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保山市粳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锦艳 钏兴宽 +4 位作者 李国生 康洪灿 周兴王 尹正钦 何荣满 《云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为了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水稻新品种,2022年在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进行粳稻区域试验。结果表明,13个参试新品种(系)综合性状较好的有4个:岫21鉴50、岫21鉴78、岫21鉴40和岫21鉴54,建议以上这4个水稻新品种(系)在保山... 为了筛选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水稻新品种,2022年在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进行粳稻区域试验。结果表明,13个参试新品种(系)综合性状较好的有4个:岫21鉴50、岫21鉴78、岫21鉴40和岫21鉴54,建议以上这4个水稻新品种(系)在保山市适宜区域扩大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新品种 区域试验 保山市
下载PDF
干湿交替灌溉和施氮量对粳稻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2
作者 付景 马梦娟 +7 位作者 张骐飞 段居琦 王越涛 王付华 王生轩 白涛 尹海庆 王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87-1804,共18页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但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是如何影响水稻叶片和根系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仍不清楚。探明这一问题对于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超级... 水分和氮素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有重要影响,但在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是如何影响水稻叶片和根系氮代谢酶活性、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仍不清楚。探明这一问题对于协同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大田种植,设置全生育期常规灌溉(conventional irrigation,CI)和干湿交替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irrigation,AWD)2种灌溉方式及5个施氮水平,不施氮(N0)、施氮90 kg hm^(-2)(N1)、施氮180 kg hm^(-2)(N2)、施氮270 kg hm^(-2)(N3)和施氮360 kg hm^(-2)(N4)。结果表明,与CI相比,AWD增加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并显著增加了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内肽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了根系中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和谷氨酸脱氢酶活性;AWD的产量较CI平均增加了10.4%。AWD显著提高了氮素转运量、氮素转运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以AWD+N3处理组合的最高。因此,轻度干湿交替灌溉配合一定的施氮量,可以充分发挥水、肥效应,促进根系和叶片的氮代谢水平,提高叶片光合特性,协调地下地上部生长,有利于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湿交替灌溉 施氮量 光合特性 氮代谢酶 氮素吸收利用
下载PDF
江淮稻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外观及蒸煮食味品质特征比较
3
作者 姚姝 陈涛 +10 位作者 赵春芳 周丽慧 赵凌 梁文化 赫磊 路凯 朱镇 赵庆勇 管菊 王才林 张亚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9-718,共10页
[目的]研究江淮稻区大面积生产应用和新近育成的优质粳稻外观及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以期为该稻区选择适宜品种种植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近年江淮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26个粳稻为材料,通过聚类和基因型分析鉴定,分为半... [目的]研究江淮稻区大面积生产应用和新近育成的优质粳稻外观及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以期为该稻区选择适宜品种种植和品种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近年江淮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26个粳稻为材料,通过聚类和基因型分析鉴定,分为半糯型粳稻和普通粳稻两大类,比较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分析稻米各项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关系。[结果]1)在外观品质方面,两种类型粳稻品种间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及透明度差异显著,半糯型粳稻的透明度显著低于普通粳稻。2)在淀粉理化特性方面,半糯型粳稻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热浆黏度、冷浆黏度和消减值要显著低于普通粳稻,而崩解值却显著高于普通粳稻。3)在米饭食味值指标方面,半糯型粳稻的米饭外观和普通粳稻无显著差异,但黏度、平衡度、食味值显著高于普通粳稻。4)相关分析表明,稻米外观品质中整精米长宽比,各项理化指标中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米饭食味值参数中的外观、硬度与米饭食味显著相关。[结论]两种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显著,普通粳稻外观晶莹剔透,而半糯型粳稻外观相对浑浊。普通粳稻具有较高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较低的胶稠度、崩解值和食味值。半糯型粳稻具有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糊化温度,较高的胶稠度、崩解值和食味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粳稻 外观品质 蒸煮食味品质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优质粳稻南粳5818氮高效机制初探
4
作者 张勇 管菊 +5 位作者 赵庆勇 陈涛 王军 王才林 张亚东 赵凌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86-1593,共8页
探索水稻氮肥吸收利用分子机制对选育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718和南粳5818为试验材料,设置低氮处理(150 kg/hm^(2))、中氮处理(300 kg/hm^(2))、高氮处理(450 kg/hm^(2))和不施氮对照,分析两... 探索水稻氮肥吸收利用分子机制对选育氮素高效利用水稻品种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优质粳稻品种南粳5718和南粳5818为试验材料,设置低氮处理(150 kg/hm^(2))、中氮处理(300 kg/hm^(2))、高氮处理(450 kg/hm^(2))和不施氮对照,分析两个粳稻品种氮素利用率的差异及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南粳5818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回收率和光合氮素利用率均高于南粳5718。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5718和南粳5818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呈下降趋势。南粳5718和南粳5818的氮素利用相关基因OsNRT1.1B、OsNRT2.2、OsNRT2.3a及OsNRT2.4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南粳5818中OsNRT2.3b相对表达量与OsNRT2.3a相对表达量的比值显著高于南粳5718。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索了水稻氮素利用率的分子机制,为选育氮素高效利用的水稻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粳5818 氮素利用率 基因表达
下载PDF
粳稻穗型性状与谷粒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王绍林 王心哲 +4 位作者 李海 李春江 张丽丽 毛艇 于亚辉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5期21-24,共4页
以247份粳稻品种为试材,分析了穗型性状与谷粒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个性状变异系数在4.8%~31.2%,穗型性状、谷粒性状中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2.2%、7.8%。粒型因子、粒重因子、粒数因子、结实因子、穗长因子是影响粳稻品种穗... 以247份粳稻品种为试材,分析了穗型性状与谷粒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8个性状变异系数在4.8%~31.2%,穗型性状、谷粒性状中各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2.2%、7.8%。粒型因子、粒重因子、粒数因子、结实因子、穗长因子是影响粳稻品种穗型性状和谷粒性状综合表现的主要因子。穗型性状、谷粒性状间存在复杂相关性。同时,粳稻直立穗型、半直立穗型、弯曲穗型品种具有不同的穗型性状和谷粒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穗型性状 谷粒性状 主成分分析 相关分析
下载PDF
10个抗稻瘟病基因在黄淮稻区粳稻品种(系)中的分布
6
作者 陈峰 房文文 +7 位作者 刘伟 王沙沙 王海凤 徐建第 朱文银 姜明松 张华 张士永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4期1-8,20,共9页
利用Pi5、Pii、Pib、Pita、Pita2、Pish、Pi54、Pia、Pizt、Pikm 10个抗瘟基因的分子标记,对94份黄淮稻区粳稻品种(系)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0个基因在供试品种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5.96%、15.96%、87.23%、37.23%、73.40%、85.11%... 利用Pi5、Pii、Pib、Pita、Pita2、Pish、Pi54、Pia、Pizt、Pikm 10个抗瘟基因的分子标记,对94份黄淮稻区粳稻品种(系)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0个基因在供试品种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5.96%、15.96%、87.23%、37.23%、73.40%、85.11%、59.57%、32.98%、29.79%、37.23%。在供试品种中,检测出5个抗瘟基因的品种最多,占供试品种总数的35.1%;检测出4、6、2、3、7、8、1个抗瘟基因的品种分别有23、19、6、6、4、2、1个。本研究初步明确了10个抗瘟基因在94份黄淮稻区水稻品种(系)的分布情况,为抗稻瘟病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稻区 抗稻瘟病基因 分子标记 HRM
下载PDF
碳源及基因型对粳稻花药培养效果的影响
7
作者 赵沙沙 房振兵 +4 位作者 陈波 潘高峰 潘秀才 赵红 田永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29-32,共4页
为了优化粳稻花药培养技术体系,提高粳稻杂交组合的花药培养效率,选用2种碳源麦芽糖、蔗糖设置不同处理的诱导培养基对10个粳稻F 4杂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结果表明,粳稻花药培养过程中诱导培养基添加蔗糖花药培养效果要优于麦芽糖。然... 为了优化粳稻花药培养技术体系,提高粳稻杂交组合的花药培养效率,选用2种碳源麦芽糖、蔗糖设置不同处理的诱导培养基对10个粳稻F 4杂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结果表明,粳稻花药培养过程中诱导培养基添加蔗糖花药培养效果要优于麦芽糖。然后用优化的诱导愈伤培养基对6个粳稻不同世代杂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其中组合J118表现出较好的愈伤组织诱导率(9.90%)和绿苗分化率(14.48%),花药培养力最高(1.43%)。因此,J118是花药培养再生能力强的杂交组合,可作为单倍体育种、基因定位与克隆和遗传转化研究的基础材料,对提高花培育种效率和加速新品种育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花药培养 碳源 基因型 花药培养力
下载PDF
2019-2024年安徽省审定粳稻情况分析与育种研究
8
作者 邹禹 占新春 +5 位作者 任义 程从新 王接弟 李国庆 许恩定 张培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2期34-38,92,共6页
分析2019—2024年安徽省审定粳稻的亲本来源、品种类型以及在区试中的农艺性状、产量、米质和抗性表现,研究安徽省粳稻品种选育和审定工作有待加强的方面。结果显示,迟熟中粳品种提高产量主要选育穗型较大且整齐的类型,早熟中粳品种选... 分析2019—2024年安徽省审定粳稻的亲本来源、品种类型以及在区试中的农艺性状、产量、米质和抗性表现,研究安徽省粳稻品种选育和审定工作有待加强的方面。结果显示,迟熟中粳品种提高产量主要选育穗型较大且整齐的类型,早熟中粳品种选育穗粒兼顾的品种,晚粳品种应注重选育早生快发、分蘖力强而多穗类型的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育种 产量 农艺性状 安徽省
下载PDF
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新科稻37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9
作者 刘贺梅 孙建权 +6 位作者 胡秀明 刘经纬 殷春渊 王和乐 张金霞 张倩倩 王书玉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6期165-168,共4页
新科稻37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复交配组的杂交方法选育出的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母本为自育的早熟抗病优质国审粳稻品种新科稻31,父本为新稻69与玉稻518杂交的F_(1)代,于2023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 新科稻37是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采用复交配组的杂交方法选育出的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母本为自育的早熟抗病优质国审粳稻品种新科稻31,父本为新稻69与玉稻518杂交的F_(1)代,于2023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综合抗性好等优点。本文作者就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做了详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新科稻37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粳稻新品种龙平386的选育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10
作者 杨晓贺 吴彦龙 +6 位作者 姚亮亮 高雪冬 张茂明 邱磊 王自杰 张家智 丁俊杰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6期156-159,共4页
龙平386是黑龙江省莲江口种子有限公司以龙粳31为父本、龙平3118为母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2022年6月通过黑龙江省审定。龙平386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130 d,株高93.0 cm,整精米率73.7%~73.9%,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适应... 龙平386是黑龙江省莲江口种子有限公司以龙粳31为父本、龙平3118为母本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种,2022年6月通过黑龙江省审定。龙平386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130 d,株高93.0 cm,整精米率73.7%~73.9%,具有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龙平386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2022年辽宁省水稻中熟组区试铁岭点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11
作者 李殿平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2期18-21,28,共5页
选择2022年辽宁省水稻中熟组区试铁岭点参试的14个品种,通过观测其株高、总粒数、穗长、每穴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等方法研究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穗长正相关,... 选择2022年辽宁省水稻中熟组区试铁岭点参试的14个品种,通过观测其株高、总粒数、穗长、每穴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采用相关性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等方法研究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穗长正相关,每穗总粒数与每穴穗数负相关,产量与千粒重负相关。铁岭地区选择分蘖数适中的每穗总粒数多的大穗小粒品种可能更容易高产,但是也容易出现穗下部二次枝梗籽粒灌浆变差、结实率降低的情况,需要改良水稻种植方法与栽培技术,提高结实率,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中熟组区试 农艺性状 产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中国高食味北方粳稻与南方半糯粳稻品种理化特性及食味品质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朱大伟 郑欣 +4 位作者 余静 牟仁祥 陈铭学 邵雅芳 章林平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83,共15页
【目的】明确我国优质北方粳稻和南方半糯性粳稻稻米理化特性与米饭感官食味品质的差异,为优质粳稻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代表性高食味北方粳稻品种、南方半糯性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日本越光大米为对照,系统分析比较2种类型粳米外观品... 【目的】明确我国优质北方粳稻和南方半糯性粳稻稻米理化特性与米饭感官食味品质的差异,为优质粳稻培育提供依据。【方法】以代表性高食味北方粳稻品种、南方半糯性粳稻品种为材料,以日本越光大米为对照,系统分析比较2种类型粳米外观品质、淀粉精细结构、蛋白组分、米粉糊化特性、米饭质地和感官食味品质的差异。【结果】虽然3个北方粳稻品种和3个南方半糯性粳稻品种具有较高的感官食味值,但在淀粉精细结构、蛋白组分、米粉糊化特性和米饭质地等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米饭感官食味方面,3个高食味北方粳稻品种表现出较好的适口性(96—98分),3个南方半糯性粳稻品种表现出较好的冷饭质地(92—100分)。在理化特性方面,3个北方粳稻品种表现出较高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17.6%—19.6%),较低的粗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3个南方半糯性粳稻品种表现出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8.5%—10.5%),较高的谷蛋白及醇溶蛋白含量。在淀粉精细结构方面,3个南方半糯性粳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和直支比较低(均值低54.7%和55.6%),支链淀粉链长分布相似度高。此外,南粳46和宁香粳9号的直链淀粉短链与长链比高于五优稻4号和天隆优619(均值高43.2%)。因此,与北方粳稻相比,南方半糯性粳稻品种的米粉具有较高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崩解值,较低的消减值,米饭具有较高的黏度、较小的硬度和弹性。【结论】高食味北方粳稻品种具有较低的糊化温度,适中的硬度和较好的弹性;而高食味南方半糯性粳稻品种表现出较高的崩解值,其米饭黏度较高,外观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食味 感官评价 淀粉结构 糊化特性
下载PDF
长江下游地区味优高产协同粳稻的品种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天赐 马天封 +6 位作者 柯健 朱铁忠 何海兵 尤翠翠 吴晨阳 王冠军 武立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0-830,共11页
【目的】探明长江下游地区味优高产协同粳稻品种共性农艺与生理特征,为实现区域稻米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8年和2022年,分别采用14个和13个常规粳稻品种开展品种筛选试验,系统比较不同品种的产量及... 【目的】探明长江下游地区味优高产协同粳稻品种共性农艺与生理特征,为实现区域稻米产量和品质协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于2018年和2022年,分别采用14个和13个常规粳稻品种开展品种筛选试验,系统比较不同品种的产量及构成、食味品质及质构特性,以及生物量、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群体光合势(LAD)等农艺与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品种间的食味值和产量具有较大变幅,为此,按食味值和产量进行聚类,将不同水稻品种分为味中低产(ML)、味中高产(MH)和味优高产(GH)3种类型。GH类型品种2年的平均食味值和产量分别为68.5和10.2 t·hm^(-2),较MH和ML综合提高食味值6.8%、产量14.6%。从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表现来看,与MH和ML相比,GH类型品种表现最高的结实率和口感得分。从生物量积累的过程来看,GH类型品种增加了灌浆初期的干物质积累比例,表现最高的抽穗-抽穗后15d的干物质积累。进一步分析此阶段干物质积累成因发现,GH类型品种在稳定增加LAD的同时,显著增加了茎鞘中NSC的转运率。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结实率与口感得分、抽穗-抽穗后15 d的干物质积累和LAD及NSC转运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保持较高的抽穗-抽穗后15 d LAD(100.4 m^(2)·m^(-2)·d)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灌浆期茎鞘NSC的转运率(79.9%)促进灌浆启动,增加抽穗-抽穗后15 d干物质积累(3.6 t·hm^(-2)),提高水稻结实率(95.4%)和口感(9.6),是该区域味优高产协同水稻品种的共性特征。此外,研发以提高灌浆期NSC转运量和抽穗期植株茎鞘NSC积累为目标的水肥管理技术,有望进一步发挥上述味优高产协同品种的产量和食味品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粳稻 味优高产 结实率 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转运
下载PDF
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铁粳160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14
作者 李殿平 《农业科技通讯》 2024年第3期147-150,共4页
铁粳1603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以铁粳7为母本、吉124为父本通过人工去雄杂交后,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熟、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2021年5月通过辽宁省审定,2023年入选辽宁省和铁岭市农作物优良品种推介名录。该品种生育期155 d左右,2年... 铁粳1603是铁岭市农业科学院以铁粳7为母本、吉124为父本通过人工去雄杂交后,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熟、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2021年5月通过辽宁省审定,2023年入选辽宁省和铁岭市农作物优良品种推介名录。该品种生育期155 d左右,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40.8 kg/亩,比对照沈稻6号增产4.6%,米质为部标优质2级。抗稻瘟病,抗寒性好,适宜在吉林晚熟稻区和辽宁省中北部稻区、宁夏引黄灌区、内蒙古赤峰地区等中熟稻区种植。本文作者介绍了铁粳1603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铁粳1603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水田搅浆方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毓凯 于兴龙 +2 位作者 王林鹤 时雁 王洋 《土壤与作物》 2024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为揭示水田不同搅浆方式对寒区水稻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旱平免搅浆(HP)、水平地免搅浆(SP)、常规搅浆(CK)3种搅浆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对各生育期水稻根系形态结构指标、... 为揭示水田不同搅浆方式对寒区水稻根系形态结构和生理活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旱平免搅浆(HP)、水平地免搅浆(SP)、常规搅浆(CK)3种搅浆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对各生育期水稻根系形态结构指标、根系生理活性指标、干物质量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形态指标在抽穗扬花期趋于稳定,与CK相比,HP处理下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平均直径分别显著增加14.1%、8.79%、7.16%和4.06%,SP处理下仅总根长显著增加6.43%。水稻根系生理活性指标在抽穗扬花期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HP和SP分别使根系氧化活力显著增加16.1%和5.51%,根系伤流强度显著增加10.2%和5.74%。同时,与CK相比,HP和SP的水稻产量分别显著提高7.65%和4.03%。综上所述,HP能够明显改善根系形态,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生理活性,进而促进水稻植株地上部生长和产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田搅浆方式 水稻根系 形态结构 生理活性 产量
下载PDF
寒地粳稻在长江下游地区作双季早粳稻产量和品质表现分析
16
作者 徐亚楠 陶怡 +5 位作者 叶淑珍 徐春梅 陈松 褚光 王丹英 欧阳由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14-2124,共11页
【目的】分析引自寒地不同积温带粳稻品种作双季早稻时产量及构成以及品质差异,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种植的双季早粳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2018、2021、2022年在浙江台州(121°13′E,28°78′N)和杭州(119°94′... 【目的】分析引自寒地不同积温带粳稻品种作双季早稻时产量及构成以及品质差异,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种植的双季早粳稻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2018、2021、2022年在浙江台州(121°13′E,28°78′N)和杭州(119°94′E,30°08′N)进行大田试验,分别以6、13和41个寒地粳稻品种为材料,主要来自黑龙江省第一至四积温带,以当地主栽的早籼稻品种中早39作为对照。分析寒地粳稻在南方稻区作双季早稻时产量和品质表现,并在2022年进行早粳稻品种的大田生产验证。【结果】通过提前早粳稻播期,3年的水稻收获期比当地双季早籼稻提前约0—15 d。2018年种植早粳稻品种的产量均值为6637.77 kg·hm^(-2),其中空育131产量最高,为7724.70 kg·hm^(-2),且在2022年的大田生产验证中产量达7194.77 kg·hm^(-2);所有品种在南方作为双季早粳稻种植的垩白度、透明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符合二等优质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但整精米率较低。2022年早粳稻的平均产量为6630.45 kg·hm^(-2),排名前三的依次为:龙垦257(8324.99 kg·hm^(-2))>龙垦263(8170.94 kg·hm^(-2))>莲稻1号(8108.34 kg·hm^(-2))。与中早39相比,早粳稻有效穗数多,但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低,导致其产量为中早39的54.75%—93.28%。第三积温带品种因高结实率从而产量表现优于其他积温带。寒地粳稻品种间产量及构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位面积颖花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引自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的粳稻品种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早稻时的生育期、产量和品质表现均验证了南方稻区种植双季早粳稻的可行性,空育131、龙垦257、龙垦263和莲稻1号可作为早粳稻进行下一步大面积示范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粳稻 积温带 有效穗数 品质 产量
下载PDF
基于核心KASP标记的江苏粳稻品种DNA指纹图谱构建
17
作者 朱小品 徐婷婷 +7 位作者 孟珊 杨雪 杨欣 朱银 狄佳春 郭春滨 王宁 颜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69-1585,共17页
为了建立江苏粳稻品种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本研究利用水稻10K液相芯片对314份来源广泛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SNP基因分型,筛选出一系列高多态性的SNP位点并开发出122个KASP标记。利用122个KASP标记对38份江苏粳稻品种进行检测,以多态性信息... 为了建立江苏粳稻品种DNA指纹图谱数据库,本研究利用水稻10K液相芯片对314份来源广泛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SNP基因分型,筛选出一系列高多态性的SNP位点并开发出122个KASP标记。利用122个KASP标记对38份江苏粳稻品种进行检测,以多态性信息量(PIC)>0.3,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0.2,检出率>0.9为筛选标准,筛选出56个具有高效鉴别效率的核心KASP标记。遗传距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56个核心KASP标记的江苏粳稻品种的遗传距离与基于122个高多态性KASP标记的的江苏粳稻品种的遗传距离相关系数为89.1%,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56个核心标记可以有效代替122个高多态性标记进行品种鉴定。进一步利用56个核心KASP标记对102份江苏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构建了102份品种的DNA指纹图谱和分子身份证二维码,本研究结果为江苏地区粳稻品种鉴定、选育和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KASP标记 DNA指纹图谱 品种鉴定 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浙江省粳稻品种的演替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莹 李志瑛 +4 位作者 翟荣荣 叶靖 王文颇 叶胜海 王健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较早地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浙江省种植的品种基本涵盖了各种水稻类型,其中粳稻是主要的种植类型,尤其是晚粳稻。虽然自杂交水稻出现后,常规水稻面积占比日益减小,但由于晚粳稻兼顾产量和品质,...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较早地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浙江省种植的品种基本涵盖了各种水稻类型,其中粳稻是主要的种植类型,尤其是晚粳稻。虽然自杂交水稻出现后,常规水稻面积占比日益减小,但由于晚粳稻兼顾产量和品质,在生产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晚粳稻产量影响最大的4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以及千粒重来提高产量。除了产量的提高之外,稻米品质也成为了晚粳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因此,现在的育种工作已经将米质作为重要育种目标。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省近20 a通过审定的晚粳稻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的分析,总结浙江省粳稻品种的性状变化,以期为浙江省的粳稻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晚粳稻 品种 产量
下载PDF
地膜覆盖与有机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刘宝龙 付旭坤 +5 位作者 孟祥宇 邵玺文 郭丽颖 程兆伟 卢思霏 耿艳秋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128,共8页
采用水稻移栽覆膜技术,通过测定常规栽培施有机肥、覆膜栽培施有机肥、常规栽培施化肥、覆膜栽培施化肥4个处理0~20 cm土壤样本,探究了地膜覆盖与有机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覆膜后,生育前期0~5 c... 采用水稻移栽覆膜技术,通过测定常规栽培施有机肥、覆膜栽培施有机肥、常规栽培施化肥、覆膜栽培施化肥4个处理0~20 cm土壤样本,探究了地膜覆盖与有机肥施用对稻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覆膜后,生育前期0~5 cm土壤温度提高了1℃~3℃,同时地膜覆盖显著降低了稻田土壤pH与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也均有所下降,但碱解氮、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均显著提高;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含量、速效养分含量与酶活性.施用有机肥能有效缓解地膜覆盖造成的土壤养分的消耗与酶活性的降低,提高土壤可持续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覆盖 有机肥 水稻 土壤养分 酶活性
下载PDF
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0
作者 刘俊峰 牟静怡 +6 位作者 赵红艳 郭诗梦 李漪濛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黄元财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2-684,共13页
[目的]研究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明确其最佳组合,为辽宁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沈稻9号(穗粒兼顾型)、沈稻505(穗数型)和沈稻527(穗重型)为材料,于2019年和2020年在沈阳市进行田间... [目的]研究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明确其最佳组合,为辽宁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沈稻9号(穗粒兼顾型)、沈稻505(穗数型)和沈稻527(穗重型)为材料,于2019年和2020年在沈阳市进行田间试验,设置N0(不施氮肥)、N1(农户方式)、N2(底氮减施)、N3(底氮减施后移)4种施氮方式和R1(常规行距30 cm)、R2(缩行增密25 cm)、R3(宽窄行40 cm+20 cm) 3种行距配置,分析其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穗型粳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有极显著影响和互作效应。N3可以通过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来增加沈稻9号、沈稻505的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但沈稻527却在N1实现高产,在N2实现高效目标。对于行距配置的响应,3个品种表现大致相同,产量、单位面积颖花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均在R2达到最高。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互作显示,沈稻9号和沈稻505在N3R2产量最高,与N1R1相比,分别增加了18.53%和14.27%的产量,18.38%和22.47%的干物质积累量,37.22%和29.15%的氮素积累量,39.30%和34.25%的氮肥偏生产力,52.59%和26.73%的氮肥农学利用率,27.65%和17.70%的氮肥回收利用率,降低了15.75%和8.16%的土壤氮依存率。沈稻527产量则在N1R1、N1R2和N2R2处理下较高且差异不显著,但比较3个组合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以及氮素利用率,N2R2表现优异。[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沈稻9号、沈稻505的最适组合为底氮减施后移和行距25 cm,沈稻527为底氮减施和行距25 cm,此时3个品种高产且氮肥利用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穗型 施氮方式 行距配置 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