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73篇文章
< 1 2 1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配施硅肥对稻飞虱取食量、田间种群数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黄所生 吴碧球 +10 位作者 程学江 庞兴东 吴锋 李成 罗翠萍 宁紫月 黄芊 凌炎 龙丽萍 侯茂林 黄凤宽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157,共7页
为探明增施硅肥在水稻田稻飞虱绿色防控中的作用,本文采用室内蜜露测定、田间盆拍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在广西代表性土壤条件下增施硅肥对稻飞虱蜜露量、田间种群数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 l和白背飞虱So... 为探明增施硅肥在水稻田稻飞虱绿色防控中的作用,本文采用室内蜜露测定、田间盆拍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在广西代表性土壤条件下增施硅肥对稻飞虱蜜露量、田间种群数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 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在施硅量为15 kg/hm^(2)和45 kg/hm^(2)水稻上的平均蜜露量均显著低于不施硅对照。在水稻分蘖期,与不施硅对照相比,15 kg/hm^(2)施硅处理下两个试验点稻飞虱发生量均显著减少;45 kg/hm^(2)施硅处理下宾阳试验点的稻飞虱发生量显著减少,而合浦试验点在水稻分蘖盛期稻飞虱发生量虽未显著减少,但水稻分蘖后期稻飞虱发生量极显著低于不施硅对照,减少了51.03%。在水稻灌浆期,与不施硅对照相比,宾阳试验点15 kg/hm^(2)和45 kg/hm^(2)施硅处理稻飞虱的发生量均极显著减少,而合浦试验点稻飞虱发生量没有显著变化。15 kg/hm^(2)和45 kg/hm^(2)施硅处理的稻谷千粒重均显著高于不施硅对照,产量比不施硅对照提高1.88%~9.05%。增施硅肥可明显降低水稻田稻飞虱的取食量和田间种群发生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稻谷产量,因此,水稻增施硅肥有助于广西稻飞虱的绿色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肥 稻飞虱 取食量 种群动态 绿色防控
下载PDF
辽宁盘锦地区稻飞虱天敌螯蜂种群动态研究
2
作者 马晓慧 邢亚楠 +3 位作者 郭莉 刘郁 车喜庆 桑海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5,共7页
【目的】螯蜂科昆虫是稻飞虱的重要天敌,兼具捕食与寄生习性,其在发挥稻田生态系统有害生物的自然调控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连续4年在我国粳稻重要产区辽宁省盘锦市进行稻田螯蜂科昆虫调查研究,以明确我国北方稻飞虱天敌螯蜂的种类及... 【目的】螯蜂科昆虫是稻飞虱的重要天敌,兼具捕食与寄生习性,其在发挥稻田生态系统有害生物的自然调控功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连续4年在我国粳稻重要产区辽宁省盘锦市进行稻田螯蜂科昆虫调查研究,以明确我国北方稻飞虱天敌螯蜂的种类及田间发生情况。【方法】以寄主稻飞虱体背出现“背囊”(下称“背囊”寄主,螯蜂卵期至幼虫期)、蜂茧(螯蜂幼虫期至蛹期)、螯蜂雌成虫三个虫态为考查指标,开展盘锦地区稻飞虱天敌螯蜂种类调查,研究了常规稻田和养蟹稻田中不同虫态螯蜂的种群动态,分析了常规稻田中螯蜂与寄主稻飞虱种群动态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盘锦地区稻飞虱天敌螯蜂共有2种,分别为黑腹单节螯蜂[Haplogonatopus oratorius(Westwood)]和稻虱红单节螯蜂[Haplogonatopus apicalis R.C.L.Perkins],优势种为黑腹单节螯蜂;8月15日盘锦地区养蟹稻田中,稻飞虱天敌螯蜂种群数量达到峰值(9.80±0.20头/点)。考查螯蜂的不同虫态,雌成虫的数量峰值(4.40±0.60头/点)、“背囊”寄主的数量峰值(6.40±0.51头/点)、蜂茧的数量峰值(3.20±1.24头/点)均出现在养蟹稻田,高峰期分别为7月30日、8月15日和9月15日。【结论】盘锦地区养蟹稻田中稻飞虱天敌螯蜂种群数量高于常规稻田,常规稻田中螯蜂与寄主稻飞虱种群动态无明显相关性。养蟹稻田几乎不施用杀虫剂,促使稻飞虱螯蜂科天敌种群密度增加,有利于其发挥稻田生态系统自然控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螯蜂 优势种 种群动态
下载PDF
miRNA对褐飞虱鞘脂质代谢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沉默NlSPT1和Nl SMase4的small RN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妮 施哲逸 +4 位作者 尤元政 张超 周文武 周瀛 祝增荣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022-4034,共13页
【背景】鞘脂质是第二大类膜脂,作为信号转导物质参与细胞生长发育、繁殖及凋亡等过程。鞘脂质代谢酶调控鞘脂质代谢以维持生物体内代谢的稳态。【目的】以重要水稻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为研究对象,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 【背景】鞘脂质是第二大类膜脂,作为信号转导物质参与细胞生长发育、繁殖及凋亡等过程。鞘脂质代谢酶调控鞘脂质代谢以维持生物体内代谢的稳态。【目的】以重要水稻害虫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为研究对象,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检测微小RNA(microRNA,miRNA)生物合成通路核心组分NlAgo1、NlDicer1和NlDrosha沉默后褐飞虱鞘脂质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结合small RNA测序分析沉默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1(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SPT1)和鞘磷脂酶4(sphingomyelinase 4,SMase4)基因的差异miRNA,探究miRNA在褐飞虱鞘脂质代谢中的作用,为害虫防治提供新的分子靶标。【方法】利用RNAi技术,分别对羽化后第1天(1 PAE,post adult eclosion)的雌成虫NlAgo1、NlDicer1和NlDrosha进行dsRNA注射,以ds GFP为对照;分别解剖羽化后第5天的卵巢组织,以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NlAgo1、NlDicer1和NlDrosha沉默后鞘脂质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根据已有的小RNA文库联合miRNA-靶基因预测软件对可能调控NlSPT1和NlSMase4表达的miRNA进行预测;通过small RNA测序技术对沉默NlSPT1和NlSMase4的差异miRNA进行鉴定和靶基因富集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沉默NlAgo1、NlDicer1或NlDrosha显著上调卵巢中NlSPT1和NlSMase4等鞘脂质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靶基因预测结果显示,有6条miRNA能与NlSPT1结合,13条miRNA能与NlSMase4结合;沉默NlSPT1和NlSMase4的差异miRNA的靶基因显著富集在细胞核和蛋白质结合等生物学过程以及内吞作用、内质网加工、MAPK信号通路、TOR信号通路、凋亡、脂质代谢等代谢通路。【结论】NlAgo1、NlDicer1和NlDrosha依赖性的miRNA通过影响鞘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鞘脂质代谢。NlSPT1和NlSMase4沉默引起褐飞虱卵巢miRNA表达水平的改变。研究结果可为基于鞘脂质代谢基因为靶标的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微小RNA 鞘脂质 RNA干扰 small RNA测序
下载PDF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趋向二化螟危害株习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蔡玉彪 张坤杰 +4 位作者 王雅宣 赖凤香 何佳春 万品俊 傅强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998-4006,共9页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具有趋向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危害水稻的习性,但此现象是否受到褐飞虱虫态以及水稻品种的影响尚不清楚。论文旨在探究水稻品种和褐飞虱虫态对褐飞虱趋向二化螟危害水稻习性的影响,以及植物挥... 【目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具有趋向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危害水稻的习性,但此现象是否受到褐飞虱虫态以及水稻品种的影响尚不清楚。论文旨在探究水稻品种和褐飞虱虫态对褐飞虱趋向二化螟危害水稻习性的影响,以及植物挥发物如何介导这一行为,从而为制定绿色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选择试验,观察3种虫态(3—4龄若虫、初羽化雌虫和怀卵雌虫)褐飞虱对二化螟危害及未被危害的中浙优8号等9个水稻品种植株的趋向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具有明显趋向性差异的代表性品种,运用RT-qPCR技术检测中浙优8号、9311和明恢63共3个水稻品种在害虫危害后挥发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在9个水稻品种下,不同虫态褐飞虱均倾向选择二化螟危害的水稻植株,但这种选择性在水稻品种间有所差异,如褐飞虱初羽化雌虫对明恢63的选择率显著高于甬优538。基因表达分析显示,二化螟的取食显著提高了与植物挥发物合成相关的基因OsCAS、OsLIS、OsHPL3和OsRCI-1的表达量。然而,不同虫态的褐飞虱与二化螟共同取食时,这些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二化螟单独危害时相比,会出现升高或抑制的情况,具体的影响因虫态而异。【结论】褐飞虱趋向二化螟危害株的习性在所测定的9个水稻品种中普遍存在,但不同虫态在不同水稻品种下的趋向程度有明显差异,不同虫态间主要表现在褐飞虱初羽化雌虫对水稻品种甬优538、中浙优8号与明恢63的选择上;二化螟单独取食或与褐飞虱共同取食均可提高OsCAS、OsLIS、OsHPL3和OsRCI-1的表达水平,表明害虫危害水稻可以调控水稻挥发物的合成,进而影响褐飞虱的寄主选择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褐飞虱 二化螟 寄主选择性 挥发物
下载PDF
三种稻飞虱Toll受体基因家族比较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钟梓春 吴洪鑫 +5 位作者 张杰 郭玉静 何柳燕 许小霞 金丰良 庞锐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4007-4021,共15页
【目的】Toll受体(Toll receptor)是昆虫先天免疫系统中Toll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效应因子之一。本文旨在鉴定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Toll受体基因,探索Toll受... 【目的】Toll受体(Toll receptor)是昆虫先天免疫系统中Toll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效应因子之一。本文旨在鉴定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Toll受体基因,探索Toll受体在3种稻飞虱中的潜在功能及其种间差异,为稻飞虱免疫发育研究以及稻飞虱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3种稻飞虱的基因组中鉴定出Toll受体基因,分析其基因结构和特征、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其结构域、染色体定位及系统发育进化关系。利用人工智能软件AlphaFold 3预测Toll受体的三维结构,并与目前已知结构和功能的其他物种Toll受体进行比较,预测其潜在功能及种间功能分化。通过转录组数据定量分析Toll受体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分别在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基因组中鉴定出6、7和6个Toll受体基因,均分布在1、4、7号染色体上,且分布规律明显,3种稻飞虱的Toll受体基因家族均在1号、4号染色体上分布一个基因,其余分布在7号染色体上。3种稻飞虱Toll受体基因编码序列长度为2676—4158 bp,外显子数量1—7个,编码蛋白序列长度891—1385 aa,分子量大小为103.31—158.25 kDa,理论等电点范围为5.42—6.54。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种稻飞虱的Toll受体基因家族可以分为6个亚家族,分别与其他昆虫的Toll、Toll6、Toll7、Tollo(Toll8)以及Toll9同源。使用AlphaFold 3预测得到的胞外结构与其他物种Toll受体胞外结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白背飞虱的Toll受体基因家族中预测分析出2个Toll受体与病毒互作潜在相关,在灰飞虱中有1个Toll受体与病毒互作潜在相关,而在褐飞虱中没有匹配出相关的Toll受体。转录组定量结果表明,3种稻飞虱的Toll受体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间均有表达,推测其可能拥有不同功能,参与不同分工。【结论】在3种稻飞虱中鉴定出19个Toll受体基因,并分析预测了其相关结构和功能,发现3种稻飞虱的Toll受体在昆虫机体的发育和免疫,尤其是对病毒的免疫应答中发挥的功能可能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TOLL受体 免疫发育 基因家族鉴定
下载PDF
山栏稻对褐飞虱抗性评价
6
作者 刘子杰 娄永根 吕宝乾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70-1676,共7页
山栏稻(Oryza sativa L.)是海南特有品种,有着优异的食味品质性状,营养丰富,同时还具有抗病、抗旱、耐热等优良的抗逆特性。但目前对山栏稻抗虫方面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分别以TN1和RHT为感虫和抗虫对照品种,对山栏柴红米、山栏尖山栏... 山栏稻(Oryza sativa L.)是海南特有品种,有着优异的食味品质性状,营养丰富,同时还具有抗病、抗旱、耐热等优良的抗逆特性。但目前对山栏稻抗虫方面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分别以TN1和RHT为感虫和抗虫对照品种,对山栏柴红米、山栏尖山栏糯和山栏硬米高产3个山栏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抗性机理。结果表明:在3个山栏稻品种中,山栏尖山栏糯在苗期的抗性表现为抗,另外2个品种均表现为感;在分蘖期,3个山栏稻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均显著高于TN1。抗性机理研究表明:3个山栏稻品种和抗虫对照品种RHT外层叶鞘部位厚壁组织的厚度以及细胞壁组成成分木质素、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感虫对照品种TN1。同时,3个山栏稻品种中本底和褐飞虱为害诱导的JA、JA-Ile、ABA和SA含量在各个时间点均显著高于TN1,并且山栏尖山栏糯体内ABA的含量在各个时间均为最高。这些结果表明,山栏稻外层叶鞘部位厚的厚壁组织及其JA、ABA和SA信号途径快速且强烈的响应,可能是山栏稻品种对褐飞虱抗性强于TN1的一个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栏稻 褐飞虱 抗虫相关植物激素 食草性昆虫抗性
下载PDF
云南不同产地八角果实挥发性代谢物差异分析
7
作者 王灿 王晓静 +3 位作者 黄兴粉 杨玉玲 孙宏伟 李玉祥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22-30,共9页
【目的】探明云南不同产地八角果实挥发性代谢物差异,为八角果实中天然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多样性利用和八角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山市、砚... 【目的】探明云南不同产地八角果实挥发性代谢物差异,为八角果实中天然活性成分和代谢产物多样性利用和八角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文山市、砚山县)和红河州(红河县)的八角果实挥发成分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云南不同产地的八角果实挥发物存在差异,共鉴定出750个代谢物,前三位的化合物种类分别是萜类、酯类和杂环化合物,分别占31.20%、14.00%和10.80%。云南不同地区八角果实挥发性代谢物质的种类组成具有差异性,文山市与砚山县、富宁县与红河县八角果实中差异代谢物较多,分别为438个和349个,文山市与砚山县差异代谢物主要体现在萜类、醇类、酯类和醛类;富宁县与红河县主要体现在萜类和脂类,富宁县八角果实中具有香气成分的化合物如δ-榄香烯、衣兰烯显著上调。文山市八角果实中代谢物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2个代谢通路上调,碳代谢、丁酸代谢等7个通路下调;富宁县八角果实中仅α-亚麻酸代谢上调,曲柳碱、吡啶、吡啶生物碱合成等13个下调。【结论】云南不同产地八角果实挥发性代谢物存在差异,文山市与砚山县、富宁县与红河县的差异代谢物差异显著,文山市八角果实中代谢物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2个代谢通路上调,富宁县八角果实中仅α-亚麻酸代谢上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 果实 广泛靶向代谢组 挥发性代谢物 云南
下载PDF
不同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田间防效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向前 秦学峰 +3 位作者 孙俊铭 韦刚 孙连伟 胡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7期84-88,共5页
为比较不同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以及对水稻安全性的影响,开展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10%异唑虫嘧啶悬浮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对水... 为比较不同杀虫剂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以及对水稻安全性的影响,开展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10%异唑虫嘧啶悬浮剂、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较好,对水稻生长相对安全,尤以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135 g/hm^(2)对褐飞虱防治效果好、药效期长,施药后14 d防效仍在92%以上。水稻生产上建议用20%三氟苯嘧啶水分散粒剂135 g/hm^(2)、10%异唑虫嘧啶悬浮剂300 g/hm^(2)、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150 g/hm^(2)以及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600 g/hm^(2)交替、轮换施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 杀虫剂 防治效果 持效期
下载PDF
稻鱼共生稻田防治褐飞虱药剂筛选试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杨黎明 蒋小玲 +8 位作者 黄艳花 唐德玉 黄小玲 宾飞燕 赵伟 唐玉荣 刘祥 唐安军 王暑荣 《广西植保》 2024年第1期23-25,共3页
为了筛选对禾花鱼安全、对褐飞虱防效好的药剂,2022年在全州县稻鱼共生稻田进行防治褐飞虱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0%三氟苯嘧啶SC每667 m^(2)使用24 mL对褐飞虱防效很好,药后3、7、15、25 d防效分别为97.45%、99.71%、99.79%和99.35%。... 为了筛选对禾花鱼安全、对褐飞虱防效好的药剂,2022年在全州县稻鱼共生稻田进行防治褐飞虱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0%三氟苯嘧啶SC每667 m^(2)使用24 mL对褐飞虱防效很好,药后3、7、15、25 d防效分别为97.45%、99.71%、99.79%和99.35%。25%噻嗪酮WP和25%吡蚜酮SC对褐飞虱防效不理想,2种药剂3、7、15、25 d的防效均显著低于10%三氟苯嘧啶SC的防效。试验的3种药剂,在试验浓度下对稻田放养的禾花鱼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共生 褐飞虱 药剂防效 安全性
下载PDF
Gapless Genome Assembly of ZH8015 and Preliminary Multi-Omics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ZH8015's Responses Against Brown Planthopper Infestation
10
作者 LI Dian DUAN Wenjing +5 位作者 LIU Qun’en WU Weixun ZHAN Xiaodeng SUN Lianping ZHANG Yingxin CHENG Shihua 《Rice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317-327,I0042-I0045,共15页
Accurate genomic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for advancing genetic breeding research in specific rice varieties.This study presented a gapless genome assembly of the indica rice cultivar Zhonghui 8015(ZH8015)using Pac Bi... Accurate genomic information is essential for advancing genetic breeding research in specific rice varieties.This study presented a gapless genome assembly of the indica rice cultivar Zhonghui 8015(ZH8015)using Pac Bio HiFi,Hi-C,and ONT(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ultra-long sequencing technologies,annotating 43037 gene structures.Subsequently,utilizing this genome along with transcriptomic and metabolomic techniques,we explored ZH8015's response to brown planthopper(BPH)infestation.Continuous transcriptomic sampling indicate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levels around 48 h after BPH feeding.Enrichment analysis revealed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alterations in genes related to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scavenging and cell wall formation.Metabolomic results demonstrated marked increases in levels of several monosaccharides,which are components of the cell wall and dramatic changes in flavonoid contents.Omics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associated with key metabolites,shedding light on ZH8015's response to BPH infestation.In summary,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reliable genome sequence resource for ZH8015,and the preliminary multi-omics results will guide future insect-resistant breeding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wn planthopper gapless genome genome assembly multi-omics Nilaparvata lugens rice
下载PDF
白背飞虱Hsp70基因的克隆及其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11
作者 许铁龙 周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69-2076,共8页
【目的】探明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在白背飞虱适应非生物[杀虫剂、高温/低温和紫外线A(UV-A)]胁迫中的作用,为白背飞虱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白背飞虱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克隆白背飞虱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并对其进行鉴定,同... 【目的】探明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在白背飞虱适应非生物[杀虫剂、高温/低温和紫外线A(UV-A)]胁迫中的作用,为白背飞虱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白背飞虱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克隆白背飞虱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并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采用RT-qPCR测定其在杀虫剂、高温/低温和UV-A胁迫下的转录水平。【结果】克隆获得1个Hsp70基因,命名为SfHsp70-1,其全长序列为2322 bp,开放阅读框为2001 bp,编码666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72.91 kDa,理论等电点为5.11。SfHsp70-1氨基酸序列中包含3个Hsp70家族蛋白的保守结构域,且在C端具有内质网Hsp70的保守序列“HDEL”。噻虫嗪亚致死浓度表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LC_(10)胁迫能够诱导SfHsp70-1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为对照(丙酮处理)的2.59倍;而LC_(25)胁迫对SfHsp70-1基因的转录水平无显著影响。10℃(30 min)、20℃(30,60 min)和40℃(10,30,60 min)胁迫均能诱导SfHsp70-1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提高,依次较对照(25℃)显著提高77.24%、62.00%、85.89%、138.96%、75.67%和61.10%。UV-A(300μW/cm~2)胁迫显著抑制SfHsp70-1基因的转录水平,分别较对照(照射0 min)显著降低87.85%、88.74%、91.91%、89.78%、93.04%和91.16%,且随处理时间延长其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SfHsp70-1基因的过表达有助于白背飞虱对噻虫嗪和高温/低温胁迫的适应。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Hsp70基因在白背飞虱适应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并为制订白背飞虱绿色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热休克蛋白 HSP70基因 非生物胁迫
下载PDF
辽河三角洲稻田不同管理方式稻飞虱种群动态
12
作者 李威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3期26-28,共3页
为探明辽河三角洲稻田不同管理方式下稻飞虱发生情况,连续2 a进行了稻飞虱发生总量及种群动态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常规稻田粗放管理方式下,稻飞虱发生总量最高(65.67头/穴),其次为蟹田清洁生产系统,而常规稻田清洁生产方式下,稻飞虱发生... 为探明辽河三角洲稻田不同管理方式下稻飞虱发生情况,连续2 a进行了稻飞虱发生总量及种群动态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常规稻田粗放管理方式下,稻飞虱发生总量最高(65.67头/穴),其次为蟹田清洁生产系统,而常规稻田清洁生产方式下,稻飞虱发生总量最低(46.80头/穴);三类稻田稻飞虱种群动态趋势大体一致,2022年与2023年没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飞虱 管理 种群 动态
下载PDF
外源硒对水稻生长及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
13
作者 郑金艳 孙乾阳 +2 位作者 张宁 刘峰 韩永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7期121-125,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硒对水稻生长及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以感虫品种‘台中1号’为供试水稻品种,采用营养液添加亚硒酸钠(Na_(2)SeO_(3))的方法设置10、20、30、40、50、60μmol/L 6个硒浓度处理,以0μmol/L为对照,测定不同浓度硒对水稻...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硒对水稻生长及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以感虫品种‘台中1号’为供试水稻品种,采用营养液添加亚硒酸钠(Na_(2)SeO_(3))的方法设置10、20、30、40、50、60μmol/L 6个硒浓度处理,以0μmol/L为对照,测定不同浓度硒对水稻生长及取食硒处理水稻对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0μmol/L硒处理水稻株高、根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而20~60μmol/L硒处理的株高、根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均低于对照;水稻硒含量随硒添加浓度增大显著升高;白背飞虱存活率随水稻硒含量增大显著降低;取食10μmol/L硒处理水稻第4~7天,白背飞虱存活率显著降低。综上说明,10μmol/L为硒的适宜浓度,既能促进水稻生长,也能降低白背飞虱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硒 水稻 生长 白背飞虱 存活
下载PDF
水稻品种对稻飞虱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5
14
作者 刘光杰 付志红 +1 位作者 沈君辉 张亚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2-56,共5页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苗期单株鉴定、分蘖盛期单株鉴定、蜜露量测定和若虫发育历期测定 5种方法 ,分别测定了6个新近育成的、不同类型的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反应。多数品种在苗期接虫鉴定情况下的抗性表现都是... 采用苗期群体筛选、苗期单株鉴定、分蘖盛期单株鉴定、蜜露量测定和若虫发育历期测定 5种方法 ,分别测定了6个新近育成的、不同类型的水稻优质、高产新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反应。多数品种在苗期接虫鉴定情况下的抗性表现都是一致或十分接近的 ,而且与品种的类型和抗感性无关。但少数品种随着苗龄的增大 ,其抗虫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与分蘖盛期接虫鉴定结果基本吻合 ,初步将蜜露斑面积与抗性级别的关系拟定为 :蜜露斑面积[mm2 / (雌虫· d) ]0~ 10 0 .0≈ 0~ 3级 ,10 0 .1~ 2 0 0 .0≈ 5级 ,>2 0 0 .1≈ 7~ 9级。综合多项测定指标 ,认为分蘖盛期接虫鉴定较苗期鉴定更能准确地反映水稻品种成株期的抗性水平 ;苗期群体筛选和蜜露量测定是水稻抗飞虱的两个快速、便捷、准确的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抗性筛选 蜜露测定 若虫历期 水稻 品种 稻飞虱
下载PDF
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被引量:53
15
作者 王鹏 甯佐苹 +4 位作者 张帅 蒋田田 谭利蓉 董嵩 高聪芬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1-197,共7页
为了明确目前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以便制定防治褐飞虱的科学用药策略,于2010-2011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稻区19个褐飞虱种群对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2010年全部监测种群对噻嗪酮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为了明确目前褐飞虱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现状,以便制定防治褐飞虱的科学用药策略,于2010-2011年间,在室内采用稻茎浸渍法监测了我国主要稻区19个褐飞虱种群对五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2010年全部监测种群对噻嗪酮均处于中等水平抗性(RR为11.3~23.4倍),2011年除广西桂林、江西上高2个褐飞虱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15.3~19.7倍)外,其他80%监测种群均已达高水平抗性(40.7~119.7倍),抗性明显上升;两年19个褐飞虱监测种群对吡虫啉均为高到极高水平抗性(82.3~1935.8倍),与2006-2009年相比,吡虫啉抗性有再次升高趋势;2010年褐飞虱对噻虫嗪的抗性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6.1~14.4倍),2011年除广西桂林种群为低水平抗性外,其他8个种群均为中到高水平抗性(12.8~62.3倍),较前一年明显上升;两年18个监测种群对毒死蜱均处于敏感到低水平抗性阶段;对吡蚜酮的抗性2010年7个监测种群为敏感-低水平抗性(1.9~5.1倍),2011年全部褐飞虱监测种群均已达中等水平抗性(15.7~25.4倍),暗示随着吡蚜酮的大量广泛使用,褐飞虱对其抗性较高,需要引起生产上的密切关注。为科学治理水稻褐飞虱,应严格执行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间的合理轮用或混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吡虫啉 噻嗪酮 吡蚜酮 抗性监测
下载PDF
沃尔巴克氏体在中国三种稻飞虱中的感染 被引量:27
16
作者 甘波谊 周伟国 +2 位作者 冯丽冰 沈大棱 李昌本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7,共4页
用PCR方法检测了采集于不同地域稻田的 3种稻飞虱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 (Wolbachia)的感染 ,发现灰飞虱Laodel phax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为沃尔巴克氏体所感染。克隆了编码沃尔巴克氏体外膜... 用PCR方法检测了采集于不同地域稻田的 3种稻飞虱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 (Wolbachia)的感染 ,发现灰飞虱Laodel phax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为沃尔巴克氏体所感染。克隆了编码沃尔巴克氏体外膜蛋白质的wsp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对wsp的RFLP分析证实了这些飞虱为单一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研究了灰飞虱中沃尔巴克氏体所诱导的胞质不相容性及其在不同地域灰飞虱中的分布。还发现能寄生于上述 3种飞虱的稻虱红螯蜂也受同种沃尔巴克氏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巴克氏体 灰飞虱 褐飞虱 白背飞虱 WSP基因 感染 共生菌 稻飞虱
下载PDF
白背飞虱重大迁入过程的大气动力背景 被引量:37
17
作者 包云轩 徐希燕 +3 位作者 王建强 王翠花 缪启龙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527-4535,共9页
为了揭示白背飞虱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为其灾变预警奠定气象学基础,根据2003年全国69个植保站提供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在ArcGIS9.0支持下对该年我国白背飞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由PCVSAT系统接... 为了揭示白背飞虱迁入的大气动力背景,为其灾变预警奠定气象学基础,根据2003年全国69个植保站提供的白背飞虱虫情资料,在ArcGIS9.0支持下对该年我国白背飞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和由PCVSAT系统接收的气象数据对2个典型的白背飞虱南、北迁降落过程的大气背景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客观分析,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850hPa等压面上气压场的配置及其随时空的演变是控制和影响白背飞虱迁入的最重要的大气环流因素。(2)850hPa高度上的偏南气流有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北迁,925hPa等压面上的偏北气流有利于其南迁,这两个高度上风场的气旋式风向切变区有利于白背飞虱的起飞迁出,反气旋式切变区有利于其迁入降落。(3)降水对白背飞虱的降落有着十分重要的动力胁迫作用,但其在北迁降落过程中的作用明显强于南迁。(4)垂直气流场中强下沉气流可迫使白背飞虱大量降落,表明气流胁迫是风载迁飞性害虫灾变性迁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大气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迁入 GIS MM5 大气动力背景
下载PDF
寄主植物对3种稻飞虱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0
18
作者 刘玉坤 王渭霞 +2 位作者 傅强 赖凤香 罗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9-666,共8页
就不同寄主植物[水稻品种TN1、IR42、Rathu Heenati(RHT)和武育粳3号以及稻田常见杂草稗草]对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存活率及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 就不同寄主植物[水稻品种TN1、IR42、Rathu Heenati(RHT)和武育粳3号以及稻田常见杂草稗草]对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存活率及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稻飞虱在5种供试植物上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在TN1上存活率最高,IR42、武育粳3号次之,在RHT和稗草上存活率极低或不能存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TN1、武育粳3号和稗草上存活率较高,RHT、IR42上存活率显著降低。3种稻飞虱间,除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在若虫期无显著差异外,成虫期谷胱甘肽-S-转移酶、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以及成虫和若虫期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对3种飞虱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灰飞虱的影响最大,对褐飞虱的影响最小,对白背飞虱的影响居中。这与3种飞虱寄主范围表现出一致性。然而,即使在寄主适合度相似的供试植物上,3种飞虱间甚至同种飞虱成虫与若虫之间的变化并不一致,寄主适合度与解毒酶及保护酶间的关系因虫种、虫态、寄主植物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白背飞虱 灰飞虱 寄主 解毒酶 保护酶
下载PDF
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交互抗性研究 被引量:33
19
作者 王彦华 陈进 +5 位作者 沈晋良 高聪芬 黄悦 张久双 李文红 周威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19-526,共8页
为了筛选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于2005-2006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6类20余种杀虫剂对广西南宁、桂林,湖南常德和江苏南京褐飞虱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猛杀威、丁硫... 为了筛选防治褐飞虱的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于2005-2006年,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6类20余种杀虫剂对广西南宁、桂林,湖南常德和江苏南京褐飞虱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氟虫腈、噻虫嗪、烯啶虫胺、毒死蜱、异丙威、猛杀威、丁硫克百威等8种药剂对褐飞虱具有较高的毒力,可作为替代高毒药剂的候选品种。采用稻茎浸渍法对1个室内褐飞虱种群用吡虫啉筛选23代后,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从筛选前的200.1倍上升至筛选后的1298.5倍(上升了5.5倍);高抗吡虫啉的褐飞虱种群对氯噻啉、噻虫啉和啶虫脒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而对呋虫胺、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则无明显的交互抗性。还讨论了褐飞虱的抗性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高毒杀虫剂 吡虫啉 交互抗性 抗药性
下载PDF
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抗稻褐飞虱新基因的鉴定与利用 被引量:50
20
作者 李容柏 李丽淑 +10 位作者 韦素美 韦燕萍 陈英之 白德朗 杨朗 黄凤宽 吕维莉 张向军 李小勇 杨新庆 魏源文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65-371,共7页
稻褐飞虱(BPH,NilaparvatalugensSt#l)是中国和世界稻区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发现和利用新抗性基因和进行抗性种质创新对于稻褐飞虱抗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进行了1200多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种质对多种BPH... 稻褐飞虱(BPH,NilaparvatalugensSt#l)是中国和世界稻区最严重的水稻害虫之一,发现和利用新抗性基因和进行抗性种质创新对于稻褐飞虱抗性品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进行了1200多份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Griff)种质对多种BPH生物型的抗性鉴定,获得了30份抗性资源,其中6份对分布于世界主要稻区的稻褐飞虱生物型1和2、孟加拉、湄公河(越南)、九龙江(越南)、潘特纳加(印度)等6种生物型或其中5种具有广谱高抗性。遗传分析证明了这些种质对BPH生物型2和九龙江生物型的抗性受2对重复作用隐性基因控制,对潘特纳加生物型的抗性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表明抗源对不同褐飞虱生物型具有不同的遗传机制。普通野生稻材料2183存在的2对隐性基因很可能是新发现的基因,因为在这些染色体区域还没报道有BPH抗性基因,这两对基因暂命名为bph18(t)和bph19(t)。研究总共培育出143份抗性创新种质和6份抗性品系或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组合,这些优良的抗性创新种质为培育抗性新品种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水稻 稻褐飞虱 抗性品种 基因标记 bph18(t) bph19(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