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利福平导致溶血性贫血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预后结局,为指导利福平引起溶血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Proquest、Ovi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SinoMed数据库,收集2023年12月31日之...目的总结利福平导致溶血性贫血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预后结局,为指导利福平引起溶血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Proquest、Ovi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SinoMed数据库,收集2023年12月31日之前报道的确诊为利福平导致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病例。结果共有62篇文献纳入系统评价,其中45篇为中文文献,17篇为英文文献。共有69例患者因服用利福平导致溶血性贫血,年龄最小的为7个月,最大的为80岁。其中男性35例(50.72%),女性34例(49.28%)。国内报道49例,国外报道20例。42例(60.87%)在首次服用利福平后出现溶血性贫血,24例(34.78%)在间歇用药后出现溶血性贫血,3例(4.35%)溶血性贫血发生时间不详。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同时多伴有白细胞、转氨酶、胆红素、肌酐升高和血红蛋白显著降低,严重者可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临床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立即停药、吸氧、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利尿、碱化尿液、应用激素、抗过敏药、保肝药、输血、血液透析、血浆置换和腹膜透析等治疗方式。经治疗,52例(75.36%)患者病情好转出院,10例(14.49%)死亡,7例(10.14%)结局不详。结论利福平导致溶血性贫血事件近年来均有报道,任何年龄段患者皆可发生,间歇使用利福平更易导致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早期症状主要是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不适,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可能病情迅速进展,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死亡。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抗结核药物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2004年1月—2024年5月发布的有关抗结核药物研究的文献,并采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涉及作者、国家、机构和关键词等...目的探究抗结核药物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2004年1月—2024年5月发布的有关抗结核药物研究的文献,并采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涉及作者、国家、机构和关键词等多个维度。结果研究发现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现波动性增长。美国、印度和中国的发文量居前,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机构构成了该领域研究的主力。首都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在我国的抗结核研究中作出了显著贡献。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耐药性结核病、新药设计、肝毒性和群体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展开。结论发现新药物作用机制和靶点、实施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利用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提升药物递送系统的效率,以及整合信息技术,这些都是当前抗结核药物研究的核心方向。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可以实现多样化和效率化,进而有效地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治疗。通过对抗结核药物研究现状的全面分析,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总结利福平导致溶血性贫血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预后结局,为指导利福平引起溶血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Proquest、Ovi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SinoMed数据库,收集2023年12月31日之前报道的确诊为利福平导致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病例。结果共有62篇文献纳入系统评价,其中45篇为中文文献,17篇为英文文献。共有69例患者因服用利福平导致溶血性贫血,年龄最小的为7个月,最大的为80岁。其中男性35例(50.72%),女性34例(49.28%)。国内报道49例,国外报道20例。42例(60.87%)在首次服用利福平后出现溶血性贫血,24例(34.78%)在间歇用药后出现溶血性贫血,3例(4.35%)溶血性贫血发生时间不详。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同时多伴有白细胞、转氨酶、胆红素、肌酐升高和血红蛋白显著降低,严重者可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临床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立即停药、吸氧、补液、维持水和电解质酸碱平衡、利尿、碱化尿液、应用激素、抗过敏药、保肝药、输血、血液透析、血浆置换和腹膜透析等治疗方式。经治疗,52例(75.36%)患者病情好转出院,10例(14.49%)死亡,7例(10.14%)结局不详。结论利福平导致溶血性贫血事件近年来均有报道,任何年龄段患者皆可发生,间歇使用利福平更易导致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早期症状主要是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不适,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可能病情迅速进展,严重病例可能导致死亡。
文摘目的探究抗结核药物研究的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2004年1月—2024年5月发布的有关抗结核药物研究的文献,并采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涉及作者、国家、机构和关键词等多个维度。结果研究发现该领域的发文量呈现波动性增长。美国、印度和中国的发文量居前,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研究机构构成了该领域研究的主力。首都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在我国的抗结核研究中作出了显著贡献。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耐药性结核病、新药设计、肝毒性和群体药代动力学等方面展开。结论发现新药物作用机制和靶点、实施个性化医疗与精准治疗、利用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提升药物递送系统的效率,以及整合信息技术,这些都是当前抗结核药物研究的核心方向。通过这些策略的综合运用,抗结核药物的研发可以实现多样化和效率化,进而有效地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治疗。通过对抗结核药物研究现状的全面分析,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