁移(P<0.05),敲降miR-132-3p则具有相反的作用。机制研究显示,miR-132-3p靶向负调控CAMTA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32-3p通过抑制CAMTA1的蛋白表达,减弱I-125粒子对FNI大鼠面神经损伤的促进作用。结论过表达miR-132-3p抑制CAMTA1的表达,促进施万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抑制I-125对FNI大鼠面神经损伤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损伤 miR-132-3p 施万细胞 钙调素结合转录因子1 增殖 迁移
下载PDF
桥小脑角肿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病理特征
14
作者 王颖 刘瑞洁 +1 位作者 杨治权 杨转移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8-594,共7页
目的: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常见病因,其位置隐蔽,进展缓慢,难以早期发现。本研究旨在探讨CPA肿瘤继发性T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继发性TN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 目的: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 angle,CPA)肿瘤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常见病因,其位置隐蔽,进展缓慢,难以早期发现。本研究旨在探讨CPA肿瘤继发性T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继发性TN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116例CPA肿瘤继发T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分析肿瘤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肿瘤部位、手术方式及疗效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95.7%(111/116)为良性肿瘤,3.4%(4/116)为恶性肿瘤,0.9%(1/116)为交界性肿瘤,良性肿瘤以胆脂瘤、脑膜瘤、神经鞘瘤多见。46.6%(54/116)的患者表现为单纯TN,53.4%(62/116)出现其他伴随症状,这取决于不同类型肿瘤的生长部位、生长速度等因素。本组病例手术全切率在90%以上,41.4%(48/116)的患者在切除肿瘤后同期行微血管减压,其中神经鞘瘤占比最高。手术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3.9%,神经鞘瘤的有效率高于胆脂瘤、脑膜瘤(均P<0.05);胆脂瘤的复发率显著高于脑膜瘤、神经鞘瘤(均P<0.05)。结论:CPA肿瘤是继发性TN的主要病因,以良性肿瘤多见,恶性肿瘤虽少但容易被漏诊,早期诊治对预后影响很大。不同类型肿瘤在临床症状、手术方式、疗效等方面有所不同,手术策略需兼顾肿瘤切除程度及神经功能保护,必要时行微血管减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桥小脑肿瘤 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PDF
人大脑类器官模型及其在药物神经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5
作者 刘哈晓雨 卜迁 +1 位作者 田京伟 岑小波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24年第4期328-332,F0003,共6页
药物神经毒性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研发和临床使用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全面了解药物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需要建立能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试验模型研究药物神经不良反应及其机制,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增加研发药... 药物神经毒性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研发和临床使用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全面了解药物对人体神经系统的潜在影响,需要建立能模拟人类神经系统的试验模型研究药物神经不良反应及其机制,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增加研发药物的安全性。由于人类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当前常用的2D神经细胞模型、动物神经行为模型等存在一定局限性。人胚胎干细胞或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人脑类器官,在结构功能与人脑更相似,保留了人脑遗传和分子表型。本文对人脑类器官模型在药物神经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综述,并探讨人脑类器官模型应用于药物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时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脑类器官 神经毒性 安全性评价 药物研究 试验模型
下载PDF
化瘀通络针刺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气滞血瘀证)疗效观察
16
作者 汪燕 李健 赵鹏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11期1992-1995,共4页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针刺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卡马西平片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化瘀通络针刺法治疗。两组均观察2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疼痛指标... 目的观察化瘀通络针刺法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气滞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卡马西平片治疗;治疗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化瘀通络针刺法治疗。两组均观察2周。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疼痛指标视觉模拟量表(VAS)与气滞血瘀证评分、血清神经递质与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连续用药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67.65%(P<0.05)。治疗1周与2周后,两组VAS评分显著减少,且治疗组减少更明显(P<0.05)。治疗1周与2周后,两组气滞血瘀证评分显著减少,且治疗组减少更明显(P<0.05)。连续用药2周后,两组血清P物质水平明显减少、β-内啡肽水平显著增加,同时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连续用药2周后,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下降,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化瘀通络针刺法对PTN(气滞血瘀证)的疗效明显,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中医证候,可调节疼痛相关神经递质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化瘀通络针刺法 针刺 气滞血瘀证
下载PDF
揿针联合肌内效贴治疗风痰阻络型卒中面瘫疗效观察
17
作者 鹿传娇 张儒奇 +2 位作者 李石林 李文豪 杨宪章 《山西中医》 2024年第11期27-29,共3页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揿针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后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揿针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面部残疾指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优于对照组的63.33%(P﹤0.05)。治疗后,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揿针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面瘫疗效明显,能够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其正常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中枢性面瘫 揿针 肌内效贴 针灸疗法
下载PDF
蝶腭神经节刺激术结合传统保守疗法治疗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李英 邴兴红 +4 位作者 吴军 孙吉雅 杨一帆 缪新群 赵海龙 《上海医药》 CAS 2024年第16期18-21,37,共5页
目的:探讨蝶腭神经节刺激术结合传统保守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3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保守组接受激素、神经营养剂、康复及传统中医针灸治疗等... 目的:探讨蝶腭神经节刺激术结合传统保守疗法对中重度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3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保守组接受激素、神经营养剂、康复及传统中医针灸治疗等;观察组在保守组基础上,予蝶颚神经节针刺疗法;两组均隔日治疗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波幅、面部残疾指数(FDI)、简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检测免疫球蛋白水平并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波幅、FDI、SF-36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优于保守组(P<0.05)。结论:蝶腭神经节刺激术结合传统保守疗法能有效改善中重度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贝尔麻痹 针灸 蝶腭神经节 面神经功能
下载PDF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中脑脊液动力学异常与脾虚饮停证的相关性
19
作者 杨青青 楚毓博 周春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3178-3181,共4页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种因素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常被病患所忽视,病情加重至晚期患者逐渐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家庭带来极大的压力,而能够预防及延缓疾病进程的有效药物屈指可数,故探寻治...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多种因素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临床症状隐匿,常被病患所忽视,病情加重至晚期患者逐渐丧失独立生活能力,给家庭带来极大的压力,而能够预防及延缓疾病进程的有效药物屈指可数,故探寻治疗思路、寻找新的药物靶点是防治AD的当务之急。目前普遍认为脑内神经毒性蛋白的蓄积是AD发病的核心事件,脑脊液动力学的异常是脑内毒性蛋白清除不利因素之一。中医认为脾虚饮停是AD主要的证候因素,本文以脾虚饮停为基础,分析其与脑脊液动力学异常之间的生物学联系,意在探索中医药治疗AD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脑脊液 流体动力学 脾虚饮停 津液
下载PDF
火龙罐综合灸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袭络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郁明明 张秀红 +1 位作者 杨媛媛 郑琳芳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3期468-472,共5页
目的评价火龙罐综合灸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PFP)(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面部神经电生理和面部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火龙罐... 目的评价火龙罐综合灸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PFP)(风寒袭络证)的临床疗效及对面部神经电生理和面部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火龙罐综合灸法,疗程均为7 d。进行治疗前后神经电生理检查和面部血流动力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医生报告结局指标和患者报告结局;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的动作电位M波的异常率和眼轮匝肌R1的异常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P患者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动作电位M波的波幅高于对照组、潜伏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s、Vd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P患者H-B量表评分和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风寒袭络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FP患者WHOQOL-BREF、FDIP和FD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龙罐综合灸法治疗PFP(风寒袭络证)患者可改善面部神经电生理和面部血流量,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临床疗效确切及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急性期 风寒袭络 火龙罐综合灸法 神经电生理 血流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