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74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9.5-kb deletion in the 1st intron of OsMADS51 enhance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in rice 被引量:1
1
作者 Lei Zhao Haifei Hu +11 位作者 Junyu Chen Chongrong Wang Yibo Chen Hong Li Daoqiang Huang Zhidong Wang Degui Zhou Rong Gong Yangyang Pan Junliang Zhao Liangyong Ma Shaochuan Zhou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1031-1040,共10页
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affecting heading date of rice.Despite its importance,genes responsible for temperature-sensitive heading in rice have remained elusive.Our previous study identified a ... Temperature is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 affecting heading date of rice.Despite its importance,genes responsible for temperature-sensitive heading in rice have remained elusive.Our previous study identified a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Hd1 which advances heading date under high temperatures.A 9.5-kb insertion was found in the first intron of OsMADS51 in indica variety Zhenshan 97(ZS97).However,the function of this natural variant in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has not been verified.In this study,we used CRISPR/Cas9 to knock out the 9.5-kb insertion in ZS97.Experiments conducted under cotrolled conditions in phytotrons confirmed that deletion increased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and advanced heading by down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OsMADS51.One-hybrid assays in yeast,ChIP-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and luciferase-based transient transactivation assays collectively confirmed that OsMADS51 affects heading date by regulation of heading date gene Ehd1.We further determined that the long non-coding RNA HEATINR is generated from the first intron of OsMADS51,offering an explanation for how the 9.5-kb insertion affec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We also found that OsMADS51 was strongly selected in early/late-season rice varieties in South China,possibly accounting for their strong temperature sensitivity.These insights not only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temperature-responsive regulation of heading date in rice but also provide a valuable genetic target for molecular bree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MADS51 INSERTION Long non-coding RNA Oryza sativa
下载PDF
西北绿洲灌区玉米叶片衰老特征对不同地膜覆盖利用方式的响应
2
作者 王丽萍 李盼 +6 位作者 赵连豪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柴强 殷文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246,共14页
西北绿洲灌区玉米传统生产模式中大量使用地膜伴随着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且在极端高温下玉米出现叶片早衰。针对该现象,通过免耕一膜2年覆盖利用技术探讨延缓玉米叶片衰老并增加玉米产量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西北绿洲灌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 西北绿洲灌区玉米传统生产模式中大量使用地膜伴随着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且在极端高温下玉米出现叶片早衰。针对该现象,通过免耕一膜2年覆盖利用技术探讨延缓玉米叶片衰老并增加玉米产量的可行性,以期为构建西北绿洲灌区地膜减量玉米高效生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2013年在西北绿洲灌区设置免耕一膜2年覆盖利用(NTP)、秋免耕春覆膜(RTP)和传统每年覆新膜(对照, CTP) 3种处理(本文采用2021-2023数据),探究玉米叶片光合源、持绿特性、细胞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对不同地膜覆盖利用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NTP和RTP可有效调节玉米生育期内光合源和叶片持绿性能的动态关系,维持生育后期较大的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叶片持绿性(SG)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与CTP相比, NTP玉米出苗后75~120 d的LAI、LAD、SG和SPAD分别提高15.1%~16.1%、14.8%~15.5%、7.2%~9.2%和11.3%~11.7%,RTP分别提高12.4%~13.0%、11.5%~12.4%、10.0%~17.6%和6.0%~6.7%。同时,通过单株绿色叶面积的拟合,发现NTP和RTP较CTP叶片衰老时间平均推迟了5.8~7.0d和6.2~7.7d,这可能是由于NTP和RTP有助于增强玉米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叶片的抗氧化能力和细胞渗透调节作用。玉米出苗后60~105 d, NTP较CTP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和APX)活性分别提高17.6%~20.0%、28.4%~34.4%、6.7%~8.4%和8.3%~10.9%, RTP较CTP分别提高11.3%~11.7%、16.9%~18.2%、4.4%~6.1%和5.8%~7.7%。此外,与CTP相比,NTP与RTP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35.9%~43.9%和29.5%~31.8%,20.7%~31.7%和17.4%~20.4%,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26.0%~27.8%和17.5%~25.9%。NTP对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更大,NTP较CTP增产5.2%~6.0%。免耕一膜2年覆盖利用技术是西北灌区在实现资源减投条件下,有效延缓玉米叶片衰老且增加产量的适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光合源 抗氧化酶活性 细胞渗透调节能力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对谷子氮素累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王媛 许佳茵 +4 位作者 董二伟 王劲松 刘秋霞 黄晓磊 焦晓燕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一种实现化肥减量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本研究于2020和2021连续2年以“沁黄2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CK)、常量化肥氮(NPK)、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25%M)、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50%M)、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75%M...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是一种实现化肥减量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措施。本研究于2020和2021连续2年以“沁黄2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氮(CK)、常量化肥氮(NPK)、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25%M)、有机肥替代50%化肥氮(50%M)、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75%M)和有机肥替代100%化肥氮(100%M) 6个处理,研究不同替代率对谷子产量构成和氮素吸收的影响,并分析氮素吸收调控小米米色、糊化特性和类胡萝卜素组分的效应,明确谷子生产中有机肥最佳替代率。结果表明,2年中较低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率显著提高了谷子植株氮素累积,但随着替代率的持续增加,植株氮素累积量呈降低趋势,最终影响谷子产量和小米品质。2020年, 25%M处理显著提高了谷子地上部氮素累积量,较NPK处理提高9.6%;2021年,25%M处理谷子地上部氮素累积量、生物量、穗粒数和产量达到最高,较NPK处理分别提高6.1%、12.0%、15.4%和12.0%。50%M处理显著影响了小米的米色、糊化特征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NPK相比,小米籽粒红绿值、橘色值、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小米糊化最终黏度、叶黄素含量、玉米黄质含量和黄色素含量的增幅分别可达6.0%、6.0%、7.4%、4.3%、7.8%、20.7%、17.4%和2.8%。但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降低了谷子地上部氮素吸收、地上部生物量、穗粒数及谷子产量,也抑制了小米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含量的提升。2年均表现出谷子地上部氮吸收量与小米单粒重、直链淀粉含量和小米糊化回升值呈显著的负相关。且2021年谷子地上部氮吸收量还与小米总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小米粉糊化峰值黏度和小米黄色素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小米糊化峰谷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综上,施氮总量120 kg hm^(–2)下,有机肥替代25%~50%化肥氮能通过促进植株氮素的吸收,实现产量、米色、蒸煮特性及类胡萝卜素的协同提升,为谷子化肥减量和提质增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有机肥替代化肥氮率 氮素累积 产量 米色 糊化特性 类胡萝卜素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光合特性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4
作者 赵黎明 段绍彪 +3 位作者 项洪涛 郑殿峰 冯乃杰 沈雪峰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8,共15页
为探明干湿交替灌溉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PGRs)对水稻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与大田相结合方式,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MI)和重干湿交替灌溉(HI)2种灌溉处理,于分蘖盛期和剑... 为探明干湿交替灌溉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PGRs)对水稻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与大田相结合方式,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轻干湿交替灌溉(MI)和重干湿交替灌溉(HI)2种灌溉处理,于分蘖盛期和剑叶展叶期喷施已酸二乙氨基乙醇酯(diethylaminoethylcaproate,DA)、6-苄氨基腺嘌呤(6-benzylaminoadenine,BA)和BA(分蘖盛期)+DA(剑叶展叶期)3种PGRs,并设置清水对照,探究干湿交替灌溉、PGRs及互作下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及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与HI相比, MI显著增加了抽穗后叶面积、叶面积指数、SPAD值及净光合速率,提高了剑叶与籽粒IAA、GA3和ZR含量,降低了ABA含量,增加了干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转运能力,并在改善节间性状基础上增加了结实率、每穗粒数及粒重,增产5.30%(盆栽)和5.11%(大田)。与CK相比,喷施BA+DA显著提高了抽穗后剑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转运能力,提高了剑叶与籽粒IAA、GA3和ZR含量,增加了千粒重、结实率、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增产6.60%(盆栽)和6.05%(大田),其次是BA。干湿交替灌溉与PGRs互作对叶面积指数、内源激素含量、每穗粒数及千粒重存在显著影响,其中MI×(BA+DA)处理更有助于维持抽穗后绿叶功能持续期,提高叶片SPAD值、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增强干物质积累及茎鞘物质转运能力,提高叶片与籽粒IAA、GA3和ZR含量,促进同化物向籽粒输出,并在稳定穗数基础上增加了千粒重、每穗粒数和粒重,提高了结实率和收获指数,实现产量较其他处理及CK增幅3.17%~12.57%(盆栽)和3.14%~11.55%(大田),而HI×(BA+DA)处理可实现MI×CK产量效果。综上所述,干湿交替灌溉配合喷施BA+DA可作为本区域水稻高产高效生产环节中的一种节水化控栽培组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植物生长调节剂 光合特性 内源激素 产量
下载PDF
水稻OsEnS51可变剪接及编码蛋白结构分析
5
作者 符霖 王慧慧 +2 位作者 黄思琳 阎新 王鑫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6265-6271,共7页
本研究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RT-PCR和TA克隆技术对水稻胚乳特异表达基因OsEnS51的可变剪接本进行鉴定,并分析剪接本的表达模式和蛋白质结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可能存在4种可变剪接转录本。结构域分析发现,OsEnS51.1和OsEnS... 本研究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RT-PCR和TA克隆技术对水稻胚乳特异表达基因OsEnS51的可变剪接本进行鉴定,并分析剪接本的表达模式和蛋白质结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基因可能存在4种可变剪接转录本。结构域分析发现,OsEnS51.1和OsEnS51.2含有2个Cupin_1结构域,而OsEnS51.3和OsEnS51.4仅含有1个Cupin_1结构域,表明OsEnS51不同可变剪接本所表达的蛋白存在结构分化。根据不同可变剪接本的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结合TA克隆和测序成功鉴定到其中3种可变剪接转录本,分别是OsEnS51.1、OsEnS51.3和OsEnS51.4。表达分析结果显示OsEnS51.1~OsEnS51.4在授粉后7~15 d的种子表达较高,且随着种子的发育其表达不断增加;另外OsEnS51.4的表达量比OsEnS51.1高,表明OsEnS51不同可变剪接本的含量存在差异。综上,OsEnS51至少存在3种不同可变剪接本,且编码的蛋白存在结构分化,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OsEnS51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子特异表达基因 可变剪接 表达分析 蛋白质三维结构
原文传递
搭载实践十号卫星的不同小麦品种突变体鉴定与分析
6
作者 张福彦 李浩 +5 位作者 陈晓杰 王嘉欢 程仲杰 赵婉 范家霖 张建伟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为探讨卫星搭载对小麦农艺性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和分子水平变异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技术对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周麦18、周麦22和汶农1... 为探讨卫星搭载对小麦农艺性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和分子水平变异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技术对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周麦18、周麦22和汶农14小麦品种干种子的SP3代农艺性状变异和SP5代突变系的HMW-GS和SSR分子标记多态性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发现,航天诱变SP3代农艺性状与其野生型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小麦品种对太空环境的敏感性不同。航天搭载能够诱发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基因组DNA发生变异,发现3个小麦品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变异频率分别为2.15%、3.66%和5.21%,其中汶农14突变体HMW-GS亚基变异频率最高。21个SS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周麦18和周麦22的航天诱变突变体与其野生型差异标记数量均不超过2个,而汶农14航天诱变的部分突变体与其野生型间差异标记数量较多,且株高和穗型等性状发生了遗传分离。综上,航天诱变使小麦基因组和蛋白组发生变异,所创制的优异特色突变体可为小麦育种的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的研究利用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卫星搭载 突变体 农艺性状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下载PDF
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7
作者 辛明华 秘雅迪 +5 位作者 王国平 李小飞 李亚兵 董合林 韩迎春 冯璐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1-232,共12页
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当前新疆棉花种植主要采用宽窄行配置,也有等行距配置方式,但对这两种方式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以中棉所88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行距配置(等行距和宽窄行)为主区,种... 行距配置和种植密度是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当前新疆棉花种植主要采用宽窄行配置,也有等行距配置方式,但对这两种方式的认识尚存在争议。为此,本研究以中棉所88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行距配置(等行距和宽窄行)为主区,种植密度12×104株hm^(–2) (D1)、16×104株hm^(–2) (D2)和18×104株hm^(–2) (D3)为裂区,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比较研究了行距配置和密度对棉花群体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以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等密度(16×10^(4)株hm^(–2))下等行距和宽窄行处理组合的叶面积指数(LAI)增速、LAI峰值,以及吐絮期生殖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均高于其他处理组合,且二者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组合间的棉花群体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和棉铃生长率(BGR)均无显著差异。2年平均,中等密度下等行距和宽窄行处理组合的籽棉产量相当,纤维品质指标也无显著差异。表明在中等密度下,无论采用等行距还是宽窄行种植模式,均能达到理想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为新疆棉花行距配置和密度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单双行配置 密度 生长指标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及品质
下载PDF
DIECA对小麦雄性育性的影响
8
作者 刘海英 孔陈源 +6 位作者 茹振钢 董娜 陈向东 陈芸 黄康兴 黄紫薇 聂莹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2,I0002-I0004,共14页
为探究DIECA(sodiumdiethyldithiocarbamate,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小麦雄性育性的影响,以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及其近等基因系郑麦366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秋季播种(2021-10-13)和晚播(2021-12-01)条件下,于2022年春季小麦雌雄蕊... 为探究DIECA(sodiumdiethyldithiocarbamate,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小麦雄性育性的影响,以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及其近等基因系郑麦366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秋季播种(2021-10-13)和晚播(2021-12-01)条件下,于2022年春季小麦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至开花期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幼穗和花药中内源MeJA含量,采用0(清水,CK)、0.1、1、5、10、20和30 mmol·L^(-1)DIECA水溶液对小麦进行全株喷施处理,用I 2-KI法测定花粉可育率;用国内法和国际法测定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在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在花粉母细胞期后,郑麦366内源MeJA含量出现了刺激性增长,BNS366则出现不足现象;1 mmol·L^(-1)和5 mmol·L^(-1)DIECA处理对正常秋季播种郑麦366的自交结实率具有显著降低效应,5 mmol·L^(-1)DIECA处理效应较强,其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际自交结实率分别比对照降低了39.82%和44.68%,在不同播期下,郑麦366和BNS366其他DIECA处理的花粉可育率、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与对照相比差异均不显著.DIECA可能通过抑制郑麦366内源MeJA含量的刺激性增长,影响花药发育和正常开裂,降低了郑麦366的雄性育性,内源MeJA可能参与了BNS366雄性不育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IECA 雄性育性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素空间分异的玉米冠层氮浓度估算
9
作者 郝琪 陈天陆 +4 位作者 王富贵 王振 白岚方 王永强 王志刚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9-206,共18页
作物冠层氮素营养的遥感诊断对指导作物精准施氮,提高作物氮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玉米冠层纵深大影响无人机估算氮浓度精度的问题,基于2022年和2023年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下田间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浓度实测数据,分析玉米... 作物冠层氮素营养的遥感诊断对指导作物精准施氮,提高作物氮效率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玉米冠层纵深大影响无人机估算氮浓度精度的问题,基于2022年和2023年不同氮肥运筹处理下田间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和氮浓度实测数据,分析玉米冠层氮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确定估算冠层氮浓度的有效叶层。进一步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和多光谱植被指数构建有效叶层氮浓度估算模型,最终将有效叶层氮浓度转换到冠层尺度实现冠层氮浓度的估算。结果表明:(1)九叶展期和大喇叭口期玉米冠层氮浓度表现为上层叶片>中层叶片>下层叶片,吐丝期和乳熟期表现为中层叶片>上层叶片>下层叶片。(2)各时期估算冠层氮浓度的有效叶层分别为下层、中层、中层和中层。与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相比,随机森林回归估算冠层氮浓度的精度较高。(3)结合随机森林算法,基于有效叶层氮浓度估算冠层氮浓度的平均RMSE、NRMSE和MAE分别为0.10%、4.41%和0.07%,而直接基于植被指数估算冠层氮浓度的平均RMSE、NRMSE和MAE分别为0.19%、9.00%和0.15%。综上,玉米冠层氮浓度存在空间分异特征,估算冠层氮浓度时考虑基于随机森林和植被指数估算的有效叶层氮浓度能明显提高冠层氮浓度的估算精度。本研究确定的考虑空间分异的冠层氮浓度估算框架可为玉米氮素营养实时诊断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冠层氮浓度 氮素空间分异 多光谱数据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张军 胡川 +6 位作者 周起晖 任开明 董誓言 刘傲寒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20,共14页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特性、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效益。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N)、农户施氮(FN)、基于FN减氮20%(RN)和RN基础上20%氮肥用有机肥替代(OSN)4个处理。结果表明:(1)与FN相比,RN处理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以及成熟期茎鞘、穂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但对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2)与FN和RN相比, OSN处理提高了各生育阶段的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而且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进而使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量均得到显著提高,最终使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5.03%和17.12%,经济效益增加3.84%和4.23%。(3)小麦产量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在雨养条件下,小麦季施氮量为172kghm^(–2) (夏休闲-冬小麦)和192kg hm^(–2) (夏玉米-冬小麦)的基础上,OSN处理提高了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其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协同增加使其获得了最高产量,实现增产增收,适宜在产量水平为5000kghm^(–2)的雨养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减氮 有机肥替代 干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11
作者 丁树启 程彤 +6 位作者 王弼琨 于德彬 饶德民 孟凡钢 赵胤凯 王晓慧 张伟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3,共13页
密植是挖掘优良大豆品种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但对于育种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大豆品种而言,其对密植的响应差异仍不清楚。为明晰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1930s-2020s育成的5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了... 密植是挖掘优良大豆品种生产潜力的有效途径,但对于育种时间跨度长达百年的大豆品种而言,其对密植的响应差异仍不清楚。为明晰密植对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群体光合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1930s-2020s育成的50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了不同年代大豆品种(1930s-1940s、1950s-1960s、1970s-1980s、1990s-2000s和2010s-2020s)在不同密度水平(常规密度200,000株hm^(–2)和高密度300,000株hm^(–2))下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指数增长率(LGR)、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作物生长率(CGR)、下部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进,大豆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和产量均逐渐提升。与老品种(1930s-1940s,1950s-1960s和1970s-1980s)相比,新品种(1990s-2000s和2010s-2020s)在高密度下表现出更好的生长状态。新品种在高密度下的叶面积指数(LAI)增幅更大,盛荚期(R4)的LAI的增幅依次为17.79%和23.06%,盛荚-鼓粒期(R4-R6)的LAI衰减更缓慢,LAD增幅更大。在R6期,新品种在高密度下的干物质积累增幅更大,依次为25.28%和28.96%,其CGR也显著增加(P <0.05),依次为21.66%和25.38%;此外,新品种在高密度下下部叶片黄叶节位上移量和叶片SPAD值的降幅较小,表现出较强的抗衰老特性。在产量方面,新品种在高密度下单位面积粒数和荚数增幅较大,百粒重降幅较小,产量显著(P <0.05)提升,其产量增幅依次为4.49%和5.04%。综上,生育初期,新品种在高密度下表现出较强的“源”增加能力,其叶源值高且稳定,光能截获量大,干物质积累多,促进籽粒“库”快速发育;而生育后期,其叶面积指数衰减速度较慢,群体光合能力强,籽粒灌浆充分,因而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粒数和荚数,从而弥补百粒重的微降,实现大豆产量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密植 不同年代 光合生产 产量
下载PDF
长期施肥下土壤氮素指标与小麦/玉米产量关系研究
12
作者 丁世杰 黄绍敏 +5 位作者 张水清 郭斗斗 宋晓 张珂珂 岳克 郭腾飞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9,共13页
为明确施肥对典型潮土区土壤氮素指标的影响以及氮素指标与作物产量的量化关系,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系统评估施肥对土壤全氮、碱解氮、酸解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定量分析氮素指标与小麦、玉米产量间的关系... 为明确施肥对典型潮土区土壤氮素指标的影响以及氮素指标与作物产量的量化关系,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系统评估施肥对土壤全氮、碱解氮、酸解有机氮组分、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定量分析氮素指标与小麦、玉米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或不施肥相比,长期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在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的同时,对碱解氮、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与微生物量氮含量的提高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除土壤全氮外的其他氮素指标含量在高量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秸秆还田和常量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和碱解氮含量是对作物产量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的氮素指标。土壤全氮含量每增加0.1 g·kg^(−1),小麦和玉米分别增产822.7和968.2 kg·hm^(-2)。土微生物量氮与碱解氮含量每增加1 mg·kg^(−1),小麦增产195.2与58.1 kg·hm^(-2);玉米增产189.9与79.1 kg·hm^(-2)。酸解总氮与氨基酸态氮含量对小麦产量也有显著影响,酸解总氮与氨基酸态氮含量每增加1 mg·kg^(−1),小麦分别增产15.8与30.0 kg·hm^(-2)。综上所述,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可提高潮土氮素库容与供氮能力。小麦、玉米产量随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与碱解氮含量的提高呈线性增长,小麦产量与酸解总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为典型潮土区地力培育与粮食丰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施肥 土壤氮素指标 作物产量
下载PDF
青稞分蘖角度的QTL定位
13
作者 杨景发 余鑫莲 +4 位作者 姚有华 姚晓华 王蕾 吴昆仑 李新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0-272,共13页
分蘖角度是青稞株型的主要构成因素,在提高青稞产量与抗倒伏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解析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青稞品种‘达章紫’(株型松散)和‘昆仑10号’(株型紧凑)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 分蘖角度是青稞株型的主要构成因素,在提高青稞产量与抗倒伏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解析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青稞品种‘达章紫’(株型松散)和‘昆仑10号’(株型紧凑)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在多环境中进行青稞分蘖角度的QTL定位,并利用RIL群体衍生的剩余杂合系,对鉴定到的主效QTLqTA7H-1进行精细定位。在青稞7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9个控制分蘖角度的QTL,解释表型变异为6.41%~33.57%,其中,qTA3H-1和qTA7H-1为多环境共检测的主效QTL,平均加性效应分别为5.42°(增效)和-3.87°(减效);在减效QTL qTA7H-1初定位区间筛选到4个剩余杂合体,自交衍生F8:9近等基因系,在置信区间内加密设计14对分子标记对RHL群体极端单株进行检测,利用获得的5种交换类型单株,将qTA7H-1进一步界定在PC08(32,252,397)与PA10(41,790,765)约9.54Mb的物理区间内。本研究初步揭示调控青稞分蘖角度的遗传因子,为开展分蘖角度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分蘖角度 QTL定位 主效位点
下载PDF
菰米研究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
14
作者 张玉 杨狄芯芯 +3 位作者 练银银 谭斌 王梅 索化夷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2,共10页
菰米作为营养均衡的无麸质全谷物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重要的营养、保健和医学价值。该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菰米的营养成分和加工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菰米中富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维生素、酚类... 菰米作为营养均衡的无麸质全谷物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重要的营养、保健和医学价值。该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菰米的营养成分和加工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菰米中富含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质、维生素、酚类化合物、植物甾醇、γ-谷维素和γ-氨基丁酸等,具有抗氧化和抗心脑血管疾病等活性。菰米现有加工方式单一,应用处于初级阶段,开展菰米新加工方式研究,拓展其应用特性是当前该领域的重要研究任务。展望了未来我国菰米深入研究与加工应用的发展方向,未来菰米需选育优良品种、扩大种植率;菰米加工可从主食食品、休闲食品和发酵食品三大类进行研发,也可作为膳食补充剂添加进食品中,提升产品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菰米 营养成分 生物活性成分 加工方式 开发
下载PDF
脂质转移蛋白SiLTP1基因参与谷子耐盐响应初探
15
作者 孟凡花 刘敏 +1 位作者 沈傲 刘炜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土壤盐渍化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通过提高植物耐盐性进行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脂质转移蛋白是一类在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小分子蛋白质,能够参与植株生长、信号转导以及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 土壤盐渍化严重制约农业生产发展,通过提高植物耐盐性进行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脂质转移蛋白是一类在高等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小分子蛋白质,能够参与植株生长、信号转导以及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过程。前期本课题组克隆到一个谷子中编码脂质转移蛋白的基因SiLTP1,本研究通过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和植物双元过表达载体,获得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蛋白及同源转化过表达阳性植株,经进一步筛选获得4个纯合株系。体外耐盐性试验显示, SiLTP1的原核表达蛋白具有一定耐盐性;转基因植株苗期耐盐生理指标测定显示,SiLTP1过表达植株在遭受盐胁迫时,植株体内MDA积累减少,抗氧化酶含量升高,可积累更少的过氧化氢,从而降低胁迫对植株的氧化损伤,显示基因过表达植株具有更好的耐盐性。本研究结果初步揭示, SiLTP1可正向调控谷子的耐盐性,其在谷子耐盐抗逆方面具有潜在功能,为耐盐谷子品种改良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候选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转移蛋白 SiLTP1 盐胁迫 谷子 耐盐响应
下载PDF
基于GYT双标图综合评价黄河流域中熟杂交棉花区域试验品种
16
作者 李超 付小琼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3,共14页
对黄河流域中熟杂交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品种合理布局和品种性状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GYT双标图对2022—2023年黄河流域3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农艺性状、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分析皮棉产量与铃... 对黄河流域中熟杂交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为品种合理布局和品种性状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GYT双标图对2022—2023年黄河流域30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品质、农艺性状、抗病性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分析皮棉产量与铃重、单株铃数、霜前花率、衣分、第一果枝节位、果枝数、生育期、株高、子指、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伸长率、整齐度、枯萎病指数、黄萎病指数等性状的组合水平,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2年试验中所有性状的基因型效应和环境效应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大部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同时大部分互作效应平方和占比总变异平方和比例大于基因型效应。筛选出中棉所9B07等产量-性状组合优良的品种,比对照品种中棉所9711适应性更广、丰产性更好,具有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GYT双标图比GT双标图具有解释的变异比例更高、拟合度更好、分析结果可信度更高等优点,可以更加直观展示参试品种特点,为我国作物品种多性状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GT双标图 GYT双标图 产量-性状组合
下载PDF
新疆小麦过氧化物酶活性基因TaPod-A1、TaPod-A3和TaPod-D1等位变异及分布规律
17
作者 刘鑫源 程宇坤 +4 位作者 王丽丽 战帅帅 马孟瑶 郭玲 耿洪伟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小麦面粉的颜色是其品质分级的重要指标,为了使小麦面粉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利用位于TaPod-A1、TaPod-A3和TaPod-D1位点基因的功能标记对110份新疆小麦品种(系)进行等位变异基因检测。基因型与表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TaPod-A1、... 小麦面粉的颜色是其品质分级的重要指标,为了使小麦面粉的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利用位于TaPod-A1、TaPod-A3和TaPod-D1位点基因的功能标记对110份新疆小麦品种(系)进行等位变异基因检测。基因型与表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TaPod-A1、TaPod-A3和TaPod-D1位点的等位变异类型TaPod-A1b (35.5%)、TaPod-A3c (53.6%)和TaPod-D1b(60%)较其他等位变异类型TaPod-A1a (64.5%)、TaPod-A3a (46.4%)和TaPod-D1a(40%)均具有较高的POD活性。在新疆小麦材料中, TaPod-A1、TaPod-A3和TaPod-D1的3个不同基因位点上高POD活性的优异等位变异类型的分布频率均表现为引进品种(系)≈自育品种(系)>地方品种。TaPod-A3b在110份新疆小麦材料中并未检测出,说明该等位变异为稀有等位变异。具有TaPod-A1、TaPod-A3和TaPod-D1基因等位变异组合品种(系)的平均POD活性高低依次为TaPod-A1b/TaPod-A3c/TaPod-D1b (2836.25 U g^(–1) min^(–1))> TaPod-A1b/TaPod-A3c/TaPod-D1a (2796.00 U g^(–1)min^(–1))> TaPod-A1b/TaPod-A3a/TaPod-D1b(2520.31Ug^(–1)min^(–1))> TaPod-A1a/TaPod-A3c/TaPod-D1b(2473.91Ug^(–1)min^(–1))> TaPod-A1a/TaPod-A3a/TaPod-D1b(2407.65Ug^(–1)min^(–1))> TaPod-A1b/TaPod-A3a/TaPod-D1a(2339.06Ug^(–1)min^(–1))> TaPod-A1a/TaPod-A3c/TaPod-D1a(2320.38Ug^(–1)min^(–1))> TaPod-A1a/TaPod-A3a/TaPod-D1a(2210.69Ug^(–1)min^(–1))。其中,具有TaPod-A1b/TaPod-A3c/TaPod-D1b等位变异基因的活性(2836.25Ug^(–1)min^(–1))极显著高于具有TaPod-A1a/TaPod-A3a/TaPod-D1a(2210.69Ug^(–1)min^(–1))(P<0.01)的品种,说明具有较多优异等位变异类型的品种具有较高的POD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过氧化物酶 等位变异 分子标记检测
下载PDF
苗草专用型大麦品种鉴定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8
作者 马敏虎 常华瑜 +4 位作者 陈朝燕 仁增 刘廷辉 邢国芳 郭刚刚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2,共12页
苗草工厂为实现草食动物的饲草周年供应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针对苗草生产的品种需求,本研究对124份中国大麦育成品种(系)与种质开展了苗草转化率鉴定和生物量调控位点发掘。结果显示,大麦种子萌动后,水培条件下苗草生物量呈指数增长趋... 苗草工厂为实现草食动物的饲草周年供应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针对苗草生产的品种需求,本研究对124份中国大麦育成品种(系)与种质开展了苗草转化率鉴定和生物量调控位点发掘。结果显示,大麦种子萌动后,水培条件下苗草生物量呈指数增长趋势并在7 d后进入平台期。在植物工厂条件下,鉴定出冬青16、扎青6号等10个高苗草转化率品种且分析发现苗草生物量与籽粒千粒重呈一定的负相关。进一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到12个苗草生物量相关QTL位点,从中预测出8个调控苗草生物量的候选基因。本研究不仅为大麦苗草工厂化生产筛选出高转化率品种,同时也为苗草专用型大麦品种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苗草 生物量调控位点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脉柳兰萌发与生长的影响
19
作者 张才军 邢震 +1 位作者 冉芳林 白茂仁 《现代园艺》 2025年第3期95-100,共6页
为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脉柳兰萌发与生长的影响,以去除种缨的种子为试材,采用胺鲜酯、芸苔烷醇和四甲基戊二酸3种调节剂,分别设置4个浸种时间和4个浓度梯度,对毛脉柳兰种子的出苗率及幼苗叶长、根长、苗高和鲜重指标进行分析。... 为探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毛脉柳兰萌发与生长的影响,以去除种缨的种子为试材,采用胺鲜酯、芸苔烷醇和四甲基戊二酸3种调节剂,分别设置4个浸种时间和4个浓度梯度,对毛脉柳兰种子的出苗率及幼苗叶长、根长、苗高和鲜重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对毛脉柳兰萌发与生长皆有促进作用,且有成倍数关系;但根长和鲜重提升效果不稳定。所有处理中,胺鲜酯对提高出苗率、苗高的作用最为明显,而芸苔烷醇对提高叶长、根长、鲜重上的效果最为明显。因此,通过种子繁殖快速培育毛脉柳兰壮苗,可以采用5~10 mg/L胺鲜酯浸种6~24 h提高出苗率和苗高;用3~9 mg/L芸苔烷醇作为追肥提高苗期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脉柳兰 植物生长调节剂 出苗率 幼苗
下载PDF
河南省春播胡萝卜轻简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
作者 毛辉平 郑军伟 +7 位作者 周辉玲 周建华 张黎 张晓静 方娜 姚鸿凯 轩鹏 吴晓 《长江蔬菜》 2025年第1期34-38,共5页
河南省胡萝卜集中产区推广应用春播胡萝卜轻简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生产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现已实现春播胡萝卜每667m^(2)产量超5 000kg,平均每667m^(2)效益超过1万元,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优势... 河南省胡萝卜集中产区推广应用春播胡萝卜轻简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具有生产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式集约化、管理现代化的特点,现已实现春播胡萝卜每667m^(2)产量超5 000kg,平均每667m^(2)效益超过1万元,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优势产业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春播胡萝卜 轻简化 优质高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