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47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大豆间作干物质积累和氮磷吸收利用的边际效应 被引量:1
1
作者 秦德志 崔文芳 +5 位作者 陈静 刘剑 秦丽 王利平 赵永来 王利鹤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2-560,共9页
【目的】研究间作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及氮磷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机制,对实现玉米、大豆间作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试验设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方式,分别测定玉米大口期、吐丝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磷积... 【目的】研究间作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及氮磷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机制,对实现玉米、大豆间作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试验设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3种种植方式,分别测定玉米大口期、吐丝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磷积累量和大豆开花期、结荚期和成熟期的植株氮磷积累量,研究间作对玉米、大豆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及氮磷吸收积累特性,明确氮磷吸收利用的边际效应。【结果】与单作相比,间作降低了玉米干物质和氮磷的积累,促进了根系吸收氮向籽粒的分配;降低了大豆干物质积累,尤其对中行的影响大于边行,边行干物质、氮磷积累体现边际效应优势;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使玉米大豆植株茎叶营养器官氮转移量均减少,分别降低22.13%、29.85%,转运氮对玉米籽粒氮的贡献率分别下降5.11%、17.45%,且根系吸收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均高于转运氮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间作能够有效提高系统氮利用效率,较玉米、大豆单作分别提高2.34%、4.62倍,使系统氮效率较单作大豆提高26.82%,较单作玉米降低10.16%,玉米在系统产量中占主导地位,占系统产量的82.27%,土地当量比(LER)达到1.47,系统产量为13110 kg/hm^(2),较单作玉米下降3.96%。【结论】间作优势主要在于促进根系吸收氮向籽粒的分配,提高氮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氮利用效率 边际效应
下载PDF
盐碱地甜高粱间作大豆对作物生产性能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朝辉 张邦彦 +2 位作者 谢小伟 许兴 王彬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8,共10页
为研究盐碱地甜高粱(Sorghum bicolor)间作大豆(Glycine max)行比对光合特性变化生产性能的影响,确定科学合理的间作行比,本研究以甜高粱单作(TS),大豆单作(DS)为对照,设置甜高粱-大豆间作1∶1(T1D1),1∶3(T1D3),2∶2(T2D2)和2∶4(T2D4)... 为研究盐碱地甜高粱(Sorghum bicolor)间作大豆(Glycine max)行比对光合特性变化生产性能的影响,确定科学合理的间作行比,本研究以甜高粱单作(TS),大豆单作(DS)为对照,设置甜高粱-大豆间作1∶1(T1D1),1∶3(T1D3),2∶2(T2D2)和2∶4(T2D4)4种间作模式,对两种作物生产性能、光合特性及甜高粱营养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作促进甜高粱的生长,但对大豆无明显差异。间作行比下,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其中T1D3土地当量比最大,达1.22;甜高粱Pn,Ci,Gs,Tr表现最好的是T2D4,大豆光合特性表现最好的是T1D3处理;同时,T2D4处理甜高粱也拥有较高的粗蛋白含量,为10.03%。经主成分(PCA)分析得出T2D4最好,该间作行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群体冠层内部光环境,从而收获较高较优的甜高粱草产量和大豆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间作 产量 光合特性
下载PDF
谷子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曹宇媛 纪晓玲 +3 位作者 刘琴 贺东东 王小林 张雄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为探究适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膜际栽培条件下谷子大豆种植的最佳间作方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行谷子2行大豆间作(I_(22))、2行谷子4行大豆间作(I_(24))、4行谷子2行大豆间作(I_(42))、单作谷子(SG)和单作大豆(SD)共5个处理,... 为探究适于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膜际栽培条件下谷子大豆种植的最佳间作方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行谷子2行大豆间作(I_(22))、2行谷子4行大豆间作(I_(24))、4行谷子2行大豆间作(I_(42))、单作谷子(SG)和单作大豆(SD)共5个处理,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谷子和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种间竞争力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间作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谷子的干物质积累量,且I_(24)处理显著高于I_(42)处理,谷子干物质分配比率孕穗期为叶大于茎,成熟期穗大于叶、茎,3种间作处理穗分配比率均显著高于单作,且I_(24)和I_(22)处理显著高于I_(42)处理;3种间作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大豆干物质分配比率开花期为叶大于茎,成熟期荚果大于茎、叶,3种间作处理荚果分配比率均显著高于单作,各间作处理间无显著差异。I_(24)和I_(42)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10、1.06,土地生产力提高6%~10%,具有间作优势;I_(22)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为1.00,无间作优势。间作处理下谷子较大豆表现出了更强的种间竞争力(AG>0)和产量营养竞争比率(CRG>1),且I_(24)处理显著低于I_(42)和I_(22)处理。综上所述,2行谷子2行大豆间作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最佳谷子大豆间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大豆 间作 干物质积累 产量
下载PDF
禾豆间作系统水分和根系分隔对牧草氮素吸收利用及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一帆 刘华清 +1 位作者 赵西宁 高晓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9-287,共9页
[目的]禾豆间作可兼顾生产和生态效益,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减少氮肥污染。目前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禾豆间作体系氮素利用吸收及转移分配过程尚不清晰。[方法]通过设置2时段总水量相同但间隔3,5天的不同频次水处理,结合根系分隔(不分隔、尼... [目的]禾豆间作可兼顾生产和生态效益,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减少氮肥污染。目前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禾豆间作体系氮素利用吸收及转移分配过程尚不清晰。[方法]通过设置2时段总水量相同但间隔3,5天的不同频次水处理,结合根系分隔(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板分隔)和氮同位素标记方法,研究间作禾豆牧草的地上生物量、氮素的吸收利用、固氮率和氮转移率。[结果]间作披碱草的地上生物量、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相较单作披碱草显著提升,而苜蓿间作相比单作均降低。在总水量持平的情况下,高频水分处理使牧草的地上生物量比中低频水分处理分别提高6.28%,17.32%,苜蓿的固氮率也在高频水处理下比中低频水处理分别提高39.82%,44.81%,但部分中低频水分处理下氮含量和氮素累积量显著高于高频水分处理(p<0.05),且促进氮素的转移。根系分隔使禾豆相互作用减弱,表现为根系分隔增加间作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各部位氮含量及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减小间作披碱草的对应指标。间作苜蓿的固氮和氮转移率表现为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板分隔。[结论]适度的水分调控可以提高禾豆间作的优势,且根系互作是促进豆科牧草生物固氮和氮转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间作 根系分隔 水分处理 氮素利用 氮转移效率
下载PDF
间作对作物、土壤及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欧阳子龙 贾湘璐 +2 位作者 石景忠 韦妙琴 滕维超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0,共13页
间作是一种生态农业,通过植物间优势互补来提高植物的养分积累以促进生长。筛选出优良的间作模式可实现增产增收。首先,间作通过地上部生态位提高植物对光资源的利用能力,并协同地下部生态位提高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直接促进产量增加。... 间作是一种生态农业,通过植物间优势互补来提高植物的养分积累以促进生长。筛选出优良的间作模式可实现增产增收。首先,间作通过地上部生态位提高植物对光资源的利用能力,并协同地下部生态位提高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直接促进产量增加。其次,间作能改良土壤结构,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养分含量和酶活性。较好的土壤条件又能正向促进植物生长、生理和养分吸收,体现出多样性净效益,使得间作系统整体产量提高。最后,间作亦会丰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改良土壤,平衡有益和有害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发育有利。本文从植物生长生产、土壤理化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外间作研究概况,并对间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研究的重点方向、深层次机理的探究、产业面临的瓶颈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这5个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揭示间作对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影响,为未来间作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植物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下载PDF
甘蔗间作系统生产力分析及适宜品种筛选
6
作者 安东升 严程明 +4 位作者 刘洋 赵宝山 孔冉 苏俊波 徐志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5,共9页
为提升机械化宽行植蔗区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封行前控草减药与增效增收,以甘蔗单作为对照,选择7个花生品种和5个甜玉米品种开展配套农机的甘蔗宽行间作花生和甜玉米试验,对2种间作系统生产力与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甘蔗... 为提升机械化宽行植蔗区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封行前控草减药与增效增收,以甘蔗单作为对照,选择7个花生品种和5个甜玉米品种开展配套农机的甘蔗宽行间作花生和甜玉米试验,对2种间作系统生产力与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甘蔗的株高与行间间作甜玉米的株高呈负相关,与行间间种花生的株高呈正相关。与甘蔗单作相比,间种花生的甘蔗单茎重无显著下降,间种甜玉米的甘蔗单茎重显著下降;2种间作模式下甘蔗的分蘖数、有效茎数和产量均显著下降,下降幅度均表现为间作甜玉米显著高于间作花生;不同间作模式对甘蔗田间糖锤度的影响不显著。间作甜玉米的田间糖锤度和穗产量分别以‘中农甜414’和‘华美甜9’最优,间作‘粤甜28’能够收获较高的产量和农田秸秆输入量;间作‘湛油1155’‘热红1’和‘湛油1155’‘湛油75’‘湛油62’分别获得最优的花生仁产量和出油率。间作系统纯收益增幅在30%以上的处理表现为间作‘中农甜414’>‘华美甜9’>‘ZGP113’>‘湛油1155’,但间作‘华美甜9’和‘ZGP113’的甘蔗减产率分别比间作‘中农甜414’和‘湛油1155’提高13.73和4.37个百分点,因此适宜间作的甜玉米和花生品种分别为‘中农甜414’和‘湛油1155’。综上,间作‘中农甜414’甜玉米能够显著增加经济效益,且农田秸秆碳输入量大,但甘蔗显著减产,若不能扩大种植面积则不利于保守糖料红线;间作‘湛油1155’和‘ZGP113’能够显著增加经济效益,甘蔗产量降幅较小,且豆科固氮与秸秆碳输入有助于耕地质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间作 甜玉米 花生 生产力 适宜品种
下载PDF
接种根瘤菌对橡胶树‖葛藤模式下土壤氮含量及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王桂花 吴敏 +6 位作者 王大鹏 林清火 林琛茗 詹杉 张先 陈传洋 周永计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39-245,共7页
探究接种根瘤菌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橡胶树‖葛藤间作模式下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橡胶园氮肥减量施用提供技术支撑。在幼龄橡胶园中,以正常施氮水平下不间作葛藤和间作葛藤不接种根瘤菌分别作为对照CK1、CK2;以... 探究接种根瘤菌条件下减施氮肥对橡胶树‖葛藤间作模式下土壤无机氮含量和氮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橡胶园氮肥减量施用提供技术支撑。在幼龄橡胶园中,以正常施氮水平下不间作葛藤和间作葛藤不接种根瘤菌分别作为对照CK1、CK2;以间作接种根瘤菌条件下,施100%、75%、50%氮肥水平分别为试验处理T100、T75、T50。均匀取0~40 cm土壤样品,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胶园土壤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40、0~40 cm)硝态氮、铵态氮含量,以及脲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羟胺还原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1和CK2相比,T100、T75、T50处理在0~10、10~20 cm土层的铵态氮含量提高11%以上,硝态氮含量提高23%以上,其中T50处理提高幅度最大;T50处理在0~10、10~20 cm土层中氮转化相关的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均最高,羟胺还原酶活性最低;与CK1和CK2相比,T50处理下的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9%以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土壤氮含量与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羟胺还原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脲酶活性相关不显著。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表明,T50处理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大,对土壤氮含量和氮转化相关酶活性促进效果最佳。综上,在橡胶树‖葛藤间作模式下采用接种根瘤菌和减施50%氮肥的措施处理能显著提高表层土壤氮素供应和周转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 间作 葛藤 土壤氮素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黄土塬区膜际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8
作者 胡静一 王佳芯 +5 位作者 魏骞 纪晓玲 张雄 王涛 武慧平 张盼盼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为了筛选出黄土塬区膜际玉米、大豆最佳间作模式,采用膜侧3~5 cm精准精量播种的膜际栽培技术,于2022—2023年在陕西省神木市农技推广中心试验站开展试验,设置玉米单作(CJCJ)、大豆单作(SJSJ)以及玉米大豆间作2C2S(玉米和大豆行比2∶2)、... 为了筛选出黄土塬区膜际玉米、大豆最佳间作模式,采用膜侧3~5 cm精准精量播种的膜际栽培技术,于2022—2023年在陕西省神木市农技推广中心试验站开展试验,设置玉米单作(CJCJ)、大豆单作(SJSJ)以及玉米大豆间作2C2S(玉米和大豆行比2∶2)、2C4S(2∶4)、4C2S(4∶2)和4C4S(4∶4)6个处理,研究膜际玉米大豆间作对玉米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2023年,玉米抽穗期各间作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高于CJCJ单作处理,其中,各处理间的气孔导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从2 a间玉米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量来看,2C4S处理较其他处理增加3.27%~81.42%,该处理有利于间作玉米地上干物质量的积累。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中,各处理的玉米产量以2C4S处理最高,2022、2023年群体产量分别达到8157.04、13506.62 kg/hm^(2),与CJCJ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37.08%、20.88%。2 a中,2C4S、4C2S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JCJ处理高出3.04%~12.19%。综上所述,各间作处理中玉米和大豆行比2∶4带型的复合种植模式为最优配比,可增加种植系统中玉米作物的总产量,适宜在陕北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间作 光合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9
作者 李磊磊 李立军 +5 位作者 张艳丽 杨金虎 王佩佩 朱利华 王石清 赵国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152,共8页
为探究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饲用油菜单作、苏丹草单作、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3个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 为探究沿黄灌区饲用油菜与苏丹草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22年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酶活性,比较分析饲用油菜单作、苏丹草单作、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3个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显著提高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较饲用油菜单作和苏丹草单作分别提高了8.09%~13.93%和13.01%~58.02%。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使土壤细菌OTUs数目和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提高。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表现不同,其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为优势菌门,Salinimicrobium、海杆菌属、革兰菌属为优势菌属;间作种植模式提高了变形菌门、放线菌门、芽单胞菌门、革兰菌属的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碱性磷酸酶与蛭弧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与蛭弧菌门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可知,饲用油菜苏丹草间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有益菌物种丰度,可作为改善沿黄灌区盐碱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饲用油菜 苏丹草 酶活性 细菌群落
下载PDF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效应研究进展
10
作者 孙岩 乔月彤 +5 位作者 赵强 胡延峰 朱英华 赵培国 宋立成 夏海勇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28,共8页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和耕地产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的表观现象,包括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以及相关机制进... 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土地利用当量比和耕地产能。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吸收的表观现象,包括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以及相关机制进行归纳总结。诸多研究结果表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可以提高玉米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增长幅度分别在6.0%~57.5%、2.6%~52.6%和14.0%~64.2%之间,而与玉米全生育期共生间作的大豆、花生和豌豆等作物则受到抑制,蚕豆等套作豆科作物(整个生育期中的部分时间与玉米共生,通常与玉米错期播种/收获)则受到促进。关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高效吸收的机制可概括为3个方面:一是种间竞争作用,由于玉米对氮素的竞争大于豆科作物,促进玉米对氮素的优势吸收;二是作物根系相互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存在,促进养分循环和作物之间的氮素转移,豆科作物固定的氮素可以被玉米吸收利用;三是豆科作物结瘤增加,固氮基因表达增强,提高了自身固氮能力。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下一步需要加强在田间多场景(作物品种类型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不同等)条件下的原位研究,从根际生命共同体(根系-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以及种间地上相互作用-地下相互作用互馈的角度,更加全面和准确地阐明玉米与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氮素高效吸收的机制,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关键调控技术的研发,让传统间套作在现代农业中继续发光发热,赓续农耕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豆科作物 间套作 氮素利用效率 根际生命共同体
下载PDF
施肥对旱作盐碱地线虫群落与燕麦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乔月静 霍瑞轩 +5 位作者 赵璐明 李青山 范雅琦 高铎 张礼静 郭来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本研究以线虫作为指示生物,探索不同肥料长期施用对旱作盐碱瘠薄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依托5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醋糟(VR)、有机肥(OM)、菌肥(BM)、化肥(CF)及醋糟/粉煤灰配施(VRF)和有机肥/化肥配施(OCF)、不施肥(CK)7个处理,选取燕麦... 本研究以线虫作为指示生物,探索不同肥料长期施用对旱作盐碱瘠薄土壤微食物网的影响。依托5年定位试验,设置单施醋糟(VR)、有机肥(OM)、菌肥(BM)、化肥(CF)及醋糟/粉煤灰配施(VRF)和有机肥/化肥配施(OCF)、不施肥(CK)7个处理,选取燕麦苗期、抽穗期和收获期的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线虫群落、土壤性状及燕麦产量。结果表明:大部分施肥处理降低了土壤pH和容重,显著提升了有机质、硝态氮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P<0.05)。除BM外,各施肥处理的燕麦均显著增产(P<0.05),增幅为44.5%~92.3%,其中OM和CF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P<0.05)。施肥显著提高了土壤线虫的数量和丰富度(P<0.05),OM处理线虫群落达到结构化状态,食物网稳定,但植物寄生线虫占比较高(36.2%);相比其他肥料,CF处理则会显著增加线虫优势属数量,显著降低线虫多样性(P<0.05);而两者配施的OCF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各自的不足。VRF和VR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食微线虫占比(P<0.05),降低了植物寄生性线虫占比,VRF处理自由生活线虫成熟度指数显著最高(P<0.05)。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微生物是土壤线虫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pH、EC、容重是燕麦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而土壤线虫数量与燕麦产量无显著相关。有机肥/化肥和醋糟/粉煤灰配施较肥料单施更利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长期施肥 肥料类型 燕麦 土壤线虫 土壤理化性状
下载PDF
大豆行距对玉米‖大豆间作营养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2
作者 董韦 李思梦 +5 位作者 王维 耿晓月 侯会 张巧凤 苏涵 徐振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4-100,共7页
为探究大豆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在玉米大豆2∶4间作下固定大豆种植密度,设置大豆不同行距(分别为30、40、50 cm),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为对照,分析不同大豆行距对大豆和玉米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 为探究大豆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在玉米大豆2∶4间作下固定大豆种植密度,设置大豆不同行距(分别为30、40、50 cm),玉米单作(M)和大豆单作(S)为对照,分析不同大豆行距对大豆和玉米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大豆单作(S)相比,间作显著提高大豆粗蛋白含量(P<0.05),增幅为2.5%~5.3%,显著降低大豆粗脂肪含量,降幅达4.5%~7.3%;随着行距的增加,边行和中间行大豆的品质和氮、磷、钾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大豆行距40 cm时大豆各项指标总体较好。间作总体上降低了玉米的百粒重和磷含量,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大豆行距的增加,玉米百粒重和氮、磷、钾含量总体上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玉米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变化。间作显著降低了玉米土壤中的土壤养分含量。除大豆以及大豆玉米间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显著低于单作土壤外,其他土壤指标均高于对照;随着大豆行距的增加,土壤中速效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土壤有效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先下降后上升。间作总体上对玉米大豆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综合玉米大豆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利用,在大豆行距40 cm时,大豆的品质理想,玉米品质不受影响,土壤利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玉米 间作 行距 品质 土壤养分
下载PDF
几种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杂草防效及安全性的影响
13
作者 陈仕红 江兆春 +2 位作者 何秀龙 冉海燕 叶照春 《杂草学报》 2024年第2期63-68,共6页
为了探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有效化学除草技术,采用室内生测结合田间试验,通过土壤喷雾处理方法,调查除草剂720 g/L异丙甲草胺乳油、7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41%氟噻草胺悬... 为了探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有效化学除草技术,采用室内生测结合田间试验,通过土壤喷雾处理方法,调查除草剂720 g/L异丙甲草胺乳油、7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41%氟噻草胺悬浮剂对大豆、玉米的安全性以及在田间的杂草防除效果。结果显示,唑嘧磺草胺、噻吩磺隆、嗪草酮与氟噻草胺、异丙甲草胺两两混用后,田间杂草药后30 d防效达87%以上,药后45 d防效达93%以上,持效期也相对较长。受环境影响,5种除草剂虽在室内试验表现出一定抑制作用,但田间各单剂混用后与对照的表现相差不大,说明对大豆、玉米安全。综上,异丙甲草胺、嗪草酮、噻吩磺隆、唑嘧磺草胺、氟噻草胺单用或混用,可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中于大豆、玉米播种后1~2 d内进行土壤喷雾处理防除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 土壤封闭除草剂 安全性 杂草防效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文玘 伊淼 +6 位作者 张佳蕾 杨莎 孟静静 张正 郭峰 王建国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4-675,共12页
为探究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3种轮作种植方式;其中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设置3∶4,3∶6和6∶8三种行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周年... 为探究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周年种植模式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3种轮作种植方式;其中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设置3∶4,3∶6和6∶8三种行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周年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足迹特征。结果表明,夏玉米Ⅱ夏花生种植模式能够减少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与玉米单作相比,土壤CO_(2)和N_(2)O的平均排放通量降幅分别为10.24%~18.75%和10.78%~23.93%、排放总量降幅分别为8.30%~19.12%和14.09%~26.81%。间作减少了后茬冬小麦(轮作模式下)的温室气体排放,间作处理的后茬冬小麦较玉米单作处理的后茬冬小麦土壤CO_(2)排放通量减少3.79%、排放总量减少3.84%;土壤N_(2)O排放通量减少16.80%、排放总量减少17.66%;土壤CH_(4)排放总量呈现“汇”现象。此外,单作玉米生产过程中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占总排放的49.13%;单作花生生产过程中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和地膜,分别占总排放的23.77%和26.06%;间作模式下碳足迹主要来源是氮肥、柴油和地膜,分别占总排放的31.50%、16.74%、17.92%。间作模式增加了后茬小麦碳排放效率、降低了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综上,冬小麦-夏玉米Ⅱ夏花生(间作玉米花生行比3:6)周年种植模式能够减少农田碳排放与作物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 碳足迹 全球增温潜势
下载PDF
硫华菊混种葡萄对两种植物镉积累的影响
15
作者 金鑫 张地莲 +5 位作者 戴真 张熙 李婉 刘幸林 张诗翌 林立金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8期30-33,共4页
为降低果树镉积累,采用盆栽试验,将观赏型镉富集植物硫华菊(Cosmos sulphureus)和葡萄(Vitis vinifera L.)混种在镉污染的土壤上,研究了硫华菊混种葡萄对2种植物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华菊混种葡萄提高了硫华菊植株的生物量和镉含量... 为降低果树镉积累,采用盆栽试验,将观赏型镉富集植物硫华菊(Cosmos sulphureus)和葡萄(Vitis vinifera L.)混种在镉污染的土壤上,研究了硫华菊混种葡萄对2种植物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华菊混种葡萄提高了硫华菊植株的生物量和镉含量,分别较硫华菊单种提高8.63%和22.40%;降低了葡萄植株的生物量和镉含量,分别较葡萄单种降低6.74%和34.84%。硫华菊混种葡萄提高了硫华菊植株的镉积累量,降低了葡萄植株的镉积累量,其中,混种的硫华菊植株镉积累量较其单种提高33.00%,而混种的葡萄植株镉积累量较其单种降低39.21%。此外,2种植物的整株生物量与整株镉含量、整株镉积累量、富集系数均呈负相关,整株镉含量与整株镉积累量、富集系数呈正相关,整株镉积累量与富集系数也呈正相关。因此,硫华菊混种葡萄能促进硫华菊对镉的积累、降低葡萄对镉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华菊(Cosmos sulphureus) 混种 葡萄(Vitis vinifera L.) 镉积累
下载PDF
果茶树间作栽培模式研究
16
作者 林鑫源 李安生 +6 位作者 罗焘 袁瑜贵 扎西罗布 彭红 刘少群 孙彬妹 郑鹏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5期21-25,共5页
在茶园中间作其他农作物能够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改善茶园小气候,促进茶叶增产提质。本文基于调查研究已有的茶树与柿树、栗树、梨树和葡萄等果树的间套作种植案例,分析了果树—茶树间作对茶园小气候、茶叶品质、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 在茶园中间作其他农作物能够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改善茶园小气候,促进茶叶增产提质。本文基于调查研究已有的茶树与柿树、栗树、梨树和葡萄等果树的间套作种植案例,分析了果树—茶树间作对茶园小气候、茶叶品质、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虫害等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并探讨果树与茶树间作权衡的因素,为茶树与果树间套作种植模式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果树 间作 栽培模式
下载PDF
小麦/大豆间作中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 被引量:87
17
作者 李隆 杨思存 +2 位作者 孙建好 李晓林 张福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97-200,共4页
春小麦/春大豆间作是西北一熟制灌区广泛采用的高产种植形式.本文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根系分隔试验研究了这种种植形式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小麦/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为1.23~1.26.... 春小麦/春大豆间作是西北一熟制灌区广泛采用的高产种植形式.本文采用田间小区和微区根系分隔试验研究了这种种植形式作物种间的竞争作用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小麦/大豆间作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土地当量比为1.23~1.26.小麦为优势种,竞争力强于大豆,具有明显的间作边行优势.小麦边行优势的1/3贡献来自于地下部.小麦收获后,大豆生长具有恢复作用,认为这种恢复作用是间作优势的机制之一.间作相对于单作两种作物的收获指数均有显著提高.收获指数的种间促进作用是间作优势的另一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豆 间作 促进作用 种间竞争
下载PDF
玉米、小麦与花生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35
18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2 位作者 王秋杰 曹一平 张福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489-495,共7页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花生、小麦/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禾本科作物与花生间作对花生的铁营养状况有显著影响:当花生与玉米或小麦分别间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花生单作则表现出严... 采用土培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花生、小麦/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状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禾本科作物与花生间作对花生的铁营养状况有显著影响:当花生与玉米或小麦分别间作时,花生新叶叶色正常,而花生单作则表现出严重的缺铁黄化现象,间作花生新叶活性铁、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单作,两种间作花生各部位铁含量和吸收量明显高于单作,间作明显地促进了铁向花生地上部的转移;在单作花生表现缺铁症状14d的时间范围内,其根系质外体铁含量仅是间作花生的52%~80%;而根系还原力则是单作花生在表现缺铁症状后迅速提高,至缺铁第6d时还原力达到最大值,随后花生根系还原力迅速下降,而间作花生在0~14d内还原力增加速度缓慢,在10~14d中其根系还原力明显地高于单作花生根系还原力。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禾本科作物玉米、小麦根系分泌物(如:麦根酸类植物铁载体)螯合土壤中难溶性铁并被花生吸收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作 间作 花生 铁营养 玉米 小麦 根系分泌物
下载PDF
从氮素营养的角度分析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 被引量:30
19
作者 沈其荣 褚贵新 +2 位作者 曹金留 曹云 殷晓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177-1182,共6页
在网室条件下对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的产量效益进行了2年试验研究,从氮素营养的角度对其产量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花生间作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间作产量可以提高18%~41%(LER)。间作系统中起增产作用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在水稻... 在网室条件下对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的产量效益进行了2年试验研究,从氮素营养的角度对其产量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花生间作具有显著的产量优势,间作产量可以提高18%~41%(LER)。间作系统中起增产作用的主要作物是水稻,在水稻/花生为3:3和4:2的2种间作方式下,间作水稻分别比单作水稻产量提高58.9%和31.8%,间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不显著。水稻与花生间作可明显提高水稻叶片的含氮量,如在水稻单作、水稻/花生为3:3和4:2间作方式,水稻叶片的含氮量分别为21.2、24.9、22.8 g·kg-1,间作水稻含氮比单作水稻分别提高17.5%和7.5%,经方差分析,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花生间作后其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而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出间作条件下高于单作。间作减缓了土壤矿质氮下降的速度,提高了土壤的氮素可持续性利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营养水平 角度分析 旱作水稻 花生 间作系统 产量优势
下载PDF
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的氮钾营养对小麦锈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62
20
作者 肖靖秀 郑毅 +3 位作者 汤利 李隆 朱有勇 杨进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5期640-645,共6页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间作有提高小麦氮吸收量的趋势.在低氮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突出,间作平均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2.33%~44.88%,边行优势平均为3.49%~66.66%;高肥料投入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减弱...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间作有提高小麦氮吸收量的趋势.在低氮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突出,间作平均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2.33%~44.88%,边行优势平均为3.49%~66.66%;高肥料投入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减弱.随着氮肥投入水平的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也随之提高,而增施钾肥不能明显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间作和不同的施氮水平均不能明显提高小麦钾的吸收量,但增施钾肥有提高小麦钾吸收量的趋势.小麦/蚕豆间作可以明显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间作相对防效达22.2%~100%,增施钾肥平均降低小麦锈病46.15%~59.1%.锈病的发生与小麦体内的氮素营养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747** ~0.782 2**,与钾素营养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间作 小麦锈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