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稳定性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恋卿 潘根兴 +1 位作者 张旭辉 龚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4-116,共3页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碳稳定性同位素 植物恢复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Ⅲ)土壤抗冲性研究——以天水站为例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普特 周佩华 郑世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9-25,36,共8页
以天水水保站1945—1957年径流小区观测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径流小区1144场降雨径流动力因子的特征以及与径流冲刷量的相关状况。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深与其对应所产生的侵蚀量关系非常密切;在目前无法用解析式计算径流冲刷动力的条件下... 以天水水保站1945—1957年径流小区观测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径流小区1144场降雨径流动力因子的特征以及与径流冲刷量的相关状况。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深与其对应所产生的侵蚀量关系非常密切;在目前无法用解析式计算径流冲刷动力的条件下,用次降雨径流深做为描述土壤径流冲刷的动力因子是合理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年降雨径流深与次降雨径流深分布极不均匀,其方差λ甚至大于其数学期望E,不可以用上述均值简化代表次降雨径流深,并进而做为描述土壤径流冲刷的动力因子;年降雨径流深的分布以10~20mm较为集中,概率为67.648%,次降雨径流以2.5~4.0mm之间分布较为集中,概率为55.883%。其次提出了土壤抗冲性指标及计算方法。以单位面积单位径流冲刷动力即单位径流深冲刷侵蚀量做为描述土壤抗冲性的指标。最后笔者讨论了单位径流深径流冲刷侵蚀量均值的作用以及土地利用状况及地表坡度对其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的土壤抗冲性指标是人工牧草地的3.872倍,是林地的9.142倍。对于农地,其抗冲性指标与地表坡度在4°05′~23°43′之间呈幂函数递增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抗冲性 径流冲刷 黄土性土壤
下载PDF
谈植物固土的边坡稳定机理 被引量:15
3
作者 宋云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52,共2页
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初步介绍植物固土边坡的稳定机理 。
关键词 植物固坡 边坡稳定 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桑文 王卫超 +1 位作者 杨磊 张凤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14期27-31,共5页
通过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田间试验,研究了弃耕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对弃耕地不同恢复年限处理土壤团聚体特性的变化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盐渍化弃耕地开垦后增加了大团聚体数量(特别是>5 m... 通过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田间试验,研究了弃耕地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对弃耕地不同恢复年限处理土壤团聚体特性的变化做出评价。结果表明,盐渍化弃耕地开垦后增加了大团聚体数量(特别是>5 mm和5~2 mm粒径团聚体),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整体上大团聚体(直径>0.25 mm)比例均呈先下降(恢复1年)后增加的趋势,微团聚体(<0.25 mm)比例呈先增加(恢复1年)后下降的趋势。团聚体R0.25、MWD和GMD恢复1年较弃耕地有所降低,恢复5年、恢复10年和恢复15年均高于弃耕地,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土壤团聚体D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呈现出相反的趋势。盐渍化弃耕地在恢复5年的土壤中团聚体结构性和稳定性显著高于弃耕地,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表现出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弃耕地 团聚体 稳定性 干旱区
下载PDF
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蒋雪洋 张前前 +2 位作者 沈浩杰 何铁虎 熊正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4-1573,共10页
土壤团聚体决定着土壤功能与质量,受土壤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从非生物和生物学角度解析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长期影响。以句容和南京两个独立施用生物质炭3年或5年后的稻田麦季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常规施肥(CK... 土壤团聚体决定着土壤功能与质量,受土壤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本文从非生物和生物学角度解析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长期影响。以句容和南京两个独立施用生物质炭3年或5年后的稻田麦季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常规施肥(CK)和常规施肥+生物质炭(AB)处理,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并测定其中有机碳(SOC)、全氮、全磷含量,同时采用定量PCR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古细菌和放线菌)丰度。结果表明:句容和南京土壤AB处理生物质炭原位老化后,土壤pH、田间持水量和大团聚体比例(R_(>0.25))显著增加,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表现出增加趋势(P>0.05);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SOC、全磷)和土壤微生物丰度发生显著变化。与对照处理相比,句容和南京老化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大团聚体比例分别显著增加93.0%和61.5%,0.002~0.053 mm和<0.002 mm粒级团聚体均呈减少趋势;句容和南京土壤AB处理全土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6.3%和26.9%,大团聚体中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72.4%和52.3%,微团聚体中S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20.8%和30.0%,全土真菌丰度显著增加;南京土壤全磷含量显著增加25.4%,丛枝菌根真菌和古细菌丰度也呈增加趋势(P>0.05)。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与大团聚体比例、SOC含量、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丰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磷含量和古细菌丰度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1和0.646。综上所述:生物质炭可以改善土壤pH、田间持水量等理化性质,增加稻-麦轮作麦季土壤0.25~2 mm大团聚体比例和碳、磷含量,增加土壤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古细菌丰度,提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团聚体 稳定性 微生物
下载PDF
均匀电子束辐照诱导多壁碳纳米管非晶化
6
作者 董小花 程亮 +1 位作者 陈春彩 朱贤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4031-4034,共4页
室温下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透射电镜原位观察技术,在均匀电子束辐照下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的非晶化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均匀电子束辐照下MWCNT内、外壁完整的石墨结构开始出现断裂或塌陷,即内层和外层优先开始非晶化,但是内... 室温下利用已经发展成熟的透射电镜原位观察技术,在均匀电子束辐照下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的非晶化过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均匀电子束辐照下MWCNT内、外壁完整的石墨结构开始出现断裂或塌陷,即内层和外层优先开始非晶化,但是内层非晶化的速度明显更快。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非晶化逐渐由内、外表面向中间推进。同时,内壁断裂或塌陷形成的无定形碳开始向管的内部中空部分填充,而外壁非晶化的碳原子部分被融蒸到真空中。最终,无定形碳填满整个管的内部空间,导致MWCNT完全非晶化。另外,在整个过程中由于非晶化体积膨胀补偿,MWCNT的外径基本保持不变。利用在碳纳米管纳米曲率效应和能量束诱导非热激活效应基础上新发展的碳原子“融蒸”机制,对上述MWCNT的非晶化过程进行了全新、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碳纳米管 电子束辐照 非晶化 纳米曲率效应 非热激活效应
下载PDF
中南地区典型地带性土壤团聚体抗张强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7
作者 佘立 蔡崇法 +2 位作者 吴新亮 王迪 张德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2-157,共6页
团聚体的力稳性是决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关键因素。为探究地带性土壤团聚体抗张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自北向南选取我国中南部地区6种典型地带性土壤(褐土、黄褐土、棕红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的不同粒径(1~2,2~3,3~5,5~10mm)... 团聚体的力稳性是决定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关键因素。为探究地带性土壤团聚体抗张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自北向南选取我国中南部地区6种典型地带性土壤(褐土、黄褐土、棕红壤、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的不同粒径(1~2,2~3,3~5,5~10mm)团聚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团聚体的抗张强度(TS),探究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关系,揭示该区域团聚体抗张强度的变化特点和稳定机制。结果表明:(1)供试土壤皆为黏性土壤,自北向南,随着水热条件的增加,土壤的pH值逐渐降低,高岭石含量和游离氧化物(Fe_d、Al_d)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同种土壤团聚体的抗张强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逐步减小,从北至南,相同粒径团聚体的抗张强度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3)TS与pH、粉粒含量、蛭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3,p<0.01),TS与黏粒含量、1.4nm过渡矿物含量、高岭石含量、游离氧化铁、铝(Fe_d、Al_d)呈显著负相关(r<-0.53,p<0.05)。(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Fe_d和CEC可以较好的预测和评价3~5mm团聚体的抗张强度(R^2=0.80,p<0.01)。总体而言,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含量是影响地带性土壤团聚体力稳性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土壤侵蚀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张强度 地带性土壤 中南地区 黏土矿物 团聚体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中多糖的效应 被引量:4
8
作者 邹美娥 厨庆丰 《土壤肥料》 CSCD 1992年第4期16-18,共3页
本文初步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的(土娄)土耕地中,多糖在稳定土壤结构中的作用,并且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即长期实行秸秆还田,多糖对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尤为明显,其胶结土粒的能力大于有机质中的其它组分,... 本文初步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的(土娄)土耕地中,多糖在稳定土壤结构中的作用,并且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即长期实行秸秆还田,多糖对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尤为明显,其胶结土粒的能力大于有机质中的其它组分,秸秆还田的(土娄)土中多糖含量占全碳的19.3—2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多糖 结构稳定性 秸秆还田
下载PDF
老挝色拉龙一级水电站河床坝基抗滑稳定研究
9
作者 冉从彦 林红 曲海珠 《四川水力发电》 2020年第6期112-115,121,共5页
老挝色拉龙一级水电站位于东南亚典型的红层地区,坝基岩性组合复杂,层面裂隙及顺层裂隙较为发育且倾角较缓,大坝尤其是河床高坝段存在深层抗滑稳定问题。施工期借助大坝下游齿槽开挖以及河床坝段灌浆孔取芯、钻孔电视等手段,对影响大坝... 老挝色拉龙一级水电站位于东南亚典型的红层地区,坝基岩性组合复杂,层面裂隙及顺层裂隙较为发育且倾角较缓,大坝尤其是河床高坝段存在深层抗滑稳定问题。施工期借助大坝下游齿槽开挖以及河床坝段灌浆孔取芯、钻孔电视等手段,对影响大坝抗滑稳定的缓倾结构面的分布深度、性状、连通率等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了各类型软弱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河床高坝段主要存在以层面裂隙及顺层裂隙为底滑面,在大坝下游侧以Ⅲ类、Ⅳ类岩体中的剪出面为滑动面,从而形成双滑面组合的深层滑动模式。参数和滑移模式的明确,为进一步验算和评价大坝抗滑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也为东南亚红层地区类似大坝稳定性计算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裂隙 抗滑稳定 地质条件 连通率
下载PDF
开垦对盐渍化弃耕地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卫超 冯欢 +2 位作者 王巍琦 桑文 张凤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7-333,共7页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对象,研究人为开垦5年后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变化,进而评价开垦对土壤团聚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弃耕地开垦后增加了大团聚体数量;干筛数据表明,开垦前后各土层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所占比...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对象,研究人为开垦5年后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变化,进而评价开垦对土壤团聚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弃耕地开垦后增加了大团聚体数量;干筛数据表明,开垦前后各土层0.25~0.053 mm粒径团聚体所占比例均最高,占总量的35.50%~47.32%,与其他各粒径差异显著(P〈0.05);湿筛数据表明,团聚体多在0.053 mm以下,占总量的27.09%~64.50%;干、湿筛数据均表明,开垦后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大于0.25 mm团聚体所占的比例(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较弃耕地均有显著提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弃耕地开垦后各土层土壤的分形维数(D)较开垦前均有所降低,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分形维数(D)值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明开垦后土壤团粒结构变好,稳定性增强,尤其是在0~20 cm土层表现更为明显。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人工开垦结合合理的管理措施,有利于土壤大团聚体的增加和土壤结构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弃耕地 开垦 团聚体 分形维数 干旱区
原文传递
电子束辐照下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不稳定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江滨 孟焘 +2 位作者 李论雄 王占国 朱贤方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68-272,共5页
利用透射电镜(TEM)原位观察了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和两端固定的单壁碳纳米管(SWNT(s))在电子束辐照下的结构不稳定性。研究发现,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SWNT优先轴向和径向收缩后颈缩,最后形成一个个碳笼紧密相连的收缩结构("碳笼-碳笼&qu... 利用透射电镜(TEM)原位观察了一端固定一端自由和两端固定的单壁碳纳米管(SWNT(s))在电子束辐照下的结构不稳定性。研究发现,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SWNT优先轴向和径向收缩后颈缩,最后形成一个个碳笼紧密相连的收缩结构("碳笼-碳笼"结构);两端固定的SWNT仅径向收缩后颈缩,最后形成许多碳笼相连的类似结构。此外,后者在电子束辐照下断开后又会重新粘合起来,表现出很强的表面塑性流变或湿润效应。这些电子束辐照诱导SWNTs非热激活结构不稳定性现象可以用我们最近提出的表面纳米曲率效应和能量束超快诱导软模和点阵失稳进行全新、全面、正确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电子束辐照 结构不稳定性 表面纳米曲率效应 能量束超快诱导软模和点阵失稳
原文传递
不同水肥管理对苕子-玉米轮作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持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璐瑶 焦加国 +4 位作者 邓建军 宿彤 陈华 付立波 胡锋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31-1340,共10页
【目的】为了探讨苕子-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水肥管理对苕子养分累积量及玉米季土壤含水量、水分特征曲线、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机质、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嵩明县试验基地布置苕子-玉米轮作大田试验... 【目的】为了探讨苕子-玉米轮作模式下不同水肥管理对苕子养分累积量及玉米季土壤含水量、水分特征曲线、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机质、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嵩明县试验基地布置苕子-玉米轮作大田试验。将玉米季部分肥料前移至绿肥季、在绿肥季设置灌溉处理作为调控措施,设10个处理。于苕子盛花期采样测定苕子养分累积量,于玉米生长时期实时监测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于玉米收获期采样测定各处理的玉米产量、土壤有机质、水分特征曲线和团聚体组分等指标。【结果】绿肥季施氮磷肥和灌溉处理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整个玉米季,冬闲处理土壤含水量总体最低,绿肥季施氮磷肥处理土壤含水量总体较高。冬闲处理土壤饱和含水量最低,各种绿肥季施肥处理土壤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较对照处理均有提高。绿肥季灌溉和施肥措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土壤>2 mm团聚体含量,减少了0.25~2 mm和<0.053 mm团聚体含量。绿肥季不施肥,进行灌溉处理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C_(0.25))、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团聚体系数(K_(CTP))较对照处理分别降低了9.10%、17.52%和33.25%,其中WSAC_(0.25)降幅显著。【结论】玉米季肥料前移至绿肥季不仅不影响玉米籽粒产量,绿肥季进行施肥灌溉还可有效增加后茬玉米籽粒产量。种植绿肥可以提升土壤持水能力,绿肥季施肥或灌溉处理可在土壤低吸力范围内进一步优化土壤持水性能。绿肥季施肥处理可通过较大幅度增加土壤中>2 mm团聚体含量来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而绿肥季不施肥,进行灌溉处理则是通过更大幅度减少0.25~2 mm团聚体含量来降低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苕子玉米轮作 灌溉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持水能力
原文传递
典型稻田红壤发生层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樊慧琳 张佳敏 +2 位作者 李欢 牛犇 王艳玲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0-1070,共11页
【目的】探究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储存与周转的影响机制。【方法】以江西鹰潭孙家典型红壤小流域内不同坡位稻田红壤发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MSA)、水稳定性团聚体(WSA)比例及其有机碳含... 【目的】探究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对土壤有机碳(SOC)的储存与周转的影响机制。【方法】以江西鹰潭孙家典型红壤小流域内不同坡位稻田红壤发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MSA)、水稳定性团聚体(WSA)比例及其有机碳含量、团聚体破碎率(PAD)、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重量直径(GMD)及分形维数(D)等指标的剖面变化差异,并借助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了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不同坡位稻田红壤各发生层的MSA比例以10~5 mm所占比例最高(27.6%~87.6%),而<0.25 mm所占比例最低(1.59%~15.3%);以<0.25 mm WSA所占比例最高(3.06%~70.1%),5~2 mm WSA所占比例最低(0.17%~20.4%)。稻田红壤发生层中团聚体碳(SOCa)均随着土壤发生层深度的增加先迅速降低后缓慢降低;其中,2~0.25 mm SOCa对SOC的贡献率(7.53%~76.7%)显著高于其它粒级团聚体。PAD、MWD、GMD及D均随发生层深度增加先降低后缓慢增加,但随坡位降低显著增加。SEM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游离铁铝氧化物含量及WSA比例是影响稻田红壤SOC的重要因子。【结论】孙家小流域内典型稻田各发生层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主要受土层深度及坡位的共同影响,即发生层深度的增加使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这一结果可以为坡耕地稻田剖面有机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红壤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发生层 平均重量直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